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红楼梦》专练1.某中学研究型学习小组举办《红楼梦》读书交流会,主题是“《红楼梦》诗词鉴赏”。请为主持人写一段开场白。要求:①紧扣主题;②表达得体,富有文采;③不写称呼语、问候语;④不超过70个字。仿照下列例句再写两个句子,所写句子必须涉及《红楼梦》中的人物(6分)多愁善感,黛玉悲葬花3.某校文学社邀请徐凡教授做报告,下面是主持人的口头介绍片段,其中有五处不得体,请找出并修改。今天,正值我校文学社办公室乔迁之际,我们非常高兴地请到了徐凡教授。他是江苏南京人,东方大学文学院教授,系我国红学界后起之秀,特别是在考证曹雪芹身世方面深有研究。他的专著《曹雪芹家世考》、《大观园人物论》、《〈红楼梦〉导读》(获优秀教育图书奖)在海内外有较大影响。下面请徐教授做报告,大家欢迎。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中学生读《红楼梦》到底要达成怎样的目的?方向错了,名著阅读教学就会贬值。有些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红楼梦》中的饮食、服饰、园林、诗词等文化,将《红楼梦》上成了关于传统文化的普及课。教师这样做或许有自己的理由: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问题在于,如果要普及传统文化,《红楼梦》并不是最佳选择。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读沈从文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更直接;要了解诗词文化,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毕竟曹雪芹并非以诗词名世。至于园林、饮食,普及性的读物就更多了。5.《红楼梦》中薛宝钗是一个非常立体的艺术形象,素承贵族的教养,又不失女儿可爱。和林黛玉的交往,体现她宽厚能容,有体恤仁仁之心。请列举其中两处重要情节。6.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问题。黛玉正盘算这事,忽见宝玉一问,便笑道:“我心里想着潇湘馆好。我爱那几竿竹子,隐着一道曲栏,比别处幽静些。”《红楼梦》中“潇湘馆”名称有着怎样的内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曹雪芹借贾宝玉之口传达了自己对红楼女性的认识与评价。请列举四个《红楼梦》中的女性形象,并选择其中你印象最深的一位,做简要评价。8.《红楼梦》中三个人物(宝玉、黛玉、熙凤),你最喜欢哪一个?为什么?请简析原因。(4分)
9.请从《红楼梦》中的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香菱之中选择一人,用一种花来比喻她,并简要陈述这样比喻的理由。要求:依据原著,自圆其说。10.下面文字是《红楼梦》里的一段人物判词:
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诽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这段判词写的是哪一个人物?请简述这个人物的一个故事。(100字左右)参考答案:1.(示例1)“满纸荒唐言”“谁解其中味”,绝世奇书《红楼梦》中的诗词也是难得的艺术瑰宝。让我们走进“宝山”,去欣赏它们的璀璨与绚丽吧。(示例2)“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是宝钗的情怀抒发,“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是黛玉的生活写照。