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儿童文化与儿童教育
回归原点:坚持儿童教育的基本立场研修目标:正确认识儿童和儿童文化,增进对儿童的理解,能够在儿童文化危机中,坚持儿童教育的基本立场,捍卫儿童,解放儿童,解放教育,解放教师自身,与儿童一起过健康幸福的儿童园生活。研修方式:读——思——行李建军教授利用了法国著名作家狄更斯的一句话来评价我们目前教育的现状。“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但同时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一方面这是一个思想解放的时代,思维异常的活跃(各种教育见解很多),这是我们值得高兴的地方;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各种见解的纷纭杂陈,见解很多,无所适从,到底我们作为一个幼教工作者应该做什么?怎么去做?面对这么多的见解,我们无法选择,这是令人担忧担心的地方。在这样的背景下,探讨儿童教育工作显然不是一个轻松的话题,怎样去探讨儿童教育的新方法和新思路。我们必须回归原点:坚持儿童教育的基本立场,给儿童教育一点形上的关怀,敞开通向教育本真的窗口,回归儿童教育的原点,坚持儿童教育的基本立场,从而真正发现儿童教育事业自身的尊严与幸福,探索儿童教育超越的可能性。今天我们就从儿童、儿童文化、儿童教育、儿童园、儿童教师五个关键词展开话题内容:儿童我们每天都在与儿童打交道,但现实中我们许多人并不真正了解儿童。如何看待儿童,是我们开展儿童教育的出发点。一、曾经的儿童我国古代,“僮”是“童”的本字,原意指奴隶,奴仆。“童仆”、“书僮”都属此类。,即男性奴隶。‘童'原指青少年奴隶,与童子的意义相通。奴隶社会,儿童连同他们的父母都属奴隶主所有,奴隶的孩子一生下来就成为小奴隶,没有人身自由,可以被主人连同他的父母一齐当成财物同别的奴隶主交换或让予,可以任意蹂躏、践踏、鞭笞,甚至于作为祭品和殉葬品。封建社会,儿童同样处于奴才地位。“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一杯毒酒或一根绳子,做臣为子的就可以“赐死”,还美名为“尽忠尽孝”。封建贵族家庭的子女,也不能完全免于这种威胁。红楼梦里的贾宝玉在贾氏家族中处于养尊处优的“小祖宗”地位,但在老子面前也得受点“奴才”待遇,经常被训斥为“畜牲”,违反“父训家法”时,照样要饱受酷打。西方的中世纪,由于受教会“上帝创造世界”、“君权神授”以及“原罪”说的影响,自然而然地认为儿童是有原罪的,只有通过“畏神”的教育,才能消除原罪。在教会学校里,儿童稍有不慎,即使出现微小的违纪行为,一般都会受到惨痛的体罚。(天生就是错)近代大工业兴起,在资本家眼中儿童只是最廉价的劳动力,是生产剩余价值的工具。(如富士康用17—23岁做工人)无论是奴隶、奴才、有原罪的人,还是机器大工业下的劳力,儿童只被看成是供使唤的物、被压榨的工具。他们没有生存和身心发展的自由,更说不上独立人格的被尊重和基本权利的被保护。二、儿童的发现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在意识形态领域里出现了资产阶级文化新潮流——文艺复兴运动。产生了以人为中心,强调发展个性的新人类观,倡导了以人性为核心的新儿童观。他们从人性出发,呼吁要尊重和解放儿童,按儿童主体的本性来促进他们的自由发展。荷兰的人文主义教育家伊拉斯莫认为:“儿童”意味着“自由者”。自由的教育是符合儿童的。用惩罚,强制的教育手段把本来自由的儿童奴隶化。是非常荒谬的。英国教育家洛克把儿童看成是“白板”——生来就是没有所谓“原罪”的,是纯真无瑕的存在。卢梭在法国资产阶级启蒙运动中发表了令人瞩目的关于儿童和儿童教育的见解。他在著名的《爱弥儿》这部著作中真正开始发现儿童。他认为,“儿童时期自有儿童时期的观察、思考和感觉的方法,企望以成人的方法代替儿童的方法,那是最愚笨的事”。“教育要适应儿童天性的发展。儿童是一种不断地渴求创造性表现的存在,真正的教育在于使儿童的这种自然本性得到发展。”“万物中人类有人类的地位。在人生中儿童期有儿童期的地位。所以必须把人当人看待,把儿童当儿童看待。”后世将“儿童的发现”与卢梭联系在一起。20世纪初的进步教育家,意大利的蒙台梭利认为:“人的心理具有创造性的功能,儿童的这种活跃而有力的创造性是人类的宝贵财富。但是,几千年来,人们不承认儿童内心世界蕴藏着巨大的力量,因而常常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他们,压制儿童的本性,使儿童成为被成人经常控制的奴隶”。为此,她呼吁:“发现儿童”和“解放儿童”,以使每个儿童的潜能在一个有利的环境中都能得到自我发展的自由,表现出更好的,更和谐的个性。美国的杜威认为,儿童是社会的个人,而社会则是许多个人的有机结合,儿童教育要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教育就是人类天性能力的正常生长,儿童自己的本能和能力是一切教育的起点。”