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心理征询师三级资格考试冲刺笔记心理问题分类:正常心理健康心理不健康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神经症性心理问题(可疑神经症)不正常神经症恐怖症焦急症逼迫症躯体形式障碍(含疑病症)重性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症心境障碍躁狂症抑郁症双相障碍(躁郁症)其他精神障碍应激相关障碍人格障碍及性心理障碍心理生理障碍癔症(歇斯底里症)正常与异常的鉴定依据(即病与非病、是否属于心理征询工作范围的鉴定依据):1.正常与异常的三原则。(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一致性;个性的相对稳定性。)2.典型症状及行为。3.是否有自知力。(涉及是否有积极求医行为。)一般心理问题与严重心理问题的鉴别: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刺激的性质现实因素(一般事件)现实因素(相对强烈)连续的时间两个月以内两个月以上、半年以下反映的强度不良情绪、可以控制痛苦情绪、难以控制是否泛化未泛化已泛化神经症的鉴定:1分2分3分三项得分相加后计算总分:3分,不是神经症;4-5分,可疑神经症;6分及以上,神经症。病程短程(小于3个月)中程(3个月到1年)长程(1年以上)精神痛苦的限度轻度(可自己摆脱)中度(须别人帮助才干摆脱)重度(几乎完全无法摆脱)社会功能工作学习交往轻微妨碍工作学习交往效率明显下降,部分工作和避免某些社交不能工作学习,社会交往完全回避神经症与严重心理问题的鉴别:严重心理问题:心理冲突的性质是常形,(1)现实性的;(2)道德性的。神经症:心理冲突的性质是变形,(1)与现实处境无关且是鸡毛蒜皮的小事;(2)不带明显的道德色彩。第一章基础心理学心理学的定义: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基础(普通)心理学的定义:是以正常成人的心理现象为研究对象,总结心理活动最普遍、最一般规律的心理学的最基础的学科。普遍心理学的内容可以分为: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需要和动机、能力和人格。认知:人结识外界事物的过程,或者说是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外界事物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涉及:感觉、知觉、记忆、表象、语言、思维、想象等。情绪和情感:随着结识和意志过程而产生的对外界事物的态度和内心的体验,是对客观事物与主题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意志:人的思维决策见之于行动的心理过程。需要:对维持和发展其生命所必须的客观条件的反映。动机:推动人从事某种活动,并朝向一定目的前进的内部动力。能力:是顺利有效完毕某种活动所必须的心理条件。人格:(个性)一个人区别于别人的并在不同环境中一贯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影响人的外显和内隐行为模式的心理特性的总和。心理现象又可分为两大类,即心理过程和人格(领略):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是以过程的形式存在的,它们都要经历发生发展和结束的不同阶段,所以属于心理过程。需要、动机是人的心理活动的能力,表现了人格的倾向性;能力、气质和性格是人格的特性,它们都是人格的组成部分。人格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通过心理过程表现出来的。心理是脑的功能,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识记):正常发育的大脑为心理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人的大脑是最为复杂的物质,是物质发展的最高产物。像环节动物只有一条简朴的神经索,它们只具有感觉的心理现象,只能结识事物的个别属性;脊椎动物有了脊椎和大脑,它们有了知觉的心理显现,可以对事物外部的整体加以结识了;灵长类动物可以结识事物的外部联系,有了思维的萌芽,只有到了人类,才有了思维,有了意识,人的心理是心理发展的最高阶段,由于人的大脑是最复杂的物质,是神经系统发展的最高产物。从心理现象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也说明了心理师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活动的结果。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是从事心理活动的器官。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领略):心理现象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通过大脑活动而产生的。所以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心理的反映不是镜子似的机械的反映,而是能动的反映。心理是以活动的形式存在的(领略):心理是在大脑中产生的客观事物的映象,心理支配人的行为活动,又通过行为活动表现出来。心理学是界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中间科学(领略):心理现象既是脑的机能,又受社会的制约,是自然和社会相结合的产物,所以,研究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应当是一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中间的科学。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德国心理学家冯特于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被看作是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学派的纷争代表人物(识记):构造心理学派——冯特*铁钦钠——研究化学的方法研究心理学——内省的方法行为主义学派——美*华生——环境决定论观点——抛开意识,探索刺激和反映(S—R)关系格式塔心理学派——德*魏特海墨——从整体上研究心理现象——完形心理学机能主义心理学——美*詹姆斯——研究心理在适应环境中的机能和作用精神分析学派——奥地利*弗洛伊德——不仅注重对意识的研究,并且开始了对无意识研究(行为源于本能和原始冲动,特别是性冲动)当代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取向(领略):人本主义心理学——美*罗杰斯*马斯洛——人格方面的研究——心理学的第三势力,重视人自身的价值,提倡充足发挥人的潜能研究心理学的原则:(1)客观性原则;(2)辩证发展原则;(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观测法;(2)调查法;(3)个案法;(4)实验法。神经元及其功能(识记):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单位、功能单位和营养单位。组成:细胞体、树突、轴突。具有接受刺激、传递信息和整合信息的功能。外周神经系统及其功能:脑神经:12对(有感觉的,有运动的,有混合的)脊神经:31对,分管颈部以下身体相关部位的感觉运动自主神经:(一般不受意识支配)(1)交感:唤醒有机体,调节有机体能量;(2)副交感:使有机体回复或维持安静状态。中枢神经系统及其功能(识记):中枢神经系统涉及脊髓和脑;脑又涉及脑干、间脑、小脑和大脑。脊髓是中枢神经系统最低档的中枢,除传递信息外,也能完毕一些简朴的反射,如膝跳反射等。脑干是脑的最古老部位延脑;脑桥—维持生命的基本活动等胜利活动的重要机构;中脑延脑——支配呼吸和心跳的中枢脑桥——神经纤维上下行的通道,也是联系大脑与小脑之间的神经纤维的通道中脑——瞳孔反射和眼动的中枢脑干网状结构——由许多散在于纵横交错的神经网中的大小不等、类型不同的神经元构成,贯穿于脑干的大部分区域。是睡眠与觉醒的神经结构。间脑:丘脑:是大脑皮层下除嗅觉外所有感觉的重要中枢,对传人的信息进行初步选择和整合;下丘脑:是内脏系统活动的调节中枢。小脑:保持身体平衡,调节肌肉紧张度,实现随意和不随意运动。大脑皮层的结构与功能(识记):大脑:(1)大脑皮层:大脑的外层是密集的神经细胞体,又叫大脑皮质;(2)大脑白质:大脑的内部是髓鞘化了的神经纤维。几个裂缝:(1)中央沟;(2)顶枕沟(3)外侧裂。把大脑皮层分为四个叶:额叶;顶叶;枕叶;颞叶。大脑皮层的不同区域有不同的机能,称作大脑的机能定位。大脑两半球功能的不对称性(领略):称单侧化右利手:(1)左半球:a、言语功能占优势b、概念形成c、逻辑思维d、数学运算等(2)右半球:a、不需要言语参与的b、空间知觉c、形象思维d、音乐e、美术f、情绪表达g、辨认能力占优势左利手:有的和右利手相反,有的则没有单侧化现象若右利手的人左半球损伤,则寓言功能障碍并且难以在右半球再建语言中枢布洛卡区:左半球主管言语的区域——损伤——运动性失语(表达性失语)法*布洛卡割裂脑实验:右利手(1)左半球——言语功能优势美*斯佩里(2)右半球——空间知觉优势巴甫洛夫学说的几个基本概念1.