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民版经济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市一等奖)_第1页
高中历史人民版经济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市一等奖)_第2页
高中历史人民版经济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市一等奖)_第3页
高中历史人民版经济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市一等奖)_第4页
高中历史人民版经济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市一等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检测卷(四)(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自同光以迄宣统,妇女服饰,以上海为最入时,流风所被,几及全国。富贵之家,莫不尤而效之,贫贱者亦步趋恐后”。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上海开近代风气之先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近代社会的剧烈变革D.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材料反映了中国近代上海妇女服饰的变化。鸦片战争以后,上海被开辟为通商口岸,外资企业、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在上海地区先后出现,社会的变革引起人们思想的变化,所以出现妇女服饰的变化。2.1912年9月,上海《申报》载文称:“西装东装,汉装满装,应有尽有,庞杂至不可名装。”对此理解最恰当的是()A.服装种类繁多,追求时尚成主流B.东西文明碰撞,中西服饰难以共存C.尊孔复古盛行,服饰改革艰难D.社会发生巨变,服饰呈现多样化答案D解析解题时请注意题干中的时间是1912年9月,这是民国初期,这一时期由于社会发生巨变(辛亥革命),民众服装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所以答案是D项。3.1927年12月1日,蒋介石与宋美龄在上海举行婚礼,下图是当时婚礼的照片。从这张照片当中我们可以看出()蒋介石与宋美龄①当时的中国社会已经有人穿西装礼服②当时中国已经出现了西化的“文明婚礼”③中国社会已经彻底摒弃传统婚礼④当时中国的高官显贵都不愿意穿长衫、旗袍A.①②③B.①②C.②③D.①④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服饰及婚姻礼俗的变化。由婚礼中蒋介石的穿着可判断当时已开始穿西装礼服,由婚礼仪式可知这是西化的“文明婚礼”,①②正确;③错在“彻底”摒弃上;④中的“都不愿意穿长衫、旗袍”在图中没有体现。4.下图反映的是19世纪末上海西餐馆“一品香”内,男女客并坐品尝西餐的情景。下列有关此图的解读正确的是()①上海人的饮食习惯发生变化②男女平等意识增强③上海人的生活方式被西方同化④图中现象与“西学东渐”有较大关系A.①②③ B.①③④C.①②④ D.②③④答案C解析图片反映的是上海人到西餐馆品尝西餐的情景,这不能说明上海人的生活方式被西方同化了,而只能说明饮食习惯有所变化,故排除③项。结合图片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其他各项说法均正确,C项符合题意。5.1894年7月2日,一商行在《天津早报》中登有一则广告:“本行新到洋醋、东洋竹篮仔、吕宋酸果、白兰地等,恭候光临。”此广告反映出()A.市民衣食住行的西化B.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国的发展C.报纸功能出现刊登广告的新变化D.物质生活的变化答案D解析题干商行的广告,仅是反映出饮食上的变化,A项排除;B项反映不出来;C项“新变化”说法是错误的。6.近代从“老爷”“大人”到“君”“先生”的称谓变化,本质上反映了()A.男人的社会地位下降B.西式称呼取代了传统称呼C.对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D.民主、平等观念对国人的影响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在纲常礼教束缚下,古代中国的日常礼仪体现贵贱尊卑;民国之初,废除旧的礼仪,体现平等、自由的文明精神。7.1913年1月,《大公报》有文章描述当时女性积极参加社会政治活动的现象:“于是有所谓女子北伐军,女子敢死队,有所谓女子同盟会,女子参政团,女子自由党。”这种现象反映了()A.自由平等的时代诉求B.救亡图存的历史潮流C.民主共和的思想观念D.婚姻自主的社会风尚答案A解析题目反复强调女子参加各种活动,这与古代女子受到束缚的状况形成鲜明对比,再结合1913年的时间界定,可以反映出辛亥革命后女子地位的提高,也反映出当时男女平等的趋势。故选A项。8.一份清末衙门堂审记录中记载:“女子严阿苏,现年十六岁,与梁海相识月之初……十日,梁遇阿苏于路,因邀同行,为巡士盘获(抓获)。官:何时与梁相识?严阿苏:在途中相识,我中意他!