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三讲文言文阅读
——虚词目录第一节什么是虚词第二节虚词的类型第三节常见虚词梳理第四节鉴别虚词技巧第五节实战训练
第一节什么是虚词与实词相对词语分为实词与虚词:实词含有具体实在的意义,常在句中充当主谓语;虚词则比较抽象,一般其语法作用。曷尝观于富人之稼乎?其田美而多,其食足而有余。其田美而多,则可以更休,而地方得完。其食足而有余,则种之常不后时,而敛之常及其熟。故富人之稼常美,少秕而多实,久藏而不腐。今吾十口之家,而共百亩之田,寸寸而取之,日夜以望之,锄耰铚艾,相继于其上者如鱼鳞,而地力竭矣。种之常不及时,而敛之常不待其熟,此岂能复有美稼哉?下划线为虚词特点1.灵活:“而”字十几种用法(代词、连词、助词等);2.高频:《醉翁亭记》中“而”字连词有23处;3.语助:发语:夫、盖;提顿:者、也;限止:耳、而已;得无、无乃等;4.古今异义:“以”古义—用;今义—能够;
第二节虚词的类型一、代词人称代词第一人称:吾、予、余、我相曰:“罢,吾今令之复矣。”(2011年《史记·循吏列传》)予尝言宋玉有悲,是以悲秋。(2008年《秋寻草自序》谭元春)囚即涕泣曰:“我杀也,不敢以累他人。”(2010年《欧阳公墓志铭》)第二人称:汝(女)、尔、若、乃公曰:“杀人者汝也。”(2010年《欧阳公墓志铭》)以吾一日长乎尔。(《论语》)对日:“若不知母氏以我为命耶?奈何离膝下。”(2009年《沈周》)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陆游)第三人称:之(宾语时也作第一、二人称)、其、彼古圣人其知之矣。(2009年《桂》)其平居所以自养而不敢轻用以待其成者。(2011年《稼说送张琥》苏轼)
易混淆:其:他—其+动词;他的—其+名词彼如嵩、华之峻崎。(2010年《九疑山图记》)补充谦称:男士:臣、仆、愚、不才、小人、不肖、后学妇女:妾、婢子国君:朕、孤、寡人、不榖敬称:大王、陛下、公、公子、将军、大人阁下、足下、子、先生、卿、君、执事、丈人、吾子复数:辈、侪、属、族、徒、尔曹指示代词近指:是、此、斯、兹、之、然译为“这个”“这里”“这样”其亦以是语之。(2011年《稼说送张琥》苏轼)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论语》)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劝学》)远指:彼、夫、其、匪译为“那”“那个”有匪君子,如切如嗟,如琢如磨。(《诗经》)旁指:他、它、别译为“别的”“其他的”王顾左右而言他。(《孟子》)虚指:或(有的)、某(某个、某地)
常见:或以为、或曰无定指:莫、无(没有什么)
号令天下,莫敢不从。疑问代词代人:谁、孰君如逃,则人谁肯固矣!(2008年《全唐文》)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代物:何、胡、奚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察今》)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代处:安、恶、焉沛公安在?(《鸿门宴》)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PS:安、恶,作状语时表示反问“怎么”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代词通常与宾语前置句结合在一起,有以下两种情况: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宋何罪之有?(《公输》)二、副词程度副词轻度:少、稍、略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五人墓碑记》)质薄而味稍轻。(2009年《桂》)加重:愈、益、弥、更今医家谓桂年深则皮愈薄。(2009年《桂》)守益愕。(2009年《沈周》)周曰:“往役,义也,谒贵游,不更辱乎!”(2009年《沈周》)极度:最、极、甚、至、绝、特、颇、殊状如绖带,味最沉烈。(2009年《桂》)九峰殊极高大。(2010年《九疑山图记》)副词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或其他副词,作状语或补语。范围副词
范围副词一定程度上与程度副词类似,都是修饰一定比例,但程度副词用来修饰状态或者行为到达的程度;而范围副词则修饰其参与的人或事。表示总括:悉、皆、尽、咸、胜、举、毕、凡,即为“都”王许之,居半岁,民悉自高其车。(2011年《史记·循吏列传》)表示仅限:唯、特、徒、独、直、第、但、止、则、仅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孟子·寡人之于国也》)表示共同:共、同、并、相与吾子同年,吾子之得,亦不可谓不早也。(2011年《稼说送张琥》苏轼)时间副词过去、向来时:行为动作已经或曾经发生。表示已经、曾经:既、已、业、曾、尝流于既溢之余,而发于持满之末。(2011年《稼说送张琥》苏轼)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劝学》)表示以前、过去:向、初、囊、始、昔初为随州推官,治狱之难决者三十六。(2010年《欧阳公墓志铭》)文武之道一也,后世始歧而为二。(2007年《酌古论》序)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孔雀东南飞》)表示一向、向来:常、素、雅、恒鄂州崇阳,素号难治,乃徙公治之。(2010年《欧阳公墓志铭》)干雅自多,不纳其言,统遂去之。(2007年《后汉书》)现在、变化时:行为动作正在进行。表示正在、恰逢:方、正、适、会方兴未艾;会天大雨。表示片刻:俄、须臾、未几、无何、既而无几,干以并州叛。(2007年《后汉书》)既而得其尸于井。(《促织》)表示突然、立刻:急、遽、猝、立、即面试《凤凰台赋》,援笔立就,恭大嗟异。(2009年《沈周》)表示将要:将、且、行将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表示最终:终、卒、竟卒至于败。(2007年《后汉书》)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史记·屈原列传》)语气副词表示肯定、确认:必、诚、信、固、果,为“一定、果真”之意王必欲高车,臣请教闾里使高其捆。(2011年《史记·循吏列传》)是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兰亭集序》)表示否定:不、弗、未、非、靡、亡、否、莫吏无奸邪,盗贼不起。(2011年《史记·循吏列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劝学》)表示禁止:勿、毋、莫、无,常用于祈使句曰:“勿从俱死也。”(《鸿门宴》)表示推测、估计:殆、盖、庶、或、其、得无、无乃、庶几圣人之所以为圣,与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表示反诘:岂、宁、其、独种之常不及时,而敛之常不待其熟,此岂能复有美稼哉?(2011年《稼说送张琥》苏轼)频率副词表“常常、往往、一再、再三、多次”的有“屡、数、辄、累”:令数下,民不知所从,不可。(2011年《史记·循吏列传》)天下山水多矣,余不足以了其半,而辄于耳目步履中得一石一湫,徘徊难去。(2008年《秋寻草自序》谭元春)《六艺》经传以千万数,累世不能通其学。(《史记·太史公自序》)表“再、也、还、第二次”的有“复、更、再、又”:守益愕,复漫应曰:“有而未至。”(2009年《沈周》)比还,谒周舍,再拜引咎。(2009年《沈周》)曰“秋寻”者,又以见秋而外皆家居也。(2008年《秋寻草自序》谭元春)谦敬副词表示对自己谦卑和对对方恭敬,无实在意义。一般发生在上下级或长幼辈之间,常与谦敬代词一起出现。表示谦卑:窃、辱、伏唯、忝、猥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陈情表》)伏唯圣朝以孝治天下。(《陈情表》)表示恭敬:幸、敢、请、敬、谨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烛之武退秦师》)谨使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鸿门宴》)三、介词介词是把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介绍给动词、形容词,以表示与之有关的处所、时间、方式、原因、对象的词。介词不能单独使用,它一定与所带宾语组成介宾短语作句子的状语或补语。