兴奋和克制:神经活动基本过程。(1)兴奋:N活动由静息状态或较弱活动状态转为活动或较强状态。(2)克制:N活动由静息状态或较强活动状态转为静息或较弱状态。两者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转化。2.反射、反射弧和反馈:反射是机体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做出规律性回答。反射弧是实现反射活动的神经通路。由感受器、传入神经、反射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组成。反馈指反射活动的结果又返回传到神经中枢,使神经中枢及时获得效应器活动的信息,从而更有效调节效应器活动的过程。3.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动物和人具有的不学而会的反射。条件反射是个体通过模仿、学习、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形成的反射。经典条件反射是巴甫洛夫研究将无关刺激物与非条件刺激物多项结合后形成的条件反射。操作条件反射(工具条件反射)是以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现实的、具体的刺激物为信号刺激而形成的条件反射,斯金纳提出。4.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第一信号系统是以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现实的、具体的刺激物为信号刺激而形成的条件反射。第二信号系统是以词和语言为信号刺激而形成的条件反射,如谈虎色变。感觉概述(识记)(领略)感觉是神经系统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按照刺激来源于身体的外部还是内部,把感觉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感受性与感觉阈限:感受性是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感觉阈限,感受性的大小是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的,两者成反比。感觉现象:1.感觉适应:由于刺激物的连续作用而引起感受性的变化。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2.感觉后象:指外界刺激停止作用后,还能暂时保存一段时间的感觉现象。3.感觉对比:指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分为同时对比和相继对比)。4.联觉:指一种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能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各种感觉:1.视觉:适宜刺激是波长在380纳米—780纳米之间的电磁波。视觉器官是眼睛。视觉细胞有两种:椎体细胞(在强光下起作用)和杆体细胞(对弱光敏感)。色觉异常涉及三种:色弱、部分色盲和全色盲,色觉异常绝大多数是遗传的因素,色盲中男性多于女性。2.听觉:适宜刺激是16—20230赫兹的声波,声音有音调、响度和音色三种特性。3.嗅觉是最古老的感觉;最基本的味觉有酸、甜、苦、咸。知觉概述(识记)(领略):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在脑中的反映。知觉的基本特性:1.整体性;2.选择性;3.恒常性;4.理解性。知觉种类空间知觉:对物体大小、形状、状距离、方位等空间特性的知觉。时间知觉:对物质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运动知觉:对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移产生的知觉。似动现象(动景现象):物体在空间中并没位移,却能被知觉为运动。如电影、霓虹灯动感、路牌广告中画面变化。特殊的知觉现象:错觉: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知觉,不对的知觉。幻觉:虚幻的,不正常的知觉。“无中生有”。记忆的定义(识记):过去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记忆的种类(领略):形象记忆:对干之过的事物形象的记忆情景记忆:对亲身经历的事件和记忆情绪记忆:对自己体验过的情绪和情感的记忆语义记忆(语词—逻辑记忆):对语词概括的知识的记忆动作记忆:对身体的运动状态和动作技能的记忆记忆的过程(领略):识记:学习和取得知识经验的过程:保持:知识经验在大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再认或回忆:再认是指过去识记过的东西再次出现时,能把它认出来;回忆则是从大脑中提取知识经验的过程。遗忘:对识记过的材料既不能回忆也不能再认的现象,或者是错误的再认或回忆。德国艾宾浩斯对记忆进行实验和研究的创始人;保持曲线也称遗忘曲线:从中可以看出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呈现出“先快后慢、先多后少”的趋势。表象:是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再现的过程,或在头脑中出现的事物的形象。表象的特性:直观形象性;片段不稳定性;可操作性;概括性。认知心理学,记忆是人脑对输入信息进行编码,储存提取的过程。可分为三个系统:1.瞬时记忆(感觉记忆)(感觉登记):外界刺激人的极短的时间一次呈现后,信息在感觉遐想内迅速被登记和保存。特点:(1)是外界刺激人的感觉后象的形式在感觉通道内的登记,具有鲜明的形象性。(2)瞬时记忆容量很大(9—20比特),保存时间很短,斯伯林一部分报告法;(3)若对此信息加以注意,可转入短时记忆,否则消失。2.短时记忆(领略):指外界刺激以极短的时间一次出现后,保持在一分钟以内的记忆。特点:(1)容量有限,一般在7±2,即5—9个项目,易受干扰,发生遗忘。(2)语言文字材料在短时记忆中多为听觉编码,即容易记住的是语言文字的声音,而不是形象。(3)短时记忆的信息是当前正在加工的信息,可被意识到。(4)短时记忆的信息通过复述,可转入长时记忆。3.长时记忆(领略):指外界刺激以极短的时间一次呈现后,保持在一分钟以上的记忆。特点:(1)记忆的容量无论是信息的种类或数量都是无限的。(2)编码:a、语义编码:用语词对信息进行加工,按材料的意义加以组织的编码;b、形象编码:以感觉映象形式对事物的意义进行的编码。(3)长时记忆储存的信息,假如不是故意回忆,人们是意识不到的。(4)和时记忆力的遗忘因自然而衰退,或因干扰导致。干扰分为两种:a、前摄克制:指先前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材料的干扰;b、倒摄记忆:指后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前学习的材料的干扰。记忆材料的两头比中间位置的材料记忆的效果好,称为系列位置效应。思维的定义(识记):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思维的特性涉及:a、间接性;b、概括性。思维的智力操作基本过程(领略):涉及: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思维的种类:1.根据思维的形态,可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2.按照探索答案的方向,可分为辐合思维、发散思维;3.按照思维是否具有发明性,可分为再造性思维和发明性思维。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1.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涉及正迁移和负迁移。2.原型启发。3.定势:由于先前的活动而导致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问题解决的策略:算法策略和启发式策略。言语是人们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过程。言语与语言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言语的中枢机制:1.言语运动中枢,又称布洛卡区:位于左半脑额下回,受损伤所发生的失语症叫表达性失语症;2.言语听觉中枢,又叫威尼克中枢:位于颞上回,受损伤所发生的失语症叫接受性失语症;3.视觉性言语中枢:位于顶、枕叶交汇处的角回,受损伤所发生的失语症叫失读症;4.书写性言语中枢:位于额中回,受损伤的失语症叫失写症。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发明出新形象的过程。想象的种类:根据想象是否有目的,可分为:无意想象:梦是无意想象的极端例子故意想象:再造想象发明想象幻想两种特殊的意识状态:1.睡眠:人的一生约有1/3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根据脑电波的变化,可以将睡眠分为四个阶段,大约通过90分钟左右,之后进入快速眼动睡眠阶段,梦境出现,大约维持5-10分钟。