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师说》导学案(学生版)【学习目标】一、了解有关“说”的文体知识,了解古文特点及韩愈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二、掌握、积累文言实虚词以及词语的特殊用法、特殊文言句式。三、了解文中所采用的论证结构,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正确把握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导入学习】教师由视频《程门立雪》的成语故事导入新课: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人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可见其对老师的尊敬;现代社会尊师重道也蔚然成风,毫不逊色于古人,人们把老师比喻成“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然而,在魏晋以后门阀制度仍有沿袭的唐代,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因此,他们轻贱老师,社会上从师之风日下。在这种情况下,唐代散文家韩愈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批判“耻学于师”的陋习。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千古佳作《师说》,从中感受韩愈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自主学习】一、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明人将韩愈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苏轼又称他“文起八代之衰”,这是对他散文成就的最大肯定。“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它是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浮靡文风而发起的。韩愈和柳宗元是这场运动的主将。他们主张文章要像先秦两汉散文那样“言之有物”,要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骈俪文章;主张语言要新颖。对那些“言之有物”的古文也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言贵创新、词必己出”。经过这次古文运动,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韩潮苏海”指唐朝韩愈和宋朝苏轼的文章气势磅礴,如海如潮。这就明确地指出了韩愈的散文风格——气势磅礴,汪洋恣肆,自由奔放,感情充沛。苏洵说:“韩子之文,如大江大河,浑浩流转。”(《上欧阳内翰第一书》)二、解题“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一般是陈述自己对事物的见解,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比“论”要自由一些。初中学过《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等等都属这类文体。三、自读课文,回顾课文内容,完成《市编学案》本课练习。【合作学习】一、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适当停顿;注意课文第二段的语气重音变化,要读出韩愈文章气势磅礴,感情充沛的特点,读准作者蕴含的感情。二、研习课文内容【问题一】这篇文章为谁而作?何以见得?文中有没有信息?(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明确)【明确】【问题二】一代文学宗师为什么要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伙子写下这一篇流芳千古的名篇佳作——《师说》?【明确】可以总结为三个原因:【教师点拨】【问题三】文末说“余嘉其能行古道”,所谓的“古道”指的是古人从师之道,古人从师之道是什么?课文体现在哪里?(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第一、三两段,相互讨论完成答案,教师总结明确)【明确】【点拨分析】【问题四】古人如此的注重从师学习,那么择师的原则是什么?(原文语言回答)【明确】【点拨分析】【延伸小结】以上是古人的从师之道,也是韩愈对于从师的观点,许许多多的成功者正是得益于这种古道,才成就了他们的辉煌,相信这对于我们每个人都会有所启发的。【问题五】前面说过,韩愈为李蟠写文章的主要原因还有一个:不拘于时,即不被当时的社会风气所拘束。当时的社会风气是怎样的呢?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分析并批判这种风气的?运用了什么论证手法?(引导学生自读课文第二段,讨论明确)【明确】①社会风气——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耻学于师②作者运用正反对比论证的手法,从三个方面批判了当时的社会风气,总结表格如下:对象从师的态度结果观点1“今众人”“古圣人”2于其子于其身3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士大夫之族【点拨分析】[总结]全文通过对师的讨论,表达了作者对古人从师之道的赞扬,对“耻学于师”的社会风气的无情批判。我们深切体会到作者那因“师道不传”而痛心疾首的情感的同时,也为这位伟大文豪非凡的斗争勇气和正直的品行所倾倒。四、应用学习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题。
子产①为政
郑人游于乡校②,以论执政。然明谓子产曰:“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岂不遽止?然犹防川:大决所,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子皮欲使尹何为邑。子产曰:“少,未知可否。”子皮曰:“愿,喜爱之,不吾叛也。使夫往而学焉,夫亦愈知治矣。”子产曰:“不可。人之爱人,求利之也。今吾子爱人则以政,犹未能操刀而使割也,其伤实多。子之爱人,伤之而已,其谁敢爱于子,子有美锦,不使人学制焉。大官大邑,身之所庇也,而使学者制焉。其为美锦,不亦多乎?侨闻学而后入政,未闻以政学者也。若果行此,必有所害。”
