高中历史人教版经济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六单元2_第1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经济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六单元2_第2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经济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六单元2_第3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经济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六单元2_第4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经济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六单元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9讲古代中国的手工业1.官营手工业(1)历程:夏、商、西周时期的手工业,全部由官府垄断,“工商食官”;春秋战国时期继续发展;西汉时最有利可图的行业收归官办。(2)特点: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精美。(3)表现时期冶铸业制瓷业纺织业商周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商朝时已烧制出原始瓷器商朝时已有织机,西周时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秦汉东汉杜诗发明水力鼓风冶铁工具——水排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长安的东西织室有数千工人魏晋南北朝南北朝时发明灌钢法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隋唐——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吸收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宋元——宋代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出现了五大名窑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明清——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在苏杭等地设织造局;缎成为清朝丝织品的代表[概念阐释]工商食官西周官营手工业制度,是指当时的手工业者和商贾都是官府管的奴仆,他们必须按照官府的规定和要求从事生产和贸易。[概念辨析]官营手工业制度中国古代的官营手工业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直接为满足最高统治者皇帝、皇室成员、贵族以及封建政府的特殊需要而设立的,如铸钱、织造、陶瓷、营缮、造船、军器、火药等;另一部分是重要的国计民生物资,由于需求量大,经济效益高,官府为取得这部分利益而实行官营,这既包括盐、酒、茶等生活必需品,也包括铁、金、银、铜、铅、锡等生产原料。2.民间手工业(1)生产特点①家庭手工业:作为农户的副业,主要用于交纳赋税和家庭消费,剩余部分作为商品出卖。②民营手工业:由民间私人经营,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2)发展历程①早期状况:经历春秋战国和秦汉的发展后,魏晋南北朝时遭受摧残。②隋唐时期:朝廷赋税户调的布、绢、锦等,多数出自农夫织妇之手。③宋元时期:民间日常用具及用品主要出自民营手工业;元代黄道婆推广棉纺织技术,棉纺织品产量增多。④明清时期:民营手工业占据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在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中开始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3.手工业的影响(1)西汉:中国丝绸通过“丝绸之路”远销亚洲、欧洲,中国获得“丝国”称誉。(2)唐朝:中国瓷器大量输出国外,远达欧洲、非洲。(3)明清: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瓷器对外销量更大,西方称中国为“瓷器大国”。[轻巧识记]古代手工业[概念阐释]资本主义萌芽明朝中后期,在经济发达地区出现了新的工场手工业经营形式——手工工场,工场主为市场需要雇佣雇工进行生产,这种现象被称为“资本主义萌芽”。它是封建社会内部的一种新的生产关系,代表了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具有进步性。主题一中国古代手工业成就及特点史料东汉晚期,成熟青瓷在上虞烧造成功,之后绵延千年,盛烧不绝……(唐五代时期,越窑生产的“秘色瓷”)玲珑端巧的造型、精美繁缛的纹饰,表现了越窑鼎盛时期的制瓷水平……(北宋以后)器物种类繁多,形制各异,纹饰题材众多,装饰技法丰富,是浙江青瓷史上一个集大成的时期。唐以后浙江生产的精美瓷器,沿着海上丝绸之路,远销世界各地。——浙江博物馆青瓷馆前言解读上述史料主要反映了浙江的制瓷技术在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发展,水平越来越高,技艺越来越精湛。解读史料时注意不同时期的迁移变化。划线部分说明了不同历史时期浙江制瓷业的发展。史料运用根据史料,概括古代浙江制瓷业发展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影响。