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篇地籍测绘_第1页
第六篇地籍测绘_第2页
第六篇地籍测绘_第3页
第六篇地籍测绘_第4页
第六篇地籍测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篇地籍测绘东北农业大学侯淑涛考点分析1.概念----选择2.分析改错----综合分析城镇地籍测量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基本概念地籍控制测量地籍图的测绘地籍要素测绘面积量算主要内容城镇地籍测量土地利用现状分类调查6.1地籍测绘概述《城镇地籍调查规程》TD1001-1993《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TD/T1014-2007《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1010-2007《土地登记办法》国土资源部令第40号《确定土地所有权使用权的若干规定》原国家土地管理局[1995]国地[籍]字第26号《城镇变更地籍调查实施细则(试行)》(国家土地管理局1998年)《土地登记规则》,1995.12.28修改(国家土地管理局)《城镇地籍数据库标准》(国土资源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技术规范》《城市测量规范》CJJ8-99《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18314-001《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CJJ73-97《1:500.1:1000.1:2000地形图图式》GB/T7929-1995一、概念1.地籍初始地籍:为征收土地税建立的土地登记簿册现代地籍:指由国家监管的、以土地权属为核心、以地块为基础的土地及其附着物的权属、位置、数量、质量和利用状况等土地基本信息的集合,用文件、数据、图件、表册等形式表示。

地籍的研究对象:在地籍簿册的建立、变更和发展过程中,地籍诸要素的确定和变化规律。其中土地产权是最重要的内容。地籍(1)地籍是由国家建立和管理的;(2)土地权属是地籍的核心;(3)以地块为基础建立地籍;(4)地籍必须描述地块内附着物的状况;建筑物、构筑物是土地利用分类的重要标志(5)地籍是土地基本信息的集合(土地清册)。“是谁的”、“在哪里”、“有多少”、“在什么时候”“为什么”、“怎么样”地籍属性描述:自然社会经济属性。空间描述:土地及其附着物的图形和数据建被分割出的筑一块土地物土地、地块、附着物与地籍的关系“图”-地籍图,包括分幅地籍图、专题地籍图、宗地图;“数”-地籍数据,如面积册、界址点坐标册、土地房产评估数据等;“表”-地籍表,如地籍调查表、土地登记表和各种相关文件等。地籍的图、数、表地籍功能(1)地理性功能:提供地块空间关系的功能,是实现地籍多用途的基础;(2)经济功能:为以土地及其附着物为标的物的经济活动提供准确可靠的基础资料;(3)产权保护功能:为以土地及其附着物为标的物的产权活动提供法律性证明材料;(4)土地利用管理功能:组织土地利用、编制土地利用规划的基础资料;(5)决策功能:是国家编制国民经济计划,制定各项规划的基本依据;(6)管理功能:是调整土地关系、合理组织土地利用及其他管理部门服务。

2.地籍调查地籍调查:政府为取得土地权属和土地利用现状等基本资料而组织的一项系统性的社会调查。遵照国家的法律规定,采取行政、法律手段,采用科学方法,对土地及其附着物的位置、权属、数量、质量和利用现状等基本情况进行的调查。调查单元:宗地/地块任务:查清每块宗地或地块的坐落、位置、所有者、权属、权源、地号、地类、等级、面积、使用者、利用状况、土地质量等信息,为地籍测绘提供权属界线、界址点位置,以及为土地利用现状图、地籍簿册和地籍管理提供法律依据。地籍调查分类按照时间特点划分①初始地籍:某一时期内,对其行政辖区内全部土地进行全面调查后,建立的新的土地清册;基础②日常地籍:针对土地及其附着物的权属、位置、数量、质量和利用状况的变化,以初始地籍为基础进行修正、补充和更新的地籍。二者不可分割地籍调查分类按城乡土地特点划分:城镇地籍和农村地籍。①城镇地籍:对象是城镇的建成区土地,以及独立于城镇以外的工矿企业、铁路、交通等用地;由于城镇土地的级差收益悬殊,大尺度和高精度特征②农村地籍:针对城镇郊区及农村集体所有土地,国有农场使用的国有土地和农村居民点用地等。城乡一体化地籍(统一分类系统)地籍调查相关术语(1)土地权属:指土地产权的归属,是存在于土地之中的排他性完全权利。包括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土地租赁权、土地抵押权、土地继承权、地役权等多项权利。土地所有权:国有,集体所有

