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山纪念中学高一年级2020—2021学年度上学期第一次段考讲评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为什么地球出现危机后,中国人不是逃离地球,而是要带着地球一起跑?”面对外国人问出的问题,《流浪地球》导演郭帆回答:“……中国人特别有家国情怀,即便发生了灾难、战争,很多人也不愿离开家乡,死也要死在那儿。”这与费孝通《乡土中国》的主题不谋而合。在过去以农为主的中国社会,人们极少迁移,因为所谓农耕,就是要靠土地吃饭。在现代说法中,“土气”是一个贬义词,但在费孝通看来,“土气”实际上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土气”,也就是接地气,它象征着人们与大地的亲密接触,充分熟悉,“土气”其实是辛劳、知足的代名词。也因此,大批的中国人逐渐变得守旧而崇古:老祖宗留下的都是财富,那么凡事照搬经验去做就行。因此在现在看来的“食古不化”,殊不知,是因为在以土为生的年代,“经验无需不断累积,只需老是保存”。久而久之,整个社会变得稳定而缺乏流动,很多人一辈子就只在一个小范围内活动。周边人抬头不见低头见,遇事总是能热心帮一把,人们之间逐渐形成了一种稳固而与外部隔绝的乡邻关系,慢慢地也就有了“万事不求人”的生活状态。带着地球流浪,是一种回馈,也是一种责任,感谢你当年的养育,如果可以,我也不会扔下你独自逃亡。不靠土吃饭、早已经用工业化普及农业的西方人,大概很难懂中国人的传统恋根情结。(摘编自《外国人看不懂〈流浪地球〉的背后,藏着深层的文化认同差异》)材料二:中国人讲的“家”是很有弹性的,小到一家三口大到无限远。比如平常我们都喜欢说“我们是自家人”。什么叫“自家人”呢?你再扩大点,比如“国家”,在英文里面“国家”是“State”,并没有一个“家”的意思在里面。其实,几乎各个地方的语言要表述“国家”的时候,他们的概念之中都不包括“家”,只有我们中国,或者受我们中华文化影响的地区,比如日本,的确也会有“国家”这个说法。所以“家”你听起来好像很简单,仔细想想你会发现它挺麻烦的。它牵涉的范围非常之广,因为它是一个不断有伸缩弹性的东西。费孝通先生认为,中国人讲这个“家”恰恰能够说明中国社会的基本性质。他说“西方的社会像一捆柴”。我们把这一捆柴里面的每根柴,理解为不同的个体、个人。把他们绑起来就成为一个社会或者团体,叫做“团体格局”。传统中国的社会结构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的影响力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费孝通就用这个形象界定了我们中国社会的基本特质,他给它一个名字,叫“差序格局”。费孝通说,因为整个社会是个差序格局,“家”的概念是可以伸缩的,跟我友好的那个关系网也是可以不断伸缩来回的。他还说,中国人对世态炎凉特别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正因为“公”“私”的界限没那么分明,中国传统社会里面特别喜欢讲人情、讲关系,又要讲面子,因此那些规矩就包括了很多不言自明的东西,包括了很多我们叫“礼”的东西,这是一种礼治。我们不太需要讲契约,我们就讲信用,好比你跟别人做生意、做买卖,你丧失了信用之后,就没人再找你做了。假如这个社会,什么都是讲规矩、讲礼治、讲面子、讲关系、讲人情,那么法律在哪里呢?所以费孝通说,为什么中国封建社会的贪污问题很严重,是因为我们其实不太有法律观念,也不太有公共观念。我们过去讲儒家道德,都是从小的教化,而这个教化都是有社会土壤的。