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3只因为年轻啊(节选)注释:①厌浥:湿淋淋的。行:道路。②岂不:难道不想。③谓:同“畏”,害怕。④角:鸟嘴。⑤女:通“汝”。⑥墉:墙。⑦速:招致。狱:讼,打官司。译文:路上露水湿漉漉,难道不想早赶路?只怕路上露水多。说鸟雀没有嘴?怎么啄穿我的屋?谁说你还没成家?凭啥送我进监狱?虽然送我进监狱,要想成家理不足。谁说老鼠没有牙?怎么穿透我的墙?谁说你还没成家?凭啥让我吃官司?虽然让我吃官司,我也决不顺从你。赏析:这首诗是一位不知名的女子为拒绝与一个已有家室的男子重婚而作。男方显然采用强暴手段,用刑狱相逼,但作者并未屈服,并用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意志。即使是用今天的标准来看,这种宁为玉碎的气节,也是可歌可泣,值得大加赞颂。气节是主体价值的一种体现。它与金钱所代表的价值尺度,完全不可同日而语。气节是为了维护某种内在的价值观,比如尊严、人格、理想等,而不顾牺牲现实的实际利益,乃至付出血和生命的代价。因此,它表现出人类崇高的精神追求和境界。金钱所代表的是现实的实际利益。当人只盯住眼前的实际利益时,就完全可能为此牺牲精神上的价值追求,变得像行尸走肉一般只盯住眼前的臭鱼烂虾。当人变成金钱的奴隶之时,他就完全丧失了人之所以为人的特性,丧失了自己。俗话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这话只说对了一部分。只有挣钱机器(机器没有生命,没有自我意识,因而没有自我,仅仅是一个物)才会为财死。人生确有比金钱重要得多的东西。士可杀而不可辱。羞辱是对人格尊严的嘲弄和调戏,是对人的价值的蔑视和抹杀,为此,当然值得付出生命的代价。沦为奴仆,变作他人的玩物,应当算是最为悲惨的人生境况,为了拒绝和摆脱这种境况,当然也值得付出代价和生命。我们从诗中读出的,正是敢于说“不”字的凛然气节。这是需要大无畏的气概的。但是,现在的我们,已很少敢于说“不”字了。一、基础练习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A.栈道/饯行粗犷/旷达伺候/伺机B.嫉妒/忌恨储存/处方傍晚/滂沱C.阡陌/忏悔百舸/沉疴诲人不倦/韬光养晦D.荟萃/市侩烙印/奶酪间不容发/挑拨离间解析:A项,zhàn/jiàn,guǎng/kuàng,cì/sì;B项,jí/jì,chǔ,bàng/pāng;C项,qiān/chàn,gě/kē,huì;D项,huì/kuài,lào,jiān/jiàn。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D)A.钓鱼岛事件持续升温,中日两国关系急剧恶化,对此有分析人士指出,中日关系再三动荡,不符合双方的共同利益,同时也对整个亚太安全局势产生严重影响。B.9月21日20时许,湄公河“”惨案庭审现场,在铁证面前,糯康双手合十表示伏法,并称愿赔偿受害者家属600万元人民币以求活命。C.据诺贝尔奖官方网站10月11日消息,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消息甫出,国人纷纷弹冠相庆,并希望他再接再厉,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D.尽管全球经济在2023年初呈现一定复苏迹象,但过程仍将相当漫长,特别是近期欧洲债务危机的持续发酵更令不景气的全球经济雪上加霜。解析:A项,在不表示人的主动动作行为的动词前只能用“一再”,不能用“再三”,此句中“动荡”的主体不是“人”,而是“中日关系”,须将“再三”改为“一再”;B项,“伏法”指犯人依法被执行死刑,此处应改为“服法”,表示认罪;C项,“弹冠相庆”多用于贬义,指坏人得意的样子。