答案特征:历史悠久;工艺技术不断发展,产品精美;产品种类繁多;走向世界。影响:推动了制瓷技术的发展;有利于商业和城市的繁荣;促进了中外经济交流。我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1)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原始社会晚期,手工业就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持续不断地发展。(2)手工业技术先进。中国古代手工业技术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而且很早就远销亚非欧国家。(3)手工业生产部门不断增加,劳动分工越来越细。(4)官营、私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官营手工业发达,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私营手工业到明中叶以后逐渐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5)手工业与农业的发展紧密结合,但手工业发展受到农业生产的制约。(6)手工业布局随经济重心南移呈现相应变化。(7)明中叶后私营手工业中出现了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关系。主题二中国古代手工业经营形态史料一凡执技以事上者,祝、史、射、御、医、卜及百工,凡执技以事上者,①不贰事,不移官。——《礼记·王制》论百工,审时事,辨功苦,尚完利,便备用,②使雕琢、文采不敢专造于家,工师之事也。——《荀子·王制》解读史料一反映了先秦时期官府对手工业的管理和控制。阅读史料时,要注意把握其中的关键信息,对个别关键地方仔细斟酌。划线部分①表明周代手工业者受到严格控制,只能世代为官府服务;划线部分②表明各种工匠不敢私自在家制造统治者使用的产品,说明手工业生产由官府控制。史料二历代盛行的③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④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的情形亦载于史籍。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⑤受雇于私营机房的职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330名。至康熙六年(1667)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家杼轴而户纂组,⑥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已。”——许涤新、吴承明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解读史料二整体介绍了中国古代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在明清时期的发展状况。解读时要注意将史料内容归类分层,理清线索。划线部分③④⑤分别说明了“官营”“家庭”“私营”手工业的经营形态。由③处可知官营手工业在明清时期衰落。④处可知家庭手工业面向市场的特点。由⑤处可知私营手工业发展迅速的特点。由⑥处可知当时私营手工业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史料运用综合以上两则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官营手工业为何逐渐衰落并最终被私营手工业超越?答案官营手工业采取官府控制下的强制性劳动,工匠积极性不高;官营手工业不与市场联系,没有发展动力;官营手工业管理腐败,效率低下。1.中国古代手工业各种经营形态的特点经营形态管理方式产品及流通方式劳动力地位官营手工业政府直接经营、“工官”制度、大作坊官府专用和皇帝私用;不在市场流通无偿调用各类匠户至明代前期占据主导地位,代表我国古代手工业最高水平私营手工业民间私人自主经营民间消费的产品;在市场流通私营主雇工明中叶以后占据主导地位家庭手工业农户的副业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剩余部分出售农民自身一直存在于社会经济生活中2.中国古代手工业没有出现生产领域技术革命的原因(1)市场因素——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具有封闭性,对市场商品的需求量不大。(2)官营压制——官营手工业占据最有利可图的行业,加之其规模大、技术精,对民营手工业产生了冲击。(3)政策限制——手工业者社会地位低下,封建政府往往对之征收重税。(4)社会动荡——民间手工业力量弱小,封建社会的动荡往往对其冲击巨大。(5)技术水平——技术传承具有封闭性,难以得到交流提高。全国卷5年考题统计2023年——2023年——2023年——2023年——2023年(丙卷)T27,明末江南农村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1.(2023·全国丙卷,27)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这一变化反映了()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答案A解析材料实质上反映的是明末农村雇工待遇提高,是城镇经济发达,雇工出卖劳动力的机会增多所致,故选择A项;“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是个别雇主为了留住雇工而非政府行为,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社会矛盾的尖锐,排除C项;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农村中人身依附关系减弱而非增强,故D项错误。