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章教育目的
主要内容教育目的概述制定教育目的依据我国的教育目的第一节教育目的概述一、教育目的的概念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广义的教育目的:人们对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结果的期待狭义的教育目的:国家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总要求,是国家为培养人才而确定的质量规格和标准。培养什么样的人?人才为谁服务?质量标准: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身心素质)
(二)教育方针的概念教育方针:一个国家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最高行动指针,是国家在一定历史阶段提出的有关教育工作的总的方向和总指针
(三)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结构教育目的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身心素质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服务?阶级或社会需要——如“社会主义建设者或接班人”社会价值服务面向(社会价值)——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方向与性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身心素质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教育必须与身缠劳动相结合培养途径教育方针教育目的
(四)教育目的体系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培养目标各育目的学科教学目的单元教学目的每次课教学目的各级各类学校:德智体美劳1、教育目的体系2、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目的的确立及其内容必须符合教育方针的规定。
教育方针既是方针,又是教育目的。教育方针是教育目的体系中的最高层次。教育方针总体上规定教育的方向与性质、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所以,教育方针是制定教育目的及其人才质量标准的基本指针。3、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的关系教育目的落实到各级各类学校具体表现为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化,各级各类学校要根据教育方针的规定,制定各级各类学校的人才培养规格、落实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是一般与具体的关系,教育目的的落实离不开培养目标,培养目标要体现教育目的一、教育目的的意义与功能
(一)教育目的的意义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也是教育活动的归宿。教育目的确定着教育活动的方向,它是制定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目标、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评价教育效果的重要依据。教育目的对于明确教育方向、建立教育制度、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组织教育活动、进行教育管理、评估教育质量等,教育目的起着决定性的指导作用。
(二)教育目的的功能教育目的的功能指教育目的对实际教育活动所具有的作用。
定向功能一是对教育社会性质的定向作用——“为谁培养人”二是对人培养的定向作用——“培养什么样的人”三是对课程选择及其建设的定向作用四是对教师教学方向的定向作用
调控功能一是通过确定价值的方式来进行调控——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二是通过标准的方式进行调控——提出“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标准要求三是通过目标的方式来进行调控调控各级教育目标调控教育者的观念和行为调控受教育者的行为评价功能评价办学方向、办学思路评价教育质量评价学校管理
(三)教育目的的特性个人和集团的主观意志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1、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2、理想与现实的结合人才规格的理想规定现实的努力实现的可能性3、社会需要与身心发展需要与可能的一致社会发展需要身心发展需要社会条件保障的可能人的身心发展的可能4、理论上的规定性与实践上的操作性的统一人才利益需求的理论规定通过人才培养实践可以实现
(四)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教育目的体现着人才需求和人才利益,因而,也体现着一种价值追求。在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上,教育史上曾有不同的观点和主张,其中争论最多、影响最大,也是最带有根本性的问题,就是围绕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争论教育目的应是促进个性发展还是应当满足社会需要。主要存在着“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两大不同的价值取向。“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分歧的焦点:第一,提出教育目的的出发点应是什么受教育者的本性社会需要第二,教育目的应是什么发展个性——增进个人价值培养公民——使人社会化第三,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谁高谁低个人价值高于社会社会价值培养公民——使人社会化第四,教育的价值拿什么去衡量对个人发展所起的作用对社会的效益1、个人本位论(基本观点)第一,提出教育目的应从受教育者的本性需要出发,而不是从社会的需要出发。第二,教育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人,充分发展人的本性,增进个人价值.。第三,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社会只有在有助于个人的发展时才有价值。第四,评价教育的价值应以其对个人发展所起的作用来衡量。代表人物:卢梭(法)、裴斯泰洛齐(瑞士)、福禄贝尔(德)、萨特(法)卢梭:如果要在造人和造公民之间作出选择的话,他选择造人的目标。裴斯泰洛齐:教育意味着完整的人的发展。教育的唯一目的就是要协调地发展天赋的人格的才能和素质。萨特: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实现人的自我完善2、社会本位论(基本观点)第一,教育目的应当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人的发展依赖于社会,个人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第二,教育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使受教育者社会化,保证社会生活的稳定与延续
。第三,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个人的存在与发展从属于社会。第四,评价教育的价值只能以其对社会的效益来衡量。代表人物:涂尔干(法)、那托尔普(德)、孔德(法)、凯兴斯坦纳(德)涂尔干:教育在于使青年社会化——造就一个社会的我,这便是教育目的。那托尔普:在教育目的的决定方面,个人不具有任何价值,个人不过是教育的材料,个人不可能成为教育目的。凯兴斯坦纳:国家的教育制度只有一个目标,就是造就公民。
