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布希亚的消费与模拟社会理论_第1页
第四章布希亚的消费与模拟社会理论_第2页
第四章布希亚的消费与模拟社会理论_第3页
第四章布希亚的消费与模拟社会理论_第4页
第四章布希亚的消费与模拟社会理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章布希亚的消费与模拟社会理论法学院陈红兵2012.101第一节生平简介与思想观点一、生平1、祖父母是农民,父母是公务员。(农民懒散的世界观;对市民社会的反感;对消费异化的批判)2、高中阶段后与父母决裂,逃离了大学预备班3、1956年攻读德国社会理论与文学。4、1966年以前,中学教德语。受萨特思想影响。(思想激进)25、60年代,参与创办激进的《乌托邦》杂志,出于学生运动的中心。6、60年代末开始,在楠泰尔学院社会学系教学科研工作。7、1986年辞去大学教职,专心从事写作和摄影创作。2007年《我们是……?》影集获国际摄影中心年度的“无限”大奖。“在20世纪60年代我进入大学,但那是从一条迂回进入的路。总之,就正常的职业生涯来说,我总是没有命中目标,其中包括我从来没有升到教授”,然而,“这就是我所要的。这是我自己的游戏,我想说,我要的是某种程度的自由。”——体制内反体制的态度不同于一般社会理论家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3二、思想三阶段☆1、第一阶段:受西方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和索绪尔、罗兰·巴特符号学影响,主张将两者结合起来,以社会批判理论家面貌出现。主要著作:《物体系》《消费社会》《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主要思想:消费社会思想:资本主义社会将越来越多的注意力放在了操纵消费、创造对新的知名商品的需求上。符号价值理论:符号价值成为商品、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成为人们顶礼膜拜的对象。物体系理论:所有社会成员都根据“物”的生产、安排、使用和消费活动来组织其日常生活。——物体系决定了人的生活体系42、第二阶段从西方马克思主义转向对马克思历史唯物

主义的批评主要著作:《生产之境》☆3、第三阶段1976年之后,著作带有虚构、创造性的色彩,大量讨论诱惑、拟象、模拟、

超现实等问题,被视作后现代社会理论著作的代表。《象征交换与死亡》;《拟象与模拟》与《黑客帝国》:导演开拍前研读布希亚著作;尼奥电影一开始翻开的是该书。机器电脑反过来控制人,我们生活的世界是虚构的。——人活在自身创造的虚拟世界里,为虚拟世界所异化。5分组讨论:当代社会出现的消费异化现象?在我国,消费异化有没有成为主流?你对符号消费的看法、态度?6第二节消费社会中的物体系一、物体系的三重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第二次革命:第一次革命对家庭或家族为核心的传统生活方式的荡涤第二次革命:生产社会→消费社会第二次革命与物的存在方式的改变7☆物体系的三重分析:物体系功能的变迁物体系时代主体动机分析物体系的实践意识形态批判81、物体系的功能变迁☆物体系:通过对物的研究,揭示物中所反映的一个时代家庭和社会结构,反映的一个时代的意识形态和文化观念。(1)功能结构的变迁116-1古典时代:家具及其摆设是建立在父权制关系基础上;体现的是具有道德取向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级、权力象征)以父权为中心的情感性;庄重宏伟9现代社会庄重宏伟→小型家具;空间伸缩性;凸显家具自身的功能性,而不是其中蕴含的家庭情感物从传统道德、等级秩序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人不在经由“物”的中介与家庭联系在一起(2)物的氛围的变迁116-2传统时代对色彩的拒绝与否定→现代社会对色彩的解放102、物体系时代的动机分析116-d1物的世界——(拟人化的世界→)功能化的世界(还包括人创造的功能,社会关系的功能)——个人实现自己的舞台→主体性幻觉;物的世界对人的操纵:人的功能化比如古物收藏,关注的不是其使用价值,而是其中显现身份地位的价值11人为什么要收藏古董呢?3、物体系的实践意识形态(1)物体系必须与职业经历、教育程度、居住环境、社会地位、人际关系网络等联系在一起才具有意义(2)物体系体现的是人的行为及人际关系系统物体系成为一种符号系统(3)布希亚是以物体系作为研究消费社会的切入点布希亚关于物体系的研究,主要是从消费意义上考察(意识形态批判见第二部分)12这些方面影响人对物的消费二、物体系与“物”的消费1、物体系与社会关系、社会实践的关联物的消费并不只是其物质性功能的消费。