2.(2023·福建文综,14)《景德镇陶录》记:“唐武德中,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于是昌南镇瓷名天下”。《江西通志》载:“景德镇……水土宜陶。宋景德中始置镇,因名”。材料反映了()A.唐时瓷都景德镇已驰名天下B.陶玉身份为官营手工业者C.该产品工艺精美畅销海内外D.陶玉追求产品的知名度答案D解析据材料“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于是昌南镇瓷名天下”说明陶玉借玉器和朝贡的名义,提高了瓷器的知名度,故选D项。依据“宋景德中始置镇”可知“景德镇”一词出现于宋,故A项错误;根据“镇民陶玉者”说明陶玉是私营手工业者,故B项错误;“畅销海内外”在材料中未反映,故C项错误。3.(2023·海南单科,6)文献与考古表明,唐代中后期,“波斯锦”“胡锦”“番锦”通过丝绸之路,不断输入中国,内地也生产“胡式锦”。这表明()A.外来文化改变了唐代的社会生活B.唐代中后期手工业趋于衰落C.外来的丝织技术超过了唐朝D.中外文化交流互动日益深入答案D解析“胡锦”输入唐朝,并不可能改变唐代的社会生活,故A项错误;“内地也生产‘胡式锦’”说明唐朝手工业技术提高而不是衰落,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显示中外纺织技术对比的信息,故C项错误;“‘波斯锦’等通过丝绸之路,不断输入中国”说明中外文化交流的加深,故D项正确。4.(2023·福建文综)《唐六典》记:“工巧业作之子弟,一入工匠后,不得别入诸色”;《新唐书》载:“细镂之工,教以四年;车路、乐器之工,三年;平漫刀矟(长矛)之工,二年……教作者传家技。”这表明唐代工匠()①频繁更换工种②长期在官府作坊干活③职业是世袭的④是临时工人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答案B解析此题可用排除法。据“工巧业作之子弟,一入工匠后,不得别入诸色”,可排除①。据“教作者传家技”可知职业是世袭的,可排除④,故答案为B项。5.(2023·四川文综,13,节选)瓷器是人类文明的见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景德镇位于昌江畔,附近盛产造瓷的主要原料高岭土。北宋景德年间,其生产的影青瓷成为贡品,景德镇因此得名。两宋之际和元末的大规模战乱,使定窑、龙泉窑等陆续衰落,相对安定的景德镇,遂成“天下窑器所聚”的瓷都。元代景德镇制坯、烧瓷等分工不断细化,这时创制的青花瓷、釉里红和卵白釉,至今仍享有崇高声誉。明朝在景德镇创建御器厂,其组织和分工相当细密,“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宣德、成化年间制造的御窑瓷器堪称经典。嘉靖至万历年间,商品经济大发展,加之西欧等海外市场的扩大,“景瓷”销量大增。清初对御窑厂进行了诸多改革,如匠役制改为雇募制,使康乾时代景德镇瓷业再度鼎盛。嘉庆后,因“墨守旧法,且有粗制滥造之弊”,景德镇瓷业渐趋衰落。——据叶喆民《中国陶瓷史纲要》等(1)据材料一概括景德镇发展成为“瓷都”的主要因素。答案(1)主要因素:优越的地理条件和独特的资源优势;相对安定的政治环境;商品经济的发展与海外需求的扩大;政府的重视,如创建御器厂、改革工匠制度。注重借鉴和改进技术,不断细化分工;注重核心产品的开发,如青花瓷。解析景德镇发展为“瓷都”的主要因素依据材料一中的关键信息分析即可。从材料中第一句话可以总结出“地理位置优越和原料丰富”,从材料中第三句话概括出“安定的政治环境”,从材料中第四句话概括出“分工细化”,从材料中“明朝在景德镇创建御器厂”归纳出“政府重视”等,从材料中“西欧等海外市场的扩大”概括出“商品经济发展与海外需求的扩大”。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殷墟郭家庄发掘的160号商代墓,出土青铜礼器40件,方形器数量较多,器表均有精美的纹饰和族徽文字,还有28件青铜乐器和生产工具,220件青铜兵器和900多枚铜镞。这段材料主要反映了商代()A.农业先进,使用青铜农具B.冶铜发达,青铜器品种多C.战争频繁,青铜武器多样D.重视礼仪,青铜礼器精美答案B解析从数字来看,“28件青铜乐器和生产工具”数量最少,青铜由于质地不够坚硬,较少用于农具,故A项错误;商周时期是青铜冶炼的鼎盛时期,出土的文物“有精美的纹饰和族徽文字”,数量庞大,故B项正确;材料中武器有“220件青铜兵器和900多枚铜镞”未体现“多样”,不能说明商朝战争频繁,故C项错误;材料中只有“出土青铜礼器40件”能说明“重视礼仪”,但材料还有乐器、生产工具、兵器等信息,以偏概全,故D项错误。2.汉代冶铁技术取得重大发展。铸铁柔化处理技术和炼钢技术在汉初很不普及,但汉武帝后却得到迅速推广,工艺也更为成熟。其主要原因在于()A.杜诗发明和推广水排B.铁农具的广泛应用C.铁业官营政策的推行D.民营手工业的发展答案C解析杜诗发明和推广水排是在东汉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铁农具的广泛应用不是主要原因,故B项错误;西汉武帝以后,煮盐、冶铁、铸钱等最有利可图的行业收归官办,盐铁官营政策的推行推动了冶铁技术的发展,故C项正确;当时占主导的是官营手工业,材料反映的也是官营手工业,故D项错误。3.(2023·武汉五月模拟)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豪强地主庄园,除了役使田里、从事农业生产外,还从事开矿、冶铁、制盐乃至造船等较大规模的手工业生产。这些行业虽历来为国家控制,但私家“与公竞争,以收私利”的情况时有发生。材料表明这一时期的()A.盐铁专卖制度形同虚设B.庄园经济一定程度上促进民间手工业发展C.商品经济得到快速发展D.民间手工业逐渐能够和官营手工业相抗衡答案B解析庄园中的冶铁、制盐等手工业与官营手工业竞争的情况时有发生,但材料并未提及官营手工业发展如何,不能得出盐铁专卖制度形同虚设,故A项错误;庄园中的手工业与官营手工业形成竞争,以获取利润,有利于民间手工业发展,故B项正确;庄园经济是为了满足庄园的需要,属于自然经济的范畴,故C项错误;庄园手工业与官营手工业的竞争只是“时有发生”,远不能达到和官营手工业相抗衡的程度,故D项错误。