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审判伦理培训讲学_第1页
法官审判伦理培训讲学_第2页
法官审判伦理培训讲学_第3页
法官审判伦理培训讲学_第4页
法官审判伦理培训讲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陈诗寒、陈熹、吴明波、覃智林2018/4/12法官(fǎguān)审判伦理思考第一页,共48页。我国法官审判伦理(lúnlǐ)思考CONTENTSPAGEP1.概念(gàiniàn)及内容P2.我国法律规定(guīdìng)的不足P3.实践现状P4.构建对策第二页,共48页。Part1法官审判伦理的概念(gàiniàn)及内容第三页,共48页。Part1Part2Part3Part4*概念(gàiniàn)介绍“一次不公正的裁判比多次不平的举动为祸尤烈。因为这些不平的举动不过弄脏了水流,而不公的裁判则把水源败坏了。”——培根法官审判伦理是指法官在审理案件的过程中以及在审判活动之外为了保障审判的公正应当遵循(zūnxún)的伦理规则。第四页,共48页。Part1Part2Part3Part4*法官审判伦理的内容——结合(jiéhé)我国法律的相关规定审判(shěngpàn)伦理的规范主要体现在《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法官法》《法官职业道德基本准则》以及最高人民法院有关规范法官行为的法律文件中。第五页,共48页。Part1Part2Part3Part4*法官审判伦理的内容——结合(jiéhé)我国法律的相关规定一、审判(shěngpàn)公正规则“去找法官,也就是去找公正。”——亚里士多德《法官职业道德基本准则》第1条开宗明义地规定:“法官在履行职责时,应当切实做到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并通过自己在法庭内外的言行体现出公正,避免公众对司法公正产生合理的怀疑。”实体公正:法官裁决案件的结果公正。程序公正:体现为一系列程序规则。第六页,共48页。Part1Part2Part3Part4*法官审判(shěngpàn)伦理的内容——结合我国法律的相关规定一、审判公正规则1.回避规则 回避规则是保障法官在与案件本身没有(méiyǒu)利害关系的条件下审理案件。《准则》第3条规定:“法官在审判活动中,除了应当自觉遵守法定回避制度外,如果认为自己审理某案件时可能引起公众对该案件公正裁判产生合理怀疑的,应当提出不宜审理该案件的请求。”一般认为,遇有下列情况法官就应当提出不宜审理的请求:(1)与案件当事人及其代理人、辩护人以前是同事关系、亲戚、朋友关系的;(2)与一方当事人或者其代理人、辩护人有经济利益关系;(3)与一方当事人或者代理人有过利益冲突的。第七页,共48页。Part1Part2Part3Part4*法官审判伦理的内容——结合我国法律的相关(xiāngguān)规定一、审判公正规则2.平等规则法官职业道德基本准则》第13条明确规定,法官在审判活动中,不得私自单独会见一方当事人或者其代理人。《法官职业道德基本准则》第10条规定:“法官在履行职责时,应当平等对待当事人和其他(qítā)诉讼参与人,不得以其言语和行为表现出任何歧视,并有义务制止和纠正诉讼参与人和其他(qítā)人员的任何歧视性言行。”“法官应当充分注意到由于当事人和其他(qítā)诉讼参与人的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宗教信仰、教育程度、健康状况和居住地等因素而可能产生的差别,保障诉讼各方平等、充分地行使诉讼权利和实体权利。”《法官职业道德基本准则》第11条规定,法官审理案件应当保持中立。第八页,共48页。Part1Part2Part3Part4*法官审判伦理的内容——结合我国法律的相关(xiāngguān)规定一、审判公正规则3.独立规则“法院是法律(fǎlǜ)帝国的首都,法官是帝国的王侯。”