城市市区的土地——国家所有;

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农民集体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农民集体所有;土地所有权受国家法律的保护。土地权属我国的土地权属:国有土地所有权、国有土地使用权、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土地使用权及土地他项权利等。

集体土地使用权:集体农用土地使用权、集体土地建设用地使用权(农村宅基地和乡村企事业建设用地)、集体土地未利用地使用权。

国有土地使用权类型:划拨、出让、国家作价出资(入股)、国家租赁、国家授权经营国有土地使用权。土地他项权利:其他土地使用者在本宗地拥有的权利。①用益物权:指以物的使用收益为标的的他物权(通行权、地上权、地下权);②担保物权:指以确保债务清偿为目的而在债务人的特定物或权利上设定的定限物权(抵押权、质权、留置权)。(2)地块

地块:可辨别出同类属性的最小土地单元。地块具有权利上的同一性,则称为权利地块,实质即为宗地或丘;地块具有利用类别上的同一性,则称分类地块,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中称图斑;如地块具有质量上的统一性,则称质量地块(均质地域);如地块是受特别保护的耕地,则称农田保护区。特性:①在空间上具有连续性;②空间位置是固定的,边界是相对明确的;③同类属性既可是某一种属性,也可是某一类属性的集合(3)宗地宗地指权利上具有同一性的地块,即同一土地权利相连成片的用地范围。宗地具有固定的位置和明确的权利边界,并可同时辨认出确定的权利、利用、质量和时态等土地基本要素。(4)土地权属界址土地权属界址(简称界址)包括界址线、界址点和界标。界址线是指相邻宗地之间的分界线,或称宗地的边界线。界址点是指界址线或边界线的空间或属性的转折点。界标是指在界址点上设置的标志。(5)边界边界/界线,分为行政边界、宗地边界、地块边界。

行政边界:包括省界、县界、市界、区界、乡镇界、村界等;

宗地边界:根据宗地划分方法划分出的地块边界;

地块边界:根据地块的含义划分出的地块的边界。(6)共有宗地一个地块由几个集体土地所有者共同所有,其间难以划清权属界线的,为共有宗地。共有宗地不存在国家和集体共同所有的情况。3.地籍测量定义:地籍测量是为获取和表达地籍信息所进行的测绘工作。其基本内容是测定土地及其附着物的权属、位置、数量、质量和利用状况等。特点:(1)地籍测量是一项基础性的具有政府行为的测绘工作,是政府行使土地行政管理职能的具有法律意义的行政性技术行为,地籍测量的技术标准必须符合土地法律的要求。(2)地籍测量是在地籍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的。(3)配套的图、表、册等系列文件(4)地籍测量成果数据具有非常强的现势性。二、地籍测绘目的:在土地权属调查的基础上,测绘土地及其附着物的权属、位置、数量、质量和利用状况等信息,建立地籍测绘测图、表、册及地籍数据库。地籍测绘内容(1)地籍控制测量:测量地籍基本控制图根控制点;(2)地籍要素测量:依据地籍调查权属成果,测定行政区划界,地块土地权属界线、界址点坐标、块内永久性建筑物构筑物、地类界、保护区界。绘制地籍图、面计量算(3)地籍调查:在要素调查的基础上,查清每块宗地或地块坐落、位置、权属、地号、地类、数量、质量和利用状况、使用者、以及建筑物占地面积、建筑结构的等信息(4)动态监测与更新测量6.2地籍控制测量一、特点(1)地籍图的比例尺1:500-1:2000,故平面控制测量精度要求高,以保证界址点和图面地籍要素的精度要求;(2)地籍要素之间的相对误差限制较严,如相邻界址点间距、界址点与邻近地物点间距的误差不超过0.3mm,应保证平面控制点有较高的精度;(3)为保证实地勘丈的需要,基本控制和图根控制点必须有足够的密度,以便满足细部测量的要求;一、特点(4)地籍图根控制点的精度与地籍图的比例尺无关,界址点坐标精度通常以实地具体的数值来标定,与地籍图精度无关;(5)所有的地籍数据和图在大区域内能进行拼接而不发生矛盾,要求控制测量应有较高绝对定位精度和相对定位精度,同时其精度指标应有极高的可靠性。二、地籍控制网布设原则与要求原则:从整体到局部、由高级到低级分级控制(或越级布网)原则。地籍控制测量:地籍基本控制测量地籍图根控制测量