4.(2023·唐山二模)两宋时期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而到明清时期“湖广熟,天下足”“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的谚语十分流行(苏湖地区指江浙地区,湖广地区指洞庭湖流域)。这种变化说明()A.江浙地区农村经济结构出现转型的趋势B.江南地区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C.湖广成为全国经济最发达之地D.农业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变革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两宋时期流行“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而到明清时期“湖广熟,天下足”“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的谚语十分流行(苏湖地区指江浙地区,湖广地区指洞庭湖流域),说明江浙地区农村经济结构开始出现变化,故A项正确;我国的自然经济从鸦片战争后开始解体,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其他地区经济发展,故不能说明湖广地区是经济最发达地区,故C项错误;当时农业生产方式仍是以家庭为单位,传统的生产方式为主,并未发生巨变,故D项错误。5.(2023·银川二模)元朝立国,将民间工匠强制征调,为官府服务,编入“匠籍”。清初宣布废除“匠籍”,工匠在法律上获得了一般民户的地位。乾隆帝说:“国家兴修工作,雇募人夫,原欲小民实授价值,以为赡养身家之计”。这一变化()A.打破了官营手工业的垄断地位B.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巩固C.限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D.促进了民营手工业发展答案D解析官营手工业的地位,与材料中“民间工匠”“匠籍”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中“工匠”表明是手工业而非小农经济,故B项错误;材料中“废除‘匠籍’,工匠在法律上获得了一般民户的地位”有利于手工业发展,而不会“限制”,故C项错误;材料中“工匠在法律上获得了一般民户的地位”“国家……雇募人夫,原欲小民……以为赡养身家之计”表明有利于民营手工业发展,故D项正确。6.(2023·江西八校第二次联考)《农政全书》载:“所繇共百万之赋,三百年而尚存视息者,全赖此一机一杼而已。非独淞也,苏、杭、常、镇之币帛,嘉、湖之丝纩,皆恃此女红末业,以上供赋税,下给俯仰。若求诸田亩之收,则必不可办。”材料表明()A.纺织业在经济生活中的地位突出B.商品经济发展迅速C.资本主义萌芽产生D.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非独淞也……以上供赋税,下给俯仰”体现明朝江浙地区纺织业成为很多家庭养家糊口、承担赋役的主要来源,故A项正确;材料未提及纺织品商品交换的状况,故B项错误;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志是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手工工场,材料未提及,故C项错误;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之后,故D项错误。7.(2023·四川四市教研联合二模)明清时期,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这反映出当时江南地区()A.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B.家庭手工业注重面向市场C.世俗拜金主义之风盛行D.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迅速答案B解析材料没有体现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故A项错误;材料“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可知家庭手工业注重面向市场,故B项正确;材料“‘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只能说明农户重视商业利润,但不能说拜金,故C项错误;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的表现是出现雇佣关系,材料中没有涉及这一生产关系,故D项错误。8.(2023·合肥三模)下图为明代苏杭地区居民身份结构示意图,该图反映了()A.工场手工业占重要地位B.租佃关系开始确立C.商人群体社会地位较低D.自然经济逐渐解体答案A解析按照图片所示,当地工场工人占到三分之一的比例,表明工场手工业在当地的社会经济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故A项正确;材料中能体现租佃关系,但是不能表明在当时“开始”确立,故B项错误;材料中可以看出商人在当地人口中所占的比例,但是无法判断他们的社会地位,故C项错误;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故D项错误。9.(2023·南昌调研)明代中后期,有越来越多的读书人通过诗文、书画、民歌时曲、通俗小说,不少能工巧匠、名医名卜等则通过技艺,获得了社会地位、政治身份或经济收益。这反映了当时()A.重农抑商政策松弛B.社会价值体系多元化C.市民阶层队伍壮大D.