但是假如今天城市不是乡土社会,农村也不再是过去的乡土社会的时候,这个儒家伦理就纯粹只是一套抽空现实环境的教条,那又该怎么办呢?(摘编自梁文道《〈乡土中国〉:家,到底是什么呢》)材料三:家国情怀是一种人类的“共通”意识,但中国人的家国情怀有它的特殊性。家与国的统一性,中国社会以家为本位。由家到家族再到胞族,由胞族到胞族联盟,在此基础上,扩大到非血缘关系的社会联盟,由此出现了中国最早的准国家性质的社会。国与族的统一性,国是政权概念,族是种群概念。中国这块大地上,存在过许多民族。这许多民族,不管是共时态存在还是历时态存在,均可以寻到某种内在的关系。国与国民、国土(国域)的统一性,中国的国土其核心地区是相当稳定的。在中华民族的意识中,国家、国土、国民、国君、国权、国学、国枢是一体的。家国情怀究其本是一种哲学意识,是人对其本——家与国的意识。与别的哲学意识不同的是家国意识的突出特点是情理合一。在生活中,家国情怀与其说更多地体现为一种理念,还不如说更多地体现为一种情感,一种既厚重又绵长的家国浓情。正因为如此,家国情怀也被视为一种美学情怀。(摘编自陈望衡《中国美学的“家国情怀”》)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在不断地发展中积淀的共同情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一种精神与情结。B.家国情怀是中国人的一种共同的情感,在《流浪地球》与《乡土中国》中其表现形式是完全一样的。C.材料二详细地解读了中国人对于“家”的理解,并可以对材料一中的家国情怀进行必要的补充。D.材料三认为家国情怀是人类共同的意识,是情与理的合一,全面地体现为厚重绵长的家国浓情。原文:“家国情怀是一种人类的共通意识”注意:比对字词,关注不同点,推敲是否改变词义或句义1.答案:C得分率76%【解析】A项,“是中国人所独有的一种精神与情结”不合文意,原文中说受我们中华文化影响的地区,比如日本,的确也会有“国家”这个说法,材料三说家国情怀是人类共通的意识,所以不能说是中国人独有的。B项,“完全一样”说法错误,原文中说“这与费孝通《乡土中国》的主题不谋而合”,并不是说二者表现形式完全一样,《流浪地球》中的家国情怀表现为灾难来临时地球人带着地球逃跑,不抛弃地球,而《乡土中国》中作者对家国情怀做出了理论分析。D项,原文是“家国情怀是一种人类的共通意识,但中国人的家国情怀有它的特殊性”,选项改为“共同的意识”,改变了句义。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以农为主的中国社会相对固定,人们主要靠土地吃饭,而这种不流动使中国社会呈现出了土气。B.中国传统社会中“公”“私”界限不太分明,是一种礼治,人们之间讲信用,是不需要任何契约的。C.费孝通运用比喻形象通俗地界定了中国社会的基本特质,差序格局下的“家”的概念是可以伸缩的。D.带着地球去流浪,是中国人传统恋根情绪的体现,早已用工业化普及农业的西方人是很难去完全读懂的。2.答案:B得分率89%【解析】“是不需要任何契约的”说法错误,原文中说“我们不太需要讲契约,我们就讲信用”,可见契约也是需要的。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A.路要让一步,味须减三分——《菜根谭》【做事留余地】B.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增广贤文》【世态炎凉】C.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旷怡亭口占》【即便是经历世事沉浮、阅尽人间沧桑,依然能够对细微的事物有着未灭的关怀与悲悯】D.