旧教育的弊病在于“学校的重心在儿童之外,在教师、教科书中。唯独不在儿童自己即时的本能和行动之中”,教育的改革是要重心转移到儿童方面来,“儿童是中心,教育的一切措施则围绕着他们转动”,如不管儿童的能力和需要,加以拔苗助长,就是一种“自杀政策”。在中国,儿童的发现则要推鲁迅的弟弟周作人,是周作人在他的《儿童的文学》一文中他认为儿童不是小大人,他有不同于成人的精神生活;儿童的精神生活是自然地生长变化的;成人应该尊重儿童的精神生活。这些教育家的新儿童观适应了社会进步的需要,在破除陈旧腐朽的儿童观方面起到了划时代的革命作用,对我们今天认识儿童仍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我们应该确立基本的儿童观就是:儿童就是儿童,儿童不是小大人,儿童有独立的不同于成人的生活;童年不是可有可无的,他有独立的存在价值。儿童的生活是不断变化的,在不同年龄段有与其相应的世界,但是儿童更要完成他所处年龄阶段的发展任务,试图让儿童停留于某一阶段或试图跨越某一阶段都是错误的。互动:在生活中,人们是怎样看待儿童的,请举出一两种说法加以阐述。儿童文化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把文化理解为“有教养”、“受过良好的教育”之意。一个人没
有受过教育,就是没有文化。从这个角度来看,儿童无疑是没有文化的人或是文化较少的人。相对于成人文化而言,儿童文化就是指儿童特有和共同的思想方法、行为方式和心理特点、世界观等,它是儿童自己在其中决定其标准和价值的文化。1一、儿童文化的特征儿童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世界,有自己的文化,这不是成人灌输给他的,而是他们自己建构的。儿童文化具有以下一些特征:1.个体交往的融通性(陌生孩子相遇时的主动交流)儿童文化有自己的逻辑,自己的规则,自己的特殊语码。(孩子们相互玩耍时的旁若无人;小孩子自己的摩擦引发大人之间的愤懑)儿童文化的融通性,其实是人类对归属感的一种天性。如果儿童离开了这种文化,就如同失群的孤雁,流浪的小狗,迷失了自己,人手心灵的孤独和无助。尽管他们可以在成人的呵护下长大,却可能由于缺少了同伴,没有了自己施展的天地,少了自己的玩伴和对手。儿童文化对儿童是敞开的,只要条件具备,每一个儿童天生都持有一张进入儿童文化的通行证。儿童文化不是拒绝的文化,是接纳的文化,是融通的文化,是温馨的文化。2.思想情感的纯真性明代的李贽认为:“夫童心者,真心也。……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他从人应该具有真心的角度上指出了儿童“纯真”的事实。当代作家贾平凹就写下了《我的老师》,让我们从小孩子细小的身体里包含着伟大的灵魂,那种儿童的本真中孕育了善和美,看不到真就不可能有善和美。我的老师
贾平凹
例:阿姨分花、看写字、街头吵架曹文轩曾经这样评价儿童的纯真文化:儿童的独特目光能看出成人已经看不出的东西,因为成人已经失去了这种目光,“这种目光是美丽而宝贵的。它是造物主对人还处在童年时代的恩赐。……这样的目光是感人的,因为它呈现给我们的是那样一个世界,没有卑下,没有恶气,没有丝毫的怀疑。有的只是纯真、美好与善良举例:(皇帝的新装)3.充满好奇的探索性对于儿童来说,周围的一切对他来说是那样的陌生、不可思议,他们对这个世界充满着惊奇,充满着疑问。这是什么,那是什么?我是从哪里来的?月亮为什么要跟着我走?镜子里怎么会有一个我?那真的是我吗?院子里的树上能走下小绿人吗?蜗牛怎么爬的,它的脚是什么样子的?小鸟在说什么?大象的鼻子怎么那么长呢?世界上还有恐龙吗?在面对自然和现实生活时,儿童表现出比成人更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这些问题都是儿童对周围世界或自我的探索,对于儿童来说,这些问题可能不一定能获得圆满的答案,虽然说儿童可能会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自圆其说、甚至是荒唐滑稽的答案,但儿童是天生的探索者和思想家,是哲学家,它们探求事物的真相比一般人更率直、更富有勇气。加斯东•巴拉什曾经说:“童年提出一生的问题,而成年后只是解决这些问题。”在他们的探索中,往往蕴含着他们后来的道路。科学家牛顿从小时候看到的苹果落地现象中得到启示,发现万有引力的规律,就是一例。4.感觉反应的整体性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加登纳就指出:“一个听音乐和听故事的儿童,他是用自己的身体在听的,他也许入迷地、倾心地在听;他也许摇晃着身体,或行进着,保持节拍地在听;或者,这两种心态交替出现。但不管是哪种情况,他对这种艺术对象的反应都是一种身体的反应,这种反应也许弥漫着身体感觉。”2比如,儿童在做游戏或是玩玩具时,嘴里往往会不由自主地发出各种声音,这些配合着游戏或动作的无意义音节或是漫不经心的哼唱,可能应和着他的活动,也可能与活动无关。