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法学危害公共安全罪不同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决水、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破坏交通工具等行为。3.本类罪的客体问题本类犯罪侵犯的客体是公共安全,这也是本类罪的核心问题。所谓公共安全,是指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或重大公私财产的安全,“不特定”意指犯罪行为可能侵害的对象和可能造成的危害后果事先无法确定,行为人对此既无法预料,也无法控制。行为人的具体行为是否构成危害公共安全罪,不能以行为人主观上有无确定的侵犯对象或侵犯目标为依据,也不能以行为是否产生实际的严重后果为依据,而是应当以行为是否可能具有产生不特定严重后果的可能性和危险性来认定,即看行为在客观上是否有危害公共安全的本质属性来具体认定。是否危及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和重大公私财产的安全,是本类罪与其他普通侵犯人身权利或侵犯财产权利犯罪相区别的关键。4.本类犯罪的构成特征——危险犯问题危害公共安罪中危险犯较多,也比较典型。如《刑法》第114条的放火罪、爆炸罪、投放危险物质罪、决水罪和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第116条破坏交通工具罪,第117条破坏交通设施罪,第118条的破坏电力设备罪和破坏易燃易爆设备罪,第123条暴力危及飞行安全罪,第124条破坏广播电视设施、公用电信设施罪。这些都是危险犯,其既遂的标准不是看有无现实损害后果,而是看是否足以危及公共安全,如果行为已经现实地造成严重后果的,属于实害犯,是基本犯的加重构成问题。5.本类罪与其他犯罪的关系危害公共安全犯罪很容易与其他犯罪产生想象竞合关系。如实施放火、爆炸、投毒、决水、破坏交通工具、破坏交通设施、破坏电力设备等等,常常是以故意杀人、盗窃为特定目的的,此时既构成放火罪等危害公共安全罪,又触犯其他普通罪名如故意杀人罪、盗窃罪等,在竞合情形下“择一重罪处罚”,因为危害公共安全本身是重罪,通常可能选择危害公共安全罪处罚。另外,《刑法》第114条、第115条第1款所规定的放火罪、爆炸罪、投放危险物质罪、决水罪和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虽然在同一条款、共用同样的法定刑幅度,但不属于选择性罪名,如果同一行为人既有放火犯罪行为,又实施了爆炸、决水等犯罪行为,应当数罪并罚。第二十二章危害公共安全罪内容提要:本章从五个方面阐述了42个危害公共安全罪重点罪名:1、放火罪2、投毒罪3、破坏交通工具罪4、组织、领导、参校恐怖组织罪5、劫持航空器罪6、非法制造、买卖、运输、邮寄、储存枪支、弹药、爆炸物罪7、交通事故罪8、重大责任事故罪第一节危害公共安全罪概述(1)一、危害公共安全罪的概念和构成㈠概念——是指故意或者过失地实施危及不特定或多数人的生命、健康或者重大公私财产安全的行为。㈡构成要件1、犯罪客体——社会的公共安全,即不特定或多数人的生命、健康和重大公私财产的安全。不特定——侵害得的对象往往具有不特定性或虽然对象特定但是实际被害为多数人的特点,即造成的危害,不是限定于特定的个人或财产,而且绝大多数的犯罪往往在行为前无法确定其侵害的对象的范围,也无法预料和控制可能造成的后果和程度,所造成的实际危害结果,常常超出了行为人的预料和控制。第一节危害公共安全罪概述(2)2、犯罪客观方面——表现为实施危及公共安全,已经造成严重后果,或者足以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3、犯罪主体——一般主体,又有特殊主体4、犯罪主观方面——既有故意也有过失。二、危害公共安全罪的类型1、26个条文——42个罪——重点8个罪第一节危害公共安全罪概述(3)2、42个犯罪可以分为以下五个方面:⑴用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犯罪;⑵破坏公共设备、设施危害公共安全犯罪⑶实施恐怖活动危害公共安全犯罪;⑷违反枪支、弹药、爆炸物及核材料管理犯罪;⑸重大责任事故犯罪。第二节危害公共安全罪分述(3)一、放火罪(★)——行为犯㈠概念—故意放火焚烧公私财物,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㈡构成要件1、犯罪客体——公共安全。A、犯罪对象—公私财物和不特定人的生命安全B、以放火方法实施杀人行为,如果没有危及公共安全——故意杀人罪,否则放火罪。