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革命与建设课程考试说明_第1页
中国革命与建设课程考试说明_第2页
中国革命与建设课程考试说明_第3页
中国革命与建设课程考试说明_第4页
中国革命与建设课程考试说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7《中国革命与建设》课程考试说明一、课程性质与目标《中国革命与建设》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一门必修的公共政治理论课,它首先在浙江省进行试点,是在原来的《毛泽东思想概论》和《邓小平理论概论》两门课程的基础上进行的改革。设置《中国革命与建设》主要是帮助学生理解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与建设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的伟大成果,使学生把握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精神实质。具体目的和要求是使考生认识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形成的理论及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重要历史地位和作用;了解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基本经验,掌握指导中国革命与建设走向胜利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光荣传统;增强学生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根据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教育教学中贯彻江泽民“七一”讲话精神的通知》要求,《中国革命与建设》课考试中要贯彻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精神,特别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主要包括:《讲话》重大而深远的指导意义;我们党领导人民80年奋斗取得的光辉业绩;80年的实践给予我们的深刻启示和基本经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任务和要求;党在新世纪的历史任务和奋斗目标。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中国共产党人地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中邓小平理论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其主题是把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所以学习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理论,要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要把理论学习同分析研究当前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现实问题结合起来,并且和学习中央的重要文献结合起来,从而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水平,以及观察世界,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命题原则本课程的命题以《毛泽东思想概论》教学大纲和《邓小平理论概论》教学大纲为依据来确定考试范围和考核要求,试卷内容不超出大纲的范围,要求学生掌握本门课程的全部知识点和重点,考试命题覆盖到各章,并适当突出重点章节,体现本课程的基本内容。本考试说明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列出每章的基本内容和具体考核点,并要求考试命题尽量控制在这些基本内容和考核点之中,以减少自学、社会助学和考试命题的盲目性。本课程的考试命题中,体现不同能力层次要求,对不同能力层次的分数比例,一般为识记占20%,领会占40%,应用占40%。试题的难度结构合理安排,试题的难易度分为易、较易、较难、难四个等级。难易度与能力层次不是一个概念,在各能力层次中都会存在不同难易度的问题。教材: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组编的:《毛泽东思想概论》,罗正楷主编,温乐群副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邓小平理论概论》,钱淦荣主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年出版。参考书:《毛泽东思想概论》,王顺生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出版。《半月谈》杂志是自学考试公共政治课中形势与政策考试的参考读物。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三、考试内容第一部分:《毛泽东思想概论》第一章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历史地位第一节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一)毛泽东思想的产生1、毛泽东思想科学概念的提出及其涵义。领会毛泽东思想科学概念提出的历史过程,分析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涵义。2、毛泽东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毛泽东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包括:时代背景、客观需要、物质基础、思想理论条件和实践基础。(二)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1、了解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各个阶段及其理论表现。2、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特点。综合分析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在同错误思潮的斗争中形成和发展的、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第二节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一)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1、理解毛泽东思想的独创性内容。毛泽东思想主要在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等六个方面以独创性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2、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特点。(二)毛泽东的活的灵魂1、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2、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路线。3、独立自主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立足点。第三节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一)毛泽东是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作用理解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作用。(三)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重点内容:(一)毛泽东思想科学概念的涵义。(二)毛泽东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三)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活的灵魂。第二章近代中国社会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第一节近代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一)近代中国社会的基本国情和历史任务1、了解中国从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演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2、掌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理解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中华民族面对着两大历史任务。(二)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历史必然性。1、了解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五四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条件和意义。2、理解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历史必然性。第二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1、了解中共二大的民主革命纲领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2、理解中国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1、中国革命必须由无产阶级来领导。中国资产阶级没有能力担负起中国革命的领导责任;中国无产阶级具有同世界各国无产阶级一样的特点;中国工人阶级还有许多特殊优点;中国工人阶级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2、怎样坚持无产阶级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1、了解农民阶级是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农民以外的各种类型的小资产阶级是无产阶级的可靠的同盟军。2、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是中国革命动力之一。(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2、中国革命必须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步骤。第三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一)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是在中国建立一个以无产阶级为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二)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1、三大经济纲领是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为首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2、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五种经济构成是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三)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重点内容:1、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及主要矛盾和中华民族面对着两大历史任务。2、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新式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第三章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理论第一节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一)中国共产党对武装斗争极端重要性的认识过程。了解“八七会议”的历史功绩及中共对武装斗争重要性的认识。(二)中国革命武装斗争的基本特点和历史经验1、中国革命只能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中国的国情、敌我力量对比以及中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状况,决定了中国革命的武装斗争是长期的,是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2、中国的武装斗争实质上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战争。