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一 知识点总结_第1页
高中历史必修一 知识点总结_第2页
高中历史必修一 知识点总结_第3页
高中历史必修一 知识点总结_第4页
高中历史必修一 知识点总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9-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一、夏商政治制度夏朝的建立:2070政治制度(1)禅让制:(2)王位世袭制①建立:禹死后,其儿子启夺得王位,并传位给自己的后代。这样,政治权力由“传贤”变成“传子”,王位世袭制确立。②概念: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的制度。③方式:商朝建立后,王位有时父子相传,有时兄终弟及。“家天下”的局面逐渐形成。(3)夏商的行政管理制度①夏商的最高统治者为巩固统治地位,把自己的行为说成是天的意志,国家大事都通过占卜的方式来决定,王权具有了神秘色彩。②商朝中央设有相、卿士等,掌管政务。地方封伯和侯,侯、伯作为臣服于商朝的方国首领,定期向商王纳贡,并奉命征伐。二、西周的政治制度1.等级森严的分封制2.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2)性质: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政治制度。(3)含义: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4(2)性质: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政治制度。(3)含义: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4)内容:周王称为天子,王位由嫡长子继承,为大宗;其他儿子分封为诸侯,他们对天子来说是小宗,但在自己的领地内却是大宗。大宗可以命令和约束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周天子是天下的大宗,也是政治上的最高领袖。上图是大宗、小宗示意图,这幅图反映出西周的宗法制有哪些特点?①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②大宗和小宗有相对性;③大宗和小宗既是家族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⑤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小结:1.宗法制对我国社会有什么影响?如重男轻女、传宗接代的观念;家长制、任人唯亲的作风;尊宗敬祖的传统等。2.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由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和宗法制构成,宗法制为核心。(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等级森严。(3)王权与神权相结合、国与家相结合,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相结合。(4)权力与义务相统一,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一、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历史背景1.政治基础:秦朝统一中国,巩固统治的需要2.思想基础:法家思想的理论基础3.经济基础:封建经济发展的要求4.秦始皇个人的雄才大略。二、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1.皇帝制度的建立(1)皇帝名称的由来(2)皇帝权力的至高无上(3)皇帝制度的特征:皇位世袭;皇帝独尊;皇权至上。((1)关系:相互配合,彼此牵制,军政大权掌握在皇帝手中。(2)影响: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专制下重大事情的决策失误。3.地方:郡县制(1)历史沿革①春秋时期:某些诸侯国开始实行郡县制。②商鞅变法时:废分封,行郡县制。③秦统一后:全国范围内实行。(2)主要内容①郡:全国分36郡 最高长官称郡守②县:郡以下设县县令或县长③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3)历史影响:有助于中央对地方直接有效的控制,巩固全国的统治。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比较(1)联系:都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目的都是为了巩固统治。(2)区别项目分封制郡县制时代奴隶社会封建社会选官标准与宗法制相联系,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按才能、政绩、地域官员任命世袭长官都由皇帝任免与中央政府的关系相对独立于中央政府中央政府下属的地方行政机构性质贵族政治官僚政治影响容易形成割据势力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小结: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含义特点及影响1.含义君主专制:指的是国家政权的主宰和中央决策方式,即皇权至上,皇帝独裁中央集权:指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即中央控制地方,地方服从中央2.特点:(1)权力高度集中,皇权至高无上,地方无条件服从中央,中央集体对皇帝无条件负责。(2)君主专制是主要特点,带有浓厚的人治色彩。(3)中央集权制度下存在着两对基本矛盾:中央与地方、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3.影响(1)积极作用①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和中华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②有利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③奠定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沿用,且不断加强(2)消极作用:容易导致暴政,加重剥削,激化矛盾。第3课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中央集权的发展1.汉朝:(1)汉初郡国并行制:产生王国问题(实质:地方分裂割据,威胁中央集权)(2)王国问题的解决:2.唐朝:(1)唐中期:设置藩镇(节度使:了解权力)(2)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中央集权,造成后来五代十国长期分裂。2.唐朝:(1)唐中期:设置藩镇(节度使:了解权力)(2)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中央集权,造成后来五代十国长期分裂。3.北宋初年: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加强(1)背景:唐中期以来出现藩镇割据局面,不利于中央集权加强。(3)特点:重文轻武 分化事权(4)评价:①利:改变了唐末以来长期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成功地防止了地方割据的局面(;②弊:造成“三冗”“二积”后患。4.元朝:行省制度的实行(趋势:完善并发展)(1)背景、目的:疆域空前辽阔,为了巩固统一,巩固统治。(2)措施:①中央机构中书省:管辖河北、山西、山东等地。②地方机构设置:行省,省下分设路、府、州、县;设宣慰司(掌管边远民族地区。③行省权力:长官朝廷任命,拥有经济、军事大权,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节制。(3)评价:①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②②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改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总结:1.西周以来的地方行政制度有哪些?奴隶社会:分封制封建社会:郡县制;郡国并行制;行省制二、君主专制的演进1.汉朝(1)背景:汉初丞相位高权重。(2)措施:汉武帝重用侍从、秘书担任尚书令、侍中参与军国大事(形成内外朝或中外朝)2.隋唐:三省六部制(1)演变过程:①魏晋南北朝:形成三省体制②唐:尚书省下设六部,确立并完善三省六部制(2)分工与职权(3)特点及影响:①①三省分工明确,分掌决策、审议、执行,提高了工作效率。(运行机制)群相制③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3.宋朝:(1)措施:①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②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别分割宰相行政权、军权、财政权(2)影响:削弱了宰相职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二府三司:宋代为了加强对内控制,以掌管政务的中书门下(政事堂、东府)和掌管军事的枢(西府中书门下的长官)(四)元朝:(1)概况:设中书省替代三省,为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长官行使相权,位高权重。(2))(3)总结:从汉到元君主专制的演进特点: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1.汉朝:察举制度(1)概念:自下而上的推荐人才为官的制度。(与之配套的是自上而下的征召制度)(3)主要科目:孝、廉2.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1)概念:是一种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然后授官的制度。(2)标准:门第(重视诗词反映此现象)3.隋唐宋元明清:科举制-PAGE15-(1)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人才(2)隋炀帝: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3)唐宋元:继承并完善科举制度(4)标准:才学(5)方法:分科考试(6)科举制的影响:的权利,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④这一制度为历代沿用,影响深远;⑤推动儒学发展;⑥推动世界文明进步。局限:但重才轻品、形成官本位。(学而优则仕)的权利,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④这一制度为历代沿用,影响深远;⑤推动儒学发展;⑥推动世界文明进步。