儿童用笔涂鸦的时候,看似随手画来画去,却是有着一定的节奏,他的身体也配合着手的动作左右摇晃,嘴巴里还不由自主地发出“噔、噔、噔”的乐音,还是摇头晃脑自我欣赏一番。正因为如此,儿童又被称为“本能的缪斯”,天生就具备艺术家的气质和风度。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还会为儿童活动中发出的那些稀奇古怪的声音,或者看似无关的“小动作”烦恼吗?我们还会对儿童提出那么多过于严苛的姿势要求而理直气壮吗?5.认识世界的幻想性苏霍姆林斯基根据自己对儿童的观察和研究,得出认识说:“人在学会深入周围世界各种因果关系的实质之前,应当在童年时代经历一个思维锻炼的阶段。这种阶段是看物体和现象;孩子看到生动的形象,然后进行想象,在自己观念中塑造这个形象。观看现实的对象和在现实中创造幻想形象,思维活动的这两个步骤并不存在任何矛盾。儿童是把童话的幻想作为鲜明的现实来感知和思考并由自己来创造的。创造幻想形象——这是使思想幼芽迅速发育的最好土壤。”3幻想是儿童认识世界的主要方式。它把无人性的世界,变成适合儿童自己的形式。儿童通过幻想参与世界,与世界进行对话。在他们的眼中,世界每天都是新的。那每天升起的太阳、月亮,在风中摇摆的小草、枝叶、花朵,飞舞的蜜蜂、蝴蝶等等,都像神灵一样无不具有生命的力量,触动着儿童的情感,引发着儿童的幻想。儿童的艺术世界是幻想的世界。儿童的绘画往往不是写实的,而是想象的。在他们的头脑中,天空可能是方的,房子可能是园的,太阳可能是蓝色的。通过幻想和想象,儿童与这个世界联系在了一起,相互开放,直接交流。在幻想的世界里,儿童是诗人、是艺术家,儿童也收获着童话、诗意和自由。儿童在幻想中超越时空的限制,成为一个新的世界的主宰。比如在故事活动中,儿童会处于现实以外的现实中。故事中虚设的情境、角色,在儿童看来就是真实的。儿童天生就是好的演员,他能凭借他的想象很快就进入状态,入情入境,认真投入。儿童可以一会儿是小狗,一会儿是大灰狼,一会儿是小孩子,一会儿又是爸爸或者妈妈。儿童的幻想世界是泛灵的世界。在他的世界里,一切都是有生命的、有情感的,花有嘴巴,草有小手,树有耳朵,风儿会跑,小河会笑……正是这些幻想使得儿童的眼睛看懂了世界,充实了心灵,发展着最初的人格和智慧。6.生存状态的游戏性对于儿童来说,游戏与生活、学习密不可分。生活、学习,这些在成人的眼中似乎是十分正经的事情,在儿童那里都是在游戏状态下自然而然地进行着的。杜威就认为:“游戏不等于是儿童的外部活动。更确切地说,它是儿童精神态度的完整性和统一性的标志。它是儿童的全部能力、思想、以具体化的和令人满意的形式表现的身体运动、他自己的印象和兴趣等的自由运用和相互作用。”4在游戏的状态中,儿童是积极的主动的。丰子恺曾经在《谈我自己的画》中曾经对自己孩子的游戏作过生动的描述:“一旦知道同伴们有了有趣的游戏,冬晨睡在床里的会立刻从被窝钻出,穿了寝衣来参加;正在换衣服的会赤了膊来参加,正在浴池的也会立刻离开浴盆,用湿淋淋的赤身去参加。被参加的团体中的人们对于这浪漫的参加者也恬不为怪,因为他们大家把全精神沉浸在游戏的兴味中,大家入了‘忘我'的三昧境,更无余暇顾到实际生活上的事及世间的习惯了。”游戏是真的又是假的。只要有典型情景,儿童就会进入游戏状态。看到一个玩具小熊、布娃娃,儿童精神世界里的妈妈角色就会被激活,儿童特别是女孩子就会产生佯装成人照顾孩子的愿望,做出亲昵呵护的样子。如果这时候,有其他小朋友喊她去玩,她可能又会把小熊、布娃娃随手一丢,回到现实的世界中。因此游戏给儿童带来的是轻松愉悦、情感和灵魂的释放。但是,在儿童聚精会神到极点时,儿童常常会把游戏中的幻想世界当成现实世界,从而不可放弃近于荒唐或不合逻辑的细节。比如说正在扮演某个游戏,儿童正沉浸在角色之中,需要表现死亡,可是扮演的小孩还在动弹,其他小朋友就会指责他,你死了,你不能动了。游戏是儿童创造性的源泉。弗洛伊德就认为:“每一个正在做游戏的儿童的行为,看上去都像是一个正在展开想象的诗人,你看,他们不是在安排自己周围的世界,使它以一种自己更喜欢的新的面貌呈现出来吗?谁也不能否认,他们对这个世界的态度是真诚的,他们对自己的游戏十分当真,舍得在这方面花费大量经历和注入自己最真挚的感情。”5儿童文化还具有人生理想的浪漫性、日常行为的模仿性、自我解嘲的幽默性等等。总之,儿童是游戏者,儿童是梦想家,儿童是思想家,儿童是探索者,儿童是文化的创造者。儿童阶段就是我们生命当中浓墨重彩的一段画卷,就是我们生命之灯中灵光异彩的闪现。儿童文化是儿童成长的摇篮,这是儿童参与、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互动:你是怎样理解儿童文化的特征的,能结合具体事例说一说吗?二、儿童文化与成人文化儿童文化是贴近人性的,具有活力的,儿童文化是一种真的文化、美的文化、浪漫文化。儿童也不像成人那样受现实功利的拘束,而获得了极大的自由,是那样率性而动,那样天真浪漫,自由自在。儿童文化有一种亲切感、融通感,成人文化却有种距离感;儿童文化是整体性的,成人文化却是分割性的;儿童文化是幻想的、游戏的,成人文化更多是科学的、理性的;儿童文化是不可预期的、是不确定的,成人文化却充满着标准化的认识和规范 很多真正的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都非常尊重儿童、呵护儿童,并且从儿童身上发现灵感,产生智慧。