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的用人制度_第1页
古代中国的用人制度_第2页
古代中国的用人制度_第3页
古代中国的用人制度_第4页
古代中国的用人制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贵州省铜仁市印江民族中学历史组吴运江古代中国用人制度的演变一、夏朝:世袭制(1)依据:出生(2)影响:下层人士没有参政的机会。古代中国用人制度的演变二、西周:世卿世禄制1、依据:出生;2、影响:(1)利:有利于维护西周王朝、各个诸侯国贵族的世袭地位,巩固统治秩序;(2)弊:造成一种封闭的官员选拔体系,不利于选拔人才。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不能戒其怠惰古代中国用人制度的演变三、战国(一)思想:墨家(尚贤)(二)行动:商鞅变法(按军功授爵)1、依据:战功;2、原因:应对频繁的战争,需要军事人才;3、影响:利:(1)冲破以血缘宗法制为基础的世卿世禄制,为中国选官制度的新方向奠定坚实基础,推动中国历史发展;(2)打击奴隶主贵族的特权,拓宽士人入仕的途径,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参与政权。弊:没有形成固定的制度。四、秦朝:各级官吏由皇帝任免1、依据:才能2、影响:皇帝控制地方的人事任免权,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国家统一。古代中国用人制度的演变五、汉朝:察举制(包括察举和征辟制)(一)含义:郡国向国家举荐,官府向社会征聘人才。(二)性质:自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的制度;(三)西汉1、汉武帝:创立察举制2、依据:德才兼备3、方式:举荐,由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每郡国每年举孝、廉各一人。4、地位: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四)东汉1、依据:门第族望2、影响:

材料: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等良将怯如鸡。

产生累世公卿的世家豪强地主,不利于培养真才实学的人才。古代中国用人制度的演变六、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一)含义:是一种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然后授官的制度;九品是指:划分人才优劣的九个等级;中正是指:品评官负责评定人才等级,由世家大族担任。(二)依据:门第族望(三)特点:(1)中央收归部分选官权,利于集权;(2)以等次对士人进行综合评价,便于授官;(3)考察标准比较全面,趋于合理。(四)影响:利: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统治;弊:(1)标准逐渐集中于家世;政权逐渐集中于世族;(2)有才能、出生低微的人,没有机会做官;(3)加深官民隔阂,激化社会矛盾导致腐败,削弱统治基础。材料:高门华阀,有世及之荣;庶姓寒人,无寸进之路。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合作探究:九品中正制有何利弊?古代中国用人制度的演变七、科举制(一)演变:创立于隋朝,完善于唐朝,发展于北宋,衰落于明清,1905年废除。(二)史实1、隋朝:(1)隋文帝:废九品中正制,分科考试;(2)隋炀帝: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2、唐朝:(1)唐太宗:增设进士科,以明、经两科为主;(2)武则天:增加人数,创设武举、殿试;(3)唐玄宗:用高官主持考试,成为定制。3、北宋:

分乡试、省试、殿试三级,严格考试程序,殿试成为定制,皇帝控制,以进士为主,实行糊名法,成绩优秀的直接做官。依据:诗赋的创新能力古代中国用人制度的演变七、科举制(二)史实4、明朝:八股取士(1)八股文是指:破题,开首用二句设破题意。承题,用三四句或五六句承接破题的意义加以说明。起讲,用数句或十数作为议论的开始,只写题大意,宜虚不宜实。入手一二句或三四句,为起讲后入手之处。以下起股至束股才是正式议论中心。这四股中,每股又都必须有两股排比对偶的语句,一般是一反一正,一虚一实,一浅一深,亦有联属者,共合八股,故名八股文。

(2)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文体严格限于八股文,应考者不能发挥个人见解;(3)实质:思想文化专制。科举取士的实质:

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材料一

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二

曹魏黄初元年,魏文帝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通典》卷一四《选举二》材料三

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问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唐人杨绾云:“近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优试策而已。”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请回答:(1)根据以上材料,概括我国古代重要选官制度选官主要标准的演变和选官趋势是什么?(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隋朝创立科举制的社会原因?(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科举制的特点?选官主要标准的演变:

由以德行为标准,到以门第为标准,直至以考试成绩为标准。选官趋势:

1、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发展为才学;

2、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为公开考试;

3、选官原则:逐步制度化、公开、公平、客观;

4、选官基础:日益扩大,官员的素质逐步提高;

5、主要启示:公开公正,德才兼备,考试录用。科举制创立的原因:1、门阀世族的衰落,庶族地主的势力增强;2、打破门阀世族政治上的垄断,扩大统治基础;3、经济、阶级发展的产物。科举制的特点:1、分科考试;2、按成绩取舍;3、自由报考。

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合作探究:科举制对中国社会有什么影响?利:1、用人权收归中央,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2、打破特权垄断,有利于选拔庶族人才,为下层人士参政提供了机会,扩大官吏人才来源和统治基础;3、考试体现一定的公平公正性。4、提高官员文化素养和行政效率,促进官僚体制进一步成熟和封建社会发展;5、促成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和诗歌文化繁荣。6、整体功能:保证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正统),维护文明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合作探究:科举制对中国社会有什么影响?弊:

八股取士,束缚知识分子思想,选拔的人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阻碍科技、文化和社会进步。小结:1、选官制度建立的目的:

强化专制统治,重视集纳人才以充实执政集团,提高行政效率。

2、选官制度建立的(共同)作用:

有利于维护地主阶级封建统治,促进封建社会发展。

合作探究:有人说今天的公务员考试是对科举制的批判和继承,对此应该怎样理解?