2、犯罪客观方面—实施放火焚烧公私财物的行为3、犯罪主体——一般主体(14周岁开始)4、犯罪主观方面——故意(直接故意/间接故意)㈢认定第二节危害公共安全罪分述(4)1、既遂与未遂的界限——独立燃烧说2、放火罪与失火罪的界限—主观(转化)3、放火罪与以放火方法实施其他犯罪的界限。——是否足以危及公共安全。二、决水罪(作为或者不作为)概念——故意破坏水利设施,制造水患,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炸开花园口,三峡水利工程)三、爆炸罪(14周岁开始—最常见的恐怖手段)概念—故意引发爆炸物,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第二节危害公共安全罪分述(5)四、投放有害物质罪(★)——行为犯㈠概念—故意投放有害物质罪,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㈡构成要件1、犯罪客体——公共安全。2、犯罪客观方面—投放有害物质罪,危害公共安全行为3、犯罪主体——一般主体(14周开始)4、犯罪主观方面——故意㈢案例1、赵某,男,37岁,瓜农。2001年夏天赵某种植了近10亩的优质西瓜,长势非常好,但瓜熟以后常有人在白天偷瓜,而且被偷的量较大,赵某非常生气,他叫人写了个牌子”瓜内被注毒药,吃死概不负责”放在瓜田边,可白天仍有不少瓜被偷。赵某一气之下真的找来一种烈性农药稀释后用注射器注入靠路边的几个大瓜内,赵某并在这几个瓜上悄悄地做了记号,又让人将原来的牌子多写了几个放在瓜田边。当日中午二点多,两个有毒的瓜被偷,偷瓜的人是本村有名的几个痞子,他们多次偷瓜,并且看到了赵某书写的牌子。不过这次他们吃了有毒的西瓜后,四人全部中毒,其中一位吃得最多的中毒死亡。问:本案赵某的行为构成什么罪?为什么?第二节危害公共安全罪分述(6)㈣认定1、投有害物质罪罪与以投毒方法实施的故意杀人罪及故意毁坏财物罪、破坏生产经营罪的界限——是否危及公共安全(否则按照想象结合犯,定投有害物质罪)2、投有害物质罪罪与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的界限。A、主体范围不同B、客观方面不同C、主观方面不同五、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危险性相当的其他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六、失火罪七、过失决水罪八、过失爆炸罪九、过失投毒罪十、过失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十一、破坏交通工具罪(★)——危险犯㈠概念——指破坏火车、汽车、电车。船只、航空器,足以使火车、汽车、电车、船只、航空器发生倾覆、毁坏危险,尚未造成严重后果或者已经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㈡构成要件1、犯罪客体——交通运输安全2、犯罪客观方面——破坏交通工具,已经或者足以使交通工具发生倾覆或毁坏危险的行为。3、犯罪主体——一般主体4、犯罪的主观方面——故意㈢认定1、本罪与盗窃罪、的界限。——是否危及公共安全(犯罪客体不同,看交通工具是否在使用中,看破坏的工具是否危及交通安全)
2、本罪与故意破坏财物罪的界限。——同上。第二节危害公共安全罪分述(7)十二、破坏交通设施罪(危险犯)十三、破坏电力设备罪(危险犯)十四、破坏易燃、易爆设备罪(危险犯)十五、过失破坏交通工具罪(结果犯)十六、过失损坏交通设施罪(结果犯)十七、过失损坏电力设备罪(结果犯)十八、过失损坏易燃易爆设备罪(结果罪)第二节危害公共安全罪分述(8)十九、组织、领导、参加恐怖活动组织罪(★)㈠概念——是指组织、领导、参加恐怖活动组织的行为。(选择性罪名)㈡构成要件1、犯罪客体——社会的公共安全2、犯罪客观方面——表现为组织、领导、参加恐怖活动组织的行为。3、犯罪主体——一般主体。4、犯罪主观方面—故意。应具有恐怖活动的目的㈢认定1、恐怖活动组织与一般犯罪组织(黑社会组织)的界限——有无恐怖活动的目的㈣刑事责任——数罪并罚(犯组织、领导和参加恐怖组织罪并实施杀人、爆炸、绑架等犯罪的,依照数罪并罚的规定处罚。)第二节危害公共安全罪分述(9)二十、劫持航空器罪(★)㈠概念——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劫持航空器,危害航空运输安全的行为。㈡构成要件1、犯罪客体——航空运输的安全,对象——正在使用中的航空器。(民用)2、犯罪客观方面——表现为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劫持航空器,危害航空器运输安全的行为。