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考古-冯恩学讲义 29雷峰塔考古_第1页
宋元考古-冯恩学讲义 29雷峰塔考古_第2页
宋元考古-冯恩学讲义 29雷峰塔考古_第3页
宋元考古-冯恩学讲义 29雷峰塔考古_第4页
宋元考古-冯恩学讲义 29雷峰塔考古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雷峰塔考古一、雷峰塔的建造年代与建造者(一)建塔人:五代吴越国最后的国王——钱俶他毕生崇信佛教,至死不渝。为吴越国王时自谓“凡于万机之暇,口不辍诵释氏之书,手不停披释氏之典”。归宋之后,还以第六子为僧,法名净照。钱俶统治两浙期间,于境内造经幢,刻佛经,兴建寺院宝塔不计其数。如重修灵隐寺,创建永明禅院(今净慈寺),建造六和塔、保俶塔等,此外还修建了烟霞洞、慈云岭、天龙寺、飞来峰等几处南方地区少见的石窟造像。在他为王的短短31年间,杭州的寺院佛塔数目骤增,使杭州成了名副其实的“东南佛国”。吴越国不但以建寺造塔著称于世,在建筑技术上的成就也为后人称道。(二)建造年代:971年建造(发掘出土的砖上有“壬申”,是宋太祖开宝4年),978年完工(北宋初)。因为坐落在雷峰山而得名。(三)倒塌年代:雷峰塔落成仅一年左右,吴越即亡国,雷峰塔并没能保佑虔诚的主人平安归来。北宋方腊军队攻陷杭州城,撤军时火烧雷峰塔,南宋修整。南宋时一场大灾使得雷峰塔再也没有恢复元气,元代还有,明代残破。1924年倒塌。(鲁迅:《论雷峰塔的倒掉》)二、《白蛇传》故事的起点在断桥,终点在破败的雷峰古塔多少往事已如云烟,而真正让雷峰塔深入人心、家喻户晓的却是一位名叫白素贞的美丽女子。她是蛇妖,也是神仙,但她只想做一个敢爱敢恨、有血有肉的人,这样的要求并不算高,她却因此被镇压于雷峰塔下。《淳祐临安志辑逸》著录的《庆元修创记》中有一个故事,说南宋初年有人意欲毁塔,塔中蹿出巨蟒,人们仓皇逃散。这是雷峰塔在历史上第一次与巨蟒联系在一起。在明编宋话本《西湖三塔记》中,蛇妖的故事已经相当完整。南宋孝宗淳熙年间(1174—1189年),有一位名叫奚宣赞的人途中遇着一位迷途的女孩,顿生恻隐之心,就将她带回家中。十余天后,女孩的祖母黑衣妇来寻人,于是奚宣赞送女孩回家。女孩的母亲白衣妇十分感激,遂盛情款待,宴席间白衣妇取人心下酒,奚见了恐惧万分。酒后,白衣妇对奚宣赞以身相许。谁料他们同居不过半月,白衣妇就生了厌烦之心,想吃他的心。幸亏女孩暗中相救,奚宣赞才逃过一劫。次年清明节,奚宣赞见屋后有一只乌鸦,拈弓射落,近身一看,原来是女孩的黑衣祖母。黑衣祖母又将奚宣赞抓了回去。白衣妇恶行不改,还想取食他的心肝,幸亏小女孩再次相救,总算又逃过一劫。回家后,奚宣赞的叔父奚真人得知此事,便用道法捉住三妖,并使她们显现了原形,原来凶残的白衣妇是一条白蛇,为虎作怅的黑衣祖母是一头獭妖,心地善良的小女孩则是一只鸡妖。为保平安,奚真人化缘在西湖中建了三座石塔,将三怪悉数镇压于西湖之中,不得翻身。不难看出,《西湖三塔记》的故事弥漫着浓重的妖气,白蛇妖爱上人主要是出于妖的欲望,而她被镇压于石塔下也只是蛇妖危害生灵的因果报应。但是,在这个故事中构成白蛇传说的两个核心情节已经初具雏形:一、白蛇爱上了人;二、白蛇被镇压于塔下。尽管镇压白蛇的是西湖中的石塔,而非我们熟知的雷峰塔。到了明代冯梦龙的话本《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中,白蛇故事就已经非常丰满了。