——德沃金《宪法》第126条规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fǎlǜ)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法官法》第8条规定,法官“依法审判案件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人民法院组织法》和三部诉讼法也有类似的规定。审判伦理中审判独立侧重于法官的个体独立。法官的个体在审判活动中要体现独立的意识、行为和要求。第九页,共48页。Part1Part2Part3Part4*法官审判(shěngpàn)伦理的内容——结合我国法律的相关规定一、审判公正规则4.公开规则《法官职业道德基本准则》第6条规定:“法官应当公开并且客观地审理案件,自觉接受公众监督。但是,法律规定不公开或者可以不公开审理的除外。”

案件的公开,对法官审理案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法官也应当正确处理与媒体的关系。《法官职业道德基本准则)第15条规定,法官在审理案件的过程中,应当避免受到新闻媒体和公众舆论的不当(bùdānɡ)影响。第十页,共48页。Part1Part2Part3Part4*法官审判伦理的内容——结合我国法律(fǎlǜ)的相关规定一、审判公正规则5.说理规则《法官职业道德基本准则》第12条强调:“法官对与当事人实体权利和诉讼权利有关的措施和裁判应当依法说明理由,避免主观、片面地作出结论或者(huòzhě)采取措施。”裁判文书是否进行充分说理非常能够反映法官的职业水平、伦理水平。第十一页,共48页。Part1Part2Part3Part4*法官审判伦理的内容——结合(jiéhé)我国法律的相关规定二、审判(shěngpàn)效率规则“迟到的正义,非正义”(Justicedelayedisjusticedenied)——英国法谚(威廉·格拉德斯通)第十二页,共48页。Part1Part2Part3Part4*法官审判伦理的内容——结合(jiéhé)我国法律的相关规定二、审判效率规则1.勤勉敬业《法官职业道德基本准则》第18条规定(guīdìng):“法官应当勤勉敬业,全身心地致力于履行职责,不得因个人的事务、日程安排或者其他行为影响职责的正常履行。”第十三页,共48页。Part1Part2Part3Part4*法官审判伦理的内容——结合(jiéhé)我国法律的相关规定二、审判效率规则(guīzé)2.在执行案件审理期限的规定的前提下,尽快立案、审理和裁决。我国三大诉讼法以及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对于法官审判案件应当遵循的审限限制作了明确的规定。《法官职业道德基本准则》第19条规定:“法官应当遵守法律规定的诉讼期限,在法定期限内尽快地立案、审理、判决。”第22条规定:“法官在执行生效法律文书时,应当依法采取有效措施,尽快予以执结。”第十四页,共48页。Part1Part2Part3Part4*法官审判伦理(lúnlǐ)的内容——结合我国法律的相关规定二、审判效率规则3.合理安排审判事务,提高审判效率。 《法官职业道德基本准则》第20条规定:“法官必须杜绝粗心大意、无故拖延、贻误工作的行为,认真、及时、有效地完成本职工作,并做到:(一)合理安排各项审判事务,提高诉讼效率;(二)对于各项司法(sīfǎ)职责的履行都给予足够的重视,对于所承办的案件都给予同样审慎的关注,并且投入合理的、足够的时间;(三)在保证审判质量的前提下,注意节省当事人及其代理人、辩护人的时间,注重与其他法官和其他工作人员共事的有效性。”第十五页,共48页。Part1Part2Part3Part4*法官审判伦理的内容——结合(jiéhé)我国法律的相关规定三、审判涵养规则1.保持(bǎochí)清正廉洁《法官职业道德基本准则》第24条——27条,集中规定了:(1)法官不得接受诉讼当事人的钱物。(2)法官不得经商办企业。(3)法官不得以其地位、身份、声誉谋取各种利益。(4)保持(bǎochí)正常的生活方式(5)不得提供法律服务。