局限:但重才轻品、形成官本位。(学而优则仕)①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②忽视实用性学问,不利于科技的发展。③阻碍了近代知识分子开眼看世界,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文化因素。小结从汉至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特征:(1)皇权不断加强,相权日益削弱(直至明清取消。(2)中央对地方的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3)历代王朝都重视选官制度的建设,选官用官制度是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重要措施。总特征:不断发展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一、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1.废除宰相制度(1)原因:①相权过大,威胁皇权。(根本原因)②元朝丞相权势过重,导致皇权不稳。(历史纵横)(直接原因)(2)经过:①1380①1380年,明太祖以谋反罪诛杀胡惟庸。②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③还下令,以后不许再立丞相。(3)影响: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宣告废除,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2.设立内阁(1)背景:废除丞相后,全国重大政务都由明太祖决断,政务繁多,明太祖深感力不从心。(2)过程:(3)地位及性质:①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二、清朝君主专制的加强1.背景: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的事,连皇帝也难以更二、清朝君主专制的加强1.背景: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的事,连皇帝也难以更改。皇权受到很大限制。2.措施:(1)南书房①时间:康熙帝时期②目的:为扩大皇权。③职责:名义上是陪同皇帝读书写字、赋诗作画,实际上是参与机要事务,替皇帝起草谕旨。④影响:中枢机构一分为三,内阁、 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南书房 三足鼎立,互相制约,最后集权于皇帝。(2)军机处①时间:雍正帝时期②目的:为办理西北军务。③特点:a机构简单,有官无吏;b军机大臣品级不高,但都由钦定;c办事机密。④职责:跪受笔录,拟写、传达皇帝旨意。⑤影响:a提高了行政效率;b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c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小结:1.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兴废历程及认识(1)主要历程:①秦朝统一全国后,在中央设立三公九卿,宰相制度形成。②汉武帝时,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③隋唐时期确立三省六部制,使相权一分为三,相互制约和监督。④北宋时期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为制约宰相,后来又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1380(2)危及皇权,常用宦官奴仆控制宰相,相权被削弱;宦官、奴仆却成了事实上的宰相。君主为加强权力,千方百计地削弱相权,从而导致宰相制度不断演变。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1)积极作用:①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②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③在统一的环境下,有利于各民族的融合和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2)消极作用:①皇权专制极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②思想专制,钳制了思想。③在封建社会末期,阻碍了新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第6课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671.习惯法(1)时期:罗马共和国早期(2)特点:法律和习惯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具有很大的伸缩性和不确定性(3)局限性:贵族经常随心所欲的解释法律,损害平民的利益2.《十二铜表法》(成文法)(1)背景:①习惯法的局限。②平民与贵族的长期斗争和强烈要求。(2)特点:内容广泛,条文清晰。(3)目的:维护私有财产和贵族利益。(4)意义:①维护了奴隶主贵族利益;②也是平民的胜利:③它是罗马第一部成文法,也是罗马的基本法。3三、罗马法的发展与完善:1.第一阶段:公民法发展到万民法思考:公民法发展到万民法原因是什么?(1)罗马帝国扩张,疆域扩大,商品经济和贸易发展,不同民族间矛盾日益突出,公民法已无法应对新变化(主要原因)(2)罗马帝国皇帝高度重视法律制定(3)法学家也积极编撰法典2.第二阶段:查士丁尼《民法大全》——标志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小结:小结:罗马法的主要内容:(1)形式上:分为习惯法和成文法(2)适用范围上:分为公民法和万民法(3)基本内容:①保护私有财产(核心)②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③自然法原理(看资料回放)三、罗马法的作用及影响1.实质:保护奴隶制度,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2.作用:(1)对罗马:维系统治①保护私有财产,提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②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③成为罗马统治有力的支柱(2)对后世:影响深远--PAGE16-④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⑤是近现代欧美国家立法和司法的理论基础⑥是近代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制度推进发展资本主义的有力武器⑦对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产生影响3.消极作用(1)保护奴隶制度,维护奴隶主对奴隶的剥削和压迫(2)提倡保护私有财产,而奴隶没有财产(3)提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而妇女在社会上的地位得不到保障第7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概念解读1.(又称代议制民主。特点:集体统治作用:防止专制独裁;资产阶级不同集团的权益之争在议会中得以和平方式解决。2.君主立宪制:资本主义国家以世袭的君主为国家的元首,君主的权力根据宪法规定,受到限制的一种政权组织形式。3.责任制内阁:内阁由议会产生,并对议会负责的一种行政权力的组织形式。一、君主立宪制建立的基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背景:(1)经济上: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2)阶级上: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壮大(3)政治上:斯图亚特王朝专制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根本原因)2.过程:1640—1688-PAGE19-((1)斗争方式:议会斗争——革命——议会斗争(2)革命结束:“光荣革命”(1688年)“光荣革命”的含义:不流血,政变。“光荣革命”的实质:资产阶级与新贵族同封建势力妥协。二、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权利法案》(1689年)1、《权利法案》颁布的目的:限制国王权利。23、《权利法案》的作用:①建时代的权神授遭到否定,君主权力由法律赋予,受到法律严格制约。②议会不但掌握制定法律的权力,还可以监督政府和决定重大的经济政策③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的权力,国王开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英国的君主立(革命前是国王的议会,革命后是议会的国王)三、君主立宪制的发展——1832年议会改革1.改革的原因:工业革命以后,工业资产阶级兴起,要求获得更多的政治权利。2.改革的内容:1832年,议会进行了选举改革。2.改革的意义: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议席,大大加强了在议会中的作用,为工业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保障。四、君主立宪制的完善——责任制内阁的形成1.责任制内阁的形成过程:①光荣革命后,国王召集内阁。②18世纪后,国王退出内阁。1721()责任制内阁的运行原则:(1)内阁成员集体负责,在大政方针上保持一致,与首相共进退。2.国王、内阁、首相、议会之间的关系:★注意:1.国王——————国家元首议会——————国家权力中心内阁——————国家政府首相——————政府首脑2.国王、内阁、首相、议会是怎样产生的?分别拥有哪些权力或职能?⑴国王——产生:世袭权力:①任命首相;③也是英联邦首脑,起着维系英联邦的纽带作用。⑵内阁——产生:首相组阁;也可以说间接地由议会产生,对议会负责。权力:①内阁首脑是首相,内阁成员是各部大臣;②内阁成员集体负责,必须在大政方针上保持一致,要与首相共进退;③内阁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其实是对议会负责。⑶首相——产生:议会产生。具体步骤:①成为在下院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领袖;②国王在形式上的任命。权力:①有权解散议会,重新选举;②地位非常重要,有权提名内阁成员即各部大臣;③决定国家的重要政策,掌握国家的行政大权;④通过议会掌握立法权⑷议会——产生:由上议院和下议院组成,资产阶级主要进入下议院。