2.梦:出现在快速眼动睡眠阶段。睡眠中人人都做梦,做梦不会影响人的休息,不做梦则会对身心产生不良影响。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其特性为指向性和集中性。注意不是一种心理过程,只是随着心理过程的一种心理特性。注意的品质涉及:1.注意广度(范围):在同一时间内注意到的对象的数量,如一目十行。2.注意的稳定性:对选择的对象注意能稳定地保持一段时间的特性。与其相反的品质是注意的分散(分心):是指注意离开了心理活动所要指向的对象,而被无关的对象吸引去的现象。3.注意的转移:由于任务的变化,注意由一种对象转移到另一种对象上去的现象,与分心的区别。4.注意分派: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于不同的对象,同时从事几种不同活动的现象。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表现为有机体对内外环境条件的欲求,是人的活动积极性的源泉。需要的层次理论(识记)(领略):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人类最高层次的需要。低层次的需要又叫缺失性需要,高层次需要又叫生长需要。动机(识记)(领略):动机是激发个体朝着一定目的活动并维持这种活动的一种内在的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动机的种类:A、生理性动机(驱力或内驱力):(吃饭、穿衣、休息、性欲)由机体生理需要产生的动机。社会性动机:(如交往动机、成就动机等)以人类的社会需要为基础而产生的动机。B、内在动机:由个体内在需要引起的动机(结识到学习的重要意义而学习)。外在动机:人在外部环境影响下所产生的动机(为获奖而学习)情绪和情感的定义(识记)(领略):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外界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人脑对外界客观事物与主题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情绪理论:1.情绪的外周理论:(詹姆斯—兰格情绪理论)强调强调情绪与机体变化的关系,强调植物性神经系统在情绪发生中作用。2.情绪的丘脑理论:坎农认为情绪的生理机制不在外周,而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强调身体变化和情绪体验是同时发生。3.情绪的认知理论:沙赫特认为情绪的产生是由外部环境刺激、机体的生理变化、对外部环境刺激的结识过程三者互相作用的结果,而认知过程又起决定作用。4.情绪的动机—分化理论:汤姆金斯和伊扎德提出,直接把情绪看作动机,情绪正起着放大心理过程的作用。不仅如此,情绪自身可以离开内驱力的信号而起到动机的作用。情绪和情感纬度的两极性:每一种特性存在着两种对立的特性和状态。情绪分类:从内容分:基本情绪:情绪基本形式:快乐、愤怒、悲哀、恐惊(喜、怒、哀、惧)复合情绪:由基本情绪的不同组合派生出来的:敌意、焦急。从状态分:心境(心情):一种薄弱、持久而具有弥漫性的情绪体验状态。激情:一种强烈、爆发式的、保持时间短的情绪体验状态。具有明显的生理反映和外部行为表现。积极,悲观、人的人事范围变得狭窄,分析能力、自控能力减少。应激:出现意外事件或碰到危险情景时出现的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高级情感涉及:道德感美感理智感意志是故意识地确立目的,调节和支配行动,并通过克服困难和挫折,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意志行为的基本阶段:准备阶段和执行阶段。动机冲突的四种形式:1.双趋式冲突:两个具有同样吸引力的目的,两个动机同样强烈,但不能同时获得时所碰到的冲突。2.双避式冲突:两个目的都想避开,但只能避开一个目的的时候,人们只好选择对自己损失小的,避开损失大的目的,这种冲突叫双避式冲突。3.趋避式冲突:想获得一个目的,它对自己既有利又有弊时所碰到的矛盾心情就是趋避式冲突。4.双重趋避式冲突:假如有多个目的,每个目的对自己都有利也都有弊,反复权衡拿不定主意时的矛盾心情就是双重趋避式冲突。意志的四个品质: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自制性。人格具有独特性、整体性、稳定性、功能性、自然性和社会性等特性。人格与个性是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人格的结构涉及人格的倾向性和人格的心理特性两方面。需要和动机是人格的动力,是人格中最活跃的因素,是人格积极性的源泉。人格的心理特性涉及能力、气质和性格。能力:是顺利、有效地完毕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条件。从事任何一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条件叫智力,它涉及观测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其中思维力是核心。能力的分类:1.按照能力的结构,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2.按照能力所涉及的领域,分为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3.按照发明限度,分为模仿能力、再造能力和发明能力。能力的个体差异表现在:1.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全就人类来说,智力呈正态分布,即两头小,中间大。智商高于140的儿童叫超常儿童,约占全人口的1%;智商低于70的儿童叫弱智儿童,约占3%。2.能力类型的差异;3.能力发展早晚的差异气质:是心理活动表现在强度、速度、稳定性和灵活性等方面动力性质的心理特性。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1.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特性:强度、平衡型、灵活性;2.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两种基本过程的三个特性之间不同组合,构成了高级神经活动的不同类型。有四种最基本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即兴奋型、活泼型、安静型和克制型。这四种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神通过程的特点,与四种典型的气质类型相相应:(1)强-平衡————兴奋型胆汁质(2)强-平衡-灵活——活泼型多血质(3)强-平衡-不灵活—安静型粘液质(4)弱抑郁质3.气质类型的外在表现(识记):A、胆汁质:N过程的特性是强但不平衡,感受性第一,耐受性高。显得:精力旺盛,行为外向,直爽热情,情绪兴奋性高,但心理变化强烈,脾气暴躁,难于自我克制。B、多血质:N过程的特性是强、平衡、灵活。感受性第一,耐受性高。活泼好动,言语行动灵敏,反映速度,注意转移的速度都较快,气质外向。容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善交际,不怯生,易接受新事物。注意力易分散,爱好多变,情绪不稳定。C、抑郁质:N过程的特性是:弱、并且兴奋过程更弱,感受性高,耐受性低。多疑多虑,内心体验深刻,行为极端内向,敏感机智,胆小,孤僻,寡欢,爱独处,不爱交往,做事认真仔细,动作迟缓,防御反映明显。D、黏液质:N过程的特点是:强、平衡、但不灵活。感受性低,耐受性高,举止平和,行为内向,头脑清醒,做事有条不稳,踏踏实实,易循规蹈矩,注意力集中,稳定系那个强,不善言谈,交际适度。如何看待气质类型:(1)气质的稳定性和可塑性;(2)气质的类型没有好坏之分;(3)气质类型不决定一个人成就高低,但影响工作效率;(4)气质类型影响性格特性形成的难易和对环境的适应;(5)气质类型影响健康。性格:是一个人在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人格特性。性格是人格结构的核心。性格的结构:可分解为态度特性、意志特性、情绪特性和理智特性等四个组成部分。人格理论(应用)(1)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人格结构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个层次互相交织,形成有机整体。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是“原始的人”;自我按现实原则行事,是“现实的人”;超我追求完美,代表了人的社会性,是“道德的人”。(2)容格的内-外向人格类型理论:一个人的爱好和关注指向内部,也可以指向外部,指向内部叫内向;指向外部叫外向;并且每个人都有内向和外向两种特性,根据一个人是内向还是外向占优势,可将人格分为内向型和外向型。(3)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理论:把人格特质分为:共同特质(同一文化形态下人们所共有的、相同的特质)和个人特质(个人所独有的特质,它代表个体之间的人格差异)。