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朝阳区重点中学2016年3月高三历史复习 从试题的类型谈如何解题 讲座课件(116张)_第1页
北京市朝阳区重点中学2016年3月高三历史复习 从试题的类型谈如何解题 讲座课件(116张)_第2页
北京市朝阳区重点中学2016年3月高三历史复习 从试题的类型谈如何解题 讲座课件(116张)_第3页
北京市朝阳区重点中学2016年3月高三历史复习 从试题的类型谈如何解题 讲座课件(116张)_第4页
北京市朝阳区重点中学2016年3月高三历史复习 从试题的类型谈如何解题 讲座课件(116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试题的类型谈如何解题史料史法史实史观史料史法史实史观第一部分史料(材料)文献资料、图片资料、口碑资料、实物资料、地图资料、漫画资料、数据资料、示意图资料直接证据、间接证据有意证据、无意证据一手材料、二手材料文献资料

材料与所学:与教科书内容可印证与教科书内容无联系与教科书观点相矛盾获取信息:不可夸大,综合分析

6.史书记载:“大观元年五月,改交子务为钱引务,版铸印凡六:曰敕字、曰大料例、曰年限、曰背印,皆以墨;曰青面,以蓝;曰红团,以朱。”这可用来证明宋代

A.放宽了对商业的控制

B.发明了雕版印刷术

C.采用彩色套印技术

D.重视商业税收例:

16.1903年有人指出:“选官之祈以神,断案之祈以神……以重要家国大事而轻付虚空无凭、泥塑木雕之一掷,迂愚如斯,固执如斯。”这反映作者

A.抨击迷信思想

B.痛斥君主专制

C.批判宗法制度

D.回击复古逆流26.明代沉船“南澳一号”发掘引起社会关注,学生以此为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搜集的一条史料是:“(明中后期,有大臣)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不得往日本……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几三十载”。对该史料理解最恰当的是

A.明代没有民间的海外贸易

B.明政府曾奉行重商主义政策

C.明政府曾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

D.明政府从此废除“海禁”政策30.1913年,某身着日式服装的革命党人途遇一老农,老农询问其国籍,某称“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做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但被告知亦为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惶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这表明

A.国内民众的反日情绪强烈

B.革命党人处于不合法状态

C.辛亥革命对农村影响有限

D.农民阶级不支持辛亥革命6.罗斯福担任总统之前,美国出版的一本书提议政府增加开支,甚至不惜造成财政赤字,以便舒缓经济衰退。罗斯福读后批注:“哪有此等好事——天下没有不劳而获的东西。”这表明

A.罗斯福始终是信奉新政理念的政治家

B.罗斯福上台之前美国尚未出现经济衰退

C.罗斯福新政的理念在罗斯福担任总统前已经萌生

D.罗斯福在美国率先提出了政府干预经济的主张13.1906年除夕,两广总督岑春煊发布谕告,宣布从翌年正月起,废除“婢膝奴颜,有伤气节”的下跪请安,大小官员相见,概用长揖,同时废除禀帖中的“卑职”等用语。其后,湖北、江苏、河南等省纷纷效尤。这种现象说明在当时

A.平等观念在一定范围内传播

B.辛亥革命革除中国社会传统陋习

C.三纲五常思想受到严重冲击

D.近代文明礼仪被中国人普遍接受时间(辛亥革命前)、地点(南方若干省份)、人物(清廷官员)、内容(官场礼仪)

19.“当一个希腊人自豪地称自己是雅典人,他谈到的是那个既是他的家园又是他的国家的小城镇。那里不承认有什么最高的统治者,一切由集市上的人们说了算。”这段材料反映出雅典社会的情况是①工商业比较发达②民主政治是小国寡民的产物③人人都能担任一切官职④公民参与政治的积极性很高

A.③④B.②④C.①②D.①④

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江苏巡抚曹时聘因苏州民变上疏皇帝,内中提到“吴民生齿最繁,家杼轴(纺织)而户纂组(编织)。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浮食奇民,朝不谋夕,得业则生,失业则死。臣所睹记,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房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明神宗实录》卷三六一