范宣子③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二月,郑伯如晋,子产寓书于子西以告宣子曰:“子为晋国,四邻诸侯,不闻令德,而闻重币,侨也惑之。侨闻君子长国家者,非无贿之患,而无令名之难。夫令名,德之舆也。德,国家之基也。有基无坏,无亦是务乎!有德则乐,乐则能久。宣子说,乃轻币。
子产使都鄙有章,上下有服,田有封洫④,庐井有伍⑤。大人之忠俭者,从而与之;泰侈者,因而毙之。从政一年,舆人⑥诵之曰:“取我衣冠而褚之,取我田畴而伍之。孰杀之产,吾其与之!”及三年,又诵之曰:“我有子弟,子产诲之。我有田畴,子产殖之。子产而死,谁其嗣之?”(选编自《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二十四年、三十年)〔注〕①子产:名侨,字子产,春秋时著名政治家,郑国名相。文中加“﹋”的都是人名。②乡校:乡间公共场所。③范宣子:春秋时晋国大臣,晋平公时执掌国政。④封洫:田界。⑤伍:五家相保的民户编制。⑥舆人:众人。⑦褚:储藏。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不克救也
克:能够。B.郑伯如晋
如:到……去。
C.非无贿之患,而无令名之难
贿:贿赂D.子产使都鄙有章,上下有服
鄙:边远的地方。
2.下列句中的“病”字,与文中“郑人病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予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
B.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C.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
D.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
3.下列八句话编为四组、分别表现子产治国以德,以民为本的一组是(
)①不闻令德,而闻重币,侨也惑之
②大人之忠俭者,从而与之
③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
④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
⑤人之爱人,求利之也
⑥德,国家之基也
⑦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⑧夫令名,德之舆也A.⑧②
B.⑥⑤
C.①③
D.⑦④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产高度重视倾听民众意见,并且把民众的批评指责作为施政的依据。他认为乡校是民众发表意见的重要场所,如果取缔乡校,堵塞言路,一定会对国家造成巨大伤害。B.子产认为政事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他反对子皮任用年轻而又没有从政经验的尹何治理封地,认为如果不经过学习实践就委以重任、一定会造成危害。C.子产认为治国应该重德轻财,治国以德可以获取美好的名声,从而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使国家根基稳固,人民快乐安逸。D.子产是春秋时期郑国的贤相,他具有很强的民本思想,勇于改革,赏罚分明,治国有方,文章最后通过郑国流传的民谣,用对比的手法,对子产给予了高度的赞扬。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我闻忠善以报怨,不闻作威以防怨。(2)吾爱之,不吾叛也。使夫往而学焉,夫亦愈知治矣。(3)子产而死,谁其嗣之?
[附]素材运用:本课可用于“尊敬老师”“博采众长者可成大器”“我们要敢于超越前人”“探索”“创新”“从师学习”“师生关系”“教育”“成长”“师生”“师道”“求知”“长与短”“思考”“仁爱”“善问”“敢于向流俗说‘不’”“敢为人师”“要相互学习”“要勤学善问”“不能自我满足,师心自用”“要相信自己,不必自怨自艾”等写作话题或题目中。魏晋以来,社会上风行非学无师,重视“家传”,在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虽然推行科举制度,但耻于从师的风气却很盛行,上层“士大夫之族”无论学业如何,都有有官可做,所以他们不愿从师学习。因此,他们轻贱老师,社会上从师之风日下,在这种情况下,唐代散文家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抗颜而为师”,写了《师说》这一千古佳文赠给他的学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击时弊,批判“耻学于师”的陋习,大力宣扬从师的重要性。《师说》中,对从师的标准提出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尤其是第三段中所说:“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说: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这些,都提醒我们要多向他人学习,要把自己的心态放平,让自己“低”下去,虚心,才能容纳别人的意见,才能看见别人的长处,不断向别人学习,才能不断充实、提高自己。【运用范例】1、一丝严谨,镌出金色之光。为师者说:“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老师,正因为你那宽广的胸怀,深奥的哲思,不凡的睿智,一视同仁的严谨,才有我们的进步与成长。“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您耐心的讲解着,细心的规划着,为我们解开心中的疑惑,为我们一遍又一遍地找出错误的所在,你是一位渡船的贤者,掌着智慧的舵,划着岁月的桨,在人生的海洋,几渡往来。(《为师者说》)2、古人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把师徒之情看做父亲之情,反映了古人对老师的尊重。像程门立雪的故事,杨时宁可挨冷,也不打扰老师午睡,体现了杨时对老师的无比尊重。居里夫人在发现镭后,声望极高,当他回到波兰参加华沙镭学研究院落成典礼时,看到人群中的小学老师,她疾步走到老师身边深吻老师,推着老师坐的轮椅向主席台走去,居里夫人成功不忘恩师,受到称誉。