个人特质因其在生活中表现的范围不同,又可以分为三类:首要特质:影响个体多方面行为的特质,最典型,最具概括性,在人格结构中处在支配地位。中心特质:决定一个人的一类行为而不是所有,一个人身上5—10个中心特质。次要特质:在特殊场合下才表现出来的个体一些不太重要的。(4)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卡特尔用因素分析法分析人格特质,提出一个基于人格特质的理论模型,把人格特质分为:表面特质(通过外部行为表现出来,可以观测到的特质)和根源特质(那些对人的行为具有决定作用的特质)。找出了16种互相独立的根源特质,并据此编制了“16种人格特质调查表”。(5)艾森克的人格结构的维度理论:把人格特质归结到几个基本的维度上,即内外倾(E)、神经质(N)和精神质(P),用内外倾和神经质两个维度作为坐标轴,构成了一个直角坐标系。每个维度上不同限度表现得结合,构成了四种不同类型的人格,这四种类型正好相应于坐标的四个象限。艾森克划分出来的四种人格类型,正好与希波克拉底的四种气质类型相吻合。编制了艾森克人格问卷(EPQ),专门测定三个基本特质维度的个体差异。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情境中的人的心理过程及其行为规律的科学。社会心理学诞生的标志:192023,美国社会学家罗斯的著作《社会心理学》和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的著作《社会心理学导论》的出版,标志着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社会行为和社会心理: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映系统,社会行为及其发展取决于个体与其所处情境的状况。勒温提出著名的公式:B=f(P,E)【其中B—行为,P—个体,E—个体所处情境,f—函数关系】社会心理是由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引导作用的心理活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1)个体层面:如个体社会化与自我意识,社会知觉、态度、动机、社会学习等。(2)人际层面:重要研究个体之间的互相作用,如人际沟通、人际关系等。(3)群体层面:如群体凝聚力、群体心理氛围等,以及个人与群体的互相作用、社会影响(从众、社会助长与惰化)。(4)社会层面:如风尚、时尚、阶级、阶层及民族的心理特性、国民性等。美国学者霍兰德把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1)哲学思辨阶段(启蒙期):古希腊~~19世纪上半叶,特点:根据哲学思辨及社会准则来结识社会行为。(围绕“人性”的哲学争论,可视为最早的社会心理学研究)(2)经验描述阶段(形成期):19世纪中叶~~20世纪初;特点:对社会经验描述分析重要在欧洲进行。这一时期的重要学术思潮有:a、达尔文的进化论。b、德国的民族心理学:拉扎鲁斯《民族心理学与语言学杂志》;谢夫勒以现代意义上提出“社会心理学”这一术语;冯特《民族心理学》,被誉为“现代心理学之父”。c、发过的群众心理学:塔尔德《模仿律》;迪尔凯姆《社会学方法的规则》;列朋《群众心理学》,法国社会心理学有关群体意识理论发展的巅峰。d、英国的本能心理学:麦孤独《社会心理学导论》。e、奥地利的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其理论基础是潜意识(也称无意识、性本能和本我、自我以及超我的人格理论。著作有《梦的解析》、《精神分析引论》等。(3)实证分析阶段(确立期):20世纪2023代开始;特点:a、从描述转向实证研究;b、从定性研究转向定量研究;c、从纯理论研究转向应用研究。研究方法:a、实证方法(先驱是美国的特里普利特,德国的莫德);b、实验方法(奥尔波特:提出社会促进的概念,《社会心理学》;墨菲夫妇:《实验社会心理学》)。20世纪三四十年代研究社会心理学的著名学者:瑟斯顿、李科特,谢里夫、莫里诺、勒温。80年代,美国学者提出跨文化社会心理学的概念,并出版了六卷本的《跨文化心理学手册》。社会心理学研究应遵循的原则:(1)价值中立原则(2)系统性原则(3)伦理原则社会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1)观测法(自然观测和参与观测);(2)调查法(亦称询问法,涉及访谈法和问卷法);(3)档案法;(4)实验法社会心理学的重要理论:(1)社会学习理论:该理论来源于行为主义。行为主义初期的代表:俄国的巴甫洛夫,美国的华生。社会学习理论由班杜拉、沃尔斯特提出。认为学习过程有三种机制:联想、强化、模仿。观测学习:班杜拉社会学习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四个过程:注意、保持、动作再现、动机过程。(2)社会互换论:该理论的创始人是霍曼斯,其基本观点体现在霍曼斯提出的五个互相联系的普遍性命题上:a、成功命题;b、刺激命题;c、价值命题;d、剥夺-满足命题;e、侵犯-赞同命题。(3)符号互动论:创始人为美国学者詹姆斯和米德。(4)精神分析论:创始人是奥地利著名学者佛洛依德社会化概念:社会化涉及社会和个体两个方面。从社会视角看,社会化即社会对个体进行教化的过程。从个体视角看,社会化即个体与其他社会成员互动,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社会化过程,传统观点认为到成人期即告结束,而现代观点则主张,社会化随着人的一生,即终生社会化。按社会化的发展阶段划分,有初期社会化(儿童及青少年时期)、继续社会化(成人期)、再社会化(由于社会急剧变化,对个体重新进行社会化的过程。其中涉及初期社会化过程中没有取得合格社会成员资格的个体的再教化)。社会化的内容:(1)教导社会成员掌握生活与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技能;(2)教导社会成员遵守社会规范;(3)教导社会成员树立生活目的,拟定人生抱负;(4)培养社会角色:社会化的目的是培养合格的社会成员,使每个社会成员都获得适合自己身份、地位的社会角色。社会化的条件:(1)人类有较长的生活依赖期,即有一个不能独立生活的童年时期,这是个体接受社会化最佳时期,也是社会化的基础。(2)人类具有超越本能的能力。人类遗传素质提供了社会化的也许性社会化的载体:(1)家庭;(2)学校:在初期社会化中,学校是不可替代的社会化载体。(3)大众传播媒介;(4)参照群体。社会化的分类:1.政治社会化指个体学会接受和采用现时的社会政治制度的规范,有相应的态度和行为;其目的是将个体培养成一个合格公民,使之效力于本社会制度;其核心内容是培养公民的爱国意识。(爱国意识发展的三个阶段:国家形象阶段;抽象国家观念阶段;国家组织系统阶段)2.道德社会化是个体将社会道德规范逐渐内化,成为自己行为准则的过程;涉及三个方面:a、道德观念与道德判断:这是道德中的认知成分。b、道德情感:是随着道德观念的内心体验。形式是直觉的体验,形象的体验,深层次的体验。内容是爱国情感、劳动情感、机体荣誉感、正义感等。c、道德行为:个人对别人与社会有道德意义的行动。高水平的道德行为赖子道德习惯的养成。3.性别角色社会化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学会按自己的性别角色规范行事的过程。有关描述:a性:表达男女在生物学方面的差异,如遗传、内分泌、解剖及生理的差异;b、性别:表达男女在人格特诊方面的差异;c、性别角色:表达男女在社会行为方式的差异。家庭对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影响是通过性别期待与认同、模仿的机制实现的;儿童进入学龄期以后,学校和社会从多方面强化了男女两性的角色差异。4.语言社会化是个体社会化是从掌握语言开始,所有社会化是以语言社会化为前提的;语言是个体与它默认及社会联系的纽带,其集中反映了文化,掌握某种语言的过程自身就是社会化的过程。社会角色:是个体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它是对在特定地位的个体行为的期待,是社会群体得以形成的基础。米德使用社会角色来说明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着可预见的互动行为模式,这个概念有助于了解个体与社会的关系:角色是在互动过程中形成的。角色理论是按照人们所处的社会地位与身份解释个体行为并研究其中规律社会角色的分类:(1)按获得方式分:先赋角色(如父母)、成就角色(如教师);(2)按行为规范化限度分:规定型角色(如公务员)、开放型角色(如朋友);(3)按功能分:功利型角色(如银行家、商人)、表现型角色(如学者、专家);(4)按承担者的心理状态分:自觉角色(如演员)、不自觉角色。角色扮演过程:包含三个要素(1)角色期待;(2)角色领悟;(3)角色实践。角色失调:有四种形式(1)角色冲突;(2)角色不清;(3)角色中断:由于各种因素使个体的角色扮演发生半途间断的现象;(4)角色失败:这是最严重的角色失调,角色承担者不得不退出舞台,放弃原有角色。自我,亦称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身存在状态的认知。自我概念的形成经历三个阶段,即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最后到心理自我。自尊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自尊是一种高级需要,自尊需要的满足会导致自信;假如碰到挫折,则会产生自卑。