靠种地谋生的人才知道泥土的可贵——《乡土中国》3.答案:B得分率66%【解析】材料二的论点是:“家”的概念是可以伸缩的。材料二有原话“中国人也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4.材料二使用了哪些论证手法?任选两种,分点简要说明。(4分)(1)比喻论证,作者运用“柴”与“水的波纹”的比喻形象地论述了中西方社会格局的不同。(2)对比论证,作者通过对中西方的对比来证明自己的观点。(3)举例论证,作者列举了中国与西方对“家”的概念的不同理解来论证观点。(4)假设论证,作者运用假设,让自己的论证更严密。(能概括出一点并分析2分,答到两点并分析4分,不分点作答扣1分)5.根据材料三,概括一下“中国人的家国情怀”。(6分)中国人的家国情怀是中国人特有的(1分)、家与国统一性的(1分)、国与族统一性的(1分)、国与国民、国土(国域)统一性的(1分)一种美学情怀。(1分)(句意通顺1分,共6分)阅卷老师反馈:第5题平均分4.25分,满分6分,最低分2分。概括比较简单。主要问题是:1.不分点,答案凌乱。2.概括要点不全,多有遗漏。只有极少考生答到“特有的”和“美学情怀”这两个特征。3.要点重复。同一个意思,分成两点作答。(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黑锅李培俊小麦家的红公鸡丢了,一大早小麦打开鸡窝,那只红公鸡率先钻出鸡窝,拍打着翅膀飞上墙头,撒过欢,落在榆树下的阴凉里,叨食着一颗颗肥大的榆钱。可到了傍晚,鸡该进窝了,那只红公鸡却没影了,不见了。小麦和朝晖两口子分头走出家门,在房前、屋后、路沟里寻找,两口子在家门口重新会合时,摇着头叹了口气。这只公鸡是两口子的宝贝,火红火红的不带一点杂色,脖颈那儿有一圈金黄的毛羽,像戴了个金色的项圈。红公鸡的叫声也很特别,纯净、清脆、嘹亮,那声咯咯咯,先高后低,中间拐个弯,然后长声扬起,尾声拖得特别长,有点女高音的味道。红公鸡没了,丢了,夫妻俩的生活便少了许多乐趣。晚上躺在床上,两口子唉声叹气一番,惋惜一番。小麦说,你说,咱家的公鸡咋就丢了呢?朝晖说,可能让黄鼠狼拉走了吧。小麦说,不像,要是野物吃了,总得留下点鸡毛啥的。朝晖说,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被人捉去吃了。小麦挺身坐起,说,瞧我这脑子,咋没想到这回事呢。接下来,两口子把村里人过了一遍筛子。最后,两口子把焦点集中到王五身上。王五是村里有名的穷汉,因为穷,老婆跟一个收中药材的外乡人跑了,一去十年没有踪影。王五心凉了,地也不好好侍弄,收下的粮食仅够填饱肚子。吃鸡子要煮要炖,煮了炖了就会有香味飘出来,正好抓个现行。两口子半夜起身,偷偷踅摸到王五家附近。王五已经睡了,屋里黑洞洞的不见一星灯光,隔着破窗户,能听见王五粗重的鼻鼾,长一声短一声的。不过,两口子还是断定,红公鸡是被王五偷了,怕露馅,今天没煮没炖。第二天一早,小麦路过王五门口,清清嗓子,骂起阵来。小麦说,我家红公鸡被人逮去吃了,谁吃了让他口舌长疔疮,让他拉肚子。小麦性子绵,不惯骂人,骂声显得有气无力,只是比往常说话声音大了点而已,而且脸还红着。不大一会,王五家门口便围了不少人,小麦这种叫阵就大有深意了,有所指了,不然,咋没到别的地方骂?大家的目光紧紧盯住王五房门。王五出来了,王五问小麦,出了啥事?咋都跑到我家来了?小麦说,我家红公鸡让人吃了。王五说,你家公鸡让人吃了,跑到我这儿骂啥?小麦说,不吃盐不发渴,我骂偷鸡子的贼,你吃啥热呢?王五说,你这是怀疑我了?小麦说,谁吃谁知道!小麦又把刚才骂人的话重复了一遍便草草收场。下午三点多,二嫂匆匆跑到小麦家,说,应了!应了!小麦就问啥应了?二嫂说,去村卫生所拿药,正碰上王五也去看病,你猜咋了?