介词根据功用可分为:表处所、表时间、表原因、表对象、表凭借、表被动。表处所:独留一人于庭。(2010年《欧阳公墓志铭》)表时间:以正德四年卒。(2009年《沈周》)表原因:此古之人所以大过人。(2011年《稼说送张琥》苏轼)表对象:虞丘相进之于楚庄王以自代也。(2011年《史记·循吏列传》)表凭借:吾视食者皆以右手持匕。(2010年《欧阳公墓志铭》)表被动:并为世所爱重。(2009年《沈周》)四、连词连词是连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词组或句子并表示它们之间的某种关系的词。其本身无实在意义但可帮助我们认识句子的语法结构和逻辑关系。1.并列关系
“与、及、而、从、且、则、且……且……、既……且……”
侃日:“兵与财皆无,将若何?”(2008年《全唐文》)2.层进关系
“而、且、尚……况……、既……且……”
其田美而多,其食足而有余。(2011年《稼说送张琥》苏轼)3.选择关系
“如、抵、其、或、非……则……”
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察今》)建议将连词与文言复句一起学习!4.承接关系
“而、以、乃、则、遂、即、于是、然后”而前人未能别白者,乃从而论著之,使得失较然。(2007年《酌古论》序)5.转折关系
“而、然、但、乃、则、顾、虽”县令,诚主也;虽然,岁满则罢去。(2008年《全唐文》)6.因果关系
“以、为、是故、是以”此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而今之君子所以不及也。(2011年《稼说送张琥》苏轼)!此处“所以”表示原因,不是结果。7.假设关系
“若、苟、今、使、虽、则、向使、假令”今吾十口之家,而共百亩之田。(2011年《稼说送张琥》苏轼)8.修饰关系
“而、以”用于修饰语与中心词之间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辞》)9.条件关系
“无、非、苟”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赤壁之战》)五、助词结构助词
句中起辅助作用的词,不能单独使用,不充当句子成分。常见有:之、者、所、然,前三个会在之后详细梳理,故在此处略过。然,作助词时分两种情况,一般在描述性语句中出现:1.用在形容词后,作为词尾,“……地”磊磊然如布棋石者,可以百数。(2010年《九疑山图记》)2.用在名词或名词短语之后,前有“若”“犹”“如”等词照应,可译为“……的样子”桂叶比木樨叶稍大,背有直脉三道,如古圭制然。(2009年《桂》)语气助词语气助词与句意系联紧密,可相互帮助理解。陈述语气:也、矣、焉、耳疑问语气:乎、与(欤)、邪(耶)感叹语气:哉、夫与叹词区别:叹词单独分列,而助词都要参与句中。唉!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叹词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助词表反问句首语气:唯、夫、盖唯,表示希冀语气,可译为“希望”。夫、盖,表示引起议论、或是推测。音节助词音节助词,既不起结构作用,也不表示语气,只是为了音节匀称,发音和谐,没有实在意义。常于《诗经》与《楚辞》中见到,句中为多,偶有句首,或是固化在词语中。言告师氏,言告言归。(《诗经》)王于兴师,修我戈矛。(《诗经》)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顷之:很短的时间内。六、叹词表示感叹、呼唤、应答声音的词叫叹词。不与句中其他发生结构联系,只表示感情色彩,容易识别。唉!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难》)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呜呼!吾子其去此而务学也哉!(2011年《稼说送张琥》苏轼)七、兼词一个字的形体兼有两个字的读音或者意义,常用的有:诸、焉、盍、叵。诸,为“之”“于(音乌)”或“之”“乎”合音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愚公移山》)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庄暴见孟子》)取前一个字声母加后一个字韵母焉,动词后,相当于“于之”之意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盍,相当于“何不”之意子曰:“盍各言尔志?”(《论语》)叵,相当于“不可”之意居心叵测。旃,“之焉”合音词,用于叙述句末,不常见虞叔有玉,虞公求旃,弗献。(《左传》)
第三节虚词梳理常见必须掌握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复音虚词与固定句式结合一、常见必须掌握而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7.表示因果关系。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8.表示目的关系。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另: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通“如”:好像,如同。
军惊而坏都舍。(《察今》)何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孔雀东南飞》)
何:通“呵”,喝问。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过秦论》)
乎用作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鸿门宴》)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
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赤壁赋》)
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矗不知乎几千万落
。(《阿房宫赋》)
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岳阳楼记》)(乎:于)
以吾一日长乎尔。(《论语》)(尔:比。)
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地”。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赋》)乃用作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桃花源记》)
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游褒禅山记》)
用作代词。
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陆游)
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孟子》)
3.还可作连词用,释为“若夫”、“至于”“如果”等。其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1.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几世几年,摽掠其人。(《阿房宫赋》)
2.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触龙说赵太后》)
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孔雀东南飞》)
5.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师说》)
6.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用作副词。