第十六页,共48页。Part1Part2Part3Part4*法官审判伦理(lúnlǐ)的内容——结合我国法律的相关规定三、审判涵养规则2.遵守司法(sīfǎ)礼仪(1)遵守法庭规则;(2)尊重诉讼参与人。第十七页,共48页。Part1Part2Part3Part4*法官审判伦理的内容(nèiróng)——结合我国法律的相关规定三、审判涵养规则3.加强自身(zìshēn)修养(1)良好的政治素质。(2)较高的法律业务素质。(3)良好的道德素质。第十八页,共48页。Part1Part2Part3Part4*法官审判伦理的内容——结合我国法律的相关(xiāngguān)规定三、审判涵养规则4.约束业外活动根据《法官职业道德基本准则》的要求,法官在业外活动中应当遵循的准则包括:(1)法官从事各种职务外活动,应当避免使公众对法官的公正司法和清正廉洁产生合理怀疑,避免影响法官职责的正常履行,避免对人民法院的公信力产生不良影响。(2)法官必须杜绝与公共利益、公共秩序、社会公德和良好习惯相违背的,可能影响法官形象和公正履行职责的不良嗜好和行为。(3)法官应当谨慎出入社交(shèjiāo)场合,谨慎交友,慎重对待与当事人、律师以及可能影响法官形象的人员的接触和交往,以免给公众造成不公正或者不廉洁的印象,并避免在履行职责时可能产生的困扰和尴尬。(4)法官不得参加带有邪教性质的组织。

第十九页,共48页。Part1Part2Part3Part4*法官审判伦理的内容——结合我国法律(fǎlǜ)的相关规定(5)法官在职务外活动中,不得披露或者使用非公开的审判信息和在审判过程中获得的商业秘密、个人隐私以及其他非公开的信息。(6)法官不得参加营利性社团组织或者可能借法官影响力营利的社团组织。(7)法官可以参加有助于法制建设和司法改革的学术研究和其他社会活动。但是,这些活动应当以符合法律规定、不妨碍公正司法和维护司法权威、不影响审判工作为前提。(8)法官发表文章或者接受媒体采访时,应当保持谨慎的态度,不得针对具体(jùtǐ)案件和当事人进行不适当的评论,避免因言语不当使公众对司法公正产生合理的怀疑。(9)法官退休后应当继续保持自身的良好形象,避免因其不当言行而使公众对司法公正产生合理的怀疑。第二十页,共48页。Part2我国有关法官审判(shěngpàn)伦理规定的不足第二十一页,共48页。Part2Part3Part4*我国有关法官审判(shěngpàn)伦理规定的不足——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职业道德基本准则》为例2001年10月18日,最高人民法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职业道德基本准则》,并在2010年12月6号对《准则》作出了修改。该《准则》分为七章,分别是总则、忠诚司法事业、保证司法公正、确保司法廉洁、坚持司法为民、维护(wéihù)司法形象和附则。Part2Part1第二十二页,共48页。Part2Part3Part4*我国有关法官(fǎguān)审判伦理规定的不足——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fǎguān)职业道德基本准则》为例1、某些条款内容不细致某些条款规定内容泛泛,并没有具体到每个行为细节,使法官很难把握(bǎwò)其中尺度。而国外大多数有成文法官职业伦理规定的国家伦理规则中,每个细节问题规定相当详细。Part2Part1第二十三页,共48页。Part2Part3Part4*我国有关法官审判伦理规定的不足(bùzú)——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职业道德基本准则》为例1、某些条款内容不细致(1)关于司法廉洁问题的规定第十六条严格遵守廉洁司法规定,不接受案件当事人及相关人员的请客送礼,不利用职务便利或者法官身份谋取不正当利益,不违反规定与当事人或者其他诉讼参与人进行不正当交往,不在执法办案中徇私舞弊。