人口压力大雇佣关系出现手工工场规模大竞争激烈出现失业现象导致社会不稳定纺织业发达以上现象互相是什么关系上述材料反映苏州哪些历史现象?从上述材料可以获取什么信息巡抚与皇帝的关系江南的人口状况江南的经济状况江南的社会矛盾……图片资料种类场景实物使用图题观察例:18.图7是拍摄于山海关的历史照片,图中的解放军主力即将参加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4.右图所示农具最早出现于A.春秋B.战国C.汉代D.隋唐15.下图为《宋人画册》中的扇面画《耕获图》。下列对该图的理解,正确的是①体现出传统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②体现出典型的小农经济生产特点③证实翻车的发明是在宋代④表明粮食生产已形成一年两熟制A.①④B.②③C.②④D.①②③2.下列选项中,能反映商朝农耕生产的是漫画资料夸大的是细节真实的是心态28.右图为法国大革命期间的一幅漫画,在铁砧旁的三个人分别是贵族、教士和平民,他们在共同打造一部新宪法。这部宪法应该是

A.《人权宣言》B.1791年宪法

C.《拿破仑法典》D.1875年宪法23.右图是创作于1958年的漫画。出现图中所示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土地改革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B.我国生猪养殖技术出现了重大突破C.人民公社化运动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热情D.社会主义建设出现了严重“左”倾错误现象:浮夸风根源:“左”倾错误4.右侧是一幅政治漫画,画中的法国人和德国人正在讨论,最后达成的共识是A.我们太小,实在无奈B.他们相争,我们得利C.赶快联合,求得生存D.各奔东西,争取自保地图资料图题图例地标区位18.以下地图,与哥伦布对地球的认识最为贴近的是

图1:古代欧洲人对世界的认识图2:16世纪中期欧洲人的世界23.由图1到图2反映了欧洲人对世界认识的变化,导致人们认识发生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A.商品经济发展B.文艺复兴

C.宗教改革D.地理大发现14.观察图3,我们可以获取的历史信息有①分封诸侯有利于边疆地区开发②黄河流域是当时最重要的文明区域③重要地区均被分封给同姓诸侯④北京地区的开发最晚可追溯到西周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西周主要封国位置图镐京例:29.⑴据图11,概括说明列强对该地区的侵略呈现出怎样的变化趋势。例:29.⑴据图11,概括说明列强对该地区的侵略呈现出怎样的变化趋势。地图上: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开放营口、天津、烟台等通商口岸;19世纪末列强强占和租借的大连、旅顺、威海卫、青岛等军港或商港;《辛丑条约》规定外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侵略范围不断扩大,由沿海深入内地;由经济掠夺到政治军事控制。

例:概括说明列强对该地区的侵略呈现出怎样的变化趋势:侵略范围不断扩大,由沿海深入内地;由经济掠夺到政治军事控制。17.抗战初期,日本企图速战速决,三个月灭亡中国。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组织了数次重大战役中,粉碎了日本这一战略企图的战役发生在例:12.图6是一幅古代北京地区的政区示意图。图中反映的地方行政制度实行于A.西周B.秦朝C.汉朝D.唐朝2.右图为秦朝疆域图(部分),图中方框应该填写的地名是

A.燕京

B.渔阳郡

C.广阳国

D.顺天府

19、图8中数字标明的地点,都是抗日战争期间著名战役的发生地,其中能为八路军战史提供实地的资料的是

A、①B、②

C、③D、④

史料:历史遗存史法:田野调查数据资料绝对数据相对比例横看竖看综合看内比外比综合比7.1938—1944年,我国科技人员在大后方注册的专利共431件,比此前20年全国的总和增长了157%,其中机器、电器、交通工具、化学药品类居多。形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科技人员的内迁

B.军工企业的激增

C.民营工业的发展

D.战时需求的刺激例:13.表1反映了我国某一时期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的变化情况。该时期是A.1949-1951年B.1953-1955年C.1958-1960年D.1979-1981年加加减14.据统计,“九一八事变时外国人投资有42.8%集中在上海”,“七七事变前,外国人的银行业投资有79.2%集中在上海,进出口和商业有80%、工业有67.1%”。造成上述变化的原因是

A.东部沿海受外国经济渗透最早

B.日本不断扩大侵华战争

C.国民政府忙于内战忽视建设

D.内地民族工业力量薄弱外国人投资集中在上海的具体原因是什么?外国人在其他地方投资减少,上海投资基本不变,因此上海所占比重大。21.右图是中国《1956到1965年粮食生产变化曲线图》,导致这种变化的相关因素有A.抗美援朝、三大改造B.“一五”计划、中共八大C.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