平面控制网等级首级控制网:国家或城镇二、三、四等网

GPS控制网二、三、四等网

加密控制网:一、二级小三角网/导线网,一、二级GPS控制网

图根控制网:一、二级导线GPS相对定位测量网。

控制网首选:GPS定位静态动态测量、导线网首级控制网选择根据测区面积。自然地理条件、布网方法,并顾及规划发展远景,选择二、三、四等和一级控制网中的任一等级作为首级控制网。面积100km2以上的大城市应选二等,面积30~100km2的中等城市选二等或三等,面积10~30km2的县城镇选三等或四等,面积10km2面积以下的可选一级。首级控制应布成网状结构。对测区内已有控制网点应分析其控制范围和精度。当控制范围、精度符合本细则规定,可直接利用,否则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重建、改造或扩展。精度与密度要求四等以下控制网最弱点对于起算点的点位中误差不得超过上5cm,四等控制网最弱相邻点相对中误差不得超过上5cm

地籍图根点的密度应根据测区内建筑物的稀密程度和通观条件而定,以满足地籍要素测绘需要为原则。一般每隔100~200m应有一点。各等级三角网的主要技术规定各等级三边网的主要技术规定各等级三角网的主要技术规定各等级GPS相对定位测量的主要技术规定通常情况下地籍控制网点的密度为:(1)城镇建城区:100~200m布设二级地籍控制;(2)城镇稀疏建筑区:200~400m布设二级地籍控制;(3)城镇郊区:400~500m布设一级地籍控制。在旧城居民区,内巷道错综复杂,建筑物多而乱,界址点非常多,在这种情况下应适当地增加控制点和埋石的密度和数目,才能满足地籍测量的需求。图根控制图根点密度:每平方公里应100-400个图根控制:一级图根、二级图根。测量方式:RTK技术附合导线或结点网导线RTK测量图根点独立测2次,误差±5cm6.3地籍图测绘一、地籍图的内容、比例尺地籍图上应表示的内容,一部分可通过实地调查得到,如街道名称、单位名称、门牌号、河流、湖泊名称等,而另一部分内容则要通过测量得到,如界址位置、建筑物、构筑物等。

1.地籍图内容的基本要求(1)以地籍要素为基本内容,突出表示界址点、线;(2)有必需的数学要素;(3)必须表示基本的地理要素,特别是与地籍有关的地物要素应予表示;(4)地籍图图面必须主次分明、清晰易读,便于根据多用户需要加绘专用图要素。2、地籍图内容选取的基本要点(1)具有宗地划分或划分参考意义的各类自然或人工地物和地貌,如墙、埋设的界标、沟、路、坎、建筑物底层的投影线等。(2)具有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划分意义或划分参考意义的各种地物或地貌,如田埂、地类界、沟、渠、建筑物底层的投影线等。(3)土地上的重要附着物,如水系、道路、构筑物、建筑物等,这些地物都是地籍图具有地理性功能的重要要素。

