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课文化常识选择题_第1页
每课文化常识选择题_第2页
每课文化常识选择题_第3页
每课文化常识选择题_第4页
每课文化常识选择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化常识逐课选择题必修1一烛之武退秦师三、古代文化常识积累练习。1.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爵位: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但被封爵者都有封地且可世袭。B.三公: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周代已有此词,具体说法不一,一般认为是指司马、司徒、司空。C.寡人:即寡德之人,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秦始皇以后,皇帝一般都以“朕”自称。古代帝王的自谦词还有孤、不谷等。D.子:古代对人的尊称,称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对尊长者和用于朋辈之间的敬称还有君、公、足下、夫子、先生、大人等。答案A解析并非所有爵位都可世袭并有封地。比如宋代,除世袭爵位外,很多封爵只是终身爵,身死爵除。此外,很多爵位只有名号,并无封地。2.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执事:办事的官吏,也用于对对方的敬称。B.大夫:官职等级名。夏商周时,官分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后来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C.《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纪传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全称《春秋左氏传》,别称《左氏春秋》,和《公羊传》《穀梁传》合称“春秋三传”。D.秦晋之好代表的是政治上的联姻,是国家之间的联合,但后来渐渐将男女之间的婚姻也称作“秦晋之好”。答案C解析《左传》是编年体史书。二荆轲刺秦王三、古代文化常识积累练习。1.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足下:常用于对平辈或是朋友之间的敬称。在古代,下称谓上,或同辈相称,都用“足下”,意为“您”。B.太子:中国古代帝王的法定继承人的称谓,被定为王位、皇位继位者的人。也可称为皇太子,燕太子丹即为此意。C.祖道: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送别,是古代为出行者祭祀路神并设宴送行的礼仪。D.将军:春秋时诸侯以卿统军,故称卿为将军。战国以后转为武官之称,多用以尊称对方。答案B解析秦始皇统一之前的太子,不能称皇太子,仅帝制时代的太子,才可称皇太子。2.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蛮夷:古代泛指华夏民族以外的其他民族,包括南蛮和东夷。多数情况下,蛮夷戎狄统称蛮夷或四夷。B.郡县:郡县制是中国古代继宗法血缘分封制度之后出现的以郡统县的两级地方行政制度,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楚国。C.宗庙:供奉历代国王牌位、举行祭祀的地方。古代的宗庙制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只要有条件,任何人都可以设宗庙。D.筑:中国古代传统弦乐器,形似琴,有十三弦。起源于楚地,其声悲亢而激越,在先秦时广为流传。答案C解析“只要有条件,任何人都可以设宗庙”不当,庶人不准设庙。三鸿门宴三、古代文化常识积累练习。1.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山东:在山的东面。“山”可指华山、太行山、泰山等不同的山,而所指地域不尽相同。文中的“山东”是指太行山以东。B.司马:官名,古代中央政府中掌管军政和军赋的长官。汉大将军、将军、校尉之属官都有司马,专掌兵事。C.俎:古人常以刀匕、刀俎并举,以“俎上肉”喻受人欺凌、任人宰割的境遇。“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说的就是这种境遇。D.竖子:对人的鄙称,相当于“小子”。《荆轲刺秦王》和《鸿门宴》中的“竖子”都是这个意思。答案A解析文中的“山东”是指崤山以东。2.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君王、诸侯临朝听政,或各级官员治理民事,皆面南而会,即以此称君。而以北面为卑,或以之称臣。东西坐席一般以东为主,以西为客,但汉代刚好相反,本文即如此。B.