《红楼梦》中的诗词文质兼美,希望同学们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解析:关于“《红楼梦》诗词鉴赏”的开场白,一定要与《红楼梦》中的诗词有关,并且语言要简洁,内容不能太长,能够引入主题即可。2.薄命舛运,香菱苦学诗。温良娴雅,宝钗乐扑蝶。解析:本题考查“仿用句式”考点,能力层次为E,侧重“表达应用”能力的考查。解答仿写题,先明确仿写要求,后分析例句特点。一句3分,内容不涉及《红楼梦》不给分3.答案:①“正值……之际”改为“在……的时候”;②“乔迁”改为“搬迁”;③“系”改为“是”;④“后起之秀”改为“著名专家”;⑤“、《<红楼梦>导读》(获优秀教育图书奖)”改为“和获优秀教育图书奖的《<红楼梦>导读》”。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语言得体一般有两种:一是文体得体,即文章或话语要符合文体的要求,主要表现为符合文体的特殊格式和语言要求,如口语中一般不要用文言词语等;二是语体得体,即文章或话语要注意场合和说话人的身份,主要表现为用语的褒贬、谦敬词语运用的得当等。本题中,“正值……之际系”属于书面语,不符合题干中所说的“口头介绍”要求;“乔迁”指人搬到好的地方去住或官职高升(多用于祝贺),不能用于自身;“后起之秀”指后出现的或新成长起来的优秀人物,不符合人物身份;口语中不能出现括号。4.答案:①《红楼梦》是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②要了解古代服饰;③读《唐诗三百首》更有收获解析:①处填写教师这样做的理由,可以根据上文“将《红楼梦》上成了关于传统文化的普及课”,推断此处要出现“传统文化”这个关键词,再考虑句子的连贯性,需要点出“《红楼梦》”字眼。②③两处可以互相参照。由“《中国古代服饰研究》”“要了解诗词文化”,可知,②处应填写“要了解古代服饰”之类的话语。③处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所填写的书目只要能够借以了解诗词文化即可,同时应使用“读……更……”的句式。5.答案:行酒令时黛玉误说了《西厢记》里的曲词,宝钗把她叫到一边善意提点;探望病中的黛玉,为她分析病情,建议黛玉吃燕窝调理,体谅到黛玉寄居贾府的处境送燕窝给黛玉。6.答案:黛玉诗号潇湘妃子,潇湘馆的翠竹象征着黛玉的不屈不挠、淡雅清高;引用舜的潇湘二妃娥皇、女英的典故,暗示黛玉以泪还恩的悲惨命运。(意对即可7.答案:女性形象: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贾母、元春、迎春、探春、惜春等。评价:林黛玉:美貌多情、体弱多病;才华横溢,敏感,灵秀。薛宝钗:美丽动人,稳重大方,八面玲珑,恪守“妇道”。贾元春:雍容,大气、霸气、贵气。整个家族荣华富贵的守护者贾迎春:老实懦弱,为息事宁人,宁愿自己多吃点亏。贾探春:精明能干,有心机,能决断,自尊自强,因庶出的身份略感自卑。贾惜春:孤僻冷漠,特例独行,出家避世。8.答案:贾宝玉:多情种
爱惜尊敬在那个时代不受爱惜的女性
喜欢诗词歌赋
讨厌仕途经济
憎恶官场林黛玉:痴情种
灵动清净
是个才女曾经魁朵菊花诗她和贾宝玉是单纯的灵的爱情同时为了保护自己语言尖酸刻薄耍小性子同时愿意捍卫自己的爱情王熙凤:精明圆滑
贪财对权力有极强的欲望是个脂粉队的英雄
深受贾母宠爱