第十七条不从事或者参与营利性的经营活动,不在企业(qǐyè)及其他营利性组织中兼任法律顾问等职务,不就未决案件或者再审案件给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提供咨询意见。第十八条妥善处理个人和家庭事务,不利用法官身份寻求特殊利益。按规定如实报告个人有关事项,教育督促家庭成员不利用法官的职权、地位谋取不正当利益。Part2Part1第二十四页,共48页。Part2Part3Part4*我国有关(yǒuguān)法官审判伦理规定的不足——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职业道德基本准则》为例1、某些条款内容不细致(2)关于法官不得从事营利性经营活动的规定按照《法官法》第三十二条的规定,法官不得有下列行为:(十一)从事营利性的经营活动;第三十三条法官有本法第三十二条所列行为之一的,应当给予处分(chǔfèn);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如果法官如果从事营利性的经营活动,就会受到处分(chǔfèn)。但是我们发现,关于营利性经营活动的概念以及范围没有在《准则》以及其他法律法规中明确界定出来,我们认为这实际上给法官的行为增加了很多不确定性,并且对法官的行为进行了过于严格的约束。Part2Part1第二十五页,共48页。Part2Part3Part4*我国有关法官(fǎguān)审判伦理规定的不足——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fǎguān)职业道德基本准则》为例1、某些条款内容不细致(2)关于法官不得从事营利性经营活动的规定——对比美国的规定在《美国法官行为准则》第5条规定,其将法官业外活动细化到:如业余活动的范围;民间及慈善活动;财经(cáijīng)活动;信托活动;仲裁;从业律师;司法外任命及办公室、司法资源与幕僚等做了详尽之规定,而且在注释中还指出了“法官绝对禁止司法外活动既不可能也不明智,法官不能与社会隔离”,后详细规定了在特定情况下法官可参加的业外活动的范围。Part2Part1第二十六页,共48页。Part2Part3Part4*1、某些条款内容不细致(2)关于法官不得从事营利性经营活动的规定——对比美国的规定在美国,法官从事商业等金融活动一般(yībān)是不禁止的,但是当法官的上述行为会对法官公正性产生影响或者影响其司法职务的履行时,法官从事商业等金融活动将被禁止,其具体包括以下内容:第一,避免利用司法官的威信。(对应《准则》第十六条)加州法官管理规则准则二第2款规定,法官应当避免使用司法官的威信去获得金钱上的利益或者其他利益。如在一个涉及法官家庭成员的民事诉讼中,法官使用其法官的地位去获取有利地位,或者在被警察截停进行交通处罚的时候,法官利用其职位去获取一个不同的对待。同时,加州法官管理规则准则四第4款第(1)项的规定,法官在从事商业活动的过程中不得利用其司法官地位去获取利益,如法官不得利用在履行司法职务过程中所获得的非公开性信息谋求私人的利益。该规定同样适用于法官的家庭成员。Part2Part1第二十七页,共48页。Part2Part3Part4*第二,法官应当控制自己及其家庭成员的投资活动,包括房地产投资,以及从事其他有报酬的活动。法官不应当参与,也不应当允许法官的名字被使用于任何的商业投机或者商业广告(这些会表明该法官的称号或者与司法机关存在隶属关系)或者其他的借用他(她)所处机关的权力(威信)去促进业务或者任何的商业投资。第三,避免与将在法官所在法院出庭的人进行经常性交易或者保持持续性商务关系。加州法官管理规则(guīzé)准则四第4款第(1)项规定,法官对于那些将在其审理的案件中出庭或者在其所在法院的其他法官审理的案件中出庭的人,应当避免与他们进行经常性的交易或者保持持续性的商务关系。第四,加州法官管理规则(guīzé)准则四第4款第(3)项规定,某个商业实体,包括金融机构、保险公司、或者公共事业等,如果会对公众的利益产生影响,那么法官不得在上述商业实体中担任执行者、董事、管理者、一般合伙人、顾问和雇员等职务。