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文·赫定记述视角下内蒙古的民俗文化及其价值,文化论文_第1页
斯文·赫定记述视角下内蒙古的民俗文化及其价值,文化论文_第2页
斯文·赫定记述视角下内蒙古的民俗文化及其价值,文化论文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斯文·赫定记述视角下内蒙古的民俗文化及其价值,文化论文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成立于1927年,之后对内蒙古、甘肃、新疆等地区展开了近十年考察活动,在历史、经济、民俗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这次考察也被称为流动的大学。华而不实,在代表团团长斯文赫定的日记中,记述了他在内蒙古科考途中见到的二人台演出、蒙古族随从演唱的蒙古族民歌以及麦德尔节等活动,这些是研究内蒙古地区民俗文化的重要资料。通过斯文赫定的记述和视角去领略他眼中的内蒙古地区的民俗文化及其价值,讨论怎样在现代开展民俗文化教育。一、斯文赫定与内蒙古地区的民俗文化(一)斯文赫定眼中的二人台二人台又被称为玩意儿或蒙古曲儿,相传起源于清光绪年间,至今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二人台主要活泼踊跃在内蒙古蒙汉百姓中间,是清代在当地民歌以及丝弦坐腔的基础上,吸收了山西民间歌舞发展而成的。起初只要一丑一旦两个角色,二人在演出时却分担多种角色,所以称为二人台。后来打扮的任务固定下来,正式成为民间小戏。1927年6月,在途径内蒙古达茂旗时,斯文赫定一行人第一次看到了二人台演出的场景。考察休息期间,他们碰到了一队由15人组成的二人台演出队伍,分别为6个成年男子、3个成年女子、还有6个未成年的孩子。斯文赫定在日记中记述了演出的场景如今两个男子上了台,天生一张女人脸的男人扮演旦角,头戴女人的假发,身佩中国女人的饰品。另外,一个戴着一副长长的黑胡子的男人将自个的眼睛周围抹擦得惨白。他们对自个的角色很熟悉,忽而唱歌、忽而尖叫、忽而咆哮。与此同时,乐师们也在起劲的演奏着。演员们跳着、舞着,用扇子击打相互的额头,造成一种掌掴的声音效果,又频频做出鬼脸。通过斯文赫定的记述,固然是在野外,舞台极其简陋,但是二人台演员们还是那样表现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斯文赫定评价道他们的演出特别出色,中国观众从中得到了很大的乐趣。音乐也很棒,固然那具有亚洲音乐艺术的单调节拍,但我却是百听不厌。在从东到西的整个亚洲,我倾听着这具有魔力般催眠作用的音乐,梦想着愈加美妙的光阴,他能抚平内心的狂躁,它使思绪走向安定。有学者指出:斯文赫定等人还给该戏班拍摄了电影,并称之为纯粹的民众娱乐,这也许是二人台最早的电影资料。这能够看出斯文赫定在二人台等民俗文化的传扬方面起到的作用。此后,二人台日益遭到广泛关注,并在2006年5月,成功申报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二人台的打扮造型、唱词演出也为今日的二人台表演和喜剧演出奠定了基础。从中不难发现二人台独特的文化价值和深远的影响力。(二)斯文赫定眼中的蒙古族民歌蒙古族民歌是内蒙古地区民俗文化的代表,其产生与蒙古族的生产和生活以及内蒙古地区的独特地理位置有着密切的关系。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在内蒙古地区进行科学考察期间,雇佣了一些蒙古族牧民随从。由于在野外宿营时,这些随从不需要准备和计划工作,于是唱歌就成了消遣时间的重要方式。斯文赫定曾屡次听到这些随从哼唱的蒙古族民歌,在日记中有很多记述。1927年6月,在包头附近的8号营地宿营时,斯文赫定第一次听到了蒙古族的民歌:晚上,蒙古族的驼工们在大帐篷里传出了歌声,歌声悠扬地飘向了天穹。固然斯文赫定不懂蒙语,但是悠扬的曲调、动听的旋律仍深深地吸引了他。考察途中,尤其是在夏秋季节,举行篝火活动是比拟多的。