掌握贾府大权9.答案:例如,林黛玉虽体弱多病,寄人篱下,但腹有诗书、性格孤高、超凡脱俗,可以芙蓉为喻,因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芙蓉是性情高洁、不染纤尘的象征。薛宝钗温柔可亲、相貌雍容,可以牡丹为喻。史湘云心直口快,开朗豪爽,活泼可爱,可以芍药为喻,因为芍药花形妩媚,花色艳丽,史湘云醉眠芍药茵也是《红楼梦》中的经典情节之一。香菱虽然命运多舛,但依然浑融天真,毫无心机,香菱的判词中有“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而“根并荷花一茎香”的是菱花,菱花像莲花一样美丽、脱俗、清香,所以可以菱花喻香菱。10.答案:①晴雯②示例一:撕扇子作千金一笑:晴雯换衣服时失手跌折了扇子,被宝玉呵责,晴雯不服,反唇相讥,气得宝玉威胁要打发她出去,闹得不快。晚上宝玉喝酒回来,婉言向晴雯赔不是,为博一笑,宝玉拿扇子与她,晴雯一撕两半,主仆冰释前嫌。示例二:俏丫鬟抱屈夭风流:因王善宝家的挑唆,晴雯被逐出大观园,卧床不起。宝玉前往探望,晴雯惊喜悲痛交集,强起铰下指甲,并贴身旧绫袄一齐交与宝玉,以慰相思之苦。当夜晴雯抱屈而死。宝玉作《芙蓉女儿诔》凭吊,字字泣血。拓展阅读:探春形象浅析王希维她,独得曹公偏爱,既是杏花又是玫瑰,还在十二钗排序中越过二姐姐,仅次于钗黛和元春;她,虽为闺阁女儿,却有须眉英气,表现出“心却比,男儿烈”的胸怀抱负和“举世皆醉我独醒”的冷静审视;她空怀补天之才,却逢末世之运,虽堪称行将没落的侯门中最后的改革者和政治家,却因双重“错位”的尴尬身份而难以施展。她,就是被曹公誉为带刺玫瑰的贾家三姑娘探春。一、双重错位的形象塑造(一)才能与身份的错位——才秀人微的处境1.才秀:老鸹窝里出凤凰曹公评价探春为“才自精明志自高”,其中,“精明”显然是精细明察,精诚待人、光明磊落之意。毋庸置疑,这个黛玉眼中“文采精华,见之忘俗”的三姑娘,在贾家四春中有着卓尔不群的才气。下面,笔者试从三个方面作简要分析。首先,探春有文墨之才。她最擅书法。探春在大观园里的院落名为秋爽斋,斋名典出清代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中:“学堂于立秋之日大书‘秋爽来学’。”房内的布置更是不同于寻常闺阁女儿,显得疏朗而富书卷气:“磊着各种名人法帖,并数十方宝砚,各色笔筒,笔海内插的笔如树林一般。”明代文人朱彝尊曾作《笔筒铭》云:“笔之在案,或侧或颇,犹人之无仪,筒以束之,如客得家,闲彼放心,归于无邪。”笔筒自明末至清一直盛行不衰,是文人墨客案头不可或缺的工具和艺术品。一个女子不工刺绣却擅书法,见微知著,足可见她不同于一般大家闺秀的爱好兴趣。而贾家四春分别对应着琴棋书画四项才艺,探春的两个丫鬟又分别名唤侍书、翠墨。元妃省亲时,特命探春誊录众姊妹的诗稿。探春对书法的擅长可见一斑。她具有突出的文墨之才和独特的审美品味。她的诗才虽不能与钗、黛、湘、琴相较,但在贾家四春中无疑是最为突出的,也曾吟出:“短鬓冷沾三径露,葛巾香染九秋霜”的佳句。另外,她常常攒下月钱,托宝玉给她带些朴而不俗的新鲜玩意儿、名人字画。且她对美的感受力相当敏锐,认为唯有那缠丝白玛瑙碟子配上鲜荔枝才好看。真可谓将日常生活过出了诗意和情趣。再者,探春有组织才能。元妃省亲后,众姊妹奉旨搬入大观园。在园中,探春敢想敢做,给众人发去请帖,筹划组建海棠诗社。正如她所说:“风庭月榭,惜未宴集诗人;帘杏溪桃,或可醉飞吟盏。孰谓莲社之雄才,独许须眉;直以东山之雅会,让余脂粉。”大家积极响应,一招皆到。探春作为诗社的首倡者,始终积极组织并参与诗社的规章制定、场地选择以及诗词活动,甚至带领众姊妹打着聘请凤姐作”监社御史“的旗号,向她讨要活动经费。对于一个身处闺中的小姑娘而言,这是何等的魄力啊!正因为有探春的发起和众姊妹的参与,才有了后来有关海棠、菊花、雪景、桃花、柳絮层出不穷的奇思佳句,也才有了众人大啖螃蟹、争食鹿肉的红楼“名场面”。可以说,探春此举,开了园内众人集会同乐的先河,更为大家内心诗性的种子提供了一片温暖的沃土,功不可没。更重要的是,诗社联诗是整部《红楼梦》中极为重要的情节,众人的性格各异乃至命运遭际,都作为伏笔深埋于一首首各具特色的诗作中。曹公将这一重要情节的开端设置在探春身上,足见他对三姑娘的偏爱和这一人物的重要地位。最重要的是,探春有处事才能。探春庶出的身份和她那“倒三不着两”的生母已然决定了,她想要在尔虞我诈的贾府中安身立命,就要承受几倍于嫡子女的艰辛。可她凭借自己的努力,博得了府中长辈的青睐、姊妹的拥戴以及下人们的尊重,硬生生地为自己闯出了一条生路。