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区域经济一体化_第1页
第十三章 区域经济一体化_第2页
第十三章 区域经济一体化_第3页
第十三章 区域经济一体化_第4页
第十三章 区域经济一体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二章区域经济一体化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学习,了解战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产生和发展,掌握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概念、形式和内涵,了解三大主要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以及经济一体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重点掌握关税同盟理论。

区域经济一体化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以来呈迅猛发展趋势。据统计,20世纪60年代,全球共有19个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70年代增至28个,80年代再增至32个,进入90年代,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达100多个。这些组织层次不同,规模不同,内容也各异,遍及欧洲、北美、拉美、非洲和亚洲,其内容涉及国际贸易以外,还涉及到资本,技术、劳务,人员流动以及财政、信贷政策的协调等。

在众多区域经济组织中,最大的有三个: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它们拥有世界4/5的GDP和4/5以上的国际贸易。第一节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产生与发展一、战后区域经济一体化产生与发展的三个阶段区域经济一体化萌芽于19世纪中叶,但其真正形成发展还是在二战以后。㈠初生时期(20世纪50年代以前)最早的区域合作开始于欧洲关税的统一。1775-1879年奥地利与其邻国建立了五个关税同盟。1874年瑞典与挪威建立了关税同盟1921年比利时与卢森堡建立了关税同盟1944年,荷、比、卢建立关税同盟国,这些关税同盟是区域经济组织的雏形。㈡发展时期(20世纪50到60年代)1949年1月,前苏联、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等社会主义国家为打破冷战初期资本主义国际的经济封锁和巴统的禁运,在莫斯科成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1951年4月,法、德、意、比、荷、卢六国在巴黎签署《煤钢联营条约》。以防止战火刚刚熄灭的欧洲成员国利用煤钢等战略资源重整军备,从而起到安定人心,实现地区共同繁荣的作用。1952年5月9日欧洲煤钢共同市场正式成立。1957年3月,六国外长云集罗马,签署了《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和《欧洲原子能条约》——统称为《罗马条约》。标志着人类历史上最成功、一体化程度最高、规模最大的区域经济集团正式登上历史舞台。1958年1月1日欧共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宣告成立。1967年7月六国又在布鲁塞尔将上述三个条约合并,欧共体正式成立,这就是欧盟的前身。自60年代以后,发展中国家也相继建立了20多个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如东南亚国家联盟、拉丁美洲一体化协会、中美洲共同市场等。㈢停滞时期(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这个时期,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处于经济危机、能源危机和货币制度危机,生产增长停滞并伴随着高失业率、高通货膨胀率,市场萎缩,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很多经济一体化组织几乎停滞发展,有的甚至中断活动或解体,发展中国家的一体化也多遭挫折。㈣高涨时期(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这个时期,区域经济一体化重新高涨,迅猛发展并实现新的飞跃。欧共体在1985年12月通过“欧洲一体化文件”,决定于1992年底建成没有国界的“内部统一大市场”。美国带头建立美洲自由贸易区。1988年1月,美国与加拿大签署《美加自由贸易协定》,协定从1989年1月1日起生效。1992年12月,美国、加拿大、墨西哥三国正式签署(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并从1994年1月1日起生效。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活动。1989年11月,日本、加拿大等12国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举行部长级会议,成立亚太地区经济合作部长会议(APEC)。二、参与区域经济合作动因分析㈠保持政治平衡和维护民族利益的需要战后,西方各国对两次世界大战进行了反思,并积极提出了各种保证和平与发展的措施。此后,为了增强同形成对峙状态的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抗衡力量,恢复与提高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西欧各国走上了联合的道路。与此同时,殖民体系瓦解,一大批发展中国家开始致力于民族经济的发展。广大的发展中国家一方面继续保持同原宗主国(发达国)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另一方面也努力加强彼此之间的交流与协作,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道路,力图在政治、经济上保证民族的主权与利益.㈡社会生产力高速发展与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的需要

二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进一步促进了生产的国际化与社会化。生产力的高速发展,更多的商品、资本、技术等进入国际交流,各国的经济联系需要进一步加强。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打破国界,克服国家之间人为的各种障碍。而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与结构的差异,这种自由性不可能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只能在局部地区得到实行,即成立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㈢一定的国内经济状况与国际经济形势的需要

