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课件绪论_第1页
中医基础理论课件绪论_第2页
中医基础理论课件绪论_第3页
中医基础理论课件绪论_第4页
中医基础理论课件绪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基础理论课件绪论中医基础理论

BasicTheor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2023/2/62什么是中医学?中医理论体系的发展简史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中医学的认知方法中医预防学思想及措施关键性问题2023/2/63

中医学是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研究人的生命规律以及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防治规律,研究养生、康复等增进健康、延长寿命的方法。2023/2/64中医理论体系的发展简史2023/2/65一、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2023/2/66原始的医药知识

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2023/2/67原始社会

生食火熟食有益于健康庆祝胜利模仿动物的动作“导引”、“武术”等练功方法。

奴隶社会甲骨文:洗手、洗脸、打扫卫生。《淮南子修务训》:“神农尝百草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本草(单味)复方剂型陶器汤液“伊尹创始汤液”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2023/2/68石器砭石(锋利的石片),外科手术和针刺的萌芽冶炼术青铜器石针(骨针、金属针)河北省满城县出土的西汉刘胜夫妇墓随葬品中,就有四根方棱柄带孔金针(2000多年前)。烤火可以缓解疼痛、舒服,树叶(兽皮、砂土)烘烤,“烫法”、“灸法”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2023/2/69医药起源论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2023/2/610医源于圣人

“圣人”多指伏羲、神农和黄帝等。《淮南子·修务训》和《通鉴外记》中提出由于“圣人出”才有“医方兴”和“医道立”。“医源于圣人”之说,在历史上产生了颇为深远的影响,后世一些医药著作拖名于黄帝、神农,如《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等,正是受了这种思想的影响。夸大了作为个人的力量。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2023/2/611医源于巫

认为医学发展史上最早的医术是巫术,因此医源于巫,源于宗教。巫医产生的原因:一是人们认为疾病是因鬼神作祟,而驱鬼又是巫的职能之一;二是巫在当时既是巫术的施行者,又是远古文化的继承者,通过时间巫医掌握了一些原始的医药知识。颠倒了原始社会早期的经验医学与巫医这两个阶段,把医学发展中的某个片断当作历史的全部或开端。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2023/2/612医源于动物本能自然界中的动物进行自我救护的想象:如蝮蛇头部被其他蛇咬伤后,即大量地喝水,两小时后头部的肿胀渐消退,如同人类抢救危急病人大量输液一样。野兔患肠炎后,四处奔波寻找马莲草吃,将肠炎治愈。热带猿猴患疟疾会嚼食金鸡纳树皮,如人类服用奎宁等等混淆了动物的本能救护行为与人类早期经验医学之间的界限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2023/2/613医食同源

传说中神农为了寻找适用于种植的谷物,尝百草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在这过程中,发现了草本的平毒寒温等性能。医药发明是寻找谷物的副产品。但某些矿物药、外治法、针灸法等不一定与寻找食物有关。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2023/2/614中医理论体系的建立2023/2/615春秋战国

学术思想(阴阳五行学说、精气学说等)日趋活跃《黄帝内经》较系统地阐述了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问题,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包括藏象、经络、病机、诊法、辨证、治则、针灸和汤液治疗等(医学理论);同时对阴阳、五行、气、天人关系、形神关系等(哲学理论)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许多内容已大大超越了当时的世界水平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2023/2/616形态学,关于人体骨骼、血脉的长度、内脏器官的大小和容量等的记载,如:食管与肠的比是1:35(37)。在血液循环方面,提出“心主身之血脉”(《素问痿论》)的观点,血液中脉管内是“流行不止,环周不休”(《素问举痛论》),对动静脉也有一定的认识。比英国哈维氏在公元1628年(明崇祯元年)发现血液循环早1000多年。

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2023/2/617汉之前

《难经》(秦越人),内容有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补充了《黄帝内经》的不足。

两汉时期,中国医药学有了显著的进步和发展,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张仲景(公元150-219年)《内》《难》《伤寒杂病论》

《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2023/2/618《伤寒论》成功运用辨证论治的第一部专书。《金匮要略》脏腑辨证(脏腑的病机理论进行证候分析),40多种疾病,262首方剂。

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2023/2/619

《神农本草经》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书中记载重要365种,根据养生、治病和有毒无毒分为上、中、下三品,以寒热温凉分四性,以酸苦甘辛咸分五味,并提出了相畏、相恶、相反、相杀等“七情和合”等药物配伍理论。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2023/2/620

战国至秦汉时期《皇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医学典籍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确立。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2023/2/621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2023/2/622魏晋隋唐时期

晋代王叔和《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晋代皇甫谧《针灸甲乙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隋代巢元方等《诸病源候论》,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书。唐代孙思邈《备极千金要方》是我国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2023/2/623《诸病源候论》继续《伤寒论》的严谨临床风格,对病症进行严格描述、分类诊断,共描述了1739种疾病和症候。每重病或症之下都列出症状观察、预后、病因推断。如:消渴:“渴不止,小便多是也!”麻风:“觉皮肤不仁”、“眉睫坠落”、“鼻柱崩倒”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2023/2/624宋金元时期宋代陈无择著名的“三因学说”“六淫,天之常气,冒之则先自经络流入,内合于脏腑,为外所因;七情,人之常性,动之则先自脏腑郁发,外形于肢体,为内所因;其如饮食饥饱,叫呼伤气,金疮痿折,疰忤附着,畏压溺等,有背常理,为不内外因”。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2023/2/625金元四大家(个人色彩,反映了一个新的医学时期的特点)