最终,出身尴尬的她,反而飞得最高。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原因就是她具有非凡的处事才能。原文第四十六回中,贾赦求娶鸳鸯,贾母怒极失智,无端迁怒王夫人。探春及时为嫡母解围:“大伯子要收屋里人,小婶子如何知道?”短短一句话,四两拨千斤,免了一场尴尬,也自然让身为嫡母王夫人感念庶女的搭救。正如评论家所言:“探春于议事厅上侃侃而谈,既无支离,亦无畏缩,裙钗中具此隽异,不枉称玫瑰花儿。”第七十六回中,探春为贾母解颐。当时的贾府,已渐露颓败之象,中秋赏月时,也不复往昔的团圆热闹。众姊妹熬不过,都去睡了,只有探春陪贾母到四更天。贾母见此,不由得道:“只是三丫头可怜见儿的,尚还等着”。这一举动也就在老太太心里留下了孝顺的贤名。第五十五回中,探春及时拿出主子小姐的气派,怒斥欺主的刁奴:“你办事办老了的,还记不得,倒来难我们。你素日回你二奶奶也现查去?还不快找了来我瞧。再迟一日,不说你们粗心,反像我们没主意了。”正是如此气势和敏锐,才使他们认识到:“探春精细处不让凤姐,只不过是言语安静,性情和顺而已。”探春也得以在一众刁奴之中初步树立威信,使他们不敢耍滑欺瞒。2.人微:出身阻碍腾飞路其实,由赵姨娘的品行,似乎也可以反观探春对她的生母是不是薄情。从第五十五回回目名中对赵姨娘“愚妾”二字的评价,证明作者是有一定是非倾向的,他是站在探春的立场上的。小说第六十回曾有赵姨娘为了一包蔷薇硝和芳官等小戏子打架的情节。探春曾指责她:“何苦自己不尊重,大吆小喝失了体统。我劝姨娘且回房去煞煞性儿,别听那些混账的人挑唆,没的惹人笑话。”可见赵姨娘也着实让女儿十分尴尬。她对这位“阴微鄙贱,昏聩不像”的生母是十分不满的,同时也非常在乎出身的问题。她所有看似自尊的行动作为,其实都可以理解为对内心自卑感的掩饰。探春的身上,集中体现了当时宗法社会较为突出的嫡庶矛盾。就连贾府诸人,对探春的出身也时常抱有惋惜的态度。凤姐曾对平儿私下里道:“只可惜她命薄,没托生在太太肚里”“如今只剩了三个姑娘一个,心里嘴里都也来的。又是咱家的正人,太太又疼他,虽然面上淡淡的,皆因是赵姨娘那老东西闹的,心里却是和宝玉一样呢”。兴儿在向尤二姐介绍探春时,也一针见血地指出:“三姑娘的混名儿叫‘玫瑰花儿’,又红又香,无人不爱,只是有刺扎手。可惜不是太太养的,‘老鸹窝里出凤凰’。”宝玉处理彩云时,为了三妹妹而“投鼠忌器,瞒下赃物。平儿训斥那起子妄图欺负探春的刁奴时,更是明确表示:“果然招他动了大气,你们就现吃不了的亏。他撒个娇儿,太太也得让他一二分,二奶奶也不敢怎样。你们就这么大胆子小看他,可是鸡蛋往石头上碰。”由此也可见,探春虽受出身阻碍,但她在贾家还是受到上下人等认可与尊重的。(二)性别与性格的错位——女儿身与男儿志的矛盾首先,从外貌来看,探春的美不同于黛玉的柔弱,宝钗的丰满,是一种具有男子英气的,“俊眼修眉,顾盼神飞”的美。另外,探春的秋爽斋不曾隔断,大气阔朗。且屋内陈设迥异于寻常闺房的繁缛、香艳和女性化。相反,多是意气风发的好男儿所喜之物:大理石案上“笔如树林”、“宝砚数方”,墙上是“大幅字画”,案上是“大鼎”“大佛手”,架上是大观窑的“大盘”。屋如其人,秋爽斋“格局大,尺寸大,名气大”的装饰风格,正是探春胸怀大志、豁达爽朗、格调高雅的性格特征的外化。最重要的是,言为心声,探春常有壮志难酬之叹。她曾激愤而又无奈地表示:“我但凡是个男人,可以出得去,我必早走了,立一番事业,那时自有我一番道理。偏我是女孩儿家,一句多话也没我乱说的。”一席话中,她“女儿身”与“男儿志”的矛盾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凸显。二、艰难求新的治家之路元宵佳节后,因凤姐忙里忙外太过操劳,导致小月。王夫人便将家中琐碎之事一应让探春合同李纨裁处。探春因此有机会大刀阔斧地着手改革,试图挽救江河日下的贾家,也就此为她一生中最为华彩的篇章掀开了扉页。