权力:①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内阁就要垮台;(监督内阁)②掌握立法权五、君主立宪制的特点1、君主制、民主制、贵族制三者融为一体的混合物;2、以议会和责任内阁为核心;权力中心在议会,内阁掌握行政权并对议会负责;明朝——①皇帝的内侍机构,权利较轻(少,君主专制,大权独揽②封建王朝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本课小结:1、一条主线: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发展、完善过程2、两个趋势:君主权力逐渐削弱;议会权力不断增强3、三个转移:立法权由国王到议会——《权利法案》行政权由国王到内阁——责任制内阁形成-PAGE29-政治权利由贵族民主到工业资产阶级民主并下移到公民民主——1832年议会改革后81.前提:美国独立北美13州摆脱英国殖民统治,成立了美利坚合众国2.必要性:邦联制的缺陷独立初期,美国是一个邦联制国家,(各州作为独立主权之邦建立起的松散的联盟),严重制约着约着美国的发展。3.人心所向:渴望强有力的中央政府4.华盛顿等人受英启蒙思想的影响17-18二、17871.制定:1787费城制宪会议2.主要内容:((2)国家权力的划分: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司法和行政三部分,国会掌握立法权,总统掌握国家的行政大权,最高法院掌握司法权。33.美国1787年宪法体现的原则联邦制原则(中央集权原则、分权与制衡原则、民主原则4.对1787年宪法的评价:(1)性质:它是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2)特点:它强调国家权力,又突出“分权与制衡”的原则,体现了一定的民主精神;(3)作用:使美国确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制度,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对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制度的建立起到示范作用。4)局限:①存在种族歧视②保留了黑人奴隶制③妇女地位低下三、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共和政体的正式确立1.时间:1789年2.标志:(1)美国举行第一次总统选举,华盛顿当选美国第一任总统,任期两届;(2)第一届国会经选举产生,美国联邦制共和政体开始确立。四、两党制的形成和发展第9课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发展一、法国的共和政体1.艰难历程帝制与共和制多次反复的原因: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薄弱,资产阶级力量弱小;②封建专制根深蒂固;③小农经济长期大量存在。2.法国共和政体的确立: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1)宪法的内容①议会

议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掌握立法大权。参议院有权否决众议院的决议案。众议院:成年男子直接选出,任期四年参议院:间接选举产生产生,任期_九年_②总统 产生方式:由参众两院联席会议选出权利:a掌握国家行政大权,是国家元首和军队最高统帅,任期七年可连选连任b有权任命部长等高级官员、缔结条约和实行特赦;c经众议院同意有权任命内阁;d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2)宪法颁布的意义①使共和政体得以最终确立,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②为法国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二、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1.背景:帝国建立(1)德意志四分五裂的政治局面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2)普鲁士经济、军事实力强大(3)普鲁士在“铁血宰相”俾斯麦领导下,经过三次王朝战争,完成统一(4)1871年德意志帝国建立。2.确立标志: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颁布3.宪法内容:(1)君主立宪政体

①皇帝掌握国家大权,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统帅。②宰相主持内阁,由皇帝任命,只对皇帝负责。③议会是立法机构,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组成。(2)联邦制度4.评价

①帝国政府掌握大权,各邦保留一些自治权。、②普鲁士在帝国中占有统治地位。(1)宪法性质:保留大量封建残余的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2)进步性:①使国家统一和君主立宪政体确立。②有利于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是德意志帝国很快跻身于资本主义强国之列⑶局限性:①德国君主立宪制是一种不彻底和不完善的代议制;②具有浓厚的专制(君主权力过大)和军国主义色彩;③造成德国资产阶级民主改革的保守和不彻底。小结:1.英法美德四国政体的比较项目英国君主立宪制美国总统制法国总统制德国君主立宪制国家元首国王总统总统皇帝元首产生方式世袭民选选举世袭元首任期终身制任期制任期制终身制元首有无实权无有有有政府首脑内阁首相总统总统宰相政府产生方式议会产生总统任命总统任命皇帝任命国家权力中心议会总统议会皇帝行政权内阁首相总统总统、内阁皇帝、宰相政府与议会关系负责互相制约负责没有负责关系立法机构议会国会议会议会确立文件《权利法案》《1787年宪法》《1875《1871年宪法》2.西方近现代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确立的方式有何相同点?(1)大都经过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的方式确立资产阶级的政权(2)通过颁布宪法或法律确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3.简要分析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特点及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1)特点:①议会形式上代表民意行使国家权力,是一种间接的民主形式。②一般都实行三权分立和权力制衡的原则。③都实行资产阶级的政党政治,实现政治上的制衡,更有助于民主政治的实行。(2)历史作用:①防止了专制独裁,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发展,推动了世界政治民主化进程。②有利于避免暴力冲突和社会动荡。③有利于促进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第10课鸦片战争一、鸦片战争1.鸦片战争的背景:中国英国政治封建君主专制中国英国政治封建君主专制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经济落后的自然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发达,工业革命完成军事装备陈旧,军备废驰船坚炮利外交闭关锁国,愚昧无知自由主义综合封建统治危机四伏资本主义迅速崛起(2)直接原因:禁烟运动 2.战争经过:两个阶段(1)爆发:1840年6月英军进犯广东——沿海北犯—天津白河口(2)扩大侵略:1841年侵占香港岛,攻占东南沿海一些城市(3)结束:1842年8月清政府求和3.结果(1)战争失败失败原因:①客观原因:英国经济军事强国,综合国力强。②主观原因:清政府腐败,经济落后,军事装备落后;阶级矛盾尖锐,战争中组织抵抗不力、战和不定。③根本原因:腐朽的封建制度无法对抗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2)签订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附件: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4.影响(1)社会性质: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国家主权:完全独立自主权→领土不完整,丧失部分主权(4)革命任务:中国人民开始肩负起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革命任务。(5)革命阶段:中国进入了旧民主主义时期。所以,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原因(1)根本原因: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2)直接原因:中国拒绝修约扩大市场(借口)

清政府(根本原因)(根本原因)英法担心危及统治利益等国提出“修约”要求拒绝“修约”(2.经过(1)第一阶段(1856年—1858年)1856年 英军炮轰广州城(爆发)1857年 英法联军攻陷广州1858年 攻陷大沽,进逼天津,签定《天津条约》(2)第二阶段(1859年—1860年)1860年 占领津、京,火烧圆明园,签定《北京条约》3.结果:签订两个不平等条约-PAGE39-小结:1.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分类比较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继续根本原因和目的都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战争性质都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扩大战争过程侵略力量英国英法两国,美俄帮凶侵略时间两年四年侵略范围主要在长江以南沿海地区从沿海深入到内地战争危害和影响开放口岸和割地开五口割香港岛增开十一口;英割九龙,俄割150多万平方公里主权遭到破坏领土、领海、司法、关税等主权进一步丧失,侵略势力由沿海深入内地社会性质发生变化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2.理解:半殖民地、半封建“半封建”是指保存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即形式上仍是封建统治和自然经济占主导,实际上社会已经逐渐近代化,资本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因素在不断发展壮大,从一定程度上讲是历史的进步。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一、爆发原因:根本原因:鸦片战争后,民族矛盾激化了阶级矛盾。直接原因:鸦片战争后,连年的自然灾害。3.主观原因:西方宗教思想的影响,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的推动。