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现代化的历史启示
全球化思想交锋下的模式之争当今世界进入发展模式多样化时代当今时代是两种体系并存和多元模式竞争的时代全球化时代所谓“普世模式”的西化战略是注定无法实现的,当今世界政党的竞争不再是“东风压倒西风”或者“西风压倒东风”的问题,世界的未来既不可能是“全盘西化”,也不可能是“全盘东化”,而是“西化”与“东化”相互交流、平等竞争和实现共赢,这是全球化时代的内在要求和必由之路。23全球化推进世界政党变革!“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中国古代《礼记·大学》“政党者,一国政治上文明之星也,指南针也,司令官也。”——中国近代立宪改良派代表梁启超:《政党论》“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着昌,逆之者亡。”——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中国现代化面临资源挑战,需要拓展国际空间中国现代化不能忽视制度和观念现代化中国现代化不能忽视地区差距和文化多样性中国现代化的政策目标需要与时俱进中国现代化既是世界潮流,也是一种民族复兴5导言在过去160年里,中国现代化的经验和教训是深刻的,中国现代化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可以给人许多的启示。其中,比较重要的历史启示分享如下:一、中国现代化是
一种后发追赶型现代化中国现代化的启动不是自发的,而是被迫的。这是现代化后发国家的一种普遍现象。这种现代化,学习和借鉴先行国家的知识和经验非常重要,但不可能重复先行者的老路,因为两者的国际环境和自身条件差别很大。
三、中国现代化进程既有重大失误,也有成功案例从18世纪到20世纪的300年里,中国现代化错失了不少重大机遇,也有一些成功事例。错失的机遇主要包括:1793年第一次工业革命扩散、1840—1860年第二次工业革命启动、1895年第二次工业革命扩散和1945—1970年的第三次产业革命(自动化和工业经济的黄金年代)等。成功的事例包括:1945年联合国成立,中国加入联合国并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1970—2000年期间第四次产业革命(信息化)、知识经济和第二次现代化兴起,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时间大致重合等。失去机遇加速了中国的衰落,抓住机遇有利于中国的复兴。
四、中国现代化的任务超过发达国家总和,国际经验不足以解决中国问题迄今为止,中国现代化是世界最大人口规模的现代化。2005年20个发达国家的总人口约8.2亿,西欧12个国家约3.3亿,美国约3亿,日本约l.3亿。从人口规模的角度看,中国现代化的任务超过发达国家的总和,是西欧12个国家的4倍多,是美国的4倍多,是日本的10倍。五、中国现代化面临双重压力,需要选择适合自已的路径世界现代化进程分为第一次和第二次现代化。世界现代化是非线性的,第二次现代化是对第一次现代化的部分继承和发展、部分否定和转向。目前世界现代化是两次现代化并存。发达国家已经进入第二次现代化,发展中国家处于第一次现代化,但多少受到第二次现代化的影响。中国第一次现代化尚没有完成,但已经包含第二次现代化的要素,部分地区已经进入第二次现代化。中国面临完成第一次现代化的压力和加快进入并努力完成第二次现代化的压力。这是发达国家所没有面临的挑战。中国现代化只能选择适合自己的路径,综合现代化的运河战略将是一个合理选择。
六、中国现代化面临资源挑战,需要拓展国际空间现代化建设需要物质资源。迄今为止,实现现代化的人口大约为10亿。10亿人口的现代化已经对世界资源和环境造成巨大压力。如果中国13亿人口要实现现代化,如果扣除知识经济对物质资源的替代效应,它对世界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也是不可低估的。中国需要大力改善自己的国际环境,扩展自己的国际空间。
从洋务运动以来,物质和技术层面的现代化受到持续重视,这是比较合理的;但是,制度和观念的现代化则波澜起伏,摇摆不定。制度和观念现代化的滞后的负面效应,会随着物质和技术现代化的推进而逐步显露,逐步成为影响中国现代化成败的关键因素。重视制度和观念现代化,已经成为不可回避的战略选择。
中国的封建观念历史悠久,消除封建意识的任务非常艰巨。如果不彻底消除封建观念,如果不真正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中国现代化就难以完成。
八、中国现代化不能忽视
地区差异和文化多样性世界现代化具有进程不同步性和多样性。在现代化过程中,地区和贫富差距的扩大是一种自然现象。但是,要实现现代化,就需要把地区和贫富差距控制在最小范围内。目前,中国地区和贫富差距还在扩大。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具有不同特点。九、中国现代化的政策目标