我国先秦哲学家老子就认为儿童是“弃智绝圣”的圣者,认为人应该“复归于婴儿”(老子第二十八章)。明代的大文豪李贽就倡导“童心说”,主张人要有“赤子之心”,所谓赤子就是婴儿,他们没有受到污染,有真心,是真人。哲学家卢梭就认为“孩子就是我的老师,他们纯朴天真、无所做作……我就像一个诚惶诚恐的学生一样向他们学习”。著名诗人华兹华斯喊出了“儿童是成人之父”。著名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说:“儿童是人类的创造者。”正因为儿童文化给我们智慧的启迪如果我们能够保留我们在儿童时所具有的那种奇妙的能力该有多好啊!那时我们总是快乐地嬉闹玩耍,又蹦又跳,同时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那些人之为人的最重要最基本的东西。但是,这并不是说儿童文化就不要发展,儿童文化与成人文化并不是截然对立的,它们处在一个连续体上,是文化发展的两个阶段。儿童总要变成大人,儿童文化最终也必须向成人文化发展和演进。对童年的记忆,是许多艺术家、科学家、思想家创作的源泉。这些艺术成果反过来又哺育着新一代儿童的成长。马克思说:“一个人不能再变成儿童,否则就变得稚气了。但是儿童的天真不使他感到愉快吗?他自己不该努力在一个更高的阶梯上把自己的真实再现出来吗?”6我们应该向儿童学习,在更高的层次上再现儿童的纯真。每个人都要经历儿童阶段,这是一个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阶段。只有我们能够读懂儿童的行为,认识到儿童文化,我们才能触摸到儿童时代和儿童生活的脉搏,真实地认识儿童、理解儿童,在自身成长的同时,保持应有的童心,帮助儿童过上充实而幸福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互动:你从儿童身上发现了哪些值得我们成年人学习的东西?三、儿童文化面临的危机当今的社会生活,跟过去相比,似乎已经具备了所有幸福的条件。但如果我们真正站在孩子的视角去看世界,这个世界还能够为我们的儿童带来多少的快乐,儿童文化还有多大的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儿童迫不得已地接受着社会给他的一切,童年正在消逝,健康正常的儿童正在离我们越来越远。1.家庭教养不当(1)亲情缺失。随着社会经济及竞争的加剧,家庭结构的简单化,离婚率的上升,家庭中参与儿童教育的人数减少。儿童被委托给祖辈甚至他人的现象普遍,亲情的缺失,儿童文化难以获得应有生存土壤。(2)期望过高。望子成龙是人之常情,然而有不少父母的期望太高,盲目追求高分。(3)过度保护。为了孩子父母可以牺牲一切,甘愿一生做孩子人生道路上的“垫脚石”,孩子生活上的一切都由家长代替包办。在这种过度的关爱之下,缺少担当意识的“小皇帝”、“小太阳”、“长不大的一代”大面积涌现。“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刚开局,可能还未开局就已经注定了它的失败。2.儿童园教育的误区(1)小学化。过分强调儿童教育的教育性和为小学做准备,滥用儿童学习能力,开展过量的读写算以及才艺教育,这种过早教育和过度教育,已经成为当今儿童园教育不可忽视的弊端。(2)学科化。无视儿童活动的统整性、情境性,完全根据学科知识、技能体系来设计教学,把教育内容的要素抽取出来,编制成有系统、有组织、有计划的教学体系,然后配置相应的教材,在脱离生活真实的模拟情境中,对儿童进行学科化的训练。拔高儿童园的知识教育要求,严重导致学习的无趣、单调和乏味。(3)模式化。教学以实用为原则,要求传授内容的明确性、系统性,强调学习过程的有效性,忽视儿童园自身资源和儿童学习活动的特殊规律,课程表、计划性、制度化,统一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要求,在避免过分的随意性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也不同程度地带来模式化倾向。(4)规模化。在商业经济效率原则的支配下,化越少的钱,办越多的事,儿童园规模不断扩大,班额人数不断上扬,也带来了教室的拥挤、教师的疲惫、活动的形式化和儿童个性的泯灭。3.社会环境的恶化(1)转型期的国民心态危机。转型社会中的国民心态危机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物欲化倾向。金钱成了绝对的第一,“精神”成了“物质”的奴隶;粗俗化倾向。不文明的和反文明的粗俗化倾向成为了社会的一种时尚;淡漠化倾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却越来越大,感情越来越冷淡之感;躁动化倾向。正义感、责任感淡化,荣辱观、是非观混淆,理想丧失。