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宏观经济政策_第1页
第四章宏观经济政策_第2页
第四章宏观经济政策_第3页
第四章宏观经济政策_第4页
第四章宏观经济政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章宏观经济政策本章主要内容本章重点本章难点本章主要内容

本章主要讲述宏观经济政策的相关内容。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宏观经济政策的类型及其基本应用方法。本章重点财政政策类型及其应用、货币政策类型及其应用本章难点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使用条件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

宏观经济政策政府部门职能政府宏观经济目标4.1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4.2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

政府部门职能

1、“守夜人”职能

2、公共产品职能

3、宏观调控职能

4、增进社会公平职能4.1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4.1.1财政政策4.1.2货币政策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概念财政政策功能财政政策类型财政政策工具财政政策的使用财政政策工具财政政策工具概述财政预算税收公债财政投资财政补贴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概念货币政策的作用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货币政策的使用货币政策工具存款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公开市场业务其他工具财政政策概念

一个国家为了达到宏观调控目标而采取的财政措施的总和,它是宏观经济调控的一个重要目标。所谓财政政策,通常指政府根据宏观经济规律的要求,为达到一定目标而制定的指导财政工作的基本方针、准则和措施。财政政策目标,就是通过财政政策的实施所要达到的目的或产生的效果,它构成财政政策的核心内容,具体如经济增长、价格稳定、充分就业、公平分配等。

三大财政政策(按调整功能分)扩张性财政政策:是指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增加和刺激社会总需求。扩张性财政政策主要通过减税、增支进而扩大赤字的方式实现。

紧缩性财政政策:是指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减少和抑制总需求。紧缩性财政政策主要通过增税、减支进而压缩赤字或增加盈余的方式实现。

中性财政政策:是指财政的分配活动对社会总需求的影响保持中性,财政的收支活动既不会产生扩张效应,也不会产生紧缩效应,实践中这种情况是很少存在的。财政政策工具1、对物品和劳务的购买例一——军需品和警察装备的购买例二:公共工程支出——政府投资兴建公共设施,但不是“形象工程”2、对个人和企业的转移支付直接表现为资金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主要包括政府部门用于补贴、债务利息、失业救济金、养老保险等方面的支出。转移只是在社会成员之间的资源再分配,政府部门只充当中介人的角色3、对个人和企业征税财政预算

是事先编制的财政收支计划。财政预算由一般财政收入和财政预算支出组成。财政预算收入主要是指部门所属事业单位取得的财政拨款、行政单位预算外资金、事业收入、事业单位经营收入、其他收入等;财政预算支出是指部门及所属事业单位的行政经费、各项事业经费、社会保障支出、基本建设支出、挖潜改造支出、科技三项费用及其他支出。

2007年预算的主要指标安排为:中央财政总收入24421.08亿元,比2006年增加3188.77亿元。中央财政总支出26871.08亿元,比2006年增加3388.82亿元。2007年全国财政收入44064.85亿元,比2006年增加5334.23亿元;全国财政支出46514.85亿元,比2006年增加6301.69亿元。

2007年中央财政拟用于“三农”的各项支出共达3917亿元,比2006年增加520亿元,增长15.3%

2007年,中央财政大幅度增加教育支出,将安排858.54亿元,比2006年增加252.49亿元,增长41.7%2007年,中央财政拟安排医疗卫生支出312.76亿元,比2006年增加145.36亿元,增长86.8%

2007年,中央财政拟安排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019.27亿元,在去年较大幅度增加的基础上又比2006年增加246.99亿元,增长13.9%

剩下大约18894亿元,已知预算如下:

3509.2亿(国防预算,比去年增长17.8%)

881亿(文化科技预算)

173亿(农村科教卫生预算)

1924亿(中西部地区的一般性转移支付资金,比去年增397亿)

210亿(民族地区转移支付资金,比去年增54亿)

335亿(补奖金,增长100亿)

64.9亿(贫困地区公检法补助,增5.6亿)

230亿(外交支出,增长37.3%)

2160亿(中央政权建设,国债利息)

95.1亿(扩大政策受益面)

2450亿(预算赤子,比去年减500亿)

1340亿(中央政府总投入,增150亿)2011年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加大了对“三农”、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保障性安居工程、文化等的支持力度,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其中,教育支出16116亿元,同比增长28.4%;医疗卫生支出6367亿元,同比增长32.5%;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1144亿元,同比增长22%;住房保障支出3822亿元,同比增长60.8%……平衡预算:财政收支相等赤字预算: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正确的的财政政策应对宏观经济波动实行逆向调整。