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⑴主观原因: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②战略上失误⑵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三、纲领1.《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2.治国方案——《资政新篇》(1859年)思考思考:四、太平天国运动的作用和局限性1.作用:⑴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几千年农民战争的最高峰。⑵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为近代化减少阻力。⑶勇敢担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任务。⑷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⑸拉开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2.局限性:农民阶级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提不出科学的革命纲领,农民阶级不可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小结:太平天国运动的新特点:太平天国运动的新特点: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一、甲午中日战争1.背景(1)国际: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列强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资本输出、瓜分世界。(默许日本侵略——有利环境)(2)日本:明治维新后,向帝国主义过渡,资本主义发展,国力增强.制定“大陆政策”,蓄谋已久。(根本原因)“大陆政策”分五步:第一步征服台湾;第二步征服朝鲜;第三步征服满蒙;第四步征服全中国;第三步征服满蒙;第四步征服全中国;第五步征服南洋、亚洲至全世界。(3)朝鲜:爆发农民起义,日本借口镇压(导火线)(4)中国:清政府腐败无能,不积极备战(可趁之机)2.战争概况3.甲午战争的失败对国内政局造成了怎样的影响?客观上刺激了中华民族的真正觉醒(1)清政府:进行军事改革(2)维新派:戊戌变法(3)革命派:决心用暴力推翻清政府(4)农民阶级:义和团运动4.《马关条约》内容和危害1900年八国联军司令瓦得西(德国)在给德国皇帝威廉二世的信中说7.影响(1)直接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企图。(瓜分——以华制华)(2)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原因:(1)根本原因:确保在华利益,瓜分中国。(2)直接原因:义和团运动损害其利益。2.过程:大沽口→天津→北京3.结果:第13课辛亥革命一、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1.社会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人普遍感觉清政府腐败无能,应当推翻。2.经济基础:清政府进行一些改革,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3.阶级基础:革命知识分子的队伍不断壮大。4.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5.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成立。(1)兴中会的创立:①时间:1894年,创立人:孙中山,地点:美国檀香山②性质: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2)中国同盟会成立:6.武装准备:一系列武装起义。7.有利条件/二、武昌起义(1911.10.10)1.导火线:清政府调动湖北新军前往四川镇压保路运动。湖北革命党人乘湖北防务空虚策划起义,但消息泄露,湖广总督下令搜捕革命党人,形势异常严峻。2.经过:武昌起义迅速进军的主要因素:革命党人的高度自主性。三、辛亥革命的成果中华民国的建立识记:时间;定都;国旗(五族共和,体现民族团结;纪年(民国纪元换算:加减1911;临时大总统;政权性质:资产阶级政权临时大总统;政权性质:资产阶级政权1)(直接,维护共和制度(根本)(2)意义: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四、辛亥革命的结局——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1.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原因:1(2-PAGE49-342.表现:五、辛亥革命的评价1.革命的性质: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2.革命的功绩(进步性:(1)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2)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3)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4)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5)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革命的失败(局限性:(1)表现:①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②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③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改变。(2)原因:①主观原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导致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②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破坏和镇压(3)教训: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不可能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第14课两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一、五四运动:1.背景:(1)国内背景①政治上:北洋军阀黑暗统治,阶级矛盾尖锐。②经济上:民族工业发展,工人阶级力量装大。③思想上: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促使先进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积极开展爱国运动。(2)国际背景①①日本加紧侵略中国②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给中国指明了道路。③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导火线)2.口号(斗争目标)3.经过思考:思考:思考:为什么说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1)胜利:①释放被捕学生②罢免曹、陆、章三人的职务③巴黎和会中国代表拒绝签字(2)初步:①没有改变山东的状况②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4、历史意义(1)性质:彻底地反帝反封的革命运动(2)特点(各阶层作用):青年学生是先锋工人阶级是主力军(3)作用:促进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4)影响:标志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二、中国共产党诞生1.历史条件(1)国内:①经济: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阶级:无产阶级的壮大③思想: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④组织: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成立(2)国外:共产国际的帮助2.诞生(1)标志:中共“一大”的召开(2)时间:1921年7月23日(3)地点:上海、浙江嘉兴南湖游船(4)内容:①规定党的名称②奋斗目标③确定中心工作④选举领导机构(5)意义: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三、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1.第一次国共合作: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⑴原因:必要性:敌强我弱,必须联合其他阶级建立统一战线。(二七惨案的教训;中共三大决定)可能性:①国民党是比较革命的民主派;②孙中山同意与共产党合作;③共产国际的帮助⑵合作基础:新三民主义(增加了反对帝国主义)⑶合作方式:党内合作⑷实现标志:国民党一大(1924.1,广州)①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同时保持独立性;②国民党改组: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⑸影响:促成全国性的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运动迅速展开2.国民革命的高潮:北伐战争1926(1)条件:①国共合作后,工农运动蓬勃发展;②1925年广州国民政府成立,整编国民革命军,统一广东革命根据地。(2)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3)成果:歼灭吴孙主力,革命势力发展到长江流域,国民政府从广州迁至武汉(革命中心转移)(4)影响:①工农运动蓬勃发展;(最大的功绩;③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根基,列强开始寻找新的代理人;④革命阵营内部发生危机,蒋介石、汪精卫反革命面貌先后暴露。国民革命失败(1)经过及标志:①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②1927.4.18蒋介石建立南京国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③1927年汪精卫“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失败的标志(2)失败的原因:客观原因:①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②帝国主义干涉中国革命(2)失败的原因:客观原因:①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②帝国主义干涉中国革命主观原因:中共坚持右倾错误,放弃对革命和军队的领导权。