2、地籍图内容选取的基本要点(4)地表下的各种管线及构筑物,在图上不表示,如下水道、自来水管、井盖等。(5)地面上的管线只表示重要的,如万伏以上高压线、裸露的大型管道(工厂内部的可以根据需要考虑)等。(6)界址点、控制点等点要素。这部分要素回答了宗地或地块在“哪里”、是“多少”的问题。3、地籍图的基本内容(1)地籍要素①界址:包括各级行政界址和土地权属界址。不同等级的行政境界相重合时只表示高级行政境界,境界线在拐角处不得间断,应在转角处绘出点或线。当土地权属界址线与行政界线、地籍区(街道)界或地籍子区(街坊)界重合时,应结合线状地物符号突出表示土地权属界址线,行政界线可移位表示。

②地籍要素编号:包括街道(地籍区)号、街坊(地籍子区)号、宗地号或地块号、房屋栋号、土地利用分类代码、土地等级等,分别注记在所属范围内的适中位置,当被图幅分割时应分别进行注记。如宗地或地块面积太小注记不下时,允许移注在宗地或地块外空白处并以指示线标明。③土地座落:由行政区名、街道名及门牌号组成。门牌号除在街道首尾拐弯处注记外其余跳号注记。④土地权属主名称:选择较大宗地注记土地权属主名。

(2)地物要素①作为界标物的地物如围墙、道路、房屋边线及各类垣栅等应表示。②房屋及其附属设施:房屋以外墙勒脚以上外围轮廓为准,正确表示占地状况,并注记房屋层数与建筑结构。装饰性或加固性的柱、垛、墙等不表示;临时性或已破坏的房屋不表示;墙体凸凹小于图上0.4mm不表示;落地阳台、有柱走廊及雨篷、与房屋相连的大面积台阶和室外楼梯等应表示。③工矿企业露天构筑物、固定粮仓、公共设施、广场、空地等绘出其用地范围界线,内置相应符号。④铁路、公路及其主要附属设施,如站台、桥梁、大的涵洞和隧道的出入口应表示,铁路路轨密集时可适当取舍。⑤建成区内街道两旁以宗地界址线为边线,道牙线可取舍。⑥城镇街巷均应表示。⑦塔、亭、碑、像、楼等独立地物应择要表示,图上占地面积大于符号尺寸时应绘出用地范围线,内置相应符号或注记。公园内一般的碑、亭、塔等可不表示。⑧电力线、通讯线及一般架空管线不表示,但占地塔位的高压线及其塔位应表示。⑨地下管线、地下室一般不表示,但大面积的地下商场、地下停车场及与他项权利有关的地下建筑表示。⑩大面积绿化地、街心公园、园地等应表示。零星植被、街旁行树、街心及单位内小绿地等可不表示。⑾河流、水库及其主要附属设施如堤、坝等应表示。⑿平坦地区不表示地貌,起伏变化较大地区应适当注记高程点。⒀地理名称注记。(3)数学要素①图廓线、坐标格网线的展绘及坐标注记。②埋石的各级控制点位的展绘及点名或点号注记。③图廓外测图比例尺的注记。4.地籍图比例尺城镇地籍:城区1:500,1:1000城乡结合部1:2000农村居民地地籍:1:1000,1:2000二、地籍图成图方法1.内外业一体化测图2.数字摄影测量3.其他方法数字化地籍测量地籍调查全站仪测量计算机属性录入计算机地籍要素录入计算机地数据处理成果输出数据文件绘图仪输出屏幕输出数字摄影测量DOM数据栅格数据矢量化——DLG数据三、宗地图测绘宗地图一般用32开、16开、;8开.从基本地籍图上裁切获取,宗地过大或过小时可调整

宗地图比例尺:l:200、1:500:、1:1000、1:2000宗地图的主要内容图幅号、地籍号;本宗地号、地类号、门牌号、面积(保留小数点后一位)及单位名称;本宗地界址点、界址点号(含与邻宗地共用的界址点)、界址线及界址边长;本宗地内建筑物、构筑物;邻宗地界址线(示意);相邻宗地号、道路、街巷及其名称;比例尺、指北方向、图廓线、制图单位、制图员、审核员及日期等。四、地籍要素测量①地籍要素:行政界线、界址点、界址线、地类号、地籍号、座落、土地使用者或所有者及土地等级等。a.各级行政界线要素:省、地级市界、县、自治县、县级市及城市内的区界、乡、镇、国营农、林、牧、渔场界及城市内街道界。两级行政界线重合时在地籍图上表示高级界线,境界线在拐角处不得间断,应在拐角处绘出点或线。