(一)艰难——愚妾寻衅,无力回天探春理家后,如何处理赵姨娘亲兄赵国基的丧葬费,成为了她与生母之间矛盾集中爆发的导火索。在这件事情上,几个主要人物表现出了各自迥异的态度:人称“菩萨”的寡嫂李纨,主张按照同为姨娘的袭人的例,赏他四十两;八面玲珑的凤姐当即表态:“若照常例,只得二十两。如今请姑娘裁夺着,再添些也使得”;而探春刚正不阿,决定依照旧账,赏银二十两。赵姨娘得知,自觉亲女儿不向着自家人,自己越发连袭人也不如。委屈憋闷,遂赶来大闹一场。面对生母因占便宜未遂而引发的无理寻衅,探春先是拿帐翻与赵姨娘看,又念与她听,一再解释:“我说我并不敢犯法违理。这是祖宗手里旧规矩,人人都依着,偏我改了不成?这原不是什么争大争小的事,讲不到有脸没脸的话上。他是太太的奴才,我是按着旧规矩办。”后来听着生母越发无理且触及她痛处的话,不禁哭道:“太太满心疼我,因姨娘每每生事,几次寒心。太太满心里都知道,如今因看重我,才叫我照管家务,还没有做一件好事,姨娘倒先来作践我。倘或太太知道了,怕我为难不叫我管,那才正经没脸,连姨娘也真没脸!”“谁是我舅舅?我舅舅年下才升了九省检点,那里又跑出一个舅舅来?我倒素习按理尊敬,越发敬出这些亲戚来了。”其实我觉得探春的这一席话,看似绝情,实际上是有情的。她意在劝自己的生母“风物长宜放眼量”,表明自己与她实质上是休戚相关的,将来出息了也定然不会亏待她。而且在当时森严的宗法制度下,她想在人口众多的大家庭里立足,“远生母而近嫡母”就是她必须采取的一种谋生手段。加之赵姨娘本人也实在是乏善可陈,所以我认为,秉承着“在历史情境中看历史问题”的原则,探春此举其实是无可厚非的。书中第十三回,秦可卿临死前曾托梦王熙凤,警醒她“月满则亏,水满则溢”,俞平伯先生更是犀利地指出:“到了第五十四回上,便算真到了顶点,以后明明白白地走下坡路。”发展到第七十四回“惑奸谗抄检大观园”时,贾家已“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有如秋后的蚂蚱——蹦跶不了几天了。但就算是这样,探春仍旧保持着清醒和审视的态度,怒打狗仗人势的王善保家的,并为家族发出最后的呐喊:“果然今日真抄了,咱们也渐渐的来了!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百足之虫,虽死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呢!”众评论家对探春这番话都大加赞赏。脂砚斋说:“诸院皆宴息,独探春秉烛以待,大有提防,的是干才,须另置一席款待。”而胡文彬更是表示:“探春之“怒”并非个人恩怨,而是痛诉那些狗仗人势的下人,家之将亡必出妖孽,痛击是一个领导者所必须的作为。怒,升华了探春生命的意义!”探春在“大观园诸芳流散”之时,也清醒地认识到:“自古以来,多少豪门望族,有几个挨过了百年的?灌、绛、王、谢方胜之时,谁又能想到日后瓦解冰消?君子之泽,五世而斩。不独我们这个园子,就连我们这个家,也会有那一天的!”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领会之者,独宝玉而已。”如果说,宝玉是“悲凉之雾”的领会者,是一位彷徨者;那么,探春就是“悲凉之雾”的觉察者,是一位呐喊者。(二)求新——兴利除弊,力促改革其实,贾探春与王熙凤之间似乎始终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首先,二人都是末世才女。一个“生于末世运偏消”,一个“凡鸟偏从末世来”;其次,王熙凤是荣国府的大管家,而贾探春是临时的继任者;还有,凤姐对探春非常欣赏,直言:“他虽是姑娘家,心里却事事明白,不过是言语谨慎;他又比我知书识字,更利害一层了。”探春能被能干的人说能干,可见能力。脂砚斋在此处评道“阿凤有才处,全在择人,收纳膀背羽翼,并非一味以才自持者,可知这方是大才。”而探春对凤姐也丝毫不惧,曾当着平儿毫不留情地指出凤姐的圆滑:“你主子真个倒巧,叫我开了例,他做好人,拿着太太不心疼的钱,乐得做人情。”