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这两种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割裂了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个性发展与社会发展、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协调统一的关系,走向对立,因而都是不科学的。杜威试图调和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的分歧,一方面他主张儿童中心主义,提出”教育既生长;在它自身之外,没有别的目的”,即”教育无目的论”,另一方面又主张”社会中心”,强调把”教育的社会方面放在第一位”,培养符合民主社会的公民。因而自相矛盾,难以自圆其说。在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上,应坚持个人发展与社会需要的统一。一方面,社会是由个体的人组成的,个体的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首要条件。另一方面,个人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社会,个体发展必须以社会发展为基础,服从社会发展的需要。第二节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一、制定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1、教育目的的确定首先要符合社会政治经济的需要
教育目的是统治阶级的人才利益和人才标准的集中体现,统治阶级的教育目的首先要符合统治阶级或政党的利益和需要。有什么样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便有什么样的教育目的。不同社会、不同阶级、不同政党的人才标准不同,教育目的便会有所不同。2、教育目的的确定要依据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不同社会,不同时代,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不同,对人才规格和标准的需求不同,教育目的的具体内容便有所不同.3、教育目的的确定要依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
从教育的基本规律来说,一个国家教育目的的制定一要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二要符合个体身心发展的特点与规律。教育目的的制定应是上述两种需要的有机统一。二、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得全面发展学说是制定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涵义
人的全面发展是相对于人的片面发展而提出。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劳动能力的发展。人的劳动能力是指在劳动中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因而,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体力和智力全面和谐发展。个人智力和体力的尽可能多方面发展,这是发展的量的方面特征个人智力和体力充分、自由的发展,这表现为发展的质的方面特征充分——范围自由——程度个性发展——充分、自由的发展个人智力与体力的统一的发展,这表现为发展的度的特征与物质生产劳动的结合与统一,即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结合与统一。(二)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历史进程1、个人片面发展的社会根源根本原因是随生产力发展出现的社会分工“原始的丰富”——“自然的无知”的“体耕”结合旧式分工开始人的片面发展
城乡分离、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分离、教育与生产劳动分离工场手工业加剧了人的片面发展——“人是机器”;畸形发展2.个人全面发展是现代生产的客观要求大工业生产依靠的是先进的科学技术—对教育提出客观要求大工业生产的发展,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教育提供时间上的可能3.资本主义对人的全面发展的限制和阻碍
大工业生产对人的全面发展提出客观要求,也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可能条件。提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客观要求,并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条件,但是资本主义条件下旧的分工制度,使大工业生产之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可能性无法变成现实性。“异化劳动”:
劳动为富人生产了奇迹般的东西,但为工人生产了赤贫;劳动创造了宫殿但给工人创造了贫民窟;劳动创造了美,但使工人变成了畸形;劳动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但又使一部分工人返回到野蛮的劳动,并使另一部分工人变成机器;劳动产生了智慧,但给工人生产了愚钝和痴呆。
资本主义制度产生的异化劳动,使劳动者得到的不是自己劳动带来的财富和幸福,而是剥削和奴役。劳动不再是发展人的体力和智力的一种力量,而是导致人走向片面、畸形发展的异己力量。不铲除资本主义制度,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不可能的。
4.个人全面发展实现的条件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物质条件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共产主义条件下将使人的全面发展成为现实消除异化劳动消除”三大差别”
每个人都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社会的需要充分、自由地得到发展,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最好途径和方法
实行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才能把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结合起来,使人的体力与智力协调地统一发展,所以马克思把它称为“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教育指导方针的基本内容之一。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基本原则,必由之路。第三节我国的教育目的一、我国教育目的的历史演变(一)新中国成立以前的教育目的1、古代的教育目的(1)先秦时期儒家——贤士墨家——兼士道家——游士法家——农士(2)封建社会学而优——“仕”;具体规格,精通儒家经典、恪守儒家仁义道德,忠君尊孔
2、近代社会(清末)——“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
3、民国与国民政府时期——完全人格途径——军国民教育(体育)实利主义教育(智育)公民道德教育(德育)世界观教育(人生观教育)美感教育(美育)(二)新中国成立后的教育目的1949年12月,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教育是新民主主义的教育,它的主要任务是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这种新教育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教育,其方法使理论与实践一致,其目的是为人民服务,首先为工农兵服务,为当前的革命斗争与建设服务。”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问题》中提出:
“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等几个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5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