社会文化的高度繁荣答案B解析重农抑商政策是政府的一种行为,材料与政府行为无关,故A项错误;通过多种途径都可以获得社会地位、政治身份和经济收益体现了社会价值的多元化倾向,故B项正确;材料重点强调的是各种职业的人通过本身技艺可以获得政治和经济收益,体现不出市民阶层队伍的壮大,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社会文化的高度繁荣,故D项错误。10.下图是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记载的花楼机,结构复杂而精密,专门织造精细的丝织品。但当时的手工业并没有向机器生产转变的迹象。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A.明清工匠缺乏技术的积累B.官府对手工业生产的规模有严格限制C.手工生产能确保产品质量D.生产革新缺乏足够的市场需求推动答案D解析手工业的发展有利于技术的积累,故A项错误;政府对手工业规模的限制制约了手工业的发展,是阻碍手工业向机器生产转变的外在因素,但不是主要原因,故B项错误;机器生产更能确保产品质量,故C项错误;明朝手工业没有向机器生产转变的主要原因是缺乏足够的市场需求,内部因素是小农经济,农民贫困,外部因素是闭关锁国政策,生产革新缺乏动力,故D项正确。11.清《景德镇陶录》载:“景德……业制陶器……四方远近,挟其技能以食力者,莫不趋之如鹜。……景德镇属浮梁之兴西乡……以致陶之业、陶之人,及陶中所有之事,几皆半于浮。”材料表明当时景德镇()A.制瓷业开始兴起B.出现靠出卖劳动力谋生的群体C.全员参与瓷器生产D.民营手工业产品已占领整个市场答案B解析景德镇制瓷业兴盛,不能得出制瓷业开始兴起,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倚仗制瓷技能谋生的人,在当地超过了一半,故B项正确;制瓷业并不是全员参与,故C项错误;民营手工业产品已占领整个市场表述太绝对,故D项错误。12.据《上海县志》记载,嘉靖时上海县“外内有事,田家妇女亦助农作,镇市男子亦晓女红”;《浙江通志》亦云,万历时嘉善县“纺织为纱,织之为布者,家户习为恒业……男妇或通宵不寐”。材料反映出()A.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B.小农经济生产方式的变化C.纺织业是主要的手工业部门D.家庭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答案B解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以雇佣关系为标志,材料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男耕女织是传统小农经济模式,材料中“外内有事,田家妇女亦助农作,镇市男子亦晓女红”“男妇或通宵不寐”,可知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发生改变,故B项正确;材料中仅体现了家庭手工业的内容,不能体现纺织业成为主要手工业部门,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家庭手工业和官营手工业的对比,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13.(2023·宜宾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瓷器是古代中国主要的外销商品。在西方人加入中国瓷器贸易之前,中国瓷器主要通过官方贸易途径传播。16世纪初期,西方国家对瓷器的需求刺激了中国民间商贸的发展。17世纪时,各国皇室、贵族往往设有专门房间陈列,如德国安斯巴哈宫的“明镜沙龙”和“士绅瓷室”。到18世纪,由于瓷器源源不绝地进入欧洲,特别是饮茶习惯成为时尚,瓷器已成为欧洲家庭不可缺少的日用品,如瓷杯、瓷碗等,由此而兴起一股模仿、吸收中国文化的“中国风”。于是大量陶瓷工厂建立,相关的实验室、研究协会相继建立,《设计与制造艺术》等刊物相继出版,倡导艺术家参与工艺制品的设计与制作,大型国际博览会推动了瓷器信息技术交流。由此导致欧洲制瓷工艺逐步超过中国瓷器。由于现实存在的文化差异,如:政治体制、意识形态、经济实力、历史经验,乃至深层次的文化价值观念,到18世纪晚期,在很多欧洲人眼中,它不再是那个繁花似锦的美好国度,变成了腐朽落后、野蛮专制、摇摇欲坠的国度,欧洲各国对中国风格与东方艺术的热情也随之消退。19世纪中叶,华瓷被激烈的资本主义竞争排挤出国际市场。正如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里提到:“盖瓷虽小道,而于国运事变亦隐隐相关焉。”——据《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余张红《中西陶瓷贸易》等整编(1)根据材料,概括16~19世纪中国外销瓷器演变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中国外销瓷器演变的原因。(3)综上,谈谈你对“盖瓷虽小道,而于国运事变亦隐隐相关焉”的认识。答案(1)特点:传播途径改变:官方贸易外销的同时,民间贸易也日渐兴盛。消费人群的变化:从贵族上层的奢侈消费品,逐渐成为普通民众的日常消费品。态度的变化:从推崇喜爱到热情逐渐消退。命运改变:由逐步繁荣到盛极而衰,欧洲人从大量使用中国瓷器,到自行生产并占领国际市场,排挤中国瓷器。(2)原因:外销瓷器畅销的原因:中国手工业发达,瓷器制作精美,朝贡贸易推动瓷器的外销;中国的造船业发达,为外销瓷器创造了条件;欧洲人产生了强烈的兴趣;欧洲国家的落后。外销瓷器被排挤的原因:中国:制瓷技术长期受官府垄断,缺乏创新精神,虽有发展,但没有根本性突破;明清的海禁政策的阻碍。欧洲:作坊大量仿造瓷器;饮茶流行的推动作用(欧洲社会生活习惯的改变);工业革命后工业化和科技含量提高,组织管理提高和商业运作的推动;欧洲对中国形象的认识变化。(3)认识:16~19世纪中国外销瓷器的演变是“国运事变”的缩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