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知识建构+点播拓展】高二历史统编版 (选择性必修1)_第1页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知识建构+点播拓展】高二历史统编版 (选择性必修1)_第2页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知识建构+点播拓展】高二历史统编版 (选择性必修1)_第3页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知识建构+点播拓展】高二历史统编版 (选择性必修1)_第4页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知识建构+点播拓展】高二历史统编版 (选择性必修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8课

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社会保障课程标准:

了解中国古代以赋役征发为首要目的的户籍制度,以及有代标性的基层管理组织;知道中国古代王朝在社会救济和优抚方面采取的重要措施。知道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特点及其由来;了解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及其运行情况。北上广深落户口生活中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社区工作者村民委员会户口簿社保医保生育保险养老保险工伤保险住房公积金网格长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甘肃省酒泉中学

秦雅课程标准:

了解中国古代以赋役征发为首要目的的户籍制度,以及有代标性的基层管理组织;知道中国古代王朝在社会救济和优抚方面采取的重要措施。历代户籍制度演变01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02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03战国

两晋

为户籍相伍分类登记编户齐民黄藉白藉土断大索貌阅三年一造乡里制村坊制邻保制主户客户分藉都保制保甲制县下设乡里什伍监督十家牌法保甲制诸色户计职业定藉黄册里甲制永停编审鸠杖养病坊福田院众济院常平仓制度养济院官方储备民间义仓族内创设义田慈善组织兴起社会保障: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基层治理:户籍制度与基层组织基层治理一、历代户籍制度的演变“治平在庶功兴,庶功兴在事役均,事役均在民数周。民数周,为国之本也。”

——(曹魏)徐斡《中论·民数》

“谷者,人之司命也;地者,谷之所生也;人者,君之所治也。有其谷则国用备,辨其地则人食足,察其人则徭役均。知其三者,谓之‘治政’。”

——(唐)杜佑《通典》1、战国开始秦献公十年(公元前375年),“为户籍相伍”——《史记·秦始皇本纪》“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战国法家学派的代表作《商君书》原因:(1)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确立,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内在需要;(2)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3)封建等级观念的影响。2、秦汉确立汉朝:丞相主管户籍工作;百姓编户入籍后,变成了封建国家的“编户齐民”。“东城户人士五夫,妻大女子沙、子小女子泽若、子小女子伤。”

——里耶秦简·户籍簿秦朝:分类登记制度,具有等级性和不平等性

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萧)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汉王所以具知天下阸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史记·萧相国世家》3、两晋重建郡国诸户口,黄藉,藉用一尺二寸札,已在官役者载名。

——《晋令》“自夷狄乱华,司、冀、凉、青、并、兖、豫、幽、平诸州一时沦没,遗民南渡,并侨置牧司,非旧土也。”——(南朝梁)沈约《宋书·州郡志一》原因:(1)社会动乱和人口流动打破了原有的户籍管理制度,封建政府无法掌握人口、田亩等信息。(2)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导致部分人口失去土地成为地主阶级的依附阶层。(3)为保障赋役征发,封建政府不得不适应变化了的社会现实,重新制定新型户籍分类标准。西晋短暂统一,重建户籍,为“黄藉”东晋晋室南渡,侨居州县者以“白藉”登记4、隋唐成熟

(开皇三年(583年)),是时山东尚承齐俗,机巧奸伪,避役惰游者十六七。四方疲人,或诈老诈小,归免租赋。高祖令州县大索、貌阅,户口不实者,正长远配。而又开相纠之科,大功以下,兼令析藉,各为户头,以防容隐。于是,记账进四十四万三千丁,新附一百六十四万一千五百口。

高熲又以人间课输,虽有定分,年常征纳,除注恒多,长史肆情,文帐出没,復无定簿,难以推校,乃为输籍定样,请徧下诸州。每年正月五日,县令寻人,各随便近。五党三党,共为一团,一样定户上下。帝从之。自是奸无所容以。——(唐)魏征等撰《隋书·食货志》

隋,大索貌阅重新核定户籍,严防不实;