刘完素以火热立论,倡“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急皆能生火”之说,寒凉派。张从正认为病由邪生,“邪去则正安”,汗、吐、下。攻下派。李杲提出了“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论点。补土派。朱丹溪倡“相火论”,谓“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养阴派。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2023/2/626明清时期

明代赵献可、张景岳等提出命门学说,为藏象学说增加了新的内容。温病学是研究四时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诊治方法的一门学科外感热病。(源于《内》《难》《伤寒杂病论》,历代医家发展)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2023/2/627明代吴又可《温疫论》:“温疫”的病原“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成”,其传播途径是从口鼻而入,不是从肌表而入。至清代,叶天士、吴鞠通等创立了卫气营血、三焦为核心的温病辨证论治理论和方法,从而使温病学在因、证、脉、治方面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解剖,发展了瘀血致病理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2023/2/628在药物学研究方面,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总结了16世纪以前我国药物学研究的成就,论述了人体生理、病理和疾病的诊疗预防等内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2023/2/629

1、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极为重视,中医药的基础理论和临床经验得到全面整理和提高。2、1956年国务院批准开办中医高等院校,从此,中医人才有了高等学历。3、1982年国家把发展现代医药和传统医药正式载入宪法总纲第二十一条,传统医药的发展有了法律的保证。4、1986年中央批准成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从此中医有了最高行政管理机构。近现代时期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2023/2/630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2023/2/631

有一个完整的学科体系,有丰富的学术内容,有独特的治疗手段(中药、针灸等),与西方医学迥然不同,使之得以独立于世界医学之林,充满勃勃生机,有待我们努力去继承、开发。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2023/2/632整体观念

1、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形体结构:五脏六腑、四肢、五官都是一个互相联系的整体;生命基本物质:气血精液也是机体的一部分,互相转化维持机体的机能活动;机能活动:身体各种机能活动是通过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四肢,互相协调。例如:心开窍于舌,心与小肠相表里,所以用清心泻小肠火的方法治疗口舌糜烂。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2023/2/633

2、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人体生活在自然界,主动适应自然;例如:天寒:加衣;天热:除衣;养生防病中,顺应四时气候,“春夏养阳,秋冬养阴3、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良好的社会环境、有力的社会支持、融洽的人际关系,可使人精神振奋、勇于进取、有利于身心健康。而不利的社会环境、紧张的人际关系,可使人的精神压抑或紧张,影响身心健康等。《素问疏五过论》指出“尝贵后贱”可致“脱营病”;“尝富后贫”可致“失精病”;导致人的精神情志的不稳定。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2023/2/634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诊断疾病,治疗疾病的基本方法,也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辨证——将四诊(望闻问切)收集的病情资料进行综合、分析、辨清疾病的病因、病性、病位及邪正之间的关系,对疾病作出正确的诊断。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同病异治,异病同治)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2023/2/635

例如:感冒,见发热、恶寒、头疼痛等症状,病属在表,又根据致病因素及机体反应性又分风寒感冒、风热感冒不同的证,才能确定用辛温解表。

辨证论治区别于见痰治痰、见血治血、见热退热、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局部对症疗法。

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2023/2/636中医学的认知方法2023/2/637

中医认识疾病和思维方法,首先是注重整体观,讲究系统原则,找出疾病的规律,捕获灵感,辨证分析,善于运用抽象能力和概括能力。中医学的认知方法2023/2/638

1、司外揣内:指通过观察外在表象,以揣测分析其内在变化的方法,又称“以表知里”。例:心主血脉,其华在面。中医学的认知方法2023/2/639

2、援物比类:又称“取象比类”,是运用形象思维,根据被研究对象与已知对象在某方面的相似或类同,由此推测被研究对象某些形状特点的认知方法。

中医学通过“取象比类”,把人体的脏腑组织功能特点,按照五行各自特性相配相属。中医学的认知方法2023/2/640根据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自然物质的特性及其生克制化规律依次类比,分别属于肝、心、脾、肺、肾五脏系统。如:木性曲直,舒畅条答,具有生发特性,而肝脏有喜柔顺条达而恶抑郁的特性,并具有疏泄功能,故肝属木。火性炎上,而心阳具温煦之功能,故心属火。水性润下,有封藏之性,而肾主藏精,化气行水,故肾属水。中医学的认知方法2023/2/641

3、试探和反证试探——指对复杂的对象先做一番考察,提出初步设想。反证——从结果来追索、推测原因。“审证求因”例如:更年期妇女易患骨质疏松症,临床上多采用补肾法治疗,使病情减轻或治愈,由此反证“肾主骨”,且更年期肾气衰,故髓减骨弱。中医学的认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