3、犯罪主体——一般主体4、犯罪主观方面——故意㈢认定1、本罪与破坏交通工具罪的界限。A、犯罪目的不同B、行为的表现不同C、在劫持中破坏了航空器,使航空器发生倾覆等危险的,仍定本罪第二节危害公共安全罪分述(10)二十一、劫持船只、汽车罪1、暴力方法劫持2、正在使用中的船只、汽车3、危害公共安全(劫持出租车是否成立?)二十二、暴力危及飞行安全罪(危险犯)二十三、破坏广播电视设施、公共电信设施罪(危险犯)二十四、过失损坏广播电视设施、公共电信设施罪第二节危害公共安全罪分述(11)二十五、非法制造、买卖、运输、邮寄、储存枪支、弹药、爆炸物罪(★)㈠概念——是指违反法律规定,非法制造、买卖、运输、邮寄、储存枪支、弹药、爆炸物的行为。—本罪为选择性罪名㈡构成要件1、犯罪客体——社会的公共安全和国家对枪支、弹药。爆炸物的管理制度。A、犯罪对象——枪支、弹药、爆炸物。(枪支能否发射金属弹丸和是否具有杀伤力两特征。)B、对象的具体范围有广义说和狭义说—中间C、犯罪主体——一般主体,单位犯罪D、犯罪主观方面——故意㈢认定1、本罪与非法持有、私藏枪支、弹药罪的界限。关键——枪支、弹药的来源(有证据证明)非法储存、非法持有、非法私藏根据最高人民法院2001年5月15日《关于审理非法制造、买卖、运输枪支、弹药、爆炸物等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01]15号)第8条的规定,非法储存、非法持有、非法私藏的界限不是从量上而是从行为方式上区别:(1)“非法储存”是指明知他人非法制造、买卖、运输、邮寄的枪支、弹药、爆炸物而为其存放的行为。(2)“非法持有”是指不具有配备、配置枪支、弹药条件的人员,违反规定,擅自持有枪支、弹药的行为。(3)“非法私藏”是指依法配备、配置枪支、弹药的人员,在配备、配置枪支、弹药的条件消除后,违反规定,私自隐匿所配置、配备的枪支、弹药且拒不交出的行为。【例】某甲原为公安机关一民警,因严重违反纪律规范被依法清除出警察队伍,领导找其谈话要求其将此前依法配备的枪支、子弹上缴,但某甲欺骗说不小心丢失,就是不依法上缴。则某甲的行为如何定性?【分析】根据上述“非法储存”、“非法持有”与“非法私藏”等之间的区别,某甲的行为应构成非法私藏枪支、弹药罪,而不是非法持有枪支、弹药罪。第二节危害公共安全罪分述(12)二十六、非法买卖、运输核材料罪二十七、违规制造、销售枪支罪1、犯罪主体——特定单位2、犯罪主观方面——以非法销售为目的3、犯罪客观方面⑴超过限额或者不按照规定的品种制造、配售枪支;⑵制造无号、重号、假号的枪支;⑶非法销售枪支或者在境内销售为出口制造的枪支第二节危害公共安全罪分述(13)二十八、盗窃、抢夺枪支、弹药、爆炸物罪——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二十九、抢劫枪支、弹药、爆炸物罪——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三十、非法持有、私藏枪支、弹药罪——违反国家关于枪支、弹药管理方面的规定,不具备配抢资格而持有枪支、弹药。三十一、非法出租、出借枪支罪——司法解释:将公务用枪用作借债质押物,使枪支处于非法持枪人的控制、使用之下的,也是非法出借枪支行为的一种形式。三十二、丢失枪支不报罪1、犯罪主体——依法配备(而非配置)公务用枪的人员2、构成条件——首先丢失枪支(对丢失有无过错在所不问)其次不及时报告丢枪行为(不报包括根本不报告和没有及时报告)最后造成严重后果,即因枪支失控而造成后果,至于行为人主观上对该结果有无认知再所不问。对此后果,理论上称为“客观超过要素”。三十三、非法携带枪支、弹药、管制刀具、危险物品危及公共安全罪——危险犯第二节危害公共安全罪分述(14)三十四、重大飞行事故罪概念——是指航空人员违反规章制度,致使发生重大飞行事故,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空难事件:1、1999年2月成都飞往温州的空难。2、2000年5月湖北空难。3、2002年4月,国航在韩国福山的空难。4、2002年5月,北方航空在大连的空难。三十五、铁路运营安全事故罪三十六、交通肇事罪(★)㈠概念——是指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刑法》第133条所规定的交通肇事罪,是典型的过失犯罪,有“过失之王”的“美称”。在过失犯罪中的地位十分重要,相对于过失致人死亡而言,交通肇事罪是特殊条款所规定的罪名(这里也涉及普通过失和业务过失的问题);相对于重大飞行安全事故罪、铁路运营安全事故罪(分别是第131条、第132条)而言,交通肇事罪又成为一般条款所规定的罪名。对交通肇事罪的掌握,仅仅了解第133条的规定是不够的,一定要注意2000年11月10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内容。