在消费社会,商品作为一种符号存在,存在于社会关系之中。物体系—物的消费—符号消费2、消费者为符号秩序所控制(意识形态批判)117-d1符号秩序是大型技术统治集团和大众传媒合谋的结果合谋→符号秩序→物的秩序→消费欲望→对消费者的控制消费者只剩下空洞的消费欲望消费者与消费品的关系是一种需求对象与满足需求的关系——这种欲望是被制造出来的

118-213这是不是社会普遍现象?3、布希亚对消费的独特理解118-3消费是一种建立关系的主动模式:不仅是人与物的关系,而且是人和集体、人和世界间的关系社会生活与消费:当代生活主要是通过消费来组织的:一起吃饭,一起玩乐文化体系就是在消费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4、符号系统的社会文化意义118-4物体系成为一种符号系统符号系统对人的控制,规定着我们的现代生活符号系统对消费的操控→对人的操控14第三节消费社会的符号分析一、符号消费与符号价值(一)符号消费1、消费品成为一种分类体系物品经常以表明差别的形式来被消费消费社会是一个生产差别的社会2、意义符码119-2意义符码的生产:广告意义符码对物品和个体的控制:物品的价值不在于其使用价值,而在于被赋予的意义;人对物品的消费(如买宝马),关注的不是需要,而是身份与地位个体对意义符码的了解和认同153、符号主宰着消费119-3对身体的主宰:灵魂包裹着身体→皮囊包裹着身体。从关注人的灵魂、德性,到关注人的包装。(二)符号价值1、符号价值120-2商品的符号价值与使用价值:符号价值彰显的是消费者的社会地位2、符号消费:为了某种社会地位、名望进行的消费。120-43、符号价值与艺术品拍卖拍卖成了一种仪式拍买者关注的是财富的炫耀符号拜物教16***结语:符号价值——符号消费——资本主义一种新的控制形式:通过商品消费中蕴含的等级秩序,维护社会秩序17二、消费社会的本质特征布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打破了人们头脑中对“丰裕社会”的固有印象,揭示了消费社会的本质特征:1、消费社会的结构性匮乏什么是真正的丰盛?或什么是真正的幸福?“确立原始社会的人的信心的,以及促使他们在饥饿中体验丰盛的,最终是社会的透明度和互补性。”丰裕假象结构性过剩与结构性匮乏:任何拥有的东西都在与他人的比较时被相对化了。《多少算够?》:我们永远也不能满足……182、消费社会的消费(性质),不等于数量和物质需要的满足,而是一种系统的符号操控行为122-4消费发挥的名望和等级区分的社会功能。商品被消费的不是其物质性,而是其差异性。只有符号消费才能解释消费“无限”的特点。3、消费社会的增长并不意味着平等123-2教育、职业、权力、环境、时间、身体等方面消费的不平等系统的不平等:(自然和生物的秩序→)物品的符号化、符号构成的差异秩序194、消费可以先行于生产123-4贷款购房、贷款购物对人的生活节奏的影响,强制性20第四节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一、消费社会的悖论1、消费社会的枷锁:符号和物的枷锁消费异化对人性的异化,对生态环境的破坏2、消费与我们通常所谓的需要没有关系符码告诉我们需要;符号系统告诉我们需要3、消费与我们通常所谓现实没有任何关系麦当劳代表的是快节奏社会的要求;宝马代表的是更高的地位跟我们的真实生活没有关系(老子:圣人为腹不为目)214、人际关系转变为物品尤其是物品消费的关系5、消费与符号系统:消费是确保符号调控和群体整合的系统符号系统对消费的控制消费的逻辑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支配22二、符号拜物教批判1、马克思的拜物教思想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拜物教:人们对商品、货币、资本的崇拜根源于资本主义社会关系:这些代表人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关系、地位2、布希亚对马克思拜物教思想的超越马克思拜物教思想仍受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制约符号价值理论才能解释商品如何成为欲望的对象;消费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发挥的极其重要的作用233、符号系统占据了整个商品系统的中心对商品、货币的崇拜→对商品符号的崇拜4、消费社会是一个彻底异化的社会商品的逻辑不仅控制劳动进程和物质产品,而且支配整个文化、人际关系,乃至个体的幻想和心理冲动。