(3)失败的教训:要领导人民取得革命胜利,就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掌握革命的武装,坚持武装斗争。小结:15一、南昌起义1.背景:(1)大革命失败的教训(中共从大革命的失败中认识到要想取得革命的胜利必须要掌握革命的领导权和革命的武装,开展武装斗争)(2)中共掌握了一部分武装力量(3)南昌附近敌人兵力比较薄弱2.过程:(1)时间:1927年8月1日; 主要领导人:周恩来、贺龙(2)概况:经过战斗,占领南昌城。南下途中受挫,保存下来的队伍,一部分由朱德、陈毅率领,转战湘南。另一部分进入海陆丰,与当地农民军会合。3.意义:(1)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2)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二、土地革命1.八七会议(1)时间、地点:1927年8月7日、汉口。(2)内容:1会清算陈独的倾错。 2确开展地革和装反国民统治3决秋收时节发动武装起义。2.秋收起义19279思考:南昌起义成功后,按预定计划南下广州,遭到敌人封堵,损失严重。秋收起义进攻长沙受挫。中共既然已经总结大革命失败的教训,为什么还是连遭失败呢?学习苏联革命的经验,走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不适合中国国情。3.工农武装割据(1)内容: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2)实践1a.创建:1927年10月,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到1930年夏,全国已建立起大小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b.经济建设:努力发展生产。c.政权建设:1931年冬,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瑞金召开。(会议内容:宣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制定了宪法大纲;定都瑞金;选举毛泽东为临时中央政府主席,朱德为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2a.内容: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b.作用:广大贫苦农民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了土地,革命积极性空前高涨。3补充: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即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是结合中国国情,在总结武装起义和开辟根据地的实践经验基础上提出来的,因此它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对中国革命的发展有特别的指导作用。从理论上阐明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正确道路,即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和全国革命的胜利。这一理论的创立推动了当时根据地建设和红军的发展三.红军长征1.背景:(1)直接原因: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实行战略转移。(2)根本原因:左倾错误2.经过(1)开始:1934年10月。2时间:1935年1)1内容:a.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的左倾军事路线错误,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b.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2意义:a.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b.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3.胜利: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在陕北吴起镇与当地红军会合。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与红一方面军会师。4.意义(1)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2)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的种子,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成为激励党和人民继续前进的巨大动力。(3)开始了革命新局面。第16课 抗日战争日本侵华大事记(20世纪30年代前)19世纪60年代 侵略台湾1894—1895年 发动侵华甲午战争1897年 参与瓜分中国,将福建作为势力范围1900年 参加八国联军侵华1904—1905年 日俄战争,将侵略势力扩张到我国东北一战期间 日本对德宣战,侵略山东,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一、日本侵华原因1.日本:(1)经济危机使日本资本主义发展陷入困境,法西斯政权希望通过对外战争摆脱困境2“大陆政策”(蓄谋已久)2.中国:国共对峙,国民政府对日本侵略奉行不抵抗政策,正在忙于剿共,对日本蓄谋已久的战争未做好准备(有机可乘)3.国际:英法美的绥靖政策(国际环境宽松)二、20世纪30年代日本制造主要的侵华事件?1.局部侵华: 九一八事变 侵占中国东北一•二八事变 袭击上海在中国东北扶植伪满洲国华北事变 威逼平津(标志:中日矛盾成为主要矛盾)19377.7三、全民族抗战1.开始标志:卢沟桥事变标志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全国抗日战争的开端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原因(1)决定因素: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PAGE59-(2)推动因素:抗日救亡运动运动不断高涨的推动(3)主导作用:中国共产党倡议、主导和积极促成全民族抗战的史实(3)国外战场: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①目的:确保滇缅公路这条国际交通线(3)国外战场: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①目的:确保滇缅公路这条国际交通线②战果:中国远征军救出被围英军七千多人;19452.潘家峪惨案 19413.七三一部队五、抗战的胜利1.标志:日本无条件投降(1945年8月15日)2.胜利意义:(1)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2)它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3)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的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3.胜利原因(1)日本:侵略的、非正义的法西斯战争(2)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确立,全民族的抗战(3)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配合,各国人民的支援小结小结:第四单元 第17课 解放战争一、解放战争的过程:第一阶段:战争序幕:1945819466619506①防御阶段(1946、6——1947、6)②反攻阶段(1947、6——1948秋)③决战阶段(1948、9——1949、1)三大战役④胜利阶段(1949、1——1950、6)第一阶段:战争序幕:1945年8月—1946年6月1.重庆谈判:(1)背景:①主要矛盾:抗战结束后,国内主要矛盾由中日民族矛盾变为了美帝支持的国民党发动派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矛盾。②国内人民:渴望和平。③美国:扶蒋反共政策(积极帮助国民党抢夺胜利果实)④蒋介石:迫于国内外的和平压力,内战准备尚未完成→“假和平、真内战”⑤中共:代表人民,努力争取和平民主(2)结果:签署《双十协定》3(4)斗争焦点: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合法地位→未达成协议(5)意义:政治上取得主动权,赢得民心。2.政治协商会议:时间:1946年初地点:重庆结果:通过一些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协议。第二阶段:全面内战:1946年6月—1950年6月(1)全面内战爆发(时间、标志): 1946年6月,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2)粉碎全面进攻(战术、战果:运动战,歼敌70多万。3)粉碎重点进攻(地区:1947)(1)经济:土地改革(时间、文件、内容、意义)(1947)2)(时间、部队、意义2)(时间、部队、意义:1947年6月;晋冀鲁豫解放军;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1)北平和平谈判(背景、结果):背景:①战场上的大溃败,迫使蒋介石在1949年元旦发出“求和”声明。②毛泽东在新年献词中号召人民将革命进行到底。③为迅速结束战争,减少人民痛苦,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和平谈判的条件。4(2)渡江战役、解放南京:1949421194942322(3)追歼残余: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胜利。★探究: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做了哪些努力?1、政治斗争:重庆谈判和政协会议、北平和谈.2、军事斗争:粉碎全面进攻、重点进攻;进行战略反攻;发动战略决战;进行渡江战役。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1.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1)国内意义:结束了中国近百年来屈辱的历史,迎来了一个人民企盼已久的、独立自主的新中国。