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用作连词。
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师说》)
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且用作连词。
1.递进关系,而且,并且。例:
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
2.递进关系,况且,再说。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陈涉世家》)
3.让步关系,尚且,还。
故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4.并列关系:又,又……又……,一面……,一面……
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孔雀东南飞》)
用作副词。
1.将,将要。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
2.暂且,姑且。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若动词,像,好像。
其若是,孰有御之。(《孟子见梁襄王》)
用作代词。
1.表对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
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鸿门宴》)
2.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孟子》)
用作连词。
1.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等。
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孔雀东南飞》)
2.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
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汉书·高帝纪》)
3.至,至于。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孟子》)所名词,处所,地方。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助词。
1.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陈情表》)
2.“所”和动词结合,后面跟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鸿门宴》)
【为……所】
“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
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
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报任安书》)为介词。
1.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译为“被”。
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过秦论》)
2.介绍原因或目的。为了,因为。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孟子》)
3.介绍涉及的对象。给,替。
臣请为王言乐。(《庄暴见孟子》)
4.对,向。
为之奈何?(《鸿门宴》)
5.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呢。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焉兼词。
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
2.相当于“于何”。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代词。
1.相当于“之”。
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2.哪里,怎么。
未知生,焉知死。(《论语》)
语气词。
1。句末语气词,了,啊,呢。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2.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师说》)
3.作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地”。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阿房宫赋》)也句末语气词。
1.表示判断语气。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例:
雷霆乍惊,宫车过也。(《阿房宫赋》)
3.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
鸣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阿房宫赋》)
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阿房宫赋》)
5.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语气。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崤之战》)
句中语气词。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
是说也,人常疑之。(《石钟山记》)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师说》)
以介词。
1.表示工具。译为:拿,用,凭着。
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之下。(《石钟山记》)
2.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屈原列传》)
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操当以肃还付乡党。(《赤壁之战》)
4.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
以正德四年卒。(2009年《沈周》)
5.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6.表示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
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说明:“以”字的宾语有时可以前置,有时可以省略。夜以继日助词。
1.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例: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以:表时间)(《出师表》)
2.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逆以煎我怀。(《孔雀东南飞》)连词。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忽魂悸以魄动。(《梦游天姥吟留别》)
2.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
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
3.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
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