詹姆斯在《心理学原理》一书中提出了一个自尊的经典公式:自尊=成功/抱负社会知觉是个体对别人、群体以及对自己的知觉。对别人和群体的知觉是人际知觉;对自己的知觉是自我知觉。影响社会知觉的主观因素:(1)认知者的经验:经验不同,认知者对相同的认知对象会有不同的结果;(2)认知者的动机与爱好:由于动机和爱好不同,个体选择认知对象会有所不同;(3)认知者的情绪:处在积极情绪状态下的认知者倾向于给别人赋予积极品质,用积极的“目光”知觉别人;反之则用悲观“目光”去知觉别人。印象及印象形成:(1)印象是个体(认知主体)头脑中有关认知客体的形象。(2)印象形成指个体初次接触新的社会情境时总是按照以往经验,将情境中的人或事物进行归类等,明确它对自己的意义,使自己的行为获得明拟定向的过程。(3)第一印象:亦称初次印象,素不相识的两个个体第一次见面时形成的印象。印象形成的效应:(1)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2)光环效应,也称晕轮效应;(3)刻板印象指人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形成对某类人或某类事较为固定的见解。印象形成中的信息整合模式:(1)加法模式:人们总体印象的形成一方面遵循加法模式。把别人的诸特性的评价分值累加。(2)平均模式:将各个特性的分值加以平均,然后根据平均值形成对别人的总体印象。(3)加权平均模式:根据在总体评价中的重要性拟定出各种特性的权数,然后将权数与每种特性的强度相乘,最后加以平均。(4)中心品质模式:一般来说,该模式更接近于大多数人平常生活中的印象形成的实际情况。印象管理:(1)印象整饰,亦称印象管理,指个体以一定的方式去影响别人对自己的印象。即个人进行自我形象的控制,通过一定的方法去影响别人对自己的印象,使别人印象符合个体期待。(2)印象管理的策略:按社会常模管理自己;隐藏自我与自我抬高;按社会期待管理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角色的社会规范;投人所好。归因的概念:归因,即归结行为的因素,指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行为因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它不仅是一种心理过程,也是人类一种普遍需要。行为因素的分类:(1)内因与外因:内因指存在于个体内部的因素,如人格、品质、动机、态度、情绪、心境及努力限度等个人特性。如将行为因素归于个人特性,称为内归因。外因指行为或时间发生的外部条件,涉及背景、机遇、别人影响、工作任务难度。假如将行为因素归于外部条件可称之为外归因或情景归因。(2)稳定性因素与易变性因素。(3)可控性因素与不可控性因素:对可控性因素的归因,人们更也许对行为做出变化的预测。对不可控因素的归因,人们较也许对未来的行为做出准确的预测。控制点理论:(1)控制点是美国心理学家罗特提出的一种个体归因倾向的理论观点。认为个体对自己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及其结果的控制源有不同的解释。(2)内控者:个人生活中多数事情的结果取决于个体在做这些事情是的努力限度,所以他相信自己可以对事情发展与结果进行控制。此类人的控制点在个人的内部,称为内控者。他们的态度与行为方式是符合社会期待的。(3)外控者:个体生活中多数事情的结果是个人不能控制的各种外部力量作用的结果,他们相信社会的安排,相信命运和机遇等因素决定了自己状况而个人努力是无济于事。这类人倾向于放弃对自己生活的责任,控制点在个人的外部,称为外控者。他们的态度与行为方式是不可取的。归因原则:不变性原则;折扣原则;协变原则凯利三维归因理论:认为人们的归因总是涉及三个方面的因素:刺激客体、行为主体以及背景。个体在归因时需要同时考虑三种信息:特异性信息:行为主体的反映方式是否有特异性,是否只针对某一刺激客体做出反映。共同性信息:不同行为主体对同一刺激的反映是否相同。一致性信息:行为主体在不同情景下做出的反映是否一致。个体从以上三方面信息的协变得出结论。特异性共同性一致性归因高高高刺激客体低低高主体高低低情境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的关系:一般说来,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之间的关系大体呈倒U型曲线,即中档强度的动机,活动效率最高。动机强度过高或过低,均会导致活动效率下降。亲合:是个体胆怯孤独,希望与别人在一起,建立协作和和谐联系的一种心理倾向。亲合即合群,是人际吸引的最低层次。亲合在个体生命初期的表现是亲子间的依恋。成就动机:(1)成就动机:个体追求自认为是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并使之达成完善状态的动机。即个体在广泛背景下,追求成功与成就的动机。成就动机是一种基本的社会动机。麦克利兰在成就动机的研究中做出了开拓性的奉献。(2)抱负水平:a、个体抱负水平的高低取决于成就动机的强弱。b、抱负水平与个体以往成败经验有关,成功经验可提高抱负水平,失败经验则减少个体的抱负水平。(3)影响成就动机的因素:目的的吸引力、风险与成败的主观概率、个体施展才干的机会。(4)培养儿童成就动机应注意的问题:a、家庭教养方式:家长对儿童的自律训练的严格限度与儿童成就动机呈正相关,即家长对其子女的自律训练越严格,他们的成就动机就越强。B、强调成就、追求成就的社会氛围。社会环境的氛围对个体成就动机具有深刻影响。一个社会形成的高成就动机氛围有益于个体成就动机的提高。权力动机:是个体希望影响和控制别人的心理倾向。侵犯行为:简称侵犯,也称袭击行为,是个体故意伤害别人的行动。侵犯是由侵犯动机一起的。侵犯的构成:广义的侵犯涉及以下三种情况:伤害行为(身体伤害和言语伤害)、侵犯动机(即侵犯的主观意图,侵犯行为的直接因素)、社会评价(违反与破坏社会规范和社会准则具有反社会性质;维持社会规范与准则的侵犯时亲社会性质的;介乎两者之间的侵犯,即被认可的侵犯)。狭义的侵犯专指反社会的侵犯。侵犯的因素:1.本能论的解释: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性本能是个体行为的原动力,使人遵循快乐原则行事,自我保存本能使人适应环境避害趋利。侵犯是性本能的一部分。侵犯冲动作为一种心理能量必须宣泄出来,否则于身心健康不利。洛伦茨认为:侵犯是一种本能,具有生物保护意义,其生存意义很重要。侵犯是人类生活不可避免的,为了避免侵犯及其“升级”,要采用耗散侵犯本能的办法。2.挫折—侵犯学说:挫折,既指阻碍个体达成目的的情境又指行为受阻时个体产生的心理紧张状态。a、多拉德认为:侵犯永远是挫折的一种后果,侵犯行为的发生,总是以挫折存在为条件。b、米勒认为:挫折也可以产生侵犯以外的结果,并不一定引起侵犯。c、伯克威茨认为:挫折导致的不是侵犯自身,而是侵犯的情绪准备状态即愤怒。侵犯的发生还与情境中的侵犯线索有关,与侵犯有关的刺激物也许使侵犯得以加强。3.社会学习论的观点:班杜拉认为侵犯行为是习得的。学习是侵犯的重要因素,个体通过学习学会侵犯,也可以通过新的学习消除侵犯。侵犯行为的学习机制是强化、联想和模仿。利他行为:是个体有益于别人、公众和社会,不期待回报的行为。(1)利他行为的性质:a、利他是一种亲社会行为;b、利他是一种以人为对象的亲社会行为;c、利他行为是由利他动机引起的,其特性是以完全有助于别人为目的。(2)利他产生的条件:A、外部因素:①自然环境;②社会情境(别人在场、情境的社会性意义);③时间压力;④利他对象的特点(与利他者相似的人、未伤害过利他者的人、有吸引力的人)。B、利他者的心理特性:①心境(愉悦);②内疚;③人格(社会责任感以及对别人的同情与理解都与利他行为呈正相关);C、对利技能。社交情绪:是人际交往中个体的一种主观体验,是个体的社会需要是否获得满足的反映。几种基本的社交情绪:1.社交焦急:是一种与人交往时,觉得不舒适、不自然,紧张甚至恐惊的情绪体验。2.嫉妒:是与别人比较,发现自己在才干、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方面不如别人而产生的一种由羞愧、愤怒、怨恨等组成的复杂情绪状态。嫉妒情绪的特点:①具有针对性;②具有连续性;③具有对抗性;④具有普遍性3.羞耻与内疚:①羞耻是个体由于自己在人格、能力、外貌等方面的缺憾,或者在思想与行为方面与社会常态不一致,而产生的一种痛苦的情绪体验。②内疚是个体认为自己对实际的或者想象的罪行或过失负有责任,而产生的强烈的不安、羞愧和负罪的情绪体验。态度:是个体对特定对象的总的评价和稳定性的反映倾向。1.态度的特点:内在性;对象性;稳定性。2.态度的成分:认知(C)、情感(A)、行为倾向(B),统称为态度的ABC模型。一般来说,态度的三种成分是协调一致的。在它们不协调时,情感成分占主导地位,决定态度的基本取向和行为倾向。3.态度与价值:个体的态度取决于这一对象的价值。价值大小决定态度限度强弱。态度的属性:(1)方向(2)强度(3)深度(4)向中度(5)外显度态度的形成:美国的凯尔曼提出态度形成涉及:依从、认同、内化三个阶段。态度的转变模型:从模型中可以看出,态度转变涉及四个要素:(1)传递者(2)沟通信息(3)接受者(4)情境态度转变理论(1)海德的平衡理论:重视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影响在态度转变中的作用。人们在改变态度时,往往遵循“费力最小原则”,即个体尽也许少的改变情感因素而维持态度平衡。他提出P—O—X模型(其中P代表个体,O代表别人,X代表另一个对象)。在该模型中,P-O之间的关系最重要。P-O联系为肯定期的平衡为强平衡,不平衡为强不平衡。