他真拉肚子呢,人软得像根面条。小麦却高兴不起来,二嫂一走,小麦对朝晖说,都是你,叫我骂人家咒人家,咒得王五真拉肚子了,看这事弄得!朝晖脸上木木的,没说话。小麦说,不就一只鸡子吗?值几个,丢了咱再养,总比人家害病强吧。朝晖说,病都骂出来了,你说咋办?小麦说,拉肚子这病我有经验,光吃药不行,甜汤里打鸡蛋,最补肚子。小麦进了厨房,搅了一大碗甜汤,磕进去两个鸡蛋,端给朝晖,说,事儿是你让惹的,你得送去。朝晖很不情愿,小麦就把脸挂起来,说,你不去我也不逼你,今天晚上你睡沙发啊。朝晖忙说,我去,我去。王五也是有个性的人,小麦骂了他,让他很没面子,窝了一肚子火,王五越想越气,中午也没做饭,吃了一碗昨天的剩饭,把肚子吃坏了。可他没有想到,朝晖竟送来一碗鸡蛋甜汤。王五下决心找回小麦家的红公鸡,以证明自己的清白。两天后,王五还真在小山一个洼地里找到了那只红公鸡,公鸡被野藤缠住脚了。王五一阵狂喜,亮起巴掌,对着红公鸡虚挥一掌,说,我打死你个小东西,让老子挨骂背黑锅。王五把红公鸡送到朝晖家,小麦接了,说朝晖,还不让五哥去屋里坐?小麦还说,今天五哥别走了,我给炒几个菜,你哥俩喝二两。菜端上桌,瓷盆里盛着的却是那只红公鸡。王五说,小麦,你……你……小麦说,你啥呢,不就一只鸡子嘛,比人的情义还要紧?(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节)6.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3分)()A.“公鸡”是小说的线索,故事情节可以分为“丢鸡”“找鸡”“得鸡”“杀鸡”四个阶段,线索清晰,叙述井然有序。B.王五是小说重点描述的人物之一,因为小麦家的公鸡丢失,他无端地背了偷鸡的黑锅,小说以“黑锅”为标题,表现了对他的同情和对小麦夫妇的批评。C.小麦夫妇猜测他们家的公鸡是王五偷走的,是因为王五既穷,又不好好地侍弄土地,收的粮食只够填饱肚子。【23%】D.写王五在一个洼地里找到了那只红公鸡,是为了说明王五做事认真,这既是情节的合理发展,又为下文写“杀鸡”做铺垫。6.B73%【解析】“表现了对他的同情和对小麦夫妇的批评”,不正确。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篇幅短小,但人物形象十分鲜明,这主要得益于作者采用了对比、反衬的艺术手法,还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社会环境描写等。【25%】B.文章用大量的笔墨描写红公鸡漂亮的外貌、嘹亮的啼鸣,是为后文丢鸡、小麦为找鸡在王老五门口骂人这一情节做铺垫。C.采取全知视角,采用第三人称,以旁观者身份来讲述了“红公鸡”的故事,不受时空限制,叙述自由灵活,显得客观冷静。D.文章结尾“杀鸡待客”这一情节,既出人意料,也在情理之中,彰显了人性的美。7.A70%【解析】文章并无“肖像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8.结合小说情节,简要分析小麦的性格特点。(4分)①单纯。简单推测,轻易怀疑王五是偷鸡贼。②性情温和。她“性子绵,不惯骂人”,她骂王五时羞得脸红。③心地善良。当她得知王五因挨骂得病之后,心中愧疚,还亲手做了鸡蛋甜汤,让朝晖送给王五。阅卷老师反馈:给分情况:答对1点2分,答对2点3分,答对3点4分。平均分2.85分。1.
很多同学没有分点作答要点前置的意识,有个别同学将小麦当成朝晖答,或使用人称代词“他“作答”。2.
分不清性格和形象。如“有家庭地位”“有话语权”“热爱动物”“有生活经验”3.
分不清主次,抓细枝末节,不会找主要、抓核心。如早起是“勤劳”,接待王五是“热情好客”。4.
弄错感情倾向。如“虚伪”“势利”“粗俗”“迷信愚昧”。5.