“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实现这个方针,教育工作必须由党来领导。”1982年,国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的:“国家培养青少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这是中国当代历史上第一个以法的形式出现的教育目的。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所有这些人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1986年4月12日第六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义务教育法》提出:“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儿童、少年、有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人才奠定基础。”1993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各级各类学校要认真贯彻’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方针,努力使教育质量在90年代上一个新台阶。”总结了新中国成立40多年来,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经验而提出来的1995年3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对“纲要”进一步确认,重新表述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001年6月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邓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二、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一)“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设者或接班人”——社会主义教育目的总要求
1.坚持培养劳动者的观念。
2.要坚持全面的人才观念。
3.坚持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相结合的观念。
(二)要求全面发展——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教育质量标准
(三)具有独立个性——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时代需要
1.“全面发展”与“独立个性”并不矛盾。
2.独立个性是全面发展的独立个性,所说的个性化是与社会同向的个性化,所说的自由发展是与社会同向的自由发展。
3.独立个性的发展,是受教育者高层次的需要,也是他们使命感、事业心、创造性的源泉。三、实施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一)端正教育思想,明确教育目的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集中体现在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和如何培养人明确教育目的是端正教育思想的关键
(二)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各级各类学校必须以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育人的理想目标把教育方针全面贯彻到学校教育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
把学校教育质量的追求放在全面提高的基点上(三)深化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素质教育”与“应是教育”相对素质教育目的:以发展人的多方面的素质为根本目的
素质教育内容主要包括:政治思想素质教育、科学文化素质教育、审美素质教育、身体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等五个方面素质教育的基本点:通过学科教学提高学生素质,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四、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为了实现社会主义教育的目的,全面培养人的素质,必须实施全面发展教育。全面发展教育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等几个部分组成。1、德育:是向学生传授无产阶级政治思想观点和共产主义道德规范,组织和指导学生的道德实践,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中小学德育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2、智育:是以系统的科学知识武装学生,发展学生智力的教育。3、体育:是授予学生体育卫生的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增强体质,发展机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养成良好的卫生、保健习惯的教育。4、美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发展他们的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和文明素质的教育。5、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
全面发展教育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五育”各有自己的特点、规律和功能,各有自己的任务内容与方法,是相对独立的。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来说,都是缺一不可的,不能互相取代的:体育是各育实施的物质前提,也是促进各育发展的必要条件;智育是各育实施的认识基础和知识基础。为各育提供智力支持;德育是其他各育的灵魂。德育既是其他各育的方向和统帅,也是其他各育的动力源泉;美育协调各育的发展;劳动技术教育是各育的实践基础。五育同时又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实践要求:要坚持“五育”并举,处理好他们的关系,发挥教育的整体功能。把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结合起来我国中小学培养目标1.小学教育的培养目标(1)德育方面:使学生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感情,初步具有关心他人、关心集体、诚实勤俭、不怕困难等良好品德,以及初步分辨是非的能力,养成讲文明、懂礼貌、守纪律的行为习惯。(2)智育方面:使学生具有阅读、书写、表达、计算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一些自然、社会和生活常识,培养观察思考、动手操作和自学能力,以及形成广泛的兴趣和爱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3)体育方面:培养学生锻炼身体和讲究卫生的习惯,具有健康的体魄。(4)美育方面: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具有初步的审美能力。(5)劳动技术教育方面: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会使用几种简单的劳动工具,具有初步的生活自立能力。1.初中教育的培养目标(1)德育方面:使学生具有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中国共产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物业管理人员消防安全管理与责任书3篇
- 早教交通主题课程设计
- 流水施工课程设计
- 2024年文化艺术品交易牌照出租及鉴定服务合同3篇
- 幼儿课程设计与组织
- 塑形课程设计分享
- 2024年民事离婚合同范本:财产分配及债务处理一
- 2024年海洋工程设备采购与系统集成服务合同2篇
- 2024-2025学年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语文寒假作业(四)
- 2024-2025学年鲁教新版九年级(上)化学寒假作业(二)
- 统编版(2024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复习课件
- 国开(陕西)2024年《中国制造之高端装备》形考作业1-4答案
- 工会新闻写作培训课题
- 医疗行业销售内勤工作汇报
- 统计年报和定报培训
-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 物流行业物流供应链金融服务方案
- 兼职客服签约合同范例
- 浙江省杭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测试政治试题 含解析
- 【初中地理】《世界的聚落》课件-2024-2025学年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 2锅炉炉膛内脚手架搭设及拆除施工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