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是中国革命队伍的主力军;是中国军队的主要来源;中国革命进行长期的农民游击战争;农村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主要战略基地。第二节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理论(一)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发展道路1、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及其意义。2、了解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3、分析中国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条件。4、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二)农民问题与土地革命1、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这是中国民主革命的性质和任务决定的。2、土地革命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了解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土地革命路线和分配土地的方法,了解民主革命的不同阶段中国共产党采取的土地政策。第三节人民军队的建设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一)人民军队建设了解人民军队建设的最根本原则;人民军队的性质、宗旨和任务;人民军队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了解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的方针;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法则。重点内容:(一)中国革命只能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二)试述中国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理论的主要内容和伟大意义。第四章统一战线的理论和策略思想第一节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战争的主要阵线(一)建立广泛的中国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和可能性。1、认清统一战线在中国革命中的特殊重要性。中国无产阶级人数较少;中国革命的敌人异常强大。2、认清建立广泛统一战线的现实可能性。复杂的社会矛盾客观上提供了利用矛盾建立和发展统一战线的可能性;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革命要求强烈,是统一战线的主要力量;民族资产阶级是统一战线中的中间派;大资产阶级中某一个集团在某些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也可能成为统一战线中的暂时的同盟者。(二)中国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发展了解国民革命联合战线、工农民主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建立及其主要内容和任务。第二节有中国特色的革命统一战线(一)统一战线的政策和策略。1、理解统一战线中的两个联盟的性质关系。统一战线包括劳动者之间的联盟和劳动者与非劳动者之间的联盟。2、坚持和发展统一战线的基本方针原则。理解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和“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总方针。(二)统一战线的主要经验。1、理解统一战线中必须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2、理解工农联盟在中国革命统一战线中的重要地位。3、理解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与资产阶级又联合又斗争的必要性及其策略。重要内容:(一)建立广泛统一战线的重要性和可能性。(二)统一战线中两个联盟的性质关系。(二)统一战线的主要经验。第五章人民民主专政理论与人民民主政治建设第一节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形成(一)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形成了解不同革命阶段中国共产党人对国家政权理论的探索过程。(二)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形成了解抗战胜利后各主要政治派别的建国主张和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形成。第二节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体系(一)人民民主专政的基本内容1、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政体。领会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政体的基本内容。2、人民民主与人民专政的关系。理解人民民主专政是民主和专政的辩证统一。(二)人民民主专政的主要特点:衔接两个革命阶段;扩大了人民民主范围;概念表述准确鲜明。重要内容:(一)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基本内容。(二)人民民主专政的主要特点。第六章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和特点。2、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的发展为过渡到社会主义创造了条件。了解七届二中全会的主要内容。(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1、了解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及其基本内容。2、理解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反映了中国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第二节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一)对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主要理解对个体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及其重要意义。(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对民族资产阶级实行和平赎买政策的可能性。2、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经验及意义。第三节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一)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完成的意义(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主要经验教训。重要内容: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和特点。2、对个体农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第七章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一节以苏联为鉴戒,走中国自己的建设道路(一)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任务的提出和实践过程了解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背景及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过程。(二)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基本方针了解八大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的基本国情的分析及《论十大关系》中提出的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基本方针。(三)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理论依据理解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两类社会矛盾的学说: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性质和解决的途径与方法;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正确处理两类社会矛盾的基本方法和具体方针。第二节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成果(一)经济建设方针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思想1、关于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最重要的问题是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同时还应处理好其他一些关系。2、了解经济建设的指导方针。3、理解“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设想。(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思想:一些主要的理论观点。(三)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的方针、原则。第三节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意义和局限认识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重大意义和历史局限。重要内容:(一)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取得的重要成果。(二)毛泽东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意义和历史局限。第八章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理论第一节党的自身建设是一项伟大的工程(一)党的自身建设的有利条件和特殊困难。了解中国共产党进行自身建设的有利条件和特殊困难。(二)党的自身建设与中国革命的关系了解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第二节党的自身建设理论的基本内容(一)正确认识与处理党内矛盾和着重从思想上建党。1、了解党内矛盾和斗争产生的根源;正确处理党内矛盾的基本方针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2、着重从思想上建党:党的思想建设是党的各方面建设的基础;党的思想建设的根本任务、基本原则、基本内容、重要途径和形式。(二)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培育党的优良作风1、了解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2、了解党的优良作风。第三节在执政条件下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一)七届二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执政党的建设的问题。(二)毛泽东等关于加强执政党建设的若干思想。重点内容:(一)中国共产党进行自身建设的有利条件和特殊困难。(二)着重从思想上建设党。(三)毛泽东等关于加强执政党的自身建设的基本思想。第二部分:《邓小平理论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的考试内容除全国考委组编教材《邓小平理论概论》的有关内容外,还包括“形势与政策”(或叫“时事政治”)课的内容。具体时期见后。绪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第一节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一)邓小平理论是在时代主题转换和新技术革命浪潮兴起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二)邓小平理论是在总结中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三)邓小平理论是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邓小平理论形成的三个阶段其理论成果。