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_第1页
第25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_第2页
第25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_第3页
第25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_第4页
第25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ContentsPage目录页1.复习导入基础巩固2.自主学习自检自测3.对接高考深化探究4.易错易误警示纠正第25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大众传媒的变迁经济发展历程[必修二]复习导入【看视频,固基础】问题一: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及习俗变化的原因、特征和表现有哪些?问题二:新中国成立后的人们社会生活有何发展变化?问题三:从近代到现代中国交通、通讯工具经历了怎样的变革?有何特点和影响?问题四:近代报刊业发展的原因和影响是什么?其主要功能和影响是什么?问题五: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和主要特点什么?产生是影响是什么视频:中山装的出现课程标准考纲要求

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3.大众传媒的发展。课标提示

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2.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3.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媒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自主学习自主复习一、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1.(英)呤喇《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1859年)我在街上散步,看见很多中国姑娘的天足上穿着欧式鞋,头上包着鲜艳的曼彻斯特式的头巾。我觉得广州姑娘的欧化癖是引人注目的。”造成上述现象的根源是(

)A.太平天国运动的推动B.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C.第二次鸦片战争影响D.广州被辟为通商口岸提示近代以来,民众服饰反映了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汇,西化或中西合壁是主要特征。西餐2.右图示人物服饰从左至右前三人依次是

、长袍、

。其反映近代以来民众服饰变化的怎样特征?B中山装西装3.中国传统饮食十分丰富,各地城镇中多有地方特色的饮食习惯;鸦片战争后,吃

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自主复习一、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4.右图是中国北方传统民居

,鸦片战争后,欧式洋房或

的豪宅出现在中国大城市中。提示洋气:西方式生活时尚。原因:西方列强的入侵,西方商品的输入,西方文化的影响。5.[史料](摘自2014年天津高考T13)天津通商后不出十年,租界里中国人的时髦打扮已变成“短衫窄裤,头戴小草帽,口衔烟卷,时辰表链,特挂胸前”。甲午战争前,即便是内地甚至某些乡村,日用洋货也有所流行。洋货成为某些人生活的必需品,原先的“扬气”“今则竟曰‘洋气’了”。——摘编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问]史料中的“洋气”是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扬气”变为“洋气”的原因。四合院中西合璧自主复习一、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6.

后“

”“废止缠足”成为一种趋势;在大城市里,婚丧仪式由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提示进一步宣传了“自由”“平等”的思想,有利于社会进步和妇女解放。7.[史料]“革命后,……①湖南女子开始冲破旧礼教的封锁线,要有选择配偶的自由”。1905年,李书同为母办丧事,概不收受财物,参加追悼会的人,不行旧礼,改行②鞠躬礼,整个仪式简朴感人。[问]史料中①反映辛亥革命后

的提高,婚姻更加自由;②反映丧葬礼仪由铺张浪费到

。中国近现代文明婚礼等习俗风尚的变革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断发易服辛亥革命女权简洁节约8.到南京临时政府时才开始允许自由剪发、废止缠足。()✕自主复习一、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9.下列竹枝词中,不能反映晚清时期新的社会风尚的是(

)A.门外电灯明似昼,陕西巷深醉琼林B.眼前报馆如林立,不见“中央”有“大同”C.衣裳朴素容幽静,程度绝高女学生D.十三行畔搬洋货,如看波斯进宝图10.社会风尚打上时代烙印。以下社会风尚属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是(

)①最可爱的人②勤俭建国、勤俭持家③争看港、台电视连续剧④阅读苏联小说A.①③④ B.①②④C.①②③ D.②③④DB11.改革开放以后,国人服装颜色从

色调为主变为五彩缤纷,从单一款式走向多样化;饮食方面不仅解决温饱问题,政府倡导“

”,丰富的蔬菜、肉蛋、海鲜摆上了百姓的餐桌;人民的住房状况得到很大改善,1995年,国家启动了“安居工程”;如今

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灰蓝菜篮子工程休闲娱乐自主复习一、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11.右图粮票在改革开放后,逐步退出历史舞台。当年的粮、油、布票证,如今成了收藏家的藏品。导致当今中国产品丰富的主要因素是什么?12.(2014•课标全国Ⅱ,28)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

