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作文素材:中华文明之光 高一语文教材同步作文 素材拓展+范文展示(统编版必修下册)_第1页
第一单元作文素材:中华文明之光 高一语文教材同步作文 素材拓展+范文展示(统编版必修下册)_第2页
第一单元作文素材:中华文明之光 高一语文教材同步作文 素材拓展+范文展示(统编版必修下册)_第3页
第一单元作文素材:中华文明之光 高一语文教材同步作文 素材拓展+范文展示(统编版必修下册)_第4页
第一单元作文素材:中华文明之光 高一语文教材同步作文 素材拓展+范文展示(统编版必修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教材同步作文素材经典素材积累必修下教材同步作文指导

中华文明亦称华夏文明,以《诗》《书》《礼》《易》《春秋》为文明源泉,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

中华文明像一场五千年的飞奔。盘古开天,女娲造人,先民结绳记事,文明肇始于江河之畔、莽原厚土;从甲骨文到小篆,文字统一,祖先开始书写自己的历史,中华文明得以薪火相传。秦朝一统,大汉为族,五胡之后民族融合,终于创出光华璀璨的唐宋文化,中华文明展现出雍容辉耀的盛世气象。元起于蒙古,清起于东北,先后融入中华文明的长河,汹涌澎湃,冲波逆折。清末百年屈辱,世界风云激荡,古老的中华文明凤凰涅槃,浴火重生。新中国成立,中华民族由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一步步向着更远的星辰大海奔驰。

中华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孕育了底蕴深厚的民族文化,培育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思想、价值、审美、政情、民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固有根本,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竭源泉、永恒动力。一单元主题中华文明之光

【高屋建瓴】习近平眼中的中华文明人类历史上唯一一个绵延5000多年至今未曾中断的灿烂文明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以“天下大同”、“协和万邦”的宽广胸怀,自信而又大度地开展同域外民族交往和文化交流,曾经谱写了万里驼铃万里波的浩浩丝路长歌,也曾经创造了万国衣冠会长安的盛唐气象。正是这种“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变革和开放精神,使中华文明成为人类历史上唯一一个绵延5000多年至今未曾中断的灿烂文明。——2018年12月18日,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摘选自《光明日报》)二素材整理同类主题链接

为人类文明做出了重大贡献

中华文明历史悠久,从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到隋唐佛学、儒释道合流、宋明理学,经历了数个学术思想繁荣时期。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产生了儒、释、道、墨、名、法、阴阳、农、杂、兵等各家学说,涌现了老子、孔子、庄子、孟子、荀子、韩非子、董仲舒、王充、何晏、王弼、韩愈、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王守仁、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鲁迅等一大批思想大家,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化遗产。中国古代大量鸿篇巨制中包含着丰富的哲学社会科学内容、治国理政智慧,为古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重要依据,也为中华文明提供了重要内容,为人类文明做出了重大贡献。——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二素材整理同类主题链接

儒家思想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思想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倡导“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主张“协和万邦,和衷共济,四海一家”。这种“和合”理念同“上海精神”有很多相通之处。“上海精神”坚持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强调求同存异、合作共赢,在国际上获得广泛认同和支持。——2018年6月9日,习近平在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欢迎宴会上的祝酒辞二素材整理同类主题链接

中华文明历来崇尚“以和邦国”“和而不同”“以和为贵”中华文明历来崇尚“以和邦国”“和而不同”“以和为贵”。中国《孙子兵法》是一部著名兵书,但其第一句话就讲:“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其要义是慎战、不战。几千年来,和平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脉中,刻进了中国人民的基因里。——2017年1月18日,习近平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二素材整理同类主题链接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国人民创造的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发展史是中国人民书写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国人民创造的!历久弥新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培育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是中国人民奋斗出来的!中国人民的特质、禀赋不仅铸就了绵延几千年发展至今的中华文明,而且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发展进步,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2018年3月20日,习近平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二素材整理同类主题链接