税收是国家对部分社会产品法定进行的无偿分配。也就是说,税收是国家按照法律规定,对经济单位和个人无偿征收实物或货币的一种特殊分配。

税收的职能与作用1.筹集财政收入

税收收入是我国财政收入最主要的来源。近几年,我国的税收收入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1999年我国税收收入突破1万亿元大关,2003年突破2万亿元,2005年突破3万亿元,2006年达到3.76万亿元。近年来,我国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一直保持在95%左右。

1994-2005年全国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比重情况项目税收收入(亿元)财政收入(亿元)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比重(%)1994年5070.795218.197.21995年5973.756242.295.71996年7050.617407.9995.21997年8225.518651.1495.11998年9092.999875.9592.11999年10314.9711444.0890.12000年12665.813395.2394.62001年15165.4716386.0492.62002年16996.5618903.6489.92003年20466.1421715.2594.22004年25723.4826396.4797.52005年30865.8331627.9897.6中国2010年税收收入:77390亿元中国2010年财政收入:83080亿元中国2010年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是:77390/83080=93.15%2.调控经济税收是国家调控宏观经济的重要杠杆。国家可以利用税收政策,调节产业结构、产品结构,鼓励或限制某些产业或产品的生产和发展。我国现在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时期,国家对高新技术产业,安置就业和再就业的企业,节约能源、利用“三废”的项目,直接为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服务的产业等,给予低税率或减税、免税的优惠政策,对那些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或污染严重、能耗高的产业,不予减税、免税,并可以通过提高税率等政策措施予以调节或限制。3.调节收入分配经济体制改革以来,随着收入分配政策的调整,居民的收入差距逐渐拉大。解决收入分配上存在的问题,需要多管齐下,综合治理。其中税收作为重要的调节手段,通过政策的调整和征管力度的加大,可以起到有效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比如,通过提高个人所得税工资、薪金等费用扣除标准(由每人每月800元到1600元),可以惠及广大中低收入群体。2006年全国减少个人所得税纳税人2000多万。同时,通过对年收入超过12万元以上个人实行自行申报等,加强对高收入群体的税收监管,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加大对高收入者的税收调节力度,缩小各阶层收入分配差距。国家将征收来的税款,或用之于公众,或用之于老弱病残及失业等人群的社会保障,从而达到促进社会公平的目的税收的类型1、固定税又称从量税,以关税为例,指依照进口货物的数量、重量、容积、面积、体积或长度为标准,每一单位保证一定金额的关税。2、比例税不论所得多少,均适用同一比率征税。3、累进、累退税税率随课税对象数额的增加而提高的税,即按照课税对象数额的大小,规定不同等级的税率。国税系统负责征收管理的税种

1、增值税;2、消费税、3、进口产品增值税、消费税、直接对台贸易调节税(海关代征);4、铁道、各银行总行、保险总公司集中缴纳的营业税、所得税、城市维护建设税;5、中央企业所得税;6地方银行和外资银行非银行金融企业所得税;7、海洋石油企业所得税、资源税;8、证券交易税;9、境内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的增值税、消费税、所得税;10、出口产品退税管理;11、集贸市场和个体户的增值税、消费税;12、中央税的滞补罚收入;13、按中央税、中央地方共享税附征的教育费附加。地税系统负责征收管理的税种

1、营业税、2、个人所得税、3、土地增值税;4、城市维护建设税;5、车辆使用税;6、房产税;7、屠宰税;8、资源税;9、城镇土地使用税;10、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11、地方企业所得税;12、印花税;13、筵席税;14、地方税的滞补罚收入;15、地方营业税附征的教育费附加。

公债公债是国家举借的债,是国家为了筹措资金而向投资者出具的,承诺在一定时期支付利息和到期还本的债务凭证。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所指的公债大多是狭义的,即政府举借的债。

一般把中央政府发行的债券称为中央政府债券,或国家债券,简称国债,而把地方政府发行的债券称为地方政府债券,简称地方债。

公债的特点公债作为债券体系中的一个品种,与其他债券相比,显示了四个方面的特点。

1、安全性高。在各类债券中,公债的信用等级通常被认为是最高的。

2、流通性强。公债的二级市场十分发达,转让很方便。

3、收益稳定。公债的付息由政府保证,对于投资者来说,投资公债的收益是比较稳定的。

4、免税待遇。大多数国家规定对于购买公债所获得的收益,可以享受税收上的免税待遇。公债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1.从财政角度看,公债是财政收入的补充形式,是弥补赤字、解决财政困难的有效手段。