)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B.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C.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D.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B提示经济体制改革后,我国生产力水平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工农业产品增加;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引进先进品种;科学技术发展;人民群众生产积极性高涨。自主复习二、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1.[史料]苏省绅商恐路权之失……于是迅速招股,创成苏省铁路公司,筑路二:日苏嘉,日沪嘉,冀以挽回利权,用心亦良苦矣。然此二者已属支路,究不若宁沪铁路之握其总机关也。吾省之人,急宜筹集巨款,以赎回路权,勿谓苏省已办铁路,而遂可以抵制也。

——孙昌富陈蕴茜《从民众态度看吴淞铁路的兴废》[问]结合史料及所学,归纳近代交通业发展的原因。提示①先进的中国人为

,积极兴办近代交通业。②列强

的需要。为扩大在华利益,加强控制、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控制和操纵中国交通建设。③工业革命成果传入,为近代交通业的发展提供了

条件2.19世纪70年代,上海有人写了一首《咏火轮车》的竹枝词:“轮随铁路与周旋,飞往吴淞客亦仙。他省不知机器巧,艳传陆地可行船。”这首竹枝词不能反映的是 (

)A.新旧交替时期的认知B.上海人的自豪感C.近代交通工具的快捷D.交通运输业发达救国救民侵华物质D自主复习二、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3.近代以来新式交通工具不断传入中国。1881年,清政府筹建了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朝廷的大臣们却以“机车直驶,震动东陵,且喷出黑烟,有伤禾稼”为由,竟下令卸下火车头,改用马匹来拖拉,结果演绎了一出世界铁路史上绝无仅有的“马拉火车”的笑话。[问]结合图示,上述材料反映近代社会新事物引发的

的激烈交锋,其体现的近代交通发展有何特点?结合所学,简述其他特点。提示①人们的传统观念等影响近代交通发展。②近代中国交通业逐渐开始

的进程,铁路、水运和航空都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3)近代中国交通业受到

的控制和操纵。新旧观念西方列强近代化辛亥革命西北、西南4.

前夕,中国已建成多条铁路,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建成宝成、兰新等铁路,加强了内地与

地区的沟通。自主复习二、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5.20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

等大城市,成为权贵、富绅的代步工具;新中国成立后,建起汽车制造厂,公路运输也获得较快发展。全国建立起比较密集的公路网。6.19世纪70年代初期,洋务派创办

,打破了列强在中国的垄断局面。新中国成立后,由国家统一管理的轮船运输业,获得较快发展。上海冯如19207.1909年,旅美华侨

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

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航线开通,中国民航拉开了序幕。轮船招商局8.近代以来,西方列强不断地要求中国建设铁路,并试图建设通达中国边疆地区的铁路线。火车等交通工具传入中国,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的影响有 (

)①促进了人口流动和信息的交流②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③延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进程④成为列强进一步掠夺中国的工具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D10.“自道光二十二年五口通商,九十余年来……中国交通事业和以前不同,交通工具之科学化,以机械的力量逐渐代替以前使用的人力、畜力、水力和风力。交通组织逐渐商业化,凡各种新交通工具之利用,均可以普通的交易方式行之,没有阶级上的限制。”材料反映了(

)①近代交通工具逐渐取代传统交通工具②交通运输出现近代化商业经营方式③近代铁路交通受到列强的操纵和控制④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A.①②③ B.①②④C.②③④ D.①③④自主复习二、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9.“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挤非常”此竹枝词反映的社会现实是近代交通工具的发展客观上冲击了传统思想,传播了男女

观念、

科学精神。平等B台湾民主11.19世纪70年代,福建巡抚在

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19世纪80年代,外国开始在

设立电话公司。上海自主复习二、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12.19世纪80年代,对中国刚兴起的通讯事业有人赋诗曰:“从此千里争片刻,无须尺幅费笔砚……枝枝节节环四海,地角天涯连一线。”诗中所赞是什么通讯工具?当时还有什么新式通讯工具?这些通讯工具有何作用?提示工具:电话。新式工具:有线电报等。作用:促进信息的交流与传递,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有利于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13.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迁下列史实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中国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建成②中国第一个有轨电车交通系统在天津建成③上海开始有公共汽车运行④中国人开始自办有线电报A.①②③④B.①④③②C.①④②③D.④①②③C自主复习二、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14.[史料](摘自2014年天津高考T13)20世纪末,中国百姓生活中,电话从“摇着打”到“走着打”,汽车从奢侈品到代步工具。世界名牌服饰逐渐走进寻常百姓家,可供选择的服饰多了。将服饰产品打造成国内甚至国际品牌,成了众多服饰厂家的经营诉求。世界服装艺术中的中国元素也得到更多体现。——摘编自严昌洪《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问]史料从哪几个方面说明改革开放后中国人积极主动地学习并融入世界的?提示①通讯:电话在百姓生活中使用广泛,方便了人们之间的交流。②交通:汽车成为代步工具,方便了人们的出行。③服饰:世界名牌服饰走进寻常百姓家,世界服饰艺术中的中国元素也得到更多体现。15.右图是上海《从杨树浦到外滩的3路电车》照片反映出当时上海已出现了城市公共交通,其拍摄时间不会早于20世纪初。()√自主复习三、大众传媒的变迁1.填空①四大媒介分别指的是