需要与时俱进在20世纪50年代早期,中国现代化的政策目标是建设工业化强国。在20世纪60—70年代,中国现代化的政策目标是实现“四个现代化”,包括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现代化的政策目标是“三步走”战略目标,1990年人均国民收入比1980年翻一番,2000年人均国民收入比1990年翻一番,2050年前后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在21世纪,中国现代化的政策目标包括,在2050年左右基本实现现代化,在21世纪末全面实现现代化。全面实现现代化,不仅要求国家整体水平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而且要求实现六个领域的现代化,包括经济现代化、社会现代化、政治现代化、文化现代化、人的现代化和生态现代化。十、中国现代化既是世界潮流,也是一种民族复兴在1700—2100年期间,中国的国际地位经历下降和上升两个阶段,从相对衰落走向伟大复兴。1700年中国人均GDP(PPP)排名世界第18位(如果爱尔兰和希腊不参加排名,中国排第16位)。按照过去15年的年均增长率估算,2100年中国现代化水平的排名有可能进入世界前20名。如果说18和19世纪是中国衰落的200年,那么,20和21世纪将是中国复兴的200年。21世纪将是中国复兴的伟大世纪。2002年,中国和美国的经济相对差距是35倍,中美经济差距大约是当年日本与美国经济差距的2.5倍。既然日本人花了40多年赶上美国,中国要想赶上美国,会花更多的时间,简单算算就知道,大约需要100年的时间。这也意味着中国迎头赶上美国是有可能性的。何传启很清楚作战略研究是一项高风险、高要求、低回报的研究,成功的机会太少,限制的因素太多。他曾对网友分析:“如果真的选择了战略研究,你就要作长期的准备。我的建议是,首先,你要具备坚实和广泛的知识基础,不能急于求成,不能短平快,更不能急功近利;第二,你要有百折不悔的意志,否则你很快会退下阵来。他介绍了从2001年中科院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成立后历年的研究成果——10本现代化报告,共计86万字,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详尽的指导。然后何传启教授向经济管理学院赠送了《现代化研究报告》。作为《现代化研究报告》的作者,中科院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这个优秀的团队是一个由前中国科学院院长周光召等著名学者作顾问、跨部门的科学精英组建而成的。何传启教授讲到中国现代化建设应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科学性、战略性、创新性及相对性,而此次报告会目的在于探讨研究现代化的基本路径与方法。中国实现现代化依旧任重而道远
——专访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何传启中国的发展水平到底怎样?“中国威胁论”频现于西方媒体原因何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存在哪些制约发展的“绊脚石”?近日,记者采访了第二次现代化理论的提出者、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何传启研究员。
中国经济水平与发达国家
仍有百年差距
“‘感觉’在很大程度上是靠不住的——人们‘感觉’到的只是点,而不是面,它无法代表平均水平,也很难反映真实状况。”面对记者,何传启的开场白颇有哲学的意味。实际上,何传启走上现代化研究之路,最初也是源于他的“感觉”。
何传启的家乡在武汉市东北方向70公里开外木兰山脚下的一个小村庄,但他直到16岁上大学时才头一次见到武汉是个什么样子。“1979年我考上武汉大学生物系,4年大学时光让我深刻体会到农村和城市生活的巨大差距。毕业后我来到中国科学院工作,我发现武汉和北京相比也有很大差距。”上世纪90年代,何传启作为外交官到美国华盛顿工作,又感觉到中美两国之间“非常巨大的”发展落差:“武汉是中国的一个大城市,但那时它与美国乡村小镇的发展水平相比差距仍然很大。”
1993年,美国政府提出“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引起全世界的关注。美国人率先向信息社会、知识社会过渡了,而中国当时每百人才拥有不到一部半电话,是世界平均水平的十四分之一。震惊之余,何传启决定改行:“我很感兴趣,美国的现代化水平到底有多高?于是,我就进行系统比较研究,这才真正理解中国与发达国家的经济水平差距有100年。”
近20年后,中国的面貌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与世界发展的先进水平差距有多大呢?