各种社会思潮、社会经济状况、社会道德标准、社会风气、社会结构的突然变化或瓦解、原有社会规范与新社会规范的交接、社会异化、外来文化的冲突、网络文化的冲击、社会生态环境的破坏等因素,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冲击着理性能力尚未成熟的儿童。(2)快速的城市化。现代城市交通便利、物质丰富、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信息量的巨大在给人类带来优越感的同时,幸福指数并没有上升,反而是不断降低。以信息科技造就的虚拟化,在电视、媒体面前,还未提问,便被给予了一大堆得答案,造成了大量的功能性文盲。带来的是人与自然的疏离,没有清新与好奇;与神性的疏离,神秘感、神圣感的消失;与社会的疏离,人与人之间的真正交往减少;与自我疏离,无法确证自己的力量。成年人如此,儿童尤甚。我们看到的是:被催熟的孩子:缺少童真,成年人的装束打扮、成年人的思维方式,过早地懂得了过多的知识。牢笼中的孩子:处在各种所谓的知识文化学习的牢笼之中。不玩游戏、不会玩游戏、不懂得游戏、体验不到游戏的快乐,当然也就不会真正的学习。被漂白的孩子:与亲人、自然、同伴之间的疏远,身心健康受到摧残,缺少正常的生活力。儿童确实已经被逐出了童年的乐园。“救救孩子!”互动:我们身边有哪些反儿童文化的因素,对我们的儿童造成了哪些不良的影响?儿童教育面对儿童文化的危机,儿童教育该怎么办?儿童教育事业是培养人的事业。儿童教育的基本立场:尊重儿童文化,尊重儿童天性,尊重儿童的兴趣,让孩子玩喜欢的玩具,做喜欢的游戏,干喜欢的事情;同时,科学施教,恰当引导,培养出身体健康、性格开朗、纯朴的儿童。首先,捍卫儿童。卢梭曾经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儿童有不同于成人的精神生活,“儿童是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如果我们想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愚蠢的事情 ”1989年11月20日,《儿童权利公约》由联合国大会通过。其中有这样一项内容:“确保有主见能力的儿童有权对本人的一切事项发表自己的意见。对儿童的正确意见应按照其年龄程度给以适当的看待。”(1)儿童最佳利益原则。任何事情凡是涉及到儿童,必须以儿童利益为重。不能只是属于成人的,与儿童成长无关甚至相悖的利益。(2)尊重儿童尊严的原则。这条原则与儿童的发展和生存权利相关,但其意义不仅仅局限于儿童的“不被杀”,它指向于儿童生存与发展的质量问题。(3)尊重儿童的观点和意见的原则。任何事情如果涉及到儿童本人,必须认真听取儿童自己的观点和意见。(4)无歧视原则。不管儿童的社会背景如何,儿童的出身、贫富状况怎样,不论是男孩还是女孩,正常儿童还是残疾儿童,都应当得到平等对待,而不应当受到任何歧视或忽视。我们经常教育孩子的话是:“好孩子一定要听大人的话”,“按大人说的做”,父母和老师们习惯于以自己的标准衡量是非,以自己的价值观来判断儿童的行为,以自己心中的模式来为孩子设计未来。这实际上是剥夺了孩子自主解决问题、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力。倘若缺乏应有的何足够的尊重,我们对儿童的爱就会变成支配和控制。一所学校,如果忽视了为儿童创造欢乐,那应当被视为教育上的严重失职。李远哲博士就曾经告诫我们,学校不要让学生太忙,否则学生就没有时间去思考,去想象,最好的教育是教师以最短的时间,给学生以启发和引导,促进学生的发展;最坏的教育是不好的教师占了学生所有的时间,而学生又学不到什么,得不到发展。或是学了点什么,却厌弃学习。儿童教育也是如此。个体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格塞尔“双生子爬台阶”的实验告诉我们,任何过早教育、过度教育都属于摧残儿童的行为。孩子尚未做好生理和心理上的准备,过早学习某种知识或技能,表面上似乎是丰富了给孩子的心理刺激,实际上却造成刺激剥夺的后果,剥夺了儿童接受应有刺激的机会,也妨碍了父母和教师以轻松、愉快的心态参与儿童的成长过程。我们要学会欣赏,学会等待,观察并享受每一天、每一周、每一月出现的成长事实,不要抓紧每一分钟去“教育”儿童,不要老是去想“下一步应发展什么”,而应该和孩子一起充分体会每一个成长阶段的乐趣。我们要从儿童诞生起,就按照儿童的本性去理解他们和正确对待他们,让他们自由地和全面地运用他们的能力,而不是违反他们的本性把成人的形式和使命强加于他们。第二,解放儿童。用鲁迅先生在《我们怎样做父亲》一文中的话来说就是“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掮住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我们要学习陶行知先生,努力解放儿童:(1)解放儿童的头脑,让学生敢想;(避免过多的评判带来的谨慎和畏惧。)(2)解放儿童的眼睛,让学生能看;(不只是看书,更要看自然,看社会,看人生。)(3)解放儿童的双手,让学生能干;(不只是做习题,要画,要玩,要劳动,要游戏。)