D.“大跃进”运动、国民经济调整

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写道,自20世纪50年代初到80年代初,中国的工业和农业的年增长率分别为10%和3%左右,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率为5%~6%。34.结合所学和下图中的信息,可以得出的推论是①古代中国和欧洲的人口曾经长期维持稳定②中国人口在宋元时期突然达到第一个高峰③伴随着新航路开辟世界人口出现第二个高峰④世界人口数量急剧攀升主要是缘于工业化A.①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39(1)直到18世纪初,人类主要使用水力和木材等可再生能源,但这时英国一些冶铁炉因为木炭短缺而不得不停产。工业革命初期,水力比煤炭更为廉价,许多英国纺织厂仍然依靠水力;由于煤炭运输成本较高,一些新工业企业不得不建在煤田附近。(1)结合材料和所学,指出1830年后英国煤产量增长趋势与此前有何不同,并分析其原因。(8分)

变化:英国煤炭产量在1830年之后加速增长。原因:英国木材等传统能源供应日益紧张;工业革命的发展加大了能源的需求;铁路等现代运输条件的改善降低了运煤成本,使得煤在工业中的大规模使用成为可能。

18世纪初1830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之前工业革命的发展英国工业革命的结束从中体会答题思路和语言表述直接证据与间接证据不同证据不同效力有学者认为,外国商品输入造成中国自然经济逐步瓦解……可以做为该观点直接证据的是

A.19世纪末镇江海关报告称“从前如江北内地各州县,均用洋布,近则用土布者渐多”

B.20世纪初有人指出“商市展扩所及,建筑盛则农田少,耕者织妇弃其本业而趋工场,必然之势也。”

C.1853年的《顺德县志》载:“女布(指土布)遍于县市,自外洋以风火水牛运机成布,舶至贱售,女工几停其半……”

D.1850年,美国驻厦门领事说:“这里对棉织品的需要,和在广州上海一样,长期受到限制……”最近,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为增补共产国际代表尼科尔斯基的照片费尽周折。假设寻找时发现了下列原始材料,能佐证他出席中共一大的是

A.1921年10月开往上海的船票

B.1919年签发的苏联护照

C.1921年7月初和马林在上海的合影

D.1925年向共产国际汇报五卅运动情况的俄文原稿1.右图所示是民国九年的一则报纸广告。作为直接证据,它可以用于研究A.马克思主义的传播B.实业救国的思潮C.工人阶级的诞生D.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史法区分观点与事实二重证据法主观因素的影响2.历史学的基本要素是:史料、史料解释、历史叙述和历史评价。孟子,名轲,邹人,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的再传弟子。他认为人生来就有仁、义、礼、智四端,即对他人苦难的同情,对不义之事的羞辱,辞让的心情及辨别是非的能力。他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特别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即主张民贵君轻;又说“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认为社会上一切不仁不义不正行为的根源在于君主。这种带有民主色彩的见解,为后世儒家所不及,也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思想遗产。问题:(1)文中哪些属于史料?(2)文中哪些属于史料解释?(3)文中哪些属于历史评价?22.①春秋时期,郑国发生了火灾,掌管祭祀的官员建议子产焚烧玉石向上天祈祷,②子产说:“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③于是积极组织灭火。④这说明当时以祭祀为核心的宗教意识日益淡薄,而世俗理性逐渐占据上风。上述材料中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A.①B.②C.③D.④34.中日双方对1894年7月25日发生的丰岛海战记述各异。中方《济远航海日志》记载:“7点45分,倭三舰同放真弹子,袭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日方出版的《二十八年海战史》称:“7点52分,彼我相距约3000米之距离。济远首先向我发炮。旗舰吉野立即迎战,以左舷炮向济远袭击。”这说明

A.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

B.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

C.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

D.原始记录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真相2.20世纪90年代,陕西章台出土了一些秦代封泥(密封信件文书时加盖了印章的泥块),上面有上郡、代郡、邯郸等郡名和蓝田等县名。这一发现可以印证秦朝