第二节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一)两次历史性飞跃和两大理论成果在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相结合的过程中,出现了两次历史性的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二)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关系。邓小平理论是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重点内容: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第一章邓小平理论的精髓第一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二)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辨证统一第二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的表现。(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精髓的表现重点内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第二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第一节社会主义的本质(一)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邓小平理论始终是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展开的。(二)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形成过程。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内容。第二节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一)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根本手段。(二)发展才是硬道理加快发展对巩固社会主义的重要性。在目前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紧迫性。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三个有利子”是衡量一切工作的根本的是非标准“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提出及内容。重点内容: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大力发展生产力发展是硬道理第三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及其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第一节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主要内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基本特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矛盾和历史任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及其原因。(三)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第二节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一)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形成基本路线的形成。基本路线的内容。“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二)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必要性。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三)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相互关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相互关系的重要意义。第三节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一)基本纲领的内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及其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二)基本纲领的意义重点内容: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第四章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第一节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分“三步走”的战略步骤。战略目标。第二节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一)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意义地区经济结构的概念。优化地区经济结构的含义。我国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优化地区经济结构的重要意义及其原则。(二)地区经济梯次推进的战略构想地区经济梯次推进的战略构想。加快发展中西部地区的重要措施。第三节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调整产业结构产业结构的概念。三次产业的划分。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效益,促使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经济效益的概念。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意义。(三)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粗放型增长方式和集约型增长方式的含义。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基本要求,主要途径。第四节科教兴国,实现可持续发展(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及其意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内涵。(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科教兴国的含义。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主要措施。(三)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措施。重点内容:(一)促进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加快发展中西部(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经济建设必须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第五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第一节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容。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必然性。(二)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必然性。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具体表现。(三)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共同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共同发展的必然性。第二节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及其实现形式(一)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和实现形式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国有经济主导作用的体现。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二)改革国有企业,搞活国有经济国有企业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搞活国有经济的思路。现代企业制度的内涵和基本特征。(三)农村集体所有制经济的改革和发展第三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非公有制经济(一)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非公有制经济的定位,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及其作用。外资经济和港澳台投资经济及其作用。(二)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重点内容:(一)公有制及其主体地位(二)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第六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一节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一)要发展生产力,经济体制改革是必由之路资源配置的方式。计划机制。市场机制。我国原有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性。(二)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三)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必然的选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必然性。(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框架市场经济的共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第二节培育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一)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及其作用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作用。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特征。(二)培育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第三节建立和完善宏观调控体系(一)宏观经济调控的客观必然性宏观经济调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必然性。(二)宏观调控的目标宏观调控的基本目标。宏观调控的任务。(三)宏观调控的手段宏观调控的经济手段。宏观调控的法律手段。宏观调控的行政手段。(四)转变宏观调控方式和政府职能宏观调控方式的转变。政府职能的转变。重点内容:(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第七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的分配制度第一节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一)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基本分配原则按劳分配的内容。社会主义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多种分配方式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客观必然性。各种按生产要素的分配方式。第二节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一)一个影响和带动国民经济发展的大政策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客观必然性。