中华文明从与其他文明的交流中获得了丰富营养

在长期演化过程中,中华文明从与其他文明的交流中获得了丰富营养,也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丝绸之路的开辟,遣隋遣唐使大批来华,法显、玄奘西行取经,郑和七下远洋,等等,都是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生动事例。——2014年9月24日,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摘选自新华网)二素材整理同类主题链接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对人类社会创造的各种文明,无论是古代的中华文明、希腊文明、罗马文明、埃及文明、两河文明、印度文明等,还是现在的亚洲文明、非洲文明、欧洲文明、美洲文明、大洋洲文明等,我们都应该采取学习借鉴的态度,都应该积极吸纳其中的有益成分,使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中的优秀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优秀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进行文明相互学习借鉴,要坚持从本国本民族实际出发,坚持取长补短、择善而从,讲求兼收并蓄,但兼收并蓄不是囫囵吞枣、莫衷一是,而是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2014年9月24日,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摘选自新华网)二素材整理同类主题链接

诗人笔下的孔孟、庄子与刘项圣人道大能亦博,学者所得皆秋毫。虽传古未有孔子,蠛蠓何足知天高。桓魋武叔不量力,欲挠一草摇蟠桃。颜回已自不可测,至死钻仰忘身劳。

——王安石《孔子》

【经典素材】

一个“大”字,概括了孔子的思想与人格。其道大,深宏似海;其人大,巍峨如山。千载士推无此拟,一编吾喜窃窥观。苟非此道知音少,安有兹人得志难。机巧满朝论势利,疮痍连室叹饥寒。先生自是齐梁客,谁作商岩渭水看。——曾巩《读<孟子>》

【经典素材】

孟子被尊为“亚圣”,可谓名至实归。他将孔子“仁”的思想发扬光大,提出了鲜明的仁政主张。不过他所生活的战国中期诸侯征伐,生灵涂炭,其主张根本不能实行。曾巩此诗,对此发出了深沉感慨。夸大帝传由,形容跖侮丘。仅饶聃御寇,共载一虚舟。——刘克庄《杂咏一百首·庄子》

【经典素材】

进退无仪,则政令不行。——春秋·管仲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战国·荀子国尚礼则国昌,家尚礼则家大,身有礼则身修,心有礼则心泰。 ——清·颜元人不能像走兽那样活着,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意大利诗人但丁文明就是要造就有修养的人。 ——英国作家罗斯金文明的最重要任务之一,是使人在他纯粹的物质生活中也受形式的支配,使人在美的王国能够达到的范围内成为审美的人。 ——德国剧作家席勒除了上面几条,你还知道哪些有关文明的名言呢?在下面写出一两条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外名人谈文明

我国历史上的中华“六圣”1.文圣: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孔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更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人物志】

我国历史上的中华“六圣”2.史圣:司马迁

司马迁,字子长,生于龙门(西汉夏阳、即今陕西韩城市),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时期,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四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人物志】

我国历史上的中华“六圣”3.医圣:张仲景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涅阳县(今河南省邓州市穰东镇张寨村)人。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

在方剂学方面,《伤寒杂病论》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创造了很多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其所确立的六经辨证的治疗原则,受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这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后学者研习中医必备的经典著作,广泛受到医学生和临床大夫的重视。

【人物志】

我国历史上的中华“六圣”4.书圣:王羲之

王羲之,字逸少,东晋时期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南渡后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

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李志敏评价:“王羲之的书法既表现以老庄哲学为基础的简淡玄远,又表现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为基础的冲和。”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人物志】

我国历史上的中华“六圣”5.诗圣:杜甫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出生于河南巩县,原籍湖北襄阳。

杜甫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杜甫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别”等名作。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人物志】

我国历史上的中华“六圣”6.茶圣:陆羽

陆羽,字鸿渐,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一名疾,字季疵,号竟陵子、桑苎翁、东冈子,又号“茶山御史”。唐代著名茶学家,被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

陆羽一生嗜茶,精于茶道,以著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而闻名于世。他也很善于写诗,但其诗作目前世上存留的并不多。他对茶叶有浓厚的兴趣,长期实施调查研究,熟悉茶树栽培、育种和加工技术,并擅长品茗。

唐朝上元初年(公元760年),陆羽隐居苕溪(今浙江湖州),撰《茶经》三卷,成为世界上第一部茶叶著作。《全唐文》中撰载有《陆羽自传》。曾编写过《谑谈》三卷。他开启了一个茶的时代,为世界茶业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人物志】