《白蛇传》是中国著名的民间传奇故事之一,初为明代作家冯梦龙《警世通言》第二十八回《白娘子永镇雷封塔》:宋绍兴年间,杭州有一位药店的主管许宣(后民间改为许仙),在西湖遇见千年修练白蛇幻化的美妇人白娘子及青鱼幻化的使女青青,三人共伞,一同在船上避雨。下船后许仙把雨伞借给白娘子,次日如约到白家取伞,两人相见,渐生爱慕之情,因青青促合,成为夫妇。婚后,白娘子行为怪异,令许仙难堪。后来,许仙遇见金山寺寺僧法海,法海把一钵盂交给许仙,教许仙把钵盂罩在白蛇的头上。白娘子和青青被罩在钵盂中后,现出了原形。法海把钵盂放在雷峰寺前,用石头砌成七极宝塔,名雷峰塔。留下一偈语:“西湖水干,江湖不起,雷峰塔倒,白蛇出世”。《盗仙草》是讲在端午节的那一天,白娘子因为受不了雄黄酒的刺激(蛇怕雄黄酒)而变回原形,许仙回家撞见自己的妻子竟是蛇精,被吓死,白素贞冒死盗峨嵋山南极仙翁的灵芝仙草救活许仙的情节。《水漫金山》是讲法海把许仙骗去金山雷峰寺,不让许仙夫妇团聚,白娘子为了救回许仙,和青青一道,跟法海斗法,不惜引西湖之水贯金山寺。但因为身怀六甲,力敌不能,被法海压在雷峰塔下。青青得以逃脱,修练有成,再回金山,斗赢法海,法海无处可逃,身穿著黄色的僧衣,遁身入蟹腹。后来许仙夫妇终于能团圆,而法海却只能留在蟹腹中,所以现在的螃蟹腹中的蟹膏是和尚僧衣般黄色的。该故事很有名,但依然不是今天喜闻乐见的白蛇故事,白娘子除了真心爱着许宣,心地却并不善良,而且还有偷盗的习惯。但同《西湖三塔记》比较,确实已有重大变化。白娘子的形象已充分人性化了出现了白娘子为了爱情帮助许宣自立谋生,虽几经挫折而始终不悔的动人情节。更重要的变化是已明确地将白蛇与雷峰塔联系在了一起。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方成培在民间故事基础上进一步将白蛇传说改写为《雷峰塔传奇》,把原来的“蛇妖”改为真诚、痴情、美丽、善良、勇敢的“蛇仙”,加入了诸如“断桥”、“端阳”、“求草”、“水漫金山”等故事情节。几经改造的《白蛇传》故事在民间广泛流传,清代至民国的弹词、川剧、粤剧、徽剧、湘剧、评剧等诸多剧种,均有此曲目。后来,《白蛇传》作为我国四大传说之一,影响遍及全国,甚而远播世界。可能是塔的破败导致草丛洞窟中有蛇居住,而被人联想到蛇精居于塔内。凄婉的传说使破落的雷锋塔披上让人牵挂的迷雾,并令塔具有仙灵之气,因此而成为著名的宝塔。三、考古发掘成果为重建雷峰塔,2000年2月—2001年7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掘了塔基。(一)塔的基本结构雷峰塔遗址发掘之前,有关塔的形制、构造方面的信息十分有限。人们对雷峰塔的认识也较模糊。古建筑学家王士伦在谈及吴越国楼阁式塔时,将雷峰塔、保俶塔均归属于形制较小的“单筒式”塔,直至发掘之后,我们才确切知道雷峰塔和杭州六和塔一样,同属“套筒式”仿楼阁塔。考古发掘获得的各种资料表明,雷峰塔五代遗迹由保存较为完好的塔基、副阶、地宫及残存的部分塔身构成,南宋及以后重修的外围建筑则有僧堂、道路、散水等。上述遗迹是恢复雷峰古塔原貌、沿革的最基本材料。1、塔基指的是佛塔的基础部分。雷峰塔塔身下方有高大的塔基,平面呈等边八角形,主体部分为生土台基,四周砌有磐石基座,最外一圈边长17m,对径达43m,结构与同时期的杭州闻口白塔、灵隐寺双塔等石塔的二重台式基座非常相似。唐代以后佛塔多以砖、石或夯土作塔基,而雷峰塔以未经夯筑的土台作塔基,在众多古塔中是极少见的。