居里夫人之所以如此尊重自己的老师,是因为她深深懂得,没有昔日老师的启蒙、教育,就不可能有今天辉煌的成就。《师说》导学案(教师版)【学习目标】一、了解有关“说”的文体知识,了解古文特点及韩愈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二、掌握、积累文言实虚词以及词语的特殊用法、特殊文言句式。三、了解文中所采用的论证结构,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正确把握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导入学习】教师由视频《程门立雪》的成语故事导入新课: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人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可见其对老师的尊敬;现代社会尊师重道也蔚然成风,毫不逊色于古人,人们把老师比喻成“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然而,在魏晋以后门阀制度仍有沿袭的唐代,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因此,他们轻贱老师,社会上从师之风日下。在这种情况下,唐代散文家韩愈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批判“耻学于师”的陋习。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千古佳作《师说》,从中感受韩愈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自主学习】一、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明人将韩愈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苏轼又称他“文起八代之衰”,这是对他散文成就的最大肯定。“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它是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浮靡文风而发起的。韩愈和柳宗元是这场运动的主将。他们主张文章要像先秦两汉散文那样“言之有物”,要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骈俪文章;主张语言要新颖。对那些“言之有物”的古文也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言贵创新、词必己出”。经过这次古文运动,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韩潮苏海”指唐朝韩愈和宋朝苏轼的文章气势磅礴,如海如潮。这就明确地指出了韩愈的散文风格——气势磅礴,汪洋恣肆,自由奔放,感情充沛。苏洵说:“韩子之文,如大江大河,浑浩流转。”(《上欧阳内翰第一书》)二、解题“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一般是陈述自己对事物的见解,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比“论”要自由一些。初中学过《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等等都属这类文体。三、自读课文,回顾课文内容,完成《市编学案》本课练习。【合作学习】一、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适当停顿;注意课文第二段的语气重音变化,要读出韩愈文章气势磅礴,感情充沛的特点,读准作者蕴含的感情。二、研习课文内容【问题一】这篇文章为谁而作?何以见得?文中有没有信息?(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明确)【明确】“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从课文的最后一段可以得出答案,韩愈的这篇《师说》是写给一个叫李蟠的十七岁小伙子的。【问题二】一代文学宗师为什么要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伙子写下这一篇流芳千古的名篇佳作——《师说》?【明确】可以总结为三个原因:李蟠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他不拘于时,学于余能行古道【教师点拨】以上三个方面都是原因,当时“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人也许不多,但一定还有其它的,为何只选择了李蟠?“学于余”,我们说向韩愈这样一个文坛领袖学习应该是求之不得的事,韩愈有必要为他写文章吗?所以说根本的原因是不拘于时和能行古道。【问题三】文末说“余嘉其能行古道”,所谓的“古道”指的是古人从师之道,古人从师之道是什么?课文体现在哪里?(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第一、三两段,相互讨论完成答案,教师总结明确)【明确】古人从师之道——古之学者必有师且无常师【点拨分析】课文的一、三两段中韩愈谈到了古人的从师之道,可以总结它的核心为“古之学者必有师”“圣人无常师”,古代的知识渊博之人必定有自己的老师,正如韩愈所说的“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同时古代的圣人不仅向老师学习,还“无常师”,向各种人甚至一些远不如他的人请教和学习,自然让我们想到了孔子的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且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问题四】古人如此的注重从师学习,那么择师的原则是什么?(原文语言回答)【明确】择师的原则: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点拨分析】韩愈阐述古人从师之道,其真正的意图是引出对择师原则和标准的阐述,作者认为择师的原则是不分高低贵贱,年长年幼,道存在的地方就存在老师,同时,作者打破传统观念,认为老师不一定要比学生强,学生也不一定比老师差,只要他有我比不上的地方,他就是做我的老师,详细地展现了择师的原则。