战争结束前夕,各国倡导自由贸易与多边支付,重建国际经济。于是全球出现了两种(两个层次)国际经济合作的形式。一种是世界性的,如联合国的经济社会理事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复兴与开发银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等。另一种是地区性的,即区域经济一体化。

㈣区域经济一体化可以带来很多现实利益

1、高度的专业化生产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在国际分工中获得更多的比较利益。2、经济与生产规棋的扩大,可以增加产出和收益。3、一体化组织的壮大,可导致内部市场的扩大,并通过内部剧烈的竞争来提高效益。4、可以改善组织内部的经济结构与分工模式,从而在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状态下,更有效地进行资源的合理配置。5、可以改替组织对外部的贸易条件,并从中获利。第二节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一、区域经济一体化使区域内贸易壁垒消除,促进了区域内自由贸易的发展。例如:1960年欧共体的内部贸易占贸易总额的34.6%,为10.3亿美元,1989年贸易额达到674.1亿美元,占贸易总额的比重上升为59.7%。二、区域经济一体化使得国际分工更为深入与密切,并促进了生产专业化以及国际技术合作的发展。例如:欧共体内部成员,在原子能利用、航天技术、超音速运输机、大型电子计算机等方面广泛展开协调与合作,取得了非常满意的效果。三、区域经济一体化改变了国际贸易的地区分布与贸易地位,从而形成了新的国际贸易格局。例如,欧共体对美国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占其总贸易的比重分别从1985年的11.4%与30.3%下降到1987年的8.6%与20.4%。可见,区域经济一体化改变了国际贸易的地区分布,使贸易更多地发生在区域内部。四、区域经济一体化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保护性与排他性,增加了整个国际贸易协调的难度。第一,形成板块式的各种贸易体,不利于全球范围的国际分工与相互贸易。第二,形成区域集团后,由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经济落后,无法与北美、西欧等国家竞争,对发展中国家不利。第三,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使大多数国家致力于区域内的各种安排与事务,而不利于多边贸易体系的改善。第三节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式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含义指有地理区域比较接近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之间所实行的某种形式的经济联合,或组成的区域性经济组织。基本特征:区域性、经济上的融合区域经济一体化&全球经济一体化共同性:两者都是超国家的经济联合差异性:前者只是部分国家、阶段性的,后者却是全球范围的、终极的。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式区域经济一体化按贸易壁垒取消程度划分垂直一体化

水平一体化

部门一体化

完全经济一体化

经济同盟

共同市场

全盘一体化

关税同盟

优惠贸易安排

自由贸易区

按经济一体化的范围划分

按参加国的经济水平划分

㈠按贸易壁垒取消的程度划分⒈优惠贸易安排(PreferentialTradeArrangement)

指成员国之间,通过协定或其他的形式,对全部商品或部分商品规定较为优惠的关税。这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最低级和最松散的形式。最典型的例子是英国与其自治领成员于1932年建立的英联邦特惠制。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和泰国等东南亚国家联盟(ASEAN)成员从1977年起在成员国间实施的特惠贸易安排协议。“非洲木材组织”、“美加汽车产品协定”。不过由于优惠贸易安排一体化的发展程度较低,现在许多区域经济集团大多直接以自由贸易区为起点进行经济一体化。⒉自由贸易区(FreeTradeArea)

指签订有自由贸易协定的国家组成的贸易区,各成员国在区内取消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区域内各成员国的商品可完全自由流动,但各个成员国保持独立的对非成员国的贸易壁垒。特征:⑴组织内部的商品自由贸易。⑵成员经济体之间没有共同对外关税。⑶自由贸易区通常采取“原产地原则”。1994年1月,“北美自由贸易区”(NZFTA)宣告成立。1998年4月,第二届美洲首脑会议在圣地亚哥召开,《圣地亚哥声明》宣布关于建立美洲自由贸易区(AFTA)的谈判正式启动。⒊关税同盟(CustomsUnion)指成员国之间完全取消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并对非成员国实行统一的关税税率而缔结的同盟,是比自由贸易区更高一级的经济一体化组织形式。关税同盟开始带有超国家的性质。特点:⑴成员国相互取消进口关税。⑵设立共同对外关税。⑶成员间的商品流动无须附加原产地证明1952年,比利时、荷兰、卢森堡、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六国组成了欧洲煤钢共同体。