当国家财政一时支出大于收入、遇有临时急需时,发行公债比较简捷,可济急需。从长远看,公债还是筹集建设资金的较好形式。一些投资大、建设周期长、见效慢的项目,如能源、交通等重点建设,往往需要政府积极介入。

2.从经济的角度看,公债是政府调控经济的重要政策工具。

(1)调节积累与消费,促进两者比例关系合理化。公债采用信用的方式,只是获得了一定时期内资金的使用权、没有改变资金的所有权,适当发行公债,可以使二者的比例关系趋于正常。

(2)调节投资结构、促进产业结构优化。

(3)调节金融市场、维持经济稳定。公债是一种金融资产、一种有价证券,公债市场可以成为间接调节金融市场的政策工具。

(4)调节社会总需求,促进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在总量和结构上的平衡。

财政投资是国家集中社会经济资源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进行直接的资金投入。它既可以调节投资与消费的比例,也可以调节国民经济结构。财政补贴所谓财政补贴,是指国家为了某种特定需要,通过财政分配,向企业或居民提供的无偿性补助支出。

国家为了实现特定的政治经济目标,由财政安排专项基金向国有企业或劳动者个人提供的一种资助。中国现行的财政补贴主要包括价格补贴、企业亏损补贴等。补贴的对象是国有企业和居民等。补贴的范围涉及到工业、农业、商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外贸等国民经济各部门和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及居民生活各方面。财政补贴的双重作用一方面,财政补贴是国家调节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重要杠杆。运用财政补贴特别是价格补贴,能够保持市场销售价格的基本稳定;保证城乡居民的基本生活水平;有利于合理分配国民收入;有利于合理利用和开发资源。

另一方面,补贴范围过广,项目过多也会扭曲比价关系,削弱价格作为经济杠杆的作用,妨碍正确核算成本和效益,掩盖企业的经营性亏损,不利于促使企业改善经营管理;如果补贴数额过大,超越国家财力所能,就会成为国家财政的沉重负担,影响经济建设规模,阻滞经济发展速度。

财政政策的使用1、赤字财政政策(扩张性政策)当经济处于萧条期时总供给超过总需,需求不足,政府增加财政支出,减少税收政策,以增加有效需求。2、紧缩财政政策当经济处于通货膨胀时,总需求大于总供给,引起物价上涨;政府紧缩财政支出与增加税收或双管齐下抑制有效需求,使财政收支有盈余。

货币政策概念

一般是指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来调节货币供给量以实现经济发展既定目标的经济政策手段的总和。货币政策目标一般是指经济发展的目标。我国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货币政策的作用(1)通过调控货币供应总量保持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货币政策可通过调控货币供应量达到对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两方面的调节,使经济达到均衡。当总需求膨胀导致供求失衡时,可通过控制货币量达到对总需求的抑制;当总需求不足时,可通过扩大货币供应量,提高社会总需求,使经济继续发展。同时,资市供给的增加有利于贷款利率的降低,还可刺激投资增长和生产扩大,从而增加社会总供给。(2)通过调控利率和货币总量控制通货膨胀,保持物价总水平的稳定无论通货膨胀的形成原因多么复杂,从总量:上看,都表现为流通中的货币超过社会在不变价格下所能提供的商品和劳务总量。提高利率可使现有货币购买力推迟,减少即期社会需求,同时也使银行贷款需求减少;降低利率的作用则相反。中央银行还可以通过金融市场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3)调节国民收入中消费与储蓄的比例货币政策通过对利率的调节能够影响人们的消费倾向和储蓄倾向。低利率鼓励消费,高利率则有利于吸收储蓄。(4)引导储蓄向投资的转化并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储蓄是投资的来源,但储蓄不能自动转化为投资,储蓄向投资的转化依赖于一定的市场条件。货币政策可以通过利率的变化影响投资成本和投资的边际效率,提高储蓄转化的比重,并通过金融市场有效运作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存款准备金政策