、影视、广播、

。②《

》是中国近代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

报刊。③1905年,《

》是中国人第一次自摄影片;《难夫难妻》是中国第一部故事影片;《

》是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④

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中国电视业的诞生。提示报纸具有商业功能,同时还可以传播知识,开阔眼界。2.右图《申报》(1936年)刊登的电影广告看出报纸在当时社会产生了哪些作用?报刊互联网申报中文定军山歌女红牡丹19583.[史料]1912年,孙中山感叹道:“此次革命事业,数十年间屡仆屡起,而卒观成于今日者,实报纸鼓吹之力。”他认为报纸能够

。制造舆论,推动革命自主复习三、大众传媒的变迁4.

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它与报纸、广播和影视一样,具有

的功能。因为信息传播速度快,表现力和感染力强,被称为“神奇的第四媒介”。提示①中国报刊业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由外国人自办到中国人自办的过程。②报刊具有报道新闻、传递信息、通达民情、传播知识、开启民智、立言议政,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5.1907年革命家秋瑾被清政府杀害,在当时中国舆论中心的上海,几乎没有一家报纸不发出哀婉和抗争之声,仅《申报》第八天就刊出秋瑾诗六首,有关秋瑾的文字达三万多字,广大人民进一步认清了清政府的反动本质。这一现象表明(

)A.广大人民肯定了报纸的教化功能B.报纸宣传成为社会变革的推动力C.报纸舆论受到专制政府控制6.近代以来,作为大众传媒的现代意义上的报刊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而出现。报刊的诞生,是人类由信息封闭时代进入大众传播时代的标志。中国报刊业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创办过程?中国报刊业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有哪些?1994传播信息B自主复习三、大众传媒的变迁7.每年都有媒体关注的“热词”如“供给侧”“精准扶贫”“反腐倡廉”、“亚投行”、“谣言”等,引起社会强烈反响。[问]相比传统媒介,被誉为“神奇的第四媒介”的互联网有何神奇之处?我们该如何认识网络媒体对社会舆论的影响?提示神奇之处:传播媒介速度快,知识储量大,高度互动等。影响:作为一种娱乐大众的利器,既可起到社会监督的作用,也可能成为一种杀人工具。8.“互联网是魔幻的第七大洲,在这里,每个人只需敲击几下键盘就可以了解到世界上的所有知识。”史料反映了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的传播媒介能使人们

。B9.“逆袭、淘宝、吐槽、卖萌……”这些词的出现说明(

)A.信息时代言论自由B.网络影响社会生活C.汉语词汇亟待规范获取更多知识对接高考(2015•课标全国Ⅱ,1)1950~2008年我国部分节假日的变化(2014•课标全国Ⅰ,30)电影发展与流通税费(2014•课标全国Ⅱ,28)维新思想与近代中国的服饰变革对接高考【新史料,高考角度解读】>>>对接高考41题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问]从图1、图2中,各提取一项信息,对近现代中国人家庭生活的重大变迁进行比较说明,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两幅图片展现了不同时期的家庭风貌,充分反映了时代的变迁示例一变化说明:人物服装不同。图1清末服装带有满族服装传统,而图2则是文革时期中国人最普遍的中山装。百年来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迁(经历过外敌入侵内乱不止,从王朝到共和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再到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生活主题变化直接影响民众家庭生活。对接高考【新史料,高考角度解读】示例二变化说明:家庭成员人数。清末家庭人数明显多于现代家庭。原因:清末大家庭都与长辈住在一起;而现代中国人家庭大多是小家庭(或独生子女),分户而居;人们的家庭观、生育观发生变化,从多子多福、多代同堂到小家庭模式。>>>对接高考41题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示例三变化说明:从人物形象或画面内容来看。图1的清末家庭照相对而言还略有生活情趣,有瓷瓶装饰,妇人孩子们手持折扇;而图2中的人物形象刻板,佩戴有毛主席像章。图1是生活场景实拍,是近代社会处于转型阶段的缩影;而图2是艺术描绘的“文革”期间国人的精神、生活状况;政治氛围浓厚,气氛压抑;国家政治生活主题变化。示例四:变化说明:两幅全家福的留影手段不同。图1是使用相机实拍的老照片留影,而图2是当代艺术家创作的前卫艺术作品(以典型照片为蓝本),风格截然不同。原因:当代艺术创作求新、求变,画风独特,以独特视角来表现革命时代的脸谱化肖像;社会进步,观念开放,为艺术家的创作提供了广阔空间。对接高考【高考史料,新角度解读】史料一