面对记者的提问,何传启用一系列数据作了回答:从人均国民收入看,高收入国家在12000美元以上,世界平均值在7500美元左右,中国只有3000美元,属于中低收入国家;从人类发展指数看,先进国家在0.9以上,世界平均值为0.75左右,中国接近0.77,属于中等发展水平;从第二次现代化指数看,发达国家在80以上,世界平均值是50多一点,中国刚刚达到40,属于发展中国家的中游水平。西方媒体解读
中国发展水平的三个误区一国的国情单凭感觉是很难作出理性判断的,然而,大多数人观察中国的发展水平,却正是凭感觉。何传启说:“现在外国人到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待上几天,在大街上四处转转看看,就以为北京的高楼林立和上海的灯火辉煌便是整个中国的素描图了,这样一来他们肯定会高估中国的实际发展水平。其实,在很多时候,局部水平并不代表整体水平。中国还有很多很穷的地方,这些地方他们可能去得很少,甚至根本就没去过。而这些地方,也是中国发展水平的真实场景。”
何传启列举了西方媒体解读中国发展水平的三个误区第一个误区是以点代面,以偏概全。2006年北京和上海两地的平均预期寿命和大学普及率等部分现代化指标,已经达到或接近意大利和西班牙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单看这两个城市,会让人觉得中国已经跨入了发达国家的行列。然而,北京和上海作为中国最大的两个城市,发展指标肯定是远远高于中国的平均发展水平的。中国真正的发展水平是:到2006年,中国的第一次现代化只完成了86%,第二次现代化水平仅为发达国家的40%;中国不仅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而且在发展中国家中排名也不靠前,依旧属于发展中国家的中流水平。
“还有一个指标更能说明问题。按购买力平价1990年不变价格计算的人均GDP,2006年中国为3257国际美元,大约相当于英国1880年(3556国际美元)、美国1890年(3396国际美元)、德国1905年(3265国际美元)、法国1912年(3481国际美元)的水平。这样算来,中国经济水平与发达国家依然有百年差距。”何传启说。
第二个误区是以增长率代替发展速度。中国人均国民收入的年增长率的确超过了发达国家,但年增长量却远远小于发达国家。发达国家人均国民收入2000年为26365美元,2006年为36608美元,6年提高了10243美元;而中国人均国民收入2000年为930美元,2006年为2000美元,6年只提高了1070美元。“统计数字显示的结论甚至让人有些沮丧:尽管我们保持了二三十年的高速增长,但中国的人均国民收入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实际上还在扩大。”中国经济建设仍然需要快马加鞭。
第三个误区是把总量指标当成发展水平指标。中国经济规模较大,按汇率计算的GDP大约排在世界第三位,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GDP能排到世界第二位。这样的排名的确很能振奋人心,但是,考虑到中国庞大的人口规模与国土面积,有这样的世界排名本就理所当然,没有什么好骄傲的。而在真正能反映国家发展水平的人均指标方面,中国并没有优势,只能排在世界中游水平。
案例剖析对此,记者深有同感:今年1月下旬赴海地地震灾区采访途中经停加拿大和牙买加时,令许多中国记者没有想到的是,发展中国家牙买加的金斯敦机场有着与发达国家加拿大的温哥华机场一样便捷的免费公共无线网络供旅客候机时使用,而这是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所不具备的。中国网民总数目前已居世界第一位,但是,根据何传启的研究数据,中国的信息共享指数只有16,加拿大和牙买加则分别是73和56。
中国必须走出