官:此事汝母知否?严阿苏:此不干母亲事,且母亲亦任我自由择配……官:(斥梁海)不凭媒妁之言,居然携少女同游,有伤风化。判将分别收押,听候核办。”这表明当时中国()A.婚姻自由观念蔚然成风B.传统的纲常礼教开始受到冲击C.传统婚姻观念根深蒂固D.民国政府维护传统婚姻答案C解析材料中的严阿苏与梁海的婚姻自由只是个案,不能说明婚姻自由观念蔚然成风,A项不正确;B项错在“开始”;材料中官的言论“不凭媒妁之言,居然携少女同游,有伤风化”,说明当时传统婚姻观念根深蒂固,C项正确;材料中的“清末”表明民国政府还未建立,D项错误。9.据徐珂《可言》记载:辛亥革命后一些城市中尽管政府严令剪辫,不少士绅仍“视无发者如同仇敌”。有的城市公然成立了“保辫会”“复古会”,认为“剪辫即系投洋”,以致20世纪20年代“辫发犹所在皆有”。这一记载表明()A.社会革命过程曲折B.封建势力在革命后恢复了旧有统治秩序C.剪辫运动缺少广大基层民众的支持D.辛亥革命推动了移风易俗答案A解析社会革命具有艰巨性和曲折性,是在新旧势力激烈冲突和斗争的背景下展开的,势必受到旧势力的阻挠和破坏,材料表明的正是这一点,A项符合题意。B项说法错误;C项材料体现不出来;D项说法与题干意思相反。故选A项。10.20世纪初,人们把信天主教称作“吃洋教”;30年代,租界市民被外国巡捕踢了一脚,自嘲为“吃了一记洋火腿”;抗战时期的重庆有“前方吃紧、后方紧吃”的民谚;其他还有“吃闭门羹”“吃香”“吃药”等等。这些与“吃”有关的大众词汇本质上反映了()A.中国人向来注重字词的精炼和语法的准确B.“吃”对中国人的文化心理产生了深刻影响C.中西饮食文化处于不断的交融与冲突之中D.“吃”在中国是一个非常流行和时髦的词汇答案B解析A、D两项与题意不符;C项与材料无关;故只有B项符合题意。11.近代以来,西方列强不断地要求中国建设铁路,并试图建设通达中国边疆地区的铁路线。火车等交通工具传入中国,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的影响有()①促进了人口流动和信息的交流②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③延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④成为了列强进一步掠夺中国的工具A.①②③ B.①③④C.②③④ D.①②④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近代交通发展的理解。火车和铁路线的发展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故①②④表述正确,符合题意;③表述不当。故选D项。12.历史照片记录着历史发展的脚步,是再认、再现历史的宝贵资料。下图所示是上海《从杨树浦到外滩的3路电车》的照片,对照片反映的信息,理解正确的有()①上海已出现了城市公共交通②上海的电车极有可能是引自西方国家③该照片的拍摄不会早于20世纪初A.①②B.②③C.①②③D.①③答案C解析材料信息表明,这个时期上海出现了公共交通;中国工业发展落后,电车很有可能引自外国;中国最早的电车出现于1906年的天津,故①②③都正确。13.“朝寄平安语,暮寄相思字;驰书迅已极,云是君所寄。既非君手书,又无君默记;虽署花字名,知谁箝缗尾。寻常并坐语,未遽悉心事,况经三四译,岂能达人意?只有斑斑墨,颇似临行泪……”该诗歌吟咏的新事物是()A.电话 B.电报C.邮寄信件 D.电子邮件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通讯工具的进步。关键信息是:“朝寄平安语,暮寄相思字”“况经三四译,岂能达人意?”即可判断,只有电报要经过译电员的翻译,且符合“迅已极”“非君手书”。14.梁启超说:“报馆者,国家之耳目也,喉舌也,人群之镜也,文坛之主也,将来之灯也,现在之粮也。伟哉报馆之势力,重哉报馆之责任。”梁启超认为“报馆之责任”在于()①传播信息②开启民智③引导舆论④控制政府A.①②③ B.①③④C.②③④ D.①②③④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报刊作为一种大众传播媒介,可以广泛传播信息,使人们在阅读之余,从而引导舆论、开启民智。报刊虽然可以影响政府决策,但是不能通过报刊控制政府。15.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网址是http://,网址设置“1905”的寓意是()A.这一年电影诞生后不久就传到了中国B.这一年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C.这一年中国结束了电影无声的历史D.这一年中国影片第一次获得国际荣誉答案B解析依据题干“电影”“1905”的信息逐一分析四个选项,A项在1905年前;C项是1931年;D项发生在1935年。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故B项符合题意。二、非选择题(第16题17分,第17题20分,第18题18分,共55分)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以下是两幅反映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风貌的照片:图一为20年代初的女学生打扮,图二为30年代一些上海男子在与洋人的交往中的合影。