A.政治上四分五裂的事实

B.出现了造纸业的事实

C.实行了郡县制度的事实

D.用泥制陶的事实23.1814年11月29日,正当《泰晤士报》的手工印刷工人准备工作时,社长竟向他们出示了一份印好的报纸,并骄傲地对工人们说:“本期报纸在一个小时内就印刷完毕,这是印刷术发明以来的最大成就。”四位同学对这则材料发表了如下的意见甲说:这不可能,活字印刷术在19世纪还没有传入西方呢。乙说:这太夸张了,不可能在这么短时间内印好报纸。丙说:这是可能的,工业革命使机器生产的效率明显优于传统手工方式。丁说:我也认为是真实的,因为我听说这则材料来自于一位学者的著作。哪一位同学的意见最为合理?A.甲B.乙C.丙D.丁1918年,陈独秀在《新青年》上说:“我国民要想除去现在及将来国耻的纪念碑,必须要叫义和拳不再发生。”1924年,陈独秀却这样评价义和团:“还幸亏有‘野蛮’的义和团少数人,保全了中国民族史上的一部荣誉。”由此可见,陈独秀

A.爱国主义情感逐渐加深

B.没有掌握唯物辩证法

C.看待问题缺乏个人主见

D.认识受制于时代的需要

史料中的主观倾向(立论者的背景与动机)(西城)14.某学习小组在研究性学习中发现,1921年中国共产党一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纲领》没有原始的中文记录本,现在能够看到的有英、俄两种文本。俄文本由共产国际代表记录,见于共产国际保存的档案。英文本是一大代表陈公博(后来在抗战期间做了汉奸)于1924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所作论文《共产主义运动在中国》中收录。怎样确定这两个文本的可信性,小组同学有如下意见,其中正确的是①英、俄两个文本可对照看,内容矛盾则存疑②陈公博抗战时期出卖祖国,他的记录不可信③英文版是为写论文服务的,动机不纯不可信④英、俄两个文本可对照看,内容一致则可信

A.①③B.①④C.②④D.①③④

史料的甄别(西城期末)25.某同学在网上看到这样一段文字:“1937年9月,中国共产党发表宣言,声称‘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中共愿为其彻底实现而奋斗’。”他不知该材料的真伪。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应该是真,中国共产党为实现国共再次合作而作出了努力

B.应该是真,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始终坚持三民主义

C.应该是假,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期间的目标是反对日本侵略

D.应该是假,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与三民主义格格不入

史料的甄别史实史实判断史实联系史实概括史实比较史论结合史实判断结论——依据特征——表现18.近代中国最早主张“断发易服”的派别是

A.洋务派B.维新派

C.立宪派D.革命派12.张謇在《致袁世凯函》中指出,当时中国“潮流万派,毕趋共和”。据此判断,该信函书写于

A.1894年B.1898年

C.1905年D.1911年(西城期末)11.1784年,刚刚获得独立的美国为打破英国组织的经济封锁,派遣商船“中国皇后号”不远万里来华开展贸易。“中国皇后号”在中国停靠的港口应该是

A.宁波B.上海

C.厦门D.广州

考查什么知识?如何判断?1.秦始皇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自称始皇帝,后人也称其为“千古一帝”。秦始皇一生功绩中最值得人们称颂并至今仍有重大意义的事情是

A.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初步奠定祖国疆域基础

B.开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中国两千多年政治统治的基本格局

C.在全国推行的地方行政制度,基本确立了中国的行政区划

D.修筑长城、灵渠等大型工程,惠及后世功绩至今最A∨∨∨B∨CD∨∨某班学生为“共和国成长历程”的研究性学习搜集了一组图片,其中能够反映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成功探索的是A.“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

B.大跃进

C.天津盛锡福公私合营D.小岗村分田到户

某班学生为“共和国成长历程”的研究性学习搜集了一组图片,其中能够反映建设社会主义新时期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成功探索的是A.“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B.大跃进

C.天津盛锡福公私合营D.小岗村分田到户

某班学生为“共和国成长历程”的研究性学习搜集了一组图片,其中能够反映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失败探索的是A.“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B.大跃进

C.天津盛锡福公私合营D.小岗村分田到户

某班学生为“共和国成长历程”的研究性学习搜集了一组图片,其中能够反映新中国第一个十年对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探索的是A.“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B.大跃进

C.天津盛锡福公私合营

D.小岗村分田到户

史实联系背景、原因、条件、目的结果、意义、作用、影响1892年1月18日《申报》有这样一篇报道:“凡西人之以货物运至中国者,陆离光怪,几于莫可名言,华人争先购归,以供日用。初祗行于通商各口岸,久之而各省内地亦皆争相爱慕,无不以改用洋货为奢豪。”该材料反映了当时的经济现象是