九宾是我国古代外交上最为隆重的礼节,有九个迎宾赞礼的官员司仪施礼,并延引上殿。C.卮是一种盛酒器。尊,是古代酒器的通称。尊上常饰有动物形象。壶,是一种长颈、大腹、圆足的盛酒器,不仅装酒,还能装水,故后代用“箪食壶浆”指犒劳军旅。D.《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共3000多年的历史。答案D解析《史记》是纪传体通史。必修2四孔雀东南飞并序三、古代文化常识积累练习。1.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青庐是举行婚礼的地方,是用青布搭成的篷帐。东汉至唐有此风俗。一般是在住宅的西南角“吉地”,露天设一帐幕,新娘从特备的毡席上踏入青庐。B.古人根据天色的变化将一昼夜划分为十二个时辰,依次是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C.乐府本是汉武帝开始设立的主管音乐的一个官署,主要职能是指定乐谱、训练乐工、搜集民歌及制作歌词等。魏晋时期,将这一官署采集、演唱的歌词称为“乐府”或“乐府诗”。D.结发是对年龄的称谓。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古人到了一定的年龄(男子18岁,女子15岁)把头发结起来,表示成年。答案D解析男子“结发”的年龄是20岁。2.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的床与现代的床不同,较矮,较小,主要是供人坐的。B.大人是对尊长的敬称。相当于现在所说的“老人家”,文中指兰芝的婆婆。C.我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作五更、五鼓,或称五夜。五更,指平旦,是寅时,相当于现在的1点至3点。D.贱妾是封建社会里妇女谦卑的自称。文中是兰芝的自称。答案C解析相当于现在的3点至5点。五兰亭集序三、古代文化常识积累练习。1.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干支纪年法是中国历法上自古以来就一直使用的纪年方法。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总称。把干支顺序相配正好六十为一周。“癸丑”便是干支纪年法。B.阴指的是太阳照不到的地方。背向太阳为阴,面向太阳为阳。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山阴”指的是山的北面。C.暮春是春天要结束的时候。古时纪年按阴历,一年分四季,四季各分三月,暮春是阴历三月,按现在的纪年算是阳历三月底四月初。D.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丝竹管弦是琴瑟箫笛等乐器的总称,也指音乐。答案C解析暮春按现在的纪年算是阳历四月底五月初。2.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民俗,每年农历三月在弯曲的水流中放置酒杯,流到谁面前,谁就取来喝,可以除去不吉利。觞是古代铜制酒器。B.王羲之,兼善隶、草、楷、行各体,被誉为“书圣”。其书法平和自然,笔势遒美健秀,后人评曰:“飘若游云,矫若惊龙。”因官至右军将军,至今人们还称其王右军。C.彭祖是中国神话中的长寿仙人。传说中他是南极仙翁的转世化身,并以享寿八百多岁著称于世。D.序是文体的一种,有书序、赠序、宴集序等。古人宴饮时,常赋诗,诗成后公推一人作序,这样的序叫宴集序,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答案A解析“觞是古代铜制酒器”不当,“觞”不一定都是铜制。六赤壁赋三、古代文化常识积累练习。1.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既望指每月阴历十六,望指每月阴历十五,晦指阴历每月初一,朔指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B.曹操,字孟德。“德”是“德性”的意思,与“操行”一词相呼应。C.壬戌属于干支纪年法,顺序为第59个。前一位是辛酉,后一位是癸亥。D.星宿是古代天文学术语,一宿通常包含一颗或者多颗恒星,而古人将满天星宿划为四大星野,青龙、白虎等四象即出自于此。本课的“斗”“牛”即为星宿。答案A解析朔指阴历每月初一,晦指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2.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谒庙,指古时帝后等外出或遇有大事,例须谒告于祖庙。庙指供奉祖先的房屋,如太庙。B.“自号”,旧时给自己取的号。士大夫和文人墨客,因均属通晓翰墨之人,为自己取号无不别具匠心,表现其所爱所好。C.太守,又称郡守,中国古代的一种地方职官,一般是掌管地方郡一级行政区的地方行政官。D.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学校。