而在理家的具体过程中,二人又表现出了诸多不同。首先,二人的出发点不同。王熙凤理家,为的是翻云覆雨,图钱图利。而探春则秉承着“兴利除宿弊”的原则,为自立,更为家族利益。其次,二人的具体做法不同。王熙凤维持现状,八面玲珑。正如她自己所说:“我这几年生了多少省俭的法子,一家子也没个不背地里恨我的,我如今是骑上老虎了。虽然看破些,无奈一时也难宽放;二则家里出去的多,进来的少,凡百大小事仍是照着老祖宗手里的规矩,却一年进的产业又不及先时。多省俭了,外人又笑话,老太太、太太也受委屈,家下人也抱怨刻薄。”而探春则顶住了多方的阻力,积极改革,刚正不阿。她主要采取了两方面的改革措施:一是“节流”,蠲除了重复支取的头油脂粉钱和笔墨纸张钱,还严格财务纪律,禁止破例冒领;二是“开源”,将大观园里的田地、苗圃、花木等发包给专人管理,这样不但可免了鸟食、插花等开销,还可收取租金,最重要的是提高了下人们的劳动积极性。以历史的后见之明观之,这一措施竟与1982年起实行的包产到户有异曲同工之妙。这在当时无疑是合理且先进的,创收效果有目共睹。由此可见,凤姐只有精细而缺少明察,而探春能明察秋毫、一叶知秋,精明才干在凤姐之上。另外,正如脂砚斋所说:“探春看得透,拿得定,说得出,办得来,是有才干者,故赠以‘敏’字。宝钗认得真,用得当,责得专,待得厚,是善知人者,故赠以‘识’字。‘敏’与‘识’合,何事不济?”正是探春和宝钗的强强联合,才造就了大观园短暂中兴的局面。总体来看,探春理家是曹雪芹为了丰富探春的形象而设置的情节。读者从中得以窥见她才秀人微的处境和兴利除弊的魄力。与王熙凤理家相比,探春的确是多了些秉公执法、光明磊落。但好景不长。原因在于,探春庶出小姐的身份注定了她不能在这个家庭走得更远。作者为了突出她的无奈,为她设置了一位阴微鄙贱而又不自重的生母。但悲剧也不一定缘于庶出。同为庶女的迎春没有才高志远带来的烦恼,却有懦弱无助的悲哀。探春在自卑与自强的矛盾中开拓进取,试图拯救这个日渐没落的家族,同时改变自己的命运。她是贾家最后的改革家和希望,但也难以挽回大厦将倾的趋势,难以避免“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悲凉结局。其实,在书中第五回,宁荣二公之灵向警幻仙姑托梦时,就曾明确指出:“吾家自国朝定鼎以来,功名奕世,富贵传流,虽历百年,奈运终数尽,不可挽回。”但无论结果如何,探春的清醒和勇气都是极为难能可贵的,她兴利除弊的瞬间也是书中精彩的篇章。三、三千风雨的远嫁结局关于探春最终的婚嫁,似乎有三种说法:和藩说、王妃说、海外说。不管是哪种说法,根据判词“一番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判断,探春远嫁三千里之外,亦是不争的事实。而在87版电视剧《红楼梦》中,探春远嫁无疑是最为感人的场景之一。我个人一直非常喜欢其中二次创作的两个场面,每次重温,都不禁“泣涕零如雨。”一是辞行时的一声“娘”。由于赵姨娘自身的问题加之探春基于现实的考虑,二人的关系一直都极为疏远甚至水火不容。但是,在即将远嫁之时,探春到赵姨娘住处辞行,深情地唤了一声“娘”,这是她一生中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叫“娘”,母女俩抱头痛哭,场面感人。其实,我私心里甚至是感激编剧的这处改编的。因为,我心中的三姑娘聪慧豪爽,光明磊落,我不能接受她是个无情的人。而编剧此举,无疑使我的阅读期待得到了满足。正如涂瀛所说:“吾爱之旋复敬之,畏之亦复亲之!”二是登船时的两行泪。据导演王扶林回忆,当时探春出嫁登船的场景拍摄于蓬莱戚继光水师旧址。在凛冽的海风中,盛装的探春向南安太妃和家人辞行。送嫁的队伍中,除了南安太妃面带微笑外,其他的人俱是满面悲伤,特别是与探春血脉相连的赵姨娘,妾室的身份决定了她只能两眼淌泪地站在队伍后面。当探春拜别过后即将转身登船时,她下意识地要冲出去抱一抱女儿,却被凤姐一个凌厉的眼神阻止了,她只能讪讪地退回去。每当看到这个瞬间,我心中对赵姨娘的厌弃和愤恨总会被怜悯取代。