A.外国商品物美价廉

B.洋务运动初见成效

C.民族工业初步发展

D.自然经济逐步瓦解1892年1月18日《申报》有这样一篇报道:“凡西人之以货物运至中国者,陆离光怪,几于莫可名言,华人争先购归,以供日用。初祗行于通商各口岸,久之而各省内地亦皆争相爱慕,无不以改用洋货为奢豪。”导致该现象的原因是

A.外国商品物美价廉

B.洋务运动初见成效

C.民族工业初步发展

D.自然经济逐步瓦解1892年1月18日《申报》有这样一篇报道:“凡西人之以货物运至中国者,陆离光怪,几于莫可名言,华人争先购归,以供日用。初祗行于通商各口岸,久之而各省内地亦皆争相爱慕,无不以改用洋货为奢豪。”该现象导致的影响是

A.外国商品物美价廉

B.洋务运动初见成效

C.民族工业初步发展

D.自然经济逐步瓦解33.在世界历史上,首次出现“南北美洲和东欧(包括西伯利亚)生产原料,非洲提供人力,亚洲提供各种奢侈品,西欧则指挥这些全球性活动”这种现象的背景是

A.新航路开辟加强了各大洲联系

B.近代自然科学在欧洲产生

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D.工业革命在世界的扩展5.秦始皇焚书坑儒的直接原因是

A.儒生攻击郡县制,非议秦始皇

B.儒生主张“非攻”,反对兼并战争

C.秦的暴政与儒家仁政思想相抵

D.儒家的仁爱主张不利于秦始皇横征暴敛2.罗斯福新政通过立法规定工人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的目的是

A.克服经济危机,稳定资本主义制度

B.争取工人支持,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C.加重对工人的剥削,攫取更多利润

D.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管理31.日本学者认为,1540-1610年间,世界科学技术的中心在意大利。这个时期意大利科技发展的主要条件是

A.文艺复兴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B.新航路开辟开阔了人们的视野

C.宗教改革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D.意大利是当时世界最富有地区1.为避免出现“废嫡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的混乱情形,周朝开始确立

A.禅让制B.嫡长子继承制

C.分封制D.王位世袭制24.1978年,我国展开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其意义是

A.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作了思想准备

B.彻底否定了“文化大革命”

C.提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D.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展览三老号新韵第一阶段1669年,乐显扬创办同仁堂药室。1723年,同仁堂开始供奉清宫御药房用药。第二阶段1950年,政府帮助同仁堂签订销售合同,同仁堂业务迅速恢复。1954年,同仁堂率先实行公私合营。1957年,同仁堂成立中药提炼厂,采用机器生产。1979年,同仁堂厂、店牌号得以恢复。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同仁堂”被认定为驰名商标。1997年,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成立,股票上市。第四阶段2000年,同仁堂和记(香港)药业发展有限公司成立,开始融入国际主流市场。(3)请从第二、四阶段中任选一个,结合所学,分析同仁堂发展的历史原因。(6分)学生:答的是背景;双保险;条理清楚,但失之套话

主题四新中国的少数民族体育

1953年11月,第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在天津举办。参加体育表演及竞赛大会的,共有满族、蒙古族、回族等13个民族的395名运动员。其中,维吾尔族的踩绳、蒙古族的摔跤、朝鲜族的跳板、回族的武术以及内蒙古骑兵的马术等少数民族项目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4)结合所学,说明举办第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背景和意义。背景:新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民族平等政策。意义: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有利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与发展。例:

17.“上海的炮声应该是一个信号,这一次全国的人民真的团结成一个整体了……我们为着争我们民族的生存虽至粉身碎骨,我们也不会灭亡,因为我们还活在我们民族的生命里。”这段文字出自巴金即时而作的《一点感想》。让作者有感而发的背景是A.抵抗八国联军侵略 B.辛亥革命推翻清廷C.北伐军队进入上海 D.抵抗日本全面侵华37(1)

茶叶产于我国南方。唐朝后期,有人记述说:“古人亦饮茶耳,但不如今人溺之甚,穷日尽夜,殆成风俗,始自中地,流于塞外,往年回鹘(唐朝后期北方少数民族)入朝,大驱名马市茶而归。”