使用口语、网络用语。如“怂”“傲娇”等。有人说小说以《红公鸡》为题更好,你认为哪个为题更好,请说明理由。(6分)《黑锅》更好(1分),(1)“黑锅”暗示了事情真相,引出小麦谩骂王老五,王老五寻找红公鸡等情节发展;(2)“黑锅”揭开,写出小麦内心善良的性格,也写出王老五为自己平反的执着质朴性格;(3)“黑锅”,运用比喻修辞,更能形象地表达了王老五受冤屈,为最后公鸡失而复得、杀鸡待客的人情大于物力的人情纯美主旨升华蓄力。(答到一点2分,两点4分,三点5分)《红公鸡》更好(1分),(1)“红公鸡”是小说的线索,故事情节可以分为“丢鸡”“找鸡”“得鸡”“杀鸡”四个阶段,线索清晰,叙述井然有序;(2)围绕“红公鸡”,小麦、王老五复杂多元的性格得以在情节中展示;(3)小说以“杀鸡”待客结尾,“一只鸡子不比人的情义还要紧”的主旨,借“红公鸡”得以落实实现。阅卷老师反馈:年级平均得分4.4分。这是一道相对开放的主观探究题。绝大部分同学能分步骤答题,首先作一个选择,选择好哪个标题好,然后再分析选择的理由。能分点答题,条理清晰。得分要点是三大点:情节结构、人物形象、小说主题。每个要点2分,不足之处是要点遗漏,过多的分析小说标题对情节结构的作用,导致得分不全。古代诗文阅读(38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本题共4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商君者,卫之诸庶孽(旁支侧出或妾生之子)公子也,名鞅(名是古代男子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古代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礼后起的。古代男子称自己往往称名,称别人往往称字),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鞅少好刑名之学,事(侍奉;伺候)魏相公叔座。公叔座知其贤,未及进(推荐)。会(适逢,正赶上)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全。见《荆轲刺秦王》“愿举国为内臣”)国而听之,王即(如果)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商君是卫国公室的庶出公子,名鞅,姓公孙,他的祖先原本姓姬。商鞅年少时喜好刑名之学,侍奉魏国相国公叔座。公叔座知道他有才干,还没有来得及向魏王进荐。适遇公叔座病重,魏惠王亲自前往探望病情,公叔座说:“我的中庶子公孙鞅,年纪虽轻,却身怀奇才,希望大王把全部国政交付给他。大王如果不起用公孙鞅,就一定要杀掉他,别让他出国境。”公叔既死,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整治)缪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入秦,因(通过,《廉颇廉相如列传》“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公与(之)语,数日不厌(满足。《烛之武退秦师》“何厌之有”)。景监曰:“子何以(相当于“以何”,译为“凭借什么”)中(合乎。见《劝学》“其曲中规”)吾君?吾君之欢甚也。”鞅曰:“吾以强国之术说(shuì,说服。)君,君大说(yuè,通“悦”)之耳。”公叔座已死,公孙鞅听说秦孝公在国中下令寻求贤才,准备重建秦缪公的霸业,东方要收复被魏国侵占的土地,于是就西行进入秦国,通过秦孝公的宠臣景监来求见孝公。孝公与他交谈,好几天还不满足。景监对卫鞅说:“你用什么说中我国君的心意?我的国君高兴得很啊。”卫鞅说:“我就用强国之术向国君陈述,国君大为高兴。”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非议)己。卫鞅曰:“疑(犹豫不定)行无名,疑事无功。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圣人如果可以使国家强盛,不必效法陈旧的制度;如果可以使百姓获利,不必遵循旧的礼法。苟,如果;法,效法;故,陈规;循,遵守。强国利民:为使动结构“可以(之)强国”“可以(之)利民”都是省略句。】孝公曰:“善。”“治世不一道(方法,途径),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改变)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责难。《逍遥游》“举世非之而不加沮”),而循礼者不足多(赞扬)。”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秦国的爵位共二十等。由下而上,左庶长列第十一。),卒定变法之令。秦孝公任用卫鞅之后,卫鞅准备变法,但秦孝公担心天下非议自己。卫鞅说:“行动迟疑不决就不会成名,做事犹豫不定就不会成功。圣人如果可以使国家强盛,不必效法陈旧的制度;如果可以使百姓获利,不必遵循旧的礼法。”秦孝公说:“好。”“治理社会不只一条道路,有利国家不必效法古代。所以商汤、周武不循古道而缔造王业,夏桀、商纣不改礼制而亡国。违反古道的不可以否定,而因循旧礼的不值得赞美。”秦孝公说:“好。”