四群文集萃

“曾皙之志”的儒家生活美论建构

《论语·先进》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章(以下简称《侍坐》),孔子问四位弟子之志,四人各抒怀抱,唯有曾皙受到孔子的赞赏,曾皙对孔子问题的回答历来都被看作是《论语》的经典语段甚至点睛之笔,曾皙之志所表现出的社会理想和美学范式甚至成为儒家思想的最高境界,“吾与点也”一句对曾皙思想高度肯定,概括出了《侍坐》的全部精魂,已然成为孔子思想的核心之一。一直以来,孔子为何“与点”是学人孜孜以求的问题,大家围绕这个问题各抒己见,跨越时空进行对话,因此曾皙之志究竟反映了孔子怎样的理想变得非常重要,其答案也不一而足。

自20世纪初开始,对曾皙之志的阐释呈现出多元化趋向,其中呈现出一种去政治化的方式去重新审视《侍坐》和“曾皙之志”,毕竟孔子及其周围弟子都是活生生的人,作为儒家政治思想的动力机制和驱动群体,他们讨论的问题当然在相当大的层面上涉及政治,同时存在很多生活的表述和生活的憧憬,《论语》的言说方式本身即是这种生活的注脚,所以同样不能忽视《论语》作为生活文本的价值。沿着这种思路回过头来重新研读“吾与点也”就会发现,《侍坐》展开的是一种生活图景,其背后蕴涵的是孔子的生活理想,也是孔子的生活美论之所在。

进入20世纪,对“曾皙之志”的阐释更加多元,各家从方方面面对之进行梳理,既参考了前人对《侍坐》的分析又加入了新的思考。王国维从美学的角度言“孔子之教人,于诗乐外,尤使人玩天然之美。故习礼于树下,言志于农山,游于舞雩,叹于川上,使门弟子言志,独与曾点”。认为曾皙表述的自然之美和悠然之情打动了孔子,对于孔子来说这是一种美学的超越。杨树达则认为“孔子所以与曾点者,以点之所以言为太平社会之缩影也”。杨伯峻对“吾与点也”的解释是“在沂水旁边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歌,一路回来”。李泽厚的解释与杨颇相近,释为“在沂水边洗澡游泳,在祭坛下乘凉,唱着歌回家”。但是他也体会到了阐释《侍坐》的难度,“有的地方以意译出之,不然可惜了这篇好文章”,同时批评宋明理学对这段对话的神话,认为他们不该大讲曾点的“天地气象”,因为“孔子只是一时赞叹,并没有这层意思在内”。可见,李泽厚认为孔子并没有贬低前三个学生,只是曾皙之志符合孔子的期待视野罢了。钱穆的解释略有出入,认为“浴”有“盥洗面手”的意思,这样就可释作“结队往沂水边,盥洗面手,一路吟风披凉,直到舞雩台下,歌咏一番,然后取道回家”。钱穆认为前三人的理想在“道消世乱”之时未必能够实现,而曾皙“无意用世,孔子骤温其言,有契于其平日饮水取肱之乐,重有感于浮海居夷之思,故不觉慨然兴叹也”。

在这些对《侍坐》的阐释当中,儒家美论及其价值受到重视。王国维从美育的角度认为孔子之所以“与点”是因为曾皙阐明了一个“无希望,无恐怖,无内界之争斗,无利无害,无人无我,不随绳墨而自合于道德之法则”的境界,这既是一种美学境界,也就是叔本华所谓“无我之欲”,孔子赞赏或期待的就是这种天人合一境界的实现,又为现代美育着眼于现实生活提供了有力注脚。李泽厚则从“儒道互补”的角度言及曾皙之志同庄子道家思想相似,从而认为孔子思想有与庄子相通之处。叶朗撰写《中国美学史大纲》时也指出“曾点所描述的政治理想,是一种审美的境界”,孔子“与点”是因为曾皙看到了审美、艺术和社会之间的联系,可以说,叶朗既看到了“吾与点也”的政治逻辑,同时也看到了逻辑背后的美感所在。其实,在对曾皙之志进行美学解读的同时,20世纪著作家也关心生活之于“吾与点也”的重要性,事实上,曾皙之言已经从多个方面刺激、迎合或揭示了孔子的想法,因此孔子说“吾与点也”,从某种意义上也是因为曾皙具有前三位学生不能企及的精神高度,表现在他对于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高度关注,孔子“与点”从另一个侧面呈现出了孔子甚至儒家思想的生活美论。