(1)阅读材料,概括其中反映的有关茶的发展史实。(4分)结合所学,指出唐朝茶业发展的经济条件。(4分)

史实:唐朝中后期饮茶渐成风俗;茶叶成为同少数民族交易的货物。条件:唐朝时期大运河便利了南北交通;唐朝商业贸易繁荣。

好的答案(1)

a.茶叶原产南方,唐朝后期喝茶成为风俗

b.民族交流带动了茶叶贸易的发展,促进了茶文化的传播的确是“概括”要素很全面(茶业、喝茶、茶业、茶文化)好的答案(2)

发展史实

a.茶叶产于南方,饮茶历史久远

b.茶业在唐朝时发展成为经济作物,广为人们喜欢,饮茶成为风俗

c.从中土到塞外,茶业成为汉族与少数民族贸易的重要商品经济条件

a.大运河开通,交通便利

b.农业、手工业发展,商品经济发展

c.经济重心南移,城市发展(有道理)

d.统治者对茶征税,茶税成为政府经济来源之一(有道理)17世纪初,荷兰的东印度公司最早从事茶叶贸易,不久在法、英等国都出现了中国茶。18世纪末,输入荷兰、英国和法国的中国茶,除本国消费外,还流通到西北欧与美洲殖民地。有的城市还形成了国际茶叶市场。

18世纪英国东印度公司逐步垄断了中英茶叶贸易。1760—1833年间,输入英国的中国茶叶价值,由80多万两增至560多万两白银,茶叶占中国出口总值的比例一般在80%以上。19世纪40年代以前,中国茶叶一直独占世界市场。1835年,英国人首次将中国茶引种到印度,此后印度茶园面积不断扩大。1889年,输入英国的印度茶首次超过中国茶。(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概括中国茶叶在18世纪世界贸易中发挥的作用。分析19世纪英国茶叶贸易变化的原因。①作用:茶叶成为中西贸易的主要商品之一,茶叶贸易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发展;茶叶贸易的利润为英国等国提供资本积累。②原因:印度成为英国殖民地;19世纪印度茶叶种植业兴起,印度茶逐渐打破中国茶在贸易中的垄断地位。对人的尊重和对生存权、发展权的追求,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回答:

(1)战乱使庐舍为墟,生灵涂炭。《汉书》记载“汉兴,高祖初入关,约法三章曰:‘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兆民大悦”。

结合“约法三章”的背景,谈谈你对该法规内容及其历史作用的认识。

约法三章体现了对人的生命和财产的尊重,

获得人民拥护;

是刘邦战胜项羽的原因之一。

史实比较关键在于确立比较项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为近代欧洲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对二者的共同点表述正确的是:

A、反对宗教神学,强调三权分立

B、反对封建制度,倡导人民主权

C、反对蒙昧迷信,推崇人的理性

D、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君主立宪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相同点是

A.崇尚理性和科学的结合

B.批判罗马天主教的愚昧统治

C.坚持国家权力高于教会

D.设计了未来理想的社会制度《独立宣言》曾被马克思称为世界历史上“第一个人权宣言”。与法国《人权宣言》不同,《独立宣言》还提出了

A.生命权B.自由权

C.财产权D.反抗压迫权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初期,美国先后推出了援助希腊、土耳其计划(后称“杜鲁门主义”)和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这两个计划的相同之处是

A.具有军事援助的性质

B.具有意识形态的色彩

C.促进欧洲经济的恢复

D.缓和受援国社会矛盾史实概括从组成要素概括事物概括不同事物的共性从现象中概括出本质从不同方面概括特征当历史学家谈起《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反法西斯主义、黑人民权运动等史实时,人们会不由自主地想到下列哪一概念?

A.共和B.社会保障

C.人权D.君主立宪根据相关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1937年,中国铁路总长21761千米,其中由南京国民政府控制的占52.5%,其余为日、英、法等列强资本所控制。

(1)根据上述材料及图7,概括抗日战争前中国铁路的主要特征。某论文把巴拿马运河开通、印度向英国出口棉花、华工赴美参与修建铁路、法国向俄国输出资本等作为重要证据。该论文的主题最可能是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B.美国经济的崛起

C.英国“世界工厂”地位的确立

D.工业革命在欧洲扩散某历史著作中主要有“火车的发明”、“大清帝国的衰落”、“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逐渐缩小的世界”等章节。此著作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A.工业文明下的世界