太学博士是学校里学位最高、学问最渊博的人。答案D解析古代太学博士是学校的主持和讲授者,不是一种学位。七游褒禅山记三、古代文化常识积累练习。1.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庐陵萧君圭君玉”中的“庐陵”是籍贯,“萧”是姓,“君圭”是名,“君玉”是字;“余弟安国平父”中的“安国”是名,“平父”是字。B.“临川王某记”中的“王某”是指作者王安石,古人作文起稿,写到自己的名字,往往只作“某”,或在“某”上冠姓,以后誊写时才把姓名写出。C.天干和地支循环相配得60组,古代只可用来纪年,不可用来纪日。D.关,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意义。秦汉乃至隋朝,多指函谷关,如“先破秦入关者”中的“关”就是指此关。答案C解析既可用来纪年,又可用来纪日。2.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年号是我国古代帝王用来纪年的名号。用年号纪年,是从汉武帝开始的。《岳阳楼记》中的“庆历四年”、《游褒禅山记》中的“至和元年”等都是年号纪年法。B.古人有时以出生地命名文集。如王安石的《临川先生文集》、柳宗元的《柳河东集》、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等。C.封建社会,不同阶层的人死亡有不同的称谓,皇帝死称为“崩”,诸侯或大官死称为“薨”。D.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起的。答案B解析《聊斋志异》是以书室名命名的。必修3八琵琶行并序三、古代文化常识积累练习。1.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行是乐府古诗的一种体裁。因与“歌”大同小异,常统称“歌行”,“歌”是曲的总称,“行”是“衍其事而歌之”,是一种具有铺叙记事性质的歌辞。B.新乐府运动是由唐代诗人白居易、元稹等所倡导的,以创作新题乐府诗为中心的诗歌革新运动,明确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理论。C.左迁是降低官职,即“降官”。汉代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D.补,指官员由候补而正式上任;出官指被贬出京。答案D解析出官指京官外调。2.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郡”是古代的行政区域。秦统一天下,设三十六郡,隋唐后州郡互称,明清称府。B.古代表示任命、授予官职的词语有“拜、除、授、赏、封、转”等。“除”是去旧职授新职。C.青衫有读书人的意思。古代的学子都是穿青色的服装,如“青青子衿”。青衫还有当官的意思,“司马青衫”中的青衫就是江州司马的官服。D.江州是唐、宋行政区划之一;江州司马在诗中指白居易自己,现在引申为官位不高或失意的文人。答案B解析“转”不是授予官职,而是官职变化。九寡人之于国也三、古代文化常识积累练习。1.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庠序:指的是古代的地方学校,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商(殷)代叫庠,周代叫序。B.河东:黄河以东的地方,在今山西西南部。黄河流经山西省境,自北而南,故称山西境内黄河以东的地区为河东。C.赐姓:古代天子据某人祖先所生之地或其功绩而赐予姓氏。多指以国姓赐与功臣,以示褒宠。D.殿试,是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宫廷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考策问一场。答案A解析商(殷)代叫序,周代叫庠。2.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黄河在古代被称为“河”或“河汉”,习惯上人们把注入外海外洋的河流称为“河”,把注入内湖或内海的河流称为“江”。B.岁凶即灾年。岁,年成;凶,谷物收成不好。类似的叫法还有岁俭、岁荒、岁歉、岁侵等。C.“姬”姓,中华上古八大姓之一,姬姓始祖为华夏民族的人文初祖——黄帝,黄帝因长居姬水,以姬为姓。D.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钦宗。答案A解析“河汉”指的是“银河”,人们把注入外海外洋的河流称为“江”,把注入内湖内海的河流称为“河”。十劝学三、古代文化常识积累练习。1.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君子”一语,广见于先秦典籍,在先秦典籍中多指“君王之子”,着重强调地位的崇高。而后“君子”一词赋予了道德的含义,自此,“君子”一词有了德性。B.古代以百户为一里,五里为一乡。唐代改“里长”为“里正”,杜甫有“去时里正与裹头”的诗句。C.