它由原先西高东低的自然山体经过平整、改造而成,对径36—37m,每边长15m东侧的塔基基座为双重的石砌须弥座,表面雕刻象征佛教“九山八海”的须弥山、海涛,有些石面上还雕刻似鱼似龙的摩羯图案;“九山”,具体指须弥山和以它为中心回绕四周的游乾陀罗等八座大山,“八海”则是将各山分隔的海水。“九山八海”即须弥山等九山及环绕于各山间的八海,是古印度“世界建立说”表述的山海总数。西侧因地势较高,基座只采用单层的石砌须弥座,上面多雕琢盛开的莲花。须弥座的石面略微向外倾斜以利于排水,既为基座,又作散水,可谓一举两得。西侧基座位置地面上现存的砖砌散水则是南宋重修时的迹象,与初建时的雷峰塔无涉。2、副阶。借用了《营造法式》上的称谓,指的是佛塔的外回廊。塔的底层带有外廊,既增加塔的壮观气势,又增强了塔的稳定性。带副阶的佛塔,就目前所见,在唐及唐以前尚无先例。雷峰塔副阶是佛教信徒们绕塔礼佛和观看塔身《华严经》等石经的场所。从塔身到塔基的边缘,通深5.8m,边缘等距离放置24块方形柱顶石,每边四块,中间两块正对门道,两个转角各一块。塔基基座东、西两面的正中位置设有面阔5m的踏步以登副阶,但是西侧的踏步在南宋重修时已被废弃。东侧的踏步,宽度亦减至不足33、塔身,也作八边形,对径达25m,是现存五代时期佛塔中体量最大的。因早年坍塌,仅残存其底层部分,保存最高的地方尚有5m内、外两层套筒用塔砖实砌而成,砖缝之间只用黄泥粘接,不用石灰。回廊、门道、塔心室则是人们可以自由进出活动的空间。外套筒的外壁边长10m,每边正中各设一门,门道宽2.2m、进深4.2m,其中南门留有攀登楼梯的通道。内回廊宽1.8—2.3m不等,转角部位均有一个圆形柱洞,乃木柱腐朽留下的痕迹,内外套筒的转角间不砌倚柱。内套筒四壁各辟一门以通往塔心室,进深3.7m,而塔心室处于塔身正中间,平面亦呈八边形,对径4.5—5.3m4、塔刹也有部分发现。5、出土的莲花瓦当格调统一,又绝不雷同,是这些莲花纹瓦当的突出特点。莲花纹瓦当在南北朝时期突然兴盛,逐渐取代自秦汉以来流行已久的云纹瓦当,显然是受到佛教艺术深刻影响的结果。(二)地宫与地宫内的发现1、地宫,也称为“龙宫”或“龙窟”,这是宫殿、坛庙、楼阁等建筑所没有的。为什么佛塔要有这部分构造?在古印度,舍利并不深埋地下,而是直接藏于塔内。佛教传入中国后,逐渐与中国传统的埋葬制度结合起来,便产生了瘗(yì)埋舍利的地宫。地宫是佛塔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位于塔心部位的塔基下方,用以座藏佛祖舍利、供养法器及善男信女施舍的财宝。在我国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发愿修建的河北定州太和五年(481年)塔基,用夯土筑成,舍利石函直接埋于土中,是目前所知最早的纪年舍利塔基。可见早期并没有地宫。隋代佛塔塔基与北魏时有所不同,开始在舍利石函的四周砌护石和砖墙,不像北魏时那样直接将石函埋在夯土内。唐代,仿墓室的地宫正式形成。在甘肃径川武周延载元年(694年)的大云寺塔基中,地宫已出现,同时还使用了金棺银椁。直接仿效中国古代墓葬葬俗,这是舍利瘗埋制度划时代的变革。唐代仿墓室的地宫出现之后,南北地宫形制就逐渐出现分野。北方地宫多仿自带斜坡墓道的土洞墓式样,外观呈横穴式,如陕西扶风法门寺塔地宫;南方地宫则多仿自竖井状土坑墓,外观呈竖穴式,以砖石搭建,如金华万佛塔、宁波天封塔、杭州雷峰塔地宫,一般而言,体积较前者为小。