【延伸小结】以上是古人的从师之道,也是韩愈对于从师的观点,许许多多的成功者正是得益于这种古道,才成就了他们的辉煌,相信这对于我们每个人都会有所启发的。【问题五】前面说过,韩愈为李蟠写文章的主要原因还有一个:不拘于时,即不被当时的社会风气所拘束。当时的社会风气是怎样的呢?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分析并批判这种风气的?运用了什么论证手法?(引导学生自读课文第二段,讨论明确)【明确】①社会风气——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耻学于师②作者运用正反对比论证的手法,从三个方面批判了当时的社会风气,总结表格如下:对象从师的态度结果观点1“今众人”“耻学于师”“愚益愚”通过正反对比,论证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古圣人”“从师而问”“圣益圣”2于其子择师而教之小学于其身耻师大遗3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智不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群聚而笑之【点拨分析】作者在课文的第二段给我们展示了当时“耻学于师”的不良社会风气,并通过三组正反对比,论证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从而批判了“耻学于师”的不良社会风气。此段中韩愈用了大量强烈语气的句子,来表明了自己的对“耻学于师”这一社会风气的不满和痛心,如:“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等,朗读时注意语气。[总结]全文通过对师的讨论,表达了作者对古人从师之道的赞扬,对“耻学于师”的社会风气的无情批判。我们深切体会到作者那因“师道不传”而痛心疾首的情感的同时,也为这位伟大文豪非凡的斗争勇气和正直的品行所倾倒。四、应用学习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题。
子产①为政
郑人游于乡校②,以论执政。然明谓子产曰:“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岂不遽止?然犹防川:大决所,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子皮欲使尹何为邑。子产曰:“少,未知可否。”子皮曰:“愿,喜爱之,不吾叛也。使夫往而学焉,夫亦愈知治矣。”子产曰:“不可。人之爱人,求利之也。今吾子爱人则以政,犹未能操刀而使割也,其伤实多。子之爱人,伤之而已,其谁敢爱于子,子有美锦,不使人学制焉。大官大邑,身之所庇也,而使学者制焉。其为美锦,不亦多乎?侨闻学而后入政,未闻以政学者也。若果行此,必有所害。”
范宣子③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二月,郑伯如晋,子产寓书于子西以告宣子曰:“子为晋国,四邻诸侯,不闻令德,而闻重币,侨也惑之。侨闻君子长国家者,非无贿之患,而无令名之难。夫令名,德之舆也。德,国家之基也。有基无坏,无亦是务乎!有德则乐,乐则能久。宣子说,乃轻币。
子产使都鄙有章,上下有服,田有封洫④,庐井有伍⑤。大人之忠俭者,从而与之;泰侈者,因而毙之。从政一年,舆人⑥诵之曰:“取我衣冠而褚之,取我田畴而伍之。孰杀之产,吾其与之!”及三年,又诵之曰:“我有子弟,子产诲之。我有田畴,子产殖之。子产而死,谁其嗣之?”(选编自《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二十四年、三十年)〔注〕①子产:名侨,字子产,春秋时著名政治家,郑国名相。文中加“﹋”的都是人名。②乡校:乡间公共场所。③范宣子:春秋时晋国大臣,晋平公时执掌国政。④封洫:田界。⑤伍:五家相保的民户编制。⑥舆人:众人。⑦褚:储藏。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不克救也
克:能够。B.郑伯如晋
如:到……去。
C.非无贿之患,而无令名之难
贿:贿赂D.子产使都鄙有章,上下有服
鄙:边远的地方。
2.下列句中的“病”字,与文中“郑人病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予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
B.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C.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
D.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
3.下列八句话编为四组、分别表现子产治国以德,以民为本的一组是(
)①不闻令德,而闻重币,侨也惑之
②大人之忠俭者,从而与之
③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
④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
⑤人之爱人,求利之也
⑥德,国家之基也
⑦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⑧夫令名,德之舆也A.⑧②
B.⑥⑤
C.①③
D.⑦④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产高度重视倾听民众意见,并且把民众的批评指责作为施政的依据。他认为乡校是民众发表意见的重要场所,如果取缔乡校,堵塞言路,一定会对国家造成巨大伤害。B.子产认为政事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他反对子皮任用年轻而又没有从政经验的尹何治理封地,认为如果不经过学习实践就委以重任、一定会造成危害。C.子产认为治国应该重德轻财,治国以德可以获取美好的名声,从而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使国家根基稳固,人民快乐安逸。D.子产是春秋时期郑国的贤相,他具有很强的民本思想,勇于改革,赏罚分明,治国有方,文章最后通过郑国流传的民谣,用对比的手法,对子产给予了高度的赞扬。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我闻忠善以报怨,不闻作威以防怨。(2)吾爱之,不吾叛也。使夫往而学焉,夫亦愈知治矣。(3)子产而死,谁其嗣之?