作出该种规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最大限度的保障公众的合法利益,避免对公众的合法利益造成不必要的危害。Part2Part1第二十八页,共48页。Part2Part3Part4*1、某些条款内容不细致(3)关于法官不得法官接受礼赠、恩惠的规定——对比(duìbǐ)加州法官管理规则《准则》第十六条仅规定了不接受案件当事人及相关人员的请客送礼,不利用职务便利或者法官身份谋取不正当利益。对比(duìbǐ)《加州法官管理规则》,第5款和第6款规定,对法官接受礼物、遗赠、恩惠、贷款的限制包括绝对性限制和相对性限制。绝对性限制是指在任何情况下法官都不得接受礼物、遗赠、恩惠、贷款的情形,即对于法官处理的案件或者即将处理的案件的涉利人员给予的礼物、遗赠、恩惠、贷款,法官不应当接受。相对限制是指法官对于他人给予的礼物、遗赠、恩惠、贷款一般是不应当接受的,但是存在例外性规定。Part2Part1第二十九页,共48页。Part2Part3Part4*1、某些条款内容不细致第4款第(6)项的例外性规定包括:(1)出版商为了感谢法官对其产品的正式使用(shǐyòng)而赠送的礼品,包括公共纪念品、书籍、磁带等。法官及其配偶(国内注册的伴侣)可以作为嘉宾参与与律师有关系的重大聚会或者致力于改进法律、法律制度和法官管理的活动;(2)法官因参与与司法的、教育的、民间的、政府的活动或者参与与律师有关的重大聚会或者参与与改进法律、法律系统、司法管理的活动而花费的合理的旅途、交通、住宿和物质的花费,可以获得有关机构预付或者偿还;(3)法官的配偶(国内注册的伴侣)或者和法官共同居住的家庭成员因商业活动、职业活动或者其他独立的活动而获得的礼物、奖金、利益,包括为法官及其配偶(国内注册的伴侣)、与其共同居住的家庭成员所共同使用(shǐyòng)的礼物、奖金、利益,前提是接受这些礼物不会被其他人合理的认为将对法官履行司法职责的活动产生影响;Part2Part1第三十页,共48页。Part2Part3Part4*(4)正常的社交上的款待。虽然不禁止法官和律师之间的正常的社会交往,但是法官应当仔细的衡量是否接受那些款待,以避免任何可能出现的偏袒;(5)在特定的场合,朋友或者亲戚送的礼物,并且该礼物的价值和当时的场合及关系的亲密度是相适应的;(6)贷款给法官的机构,在为该法官提供贷款的过程是依据正常的手续办理法官的贷款事宜,而没有给予该法官有别于其他人的特殊待遇;(7)向法官提供奖学金或研究基金是基于同样的标准,即适用(shìyòng)的是与其他申请人同样的标准。

虽然上述规定中还是有很多主观判断的因素,但将行为细化总是比“不正当”一个词要好很多。Part2Part1第三十一页,共48页。Part2Part3Part4*2、《准则》中一些规定过于理想化(1)关于法官业外活动《准则》第二十五条规定:“加强自身修养,培育高尚道德操守和健康生活情趣,杜绝与法官职业形象不相称、与法官职业道德相违背的不良嗜好和行为,遵守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měidé),维护良好的个人声誉。”首先,“不良嗜好”含义本身就是不确定的,对于其含义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其次,法官作为“人”而非“神”,会有很多与普通人一样的嗜好,不能把法官当作不食人间烟火的“非人”看待。Part2Part1第三十二页,共48页。Part2Part3Part4*2、《准则》中一些规定过于理想化(2)关于法官回避制度《准则》第十三条规定:“自觉遵守司法回避制度,审理案件保持中立公正的立场,平等对待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不偏袒或歧视任何一方当事人,不私自单独会见当事人及其代理人、辩护人。”法官在审理案件中为了保持中立、公正,避免受到当事人的经济或其它诱惑虽然是必要的,但应该限定一下(yīxià)范围:在什么样性质的案件中,法官避免与当事人及其代理人见面。