2、地宫开口朝上,与中原地区唐宋佛塔地宫的横穴式构造迥然有别。地宫口用一块0.92m见方、厚0.13m的石灰岩盖板封顶,四周平砌一层类似子母口的塔砖。石盖板上覆盖厚约0.3m夹杂小石块的堆土,堆土内瘗埋10多枚“开元通宝”铜钱。堆土之上又覆压着一块边长约1m,重约750kg的顶石,表面粗糙不平,只有底面略为平整,显然是为保护地宫而设,或作为镇塔之用。顶石上部再用回填土夯筑,外边长1.6—1.7m3、舍利,梵语中原意为“尸骨”,广义上指死者火化后的残余骨烬,狭义上特指佛祖释迦牟尼火化后留下的固体物,如佛牙、佛骨等。佛教经典中还把舍利分为两类:一类法身舍利,即释迦牟尼传述的佛教经典。《大唐西域记》中说:“印度之法,香木为泥……书写经文,以置其中,谓之法舍利。”二类生身舍利,即佛祖火化后的遗体、遗骨。又可分为三种:一是骨舍利,其色白;二是肉舍利,其色赤;三是发舍利,其色黑。后世把德行超卓的高僧圆寂火化后所得的质地坚硬的骨结晶颗粒也叫做舍利。佛教认为,只有虔诚奉佛、悟道得法的人才会自然结晶舍利。弟子们焚化释迦牟尼遗体,将牙齿、指骨、头盖骨、毛发、骨灰等佛祖真身舍利起塔供养,顶礼膜拜。后来,阿育王取出全部佛祖舍利,分成八万四千份,散布世界各地,相传有许多舍利传入我国境内。雷峰塔为奉安“佛螺髻发”而建,对雷峰塔本身而言,内藏佛发金棺、象征“金棺银椁”的阿育王塔是当年吴越国王建塔的核心所在。(三)阿育王塔1、阿育王,历史上实有其人,是印度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国王,公元前271年即位,在位37年。一生征伐屠戮,杀人甚多,后弃恶从善,并立佛教为国教,在佛教史上被推崇为“转轮圣王”和“法王”。放下屠刀,立地成佛。2、早年出土的阿育王塔,多为铜、铁等普通金属铸造。而地宫所出的则为纯银质地,完整无缺,为今世罕见。宝塔历经千年,依然熠熠闪光,宛如新造。该塔通高35.6cm,比以往发现的金涂塔高。可分为四个部分:底座、塔身、塔身四角耸立四根蕉叶状山花、塔身正中立有五重相轮的塔刹。每部分均锤鍱(1)塔座方形,宽12.5cm,四面镂刻佛祖生前善行的本生故事画面,每面一幅,四角各有一只大鹏金翅鸟。金翅鸟又名妙翅鸟。是古印度传说中的大鸟,为护法的“天龙八部”之一——迦楼罗。据佛经说,本是一种凶恶的鸟,体极大,两翼伸展有336万里,住在须弥山北方,常取龙为食。后来归依佛法,成为佛陀的护法神鸟。“佛螺髻发”舍利塔塔身四面的佛本生故事,分别为“萨捶太子舍身饲虎”、“尸毗王割肉贸鸽”、“快目王舍眼”和“月光王施首”本生。“萨埵太子舍身饲虎”,说的是摩诃国有三位太子同行出游,在一座山崖下看见七只初生的小虎,围绕着奄奄一息的母虎嗷嗷待哺。年幼的萨埵太子发愿牺牲自己以救饿虎,他借口将两个哥哥打发走后,就投身虎口。可是老虎饿极了,竟没有力气吃他,太子于是从自己身上刺出血来,又从高处跳下,坠身虎旁。饿虎舔食太子流出的血,恢复了力气,就将太子吃得只剩下一堆骨头和毛发。当两个哥哥回来找他时,只看到地面上的残骸与血迹,于是痛哭着告诉国王。国王有感于萨埵太子的自我牺牲精神,在饲虎处修建了一座宝塔。“佛螺髻发”舍利塔撷取的舍身饲虎场面,与敦煌壁画中的表现手法不同。萨埵太子的一只脚已被饿虎吞噬,旁边还有三只小虎正在等食,并没有十分血腥的场面,太子在巨大的肉体痛苦面前,临危不惧,献身救虎。“尸毗王割肉贸鸽”故事也很感人。故事说,一只形单影只的小鸽被饿鹰追逐,藏匿到尸毗王怀中求救。尸毗王恳求饿鹰不要吃掉这只小鸽。老鹰说:我不吃鲜肉就要饿死,你为何不怜悯我呢?