(2)世界意义: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3)思想意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是毛泽东思想的胜利。2.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基本经验。①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指导;③广大民群众的支持;④有一支坚持武装斗争的人民军队;⑤组成一个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18单元概览(1)一条主线: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的历史发展过程。(2)两个转变: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3)三大事件:18481871年,巴黎公社建立,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19171.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1)经济前提: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弊病(根本原因)(2)阶级条件:欧洲三大工人运动兴起表明工人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政治舞台。(3)理论基础: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德意志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4)主观努力:马、恩的个人努力(实践和理论活动)恩格斯说,马克思主义“和任何新的学说一样,它必须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虽然它的根源深藏在物质的经济的事实中”。——《马克思恩格斯全集》材料中的“已有的思想材料”指的是什么?“物质的经济的事实”又是指什么?(1“已有的思想材料”指的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思想来源,即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2二、巴黎公社(理论到实践)自发性:没有无产阶级政党领导、没有马克思主义指导。偶然性:在普法战争失败下,国内矛盾激化的情况下爆发的。1.背景:民族矛盾尖锐导致阶级矛盾激化的结果2.2.成立:(1)1871年3月18日爆发(2)1871年3月28日建立政权4.巴黎公社失败的原因(1)客观原因:国内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2)主观原因:①没有接管法兰西银行;②没有同外省革命者取得联系;③没有发动广大农民;④缺乏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4)根本原因:资本主义正处于上升时期,还不具备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条件(5)5、历史意义(1)它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2)它的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学说(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3)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教训:要想革命取得胜利,必须:(1)有科学理论作指导。(2)有成熟的革命政党的正确领导。(3)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经验:(1)通过暴力手段夺取资产阶级政权。(2)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自己的政权。第19课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一、十月革命的背景l.客观条件:(1)经济条件: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比较缓慢,远远落后于其它资本主义国家,劳动人民生活贫困。(2)政治条件:20世纪初的俄国进入帝国主义发展阶段,各种社会矛盾十分尖锐。(3)社会条件:一战激化了各种矛盾激化。20世纪初的俄国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2.主观条件:(1)布尔什维克党的正确领导。(2)广大贫苦农民成为革命的同盟军。二、十月革命的进程-PAGE69-1.二月革命(1917年3月)(1)任务: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2)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3)结果:出现了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2.《四月提纲》(1917年4月)(1)背景:临时政府继续战争,不能满足民众要求(2)内容:①提出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任务。③③以和平方式取得政权。(3)意义:为俄国革命指明了方向。3(1917年7)影响: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结束,和平夺权已不可能。4.十月革命(1917年ll月)(1)经过:①1917年11月6日彼得格勒起义开始,8日彼得格勒起义胜利。②莫斯科等城市的起义也相继取得成功。(2)结果: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统治,建立了工兵代表苏维埃政府。三、十月革命的结果:1.112.措施(1)政治上:通过《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宣布全部政权转归苏维埃。(2)外交上:通过了《和平法令》,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3)经济上:通过《土地法令》,没收地主土地,实现土地国有,分配给劳动者使用。3.3.意义:这次大会表明苏维埃政权在俄国正式建立,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诞生四、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1.性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2.意义:(2)对世界:①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②十月革命将社会主义理论变为现实,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3)对俄国:为俄国的社会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小结:1.中国革命道路和俄国革命道路有何不同?导致这种不同的原因是什么?有何启示?1)(2)原因:两国的具体国情不同。(3)启示:无论革命还是经济建设,必须要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本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实事求是,而不能照搬照抄别国经验。2.俄国十月革命的特点(1)从理论角度看:在经济相对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单独取得了革命的胜利,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2)从革命的道路看:它走的是中心城市武装起义扩大到全国中小城镇和农村地区的道路。(3)从革命性质看: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紧密相连,形成了急剧发展的两个不同性质的革命。(4)从革命方式看:由设想和平方式到暴力方式夺取政权。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中国现代史的分期(1)1949—1956:过渡时期(2)1956—1966: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3)1966—1976:文革十年(4)1976—1978:两年徘徊(5)1978后:改革开放新时期一、政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初步建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1)背景: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开始筹建新中国。(2)标志: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召开。(3)与会代表:中共、各民主党派、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人民解放军、各人民团体、各地区、各民族及海外华侨代表特点: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进步性(4)内容①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国家;规定国家各方面的基本方针和政策。意义:确立了中国历史上一个新型国家的架构。性质:具有临时宪法性质。②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③确立了首都、国旗、代国歌和公元纪年法(5)意义:①代行全国人大职能(临时国家最高权力机关)②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2.正式建立: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2)职能变化: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3.发展:1956年提出“八字方针”1)(2)意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思考:旧政协:召开时间?地点?通过了什么决议?实施了没有?(1)1946.1;(2)重庆;(3)会议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决议;(4)194661.历史背景1(2)随着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大规模展开,召开人民代表大会的时机日益成熟。2.