一条现代化的崭新路径来从2001年开始,何传启主持的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每年都会发布一版《中国现代化报告》。厚厚的10本《中国现代化报告》,从现代化与评价到知识经济与现代化,从生态现代化到文化现代化,从地区现代化之路到世界现代化概览,研究对象涵盖人口规模超过100万的131个国家,用一个个数字真实地还原了中国在1700年以来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的发展轨迹与地位。
“你看我手里的这张图表,”何传启翻开手边的《中国现代化报告2010》,指着“1700—2100年中国的相对衰落和伟大复兴”图表说,“以按购买力平价1990年不变价格计算的人均GDP排名来看,1700年中国排世界第18位,1950年排世界第99位,预计21世纪末能进入世界前20名;在世界现代化的400年间,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表现为一条U型曲线,在1700—1950年期间是下降期,1950—1990年是低谷期,1990年以来是上升期。预计到21世纪末,中国才能重新拾回1700年时的世界地位,跻身发达国家行列。”
中国的现代化依然任重而道远——你在发展,别人也在发展;中国追赶式的现代化过程,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何传启说,中国的现代化是世界上人口规模最大的现代化,过去300年只有西欧、美国、日本等20个国家不到10亿人口实现了现代化,而未来100年中国要有近15亿人口实现现代化,这将是史无前例的。
“国际经验并不足以解决中国的现代化问题。”何传启说,“按照世界现代化的历史经验估算,21世纪发展中国家升级为发达国家的概率约为5%,而中国在21世纪末升级为发达国家的概率不到4%。中国必须走出一条现代化的崭新路径来。”
可喜的是,从改革开放到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探索新型工业化道路到建设创新型国家,从创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国正在走出一条新路来。何传启说:“中国正在努力实现综合现代化,也就是第一次和第二次现代化协调、复合发展,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民主化、知识化、信息化、全球化和绿色化齐头并进。
我们把这种将两次现代化压缩在一起实现的思路称为‘运河战略’,就是不重复发达国家走过的老路,不在别人身后亦步亦趋,而是在两次现代化之间开凿一条‘现代化运河’,迎头赶上发达国家水平。”“我们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既有世界现代化过程中的普遍问题,也有中国自己的特殊问题,比如人口、资源与生态、制度与观念、地区差距与贫富差距、两次现代化的双重压力和发展模式选择等。即便是扣除知识经济对物质资源的替代效应,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也会对资源与环境构成巨大的压力。”
何传启根据这种“运河战略”的设想和过去15年世界发展的平均速度估计,中国有可能在2040年左右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实现邓小平同志在上世纪80年代为中国现代化进程设定的第三步战略目标。“如果我们能够提前10年实现小平同志提出的第三步战略目标,我们就可以用事实向世界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成功的,为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开创了一种全新模式!”