古代称人行走,举足两次为“跬”,举足一次为“步”,故半步称“跬步”。D.刺史原为巡察官名,“刺”,检核问事之意。东汉以后刺史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答案C解析举足一次为“跬”,举足两次为“步”。2.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诸生:古代经考试录取而进入中央、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B.有司:“司”即管理,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故称有司。C.巾帼:本是古代妇女戴的头巾、发饰,后来引申为女子的代称。D.同年:科举时代同榜考中的人,有时候也指年龄或辈分相同的人。答案D解析“同年”不能指辈分相同的人。十一过秦论三、古代文化常识积累练习。1.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战国、秦、汉时代,通称崤山以东为山东。山东,有时也泛指战国时秦国以外的六国领土。B.合纵:是联合六国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亦作“合从”。张仪就是主张合纵的纵横家。C.传说中的我国上古时期划分的九个行政区域,州名分别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后成为中国的别称。D.“四海”指天下、全国;“六合”指上下和四方,泛指天下;“八荒”指四面八方遥远的地方,犹称“天下”。答案B解析张仪主张连横,而苏秦则是主张合纵。2.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陛,是宫殿。古代臣子不敢直达皇上,就告诉在陛下的人,请他们转达,所以用陛下代称皇上。殿下,也是对皇上的尊称。B.《过秦论》选自《新书》,作者贾谊,西汉人。“过秦”即指出秦的过失。《过秦论》有上中下三篇,这里选的是上篇。C.“河北”在古代指的是黄河以北,这是一个古今异义词,与现代汉语中的行政区划是不同的。D.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答案A解析陛,是宫殿的台阶;殿下,是对皇后、皇太子、诸王的称呼。十二师说三、古代文化常识积累练习。1.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称。至南宋淳熙间,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四书”之名由此而定。B.“五经”是《诗》《书》《礼》《乐》《春秋》五部儒家经典的简称,始称于汉武帝时。其中存有中国古代丰富的历史资料,是封建时代教育的必读教科书。C.“六经”指的是六部儒家经典,是《诗》《书》《礼》《易》《乐》《春秋》的合称。“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即“六经”。D.“巫医”“乐师”是古代职业的称谓。对一些以技艺为职业的人,称呼时常在其名前面加一个表示他的职业的字眼,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人的职业身份,如庖丁,指一个叫丁的厨工。答案B解析《乐》应为《易》。2.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百姓称谓常见的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苍生、黎元、氓等。B.在古代“六艺”还指六种技能,即礼、乐、射、御、书、数。通常我们把《诗经》的内容“风、雅、颂”与表现手法“赋、比、兴”合称“诗经六义”。C.童子,文中指童子科考试。童子科是古代选拔神童的制度,汉代已有,开始以荐举为主,后来增加了考试,能够通过考试的神童称为童生。D.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答案C解析“文中指童子科考试”错,文中指“儿童;未成年男子”。必修4十三廉颇蔺相如列传三、古代文化常识积累练习。1.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古代不同的朋友关系之间的称谓有所不同。贫贱而地位低下时结交的朋友叫“贫贱之交”;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叫“金兰之交”;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叫“刎颈之交”。B.跪是两膝着地,挺直身子,臀不沾脚跟,以示庄重。如“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C.稽首,是古代汉族的一种跪拜礼,稽首与顿首、空首不同,一般说来,稽首是臣拜君之礼,顿首是国君回礼臣下,空首是地位相等者互拜之礼。D.臣早期是古人表示谦卑的自称,百姓也可自称为“臣”,后来用作臣下对君的自称。答案C解析应为“顿首是地位相等者互相之拜,空首是国君回礼臣下”。2.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斋戒是古人在祭祀或行大礼前,沐浴更衣,不喝酒,不吃荤,不吃饭,表示诚心致敬。B.汤镬:死刑的一种,也作“烹”,是把人放进大鼎或大镬,用滚汤将人活活煮死的酷刑。C.斧质是古代一种酷刑。杀人时,置人于铁砧上,以斧斫之。D.燕,周朝诸侯国国名,在今河北北部和辽宁南部。燕王,中国古代王爵之一。答案A解析不包含“不吃饭”。