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C)A.紫禁城是最伟大的人类建筑史上的艺术奇葩,是世界文化历史遗产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标记。B.课外阅读竞赛活动激发了同学们课外阅读兴趣,拓宽了大家的知识面,营造了良好的交流氛围,起到了良好的效果。C.伴随着城市的规模扩大和人口增加,我国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持续增加,许多城市陷入了不同程度的“垃圾围城”的窘境。D.我们在欣赏古典诗歌的诗情美时,要充分利用现存的各种史传和资料,全面把握作者的心灵历程和精神世界。解析:A.语序错误,“最伟大的”应该放在“人类建筑史上”的后面;B.“起到了……效果”搭配不当,改为“收到了……效果”;D.“史传”包含在“资料”内,二者不能并列,改为“史料”。4.在文中横线处填入下列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B)想象力是指在知识材料的基础上,________。它是一种能促使人类预想不存在事物的独特能力,最具改革性和启示作用。想象力是知识的一种创意,______________,是一种能面对日常生活挑战而衍生出创新主张的能力。它是知识的一种创造,__________,将来还会创造更多,__________。它也是知识的一种创新,绝对不会让现有的知识停滞不前,____________。历史上有些被认为是最荒谬的想象往往成为人类的创举,想象力能够让知识创造出许许多多人间奇迹。____________,人类才会有今天和未来。①正是具备了超凡的想象力②是将个人独特的才能、看法转换成新奇而有效的想法③人类的想象力创造了无数知识产品④反而能使知识不断得到更新、进化⑤经过新的配合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⑥正是这种创造推动了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A.⑤②③④⑥①B.⑤②③⑥④①C.①⑤③④⑥②D.①⑤③④⑥②解析:这一段文字围绕“想象力”展开。⑤与上句一起,构成“想象力是……的能力”;②紧承上文作进一步诠释;③“无数”与下句“更多”相关;⑥“正是这种创造”回应句首“想象力是一种创造”;④“反而”与“绝对不会”相照应;①“正是”与“才会”相照应。二、阅读理解(一)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5~8题。开学的时候,我要他们把自己形容一下,因为我是他们的导师,想多知道他们一点。大一的孩子,新从成功岭下来,从某一点上看来,也只像高四罢了,他们倒是很合作,一个一个把自己尽其所能地描述了一番。等他们说完了,我忽然觉得惊讶不可置信,他们中间照我来看分成两类,有一类说:“我从前爱玩,不太用功,从现在起,我想要好好读点书。”另一类说:“我从前就只知道读书,从现在起我要好好参加些社团,或者去郊游。”奇怪的是,两者都有轻微的追悔和遗憾。我于是想起一段三十多年前的旧事,那时流行一首电影插曲(大约是叫《渔光曲》吧),阿姨舅舅都热心播唱,我虽小,听到“月儿弯弯照九州”觉得是可以同意的,却对其中另一句大为疑惑。“舅舅,为什么要唱‘小妹妹青春水里流(或“丢”?不记得了)’呢?”“因为她是渔家女嘛,渔家女打鱼不能上学,当然就浪费青春啦!”我当时只知道自己心里立刻不服气起来,但因年纪太小,不会说理由,不知怎么吵,只好不说话,但心中那股不服倒也可怕,可以埋藏三十多年。等读中学听到“春色恼人”,又不死心地去问,春天这么好,为什么反而好到令人生恼,别人也答不上来。