而P-O联系为否认期,平衡为弱平衡,不平衡为弱不平衡。(2)认知失调论:费斯廷格认为,态度改变是为了维持态度三因素的一致。导致认知失调也许有四种因素:逻辑的矛盾;文化价值的冲突;观念的矛盾;新旧经验相悖。消除、减少认知失调的途径:①改变或否认失调的认知因素的一方,使二个认知因素协调;②引起或增长新的认知因素以改变原有的不协调关系;③减少失调的认知因素双方的强度。沟通:是信息传递和交流的过程,涉及人际沟通和大众沟通。人际沟通: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信息交流以及情感、需要、态度等心理因素的传递与交流,是一种面对面的直接沟通方式。大众沟通:也称传媒沟通,是一种通过媒体(如影视、报刊、网络)中介的沟通的过程。沟通的结构:(1)信息源(2)信息(3)通道(4)信息的接受方(5)反馈(6)障碍(7)背景。沟通的功能:(1)获取信息的手段;(2)思想交流与感情分享的工具;(3)满足规定、维持心理平衡的重要因素;(4)减少冲突,改善人际关系的过程;(5)协调群体内行为,促进组织目的的实现和效率的提高沟通网络:(1)正式沟通网络:一般有五种,即链式、轮式、圆周式、全通道式和Y式。(2)非正式沟通网络:有三种典型形式,即流言式、集束式和偶尔式。体语:体语是身体语言的简称,指非词语性的身体符号,涉及目光与面部表情、身体运动与触摸、姿势与外貌、身体间的空间距离等。通过体语实现的沟通叫体语沟通。1.目光与面部表情:(1)目光:眼睛是最有效的显露个体内心世界的途径,人的情绪、态度和情感变化都可以从眼睛中显示出来。目光接触是最重要的体语沟通方式。(2)面部表情。在一般情况下,人们目光与面部表情是互相一致的。在特殊情况下,个体的目光与面部表情会出现分离。此时,表达个体真实心态的有效线索是目光而非面部表情。2.身体运动和触摸:(1)身体运动:是个体最易发现的一种体语,其中手势语占重要地位。(2)触摸:是人际沟通的有力方式。人际距离:四种人际距离①公众距离(12—25呎):正式场合沟通时的人际距离;②社交距离(4——12呎):商业活动中的交往距离;③个人距离(1.5——4呎):朋友之间的交往距离;④密切距离(0——18吋):亲人、夫妻、恋人之间的交往距离。(注:1呎=0.3048米,1吋=25.4毫米)人际关系:是人与人在沟通与交往中建立起来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联系。其特点:1.个体性;2.直接性;3.情感性。自我暴露的深度和广度是人际关系深度的一个敏感的“探测器”。一般情况下,关系越密切,人们的自我暴露就越广泛、越深刻。良好人际关系的原则:1.互相性原则;2.互换性原则;3.自我价值保护原则;4.平等原则心理学方面调查表白:关键人际关系的顺序依次为:亲子、夫妻、密切朋友人际吸引:是个体与别人之间情感上互相密切的状态,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肯定形式。按吸引的限度,人际吸引可分为亲合、喜欢和爱情。亲合是较低层次的人际吸引,喜欢是中档限度的吸引,爱情是最强烈的人际吸引形式。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1.熟悉与邻近;2.相似性;3.互补;4.外貌;5.才干;6.人格品质(人格品质是影响吸引力的最稳定因素,也是个体吸引力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排在序列最前面、爱慕限度最高的六个人格品质是:真诚、诚实、理解、忠诚、真实、可信,最具吸引力的品质是真诚,最具排斥力的是虚伪。)从众:是在群体压力下,个体在认知、判断、信念与行为等方面自愿与群体中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从众行为的因素:寻求行为参照、对偏离的恐惊、群体凝聚力。社会促进:也称社会助长,指个体完毕某种活动时,由于别人在场而提高了绩效的现象。(最早研究社会促进的是特里普利特,F.H.奥尔波特提出社会促进的概念)社会干扰:由于别人在场,反而会使个体的工作绩效减少,这种现象称为社会干扰,也称社会克制。社会促进有两种效应:1.结伴效应:在结伴活动中,个体会感到某种社会比较的压力,从而提高工作或活动效率。2.观众效应:个体从事活动时,是否有观众在场,观众多少及观众的表现对其活动效率有明显影响。社会堕化:也称社会逍遥,指群体一起完毕一件任务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毕时偏少的现象。模仿:是没有外在压力条件下,个体受别人的影响仿照别人,使自己的行为与别人相同或相似的现象。暗示:指在非对抗的条件下,通过语言、表情及体语以及符号对别人的心理与行为发生影响,使之接受暗示者的意见和观点或者按照所暗示的方式去活动。社会感染:是一种通过较大范围内的信息与情绪的传递过程,即通过语言、表情、动作及其他方式引起众人相同的情绪和行为。爱情:是人际吸引最强烈的形式,是指心理成熟到一定限度的个体对异性个体产生有浪漫色彩的高级情感。爱情的基本倾向是奉献。爱情与喜欢的区别:1.依恋;2.利他;3.密切爱情的形式:1.激情式(一见钟情);2.友谊式;3.游戏式;4.占有式;5.实用式;6.利他式爱情三角形:1.密切(重视彼此的喜欢、理解与期待);2.激情(魅力与性吸引);3.承诺。婚姻:是男女结成夫妻关系的行为,是家庭成立的标志和基础。家庭作为一个群体是社会的细胞,即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家庭是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及收养关系构成的。第三章发展心理学心理发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而言,心理发展包含心理的种系发展、心理的种族发展和个体心理发展。从狭义而言,心理发展仅指个体心理发展。心理发展的基本性质:1.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2.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一般发展趋势是从出生到幼儿期属于第一加速发展期,童年期为平稳发展期,青春发育期是第二个发展加速期,成人期处在缓慢发展变化阶段,老年期的心理变化呈下降趋势);3.心理发展的普遍性和差异性;4.心理发展过程中增长和衰退的辩证统一;5.心理发展进程中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创始人是德国心理学家普莱尔,其代表作为《儿童心理》1957年,美国《心理学年鉴》用“发展心理学”作章的名称,从此确立了发展心理学在心理学中的地位。重要的心理发展理论: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心理既不是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是起源于后天的经验,而是起源于动作,即动作是结识的起源。皮亚杰认为心理发展是认知结构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认知结构的发展涉及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四个概念。成熟、经验、社会环境和平衡是影响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他将儿童心理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6、7岁)、具体运算阶段(6、7-11、12岁)、形式运算阶段(11、12-14、15岁)。2.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他根据个体在不同时期的心理社会危机的特点,将个体人格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其中前四个是重点:(1)婴儿前期(0―2岁):重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信任感,克服怀疑感;良好的人格特性是希望品质。(2)婴儿后期(2―4岁):重要发展任务是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良好的人格特性是意志品质。(3)幼儿期(4―7岁):重要发展任务是获得积极感,克服内疚感;良好的人格特性是目的品质。(4)童年期(7―12岁):重要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良好的人格特性是能力品质。(5)青少年期(12—18岁):重要发展任务是形成角色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良好的人格特性是诚实品质。(6)成年初期(18—25岁):重要发展任务是获得密切感,避免孤独感;良好的人格特性是爱的品质。(7)成年中期(25—50岁):重要发展任务是获得繁衍感,避免停滞感;良好的人格特性是关心品质。(8)成年后期(50以后):重要发展任务是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或厌恶感;良好的人格特性是智慧、贤明品质。3.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在人的心理机能中,人的内部因素、行为和环境影响三者之间互为决定因素,三个决定因素之间是一种连续不断的交互作用。