⒋共同市场CommonMarket指成员国之间完全取消贸易壁垒,建立对非成员国的统一关税税率,而且共同市场成员国之间的生产要素可以完全自由流动。主要特点是成员国间不仅实现了商品的自由流动,还实现了生产要素和服务的自由流动。共同市场的建立需要成员国让渡多方面的权利,包括进口关税的制定权、非关税壁垒,特别是技术标准的制定权、国内间接税税率的调整权、干预资本流动权等。共同市场的最典型的例子是20世纪70年代的欧盟,或者说欧洲共同市场,它于1957年由西德、法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卢森堡六国倡导下经过十几年的努力才得以形成。⒌经济同盟(EconomicUnion)指成员国之间商品和生产要素可以完全自由流动,建立统一对外关税,成员国制定并执行一些共同的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逐步取消各国在政策方面的差异,形成一个庞大的超国家的经济实体。1991年已解散的由前苏联与东欧一些国家组成的经济互助委员会。

⒍完全经济一体化(CompleteEconomicIntegration)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最高级形式。其成员国在经济、金融、财政政策上完全统一化。1993年1月1日,欧洲统一大市场正式建成。1993年11月《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生效,欧共体正式易名为欧洲联盟(EU)。1999年1月,欧元正式启动标志着欧洲经济一体化走向最高阶段。区域经济一体化形式及特点㈡按参加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划分⒈水平一体化(HorizontalIntegration)

指由经济发展水平大致相同或接近的国家共同组成的一体化。现存的一体化大多属于此种形式。如欧盟、东盟自由贸易区、中美洲共同市场。⒉垂直一体化(VerticalIntegration)指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组成的一体化。如北美自由贸易区。如1994年1月1日成立的北美自由贸易区,把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发达国家(美国、加拿大)和发展中国家(墨西哥)联系在一起。㈢按一体化的范围大小划分⒈部门一体化(SectionalIntegration)指区内各成员国的一种或几种产业(或商品)的一体化。1952年7月25日建立的欧洲煤钢共同体1958年1月1日建立的欧洲原子能共同体⒉全盘一体化(OverallIntegration)指区域成员国的所有经济部门加以一体化。欧洲联盟1991年解散的经济互助委员会三、主要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㈠欧洲联盟(EuropeanUnion)

欧洲联盟(简称“欧盟”)是当今世界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政治、经济集团组织,其前身是欧洲共同体。欧洲共同体是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的统称。

1957年3月由法国、前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6国签订《罗马条约》,并于1958年1月1日正式生效标志着欧洲经济共同体正式成立。其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58—1968年):建立关税同盟阶段

欧共体成立的初衷是加强欧洲大陆各国的经济合作,为恢复战后的欧洲经济,减少在欧洲再次发生世界大战的悲剧的可能性,也为了在东西方冷战中奠定必要的物质基础。根据《罗马条约》,共同体实现内部自由贸易,相互取消关税,撤消相互间贸易壁垒,对外实行统一的贸易政策。但这一目标的真正实现是在1968年以后。

第二阶段(1968—1992年):实现关税同盟和建立共同市场阶段从1961年到1970年的10年中,共同体GDP的年平均增长率为4%,高于同期美国的2.5%,对成员国的经济合作是一种鼓舞。1985年6月,发表了“白皮书”,提出进一步取消内部障碍,建立包括商品、服务、资本和劳动力完全流动的共同市场的具体建议。两年后,各成员国先后进行了讨论,修改并批准了“单一欧洲法”(反映白皮书内容),于1987年7月1日正式生效。其目标是于1992年底建立欧洲共同市场。期间增加了新的成员国如英国、爱尔兰、丹麦、希腊、西班牙和葡萄牙国家。欧共体变为12个国家。

第三阶段(1993年起):实行共同市场和建立经济同盟阶段1993年1月1日,欧共体决定实现“单一欧洲法”提出的目标,进入共同市场阶段。为继续推动欧洲的联合,12个成员国首脑于1991年12月在荷兰的马斯特里赫特举行会议,签订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提出:通过12国全体人民的努力,将欧洲共同体缔造成为一个政治经济一体化的联盟——经济同盟。1993年1月1日《马约》生效,欧洲联盟正式成立。