但事情一定另有一个道理,那道理我隐约知道,却说不出来。更大以后,读《浮士德》,那些埋藏许久的问句都汇拢过来,我隐隐知道那里有番解释了。年老的浮士德,坐对满屋子自己做了一生的学问,在典籍册页的阴影中他乍乍瞥见窗外的四月,歌声传来,是庆祝复活节的喧哗队伍。那一霎间,他懊悔了,他觉得自己的一生都抛掷了,他以为只要再让他年轻一次,一切都会改观。中国元杂剧里老旦上场照例都要说一句“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说得淡然而确定,也不知看戏的人惊不惊动),而浮士德却以灵魂押注,换来第二度的少年以及因少年才“可能拥有的种种可能”。可怜的浮士德,学究天人,却不知道生命是一桩太好的东西,好到你无论选择什么方式度过,都像是一种浪费。生命有如一枚神话世界里的珍珠,出于沙砾,归于沙砾,晶光莹润的只是中间这一段短短的幻象啊!然而,使我们颠之倒之甘之苦之的不正是这短短的一段吗?珍珠和生命还有另一个类同之处,那就是你倾家荡产去买一粒珍珠是可以的,但反过来你要拿珍珠换衣换食却是荒谬的,就连镶成珠坠挂在美人胸前也是无奈的,无非使两者合作一场“慢动作的人老珠黄”罢了。珍珠只是它圆灿含彩的自己,你只能束手无策地看着它,你只能欢喜或喟然——因为你及时赶上了它出于沙砾且必然还原为沙砾之间的这一段灿然。而浮士德不知道——或者执意不知道,他要的是另一次“可能”,像一个不知是由于技术不好或是运气不好的赌徒,总以为只要再让他玩一盘,他准能翻本。三十多年前想跟舅舅辩的一句话我现在终于懂得该怎么说了,打渔的女子如果算是浪掷青春的话,挑柴的女子岂不也是吗?读书的名义虽好听,而令人眼目为之昏目毛,脊骨为之佝偻,还不该算是青春的虚掷吗?此外,一场刻骨的爱情就不算烟云过眼吗?一番功名利禄就不算滚滚尘埃吗?不是啊,青春太好,好到你无论怎么过都觉浪掷,回头一看,都要生悔。“春色恼人”那句话现在也懂了,世上的事最不怕的应该就是“兵来有将可挡,水来以土能掩”,只要有对策就不怕对方出招。怕就怕在一个人正小小心心地和现实生活斗阵,打成平手之际,忽然阵外冒出一个叫宇宙大化的对手,他斜里杀出一记叫“春天”的绝招,身为人类的我们真是措手不及。对着排天倒海而来的桃红柳绿,对着蚀骨的花香,夺魂的阳光,生命的豪奢绝艳怎能不令我们张皇无措,当此之际,真是不做什么即要懊悔——做了什么也要懊悔。春色之叫人气恼跺脚,就是气在我们无招以对啊!回头来想我导师班上的学生,聪明颖悟,却不免一半为自己的用功后悔,一半为自己的爱玩后悔——只因年轻啊,只因太年轻啊,以为只要换一个方式,一切就扭转过来而无憾了。孩子们,不是啊,真的不是这样的!生命太完美,青春太完美,甚至连一场匆匆的春天都太完美,完美到像喜庆节日里一个孩子手上的气球,飞了会哭,破了会哭,就连一日日空瘪下去也是要令人哀哭的啊!所以,年轻的孩子,连这么简单的道理你难道也看不出来吗?生命是一个大债主,我们怎么混都是他的积欠户,既然如此,干脆宽下心来,来个“债多不愁”吧!既然青春是一场“无论做什么都觉是浪掷”的憾意,何不反过来想想,那么,也几乎等于“无论诚恳地做了什么都不必言悔”,因为你或读书或玩,或作战,或打鱼,恰恰好就是另一个人叹气说他遗憾没做成的。——然而,是这样的吗?不是这样的吗?在生命的面前我可以大发职业病做一个把别人都看作孩子的教师吗?抑或我仍然只是一个太年轻的蒙童,一个不信不服欲有辩而又语焉不详的蒙童呢?5.“小妹妹青春水里流(或‘丢’)”,你认为哪个字用得更好?答案:用“流”好。因为青春就像流水一样,逝去不再回来,形象具体。而“丢”字显得生硬,与流水无关。6.作者说:“但事情一定另有一个道理,那道理我隐约知道,却说不出来。”你认为“那道理”是什么?答案:读《浮士德》之后的想法。7.作者说:“孩子们,不是啊,真的不是这样的”,“这样”指什么?应该怎样?