说到这里,一直言辞缜密严谨、态度温文尔雅的何传启激动起来,手指又点回到《中国现代化报告2010》中的那张图表上:“世界现代化的400年,可以分作4段——18世纪是中国固步自封、相对衰落的100年,19世纪是中国懵懂孱弱、落后挨打的100年,20世纪是中国睡狮猛醒、自主自立的100年,21世纪将是中国奋起直追、伟大复兴的100年!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努力缩小着与发达国家的相对差距,实现了中华民族命运的U型转折,中华复兴已经曙光初现。我们这个时代的中国人,应该为此而自豪,更应该为最终实现现代化这一中华民族的百年梦想,付出更多的汗水与心血!”“文明型国家”视角下的
中国政治改革没有政治改革怎会有中国今日之崛起?“文明型国家”视角下的中国政治政治改革:自信地走自己的路一、没有政治改革怎会有
中国今日之崛起?美国媒体检测机构“全球语言观察”于2009年年末,对全球纸质媒体、电子媒体和互联网进行检索后发现,“中国崛起”竟是全球10年来最热门的新闻主题,其被关注度超过美国的“9·11事件”和伊拉克战争。《纽约时报》撰文《中国将以自己的方式变革》(2004年10月)强调中国今日的迅速崛起离不开中国所进行的大量“相对较小规模的政治改革”。这些改革内容包括:1、彻底终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各种政治运动,使人民可以追求正常的物质利益和精神文化生活;2、为历次政治运动的受害者平反,使他们的知识和才干得以发挥;3、废除了人民公社这种政社合一的制度;4、进行了村民自治等多种基层民主试验;5、废除了领导干部终身制;6、建立了国家公务员制度;7、在一定范围内建立了官员“选拔”和“选举”相结合的制度;8、广泛实行了官员提拔公示;9、改革了户口和档案管理制度;10、大规模地削减了各种行政审批;11、政府重大决策均进行广泛民主咨询;12、建立了基本适应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行政管理体制等。二、“文明型国家”视角下的中国政治:4“超”与4“特”的8大特征4“超”:一是超大型的人口规模,
二是超广阔的疆域国土,
三是超悠久的历史传统,
四是超深厚的文化积淀。4“特”:独特的语言、独特的政治、独特的社会和独特的经济。4“超”衍生4“特”,这些特征本质上反映了中国漫长历史整合而形成的大格局,这一切规范了中国政治的独特性。中国的执政党也不是西方意义上的政党,中国执政党本质上是代表中国绝大多数人的利益,而不是代表不同利益群体进行互相竞争的西方政党。“文明型国家”的最大特点是,如果执政集团只代表部分人的利益,而不是人民的整体利益,那国家将陷入混乱和分裂。纵观人类历史,最常见的合法性就是历史合法性。一个“文明型国家”数千年形成的政治理念和历史传承就是最大的合法性来源。中国合法性的论述关键是两点:一是“民心向背”,二是“选贤任能”。中国崛起的最大优势:我们有世界最充沛的人力资源和世界最大的潜在市场,有其他国家难以比拟的地缘优势,有自己悠久的历史传承和独立的思想体系,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资源。但如果我们放弃中国模式,转而照搬西方模式,那么中国“文明型国家”的最大优势就可能很快变成我们的最大劣势,强调和谐的政治变成强调对抗的政治。三、政治改革:自信地走
自己的路美国皮尤研究中心对世界主要国家进行民意测验,了解公众对自己国家现状的满意程度。2005年皮尤中心对17个国家的国民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发现西方国家民众对自己国家状况不满意的比例很大,倒是72%的中国人对自己国家的现状表示满意,在被调查的17个国家中拔了头筹。相比之下,美国人的满意度是39%,法国人是29%。2010年皮尤研究中心又进行了同样的调查,结果发现中国人还是排名第一,87%的中国人对自己国家基本满意,而美国人满意的比例是30%,法国是26%。(见PEWGlobalAttitudesProject网站)这些调查并不能说明与政治制度有关的所有问题,但至少可以说明一点:中国现有的体制有其长处,西方的体制有其短处,否则不会是这样的结果。有些人总认为,中国经济改革进步很大,但政治改革滞后造成了今天的很多问题。我们是否可以这样来看:我们才对自己的政治制度做了一些“较小的改革”,国家就迅速崛起了,取得了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可望而不可及的成绩。换言之,即使在不那么完善的制度下,在所谓“政治改革滞后”的情况下,我们都可以与任何一个采用西方模式的非西方国家竞争而胜出,并使整个西方受到强烈的震动,下一步的改革当然不是像戈尔巴乔夫那样否定自己的制度,而是要首先肯定我们成功的制度因素,然后在这个基础之上集思广益,不断改进和完善我们的制度。总之,中国的政治改革离不开自信。作为“文明型国家”,中国社会有着与西方社会迥然不同的文化传统,这就是我们实事求是推动政治改革的出发点。如果说西方传统的最大特点是以个人为基础而形成的一整套风俗、习惯和制度,那么中国则更多是以家庭及其衍生出来的人与人的关系而形成的一整套风俗、习惯和制度。鉴于文化传统上的差异,建设民主的正确途径应该是结合自己的文化传统,进行趋利避害的制度创新,而不是一味改造自己的文化以适应西方文化以及西方文化影响下产生的政治制度。发展中国家照搬西方制度,可以说是照搬一个失败一个,既解决不了腐败问题,也解决不了现代化问题。