输籍定样,重新核定户等,规定应纳税额。唐承隋制,管理更严,户籍三年一造。5、宋元发展主户作为宋代户口的基础,占全国总户数的65%左右,是宋代赋税的主要承担者。——张斌《宋代的户口管理探究》乡墅有不占田之民,借人之牛,受人之土,庸而耕者,谓之客户。——(北宋)石介《徂徕集》元朝:按职业定籍;一旦定籍,世袭其业宋朝:“田制不立”,“不抑兼并”,户分主客,主户纳赋(元朝)将其全部人户,以职业、民族、宗教的不同,而划分为多达数十种“户计”……民户户计数量最多,占全国总户数的80%左右,是元朝诸色户计中最基本的户计,是元朝赋役的主要承担者。——高树林《元朝民户研究》户籍制度征税派役的功能开始分化6、明清削弱洪武十四年诏天下编赋役黄册,以一百十户为一里,推丁粮多者十户为长,余百户为十甲,甲凡十人。……每十年有司更定其册,以丁粮增减而升降之。凡户三等:曰民、曰军、曰匠……毕以其业著藉。——《明史·食货志》明朝:承袭元制,分类定籍;里甲为基,编订黄册今丁银既皆摊入地粮,而滋生人户,又钦遵康熙五十二年皇祖恩旨,永不加赋。则五年编审,不过沿袭虚文,无裨实政……嗣后编审之例,著永行停止。

——乾隆三十七年上谕鱼鳞图册赋役黄册清朝:初基本沿袭明制,户籍管理相对松弛;乾隆年间,朝廷谕令户籍永停编审。户籍制度不再具有财政上的功能户籍制度赋税制度战国秦献公“为户籍相伍”秦朝分类登记制度:一般户籍、宗室藉、宦藉、市藉田赋、口赋、徭役汉朝丞相主管全国户籍工作编户齐民田赋、口赋、算赋、徭役两晋西晋:黄籍东晋:白籍

土断隋朝大索貌阅、输籍定样租、调、役唐朝承隋制,三年一造租庸调制

两税法宋朝主户、客户分藉两税、附加税、代役金、再发徭役元朝诸色户计、户籍世袭北方租庸调、南方两税法、科差明朝以职业定户籍、造赋役黄册夏税、秋粮

一条鞭法清朝前期:普通户籍沿袭明制,人丁编审乾隆年间:户籍永停编审丁银定额

摊丁入亩户籍制度演变的原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发展;

生产力的发展,人身依附关系的不断松弛;

政府的改革,如土地制度与赋税制度的变化户籍制度演变的特点:

户籍编制以家庭为单位,具有征发赋役和维护社会治安的功能;

由征发赋役为主的经济职能转向基层治理的政治职能;

户籍制度下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减弱。二、历代基层组织

“治天下,必自治一国始;治一国,必自治一乡始;治一乡,必自五家为比、十家为联始。”

——(清)陆世仪《保甲书广存》

乡民“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救,民是以和睦,而教化齐同,力役生产可得而平也。”

——《汉书·食货志上》《汉书·高帝纪上》:“举民年五十以上,有修行,能帅众为善,置以为三老,乡一人;择乡三老一人为县三老,与县令、丞、尉以事相教,复勿徭戍。秦汉时期:乡里制从秦汉到明清,县是最基层的行政机构,下设直接管理民众的基层组织。秦汉时期,县下设乡和里。后代沿袭这种乡里制度,设官及内容稍有变化。住户以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四家为邻,五家为保。每里置正一人掌按比户口,课植农桑,检查非违,催驱赋役。在邑居者为坊,别置正一人,掌坊门管钥,督察奸非,并免其课役。在田野者为村,别置正一人,┄┄掌同坊正。