1995年1月1日,奥地利、瑞典、芬兰正式加入欧盟,欧盟成员国扩大为15个。2004年5月1日,正式宣告马耳他、塞浦路斯、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10国加入欧盟,欧盟正式扩大为25国。欧盟这次史无前例的扩大,除了涉及到地缘政治和安全格局的变化外,其经济方面的影响也不可低估。

㈡北美自由贸易区(NorthAmericanFreeTradeArea-NAFTA)

指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三国达成的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美国和加拿大两国毗邻,交通便利,语言相通,生活习惯相近,双方的经济关系特殊,互相依赖性强。在此基础上墨西哥加入,于1994年1月1日《北美自由贸易协定》正式生效,标志着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㈢亚太经合组织(Asia-PacificEconomicCooperation,APEC)

亚太经合组织(APEC)是1989年由澳大利亚总理倡议,于1989年11月由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新西兰、韩国和东盟六国参加的APEC成立。1991年10月我国加入,目前共有21个国家。其特征:⒈是一个开放的、非排他性的地区经济合作组织,成员均为环太平洋的国家或地区经济实体。⒉既有像美国、日本那样的经济发达国家,又有新兴的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也有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经济互补性强。⒊区域性经济合作圈发展蓬勃。㈣东南亚国家联盟[简称“东盟”(ASEAN)]东盟是一个全部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南南合作的典型。1967年8月8日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新加坡、印度尼西亚5国发表《东南亚国家联盟宣言(《曼谷宣言》),正式组建东盟。20世纪80至90年代又有文莱、越南、缅甸、老挝和柬埔寨相继加入,目前共有10个成员国。在东盟的对外经济交往中,中国、日本、韩国对东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四、中国参与经济一体化的现状我国在区域经济合作方面是个后来者,但发展步伐却很快。从区域性合作看,亚太经合组织虽然是一个松散的论坛性质的机构,但却是我国加入的第一个协调区域成员贸易自由化、贸易便利化的组织;曼谷协定是我国加入的第一个具有实质性关税减让的组织。从双边角度看,自2001年我国倡议与东盟10国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以来,我国已经与20多个经济体签订了自由贸易协定、或者正在开展建立自由贸易区的谈判。这些国家和地区包括与东盟10国的FTA、与我国的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CEPA,正在与澳大利亚、新西兰、智利、海湾合作委员会(GCC)6国、南部非洲关税同盟(SACU)5国以及印度、巴基斯坦、冰岛等国进行的FTA谈判或可行性研究。在这些协定中,与东盟以及与我国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协定已经开始执行。从我国选择的这些FTA伙伴来看,除智利、SACU、冰岛外,都在亚洲或者亚太地区,应包含在我国的“大周边邻国”的概念中。纵观我国周边,在与我国直接接壤的15个国家中,除蒙古、朝鲜、不丹、尼泊尔、阿富汗这5个国家之外,我国与其余接壤国家都签订了自由贸易协定或类似协议,或者是正在就此问题进行研究或谈判。例如,南面的越南、缅甸、老挝三国,包含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框架内;北面的俄罗斯以及中亚国家有一个上海合作组织合作机制,虽然经济合作尚未成为合作重点,但这个机制将是一个非常好的基础,将在加强安全合作的同时,逐步开展经贸和能源合作;与西面的印度和巴基斯坦也正在就自由贸易协定进行谈判。除去这些陆地接壤的15个国家之外,我国还另有14个广义上的邻国,如韩国、日本、东盟、南亚的斯里兰卡、孟加拉等。我国也在同这些国家用各种形式积极开展合作,如与日本、韩国在探讨建立双边自贸区或三方自贸区的研究,甚至是包括整个东亚13个主要经济体的EAFTA;还有一些国家虽然没有以FTA的形式开展合作,但包含在一个较大框架内的,如与斯里兰卡、孟加拉的合作包含在曼谷协定框架下。第四节关税同盟理论一、关税同盟的静态效应由美国经济学家范纳和利普西1950年提出。在模型中,假设世界上有A、B、C三个国家,A国是主要的分析对象,B国是和A国结盟的国家,C国代表关税同盟外的国家。并假设A国是一个小国,它的进出口不会影响世界市场价格。完全形态的关税同盟应具备以下三个条件:1、完全取消各参与国间的关税;2、对来自非成员国或地区的进口设置统一的关税;3、通过协商方式在成员国之间分配关税收入。