通过“曾皙之志”理解孔子的生活美论,还是应该回到《侍坐》的前后逻辑重新整理这段对话的思路。首先,在《侍坐》中,前面三个人的回答将孔子的问题塑造成一个关于政治的问题,但是曾皙的回答却远远超出了政治的范畴而上升到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如或知尔,则何以哉”本身并不仅针对四人的政治抱负,而是针对他们的社会理想和人生理想,子路、冉有和公西华从本体出发描绘了一个政治蓝图,孔子并不反对他们的政治主张(“亦各言其志也已矣”),但是曾皙言罢孔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表明当时孔子听后的欣喜和欣赏,因为曾皙所给出的答案并不是纯粹抒发政治理想,在很大程度上追求的是一种生活理想,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共生关系和走向文明的精神生活追求。其次,曾皙描述的场景本身就是一个生活事件,同时也具有丰富的精神生活内涵。对于《侍坐》曾皙之言的理解主要集中在对“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阐释。浴,《说文》释“洒手也从水噪声”,在《侍坐》中各家解释不尽相同,本文取“洗头面两手”之意。“风乎舞雩”作在祭坛下吹风意。咏,《说文》释“歌也从言永声”,有唱歌之意。这样曾皙之言就可释为:“暮春时节,穿上新作的单衣春装,和五六个青年还有六七个少年,在沂水洗手洗脸,然后在祭坛下吹吹风,一边唱歌一边往回走。”之所以仔细推敲这句话的意思是因为这对理解曾皙之言有很大帮助,他描绘的是一幅和谐的生活图景。倘若没有雅致的生活环境,恐怕没人能够如此充满诗意地栖居,而背后潜藏的是冠者和童子精神生活的一部分。

既然孔子说四位弟子“亦各言其志也”,那么为什么又言“吾与点也”呢?其实,孔子并没有否定其他三人的政治理想,“哂之”或不语并不是反对他们言说内容的主体。曾皙之言和其他人的最重要差别在于,其他人的政治理想是自上而下的,而曾皙的理想是自下而上的,子路等人关心的是政治上作为,曾皙关心的则是平常人的生活境界。这种境界建基于政治而又超越政治,是政治与生活的双重表达,所以成为“吾与点也”的关键。由此可以看出,“曾皙之志”也是孔子生活观的外在表达,将之与孔子哲学或儒家哲学的某些思想建立联系,会发现一个更为广阔的生活境界。

【读后思考】

“‘曾皙之志’的儒家生活美论建构”中的“建构”指的是什么?把你的理解写在下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建构”指对“曾皙之志”以去政治化的方式重新审视,重视其呈现的儒家美论及其价值,揭示其对于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高度关注及对一种生活理想的追求: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共生关系和走向文明的精神生活追求。千古鸿门宴,谁解其中味

鸿门宴,是事关项羽和刘邦人生转机,也是谁主天下历史转机的重大事件。因此,便有“鸿门一宴,千秋转机,汉史发祥地,天下第一宴”之说。

位于陕西省临潼区新丰镇鸿门堡村的鸿门宴遗址,南依骊山北临渭河,地处潼关通长安之要道,毗邻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冬日,夕阳正浓时,猎猎西风中,我慕名前往游览。

曾听朋友说,该遗址不太大,景观不是很多。这应在情理之中。社会江湖的规则是胜者王败者寇,演出鸿门宴的两主角之一刘邦是胜者“王”,但鸿门宴是他的屈辱史,自当为之“讳”而无宣扬之理;宴会主导者项羽成了败者“寇”,便更无宣扬之由了。但是,我久有一游之念,非为观景,只是想感受英雄项羽遗留的气场,表达一种敬意。

让我们把目光投向公元前206年的那个冬日——

项羽浴血奋战、消灭了秦王朝军队的主力,刘邦却乘虚进入秦的都城咸阳而欲称王,两支反秦的武装便形成竞争而面临恶战。势弱的刘邦亲自到鸿门项羽军中解释,项羽的谋士力劝在宴会中借机杀掉刘邦,但项羽没有听从而是放走了刘邦。在随后的四年间项刘进行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