无论她曾经多么言行无状、阴微鄙贱,她都是探春最亲近的生母啊!她也是个“在这屋里熬油似的熬了这么大年纪”的可怜人啊!据导演所说,拍摄时扮演探春的东方闻樱泪雨滂沱,完全是真情流露,可见当时场景之感人。最终,无论多么不舍,探春都在“奴去也,莫牵连”的嘱托中,乘舟远去,与亲人死生不复相见。而对于探春远嫁后的结局,正如王希廉所说:“写探春才能、见识超出诸姊妹之上,已暗伏将来远嫁绝无依恋,必能相夫理家。”她因远嫁而躲过了最终官府的查抄,也必定能在夫家一展大略雄才,获得上下人等的尊重拥戴。如此也算有始有终,是诸位红楼女儿中结局较好的一位了。葬花吟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未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第一层【悲春】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花儿凋谢了,落了一地,被风吹得满天飞舞;红颜褪尽了,芳香断绝了,可是有谁来怜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有的落花飘到了亭台上,被藤丝系住凭风儿吹摆;有的被飞扬的柳絮粘住,一起扑向闺房的窗帘上、门窗上。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闺中的女儿惋惜春景已残暮,满腹愁情无处诉说。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一手拿起花锄、一手提了花篮步出闺房,忍痛在铺满落花的地上反复来回踏着,把落花收集起来埋葬到花冢。
第二层
【悲已
】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杨柳青青、榆树的果实结得饱满,它们只顾自己生长、吐露芬芳,哪管桃花、李花飘零。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桃花、李花到了明年能再度开放,明年闺中不知道还有谁来居住?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暮春三月燕子在屋粱上把香巢筑成了,面对闺中满怀愁情的女儿,双双对对飞进飞出,真是太没有同情心了!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已倾。到了明年花开的季节,燕子会回来衔泥涿花再把香巢修缮,却没有想到这里人已亡故,燕巢倾毁,唯剩空空屋梁。
第三层【哭花】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一年三百六十五日,可恨那些风如刀、霜似剑的恶劣天气严加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明媚春光、艳丽花儿能够维持多少日子,花儿一旦凋落就难以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煞葬花人!这真是花开的时候容易看见,花落的时间不易见,台阶前愁坏了葬花女!
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独自一人手把花锄暗暗地伤心落泪,泪珠洒上空荡荡的枝头化成点点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听那杜鹃啼叫忽地停了下来,想必血已滴尽而无声,黄昏降临,还是收拾起花锄、花篮回家吧,将闺房的里外门都关上。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把青纱灯笼点上,让四壁生亮,早点上床休息,好使心情稍转舒畅,只是担心春寒落夜雨,冷雨敲打着门窗,被寒、身寒、心更寒,反使愁上又添愁、愁更深!