吸收科举制公开、公平、公正和量才录用等因素,舍弃其不合理的因素,增加合符时代、国情的新因素。

合作探究:该如何客观公正的认识古代中国的用人制度?1、地位、目的:巩固统治的措施;2、作用:初期积极巩固统治;后期逐渐影响、阻碍社会进步;3、选拔标准:以家世、财产、门第为主到以才学为主;4、选拔方式:渐趋严密科学,公开、公平、客观;5、选拔程序:(1)汉代:地方推选人才为官;(2)隋唐:中央考试选官;6、虽有弊端(如:忽略品行、考试内容未与时俱进),但对今天有积极作用。合作探究:古代中国的用人制度对社会主义建设有何启示?1、重视教育,培养人才;2、优先选拔德才兼备的人才;3、健全用人制度,公平、公开、公正地选拔人才。选官制度演变(巧记)家天下尊亲戚父有官子承袭为征战招贤能立军功赏爵禄征名士举孝廉设太学兴考选论人才问中正重家世认门第应科举登龙门历朝用影响深(2011·山东文综·T9)钱穆在评论中国古代的某制度时说,它“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这一制度是()A.郡县制B.察举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2010年江苏单科)诗人左思在其《咏史》中沉郁悲歌:“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造成这一社会状况的制度原因是()A.征辟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2010年浙江文综)科举制是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下列各项中,确切反映唐朝科举制情况的是()A.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B.采用八股考试方式C.分进士等科目考试D.要求应试士人熟读四书五经(2012·四川文综·T12)合理的制度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力量。下列制度促进了社会公平的是()A.世袭制B.分封制C.科举制

D.行省制(2012·天津文综·T2)清雍正年间,军机处设在皇宫内,与皇帝日常生活办公地毗邻。军机大臣多从“亲臣重臣”中遴选,任命谕旨通常说,命某人“在军机大臣上行走”或“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材料中未能体现出()A.在军机处办理要务易于保密B.军机处官员便于皇帝宣召C.军机处官员按才德标准遴选D.军机大臣多为临时差遣性质(2012·安徽文综·T13)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这句话意在强调()A.应严刑处罚失职官员B.选官须注重才学C.官员失职会危害民生D.选官应注重品行(2011·广东文综·T13)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官爵、门第。此后该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A.宗法制的终结B.察举制的完善C.三省六部制的设立D.科举制的推行(2011·江苏单科·T2)右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材料一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吕思勉《中国制度史》请回答:(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并通过与上述选官制度的比较,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

(1)选官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进步性:有利于破除结党营私之弊,限制了徇私舞弊的发生,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特权,扩大了官员的来源,提高了从政人员的文化素质。材料二渐渐地,这些考试(指科举)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只要中国仍相对地孤立在东亚,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所具有的政治、思想以及整体的统合功能。(2)功能:

加强中央集权,保证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正统),维护文明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材料三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请回答:(3)据材料三,说明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

(3)借鉴价值:人才流动机制,客观公平理念,人才激励机制。

24.(2011·新课标全国文综·T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按“官有能而禄有功”的原则,废除血缘世袭的贵族制,建立起官僚行政制度。秦至汉初,秉承法家理念,功与能为官吏升迁任免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儒生出身的官吏地位上升,官吏个人品行对于引导、教化百姓的功用日益受到重视。东汉时,士大夫追逐基于德行的“名”,官吏矫情虚伪而无实际才能成为普遍现象,曹操执政,强调“唯才是举”,功、能者优先,“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西魏北周选任官吏,突出思想品行的重要性:“凡所求材艺者,为其可以治民。”强调对官员的品行与政绩考核。“其志行善者,则举之;其志行不善者,则去之……凡求贤之路,自非一途。然所以得之审者,必由任而试之,考而察之。”——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材料二唐代将品德与任职态度方面的“四善”作为考察官员最重要的内容:“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同时规定各类职务的最佳业绩标准,称作“最”。每年考核,公示结果。考核分为九等:“一最四善为上上,一最三善为上中,一最二善为上下……居官饰诈,贪浊有状,为下下。”“善”是获得薪酬奖励与迅速提升的关键。——据《新唐书》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至唐官员选拔所体现的“德”、“才”观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1)变化:秦至汉武帝时,以功勋、能力为选拔官吏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选拔官吏越来越注重官吏的个人品行;曹操强调“唯才是举”;西魏北周时强调德行优先,同时注重能力考察;唐代形成一套完善的德才兼顾、以德优先的考核制度。(1)原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