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
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
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辞》)
因介词。
1.依照,根据。
罔不因势象形。(《核舟记》)2.依靠,凭借。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
3.趁着,趁此。
不如因而厚遇之。(《鸿门宴》)
4.通过,经由。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
5.因为,由于。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谏太宗十思书》)
副词。
1.于是,就;因而。
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介词。
1.依照,根据。
罔不因势象形。(《核舟记》)2.依靠,凭借。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
3.趁着,趁此。
不如因而厚遇之。(《鸿门宴》)
4.通过,经由。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
5.因为,由于。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谏太宗十思书》)
副词。
1.于是,就;因而。
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于介词。1.在,从,到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前一个“于”:从)(《劝学》)2.“在……方面”“从……中”
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游褒禅山记》)3.由于
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4.向,对,对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5.被。
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6.与,跟,同。
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三国志》)7.比。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后一个“于”:比)(《劝学》)与介词。
1.介词。和,跟,同。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
2。给,替。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
3.比,和……比较。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六国论》)
连词。
1.连词。和,跟,同。
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勾践灭吴》)通假。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或疑问。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然则废衅钟与?(《孟子》)则连词。
1.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例如: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
2.表示条件、假设关系。译为“假使”“如果”“要是……就”“那么”“就”“便”。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可译为“就”,或不译。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4.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转折时,用在后一分句,译为“可是”“却”;表示让步时,用在前一分句,译为“虽然”“倒是”。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
5.表示选择关系。常和“非”“不”呼应着用,译为“就是”“不是……就是”。
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勾践灭吴》)
副词。
1.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例如: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2.表对已然或发现的强调。可译为“已经”“原来”“原来已经”。
及诸河,则在舟中矣。(《殽之战》)者助词。
1.用在数词后面,译为“……个方面”“……样东西”“……件事情”。
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2.用作“若”“似”“如”的宾语,译为“……的样子”。
言之,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说》)
3.放在后置的定语后面,相当于“的”。
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赤壁之战》)
4.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不必译出。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5.用在“今”“昔”等时间词后面,不必译出。
近者奉辞伐罪。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远者数世,近者及身。
6.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语气词。
1.放在疑问句的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等。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之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有时灵活运用于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贵州警察学院《法语会话(二)》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贵州健康职业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研究》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4年基金从业资格证考试题库含答案【能力提升】
- 2024年国考言语理解与表达必考题型完整
- 初级会计职称考试初级会计实务第一章资产习题及答案解析
- 二建市政工程实务-二建《市政公用工程管理与实务》押题密卷2357
- 2018年初级社会工作考试复习题及答案
- 基于语文学科立场的跨学科学习及实践路径:以六上第七单元为例
- 职教服务经济发展的理论框架
- 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与定位
- 国家战略思维课件
- 施工单位自评报告
- 招商租金政策方案
- 银行金库集中可行性报告
- 镀膜员工述职报告
- 工程结算中的风险识别与防控
- 安全教育培训课件:意识与态度
- 《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水文地质单元及侵蚀基准面划分的探讨
- PAC人流术后关爱与健康教育
- 眼睑衰老机制与干预
- 渗透检测-渗透检测方法(无损检测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