关税同盟的效应:关税同盟的效应关税同盟的静态效应

关税同盟的动态效应

贸易创造

贸易转移

贸易扩大

㈠贸易创造效应指由于取消了同盟内的关税壁垒,使生产转向同盟内最有效率的供应者所产生的净利益。包括:1、生产利得,即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2、消费利得,即由于取消关税,每一成员国由原来生产并消费本国的高成本价格产品,转向购买其他成员国的低成本,低价格产品,从而使消费者节省开支,提高福利。㈡贸易转移效应指由于关税同盟对外设立统一的关税壁垒,使一些成员国的消费者不得以低价购买非同盟国生产的更低廉的商品,只能转向同盟内的高价产品并由此产生经济损失。㈢贸易扩大效应贸易创造效果和贸易转移效果是从生产方面进行考察关税同盟的贸易影响的,而贸易扩大则是从需求方面进行分析的。关税同盟无论是在贸易创造还是在贸易转移情况下,由于都存在使需求扩大的效应,从而都能产生扩大贸易的结果。因而,从这个意义上讲,关税同盟可以促进贸易的扩大,增加经济福利。关税同盟建立后,其静态效果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贸易创造与贸易转移两者的大小和贸易扩大的多寡。二、关税同盟的动态效应关税同盟的动态效果,是指关税同盟成立后,对成员国贸易以外的就业、国民收入、国际收支,国内生产和物价水平等的影响。它又称为次级效果(SecondaryEffet)。㈠规模经济效应

在建立一体化组织以前,如果一个成员国某一产业的国内市场不够大,尚不足以完全获得规模经济利益,那么建立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组织使成员国市场连成一体,自由市场的规模可以扩大,产品成本趋于下降,企业可以获得规模经济效应。㈡竞争加强效应关税同盟建立后,促进了商品流通,可以加强竞争、打破独占,使各国生产的专业化程度提高,资源使用效率提高,经济福利因此提高。㈢投资刺激效应第一,随着市场的扩大,风险与不稳定性降低,会吸引成员中新的厂商进行投资。第二,为了提高竞争力,原有厂商也会增加投资,以改进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第三,迫使非成员到同盟区域内以直接投资取代出口贸易,以绕开关税壁垒。㈣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经济效应区域内商品的自由流通,带动了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提高了要素的流动性,促进了要素的合理配置。㈤加速经济增长效应由于商品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市场趋于统一并且竞争加剧,投资规模扩大,促进了研发的扩大,技术进步提高,加速了各成员国经济的发展。三、大市场理论系统提出大市场理论的代表人物是西托夫斯基(T·Scitovsky)和德纽(F·Denian)。与静态的关税同盟理论相比,大市场理论更具有动态性,也更注重贸易自由化。该理论主要是针对共同市场而言的,其规模经济和激化竞争的观点也比关税同盟论述的一体化要进一步。下面我们从两个方面介绍该理论的主要观点:1、打破分割,扩大市场范围,获得规模经济效应。在组建区域经济集团之前,各国之间推行狭隘的贸易保护政策,把国际市场分割成几个孤立的市场,企业面对的是细小且缺乏适度弹性的市场。而共同市场的形成就是为了打破贸易保护主义的短视行为,把分散的、孤立的、缺乏联系的封闭市场统一起来,实现大批量生产、专业化分工和新技术的广泛应用,进而获得规模经济利益。西托夫斯基针对当时西欧国家的企业满足于狭窄的国内市场和受保护而缺乏竞争的情况,提出了“小市场的恶性循环”命题。他认为,在狭窄的市场中,企业行为保守、新兴企业无法进入,在这样一个缺乏竞争的垄断市场中,商品价格高,社会公众缺乏购买力,因而销售量小,致使企业资本周转率降低,无法大批量生产,为获得高利润而又不得不采取高价格,这样就陷入了高利润、高价格、低资本周转率、狭小市场的恶性循环的怪圈之中。而要打破这种循环就只有在大市场内开展自由贸易以激化竞争,这样才可产生:组建大市场,进而大量生产,体现规模经济效应,并降低生产成本,从而消费扩大,利润提高,导致进入企业增多,竞争加剧,接着引起成本再下降的新一轮良性循环。2.激发竞争,促使经营观念与制度环境发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