确立: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1954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①内容: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②影响:这就以国家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③原则: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④性质: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毛泽东主席、朱德副主席、刘少奇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周恩来总理)(3)意义:基本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民主政治的建设奠定了基础。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2.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3.建立1(2)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成为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4.5个省级自治区:5.意义:满足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等,也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小结: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议会制度的异同?(1)(2)区别:2.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特色(矛盾或基本内容)(2)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2)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体现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结论:我国的政治制度,都是根据我国的国情确立的,都体现着我国的国家性质,具有中国特色。3.我国民主政治体系的基本架构第21课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一、“文革”对民主法制的践踏“文革”的原因1)(2)毛泽东错误的认为中央出现了修正主义。(3)江青林彪等人助长了毛泽东的错误。(4)外部因素:国际形势恶化,中国周边局势严峻。“文革”对民主法制的践踏“文革”的教训(1)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最主要。(2)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正确处理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问题。(3)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的原则,禁止和克服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4)加强法制教育,提高公民知法守法意识。二、法律制度走向健全1.原因:吸取“文革”的教训2.法制建设成就(1)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法制建设的十六字方针。)(2)全国范围内平反冤假错案(3)加紧全面立法工作:19823.意义:使民主法制建设趋于制度化、法律化,为依法治国奠定了重要基础。三、民主制度的重建与完善1.重新召开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治协商会议。2.完善政治协商制度:1982年,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3.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84体现了国家实行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4.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政治建设:1998小结:小结:1.列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根本政治制度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4)村民民主自治制度2.民主与法制关系的看法。(1)社会主义民主的建设必须同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紧密结合起来。(2)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前提和基础,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体现和保障。(3)要把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其成为稳定的政治制度。3.政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第22课 祖国统一大业一、统一之由——港澳台问题的历史由来1.香港问题由来(1)1842《南京条约》——香港岛(2)1860《北京条约》——九龙(3)1898《展拓香港界址专条》——新界2.澳门问题的由来(1)1553年,葡萄牙人借口曝晒水浸货物,强行进入澳门。((2)1887年,葡萄牙政府与清政府签定《中葡和好通商条约》,正式强占了澳门地区3.台湾问题的由来(1)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2)1662年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3)1895年,《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及附属岛屿。(4)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台湾回到祖国怀抱。(5)1949年,解放战争后期,国民党败逃到台湾,台湾与大陆又被人为地分离了。思考:台湾问题与港澳问题的本质区别是什么?港澳问题属于国家主权问题,台湾问题属于中国内政问题。二、统一之策——“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形成、内涵、意义)1.“一国两制”的形成过程2.“一国两制”的含义3.“一国两制”的意义(1)大发展: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2)大贡献:为解决国际争端与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思路和方式。(3)大促进: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三、统一之路——香港和澳门的回归1.3.“一国两制”的意义(1)大发展: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2)大贡献:为解决国际争端与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思路和方式。(3)大促进: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三、统一之路——香港和澳门的回归1.香港回归(1)1982年中英首次谈判英方:提出主权换治权中方:主权没商量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2.澳门回归(1)1987年4月13日,中葡两国在北京签订《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及两个附件。(2)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祖国。3.港澳回归的历史意义: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被侵占的百年国耻(1)对港澳:结束被列强占领的历史,与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2)对大陆: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PAGE79-(3)对世界:为解决国家历史遗留问题提供新范例。(4)对台湾:启示作用。中国成功解决香港和澳门问题的原因(1)前提条件: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根本原因)2)(3)群众基础:全国人民和港澳同胞心向祖国,渴望回归。(4)国际因素:有利的国际环境。(5(5)法律依据:联合声明以及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四、统一之望——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1.影响和平统一台湾的阻力:台独势力和国际反华势力2.和平统一台湾的有利因素:1)(2)正确的方针;3)(4)交流的加强;5)(6)成功的范例。3.对待台湾问题的基本立场: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和平统一台湾,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形势和外交原则、方针:1.建国后的国内外形势:(1)主要特点: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立和激烈斗争。(2)资本主义阵营削弱;社会主义阵营壮大。(3)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高涨。(4)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封锁、孤立、包围。(5)新中国刚刚成立,需要巩固政权,恢复发展经济。2.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1)总原则: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2)基本方针: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内 容含 义意 义“另起炉灶”不承认旧的屈辱外交关系,而在新的基础上另建新的平等外交关系使我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先清除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和一切特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巩固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为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的外交关系奠定基础“一边倒”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在保障革命成果,捍卫和平及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致处于孤立地位思考:(1)中国当时为什么要采取“一边倒”?