尸毗王于是用杆秤一端称鸽,同时将自己腿上割下来的鲜肉放于秤的另一头,以自己的血肉之躯换取鸽子的生命。奇怪的是,尸毗王将身上的股肉、臂肉都割尽,也没鸽子来得重,只好将自己全身投在秤盘上来作抵偿。就在此时,天动地摇,老鹰和鸽子都不见了,尸毗王也安然无恙,原来是神灵派来试探尸毗王诚意的。“佛螺髻发”舍利塔镂刻的故事画面所表现的正是割肉时的场景。只见尸毗王盘腿端坐,身躯高大,神态安详镇定,无所畏惧,一手抬举胸前,另一只手庇护着求救的鸽子。“决目王舍眼”与“月光王施首”本生,同样通过肉体的巨大痛苦来表现灵魂的崇高、伟大,所有这些充分展示和宣扬了释迦牟尼成佛前忍受痛苦、自我牺牲,终于苦修成佛的历程。(2)塔身最上层用忍冬草及兽面纹作装饰,从塔身镂空处可见里面盛有金质容器,即黄金棺,记载中的“佛螺髻发”应供奉在里面。因保护文物,塔身没有打开,黄金棺的形制、大小及内部情况尚不详。(3)塔刹由刹杆、五重相轮和顶部的火焰珠、宝葫芦构成。塔刹高22.4厘米,底座装饰12朵覆莲,五重相轮直径3.4—4.6cm,外有忍冬(4)塔四角的山花蕉叶,每角的向外部分有两个面,各分上下两层,上面锤鍱、镂刻佛祖一生事迹的佛传故事画面十六则,如无忧树下诞生、尼连禅河边苦修、鹿野苑里说法等;每角的向内部分,刻有坐像,为过去世燃灯佛、现在世释迦牟尼佛和未来世弥勒佛的竖三世佛题材。横三世佛:指中央释迦牟尼佛,东方药师佛(另一说是东方阿閦佛,又称“不动佛”),西方阿弥陀佛。东方药师佛,主管东方净琉璃世界,他有两位胁侍,日光普照菩萨和月光普照菩萨,号称东方三圣。一般祈祷於药师佛,可以保佑世人消灾、延寿、去病。中央释迦牟尼佛,主管中央娑婆世界,他有两位胁侍,“大智”文殊菩萨和“大行”普贤菩萨,号称华严三圣;他是这个世界的教化者,是佛教教主。他的法身是藏传佛教崇敬的大日如来。西方阿弥陀佛,主管西方极乐世界,他有两位胁侍,“大勇”大势至菩萨和“大悲”观世音菩萨,号称西方三圣。一般祈祷於阿弥陀佛,主要目的在於祈求死後的解脱。汉传佛教认为,阿弥陀佛主要是以其愿力,引渡众生到极乐世界,脱离苦难的轮回,故亦号“接引佛”,也因为此佛有无量寿命与光明,亦称“无量寿佛”、“无量光佛”。在藏传佛教,他被称为月巴墨佛,也是长寿的象徵。佛教界有说法认为横三世佛为同一佛,只是为了救渡众生,而化现为不同化身。《如来渊源考》:“何谓弥陀曰无量寿,施药则无量寿,即药师如来之延寿。何谓弥陀?曰无量光,毗卢遮那佛则无量光也。故知诸佛同体异名,皆为众生善巧化现也。”纵三世佛:指过去佛燃灯佛,现在佛释迦牟尼佛,未来佛弥勒佛。燃灯佛在已过去的庄严劫为佛,是释迦牟尼佛之前的佛,曾在过去世预言释迦牟尼未来将成佛,是授记释迦牟尼佛之师。许多佛、菩萨都曾是燃灯佛弟子。释迦牟尼佛现在佛贤劫为第四佛,与胁侍文殊菩萨、普贤菩萨以佛法济度娑婆世界所有众生。弥勒菩萨未来佛是贤劫中的第五佛,弥勒时代尚未来临以前,还在兜率内院为菩萨。众多画面生动地反映了诞生、在家、出家、成道与传教等展现佛祖生平的重要场面。佛陀胁下诞生、步步生莲、二龙灌浴、掷象出城、削发换衣、连河洗污、牧女献糜、初转法轮等生动细节。成道是佛陀一生中的大事,佛传十分重视对这件事的描述。从画面上可以看到,释迦牟尼果断放弃坚持6年之久的苦行生活,来到尼连禅河,洗去几年来的污垢,过于衰弱的身体使他无力返回岸边。后来他握住水中的树枝才勉强上岸,终因体力不支,昏倒河边。这时一个头顶奶桶的村妇须阁多走近释迦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