十四苏武传三、古代文化常识积累练习。1.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持节是古代官名。汉末与魏晋南北朝时,掌地方军政的官员往往有使持节、持节、假节、假使节等称号。B.先秦时代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称诏。秦汉以后,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C.礼部,中国古代官署,掌管国家的典章制度、祭祀、贡举、户籍等事项。D.古代“国”常用来指都城,同时也指诸侯被分封的领地。答案C解析“户籍”应由户部掌管。2.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立生祠”是古代一种民俗,即老百姓自发地为活人修建祠堂并加以奉祀。其对象都是深得民心的官员。B.斧钺是古代军中刑戮;汤是滚开的水,镬是古代的大锅,汤镬是古代一种酷刑,把犯人投入滚水中煮死。C.如今的“丈人”一词,都是指妻子的父亲,有时也说“老丈人”。但在古代,“丈人”一词并不是指妻子的父亲,而是对年长的人的尊称。D.汉代使臣所持的节由皇帝授予,是国家的象征,保护它也体现出对国家忠贞的感情。不仅汉廷派往匈奴等处的使者持节,皇帝派往分封于各地的诸侯王的使者,同样要持节。答案A解析“自发地”“其对象都是深得民心的官员”的说法不正确。有的朝代,也可能是谄媚者或慑于其势盛者所为;奉祀的对象也不一定是“深得民心的官员”。十五张衡传三、古代文化常识积累练习。1.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理寺”是古代掌刑狱案件审理的官署,“礼部”是管理全国学校事务、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往来之事的官署。B.“除”指授予官职,“累除”指多次升迁官职;“迁”指官职由高到低变动。C.乞骸骨,乞求自己的尸骨能回到故乡安葬,指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回老家安度晚年。这是古代官员请求退休的委婉说法。D.孝廉,汉代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的科目名,意为孝顺父母、品行廉洁。被举荐的人称为“孝廉”。答案B解析“迁”指官员的委任或变动,“左迁”指官职由高到低变动。2.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公车是汉代官署名。早在汉代,便有了以公家车马送应试举人赴京的传统,臣民上书和征召,都由公车接待。B.太史令,官职名。西周、春秋时太史掌管起草文书,记载史事,编写史书,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祭祀等,为朝廷大臣。秦汉设太史令,职位渐低。C.古代科举制度中,在礼部主持的殿试中获得“进士第一”者,经皇帝钦点即成为万众瞩目的状元。D.尚书郎是古官名。东汉始置,选拔孝廉中有才能者入尚书台,在皇帝左右处理政务。初入台称“守尚书郎中”,满一年称“尚书郎”,三年称“侍郎”。答案C解析殿试是皇帝主持的。必修5三、古代文化常识积累练习。1.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三径,亦作“三迳”,意为归隐者的家园或是院子里的小路。后来,三径便成了隐士住处的代称。B.号,指人的名、字以外的自称,又称别号。田园诗人陶渊明每于劳作之余,在亭亭如盖的柳荫下击节而歌,聊以慰藉,自号“五柳先生”。C.松菊,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松,象征坚强、刚毅、生命力;菊,象征隐逸、高洁、脱俗。古代文人常引松菊警世自勉或表达高洁的志趣。D.古人用干支纪年、纪月、纪日,如乙巳、丁卯、戊申等,并常将之与五行结合预测人的运命,但不用干支来纪时。答案D解析“但不用干支来纪时”错。南北朝以后,运用天干地支纪时及五更报夜成为主要方法。2.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长吏用来称地位较高的县级官吏,也指称地位较高的官员。在本课中,长吏指小官。B.“家”字一族常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高或年纪大的亲戚。如“家叔”是对人称自己的叔父。C.