5、符号与拟象化社会符码不再反映现实本身,符码与现实的关系变成了符号与符号、拟象与拟象之间的关系。当代社会是一个模拟的社会,一个拟象化社会。我们面对的是一个拟象化的世界:幻妄的,人为的世界。人的生命越来越短暂,越来越肤浅——归根到底是对意识的支配24第五节模拟社会一、拟象的三个序列127-d1,2;128-125拟象三序列历史时期遵循的规律艺术品为例仿造文艺复兴-古典时期价值的自然规律手工仿制:赝品生产工业时代主导模式价值的商品规律机器印刷:名画翻制模拟目前时代:符码所主宰价值的结构规律网络影象:无限复制的拟象第四种拟象2、模拟与现实的关系(1)“形象文化”或“视觉文化”:反映基本现实→掩饰和歪曲基本现实→掩盖基本现实的缺场→纯粹是自身的模拟:人造现实(2)形象文化与人们的生活128-3我们依据形象文化创造的方式生活263、第四种拟象序列其所描述的系统或模式倾向已经取代了现实,并在其自身的内在逻辑范围内无限扩展这一序列可以以病毒或癌细胞转移那样的速度发展艺术作品数量不断增加,但却失去了对现实反思与批判的能力4、拟象与人的想象人的想象也受拟象影响:拟象已经内化为观众自我经验的一部分。在拟象基础上想象,而不是在现实基础上。文化没有任何现实感;体验时间的断裂感和无深度感275、媒体与模拟社会《海湾战争并没有发生》:电视观众体验的不真实跟电视剧没有多大差别28二、象征交换社会与模拟社会☆布希亚70年代后期对后现代世界的研究129-2后现代是一个由符号、符码和模型控制的模拟时代291、从象征交换社会到模拟社会(1)象征交换社会(初民社会):通过送礼、节庆、宗教仪式将施与受组织起来如亡者被整合到初民社会生活中如民众到寺庙还愿施受双方都得到满足充满真诚30(2)象征交换被经济交换取代趋势为了增加生产,经济交换(消费)没有终点(3)由象征交换社会过渡到模拟社会社会世界失去了它的魅力……312、模拟社会的特征(1)模拟社会无物掩饰符号背后没有深层的东西:没有真实,没有形而上(模拟与再现的区别)(2)模拟社会是一个模型不断自身复制的世界,是一个意义内爆的世界——人为的、虚构的模型如民俗文化村如迪士尼乐园如减肥、美容32(3)模拟社会的原则符号、编码和模型对身份、人与人关系的决定作用经济(商品生产与消费)、政治、社会生活(日常生活如何度过)和文化(文化如何生产与消费)都受模拟逻辑控制(4)意义内爆与去分别化内爆:各式各样的事物崩溃到一起经济基本是由文化、政治和其他一些领域构成的。艺术被融入了政治和经济的范围。33(5)后现代社会是一个超现实的世界现实的媒介模拟、迪士尼乐园、娱乐公园、商业区、消费天堂、电视体育运动,比真实更真实超现实:当世界通过拟象变成了纯粹的表征的时候,也就意味着在这个世界里,不再有本质与现象、真实与表象之分,表象本身就是真实,并且是一种比真实还要真实的“超现实”。34(6)社会生活——真实与想象的混合民俗文化村的生活迪士尼乐园的工作人员3、媒介作为生产拟象物的机器广告、电视剧等35思考题1、物质消费与符号消费的区别(1)定义不同:物质消费是指有关物品和劳动资料方面的消费。符号消费是指有闲阶级为了某种社会地位、名望进行的消费。(2)物质消费注重的是商品满足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需要和劳动资料需要的使用价值;符号消费注重的是商品能够为消费者提供声望和表现其个性、特征、社会地位以及权利等象征性符号的价值。(3)符号消费具有物质消费所没有的社会分层功能。(4)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符号消费使商品、货币拜物教进一步发展为符号拜物教。362、布希亚关于模拟社会的观点(1)模拟社会的内涵:我们的社会是被大量符码所控制的社会,但这些符码不再反映现实本身,符码与现实的关系变成符号与符号、拟像与拟像的关系,因此,当代社会是一个模拟社会。在模拟社会中,广大社会成员生活在模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