图一图二材料二1939年建成的位于上海的“马勒住宅”,是挪威式建筑(图三)。当今上海的西菜馆名气最大的要数陕西南路上的“红房子西菜馆”(图四)。图三图四(1)从图一、二人物的服饰中,你能得出哪些历史信息?这些历史信息能说明什么?(10分)(2)材料二涉及到中国近代物质生活的哪些方面?(3分)(3)结合两组材料,说说近代中国出现的这些变化,意味着什么?(4分)答案(1)20年代的上海女学生多穿各式旗袍,也有穿中国传统服装的;与外国人交往的中国男子有的穿西装,有的则穿传统的长袍。当时的中国人受西方服饰的影响(有的直接穿西式服装,有的则在中式服装上进行改进,如旗袍的式样等);同时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仍有一些中国人穿着较为保守;反映了中西文化相互共存、相互交融的过程。(2)西式居室建筑、西式饮食文化传入中国。(3)随着西方对中国的侵略,西方的生活方式传入中国,逐渐对中国传统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产生影响,并反映在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服饰、饮食、住宅建筑等。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近代服饰、建筑的变化及原因。第(1)问,要充分利用材料信息,最大程度地提炼两幅图中的信息,不要只看到服饰变化的一方面,也应看到未变化的一方面。在归纳基础上提炼出中西文化相互交融、相互共存的结论。第(2)、(3)问,首先要明确中国的服饰、住宅建筑的变化代表了人们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变化,回答“意味着什么”即从这方面变化的深层次原因来思考。17.布洛赫在《历史学家的技艺》里说:“任何一件历史事实的产生都是人类内心世界驱动的结果,考察历史不仅要了解彼时彼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状况,还要研究人们的心理世界,包括动机、情感等。”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钟表玩具,家家皆有之;呢绒洋布之属,遍及穷荒僻壤;江浙风俗,至于舍国家钱币而专行使洋钱,且昂其价,漠然无知其非者。一闻修造铁路、电报,痛心疾首,群起阻难,至有以见洋人机器为公愤者。曾颉刚以家讳乘坐南京小轮船至长沙,官绅起而大哗,数年不息,时甘心承人之害以使吾之脂膏,而夹全力塞其利源。蒙不知其何心也。——《郭嵩焘诗文集》材料二妇女贪上海租界佣价之昂,趋之若鹜,甚有弃家者,此未见者也。自租界北辟,男以商贩营生而奢华渐起,女以纱丝工作而礼教鲜存也。声气远播之后,内地妇女之妄想自由,误用自由者,逐相率至沪,父母丈夫不能阻也。——《适可斋记言(19世纪末20世纪初)》材料三女子裹脚从此解放了,已经裹的放掉,已经裹小的也放大,社会上很自然地一致认为,民国纪元以后生下的女儿,一概不裹脚。——黄炎培《我亲身经历的辛亥革命事实》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当时一些官绅对机器生产的心理态度?材料作者对这一态度的观点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归纳19世纪中后期支持作者观点的社会阶层有哪些?(6分)(2)据材料二,指出当时妇女对社会生活习俗变迁的心理态度?从当时社会状况看推动这一心理产生的原因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当时社会政治思想领域的变革特征?(6分)(3)据材料三,指出辛亥革命对社会生活习俗的心理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习俗变迁的趋向。(4分)(4)在新史学理念影响下,社会心理进入史学家视野,这对史学研究和历史学习产生了怎样影响?(4分)答案(1)态度:顽固而愚昧地反对机器生产。观点:厌恶官绅的保守心态。阶层: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革命派)(2)态度:热切追求新生活习俗。原因: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维新等启蒙思想的传播;中国完全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特征:新思想与旧思想冲突,例如:维新派与封建顽固派论战;革命派与维新派论战。(3)影响:人们积极接受、推进文明习俗。趋向:由繁琐走向简约文明;生活心理由封闭走向开放;存在地区性发展不平衡的现象。(4)影响:为人们观察历史提供了新视角,开拓了新视野;使史学研究更全面、更丰富。18.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材料一上海近代报纸开始于19世纪50年代,主要是传教士创办的中文教会报纸。这些办给中国人看的教会报纸,主要是传教布道,报道宗教活动,也兼有宣扬西方政治制度、道德观念和炫耀科学文明的意图,带有殖民主义色彩。19世纪60年代后,外商报纸兴办和发展,逐步取代教会报纸,在上海独占市场。材料二在西方近代印刷术传入和发展过程中,随着西学东渐和各种政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