我们可以从EastAsianBarometer进行的一项调查中看到,中国社会,乃至整个东亚的国家和社会,虽然发展程度不同,但大都保留着这种与西方不同的文化传统。美国学者DavidHitchcock也曾对中国、日本、韩国、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7国和美国的国民进行了民意调查,他发现东亚民众的社会价值排序与美国人的社会价值排序存有巨大的差别:美国人强调个人权利,而东亚民众更强调人与人的关系所形成的秩序。东亚和美国民众社会价值认同中的优先顺序为:东亚:1.社会秩序;2.和谐;3.政府问责制;4.接受新思想;5.言论自由;6.尊重权威。美国:1.言论自由,2.个人权利,3.个人自由,4.公开辩论,5.生存;6.政府问责制。实际上这些调查只是再次确认了中国和东亚多数人基于常识判断可以得出的结论。一个有意思的问题是:美国一直把美国民众最关心的价值作为普世价值在全世界推销,为什么中国和东亚国家不能把自己最重视的价值也作为优先价值取向来推动呢?西方那种以个人权利为基础的法治传统,在非西方社会很难复制,其实也没有必要复制。比方说,中国以家庭及其延伸关系的文化特点之一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个关系从家庭成员衍生到亲戚、朋友、同事乃至整个国家,这种文化传统帮助中国人克服了很多在西方人看来难以克服的困难:从生活救济,到上学、治病、养老、购房,到抗震救灾等。如果一定要把中国家庭成员的弹性的亲密关系都改造成美国一样的刚性的契约关系,并认为这才是唯一正确的道路,在中国、在东亚社会都行不通。正确的态度应该是把两者之长结合起来,进行创新。应该努力从自己的实际出发,从传统与现代的互动中来不断地探索自己的发展道路,探索新型的民主制度,也只有这样探索后形成的政治制度才会有生命力。把强调个人权利的西方“斗争文化”照搬到强调权利与义务平衡的“和谐文化”社会中,总会遇到水土不服的问题。搞得不好,就会引起社会的对抗和分裂。为了建立真正体现人民意志的民主体制,首先必须摆脱西方僵化的政治话语束缚,特别是所谓“民主与专制”话语的束缚。不少人也喜欢用“民主与专制”这个概念来解释为什么必须选择西方民主道路,甚至不假思索地全盘接受西方政治话语。“民主与专制”这个概念可以解释一部分现象,但又明显地缺少诠释力,越来越沦为一种意识形态的工具。这个观念把千差万异的世界政治形态过分简约化了:这个世界只剩下民主与专制的对立,不是民主就是专制,而民主是好的,专制是坏的,专制就是法西斯,就是希特勒。如前面所说,如果世界真的可以这么简单地分类,那么民主制度选出了仇视人类的希特勒该怎么解释?西方认为并不那么民主的新加坡,其国家治理水平明显高于周边许多国家,更不要说第三世界的大批所谓民主国家了,这该怎么解释?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经验从“内容”和“结果”来判断一项政策,判断一种政治制度的质量。邓小平在1992年南方讲话中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标准,这对讨论民主建设也有启发。邓小平把判断社会主义的重点放在内容和结果上,而不是放在形式和程序上。这样做的最大好处就是为社会主义的形式和程序创新留下了无穷的空间。即使从西方民主理论本身来看,今天西方主要国家把民主简化为程序民主,结果是大量劣质民主的产生。这个世界充斥了民主程序大致“正确”,但民主结果糟糕透顶的劣质民主。我们需要“拨乱反正”,需要从“内容”和“结果”出发,从实现“良政”出发来探讨和界定民主。中国改革开放探索新型民主
的三条重要经验第一是走渐进改革的道路。从现实出发,而不是从一个完美的理想设计出发,循序渐进、不断试验,发挥人民的首创精神,不要给自己设定过多的框框,摸着石头过河,最终总会模到石头,总能过河,最终形成自己比较完整的新体制框架。第二是内需驱动。只有有效内需驱动的改革才会比较稳健。什么叫有效的内需?有效的内需就是一个国家的思想、文化、民情等方面都产生的真正的内需,这才是政治改革最大的内在动力。就中国目前阶段,最强的内需是反腐机制建设、党内民主机制建设、服务型政府建设和法治社会建设。非西方国家民主试验不断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从自己国内的内需出发,而是从西方国家的要求出发,严重脱离了本国人民的真实需求,老百姓要求创造就业机会,政府和议会却在天天争论废除死刑之类的事情。