仲秋即农历八月,按照中国的农历,八月为秋季的第二个月,故被称为仲秋,也指八月十五中秋节。D.樽指古代的盛酒器具。形状有点像今天的痰盂,下方多有圈足,上有镂空,中间可点火对器中的酒加热。答案C解析“仲秋”指“中秋节”不对。语文资料加群微信ywgx688备注:语文十七滕王阁序三、古代文化常识积累练习。1.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序属三秋”“有三秋桂子”中的“三秋”均泛指秋天;“十旬休假”意谓恰好赶上十日休假的日子。当时官员十天休息一天,叫作旬休。B.“舍簪笏于百龄”中的“簪笏”是指代官职,其中“簪”是束发戴冠用来固定帽子的簪,“笏”是朝见皇帝时用来记事的手板。C.学士是官名,为朝廷掌管文学撰著的官员。唐代翰林学士亦本为文学侍从之臣,因接近皇帝,往往参与机要。D.“请缨”源于西汉终军的典故,后用来指投军报国;“谢家宝树”指东晋谢玄,后比喻光耀门庭的子侄;“趋庭”源自《论语》,表示对长辈的恭敬,也指承受父亲的教诲。答案A解析“序属三秋”中的“三秋”指秋天的第三个月,即九月。2.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冠,即帽子。免冠,就是脱帽。冠礼是古代成年男子满20岁举行的象征独立和成熟的仪式,备受重视。笄礼是年满16岁的少女所举行的象征可以婚配的仪式,在冠礼、笄礼之后男子就可以冠发、女子可以梳髻。B.古人用天上二十八宿(列星)的方位区分地面的区域,某个星宿对应着地面的某个区域,叫作某地在某星的分野。C.“宰”在古代是官吏的统称。这里指交趾县的县令。“宰相”联称,始见于《韩非子·显学》,是指辅助帝王、掌管国事的最高官员的通称,相当于丞相。D.帝指天帝,阍指守门人。帝阍就是天帝的守门人。“帝阍”在王勃文中实际上是指称国君或朝廷,就像借“陛下”称天子一样。答案A解析“笄礼”为15岁。十八逍遥游三、古代文化常识积累练习。1.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庄子》中寓言故事丰富,脍炙人口的如:邯郸学步、东施效颦、井底之蛙、庄周梦蝶、呆若木鸡、鹏程万里、望洋兴叹等。B.古时以“泰山”喻岳父,以“泰水”喻岳母,以“伉俪”喻夫妇。C.“致仕”,“致”意思是“获得”,“仕”意为“官职”,“致仕”指获得官职。D.南冥,也作“南溟”,南方的大海。因其冥漠无涯,故谓之冥。答案C解析“致仕”指官员辞职回家。2.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晦是阴历每月末的一天,朔是阴历月初的第一天。“不知晦朔”即不知道农历每月末一日及初一日。B.“适莽苍者,三餐而反”中的“三餐”指的是一天。C.“旬有五日而后反”中的一旬是十五天。D.“御六气之辩”之中的“六气”是指阴、阳、风、雨、晦、明。答案C解析一旬是十天。十九陈情表三、古代文化常识积累练习。1.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察举制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B.秀才别称茂才,原指才之秀者。汉以来成为荐举人才的科目之一,亦曾作为学校生员的专称。C.孝廉是汉武帝时设立的察举考试的一种科目,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孝廉是察举制常科中最主要、最重要的科目。D.古代以亲属关系的远近制定丧服的轻重。期,穿一周年孝服的人;功,穿七个月大功服、穿五个月小功服的亲族。“外无期功强近之亲”中的“期功”指关系比较近的亲属。答案D解析“穿七个月大功服”错。应为九个月。2.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东宫是古代汉族宫殿建筑之一,因位于皇宫东部,故称东宫,后多为太子住处。本课的“东宫”即太子。B.洗马,古代官名,指太子洗马,是太子的侍从官。秦始置,太子出行时为前导,故名。C.郎署,即郎官的衙署。李密在蜀国曾任郎中和尚书郎。署是官署、衙门的意思。D.“六部”中吏部主管的事有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及科举取士。答案D解析吏部不主管“科举取士”,那是礼部的职责。选修二十阿房宫赋三、古代文化常识积累练习。1.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封建时代皇帝到某处,叫“幸”。妃、嫔受皇帝恩宠,叫“得幸”。B.辇,本是古代用人拉着走的车子,后多指天子或王室坐的车子。C.工女,在古代指从事蚕桑、纺织、缝纫等工作的女子。D.上古时期所谓“布”是指麻织品或葛织品,用麻葛织品做成的布衣,也叫“褐”。解褐即脱去官服,解除职务。答案D解析“解褐”指脱去布衣,担任官职。2.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西戎,中国古代对西北少数民族的总称。古代居住在中原地区的汉民族自称华夏,称华夏周围四方的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