(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效率与公平的内涵。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三)规范收入分配,防止两极分化规范收入分配,防止两极分化的具体措施。第三节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一)社会保障制度及其功能社会保障制度的内涵。社会保障制度的功能和作用。(二)改革和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改革和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必要性。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目标。重点内容:(一)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二)社会保障制度第八章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法制建设第一节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性和意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紧迫性和长期性第二节坚持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一)人民民主专政人民民主专政的含义。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的必要性。(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含义与基本特点。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三)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含义和基本特点。(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依据。第三节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一)改革政治体制的必要性政治体制的含义。政治体制改革的原因。(二)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内容和原则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总目标和具体目标,以及当前的主要任务和实施的原则。第四节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一)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的含义。实行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重要意义。(二)依法治国,必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内容和要求。重点内容:(一)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二)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三)实行依法治国第九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第一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第二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内容(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根本任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总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指导方针的表述。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今后十五年的主要目标。(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爱国主义的内涵。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三)社会主义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教育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础。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文化的繁荣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内容。繁荣学术和文艺要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第三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重在建设精神文明重在建设,反映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二)精神文明重在建设,体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自身发展的内在规律(三)精神文明重在建设,贵在坚持,讲求实效。(四)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革命文化传统,积极吸收世界文化优秀成果。重点内容:(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社会主义的文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重在建设。第十章我国的外交战略和对外开放第一节我国的外交战略(一)对国际形势的新判断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世界正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二)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独立自主和维护和平的内涵。第二节对外开放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一)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二)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三)坚持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统一第三节扩大对外开放,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一)建立经济特区,逐步完善对外开放格局经济特区的性质和作用。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和完善。(二)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提高对外开放水平重点内容:(一)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第十一章“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第一节“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和发展(一)港、澳、台问题的由来(二)“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和发展邓小平关于解决香港问题的基本方针。“一国两制”概念的提出。“一国两制”构想的成熟。(三)“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坚持一个中国是实行“一国两制”的前提。两种制度长期共存,和平共处。港人治港和澳人治澳。高度自治。争取用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统一,但不承诺放弃武力。(四)“一国两制”构想的意义“一国两制”是解决祖国统一问题的最佳方案。“一国两制”构想的意义。第二节“一国两制”的伟大实践(一)香港问题和澳门问题的成功解决,是“一国两制”构想的重大胜利(二)以“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推动两岸关系的发展江泽民八项主张的提出和重要意义。重点内容:(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内容及其意义。(二)“一国两制”是中国实现祖国统一的最佳方案。第十二章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第一节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力量(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事业胜利的根本保证(二)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要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加强党的领导。改善党的领导涉及党的领导制度、领导作风、领导方法和党的自身建设等方面。第二节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是一项新的伟大工程(一)在改革开放中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新时期党的建设所面临的新课题。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二)党的建设是新的伟大工程党的建设的总目标。必须解决好“两大问题”。加强“三方面建设”。发挥“三大优势”。加强党的建设,必须坚持从严治党。“三讲”的基本内容。(三)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党的建设“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党的建设。第三节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一)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人民军队(二)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是社会主义建设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三)依靠和发展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两上联盟及其相互关系。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基本任务。必须加强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重点内容(一)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领导和改善党的领导。(二)全面推进党的建设(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四、考试形式、试卷结构与样题(一)考试形式中国革命和建设理论课程采取笔试,按百分制记分,其中毛泽东思想概论部分占总分数的45%,邓小平理论概论及时事部分占总分的55%。60分为及格。本课程考试时间为150分钟。(二)试卷题型及分数比例本课程考试题型一般设: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1)单项选择题。单项选择题是一种客观性试题,主要考核考生的记忆、判断和理解能力。单项选择题要求从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难度相对比较容易。单项选择题量多,约有30道题,每小题1分。(2)多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也称为不定项选择题,属于客观性命题,主要考核考生辨析、判断和理解的能力。多项选择题所给的五个备选答案中,正确答案的数量是不确定的,从2个到5个都有可能。多项选择题得分的标准是把符合题意的全部正确答案选出来才能得分,多选、少选、错选均不能得分。多项选择题约10题,每小题1分。(3)简答题。简答题是一种主观性试题,主要是考核考生运用相关原理,解决有关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基本事实、基本理论、基本经验教训等问题的能力。简答题约5题,共30分。答题时要求观点明确,要点突出,简明扼要。(4)论述题。论述题着重考核考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五种题型中最难的一种。考生需要归纳、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