(4)解放儿童的嘴巴,让学生能谈;(不只是背书,回答问题,还要讲自己的真心话。)(5)解放儿童的空间,让学生能接触自然;(不只是图上旅游、电视上赏景,到自然中去。)(6)解放儿童的时间,让学生能学自己想的东西。(有足够的游戏的时间、遐想的时间、改正错误的时间。)教育本来就包含有闲暇的意蕴,没有闲暇就没有教育。只有有了充裕的时间去看、想、探索才能自由地去发展心智能力。卢梭曾经说过这样一句似乎有些极端却不无道理的话:“最重要的教育原则不是爱惜时间,要浪费时间。”理由是:“误用光阴比虚掷光阴损失更大,教育错了的儿童比未受教育的儿童离智慧更远。”只有将儿童文化与理性的教育结合起来,才能发展儿童,这才是完整意义上的教育。第三,发展儿童。7儿童“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成为他自己,变成他自己。”生命本身具有创造的潜能,这种创造性力量从受孕那个时刻起就指导着人的机体。我们必须把儿童看作用有创造潜能的人,为了释放这种潜能,我们必须摆脱成人的无所不知的角色,以先入之见的想法来看待儿童,我们就能够越充分地帮助儿童,使他们自助。教育的希望不在于我们传递给儿童的知识,也不在于我们给他的道德,也不在于我们认为的能力,而在于儿童的“正常”发展上。我们应该重视把儿童当作生活的开创者,让每位儿童发现自己的“好”,找到适合自己认知世界最有效的途径,然后用自己的方式和速度来学习。在教育中要求追求心灵的开放,让儿童的天性暴露出来,让儿童在自由中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这并不意味着对儿童撒手不管,并不意味着放纵,也并不意味着教育的“无为”,而是有所为,有所不为,为所当为,真正理解教师的任务,陪伴他们来面对心中的困惑,帮助儿童能自由地沿着正常人的发展道路前进,使人的生命机能变得优良和真实。互动:你认为儿童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什么,为什么?儿童园在人类的教育形式中,儿童教育是最早出现的一种形式,但是古代的儿童教育实际上是一种家庭教育。直到18世纪后半期,随着工业革命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才出现了公共儿童教育教育机构。自从公共的儿童教育机构出现以后,人类社会的儿童教育才得到了更为迅速的发展。1840年6月28日,福禄贝尔把自己创办的儿童教育机构命名为“儿童园”,这标志着世界上第一所儿童园的诞生。在他的努力之下,儿童园成为一种最主要的学前教育机构模式。儿童园究竟应该是怎样的呢?一、儿童园诞生的思想渊源儿童园的诞生是几代教育家智慧的结晶。1.夸美纽斯的种子论与园丁说夸美纽斯从种子论推导出了园丁说。夸美纽斯认为人心如同树木的种子,树木实际已经存在种子里面。“在我们身上自然地播有知识、道德和虔诚的种子。”他强调,“人不是一块可以随心所欲雕刻的木头;他是一个不断地塑造自己的活的形象。”“我们不必从外面拿什么东西给一个人,我们只须使他的固有的,藏在身内的东西展露出来。”“人不过是要用一颗虔诚的心去接受教育的种子;成长和成熟的过程,在他自己察觉不到的情况下继续着。”“鸟学会飞,鱼学游水,野兽学跑,无需任何的强制。只要它们觉得自己四肢强壮,便本能地做这些事情。”自然的事情是不需要强制的。教师就是一个园丁,他照料着花木,但总是尊重它们自然的成长。教师的职责就是小心地浇灌上帝的花木,这样便能发展和成长。2.裴斯泰洛齐的园丁说在园丁的照料下,千百棵树木的生长发育,你看到了吗?园丁并没有改变树木生长发育的本质,生长发育的本质取决于树木的内因……树木的根须不是依靠园丁才得以伸张去吮吸大地的营养;树木并不依靠园丁分成树心、木质层和树皮,然后把各自分开的各部分从根须引向最外边的树枝;园丁没有做上述一切,他只是浇灌干枯的土地,根须因此获得养料;他排除积水,根须因此免遭腐烂,他照料树木,使他的根、树干和纸条免受外力摧残,使大自然的秩序免遭破坏。在大自然的秩序中,每棵树的各个部分共同生长,树木能枝繁叶茂。教师工作如同园丁,教师没有赋予任何人以什么外力,他也没有赋予何种力量给人以生命和呼吸。他注意的是,人的各种力量的自然发展进程免遭外力阻碍和破坏;他关心的是,各种力量按照自身的法则得以发展,从而找到一种通常发展这种力量的进程。”二、儿童园的诞生福禄贝尔曾经师从瑞士著名教育家裴斯泰洛齐,两次到裴斯泰洛齐领导的伊弗东学院学习,8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思想深刻影响了福禄贝尔。从瑞士回来以后,福禄贝尔先后开办了凯尔豪学校、瓦尔腾泽学校、维利绍学校、布格多夫孤儿院等,在长期的教育实践和试验中,福禄贝尔渐渐形成了为儿童建立儿童教育机构的想法。1837年,他在勃兰根堡镇开办了一个名为“发展儿童本能和自我活动的机构”,招收3-6岁的儿童。只有一个房间,布置得绚丽多彩,摆有小桌子和小椅子,从窗口能看到外面的花园,天气好的时候儿童能在那里做游戏。在这个机构开办的第一天,附近地区的母亲纷纷把孩子送过来,其中还包括了他自己的好朋友的孩子。这个机构的名字并不理想,这是一个一直困扰福禄贝尔的苦恼。