斯文赫定在日记中记述了很多在篝火晚会时演唱蒙古族民歌的场面。1927年秋,行至阿拉善境内时的一次篝火晚会上,蒙古族随从们组成了一支小乐队,包括一管笛子,一件弦乐器和一位歌手。他们经常为大家演出些相当动人的曲子,曲子充满了亚洲情调。在庆祝中国双十节、瑞典夏至节,以及其他传统节日时,他们都会举办晚会庆祝,这些随从演唱民歌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这些记述中,我们能够看到蒙古族民歌在考察团所遭到的欢迎程度与宏大魅力。如今,蒙古族歌曲遭到了广泛地关注和欢迎,华而不实那些传统的曲调和旋律所展示的文化内涵经久不衰,是需要传承延续的。(三)斯文赫定眼中的麦德尔节麦德尔节是蒙古族重要的传统节日。1927年7月,中瑞西北考察团在前往百灵庙时赶上了一次庙会,该庙会就是麦德尔节。斯文赫定记述道头一天以竹尔罗斯喇嘛为首举行浩大朝拜仪式。他坐庙之内高台上向香客布施祝福。用一本黄色封皮的书在每个拜见者头上触碰一下,表示赐福与神佑。通向院子的门廊里坐着一个乐队,显贵们则是沿着庙墙就座,这时两个带着面具的着黄衣喇嘛边舞边跳,身着带流苏边的上衣,后跟一个兴高采烈打扮得像个小丑的白老汉。这当儿又过来一队头戴黄帽的高僧,在院中自个的位置坐下,随身携带着各种祭祀物品,紧跟着出现的是乐队,后面是在宏大伞盖下的大喇嘛,一队举着麦德尔的画像进来了,另有些人举着麦德尔门徒画像。这支队伍的后面又跟着一群头戴面具的人。队伍径直的走出了寺庙大门,来到外边的空场。游行结束后,又涌进了寺院里,他们开场做祈祷。节日最高潮在7月14日。当天上午10点大法号与铜钟等响器一起鸣叫,大螺角号的探沉召唤声震屋瓦。信徒在院子里按等级与尊贵位序列成了队。鬼舞是喇嘛们两人一对进场,头上面具画人骷髅、鹿、野兽,一切都是按藏民的风俗进行7月15日庆典节目还是一些舞蹈、地方戏、诙谐闹剧。展示给忠诚番客的还有一本本圣书。来客披着哈达,象征着尊贵的礼品、祭祀物和良好的祝愿。这能够讲是当时对麦德尔节非常具体地记载了。如今社会,麦德尔节已经渐渐离我们远去,那些传统的仪式和风俗逐步被商业化裹挟,所举办的节日也更多得是盈利性的。这些文化的本真逐步淡化和消退,我们也需要反思应该怎样传承和发扬这些文明。二、开展民俗文化教育的必要性(一)民俗文化是历史发展的结晶,是民族文明的本真所在民俗文化具有丰富的思想教育价值,它最能折射出民族的特质。二人台等民俗文化是内蒙古地区民间艺术,它们来源于生活。有学者曾指出,在上古时期,蒙古族以狩猎为主,多狩猎题材歌曲;封建社会时期,进入到放牧时代,出现了牧歌;在鸦片战争以后,移民实边,商业发展城市兴起,帝国主义入侵,又出现了反封建反帝爱国的革命题材民歌,不同节日也有相应题材的民歌。二人台产生较晚,但反映了很多历史事实,如走西口等;麦德尔节风俗在内蒙古地区有几百年的历史。这些文化的传承,有助于我们了解内蒙古地区社会生活和历史文化的演变。考察期间,斯文赫定领略到了内蒙古地区民俗文化的独特风采,以艺术形式表现了当时内蒙古地区蒙汉百姓的生活场景,为我们进行历史研究和探寻求索提供了线索。(二)民俗文化能够为我们再现历史时期人们的思想动态,促进历史进步民俗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下国家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推进文化强国建设的时代背景下,更应该重视民俗文化的保卫传承。民俗文化是进行历史时期人们思想文化研究的重要载体,为我们提供了生动丰富的题材。二人台等民俗文化集中反映了一定时期人们的思想文化动态,或喜或悲,或进步或倒退等。蒙古族把他们的全部感情寄托在音乐中,从蒙古族民歌中几乎能够找到一切关于蒙古族的答案:,每一首民歌都记载了一段民族的历史。麦德尔节与其他民俗文化的产生也是如此。除此之外,作为民俗文化重要载体的民间艺术在社会发展中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二人台、蒙古族民歌的唱词以及麦德尔节等民俗文化均具体表现出了人们的美妙祷福和祝愿。因而,这些民俗文化世代相传,推动着历史发展。(三)民俗文化现实意义显著,对于生活和新文学艺术发展有促进作用民间艺术是为现实生活服务的。