第四层【哭已】
怪侬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请不要惊讶我为什么竟会这样地悲愁伤神,我是一半为爱春,一半为恨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爱春忽来报到,恨春忽然离去,来到时含情无语,离去时也悄然无声。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昨夜庭院外奏响悲凉的歌声,不知道是花魂归去留音,还是鸟魂送别歌吟?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花魂归去,鸟魂毕竟难以把她挽留,然而鸟儿再无言语表示,花儿也含羞难启齿;
愿奴腋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我愿意今日生出一双翅膀,随花魂飞到天的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但是,天的尽头啊!哪儿有美丽芬芳的花冢?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不如让我用锦袋收起落花,用一捧干净的泥土筑起一个花冢,掩埋了这一世美貌杰出的落;
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她生来纯洁无暇,归去也要干净清白,绝不能让她陷进污浊的烂泥巴沟里。
第五层【谁葬】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生前美貌杰出的落花啊,你今日死去有我为你来收葬,我不能预料到哪一天我身亡?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我今日葬花被人们嘲笑为愚痴,以后哪年我死了收葬我的又是谁呢?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看着春景残暮、花儿渐渐凋谢飘落,也就是闺中女儿红颜衰老死亡之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一旦春光殆尽,花儿凋谢完了,闺中女儿也死了,那时闺中女儿、花儿两不知,再也不会相互怜惜了!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背景是:一天晚上,天下着微雨,黛玉到怡红院找宝玉。刚巧宝玉的丫头晴雯和碧痕正在拌嘴怄气。两个人都没有听出来是黛玉敲门,故未开门让黛玉进去。正在黛玉离开不远的时候,听到有人说话,她回头望去,却是宝玉送宝钗出门。这一误会,使多愁善感的黛玉不禁联想到自己父母双亡,又无兄弟可以依傍,孤身寄居在外婆家的生活状况。她唯一的知己又是如此冷漠,不禁“望着门洒了几点泪.自觉无味”。第二天,恰逢芒种,大家要祭饯花神。于是,黛玉孤身一人来到了和宝玉一起埋葬桃花的地方。触景生情,又一次感伤身世。于是,在悲悲戚戚中吟出了这首诗。
【鉴赏】
《葬花吟》全诗感情深沉,想象丰富,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和全部哀音的代表。它与贾宝玉的《芙蓉女儿誺》一样,是作者着力塑造林黛玉、贾宝玉这一对贵族叛逆青年的典型材料。风格上仿效初唐的歌行体,叙事简洁,抒情淋漓尽致,议论集中精炼。全诗以花自喻,以葬花的过程和情感为线索贯穿始终,把感情一层一层逐层推高,最后达到顶峰,揭示全诗的主旨,深刻展示了林黛玉复杂的内心世界和绝世的艺术才华。
全诗有七个小节,每小节都有一个中心,既相对独立,又互相关联。
第一节: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处诉。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开头写林黛玉扛着花锄走出绣阁去葬桃花。情随景移。她首先看到的暮春景象是花谢了,花飞了。与其说是埋葬落花,不如说是埋葬她的青春和理想。从她踏着落花来回地走,可见她内心的矛盾和惆怅。
第二节: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岁闺中知有谁?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朝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这一节承上,由花及人,以花自喻,表达了她对封建统治势力破坏她美好爱情,阻碍她个性发展的愤慨。”柳丝榆荚”喻别人,“桃李”喻自己,意思是:贾府中那些唯命是从、百般奉承的人只管自己花儿开得那么鲜艳,而百般嫉妒像林黛玉这样具有反抗意识的青年的才华和理想抱负,丝毫不顾及她的感受。在此,她向世人发出了撼人心肺的控诉:这些人何等龌龊、残忍!这社会何等黑暗无情!这正是《红楼梦》所要表达的主题。
第三节: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这一节情感开始上升。她虽然在贾府过着优裕的物质生活,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但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吊车搬运机器合同范例
- 季度任务英文合同范例
- 合作建厂投资合同模板
- 出租铁皮柜子合同范例
- 快递客服押金合同模板
- 借款续约合同范例
- 工程装灯合同范例
- 岩棉产品销售合同范例
- 茶叶品牌的竞争与攻略
- 工厂车间长期租赁合同范例
- 实验五鱼体测量及描述
- 市值管理十大经典案例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论文
- Thebestjobintheworld
- 最终版加气机使用说明书
-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18)
- 水库移民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水库建设移民问题
- 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与研究课题方案doc
- 有色金属选矿厂工艺设计规范
- 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实验设计[实验报告]
- 锅炉英语对照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