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中国古代的基层治理以户籍管理与基层组织构建为基础,户籍的编制与管理一般以基层组织为单位进行,既保证赋役征发,也维护社会稳定。中国古代的社会保障主要由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在封建社会后期,宗族以及社会公益性组织的作用越来越大。西欧中世纪的基层治理以庄园和城市为中心,近代以来也一直强调基层自治。现代发达国家基本构建起了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保证了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中国也逐渐建立起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选择性必修一第六单元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学习目标:1.了解中国古代以赋役征发为首要目的的户籍制度,以及有代表性的基层管理组织;2.知道中国古代王朝在社会救济和优抚方面采取的重要措施。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战国秦朝汉朝隋唐宋朝元朝明朝清朝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战国秦朝汉朝隋唐宋朝元朝明朝清朝国家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户籍制度逐步确立。实行分类登记制度:除一般百姓的户籍外,宗室籍、宦籍、市籍等。丞相主管全国户籍工作,各级地方政府也均有专门人员主管户籍。实行“编户制度”。东汉末年,户籍散乱。隋朝:“大索貌阅”,重新核定户籍。唐承隋制,管理更严,户籍三年一造。户籍分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主户,与没有土地的佃户——客户。按职业定户籍,如军户、民户、匠户、站户等,一旦定籍,世代相袭,不得变动。以职业定户籍,分民籍、军籍、匠籍等。以里甲制为基础,制造户籍册,称“黄册”黄册和鱼鳞图册互为补充。户籍管理相对松弛,乾隆年间,朝廷谕令户籍永停编审。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自主学习:阅读教材P98-99页,梳理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演变历程秦朝制定户籍战国分类登记汉朝编户齐民两晋黄籍/白籍/土断隋唐“大索貌阅”户籍三年一造宋代主户与客户元朝诸色户计,世代相袭明代职业户籍,“黄册”制度清代永停编审思考点:东晋和宋朝户籍制度变化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古代政府管理户籍的根本目的是掌握人口变动情况,以便征发赋役。——教材P98页
学习聚焦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
治平在庶功兴,庶功兴在事役均,事役均在民数周,民数周为国之本也。……户口漏于国版,夫家脱于联伍,避役者有之,弃捐者有之,浮食者有之,于是奸心竞生,伪端并作矣,小则盗窃,大则攻劫,严刑峻法不能救也。故民数者,庶事之所出也,莫不取正焉,以分田里,以令贡赋,以造罢用。以制禄食,以起田役,以作军旅。
——徐幹《中论》巩固统治维护社会稳定保证赋役征发阅读材料,思考:国家重视户籍的编制与管理有何意义?【综合探究一】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演变趋势。
户籍制度萌芽于商朝,……战国时期,商鞅将户籍制度发展为“什伍连坐”法。两汉时期,口赋和算赋(人头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一项主要来源,兵役与徭役则是国家要求每个丁男承担的重负,为此,两汉政权一直实行编户齐民制度。编户齐民制度的形成与完善,使大量的人丁民户时时处在封建国家政权的直接控制之下。唐安史之乱后,土地兼并风行,政府的财政收入与徭役来源日枯竭,为了解决危机,唐政府改革征税制度,不以户籍及其登记内容而以土地和财产的多寡为征税依据。明洪武年间,政府进行了全国范围的土地清丈和地籍整理运动,编制鱼鳞图册,地籍与户籍彼此独立。万历年间,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使身丁税与户籍相分离。从此,地籍便成为统治者征收赋税的主要依据,而户籍的作用则退居其次了。清政府下令彻底废除人丁编审,户籍管理制度正式退出历史舞台。——《中国户籍制度的历史考》户籍制度下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减弱;历史悠久,由复杂到简单;传统户籍制度逐渐被废除。与土地和赋税制度逐渐分离二、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基层组织社会治理秦汉唐朝明朝清朝乡里制度什伍组织邻保制度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互相监督四家为邻,五邻为保十家牌法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城内设坊,郊外设村,设里正、坊正、村正里甲制十户为一甲,一百一十户为一里,设甲首、里长清初实行里甲制,后推行编制严密的保甲制:十户为牌,设牌长;十牌为甲,设甲长;十甲为保,设保长兼具区划和户籍管理性质的乡里制与旨在维护社会治安的保甲制合一