第二节危害公共安全罪分述(15)㈡交通肇事罪的构成要件问题对于交通肇事罪的构成要件问题,除了按照传统的四要件分析方法之外,还得结合司法解释,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分析:1.交通肇事罪存在的时空范围交通肇事罪存在的时空范围主要是在交通运输活动中,同时该“交通运输活动”也有一定程度的限制,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理解:第一,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的规定,交通肇事罪原则上只能发生在公共交通管理范围之内,在公共交通管理范围之外,如在某一些厂矿、学校、单位内部开车肇事的一般不以交通肇事罪论处。因为这些厂矿内部、学校内部或者是机关大院里面,不属于公共交通管理范围,在这些地方的交通肇事一般以重大责任事故罪、重大劳动安全事故罪、过失致人死亡罪论处。但是同时需要指出的是,2003年10月1日生效的《道路交通安全法》将“道路”扩展至“单位管辖范围内但允许社会车辆通行的地方,包括广场、公共停车场等用于用公众通行的地方”,由于《道路交通安全法》效力高于司法解释,故对上述司法解释关于交通肇事罪成立的空间范围应当同时辩证地分析。第二,交通肇事罪成立范围的另一点即所驾驭的“交通工具”之范围问题,除了驾驶机动车辆可以构成该罪外,在内河或者海上违规驾驶、操作轮船,发生严重碰撞事故,也可以构成本罪。就是说交通肇事罪不仅仅是在陆地上,它可能发生在水域即内河或者是海上,但是航空或者是铁路上的交通肇事行为,则成立《刑法》第131条、第132条的重大飞行安全事故罪、铁路运营安全事故罪,而不以交通肇事罪论处。第三,交通肇事罪发生的时空范围要求是在交通运输活动中,那么如果与交通运输活动没有联系,如在停车场上练习驾车,或者处于玩耍或好奇的目的,发动汽车,不慎将旁边的人压死,可能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而不能定交通肇事罪。2.交通肇事罪的客观后果———关于责任事故的认定“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是交通肇事罪构成要件的客观方面,涉及到交通事故的责任认定即体现肇事司机的违规程度与所造成的严重后果之间的关系对本罪的影响,要求行为人一方面确实违反了交通管理法规,另一方面是因为违反交通管理法规并且顺其自然地造成严重后果的,才可以构成犯罪。如何认定二者之间的关系,要参照最高人民法院上述司法解释第2条的规定来认定,具体可以通过下面的交通肇事罪责任体系图示来理解。责任体系构成犯罪的后果条件特殊情形下构成犯罪的条件完全责任与主要责任死亡1人以上或重伤3人以上或者造成公私财产直接损失30万以上并无力赔偿的重伤1人以上并有以下情形之一的:①酒后、吸毒后驾车;②无驾驶资格;③明知车况不良;④明知无牌证、报废车辆;⑤严重超载;⑥肇事后逃逸的。同等责任死亡3人以上次要责任或者无责任不存在交通肇事罪问题,但在次要责任的前提下存在民事责任交通肇事罪责任体系图示交通肇事的责任认定分为五个等级,等级不同,构成犯罪所要求的后果可能不一样。因为是否构成交通肇事罪,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行为人责任的认定。行为人的责任越大,表明其违规程度越严重、责任性越大,成立犯罪的可能性也越大(或者成立犯罪后果条件就越宽松)。从交通运输人员如司机这个角度来讲,有这么几个等级:完全责任、主要责任、同等责任、次要责任以及无责任。(1)无责任的情况根本不存在犯罪的可能性,因为其没有违反交通管理法规,可能是由于受害人或者第三人违犯交通管理法规而造成的。例如,某地建设了一条全封闭式的高速公路。当时有一个农民想到对面去办事,他看到路上没车,就翻过栏杆,结果刚刚走了两步,一辆高速行驶的汽车将他撞死了。这种情况之下交通肇事的司机本身是不构成犯罪的。因为责任完全在受害方。刑法理论对此情形称之为“合理信赖”原则,即行为人在严格遵守规章制度的同时,充分而合理地信赖他人也能遵守规章制度。如果由于被害人或第三者采取不适当的行为而造成了损害结果,行为人对此不承担刑事责任。所以这种情况对司机而言,就是无责任的情况,就根本不存在犯罪问题。(2)在次要责任的情形下也是不存在犯罪的,但应承担一定的民事赔偿。(3)在同等责任及其以上的,就有存在交通肇事罪的可能性①如果是完全责任或主要责任,一般情况下要求造成1人以上死亡,或者3人以上重伤,或者造成30万元以上的直接经济损失而无力赔偿的,就构交通肇事罪。