答案:“这样”代指上文内容“以为只要换一个方式,一切就扭转过来而无憾了”这句话;“应该怎样”应是对下文“生命太完美了,青春太完美”一句进一步的解释,即是“无论诚恳地做了什么都不必言悔”。8.文章最后一段连用反问,对生命的问题好像也无法说清,是这样吗?答案:“是这样的吗?不是这样的吗?”看似矛盾,其实作者已做了肯定的回答。对生命的问题,作者认为“无论诚恳地做了什么都不后悔”。(二)(2023·北京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废墟之美“废墟”在很多中国人的心目中是一个跟文化和美学不相干的贬义词,甚至《现代汉语词典》对“废墟”一词的解释也仅仅是“城市、村庄遭受破坏或灾害后变成的荒凉地方”。《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并没有错;但若用世界知识来衡量,这样的理解就很不够了。在欧洲,“废墟”的含义自近代以来有了明显的丰富和扩充,这个语词被赋予了更为深厚的内涵。“废墟”的词义变化是从欧洲的文艺复兴开始的。早在15世纪,人们从偶然的废墟挖掘中发现了古代希腊、罗马时代那些生机勃勃的壁画、雕塑等绝妙艺术品,受到极大的震撼和鼓舞,于是决心以古代为榜样来复兴文学和艺术。古代那些巍峨的神庙和宫殿,尽管多半都在战火和天灾中沦为废墟了,但它们依然令人肃然起敬,不仅引起人们思古的幽情,更激发人们对艺术创造的热情。从那时起,欧洲人就渐渐养成了对所谓“残缺美”的欣赏习惯。于是各地残破的古建筑遗址越来越成为文学艺术家描写和表现的对象,“文物”的意识也在人们心中萌发了。废墟的美学价值及品位的提升,另一个重要进程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浪漫主义运动。这一历史时期,欧洲工业化运动的弊端已开始显现出来,加上启蒙运动中提出的“返归自然”的主张,这些都在浪漫主义运动中引起强烈的反响。一些浪漫派作家厌恶工业化的喧嚣,缅怀中世纪的田园生活和情调,创作中喜好远古的题材,追求神奇和神秘,爱好废墟的景象。欧洲常见的古堡遗址很符合他们的审美理想。第三股推动力量是1820年爱琴海米罗岛上的女性雕塑阿弗洛狄忒,即“断臂维纳斯”的发现。这尊被认为世界上最美的女性雕塑,多少人想复原她的双臂姿势都以失败告终。“断臂维纳斯”也由此作为残缺美的经典永远定格,为废墟的残缺美进入美学殿堂提供了有力的依据,使保护废墟遗址成为一种文化行为。有位外国作家在观赏希腊卫城废墟的时候,发出这样的惊叹:“那种想象的喜悦,不是所谓的空想的诗,而是悟性的陶醉。”我国有作家旅欧时也兴发类似的惊叹:“看到一座古堡废墟耸立在多瑙河畔,就像看到了600年前塞尔维亚人的智慧和力量。”美学家朱光潜说:“年代的久远常常使一种最寻常的物体也具有一种美。”那些遥远年代创造的宏伟的宫殿、陵寝、庙宇、城墙、古桥、古塔等,包含着前人非凡的智慧和巨大的辛劳,不管它毁于兵燹还是天灾,都会引起人们的痛惜,抚残体以思整体,产生心灵的震撼和共鸣,而这种震撼和共鸣就是一个审美的过程。一见残破的废墟就觉得碍眼,不惜工本修葺一新,这在某种意义上是缺乏文化素养的表现。重修伟大的长城废墟这一“石头的史诗”,修了一段又一段,然后把这些新长城当作旅游点,吸引游人来看这假古董,这是对国民文物意识的严重误导!殊不知这种以假乱真的做法,对那些稍有文物意识的游客来说是倒胃口的。笔者曾多次陪同来自各地的朋友游览长城,人家往往事先就提出要求:“可不要领我们去看新的长城哦!”一次我陪两对外国夫妇游览司马台长城,起初我也不知道它是“修旧如旧”过的,以为是被岁月特赦了的。直到走完最后一个完好的岗楼时,眼前突然出现乱石满地的残破的长城遗迹。大家不约而同喊了起来:“长城在这里呢!”不顾一切地攀爬了起来。不难理解,人家要瞻仰和领悟的是那尽管残破,却带着岁月沧桑,因而能唤起“悟性的陶醉”的伟大长城废墟,而不是任何用钱就能换来的崭新建筑。