第三是民生为大。不仅国家的主要任务是改善民生,民主建设也要着眼于在更高、更广的层次上全面提升人民生活的品质,为百姓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让人民过上更安全、更自由、更幸福、更有尊严的生活。发展中国家民主试验频频失败的一个主要原因就西方推动的是为民主而民主,结果是政治机器空转,导致无穷的内耗,多数老百姓的生活不是变得更好了,而是更糟了,这样的民主自然难以为继。有了这三条,中国应该可以逐步摸索出符合本国国情的民主道路和形式,最终民主的品质也会高于西方民主。结束语民主建设就像开门一样,门可以推开,也可以拉开。西方文化习惯了推,强调不同利益的差异和对抗,喜欢斗争哲学;而中国文化更习惯拉,强调不同利益的共生和融合,主张和谐哲学,最后就是看解决问题的实际效果。西方民主模式在非西方文化国家的成功率极低,那一套斗争哲学把多少国家搞得四分五裂。现在中国可以探索用拉的方法来打开民主之门,探索建立一种源于自己文化,同时又汲取百家之长的,在品质和实效上都超越西方水准的新型民主制度,这也是中国能为人类做出自己贡献的一个重要机会。从政治制度看
中国为什么总会成功引言一、如何判断中国政治制度的优势和成功标志二、30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社会显著进步的秘诀三、为什么中国能够交出令世人惊奇的答卷资料来源:TheEconomist,Feb.20th-26th2010,pp.89-90;其中中国失业率数据系城镇登记失业率,调查失业率可能会略高。
资料来源:TheEconomist,Feb.20th-26th2010,pp.89-90;其中中国失业率数据系城镇登记失业率,调查失业率可能会略高。
引言当前,关于“中国模式”的讨论与争议成为焦点话题。近期,胡锦涛主席在接受海外媒体书面采访时,对中国政治模式作出重要回应,并给予高度肯定,不仅展现了大国的自信与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也明确回答了学界与公众的关切。那么,中国政治模式为什么是成功的?其评判的标准与标志是什么?它将如何演变?一、如何判断中国政治制度
的优势和成功标志世界上没有最好的政治体制模式,也不可能有惟一的模式,政治体制具有多样化的类型,它们同时并存、相互吸收、相互借鉴,又相互竞争。这是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人口和国家格局的重大变化密切相关的。首先,世界人口大幅度增加,从24亿人增加至目前的近68亿人。其次,世界的国家数量也大幅度增加,从45个增加到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一方面,战后发展中国家纷纷独立,国家数增加;另一方面,1990年以后因苏联和南斯拉夫等东欧国家解体,又导致国家数增加;再次,平均每个国家的人口数由5300万人下降至3500万人,相对而言国家治理难度减小,经济更加活跃。最后,世界经济迅速地一体化、区域化和全球化,导致世界各国竞争日益激烈。在这场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不进则退,进慢了也是退。各国的市场竞争和技术竞争本质上也是各国制度的竞争,这已不简单地取决于哪个国家制度的好坏,而取决于该国制度相对于竞争对手的优劣。中国总人口从1945年的近5亿人上升至今天的13亿多,与此同时也从一个贫穷落后、一盘散沙的弱国成为极富活力、日益繁荣、统一团结的世界强国。那么,中国是如何成功实现国家良治的呢?我们又如何从国际视角来衡量她的成功,并进而证明她的政治体制是适宜的,也是成功的?这里不能靠主观判断,更不能按照西方价值观来判断,而需要用数据说话,用客观事实来证明。这里“成功”与否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只能使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案例”和“具体指标”;“成功”与否不是自我的评价而是横向的评价,并可以进行国际比较,在比较中鉴别。以下从两个方面作简要讨论:一是从过去30年(指1978-2008年)的长期发展角度,对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国际比较;二是从过去3年(指2008-2010年)的短期发展角度,对G20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进行国际比较,进而说明中国的发展成绩是最佳的,确实是“风景这边独好”。无论是历史事实还是国际比较都表明,尽管中国的政治制度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但是它适合中国的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也适应越来越开放的国内外环境,能够回应来自内外部的各种挑战,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充分显示出了巨大的发展优势和独有的竞争优势。这源于过去30年实现了中国式政治制度的构建与改革:一是领导人新老交替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保证了政治领导集体的稳定性、连续性和继承性;二是领导人坚持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三是公共政策决策实现了民主化、科学化和制度化。