b.界址要素:宗地的界址点、界址线、地籍街坊界线、地籍街道界线、城乡结合部的集体土地所有权界线。界址点——直径0.8mm的红色小圆圈界址线——0.3mm的红线表示;与宗地界址线重合的其它界线,在地籍图上可跳跃注记;集体土地所有者名称注记在集体土地所有权界线内。c.地籍号:由区(县)编号、街道号、街坊号及宗地号组成。在地籍图上只注记街道号、街坊号及宗地号。街道号、街坊号注在图幅内有关街道、街坊区域的适中部位,宗地号注在宗地内。在地籍图上宗地号和地类号的注记以分式表示,分子表示宗地号,分母表示地类号。

d.地类:按《土地利用现状分类》规定的地类代码注记地类,地籍图上应注记地类的二级分类。e.座落:宗地的座落由行政区名、道路名(或地名)及门牌号组成,地籍图上应适当注记行政区名及道路名,宗地门牌号可以选择性注记。f.土地使用者或所有者:可选择性注记单位名称和集体土地所有者名称。因单位宗地较小,可不在地籍图上注记单位名称。不需要注记个人用地的土地使用者名称。2、界址测量界址点:土地权属界线的拐点界址点坐标:确定地块(宗地)地理位置及量算宗地面积的基础数据界址线:土地权属界线;《城镇地籍调查规程》对界址点精度的规定

界址点测量方法全站仪数字摄影测量解析计算图解部分解析3.地形要素测量(1)地物要素:界线地物:围墙、道路、房屋、垣栅等房屋及其附属设施工矿企业露天地物道路交通设施居民地及街道择要表示独立地物一定等级的电力、通讯线河流、水库3.地形要素测量(2)境界要素(3)地貌要素×(4)地理名称——权属(5)数学要素4.权属要素测量空间位置信息——界址点测量权属信息——调查录入5.地类要素测量土地利用分类体系12个一级类别,57个二级类别6.宗地草图绘制宗地草图:描述宗地位置、界址点、线和相邻宗地关系的实地草编记录。在进行权属调查时,调查员填写并核实所需要调查的各项内容,实地确定了界址点位置并对其埋设了标志后,现场草编绘制宗地草图。宗地草图内容p239五、面积测算与统计汇总土地面积测算为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合理分配土地,收取土地费税,制定国民经济计划、农业区划及土地利用规划等提供数据基础。

土地面积测算:行政管辖区、宗地、土地利用分类等面积测算。土地面积测算方法:解析法√图解法×解析法利用专业建库软件进行面积计算,城镇:单位m2农村土地利用现状:公顷面积汇总统计⑴界址点成果表⑵以街道为单位宗地面积汇总表⑶城镇土地利用现状一级、二级分类面积汇总表⑷城镇土地利用现状一级分类面积按权属性质汇总表六、地籍测绘成果管理1.地籍测绘成果控制点及界址点地籍图及宗地图地籍簿册地籍数据库建设2.变更地籍调查变更地籍调查与测量是指在完成初始地籍调查与测量之后,为适应日常地籍工作的需要,为保持地籍资料的现势性而进行的土地及其附着物的权属、位置、数量、质量和利用状况的调查。通过变更地籍调查与测量,可以使地籍资料保持现势性,逐步完善地籍内容。

变更地籍调查与测量的作用(1)保持地籍资料的现势性。(2)可使实地界址点位逐步得到认真的检查、补置、更正。(3)使地籍资料中的文字部分,逐步得到核实、更正、补充。(4)逐步消除初始地籍中可能存在的差错。(5)使地籍测量成果的质量逐步提高。变更地籍调查与测量的特点(1)目标分散,发生频繁,调查范围小。(2)政策性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