存款准备金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来影响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从而影响货币供应量的一种政策措施。存款准备金政策是一种威力强大、但不宜常用的货币政策工具。存款准备金就是中央银行(中国人民银行)根据法律的规定,要求各商业银行按一定的比例将吸收的存款存入在人民银行开设的准备金账户,对商业银行利用存款发放贷款的行为进行控制。商业银行缴存准备金的比例,就是准备金率。

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可以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扩张能力,从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存款准备金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12年5月12日,中国央行宣布今年第二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这也是中国自去年11月打开存款准备金率下行通道后,连续第三次下调。据估算,每次下调均释放约四到五千亿元人民币左右的流动性,市场资金紧张的局面有望为之一解。我国存款准备金率历次调整1985年统一为10%1987年从10%上调为12%1988年从12%上调为13%1998年3月21日从12%下调为8%1999年11月21日从8%下调为6%2003年9月21日从6%上调为7%2004年4月25日从7%上调为7.5%2006年7月5日从7.5%上调为8%2006年8月15日从8%上调为8.5%2006年11月15日从8.5%上调为9%2007年1月15日从9%上调为9.5%2007年2月25日从9.5%上调为10%2007年4月16日从10%上调为10.5%2007年5月15日从10.5%上调为11%近年来存款准备金率变化再贴现政策

再贴现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提高或降低再贴现率来影响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和市场利率,以实现货币政策预期目标的一种手段。这种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对一国的信贷规模、货币供给和市场利率都将产生一定的影响,而且其影响是比较缓和的,它有利于一国经济的相对稳定。但是,在利用这一政策工具时,中央银行处于被动的地位。这种政策能否取得预期的效果,将决定于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对它的反映。

再贴现是指金融机构为了融通调剂资金,将未到期的已贴现商业汇票再以贴现方式向中国人民银行转让的票据行为,是中央银行的一种货币政策工具。

中央银行根据一定的比率从现款中扣取自贴现日至票据到期日的利息,这一比率即为“再贴现率”。

央行可通过调低再贴现率,刺激商业银行通过贴现向央行借入资金,扩大信贷规模,增加市场的货币流通量,反之,就可以减少市场的货币流通量。“再贴现”是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之一。

公开市场业务

公开市场业务(也称“公开市场操作”),是指中央银行通过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特别是政府短期债券)来投放或回笼基础货币,以控制货币供应量,并影响市场利率的一种行为。公开市场业务的优点:中央银行处于主动的地位,其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的规模完全由它自主决定。公开市场业务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公开市场业务可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和政策目标的调整而随时作出逆向的操作。公开市场业务的运用符合政策目标的需要。中国财政部2007年9月10日宣布,将通过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向社会公开发行2000亿元特别国债,并且均为10年期以上长期国债。按照发行2000亿元特别国债的规模测算,对市场资金的冻结程度,相当于提高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一般性的货币政策工具及其基本操作

经济形势

政策工具

通货膨胀(总需求>总供给)

经济萧条(总需求<总供给)

存款准备金政策

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

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

再贴现政策

提高再贴现率

降低再贴现率

公开市场业务

卖出证券,回笼基础货币

买进证券,投放基础货币

其它工具

1、道义上的劝告。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在放款、投资等方面应采取的手段和行为给予指导或劝告,希望商业银行与中央银行在货币政策方面相互配合。

2、中央银行直接向所要支持的产业和地区提供贷款。

3、提供优惠的利率。这主要是对国家重点发展的产业和地区规定较低的贴现率或放款利率,以促进这些产业和地区的投资。

4、直接信用管制。这主要是中央银行以行政命令方式直接对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存放款的数量进行控制。此外,还包括各种信用管制规则、消费信贷管制、不动产信贷管制等。这样可以扩大或缩小银根,保证货币供应量和需求量的平衡。上述所分析的各种货币政策工具,各有优缺点,需要配套使用。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公开市场业务贴现率存款准备率其他工具货币供应量国民收入通货膨胀率失业率等政策工具中间目标最终目标货币政策的使用1、扩张性货币政策通过降低利率,增加信贷的可供量刺激总需求的增长。使用条件:经济萧条2、紧缩性货币政策通过提高利率,减少信贷的可供量,来削弱总需求的增长。使用条件:通货膨胀严重时期,经济过热4.2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4.2.1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功能差异4.2.2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4.2.3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搭配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功能差异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对经济影响的差别财政政策直接影响总需求规模货币政策通过货币供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