1839年夏季的一天,他从花草树木的自然乐趣中有所领悟,突然高声对着大声喊了起来:“啊!我想出来了!儿童园——将是新的教育机构的名称!”但福禄贝尔没有马上公布这个名称,而是等到1840年6月28日——印刷术发明两百周年纪念日这一天,他才正式把自己创办的儿童教育机构命名为“儿童园”(Kindergarten)。世界上第一所儿童园诞生了,距今170年。三、儿童园是“儿童花园”(Kindergarten)福禄贝尔之所以用“儿童园”来命名儿童教育机构,那是因为他把儿童教育的活动场所比作花园,把儿童比作花草树木,把儿童教师比作园丁,把儿童的发展比作培植花草树木的过程。1.第一所儿童园的模样福禄贝尔指出:“通过劳动和在劳动中学习,通过生活和从生活中学习要比任何方式的学习更深入和更容易理解。”9他把儿童园中的花园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为儿童的集体准备的,另一方面是为每个儿童准备的。在福禄贝尔看来,每一个儿童应该拥有他自己的一块小园地,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种植喜欢的植物,并且逐步学会连续观察和按照植物的生长规律进行照料。集体园地分为花园和田地两个部分,花园栽种各种花卉,田地栽种各种植物。在集体园地,教师带领教师进行有组织和安静的观察并进行示范,识别不同的植物并引导儿童去观察植物由种子逐步生长、开花、结果的全过程。集体的园地由全体儿童或轮流负责;个人的园地由每位儿童负责。在每种植物前面插着一个小木牌,写上植物的名称和儿童的名称,既便于儿童对植物的识别,也便于每一个儿童的工作。2.第一所儿童园的一幅活动场景福禄贝尔的志同道合的好友米登多夫曾经《儿童园》一书中描述了这样一幅场景:“当所有儿童都来齐后,他们围成一个圆圈,轻轻地和高兴地运动,并唱着一首快乐的歌曲……然后,他们坐到一个长桌子旁,四处寻找一些游戏材料……在他们的要求下,教师给了他们一小盒积木,他们马上就专心致志地玩了起来。一个儿童用积木搭成了一个早餐桌子,一个儿童用积木建成了一个壁炉,另一个儿童则用积木搭成了一条牧羊狗……这样的活动继续着,每一个儿童都根据他个人的兴趣而进行活动。接下来是午餐。除此之外,儿童在户外排队并唱着一首进行曲。在那里,他们松土、拔草、播种以及给花园中的幼苗浇水,还互相交流……在花园附近有一块吸引人的和适宜的游戏场地,儿童冲进这块场地,跳跃和摔跤,然后再集合在一起做游戏。先是扮演蜜蜂的游戏,蜜蜂正在花丛中飞舞;接着是扮演鸽子的游戏,鸽子正在空中飞翔。”103.第一所儿童园的启示美国伊利诺斯大学教授唐斯(RobertB.Downs)在评价福禄贝尔的游园制度时指出:“福禄贝尔儿童园制度的最大特征是他对儿童的热爱和对童年时期的同情。”11福禄贝尔在《儿童的花园》一文中曾这样指出:“‘儿童园'的具体和完整的思想在他的名称上体现出来,那就是‘儿童的花园'。因此,儿童园的基本思想要求它应该是儿童进入的花园。”儿童园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儿童在自己的花园里进行自我活动和自我表现,并由此得到与人的整体生活协调一致的发展。儿童有机会参加与其天性相适应的游戏及其他活动,并在活动中学习观察,增强体质,训练感官,发展创造力。(1)儿童园与一般学校不同。在福禄贝尔提出“儿童园”这一名称之前,曾经有人建议他采用“儿童学校”或“保育所”等名称,但都被他拒绝了。福禄贝尔曾明确地指出“称之为‘儿童园',与通常称为‘儿童学校'的类似机构是不同的。儿童园不是一所学校,在其中的儿童不是受教育者,而是发展者。”今天的儿童园教育虽然属于学校教育,但是却不能像学校教育那样抽象出知识技能的要素,剥离生活。儿童园应该立足于儿童的生活,作为儿童生活的场所,让儿童体验自身所需要的真的生活,自主地开展属于自己活动,通过生活,在生活中,面向生活,从而实现自我充实和自我超越。这应这是儿童园与学校教育的最大区别。(2)儿童园必须引入自然的教育力。真正的儿童园教育应该尊重自然的教育力量,我们要创造条件,让儿童经常与自然为伍,在活动中关怀自然的生命,拥抱自然,与自然对话,与自然融为一体,有所体会,发展儿童生存所必需的探究能力、自我发展的能力、增进生命与生活的活力的能力,与年龄相适应的控制力等等。(3)儿童园教育的基础是“自我活动”。儿童园教育的基础是“自我活动”,因为它是人类生长的基本原则。由于人身上具有天赋本能,就使得人具有了不断发展的创造性。儿童园作为“儿童的花园”,应该为人不断发展自己的天性和充分发展自己的潜能提供条件。在目前严重的社会文化危机之中,儿童园应该回归儿童的花园,儿童园应该成为儿童生活的港湾,在存续儿童文化德通,发展儿童强劲的生活力。互动:我们的儿童园是儿童的花园吗?我们该怎样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为,儿童的发展提供便利。儿童教师在儿童园里,作为“园丁”角色的儿童园教师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为在“儿童的花园”里,像幼苗的儿童能得到园丁的悉心照料,就能更加健康和茁壮地成长。