这是中国为什么总是成功的根本原因。二、30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社会显著进步的秘诀从国际比较看,中国发展奇迹绝非偶然或仅凭运气,而是有其发展之道。这个“道”也不是那么复杂、那么神秘,而是相当简明又顺其自然的。我们根据世界银行和联合国计划开发署数据库,选择了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三类指标进行分析:一是GDP年平均增长率,以反映经济增长绩效;二是GDP年均增长率相对差异系数,以反映宏观经济稳定状况;三是人类发展指数(HDI)提高幅度,以反映社会进步和社会公平发展程度。我们发现,在1978-2008年期间,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经济增长率最快的20个经济体,都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其中实行五年计划的有13个;经济增长率最快的前10个经济体中,则有8个实行五年计划(见表1)。这绝不是历史的“巧合”,也不是国际的“巧合”。诚如邓小平所言,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既运用五年计划这只“看得见的手”,提供公共服务,促进社会进步,也运用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提供良好投资环境,促进经济增长,这是理解中国奇迹的一把钥匙。案例:对此,许多真正了解中国的国外企业家和学者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例如,2009年11月,美中商会前主席詹姆斯·麦格雷戈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认为:我们(指美国)可以向中国学习的一个重要经验就是要设立目标、制定计划,全力推动整个国家向前走。中国人有五年计划,他们时刻牢记这些目标。(《美国可向中国学习的五件事》,《参考消息》2009年11月15日第1版)案例: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最近在其新作《中国大趋势》(China’sMegatrends)一书中将“规划‘森林’,让‘树木’自由成长”作为中国新体制(指不同于西方国家)崛起的八大支柱之一:“国家的长远目标通过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程序形成,政府制定优先政策和优先发展重点,而人民各尽其责,在保持和谐与秩序的同时允许多样性的存在。”(参见约翰·奈斯比特:《中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房产出租协议书合同
- 2024房屋装修合同的格式
- 2024平面广告合同范本
- 2024至2030年中国连身围裙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4年聚氨酯橡胶项目综合评估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预付费磁卡水表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4年衣架衣夹项目评估分析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试管干燥箱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组装式木屋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石英玻璃灯杯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高清版)DB43∕T 2628-2023 埋地排水用UHMW一P∕TE方型增强排水管技术规范
- 2024-2030年中国吡蚜酮行业现状发展分析及投资潜力研究报告
- 商业建筑光伏发电系统施工方案
- 广东省深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
- 一年级数学20以内加减法口算混合练习题
- 河北省保定市定州市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卷
- 【工程法规】王欣 冲刺串讲班课件 11-第5章-知识点1-合同的订立-知识点2-合同的效力
- 矿山安全生产培训
- 2024年人教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测试题附答案
- 大疆在线测评题答案
- 承包酒店鲜榨果汁合同范本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