古代中国在数千年的历史中,乡村治理模式屡经变迁,经历了几个较为明显的历史阶段。战国时期,郡县制在各国推行后,乡、里成为基层组织,秦汉时期乡里制度则逐步成熟,它既发挥基层政权的作用,又带有半自治的性质。隋唐两宋时期,处于由乡里制到保甲制、乡官制到职役制的转折时期,乡的基层官吏的人员数量比此前大为减少,乡官权力也在逐步弱化。这一阶段乡和里的地位逐渐沦落,乡里自治功能逐步弱化,官方的控制与统治逐步增强。第三阶段是从王安石变法至清代,乡里制度转变为职役制,治权所代表的官治体制从乡镇退缩到县一级,县为基层行政组织,县以下实行以代表皇权的保甲制度为载体,保甲对乡里的控制更加严密,乡村自治的色彩越来越弱。——摘编自唐鸣、刘志鹏《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基本模式及其历史变迁》【综合探究二】中国古代基层治理的变革趋势。原因:国家的统一,封建专制的强化;维护小农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需要。由乡里制向保甲制、由乡官制向职役制转变;国家对乡村治理的干预和控制逐步增强,乡村自治功能逐步减弱。拓展提升:评价中国古代基层社会治理0105040203基层治理皇权与绅权在社会治理中是合作关系,皇权不下县,因为皇权把基层治理全交给受过儒家教育的“绅士”,绅士具有广泛的治理权,他们为社区提供公共品,包括修建道路、水利、学校等公共设施,救济鳏寡孤独等。巩固了封建统治,稳定地方秩序,推动社会经济、文化习俗的发展中国古代乡村治理含有一定的自治因素,但始终没有发展为真正的乡村地方自治。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王权的扩张,乡村社会治理越来越深地受到国家政权的干预和控制,其自治性逐渐消退。鸦片战争以后,在接连不断的内乱外患的打击下,农村社会的权力组织趋向解体,进入20世纪之后,清王朝被迫于宣统五年实行新政,传统的乡里制度、保甲制度被乡镇地方自治所取代。三、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思考:中国古代的社会保障体现在哪些方面?(一)社会救济对象:主要是遭受自然灾害、失去劳动能力等情况下的民众。常平仓制度汉朝隋唐置仓积谷社仓义仓宋朝宗族救助明清慈善组织政府救济的重点在于救灾,核心在于保证粮食供应社会力量的救济活动侧重于日常生活的赈济(二)优抚政策三、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对象:老弱贫苦等弱势群体赐予鸠杖秦汉唐朝设置专门机构明清赏赐、法律规定(三)原因和作用
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
——《礼记•王制》仓无备粟,不可以待凶饥。——《墨子•七患》原因: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自然灾害频发,人民生活缺少保障,需要国家和社会提供必要的、及时的救助。“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三、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作用:社会救济为民众提供了一定的生活保障,以保证人口繁衍和正常生产活动的进行,客观上有利于维护统治。“要从最困难的群体入手,从最突出的问题着眼,从最具体的工作抓起,通堵点、疏痛点、消盲点,全面解决好同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教育、就业、社保、医疗、住房、环保、社会治安等问题,集中全力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聚焦精准扶贫共建小康社会朝代户籍制度基层组织社会治理社会救济优抚政策秦汉隋唐宋元明清分类登记制度编户齐民大索貌阅户籍三年一造主户与客户诸色户计户帖、黄册永停编审乡里制度百户为里,五里为乡里甲制编制严密的保甲制十家牌法保甲制邻保制度什伍组织常平仓制度置仓积谷,义仓、社仓宗族内部的救助活动兴起慈善组织兴起养济院众济院福田院养病坊鸠杖乡里制与保甲制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知觉的选择性微电影分库周欣然
- 住院病案首页管理制度
- 伽马刀术后病人护理
- 学校教师师德培训
- 数学学案:课堂导学集合之间的关系
- 医疗图文排版
- 《高分子材料》课件
- 介绍高适课件
- 《奇特的植物》课件
- 《光敏电阻及其应用》课件
- 高中思想政治-高三一轮复习课文化创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 高中美术-文化变革 美术发展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 品管圈标准化作业书模板
- 《创意摄影》智慧树知到期末测试答案
- 尊敬师长遵守纪律课件高中生文明礼仪教育主题班会
- 部编人教版小学低段语文随文识字教学例谈
- 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助力课堂教学效果提升获奖科研报告
- 传媒剪辑合同范本
- 2023学年完整公开课版租船问题
- 带强调事项段的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参考格式1400字
- 2023年江苏自考11002公司法与企业法试卷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