而不走“中间路线”?②实行“一边倒”可以壮大社会主义阵营,打破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的孤立、封锁,维护国家的独立和主权。(2)既要“独立自主”又“一边倒”岂不矛盾?一边倒”以“独立自主”为前提,绝不是盲目地顺从苏联,二者并不矛盾。二、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1.1172.成就2: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原因、目的:发展同邻国及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友好关系。1954(3)内容: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4)意义:①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②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界限。③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3.成就3:参加日内瓦会议(1)背景:朝鲜停战,美继续盘踞台湾海峡,企图在印度支那地区威胁中国。(2)目的: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3)特点: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国际会议。(4)中国作用:提出合理建议,推动会议达成《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5)意义: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声誉。4.成就4:参加万隆会议(1)背景:亚洲、非洲民族解放运动高涨。(2)内容:讨论了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等共同关心的问题。(3)特点: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4)意义:①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会议取得圆满成功;②形成万隆精神;③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有更多的亚非国家同中国建交。5)?共同的经历,即都曾经遭受过殖民主义的侵略;共同的任务(共同关心的问题,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总结:1.新中国取得外交成就因素:①吸取历史教训②国际形势③正确的外交方针、政策④国家独立、社会性质⑤外交家努力⑥国际地位的提高。2.分析新中国与旧中国外交有何本质区别?有什么认识?本质区别:旧中国:实行屈辱外交;新中国:实行独立自主外交。(1)((2)提高综合国力是国家外交的坚强后盾。(3)国家利益决定外交政策。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一、70年代——打开外交新局面1.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背景:①新中国成立,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被国民党政府非法占领。②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日益提高。③广大发展中国家要求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2)标志: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大通过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国的提案。(3)意义:①中国外交的胜利,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重要的事务。②世界和平的力量增强。③宣告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思考:中国为什么能够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中国综合国力上升、国际地位提高。(2)是中国长期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结果。(3)发展中国家在联合国力量加强。(4)美国霸权地位的衰落。是非洲黑人兄弟和中小国家用轿子把我们抬进联合国的。━━毛泽东2.中美关系正常化(1)原因:70年代中美关系的改善是中美两国的共同要求。美国:①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中国:①改善中国的国际地位②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 ②牵制和对付来自苏联的威胁③与苏联争霸中处于守势 ③有利于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大业④陷入侵越战争的泥潭(2)过程(3(3)中美今天应如何发展友好关系①应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分歧②增强互信,促进合作与交流③通过对话协商解决问题3.中日建交(1)背景:中美关系正常化(2)标志:1972国际上出现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许多国家纷纷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2050二.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70年代末以来)1.外交政策的调整(1)调整依据:①国际形势:美苏激烈争夺美苏相互制约第三世界的不断壮大、中国在世界战略平衡中的作用②国内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国家利益)我国工作重心转到经济建设上来,需要稳定、和平环境(2)调整后的中国新时期外交政策: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中国外交政策的目标2.成就(1)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维和行动)(2001)(3)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睦邻友好关系(建立上海合作组织:中国发挥主导作用)251.雅尔塔体系确立处理战争遗留问题和战后和平等问题,达成若干协议,形成的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系。(2)基础:美苏均势(3)实质:美苏两分天下(划分势力范围)(4)意义: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第二次世界大战改变了世界主要国家政治力量的对比:(1)二战后,西欧和日本衰落,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2)苏联的实力不断增强,社会主义国家在世界上的影响日益增大,引起了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的敌视。3.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日益加剧,苏联成为美国称霸世界的最大障碍。二、美苏冷战1.冷战的最初信号:丘吉尔铁幕演说2.冷战含义: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除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敌对行动。美国对苏联冷战的原因?(1)根本原因:战后美国欲称霸世界。(2)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力量日益壮大,妨碍其称霸。(3)苏联在军事政治上能与美抗衡,使美国又不敢贸然越过战时美苏划定的势力范围界限。(4)兵戎相见并不符合双方的根本利益,也为刚刚饱尝战争之苦的世界人民所反对。4.美苏冷战的表现国家政策表现政治经济军事美国冷战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约苏联对抗苏情报局经济互助委员会华约三.“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两极格局的影响1.消极影响:(1)加剧了世界的紧张局势,形成了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的局面。(2)两大阵营对峙,造成西欧依赖美国、东欧依赖苏联的局面,世界被分裂成两部分;(2)两大阵营对峙,造成西欧依赖美国、东欧依赖苏联的局面,世界被分裂成两部分;(3)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全面对抗,进行军备竞赛,使世界处于毁灭性的核战争的威胁之下。2.积极影响:美苏两国未发生大规模的直接武装冲突,从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小结:1.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冷战的关系(三者基本上是同一问题的不同角度的称谓)(1)雅尔塔体制奠定了战后两极格局的框架;两极格局是雅尔塔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3)两极格局的瓦解,也意味着冷战局面的结束、雅尔塔体系的瓦解。2.马歇尔计划与杜鲁门主义的比较(1)联系:杜鲁门主义是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宣言书,它标志着美国对外政策已由局部扩张转向全球扩张。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延续和扩大,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运用,它既是“冷战”政策在经济上的具体表现,又以经济手段为美国控制西欧铺平了道路,是更隐蔽、更精巧的杜鲁门主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