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全诗_第1页
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全诗_第2页
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全诗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全诗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谈全面熟悉问题的繁杂性人们在熟悉事物的过程中,由于立足点不同,查看的角度不同,得出来的结论也会不同。我们可以从千古流传的哲理诗佳作《题西林壁》中分析这个问题,以求了解全面熟悉问题的繁杂性。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上下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诗是苏轼于示丰七年(公元1084年)自黄州移居汝州(今汝州市),特意游庐山十余日,尚未穷庐山之胜景,兴灵所发写下的。诗人把发人深思的哲理同富有特色的艺术形象(峰、岭、山)铸为一体,表示了情、景、理交融的深邃境界,意新理妙,痴情动人。庐山是我国出名的欣赏胜地,位于江西省北部,耸峙于鄱阳湖畔,长江之滨,长约25公里,宽约10公里,山峰高达1500公尺。山势东北、西南走向,险峻高耸,烟云缭绕,千姿百态。诗的前两句描写了一座静卧三维空间(上下、东西、南北、)的庐山形象,它随诗人移步而变形。在确定的空间位置上,庐山的形象是静止的,不同的,而随着游人在远近上下不同位置上观看,就自然而然地展现了横看成岭,高岭横空;侧看成峰,奇峰峻拔;远看、近看,上下各不一致的美观面目。横侧、远近、上下六个方位字句,表达了庐山真面目难于被熟悉。庐山是如此之美,按理说,诗人应抒发赏心悦目,流连忘返的心情,但将笔峰一转,发表探讨: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不识真面目,正是由于身在此山中。在重叠岭之中看庐山,无异管中窥豹,只见一斑,当然无从看清庐山的全貌。然而,观庐山之美景又不能不置身于庐山之中,谁也不会为了得到。庐山真面目而远离庐山,看个大体轮廓就拂袖而去。假设不深人庐山之中,怎能参观到汉阳峰之雄,香炉峰之秀,仙人洞之幽,三迭泉之奇?但是要得庐山之全貌,又不能不置身于庐山之外,或是登上峰颠,居高临下,或是它山相望,整个庐山才会尽收眼底。置身其外和深入其内,两相结合,全面查看,才不致以偏概全。而真正识得庐山真面目。正如王国维所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人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人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人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人间词话》)这是对苏诗之意的最好解释。苏轼本人也熟悉到,就是走上庐山,也未必就能识其真面目。古有一山兼百态,一山兼百形的说法,山中观景,各具形态,山外观景,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苏轼有诗:朝见吴山横,暮见吴山纵。山西湖天下景,游者无贤愚。浅深随所得,谁能识其全?梅尧臣也说:适与野情惬,千山复上下。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欧阳修也意识到:山色无处近,看山终日行,峰峦随处改,行客不知名。当然,梅诗、欧诗都停留在看山本身的感受上,不如苏的《题西林壁》,从概括事物看出抽象的哲理,且理有情采,言有辞采,既有诗味,又含哲理,借游山来表明事理,含道应物,迁想妙得,状目前景,妙寄物外之理,反复吟诵,余味无穷。从苏诗中,我们可以领悟到:人的熟悉无不具有相对性,由于人们处的地位不同,阅历不同,看问题的启程点也未必一致,因而对一事物的熟悉就带有确定的倾向性,看不清事物的全貌和真相,甚至会犯。当局者迷的错误。正所谓站得高看得远但看不细;站得远看得全但看不深;站得近看得细但看不全。只有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全面地客观地查看分析,才能对比领会地看清事物的本来面目,力戒片面性,力求全面性。当然,从总体上全面地把握熟悉事物,只是从事物的全貌上、轮廓上去熟悉,由于全貌、轮廓代替不了事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