比如在民事案件的离婚案件中,一般都是要先进行调节,不可避免的与当事人或其代理人单独进行接触,才能达成调节目的。所以我国的《准则》的规定,一定要切合实际,符合我国法官的现实,或者通过细则进行明确规定,不能一概而论。Part2Part1第三十三页,共48页。Part3我国法官审判伦理的实践(shíjiàn)现状第三十四页,共48页。Part1Part2Part3Part4*案例1案件情况:2013年7月31日,嵊泗的沈先生在定海一肯德基餐厅购买了一杯豆浆(dòujiāng)和其他食品,食用时发现豆浆(dòujiāng)内有不明“固形物”,双方就就医、赔偿等问题发生争执,沈先生一气之下将该餐厅告上法庭,要求赔偿。经审理,定海法院当庭作出了一审判决:肯德基退还沈先生6元钱的豆浆(dòujiāng)货款,并赔偿100元的交通费及500元的精神损害赔偿金。本案最大的争议焦点是原告主张的精神损害赔偿。法官认为,原告主张该事件虽未造成其致病,但该异物的成分至今没有定论,使其长时间处于忧虑不适状态,并影响了今后对食用豆浆(dòujiāng)的感受,造成了原告的严重精神损害。该主张符合一般的经验法则,法院予以支持。但原告主张的精神损害赔偿金过高,法庭酌情认定500元。

第三十五页,共48页。Part1Part2Part3Part4*案例1——评析:这是个典型的在审判过程中加入法官个人情感判断的案例。此判决结果,虽然偏重对消费者权益之保护(bǎohù),但依然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判案法官的感情和价值判断:“提供不纯净实物的餐馆都要死!”。这对于商家来说未免过于严苛,毕竟无心在豆浆中混入同一流理台上的其他食物(极有可能是皮蛋)尚属于社会生活中可以容忍的过失行为,而且此行为造成的影响对于一般大众来说微乎其微,即使对于本案当事人也完全不可能达到精神损害赔偿所要求的一定程度。实证研究表明,很多情况法官是基于不确定的事实、模糊的法律规则和不怎么充分的逻辑作出的。“真正的”判决根据却被裁判文书上的法条和术语所掩盖。进一步研究表明,法官的个性、政治、感情因素或者偏见对裁判有很大影响。

第三十六页,共48页。Part1Part2Part3Part4*案例1——评析:当然,在司法过程中排除法官的感情参与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必要的。一则,法官是自然人,不是适用法律的机器。现代心理学认为:人们在做出判断时,往往先形成一个不确定的结论,然后根据该结论努力发现能导出该结论的前提。经过法律思维训练的法官,虽基本能遵循由前提(证据(zhèngjù))到结论的推演模式,但不免也会受到前一种思维方式的影响,尤其在证据(zhèngjù)不那么明了的时候。二则,也正是因为,审判中融入了法官的情感和价值判断,司法裁判才被注入了灵魂,拥有了生命。在“纸上的法”转化成“活法”的过程中,法官的良知和价值判断,又显得尤为重要。因此,重要的不在于审判中排除法官的个人情感,而在于理性防范和控制个人情感对司法裁判的消极影响。

第三十七页,共48页。Part1Part2Part3Part4*案例2:彭宇案关于原、被告是否相撞(判决理由节选)本院认定原告系与被告相撞后受伤,理由如下:1、根据日常生活经验分析,原告倒地的原因除了被他人的外力因素撞倒之外,还有绊倒或滑倒等自身原因情形,但双方在庭审中均未陈述存在原告绊倒或滑倒等事实,被告也未对此提供反证证明,故根据本案现有证据,应着重分析原告被撞倒之外力情形。人被外力撞倒后,一般首先会确定外力来源、辨认相撞之人,如果相撞之人逃逸,作为被撞倒之人的第一反应是呼救并请人帮忙阻止。本案事发地点在人员较多的公交车站,是公共场所,事发时间在视线较好的上午,事故(shìgù)发生的过程非常短促,故撞倒原告的人不可能轻易逃逸。根据被告自认,其是第一个下车之人,从常理分析,其与原告相撞的可能性较大。如果被告是见义勇为做好事,更符合实际的做法应是抓住撞倒原告的人,而不仅仅是好心相扶;如果被告是做好事,根据社会情理,在原告的家人到达后,其完全可以在言明事实经过并让原告的家人将原告送往医院,然后自行离开,但被告未作此等选择,其行为显然与情理相悖。