个人通过观测别人行为及其强化结果,习得某些新的反映,或矫正已有的某些行为反映特性,而在这一过程中观测者并未对示范反映做出实际的外部操作。这就是观测学习,强调观测学习是一种最重要的社会学习形式。4.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将人的心理机能分为低档心理机能和高级心理机能两类。提出“最近发展区”思想:指在有指导的情境下,儿童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能达成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活动中所能达成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距。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学习的最佳时期。5.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用道德两难故事法研究人的道德发展。把人的道德的发展分为3种水平,6个阶段:(1)前习俗水平;(2)习俗水平;(3)后习俗水平。他认为儿童道德发展的先后顺序是固定不变的,这与儿童的思维发展有关,环境和文化的影响只能决定发展的速度或改变其道德的内容,但不能改变它的发展顺序。婴儿期的动作发展:1、从整体动作向分化动作发展;2、从不随意动作向随意动作发展;3、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头尾原则、近远原则、大小原则)。婴儿的重要动作是手的抓握动作和独立行走。婴儿期动作的发展和感知觉的发展构成了婴儿心理发展的重要内容。条件反射的出现识记忆发展的标志。婴儿的气质:托马斯和切斯将婴儿的气质类型分为三种,即容易型、困难型和迟缓型。社会性依恋:依恋是婴儿与重要抚养者(通常是母亲)之间的最初的社会性联结,也是婴儿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艾斯沃斯将婴儿对母亲的依恋表现分为:安全型依恋(占65%—70%)、回避型依恋(占20%)和反抗型依恋(占10%—15%)。婴儿自我意识的发展是婴儿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化的一个具有关键意义的标志。18-24个月的婴儿,有了用语言标定自我的能力,具有了用适当人称代词(如我、你)称呼自己和别人,这是个体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一个奔腾。幼儿期的年龄范围是3—6岁,游戏是幼儿期儿童的主导活动。幼儿的游戏是象征性游戏;童年儿童的游戏是规则性游戏。幼儿时期是儿童言语能力发展迅速的时期,是儿童增长词汇数量最快的时期,是口头言语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幼儿期是儿童言语发展的关键性时期。幼儿思维的重要特性是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思维的抽象概括性得到初步发展。同伴关系:是儿童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站起来的一种儿童之间的人际关系。幼儿的友谊多半建立在地理位置接近、爱慕共同的活动或拥有有趣的玩具的基础上。第一反抗期:3-4岁,通过了反抗期的幼儿,成人以后自主性强。童年期的年龄范围是7—14岁,属小学阶段,其主导活动是学习。童年期儿童的重要记忆策略是复述(背诵)和组织。10岁左右,即小学四年级是儿童的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度的转折期。青春期是个体由童年向成人过渡的时期,年龄范围为11、12—15、16岁,又称为危机期。初中阶段的儿童进入第二反抗期:重要表现形式有硬抵抗、软抵抗和反抗的迁移。反抗期的出现是儿童心理发展中正常现象。青春期心理发展的矛盾性特点:1.心理上的成人感与半成熟现状之间的矛盾;2.心理断乳与精神依托之间的矛盾;3.心理闭锁性与开放性之间的矛盾;4.成就感与挫折感的交替。进入青春期以后,男女同学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表现出先疏远、后接近的行为模式。青春期是个体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奔腾。青年期:(也称成年初期)其年龄范围为17、18—35岁,是人生的黄金时代。我国法定的成人年龄是18岁,年满18岁,开始享有各种社会权利,履行社会义务。青年期之后的成人思维重要表现在知识的应用上,辩证的、相对的、实用性的思维形式逐渐成为重要的思维形式。青年期自我意识发展的最重要特点:将注意力集中到发现自我,关心自我的存在上来中年期:(也称成年中期)指35或40—60岁或65岁这一年龄区间,是生理的成熟期,心理的稳定期,又是从青年向老年期转化的过渡时期。更年期:指个体由中年向老年过渡过程中生理变化和心理状态明显改变的时期,年龄在50岁左右,女性早于男性。被称为“第二个青春期”。女性更年期:45-55岁期间,一般延续8-2023;男性更年期:性功能下降;伴有职务神经性循环机能障碍,常表现出神经状态和情绪变化。老年期:(也称成年晚期),一般指60随以后的人生阶段。第四章变态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变态心理学是以心理与行为异常表现为研究对象的心理学分支学科,它是以研究各类形式的变态心理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变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同时也是精神病学的对象。但各自的侧重点不同:变态心理学侧重研究和说明异常心理的基本性质与特点,研究个体心理差异以及生存环境对异常心理发生、发展的影响;精神病学作为临床医学的分支,着重异常心理的诊断、治疗、转轨和预后以及精神病的防止和康复等。判断心理正常与异常的标准(李心天1991):1医学标准(将心理障碍当做躯体疾病同样看待);2记录学标准(一个人的心理正常或异常,以其偏离平均值的限度来决定);3内省经验标准;4社会适应标准(将人的行为与社会常模相比较)。区分正常与异常的心理学原则(郭念锋1986):1.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2.心理活动内在一致性原则;3.人格相对稳定性原则。常见异常心理的症状一、认知障碍(一)感知障碍:1.感觉障碍:(1)感觉过敏:对外界刺激过强反映,多见于神经症或感染后虚弱状态患者。(2)感觉减退:对外界刺激感觉迟钝,多见于抑郁状态、木僵状态和意识障碍患者。(3)内感性不适:躯体内部性质不明确、部位不具体的不舒适感或难以忍受的异常感觉。多见于精神分裂症、抑郁状态、神经症和脑外伤综合症。2.知觉障碍:(1)错觉:是歪曲的知觉,即外界存在的某种事物,但感知到的是另一件事物。【可见于正常人,比较短暂、物象不清楚、集中注意就可否认;而病理性错觉时间较长,形象清楚】(2)幻觉:外界不存在某种事物而感知到这种事物,即虚幻的知觉。幻觉是一种很重要的精神病性症状。幻觉种类很多。①根据感受器官不同,可分为幻听、幻视、幻嗅、幻味等等,临床最常见的是幻听与幻视【幻听涉及言语性(更常见)和非言语性的幻听,对精神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临床意义,可见于多种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器质性、心因性、功能性精神障碍】。②按幻觉体验的来源,分为真性幻觉和假性幻觉【真性幻觉形象清楚、生动,位置精确,与客观事物同样。假性幻觉形象模糊、不生动、位置不精确,与客观事物不同样,它产生于患者的主观空间,幻觉不是通过相应的感觉器官感知到的,如患者闭上眼睛能看到东西、人像,不用耳朵能听到声音】。③按幻觉产生的特殊条件,分为功能性幻觉、思维鸣响、心因性幻觉【功能性幻觉是在某个感觉器官出于功能活动状态的同时出现的幻觉。功能性幻听与正常知觉同时出现、同时存在、同时消失,但两者互不融合,如患者在听收音机时,同时听到骂她的声音,关闭收音机,便听不到骂她的声音,多见于精神分裂症。思维鸣响表现为患者能听到自己所思考的内容,多见于精神分裂症。心因性幻觉是强烈的精神刺激引发的幻觉。】3.感知综合障碍(二)思维障碍1.思维形式障碍:涉及联想障碍和思维逻辑障碍,常见的症状有:(1)思维奔逸:重要指思维活动量增长和思维联想速度加快,患者表现为语量多,语速快,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词汇丰富,诙谐风趣。严重时出现音联、意联、随境转移,多见于躁狂状态或情感性精神障碍躁狂发作。(2)思维迟缓:以思维活动显著缓慢、联想困难、思考问题吃力、反映迟钝为临床表现,多见于抑郁状态或情感性精神障碍抑郁发作。(3)思维贫乏:思想内容空虚,概念和词汇贫乏,回答问题非常简朴,但语速并不缓慢。多见于精神分裂症或器质性精神障碍痴呆状态。(4)思维松弛或思维散漫:思维活动表现为联想松弛,内容散漫,叙述问题不够中肯,也不切题,答非所问,可见于精神分裂症初期。(5)破裂性思维:思维联想过程破裂,语句缺少内在意义上的连贯性和应有的逻辑性,让人无法理解,对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有重要的参考价值。(6)思维不连贯:严重的破裂性思维,患者意识不清,语句缺少应有的连贯性和逻辑性,言语支离破碎,语句片段,毫无主题。