作为儿童教师,必须牢记儿童的发展过程与培育的过程是一个整体。教育是园丁的艺术。我们要创造适合儿童生长的环境,还原儿童的本质,采取合适的课程和对应方式。一、要有真爱儿童的勇气著名教育家保罗•弗雷勒认为:教师工作“如果没有爱的勇气,没有不轻言放弃的勇气,就不可能有教育。简言之,没有长期培养的新鲜而深思熟虑的爱,是不可能做好教育工作的。”没有真爱的博大情怀,就会截断通向孩子心灵的道路,失去教育者最重要的品质和感受孩子精神世界的能力,最终必将无从把握教育事业的正确航向。我们充满工作的激情,但有时面对的是不可知的人群。社会对教育工作有众多的不理解和误解,往往会对教师的工作做出错误的判断,而这种错误的判断又会加剧教师的错误行为。我曾不只一次听到家长对老师说:“随你打,随你骂,只要让他听话,我们一家感激你……”由于错误地认为这就是“人民”表达的意愿,进而认为严加管教才是“人民满意的教育”。不少的儿童家长只用孩子会背几首儿歌,学了多少字,会做多少算术题来评价儿童园和老师,因此违背规律的做法一直在儿童园中非常盛行。我们必须坚守教育的本真,坚持教育的基本立场,真正地去爱儿童、爱教育,读懂儿童的内心世界,理解他们的内心情感,才能在我们熟知的条件下,真正走进儿童的内心世界,真切感受儿童的幸福与烦恼,在艰苦、持久的探索中发现儿童,发现自我,打开教育智慧的大门。二、让我们与儿童一起生活吧让我们与儿童一起生活吧!这是儿童园之父福禄贝尔在儿童园教育实践中提出的一句格言。1.真正成为儿童中的一员如果我们要教育儿童,自己就要成为儿童。与儿童一起生活,不要用艰深的大道理,而是用完整的形象来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人的生活方式、人的意义以及对待事物是非善恶的正确态度。我们要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在与儿童共同的生活中,观察记录儿童生活、儿童文化,记录儿童成长的轨迹,在与儿童同呼吸、共命运的过程中,理解孩子的心灵。我们要发现儿童的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不要用艰深的大道理,而是用完整的形象来教导我们有关人的生活方式、人生的意义以及对是非善恶的分辨。只有当我们的教育建立在与儿童共同开创生活的基础之上时,才能有助于我们自己更好地理解孩子,懂得孩子,才能真正提升我们自身的教育实践力。2.实施沟通教师应该向儿童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真诚地与儿童交往,以自己的完整性、创造性影响儿童精神的完整性。在不失去自己的独立性的同时,帮助并指导儿童理解生活、理解世界,意识到自己在社会中的价值,在现实中做出选择,解放自我,超越自我,与儿童共享生活、智慧和意义,追求真善美的事物。你行动了吗?和小朋友一起在地上爬一爬。在小朋友们兴奋时,加入他们的疯狂。在吃饭时,孩子把饭洒了,装作没有看见。对孩子发现的“宝物”显示极大的兴趣,请他介绍演示。询问孩子对自己的看法。给孩子讲述儿时的傻事。别怕在孩子面前承认自己的错误。和孩子谈论他喜欢的明星(榜样),顺便告诉他你心中的偶像。不要将孩子始终放在被照顾和被关心的位置,应该让他们学会照顾自己。……在与孩子的真正沟通中,你可以拥有很多观察孩子、了解孩子的机会,懂得孩子喜欢什么、厌恶什么、如何学习、如何面对失败、如何适应新环境、如何对待友谊、什么时候勇敢、什么时候害怕、他对事物的判断力找到合适的教育时机和教育的技巧。不要说你没有时间或你有更重要的事情,错过与孩子沟通的时机永远是一个无法挽回的错误。3.合适地听我们要学会倾听儿童,但倾听并非一味地听,倾听是讲究艺术的。倾听的分类:拒绝型:当孩子沉浸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医疗废物知识
- 《电工常用仪表简介》课件
- 《儿童营养基本知识》课件
- 《公务员面试培训》课件
- 卫生系列高级评审审查要点
- 2024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技术规范1-3部分
- 1型糖尿病的并发症
- 医疗医学护理
- 《员工安全意识教育》课件
- 儿童肿瘤的心理护理
- 第5课 推动高质量发展
- (正式版)JTT 1499-2024 公路水运工程临时用电技术规程
- 23秋国家开放大学《EXCEL在财务中的应用》形考作业1-4参考答案
- 电影音乐欣赏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华南农业大学
- 无公害农产品查询
- 国家公派出国留学经验交流PPT课件
- 研究生课程应用电化学(课堂PPT)
- 六宫数独可直接打印共192题
- 班会:如何克服浮躁心理PPT优秀课件
- Monsters歌词下载,Monsters原唱歌词中文翻译,Monsters简谱KatieSky
- (完整版)A4作文格纸可直接打印使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