[附]素材运用:本课可用于“尊敬老师”“博采众长者可成大器”“我们要敢于超越前人”“探索”“创新”“从师学习”“师生关系”“教育”“成长”“师生”“师道”“求知”“长与短”“思考”“仁爱”“善问”“敢于向流俗说‘不’”“敢为人师”“要相互学习”“要勤学善问”“不能自我满足,师心自用”“要相信自己,不必自怨自艾”等写作话题或题目中。魏晋以来,社会上风行非学无师,重视“家传”,在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虽然推行科举制度,但耻于从师的风气却很盛行,上层“士大夫之族”无论学业如何,都有有官可做,所以他们不愿从师学习。因此,他们轻贱老师,社会上从师之风日下,在这种情况下,唐代散文家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抗颜而为师”,写了《师说》这一千古佳文赠给他的学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击时弊,批判“耻学于师”的陋习,大力宣扬从师的重要性。《师说》中,对从师的标准提出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尤其是第三段中所说:“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说: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这些,都提醒我们要多向他人学习,要把自己的心态放平,让自己“低”下去,虚心,才能容纳别人的意见,才能看见别人的长处,不断向别人学习,才能不断充实、提高自己。【运用范例】1、一丝严谨,镌出金色之光。为师者说:“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老师,正因为你那宽广的胸怀,深奥的哲思,不凡的睿智,一视同仁的严谨,才有我们的进步与成长。“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您耐心的讲解着,细心的规划着,为我们解开心中的疑惑,为我们一遍又一遍地找出错误的所在,你是一位渡船的贤者,掌着智慧的舵,划着岁月的桨,在人生的海洋,几渡往来。(《为师者说》)2、古人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把师徒之情看做父亲之情,反映了古人对老师的尊重。像程门立雪的故事,杨时宁可挨冷,也不打扰老师午睡,体现了杨时对老师的无比尊重。居里夫人在发现镭后,声望极高,当他回到波兰参加华沙镭学研究院落成典礼时,看到人群中的小学老师,她疾步走到老师身边深吻老师,推着老师坐的轮椅向主席台走去,居里夫人成功不忘恩师,受到称誉。居里夫人之所以如此尊重自己的老师,是因为她深深懂得,没有昔日老师的启蒙、教育,就不可能有今天辉煌的成就。答案:1.【解析】C项意思是“钱财”。【答案】选C2.【解析】B项与“郑人病之”同属意动用法,译为“以……为病”,即译为“对……感动担忧”。(A成为病态,动词;C患病,动词;D使……成为病态,使动用法)【答案】选B3.【解析】①写子产劝宣子治国以德,表现了子产治国以德思想。③写子产不赞成毁乡校,善于听取人民的各种意见,表现了一定的以民为本的思想,故选C;②写子产能区别对待卿大夫,不属于以民为本,故排除A;④写乡校的作用,不属于以民为本,故排除D;⑤写人要爱人,就要让他做有利于他的事,这是怎样“爱人”的问题,与以民为本关系不大,故排除B;⑥这是直接表现治国以德的思想;⑦写子产从谏如流;⑧好名声,是载德以行的车子,用比喻说明好名声的重要【答案】选C4.【解析】A项“并且把民众的批评指责作为施政的依据”错。5.(1)【答案及采分点】我听说尽力做好事以减少怨恨,没听说过依权仗势来防止怨恨。(“忠善”、“报”,各1分,大意1分)(2)【答案及采分点】我喜欢他,不会背叛我的。让他去学着治理,他也就更加懂得治理了。(“不吾叛”倒装,“焉”、“治”各1分,大意1分)(3)【答案及采分点】子产死了,谁来继位?(“而”、“嗣”,大意各1分。)【答案】选A参考译文:郑国人到乡校休闲聚会,议论执政者施政措施的好坏。郑国大夫然明对子产说:“把乡校毁了,怎么样?”子产说:“为什么毁掉?人们早晚干完活儿回来到这里聚一下,议论一下施政措施的好坏。他们喜欢的,我们就推行;他们讨厌的,我们就改正。这是我们的老师。为什么要毁掉它呢?我听说尽力做好事以减少怨恨,没听说过依权仗势来防止怨恨。难道很快制止这些议论不容易吗?然而那样做就像堵塞河流一样:河水大决口造成的损害,伤害的人必然很多,我是挽救不了的;不如开个小口导流,不如我们听取这些议论后把它当作治病的良药。”(郑国的上卿)子皮想让尹何掌管(他自己的)封地(邑)。子产说:“(他太)年轻,不一定行。”子皮说:“(他很)善良,我喜欢他,不会背叛我的。让他去学着治理,他也就更加懂得治理了。”子产说:“不行!人要爱护(一个)人,是要(做)利于他(的事)。