用卫鞅为左庶长,终于决定变法的命令。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依法惩办)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即太子傅,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公子虔,黥(在脸上刺上记号或文字并涂上墨,古代用作刑罚)其师公孙贾。明日(第二天),秦人皆趋(尊奉)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通“悦”),道不拾遗(遗失的东西),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于是以鞅为大良造(秦国的第十六等爵位)。法令在百姓中实行一年,秦国百姓到国都来说新法不适宜的人数以千计。在这时太子触犯法令。卫鞅说:“法令不能实行,是由于上面的人触犯法令。”准备依法惩处太子。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施加刑罚,便对太子傅公子虔行刑,并对太子师公孙贾处以黥刑。第二天,秦国百姓都服从法令了。实行新法十年,秦国百姓皆大欢喜,路上不捡拾他人遗物,山中没有蟊贼强盗,家家富裕,人人满足。于是秦孝公任用卫鞅为大良造。居五年,秦人富强。孝公使卫鞅将而伐魏。卫鞅伏甲士而袭虏魏公子卬,因攻其军,尽破之以归秦。卫鞅事先埋伏穿戴铠甲的武士而袭击俘虏了魏公子印,趁势攻击他的军队,全部打垮魏军而返回秦国。(甲士:穿戴铠甲的武士
;因:趁机,趁势;破:打垮、打败;句意2分)魏惠王兵数破于齐秦,国内空,日以削,恐,乃使使(派使者)割河西(指黄河以西)之地,献于秦以和。而魏遂去安邑,徙都大梁。梁惠王曰:“寡人恨(遗憾。见《出师表》“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不用公叔座之言也。”卫鞅既破魏还,秦封之於、商十五邑,号为商君。
(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经过五年,秦人国富兵强,秦孝公派遣卫鞅领兵攻伐魏国。卫鞅事先埋伏穿戴盔甲的武士而袭击俘虏了魏公子印,乘势攻击他的军队,全部打垮魏军而返回秦国。魏惠王因军队屡次败于齐国、秦国,国内十分空虚,日益衰落,非常恐慌,于是派遣使者割让河西之地奉送给秦国以求和解。而后魏惠王就离开安邑,迁都到大梁。魏惠王说:“我悔恨当初不听公叔座的话啊。”卫鞅击败魏军归来,秦孝公封给他於、商之间的十五个邑,从此号称商君。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B.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35%】C.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D.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B63%【解析】此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相关语句,在语意把握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标志,如作主语、宾语的名词、代词,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句间连词以及并列、排比结构等。并且能通过选项的比对,排除错项,选定正确项。划线句子的大意是:适遇公叔座病重,魏惠王亲自前往探望病情,公叔座说:“我的中庶子公孙鞅,年纪虽轻,却身怀奇才,希望大王把全部国政交付给他。大王如果不起用公孙鞅,就一定要杀掉他,别让他出国境。”句中“年虽少”与“有奇才”是公叔座推荐商鞅的话,“有”的宾语是“奇才”,不能断开。排除A、D项。“王即不听用鞅”即“大王如果不能任用商鞅”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项。分析可知,B项断句正确。故选B。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一项是()(3分)A.君大说之耳说,通“悦”,高兴B.夏殷不易礼而亡易:改变C.居五年,秦人富强居:经过D.寡人恨不用公叔痤之言也恨:痛恨答案:D90%【解析】恨:遗憾、后悔;类同《出师表》一文“未尝不叹息痛恨桓灵也”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商鞅喜好先秦法家学说,侍奉魏国相国公叔座,才华受到公叔座赏识,并被推荐给魏惠王得以重用。B.商鞅投奔秦国,受到孝公赏识。他本是卫国公子,恰遇秦孝公招揽贤才,于是通过景监见到孝公,说之以强国之术,孝公与他交谈,数日不觉厌烦。C.商鞅旁征博引,说服孝公变法。他初步站稳脚跟后,又借历史兴亡来证明改革必要,劝说孝公变法,最终孝公赐予他官职,又下达了变法的命令。D.魏国被迫迁都,惠王深表懊悔。魏国战事失利,无奈割让河西之地献给秦国以求和,并迁都至大梁,惠王感慨说,遗憾的是没有听从公叔座的劝告。A94%【解析】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A项“并被推荐给魏惠王得以重用。”说法错误,文中“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并未说明商鞅得以重用。故选A。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13.(1)圣人如果可以使国家强盛,不必效法陈旧的制度;如果可以使百姓获利,不必遵循旧的礼法。(苟,如果;法,效法;故,陈规;循,遵守。“可以(之)强国”“可以(之)利民”都是省略句。)卫鞅伏甲士而袭虏魏公子印,因攻其军,尽破之以归秦。卫鞅事先埋伏穿戴铠甲的武士而袭击俘虏了魏公子印,趁势攻击他的军队,全部打垮魏军而返回秦国。(甲士:穿戴铠甲的武士