在民俗文化的现实意义显著,在经济上,民间文化也有较大的作用,作为地方性、民族性、艺术性的民俗文化,在旅游业、娱乐业中均会带来宏大经济效益。通过斯文赫定的记载,有必要去研究内蒙古地区民俗文化及价值,同时也应该开展对这些民俗文化的教育和传承,让这些文化延续下去,让人们了解内蒙古地区历史的源远流长与曾经的辉煌。民俗是历史与现实、物质与观念、道德与法律互相联络的桥梁。我们要充分重视历史教学中民俗文化教育,实现民俗文化教育价值。三、怎样开展民俗文化教育上述斯文赫定记载的这些民俗文化是当时内蒙古地区历史发展所积淀的传统民俗文化,我们应该重视和珍惜这些民俗文化,加强对它们的教育和传承。(一)在学校教育中加强民俗文化教育首先,在基础教育阶段应该加强民俗文化教育。基础教育中培养学生的民俗文化意识和兴趣是特别重要的。内蒙古地区在几千年的历史变迁中,积累了诸多的民俗文化资源。在基础教育阶段将这些民俗文化融入基础教育之中,这既能实现对民俗文化的传播和弘扬,可以以实现对民俗文化的普及和保卫。既可将民俗文化作为综合实践课,又可将其融入教学教学材料之中。实践课可开展对民俗文化的演讲、课外活动、沙龙活动等等,教学课则可将民俗文化融入语文、历史社会等课程中,或者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公共课开展。其次,在中学教育阶段,学生接触的学科日益增加,分类趋于细化。学生在这里阶段逐步构成了自个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尤其是在高中阶段。学生面对诸多的学科和领域逐步选择自个感兴趣的学科,这对其在大学阶段的学科和专业选择有着深切的影响。因而,在这里阶段的民俗文化教育更为重要。有学者指出有些学校在学生中成立民俗文物研究小组,学生们利用课余和节假日的时间,通过收集、整理一些民间遗弃的东西的经过,不禁被那些平常看起来很不起眼的东西深深吸引了,有的为过去人们的生活艰苦而感慨,有的为用具设计之精巧而震撼,有的被手工艺的精湛而吸引,也有的为当代社会发展之快而感到自豪。可见,开展此种民俗文化教育的形式效果是显著的。除此之外,在课堂教学中,尤其是中学阶段的历史教学和开展民俗文化方面的课程也是必要的,尤其内蒙古地区结合本身的民俗文化展开的教学更显得重要。最后,在高等教育阶段通过开设相关专业的课程,结合相关专业将民俗文化浸透华而不实,开设全校公开的选修课等几种形式,这样既能够彰显内蒙古民族和地方的文化特色,可以以具体表现出办学的独特之处以及让学生和社会充分认识到本地区的民俗文化。除此之外,在高校举办相关讲座和论坛也是一个有效的弘扬手段。(二)利用电视、网络、报纸书籍等传播手段加强民俗文化教育首先,通过电视加强对民俗文化的传播和教育。在内蒙古的诸多频道加播和播放与民俗文化相关的节目是一个重要的手段。无论是在内蒙古区级的频道或是呼和浩特等市级的频道,设置相关的栏目,将民俗文化分门别类,录制视频节目,例如餐饮、手工艺、纪念活动、民间艺术表演等,制成一个个宣传片,将其来源、内容、分布地区、文化价值等均做介绍,这会引起本来就对内蒙古地区民俗文化抱有兴趣的观众和相关领域研究者的极大关注的,对于提高电视台的收视率和知名度都是有很大影响的。其次,通过网络手段加强对民俗文化的宣传和教育。能够建立内蒙古地区民俗文化的专门网页,将内蒙古地区的诸多民俗文化进行整理、分类,为观众们提供全面、具体的资料。并建立网上论坛、完善投稿及提出建议和提供民俗的渠道,以便愈加全面地把握内蒙古地区的民俗文化。在介绍和传播民俗文化的同时,也不断吸收新的民俗文化来完善已有的民俗文化内容。最后,通过报纸、书籍手段进行民俗文化宣传和教育。固然当前报纸和书籍显得没有上个世纪那么重要,但是在深受广大观众、尤其是中老年人所喜欢的一些报纸刊物上加强民俗文化的宣传与报道,也是一种有效的传播手段,能够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和完善内蒙古地区的民俗文化。参考文献:[1]林继富.中国民俗通志民间文学志(下)[M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