但是,如果是负主要责任或全部责任的情况,同时又有严重情形,如酒后、吸毒后驾车;无照驾驶的;严重超载;明知机动车辆机件失灵、明知机动车辆配置不全、明知是报废的车辆而驾驶的以及肇事后逃逸的等等,有这些情况之一的,即使是造成一人以上重伤,也构成交通肇事罪。②在同等责任下,要求3人以上死亡才构成交通肇事罪。3.犯罪主体(1)本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也就是说,不论任何人,只要其行为符合《刑法》第133条规定的主客观条件—本人达到法定年龄(已满16周岁以上)、有责任能力者,就构成本罪。即使行为人是无照驾驶者,或者是偷开他人机动车辆的过程中肇事的,等等,均不影响交通肇事罪的构成。(2)如果是单位的领导、车辆的承包人等司机的上级主管人员,强令司机违章驾驶、强行超车,结果造成严重后果的,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没有直接驾驶机动车辆的这些主管领导或者承包人,仍构成本罪主体。(3)关于交通肇事罪主体问题,还要注意上述司法解释第5条第2款的规定:交通肇事后,单位主管人员、机动车辆所有人、承包人或者乘车人指使肇事人逃逸,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以交通肇事罪的共犯论处。共同犯罪是二人以上的共同故意犯罪,而交通肇事罪是典型的过失犯罪,从理论上说,过失犯罪不存在共犯问题,但该司法解释的规定是个例外。㈢通肇事罪认定中的界限问题关于交通肇事罪认定中的界限问题,在上述构成要件分析中已有所涉及。这里需要注意如下几个问题:1.驾驶非机动车辆,可否按照交通肇事罪论处2.关于交通肇事之后逃逸问题
交通肇事后逃逸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造成了重大交通事故,为逃避法律追究,逃离事故现场的行为,根据刑法基本理论以及上述司法解释第5条、第6条关于交通肇事后的处理的规定,这是情节特别恶劣的首要标志。一般情况下,交通肇事后逃逸的应在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幅度内处罚(情节加重犯)。对于交通肇事后因逃逸而致人死亡的,应在7年以上有期徒刑的幅度内处罚(结果加重犯)。但鉴于交通肇事后逃逸过程行为人逃逸行为的复杂性,对此问题还是应当结合主客观相统一的定罪原则以及不作为犯罪理论来准确把握,应当注意区分交通肇事后逃逸致人死亡的不同情形:(1)《刑法》第133条所规定的“因逃逸致人死亡”是指在出现交通事故后,肇事者不及时抢救被害人,而是逃离现场、一走了之,致使被害人因抢救不及时而死亡,即可称谓“消极逃逸”,因为,不作为犯罪的作为义务来源之一——先行行为原则上并不包括犯罪行为,此时直接以交通肇事罪一罪论处,致人死亡的情形应当作为本罪的加重处罚情节。上述的“结果加重犯”情形就是这种类型。(2)如果肇事者在肇事后逃逸之际又采取了积极的手段或措施,正是由于这些积极的手段、措施而直接导致被害人死亡的,则该“积极逃逸”行为本身又可能构成故意杀人罪等新的罪名,如:①将被害人带至荒郊野外、人迹罕至处抛弃。②将被害人推至路坑下、排水沟内。③倒车再将被害人轧一下,导致被害人死亡然后逃逸的。④为了逃跑而不顾周边围观群众的拦截而横冲直撞结果又撞死撞伤数人的。前三种“积极逃逸”情形(指①、②、③项)本身可能构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护理人员职业防护管理
- 酱油调料知识培训课件
- 2025年学校共青团学年工作方案
- 教师节感恩活动主题方案2025年
- 2025年关于庆祝国庆的活动策划方案
- 2025年幼儿园大班工作方案表
- 思念中的家人想要一个大大的拥抱
- 求职策略与职业发展
- 明天的生活取决于你今天的选择心中有目标努力在今天成功在明天
- 松原市重点中学2025届高三3月高考一模英语试题含解析
- 2022年4月自考00152组织行为学试题及答案含解析
- 中学生健康饮食主题班会
- 露天煤矿地质类型划分报告编制细则
- 【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探究文献综述3700字(论文)】
- 科目三新规教学大纲
- 绿色供应链与可持续采购培训
- 血液透析室患者接诊制度
- 业余足球俱乐部数据统计表
- 初中八年级历史-八年级历史下册伟大的历史转折之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 初中数学-图形的平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 《合同知识培训》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