B.晚清政府的徘徊与挣扎

C.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

D.东西方的隔绝与冲突史实论证论证他人观点评论他人观点论证自己观点例1、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唐女祸》中说:“开元之治,几于家给人足,而一杨贵妃足以败之。”结合你对唐朝由盛转衰原因的认识,分析评论赵翼的这一观点。

唐朝由盛转衰的原因是唐玄宗统治后期中央政治腐败,地方节度使拥兵自重,导致“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战乱和割据削弱了中央的统治,破坏了社会经济。杨贵妃受宠爱,唐玄宗沉湎酒色,这只是中央政治腐败的表现之一。赵翼把这说成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根本原因是错误的。这一表现本身也是封建帝王唐玄宗造成的。赵翼把责任加在杨贵妃头上是不对的。赵翼的根本错误在于夸大了杨贵妃个人对唐朝由盛转衰的影响。(1)提炼观点。主要是弄清几个问题:评论的客观对象是什么?评论者的主观认识是什么?有几个观点?各观点之间是什么关系?(2)判断表态。这又分四种情况:正确的,错误的,对中有错的,错中有对的。(3)客观对象的真相是什么?用事实说话,最有说服力。(4)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主观认识?上升到理论层次。从历史观点产生的根源来讲,大致可以归结为社会偏见、态度倾向、阶级立场、方法论等几个方面,甚至还会可能混淆事实,颠倒黑白。

晚清一些官员注意探究西方的政治制度。早期维新派郑观应写道:“泰西各国都城没有上、下议政院。上院以国之宗室、勋戚及各大员当之,以其近于君也。下院以绅耆士商,才优望重者充之,以其迩于民也。凡有国事,先令下院议定,详达之上院,上院议定,奏闻国主。”

参与过百日维新的张荫桓说:“欧墨(美)各国均设议院而章程不同,美之议绅(议员)均由民举,不分上下也;英之下议绅由民举,而上议绅则由世爵,然权归于下议院,则政仍民主之也。”

(3)简要分析这些官员为什么要探索西方政治制度?上述两种说法哪一种更准确地反映了西方的议会制度?说明理由。第四部分史观史观即看待历史问题的角度看历史问题的角度因时而变不同史观可以共存并不矛盾……李大钊在《史学要论》中指出,“一时代有一时代比较进步的历史观,一时代有一时代比较进步的知识;史观与知识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历史事实的解喻自然要不断的变动。”他在这里强调历史研究要

A.与时代同行B.有历史观引导

C.为现实服务D.充分掌握史实下列关于五四运动的总体评价,代表中国共产党观点的是A.五四运动是中国的“文艺复兴”

B.五四运动破坏了了中国传统文化C.五四运动是中国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转折点D.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分水岭有人认为,洋务运动、戊戌维新和辛亥革命都体现了历史的进步潮流。这种主张体现的是

A.革命史观B.近代化史观

C.英雄史观D.阶级斗争史观

民国初期,有人认为:“吾国自通海以来,自悲观者言之,失地偿金,国力索矣。自乐观者言之,倘无甲午(中日战争)庚子(八国联军侵华)两次之福音,至今犹在八股垂发时代。”

(3)结合19世纪末至辛亥革命期间的相关史实,从政治和经济角度分析“甲午”和“庚子”对近代中国社会转型所产生的影响。(16分)

民国初期,有人认为:“吾国自通海以来,自悲观者言之,失地偿金,国力索矣。自乐观者言之,倘无甲午(中日战争)庚子(八国联军侵华)两次之福音,至今犹在八股垂发时代。”

(3)结合19世纪末至辛亥革命期间(时间)的相关史实,从政治和经济角度(角度)分析“甲午”和“庚子”对近代中国社会转型(内容,什么是社会转型)所产生的影响。(16分)

近代中国社会转型:近代化(民主化、工业化、理性化)政治角度:民主化经济角度:工业化

史实:戊戌变法、新政和预备立宪、辛亥革命、清政府放宽民间办厂的限制穿衣戴帽:对民主化和工业化究竟有何影响编写答题提纲

政治:甲午、庚子所引发的民族危机促进了国民觉醒;(1分)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戊戌变法;(2分)清政府推行新政和预备立宪;(2分)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辛亥革命,结束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中华民国(或民主共和政体);(2分)中国近代化进入到追求民主政治的阶段(或民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