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苏教版第一章立体几何初步单元测试【市一等奖】_第1页
高中数学苏教版第一章立体几何初步单元测试【市一等奖】_第2页
高中数学苏教版第一章立体几何初步单元测试【市一等奖】_第3页
高中数学苏教版第一章立体几何初步单元测试【市一等奖】_第4页
高中数学苏教版第一章立体几何初步单元测试【市一等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章末知识整合eq\x(一、函数与方程思想的应用)如图,已知一个圆锥的底面半径为R,高为H,在其中有一个高为x的内接圆柱.(1)求圆柱的侧面积;(2)x为何值时,圆柱的侧面积最大?解析:(1)设圆柱的底面半径为r,则它的侧面积为S=2πrx,由eq\f(r,R)=eq\f(H-x,H),解得:r=R-eq\f(R,H)x,所以:S=2πRx-eq\f(2πR,H)x2.(2)由(1)知:S=2πRx-eq\f(2πR,H)x2=-eq\f(2πR,H)eq\b\lc\(\rc\)(\a\vs4\al\co1(x-\f(H,2)))eq\s\up12(2)+eq\f(1,2)πRH.∴当x=eq\f(H,2)时,圆柱的侧面积最大.规律总结:1.函数、方程历来都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它可以与高中教学的多个知识点有机结合,已成为高考永恒的热点.2.最值问题转化成二次函数是立体几何与代数相结合的典范,应体会此方法的应用技巧.►变式训练1.一个圆台的上、下两底面面积分别是π和49π,一个平行于底面的截面的面积为25π,则这个截面与上、下两底面的距离之比是________.解析:圆台上、下两底面半径比为1∶7,截面与底面的半径比为5∶7,圆台扩展为圆锥,轴截面如右图,所以h2+h3=6h1,h2=4h1.所以h3=2h1.这个截面与上、下底面的距离之比为2∶1.答案:2∶12.圆锥的底面半径为2cm,高为4cm分析:画出轴截面图,在平面中解决.解析:如右图,为圆柱和圆锥的轴截面,设所求圆柱的底面半径为r,母线长为l,S圆柱侧=2π·lr.∵eq\f(r,2)=eq\f(4-l,4),∴l=4-2r.∴S圆柱侧=2π·lr=2π·r·(4-2r)=-4π(r-1)2+4π≤4π.∴当r=1时,圆柱的侧面积最大且Smax=4πcm2.eq\x(二、转化与化归思想的应用)如下图,已知AB是圆O的直径,PA垂直于圆O所在的平面,C是圆周上不同于A、B的任一点.求证:平面PAC⊥平面PBC.分析:根据“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要证明两平面互相垂直,只要在其中一个平面中寻找一条与另一平面垂直的直线即可.证明:∵AB是圆O的直径,∴AC⊥BC.又∵PA垂直于⊙O所在的平面,∴PA⊥BC.∵PA∩AC=A,∴BC⊥平面PAC.又BC⊂面PBC,∴平面PAC⊥平面PBC.规律总结:1.证明面面平行或垂直,通常采用如下两种方法:①利用判定定理;②利用性质定理.无论用哪种方法证明,都是利用转化的思想方法,将面面关系转化为线线关系来证明,将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处理,体现了转化思想的实质——从高维到低维、从复杂到简单.2.运用转化与化归的思想寻求解题思路时,常用如下几种策略:(1)已知与未知的转化.由已知想可知,由未知想需知,通过联想,寻找解题途径;(2)正面与反面的转化.在处理某一问题,按照习惯思维方式从正面思考而遇到困难,甚至不可能时,用逆向思维的方法去解决,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数与形的转化.数形结合其实质是将抽象的数学语言与直观的图形相结合,可以使许多概念和关系直观而形象,有利于解题途径的探求;(4)一般与特殊的转化,特殊问题的解决往往是比较容易的,可以利用特殊中内含的本质联系,通过归纳演绎,得出一般结论,从而使问题得以解决;(5)复杂与简单的转化.把一个复杂的、陌生的问题转化为简单的、熟悉的问题来解决,这是数学解题的一条重要原则.►变式训练3.已知圆柱的高为5π,底面半径为2eq\r(3),轴截面为矩形A1ABB1,在母线AA1上有一点P,且PA=π,在母线BB1上取一点Q,使B1Q=2π,则圆柱侧面上P、Q两点间的最短距离为________.解析:如图甲,沿圆柱的母线AA1剪开得矩形(如图乙),过点P作PE∥AB交BB1于点E,令PA=a,B1Q=b,则PE=AB=eq\f(1,2)·2πR=πR=2eq\r(3)π,QE=h-a-b=2π.∴PQ=eq\r(PE2+QE2)=eq\r((πR)2+(h-a-b)2)=4π.答案:4π4.如右下图,两个全等的正方形ABCD和ABEF所在平面相交于AB,M∈AC,N∈FB且AM=FN,求证:MN∥平面BCE.证明:方法一过点M作MP⊥BC,NQ⊥BE,P、Q为垂足(如下图),连接PQ.∵MP∥AB,NQ∥AB,∴MP∥NQ.又NQ=eq\f(\r(2),2)BN=eq\f(\r(2),2)CM=MP.∴MPQN是平行四边形.∴MN∥PQ.又PQ⊂平面BCE,而MN⊄平面BCE,∴MN∥平面BCE.方法二过点M作MG∥BC,交AB于点G(如右图),连接NG,∵MG∥BC,BC⊂平面BCE,MG⊄平面BCE,∴MG∥平面BCE.又eq\f(BG,GA)=eq\f(CM,MA)=eq\f(BN,NF),∴GN∥AF∥BE.同样可证明GN∥平面BCE.又MG∩NG=G.∴平面MNG∥平面BCE.又MN⊂平面MNG,∴MN∥平面BCE.eq\x(三、整体思想的应用)一个长方体的全面积为11,十二条棱长度之和为24,求这个长方体的一条对角线长.解析:要求长方体对角线长,只要求长方体的一个顶点上的三条棱的长即可.设此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为x、y、z,对角线长为l,则由题意得:eq\b\lc\{(\a\vs4\al\co1(2(xy+yz+zx)=11,,4(x+y+z)=24.))由4(x+y+z)=24得x+y+z=6,从而由长方体对角线性质得:l=eq\r(x2+y2+z2)=eq\r((x+y+z)2-2(xy+yz+zx))=eq\r(62-11)=5.规律总结:1.整体性思维就是在探究数学问题时,应研究问题的整体形式、整体结构或对问题的数的特征、形的特征、结构特征作出整体性处理.整体思维的含义很广,根据问题的具体要求,需对代数式作整体变换,或整体代入,也可以对图形作整体处理.2.整体思想方法在代数式的化简与求值、解方程(组)、几何证明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整体代入、叠加叠乘处理、整体运算、整体设元、整体处理、几何中的补形(体)等都是整体思想方法在解数学问题中的具体运用.►变式训练5.如右下图,长方体三个面的对角线长分别是a、b、c,求长方体对角线AC′的长.解析:设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为x、y、z,由题意得:对角线AC′=eq\r(x2+y2+z2),而eq\b\lc\{(\a\vs4\al\co1(x2+y2=c2,①,x2+z2=b2,②,y2+z2=a2.③))由①、②、③得:x2+y2+z2=eq\f(a2+b2+c2,2),所以对角线:AC′=eq\r(x2+y2+z2)=eq\f(1,2)eq\r(2(a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