(摘自2014年天津高考T13)天津通商后不出十年,租界里中国人的时髦打扮已变成“短衫窄裤,头戴小草帽,口衔烟卷,时辰表链,特挂胸前”。甲午战争前,即便是内地甚至某些乡村,日用洋货也有所流行。洋货成为某些人生活的必需品,原先的“扬气”“今则竟曰‘洋气’了”。——摘编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史料二(摘自2013年重庆高考T14)“文化大革命”时期,“国防绿”“海军蓝”是中国城乡居民追求的色彩。那时期,穿一身“国防绿”、腰间系一条帆布大板带、肩背军挎包成为青年男女尤其是大中专学生追求的一种时尚。20世纪80年代,色彩鲜艳、款式时髦的服装逐步在大众中流行。毛皮大衣、羽绒服、西服、呢大衣等各种服装充分展现穿着者的风采与魅力。民众受西方现代文化的影响较大,中国服饰正式走向了多元化。——摘编自陈志华、朱华《中国服饰史》对接高考【高考史料,新角度解读】(1)史料一中的“洋气”是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扬气”变为“洋气”的原因。(高考问)答案变化:由单一服饰到多元化服饰。因素:改革开放;经济和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民众思想观念变化;外来文化影响。(2)根据史料二,归纳中国民众的服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因素。(高考问)答案时代潮流;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外来影响;思想观念。(3)综上,你认为影响社会生活风尚的因素有哪些?(改编问)答案洋气:西方式生活时尚。原因:西方列强的入侵,西方商品的输入,西方文化的影响。提示经济体制改革后,我国生产力水平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工农业产品增加;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引进先进品种;科学技术发展;人民群众生产积极性高涨。对接高考【探究体验】(1)据下表认识近代女子的生活变化>>>用近代社会生活变迁认识下列现象提示变化:从缠足到放足;从衣着的陈腐、呆板到体现女子的形体美;从“女子无才便是德”到学习西方先进知识;从足不出户到关心国家命运;从礼教束缚到个性自由等等。『史论链接』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特点及影响见《创新设计》时间时髦女人标准1900~1909年会说洋话的大脚女人1910~1919年敢于婚姻自由的女人1920~1929年有身段的女人1930~1939年中西合璧的名女人1940~1949年政治之花(1)由于粮食和日用品产量有限,我国曾经对粮食、食油、布料等实行凭票供应。改革开放后,政府逐步取消了实行几十年的票证供应。当年的粮、油、布票证,如今成了收藏家的藏品。对接高考【新史料,高考角度解读】>>>对接高考24——35题大众报刊等传媒的社会功能

[例]从1874年至1877年,《申报》连续刊载了“杨乃武与小白菜冤案”进展的相关消息,这是中国新闻史上力度最大、时间最长的冤案报道,引起强烈社会反响,促成了该案的平反。这反映了(

C

)A.大众传媒开始关注民众生活B.《申报》的主要功能是时政评论C.大众传媒发挥舆论监督作用D.《申报》促进晚清司法制度改革『方法突破』《申报》连续刊载了“杨乃武与小白菜冤案”,引起强烈社会反响,促成了该案的平反,说明大众传媒发挥舆论监督作用;《申报》连续刊载有关进展消息,既不能说明大众传媒开始关注民众生活,也无法体现司法制度改革,故A、D表述错误。对接高考【高考史料,新角度解读】史料一(2014•山东高考,节选)某历史兴趣小组以“20世纪初中国的社会发展与女性解放”为课题开展研究性学习,在研究过程中使用了以下材料,得出了相关结论。材料丙:摘编自1919年末长沙《大公报》的一则报道。李欣淑幼年时,父为其订了亲,未婚夫不幸去世,父母准备叫她守“望门寡”。李欣淑在女校念过书,不满这种包办婚姻,因而反抗出走,到北京工读。她说:“我于今决计尊重我个人的人格,积极的和环境奋斗,向光明的人生大路前进。”乙:摘编自董天野等根据巴金小说《家》绘制的同名连环画中的一组画面。画面中的故事发生在1919年前后,主人公是封建大家庭高府的三公子觉慧和丫环鸣凤。对接高考【高考史料,新角度解读】结论:①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新旧交织,保守与进步共存。②社会进步是女性解放的重要前提。(1)据材料乙、丙,概括指出兴趣小组得出结论①的依据(举一例说明即可)。(2)据材料丙并结合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发展,对结论②加以阐述。提示