第三十八页,共48页。Part1Part2Part3Part4*案例2:彭宇案2、被告申请的证人陈二春的当庭证言,并不能证明(zhèngmíng)原告倒地的原因,当然也不能排除原告和被告相撞的可能性。因证人未能当庭提供身份证等证件证明(zhèngmíng)其身份,本院未能当庭核实其真实身份,导致原告当庭认为当时在场的第三人不是出庭的证人。证人庭后第二天提交了身份证以证明(zhèngmíng)其证人的真实身份,本院对证人的身份予以确认,对原告当庭认为当时在场的第三人不是出庭的证人的意见不予采纳。证人陈二春当庭陈述其本人当时没有看到原告摔倒的过程,其看到的只是原告已经倒地后的情形,所以其不能证明(zhèngmíng)原告当时倒地的具体原因,当然也就不能排除在该过程中原、被告相撞的可能性。3、从现有证据看,被告在本院庭审前及第一次庭审中均未提及其是见义勇为的情节,而是在二次庭审时方才陈述。如果真是见义勇为,在争议期间不可能不首先作为抗辩理由,陈述的时机不能令人信服。因此,对其自称是见义勇为的主张不予采信。

第三十九页,共48页。Part1Part2Part3Part4*案例2:彭宇案4、被告在事发当天给付原告二百多元钱款且一直未要求原告返还。原、被告一致认可上述给付钱款的事实,但关于给付原因陈述不一:原告认为是先行垫付的赔偿款,被告认为是借款。根据日常生活经验,原、被告素不认识,一般不会贸然(màorán)借款,即便如被告所称为借款,在有承担事故责任之虞时,也应请公交站台上无利害关系的其他人证明,或者向原告亲属说明情况后索取借条(或说明)等书面材料。但是被告在本案中并未存在上述情况,而且在原告家属陪同前往医院的情况下,由其借款给原告的可能性不大;而如果撞伤他人,则最符合情理的做法是先行垫付款项。被告证人证明原、被告双方到派出所处理本次事故,从该事实也可以推定出原告当时即以为是被被告撞倒而非被他人撞倒,在此情况下被告予以借款更不可能。综合以上事实及分析,可以认定该款并非借款,而应为赔偿款。第四十页,共48页。Part1Part2Part3Part4*案例2:评析实际上,从一审的证据看,彭宇确实与原告发生了碰撞,一审判决在证据评价和事实认定上并无错误,在审理结果上也并无不当,但为何会引起争论?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一审判决没有正确理解和运用生活经验推理。没有把握好日常生活经验、司法推理和公序良俗之间的关系,在认定事实的同时,没有在价值倡导上、在教育引导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正如傅郁林教授所述,“在彭宇案中,当彭宇在第二次庭审中陷于事实不利地位(dìwèi)时,这位出身于网络媒体的小伙子在第三次庭审中引入了媒体监督。而一审法官则乱了方寸——在根据彭宇的自认、结合当班交警电子笔录、通过传讯交警和原告儿子等目击者当庭质证、适用民事诉讼的优势证明标准,已经基本可以认定不利于彭宇的事实的情况下,却可能担心理由不够充分,画蛇添足地运用所谓‘经验法则’、以‘人性恶’的个人经验判断作为社会一般经验判断、作出了既冒犯道德信仰、又违背证据原理的事实推定。”第四十一页,共48页。Part4我国法官职业(zhíyè)伦理的构建第四十二页,共48页。Part2Part3Part4*(一)信念(xìnniàn)引导对法官伦理理念的导向,应在法官中立、超然、自勉的职业伦理、职业道德原则的指导下开展。确立一整套良好的司法伦理准则,和执行这套伦理准则的机制。法官职业伦理一定是建立在对于法官的职业特色清楚意识的基础上的一套行为准则,比如说法官跟当事人之间的关系应该怎样处理,跟律师之间的关系应该怎样处理,是不是应该远离商业、远离政治,还有跟法学学术之间应该有什么(shénme)关系,应该怎样避免自己的偏见影响司法决策,如何解决司法拖延的问题,都是司法伦理所涉及到的主要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