——《通典》卷三《食货三·乡党》唐朝时期:乡里制、村坊制唐朝:乡政由所属五里的里正主持,从而使“乡”逐渐演变为人文地理单元。“十家为一保,选主户有干力者一人为保长;五十家为一大保,选一人为大保长,十大保为一都保,选为众所服者为都保正,又以一人为之副。”北宋王安石变法:都保(图)制北宋王安石实施的保甲制源于唐朝的邻保制。在此之后,县以下的基层组织发生了较比较大的改变:一是没有了“乡”的正式的基层组织,但乡作为一个地域文化单位却一直延续着,与宋朝的都、图,以及金、元时期的村、社等称呼,都在明清时代的基层组织形式中时有体现。二是由乡里制向保甲制、由乡官制向职役制转变,即替政府完成税粮征收等差事的是职役,而不是乡官,职役不享有俸禄;三是国家对乡村治理的干预和控制逐步增强,乡村自治功能逐步减弱。明朝时期:里甲制明朝中期王阳明创造乡间管理方法——十家牌法:规定每十家为一牌,牌上注明各家的丁口、籍贯、职业,轮流巡查。一家隐匿盗贼,其余九家连坐。如有人口变动,需向官府申报,不然被认定为“黑户”。十家牌法使保甲制度逐渐走向成熟和完善。《明太祖实录》载:“命天下郡县编赋役黄册。其法,以一百一十户为里,一里之中,推丁粮多者十人为之长,余百户为十甲,甲凡十人。岁役里长一人,甲首十人,管摄一里之事。”《皇朝文献通考·职役考》云:“(康熙)四十七年申行保甲之法……一州一县城关各若干户,四乡村落各若干户,户给印信纸牌一张,书写姓名丁男口数于上,出则注明所往,入则稽其所来,面生可疑之人非盘诘的确,不许容留。十户立一牌头,十牌立一甲头,十甲立一保长。若村庄人少,户不及数,即就其少数编之。”

清朝时期:里甲制到保甲制负责赋役征收的里甲制逐渐融入具有治安性质的保甲制。户籍制度基层组织治理机制战国“为户籍相伍”什伍互保连坐秦朝分类登记制度乡里制度什伍组织互相监督汉朝编户齐民两晋西晋:黄籍东晋:白籍

土断隋朝大索貌阅唐朝承隋制,三年一造乡里制、城内设坊,郊外设村邻保制宋朝主户、客户分藉乡里制、都保制保甲制元朝诸色户计村社制明朝职业定籍、赋役黄册里甲制十家牌法清朝永停编审里甲制保甲制

对于中国古代乡村治理,学者们围绕“皇权不下县”展开了争论。

提出“皇权不下县”的温铁军指出:“自秦代建立郡县制以来,政权只设置到县一级,国家最低管理到县级”。县以下的农村基层长期维持着“乡村自治”,也就是“乡绅自治”,而乡绅是指地主阶级,他们“是农村实际上自然产生的、起管理作用的社区精英”。政府“不必要直接控制农民”。

反对的学者则认为,王朝国家将各种“地方精英”纳入国家的权力系统中来,是国家权力不断渗透、强化控制的结果,是“皇权下县”的具体表现形式和结果。当时的统治理念是“以民治民”,通过设立里甲、保甲、乡约并利用村庄、宗族等基层组织,县级政府可以把权力延伸到乡村社会;绅士在乡村社会中发挥的作用,是绅士与官府的“共治”。——摘编自高寿仙《“官不下县”还是“权不下县”?——

对基层治理中“皇权不下县”的一点思考》等思考1:分析中国古代基层社会治理的特点和意义?特点: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地方自治色彩鲜明;宗法关系扮演了重要角色;官员治理与士绅管理相结合。意义:有效治理基层地方;稳定基层社会秩序;一定程度上推动基层经济发展。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礼记·王制》仓无备粟,不可以待凶饥。——《墨子•七患》原因: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自然灾害频发,人民生活缺少保障,需要国家和社会提供必要的、及时的救助。作用:社会救济为民众提供一定的社会保障,以保证人口繁衍和正常生产活动的进行,有利于维护统治。一、为什么要救济优抚?

《周礼·地官·遗人》中有各级机构储蓄和备荒的设计:

遗人掌邦之委积,以待施惠。乡里之委积,以恤民之艰厄;门关之委积,以养老孤;郊里之委积,以待宾客;野鄙之委积,以待羁旅;县都之委积,以待凶荒。

范文正公,苏人也。平生好施与,则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方显贵时,于其里中买负郭常稔之田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族之人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凶葬,皆有赡。择族之长而贤者一人主其计,而时出其纳焉。……以其所入给其所聚,沛然有余而无穷。仕而家居俟代者预焉,仕而之官者罢其给。

——钱公辅《义田记》二、救济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