(1)考生作答时应结合具体事实进行概括归纳,准确说明事实与结论①的关系。举一例说明即可。如:觉慧反对鸣凤叫自己少爷,希望娶鸣凤为妻等,反映出当时出现了自由平等的新思想,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李欣淑的父母包办其婚姻等,说明当时封建礼教根深蒂固,反映出人们的守旧和社会的保守。提示

阐述:李欣淑接受新式教育、反对包办婚姻及与封建家庭的斗争等行为是20世纪初中国女性解放的缩影。对接高考【高考史料,新角度解读】(2)据材料丙并结合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发展,对结论②加以阐述。提示

阐述:李欣淑接受新式教育、反对包办婚姻及与封建家庭的斗争等行为是20世纪初中国女性解放的缩影。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正发生着深刻变化。经济上,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为反封建斗争和社会进步奠定了物质基础,让更多妇女可以走出家庭并实现经济独立。政治上,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传播了新观念、新思想,促进了女性解放。文化上,新式教育的发展,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对民主、科学的弘扬,为女性解放提供了思想动力。上述史实表明,反对专制制度,追求民主、自由和进步成为时代主题,这一切为女性解放创造了良好的社会前提条件。提示维新派办报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和维新思想的传播,同时该政治活动也推动了报刊的发展,这说明办报活动与当时政治斗争关系密切。对接高考【探究体验】(1)是非曲直报中分,一纸风行四海闻。振聩发聋权力大,万般提创总由君。——清末的竹枝词>>>用近代大众传媒变迁认识下列现象提示竹枝词强调了报纸的社会功能,即社会评论、宣传教育、启迪民众的功能。『史论链接』近代报刊的社会功能见《创新设计》(2)维新变法迎来了中国国人办报的一次高潮,据不完全统计,在1895~1898年间,全国新出版的报刊约120种,其中80%左右为中国人自办。同时资产阶级改良派的领袖人物开始了办报活动。……宣传变法图存。易错易误易错易误【不能全面把握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典例】据史料记载,上海市西菜业同业公会于1931年7月成立,首批参加的会员有17户,会址设在公共租界福州路730号。1945年12月,它改名为“上海市西菜咖啡业同业公会”。到1947年,华人会员已有109家,西人会员为72家。下列各项中,对这段史料的解读符合史实的是()A.西餐于20世纪30年代初传入中国B.西餐厅的经营者最初都是外国人C.西餐在中国的影响力逐渐扩大D.西餐业在内战期间受到严重影响误区警示避开陷阱错因分析要注意归纳变迁的阶段特征及其形成的原因、表现、影响,加深对近代中国习俗变迁的表现及其与政治经济因素之间关系的理解。如辛亥革命后,中国的社会生活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这一系列变化不仅是一场移风易俗的革命,而且与政治革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西方近代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对中国的影响①它破坏了中国长期以来安定、宁静的社会环境,迫使中国人去选择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并承受这种变化带来的阵痛;②对中国落后的生产力和生活方式起了极大的破坏作用,加剧了我国近代社会生活的转型,推动了中国社会迈向近代化的步伐。本题易错原因是不能正确理解西方文化、习俗的传入给中国带来的影响。由材料可知,同业公会的名称几经变化,会员数目持续增加,据此可得出C项正确。AB不符合史实,D项在材料中没有反映。易错易误[易错点3](判断)1910年,清政府发出《剪辫通令》()╳解析1910年清政府颁布准许自由剪发法令。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发出《剪辫通令》,民国政府是强行剪发。解析西式服饰传入中国,引发服饰变革,但并没有完全取代中式服饰,而是中西服饰并行。[易错点2](判断)西式服饰传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