联系近年来重修圆明园的呼声,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无数大拆大建事件,不难看出,关于废墟美的意识在有些人那里还是“○”!(取材于叶廷芳《保护废墟,欣赏废墟之美》)9.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AD)A.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之一是纠正《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废墟”这一语词的错误理解。B.中国的长城废墟中凝聚岁月沧桑,如同希腊卫城废墟一样,给人一种“悟性的陶醉”。C.废墟遗存往往透露着前人的非凡智慧和巨大辛劳,从而带给后人以心灵的震撼和共鸣。D.对废墟的认知事关国人审美意识的改进,也有利于“修旧如旧”文物保护观念的普及。E.文章既蕴含着历史感兴,也渗透了现实关怀,表达了作者对提升民族文化素质的热望。解析:A项,“《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并没有错;但若用世界知识衡量,这样的理解就很不够了”。作者不认为词典错误。D项,“假古董”“这是对国民文物意识的严重误导”。作者通篇都在说废墟本身的价值,应保持废墟原貌。10.通读全文,用一句话简要表述作者所理解的“废墟”。解析:“那些遥远年代创造的宏伟的宫殿、陵寝、庙宇、城墙、古桥、古塔等,包含着前人非凡的智慧和巨大的辛劳,不管它毁于兵燹还是天灾,都会引起人们的痛惜,抚残体以思整体,产生心灵的震撼和共鸣,而这种震撼和共鸣就是一个审美的过程。”考生从中提取相关的语句即可。答案:指含有历史文化信息、具有文物价值和美学内涵的建筑遗存。11.文章勾勒了欧洲自近代以来理解“废墟”过程中的三个重要历史节点,请分别概括三个节点中人们对“废墟”的不同审美感悟。解析:(浪漫主义运动阶段)人们在废墟中寄托了缅怀田园、喜好远古、追求神奇和神秘的审美理想。(1820年“断臂维纳斯”的发现)使人们深化了对废墟残缺美的认识。“‘废墟’的词义变化是从欧洲的文艺复兴开始的。”从此处开始,作者很明显地将时间段分为三个,读者只要从这三段时间中提取信息即可。答案:(文艺复兴时期)人们从废墟中引发了思古的幽情和创造的热情,生成了残缺美意识。12.本文认为,已成废墟的圆明园遗址不应重修。你是否同意这种意见?说明你的理由。答案:(示例)觉得碍眼,不惜工本修葺一新,甚至铲平重建,那是一种愚昧的行为,是缺乏文化素养的表现。这一种幼稚性的对文物的破坏,是对国民意识的严重误导。从中可以体现作者是反对圆明园重建的,如果同意,从文中抽取相关语句加以发挥即可。例:同意,圆明园凝聚着前人非凡的智慧和巨大的辛劳,残缺的圆明园能引起人们痛惜,让人产生心灵的震撼与共鸣,它带着岁月的沧桑,能唤起人们“悟性陶醉”,重修圆明园是对人们国民文物意识的严重误导。三、语言运用13.请筛选、整合下面文字中的主要信息,拟写一条“慎独”的定义。要求:语言简明,可增删词语。“慎独”是中国儒家创造出来的修身术,最早载于《礼记·中庸》:“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问。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所谓“慎独”或“慎其独”,可通俗地解释为:小心翼翼地固守本性,无怨无悔地遵循,矢志不移地追求。其实说到底就是“慎心”,在各种利诱面前靠强大的“精神防线”来抵挡形形色色的诱惑。解析:这是一道下定义的压缩题。先找出邻近属概念“修身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