如今您爱护(一个)人就让他从政,(这就)犹如还不会拿刀就让他切割,他(将受)的伤肯定很多。您爱人,以伤害他为结果,那谁还敢企求受到您的爱护啊?您有美好的绸缎,不会让人学着做衣服;大的官职、大的封地,身家所托付的东西啊,却让学习的人去治理,那不是为美好的绸缎着想得(比官职、封地)更多吗?(我)侨听说的是(先)学习然后主政,没听说过用执政来学习的啊。如果一定这么做,必定有所损害。范宣子当权,诸侯向晋国贡献的负担很沉重。郑国的人把这事看作忧患。二月,郑国国君往晋国,子产(公孙侨,字子产,郑国大夫)委托书信给子西(子西随郑伯如晋),带给范宣子,信上说:“您为政于晋国,四邻诸侯没听说(您的)的美德(令:善,美),却听说(向诸侯索取的)贡纳很重,我呢,对此很不理解。我听说君子掌管国家的,不是担忧没有财物,而是担忧没有好名声。好名声,是载德以行的车子;德行,是国家的根基。有基础就不致毁坏,为什么不致力于此呢?(在位者)有美德就能与大家共同享乐,众人快乐就能统治长久。范宣子很高兴,于是减轻了诸侯的进贡子产让城市和乡村有所区别,上下尊卑各有职责,士地四界有水沟、庐舍和耕地能互相适应。对卿大夫中忠诚俭朴的,听从他,亲近他;骄傲奢侈的,依法惩办。子产参与政事一年,人们歌唱道:“计算我的家产而收财物税,丈量我的耕地而征收田税。谁杀死子产,我就助他一臂之力。”到了三年,又歌唱道:“我有子弟,子产教诲;我有士田,子产栽培。子产死了,谁来继位?”《师说》“之”共出现27次,细加辨析,就可看出其用法共有八种情况。一、作助词,可译为“的”例如:1、古之学者必有师。译为:古代的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2、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译为: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向老师请教。3、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译为: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4、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译为:那孩子的老师,教孩子读书,(帮助他)学习书中的句读的,不是我所说的能够传授那些大道理,解决那些疑惑的老师。二、作助词,用在句中,舒缓语气,翻译时可去掉例如:1、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译为: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古文观止全译》(安徽教育出版社)下册第683页对该句的“之”注为:“用在主语和谓语中间,化句子形式为主谓短语。”按此说,这里的“之”是取消句子独立性的。其实这里的“所存”即为“存在的地方”,显然是名词性短语,它不能作谓语。由此看来,这里的两个“之”不是“用在主语和谓语中间,化句子形式为主谓短语”的。因此该注是不可取的。2、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译为:圣人成为圣人的原因,愚人成为愚人的原因,大概都出于这种情况吧?三、作助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GB/T 44846-2024塑料齿轮承载能力计算
- GB/T 40816.1-2024工业炉及相关工艺设备能量平衡测试及能效计算方法第1部分:通用方法
-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实习》课程教学大纲
- 人教版部编本二年级语文上册全本教案
- 2024年出售转让绕线机合同范本
- 2024年代理柴油买卖合同范本
- 2024年便利店盘货转让合同范本
- 江苏省淮安市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含答案解析)
- 基础护理的护理
- 广东省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 2024届高考高考英语高频单词素材
- 回收PET塑料资源化利用及产业化进展研究
- 《住院患者身体约束的护理》团体标准解读课件
- 安全事故管理考核办法范本(2篇)
- 2024-2025一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2.4《气味告诉我们》课件
- 宣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文课件
- 睡眠障碍的种类和处理方法
- 10000中国普通人名大全
- 口腔诊所器材清单
- 产品合格证模板
- 天然基础基坑3M深土方开挖专项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