(7)思维中断:患者无意识障碍,又无外界干扰等因素,思维过程忽然中断,常表现为言语在明显不该停顿的地方忽然停顿,多见于精神分裂症。(8)思维插入和思维被夺:患者在思考过程中,忽然出现一些与主题无关的意外联想,患者对此联想有明显的不自主感,认为其不属于自己,是别人强加给他的,不受其意志的支配,称为思维插入。若患者在思考过程中忽然认为自己的一些思想被外界的力量掠夺走了,称思维被夺。两者多见于精神分裂症。(9)思维云集:又称强制性思维,指一种不受患者意愿支配的思潮,强制性地大量涌现在脑内,内容杂乱多变,毫无意义,与周边环境毫无联系,往往忽然出现,迅速消失。多见于精神分裂症。(10)病理性赘述:患者说话不能简朴明了,夹杂许多不必要的细节,他自己却不觉得自己说话罗嗦。见于器质性精神障碍。(11)病理性象征性思维:指患者积极地以一些普通的概念、词句或动作来表达某些特殊的、不经患者解释别人无法理解的含意。多见于精神分裂症。(12)语词新作:患者自己发明一些文字、图形成符号,并赋予其特殊的含意。多见于精神分裂症。(13)逻辑倒错性思维:患者的推理过程十分荒唐,既无前提,又缺少逻辑根据,但患者却坚持己见,不可说服。多见于精神分裂症。2.思维内容障碍:(1)妄想:是一种脱离现实的病理性思维。特点:思维脱离现实,结论不符合实际;病态坚信;自我卷入。常见的妄想有①关系妄想:把实际与其无关的事情,认为与其有关,多见于精神分裂症;②被害妄想:坚信某人或某团伙对他进行监视、打击、陷害、谋杀等;③特殊意义妄想:认为周边人的言行举止不仅与其有关,并且有一种特殊的含义;④物理影响妄想:认为自己的思维、情感、意志收到外界某种力量的支配、控制和操纵,患者不能自主;⑤夸大妄想:夸大自己的财富、地位、能力、权力等;⑥自罪妄想:又称罪恶妄想,患者毫无根据第认为自己犯了严重的错误和罪行,甚至自己罪大恶极,死有余辜,应受处罚;⑦疑病妄想:患者毫无根据地坚信自己患了某种严重的躯体疾病或不治之症,因而到处求医,即使反复及具体的医学检查都不能纠正其歪曲信念;⑧嫉妒妄想:患者坚信配偶对其不忠,另有外遇;⑨钟情妄想:患者坚信某异性对自己产生了爱情,即使遭到拒绝,反会认为对方在考验自己;⑩内心被揭露感:又称被洞悉感,患者认为其内心的想法或者其本人及其与家人之间的隐私,别人都知道了。多见于精神分裂症。(2)逼迫观念:又称逼迫性思维,是指某一种观念或概念,反复地出现在患者的脑海中,患者自己知道这种想法是不必要的,甚至是荒唐的,并力图加以摆脱,但经常是摆脱不了,患者为此苦恼。可以表现为逼迫性回忆、逼迫性穷思竭虑、逼迫性计数、逼迫性怀疑、逼迫性对立观念。逼迫观念常伴有逼迫动作。(3)超值观念:是一种在意识中占主导地位的错误观念。其发生常有一定的事实基础,但患者的观念是片面的,与实际情况有出入,但患者坚持这种观念不能自拔。多见于人格障碍和心因性精神障碍患者。(三)注意、记忆及智能障碍1.注意障碍:注意对判断是否故意识障碍有重要意义,意识障碍时总是随着着注意障碍。临床常见的注意障碍有注意减弱(表现为患者积极和被动注意的兴奋性减弱,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多见于神经衰弱症状群、器质性精神障碍及意识障碍)和注意狭窄(注意范围显著缩小,积极注意减弱。)2.记忆障碍:涉及(1)记忆增强:是一种病理性的记忆增强,表现为病前不可以并且不重要的事情都回忆起来。见于情感性精神障碍躁狂发作或抑郁发作,也可见于偏执状态。(2)记忆减退:临床上较多见,可表现为远记忆力和近记忆力的减退。脑器质性损害患者最早出现的是近记忆力的减退,患者记不住最近发生的事情,病情严重后,远记忆力也减退。重要见于脑器质性精神障碍。(3)遗忘:对局限于某一件事或某一时期内的经历不能回忆。【顺行性遗忘指患者不能回忆疾病发生以后一段时间内所经历的事情,如脑震荡;逆行性遗忘指患者忘掉受伤前一段时间的经历。心因性遗忘:对生活中某一特定阶段的经历完全遗忘,通常与这一阶段发生的不快乐事件有关,可见于癔症。】(4)错构:是记忆的错误,对过去经历过的事情,出现错误的回忆,并坚信不移。(5)虚构:将过去事实上从未发生过的事情,说成是确有其事。3.智能障碍:分为(1)精神发育迟滞:指先天或围产期或在生长发育成熟以前,由于多种致病因素的影响,使大脑发育不良或发育受阻,以致智能发育停留在某一阶段,不能随年龄增长而增长,其智能明显低于正常的同龄人。(2)痴呆:是一种综合症,是意识清楚情况下后天获得的记忆、智能的明显受损。4.自知力障碍:是指患者对其自身精神状态的结识和批判能力。神经症患者通常能结识到自己的不适,积极叙述自己的病情,规定治疗,称之为自知力完整。精神病患者随着病情进展,往往丧失了对精神病态的结识和批判能力,否认自己有精神疾病,甚至拒绝治疗,称之为自知力完全丧失或无自知力。自知力是精神科用来判断患者是否有精神障碍,精神障碍的严重限度以及疗效的重要指征之一。二、情感障碍(一)以限度变化为主的情感障碍:1.情感高涨:患者经常面带笑容,自诉心理快乐,就像过节同样,因而精力充沛,内心充满幸福感,睡眠减少,爱管闲事。2.情感低落:患者经常面带愁容,表情痛苦悲哀。自诉精力局限性,失眠或睡眠过多。喜欢安静独处,快乐感缺失,自我评价过低,患者可有自杀企图和行为。3.焦急:患者在缺少事实根据的情况下,对自身健康或其他问题感到忧虑不安,紧张恐惊。经常伴有憋气、心悸、出汗、手抖、尿频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严重的焦急发作,称惊恐发作。两者多见于焦急症、惊恐障碍。4.恐怖:患者对某一特定的境遇或某一特定的事物,产生的一种紧张恐惊的心情,虽自知没有必要,却无法摆脱。一旦脱离特定情境时,紧张恐惊的心情随即消失,多见于恐怖症。(二)以性质改变为主的情感障碍:1.情感迟钝:患者对一般情况下能引起情感反映的事情反映平淡,缺少相应的情感反映。2.情感淡漠:患者对一些能引起正常人情感波动的事情以及与自己切身利益有密切关系的事情,缺少相应的情感反映。表现为漠不关心、表情呆板、内心体验缺少。3.情感倒错:患者的情感反映与现实刺激的性质不相称,多见于精神分裂症。(三)脑器质性损害的情感障碍:1.情感脆弱:常为一些细小或无关紧要的事情而伤心落泪或兴奋激动,无法克制。2.易激惹:常为一些细小的事情而引起强烈的情感反映。3.强制性苦笑:在没有外界因素的影响下,忽然出现不能控制的、没有丝毫感染力的面部表情。患者无内心体验,也说不出为什么要这样苦笑。4.欣快:是在痴呆基础上的一种“情感高涨”。三、意志行为障碍(一)意志增强:表现为意志活动的增多。(二)意志缺少:缺少应有的积极性和积极性,行为被动,生活极端懒散(三)意志减弱:意志活动减少,情感低落,意志消沉。(四)精神运动性兴奋:常区分为协调性和不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五)精神运动性克制:1.木僵:患者不言不语、不吃不喝、不动,言语活动和动作行为处在完全的克制状态。多见于精神分裂症紧张型。2.违拗:对于别人规定他做的动作,不仅不执行,反而做出与规定完全相反的动作。多见于精神分裂症紧张型。3.蜡样屈曲:患者不仅表现为木僵,并且其肢体任人摆布,可在较长时间内像蜡塑同样维持不动。多见于精神分裂症紧张型。4.沉默:患者沉默不语,也不回答问题。5.被动性服从:被动服从医生或别人的命令和规定。多见于精神分裂症紧张型。6.刻板动作:常机械刻板地反复反复某一单调的动作。多见于精神分裂症紧张型。7.模仿动作:无目的地模仿别人的动作,常与模仿方言同时出现。多见于精神分裂症紧张型。8.意向倒错:患者的意向活动与一般常理相违反,其活动无法为别人所理解。多见于精神分裂症青春型。9.作态:患者做出幼稚愚蠢、古怪做作的姿势、动作、步态与表情。多见于精神分裂症青春型。10.逼迫动作:违反本人意愿,反复出现的动作。多见于逼迫症。常见精神障碍一、精神分裂症及其他妄想性障碍(一)精神分裂症:是一种病因未明的常见精神疾病,具有感知、思维、情感、意志和行为等多方面障碍,以精神活动的不协调或脱离现实为特性。通常意识清楚,智能完好。多起病于青壮年,常缓慢起病,病程迁延。患病期自知力基本丧失。临床上可分为:1.青春型:以联想障碍,精神活动全面紊乱,思维松弛破裂,行为愚蠢、恶作剧以及性轻浮为多见。2.偏执型:以妄想、幻觉为主。3.紧张型:以精神运动性克制障碍、紧张性木僵和紧张性兴奋交替出现为主。4.单纯型:以起病缓慢,连续发展意向逐渐减退、退缩、懒散为特性,治疗困难,预后不良。(二)偏执性精神障碍:又称妄想性障碍,是一种以系统妄想为突出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变更离婚协议书样本
- 2023房屋租赁合同协议书模板七篇
- 2025变更离婚协议书范本
- 蝶骨脑膜瘤的眼眶病变病因介绍
- (2024)智慧冷链物流产业园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写作模板(一)
- 2023年电子浆料金浆、银浆、银铂浆项目融资计划书
- 2023年制药用水设备项目融资计划书
- 热工基础习题库含答案
- 《膝关节幻灯》课件
- 养老院老人生日庆祝活动制度
- 沟拐加油站试生产方案
- 介绍辽宁营口的PPT模板
- 山东省烟台市2023-2024学年三上数学期末含答案
- 食材配送供货计划方案(10篇)
- 主体幸福感模型的理论建构
- 广东建材产品见证取样检测要求及送检办法
- 观察记录那些事儿-走进经典阅读《聚焦式观察:儿童观察、评价与课程设计》优质课件PPT
- QC小组(提高维修效率)课件
- 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概论
- 火成岩岩石化学图解与判别
- 《幼儿园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科学领域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