;因:趁机,趁势;破:打垮、打败;句意2分)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商鞅是如何保证变法顺利推行的,效果怎样?(3分)商鞅厉行法治,他铁面无私,不徇私情,即使太子犯法也会对太子傅和太子师施以刑罚(1分)国人受此震慑,全都遵守法令(1分)治安状况改善,民众家给人足,秦国太平富强。(1分)阅卷老师反馈:1.审题不清,答非所问。题目要求回答“如何顺利推进变法”,有些同学回答“为何变法”;2.粗心大意。原文中是“太子”犯法,有部分同学写成“天子”;3.过于简单,不够具体。回答变法取得的成效,就只笼统说效果很好,很成功,一统天下等等;4.不依原文,胡编乱造。有同学回答商鞅最后下场很惨,被杀身亡。(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8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野望杜甫西山白雪三城戍①,南浦清江万里桥②。写野望时所见西山和锦江。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海内风尘:\t"/item/%E9%87%8E%E6%9C%9B/_blank"安史之乱导致的连年战火。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③答圣朝。供多病:交给多病之身。供,付托。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人事:人世间的事注释:①三城戍:西山三城的堡垒,三城,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多有战争发生故派兵戍守。②“南浦”句:南浦,泛指送别之地。万里桥,在成都杜甫草堂的东边。③涓埃: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翻译:西山白雪皑皑护卫三城重镇,南浦边清江水长横跨万里桥。四海之内战火不断兄弟失散,只身远在天涯不禁涕泪涟涟。迟暮之年只有一身疾病相伴,未有丝毫劳绩报答圣明朝廷。骑马来到郊外不住纵目远望,世事日益萧条令人悲伤怅惘。背景:这首诗作于肃宗\t"/item/%E9%87%8E%E6%9C%9B/_blank"上元二年(761)杜甫流寓成都时。其时诗人已经五十岁,孤身流落天涯,与家中亲人难通音信,而中原的战乱尚未平息,更有吐蕃侵扰边地,故他郊游野外,有感于国家的内忧外患,又自伤年迈多病、无能为力,于是创作了这首诗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首联由写景入题,远望“西山白雪三城戍”,近看“南浦清江万里桥”,由远及近,开阔辽远。【12%】B.颈联写自己的身体状况“迟暮多病”,自己的成就功绩“未有涓埃”,由此抒发对“圣朝”的情感。颈联又由“天涯”“一身”引出残年“多病”,“未”贡微力,无补“圣朝”的内愧。杜甫时年五十,因此说已入“迟暮”之年。他叹息说:我只有将暮年付诸给“多病”之身,但“未有”丝毫贡献,报答“圣朝”,是很感惭愧的。杜甫虽流落西蜀,而报效李唐王朝之心,却始终未改,足见他的爱国意识是很强烈的。C.尾联照应题目“野望”,写作者出郊放眼远眺,由野外之景引发了内心对漂泊在外的亲人的担忧。D.诗以“野望”为题,是诗人跃马出郊时极目远眺郊外风景、感伤当下时局的自我写照。15.(1)C【解析】尾联是诗人对时局动荡世事萧条,百姓疲于奔命的担忧。诗人“野望”而“涕泪”,实际上是因所望之景而伤感,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伤感的原因。(5分)16.①思念之苦:战乱频仍让诗人与诸弟分离,诗人对亲人的无限思念之苦跃然纸上。②漂泊之悲:诗人流落天涯一身飘零,不仅孤身漂泊“一身遥”,更想到世人颠沛流离,蕴含无限人世之悲,流离之苦。③报国之愧:年老力衰的诗人自觉空有报国之心,却无力回天,愧对圣朝。④忧国之痛:诗人在三城之地看戍边守卫,由蜀地风景想到如今的“海内风尘”,写安史之乱的连年战火由此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局势的担忧,对战火下百姓流离失所的心痛。(答出一点2分,两点4分,三点5分)阅卷老师反馈:存在以下几个答题问题:①没有分点答题的意识,不分点或分点重复内容,答题思路不清晰。②没有结合全诗答题的意识,仅简单概括诗人情感,没有结合原诗句分析,内容不详细。③学生基本能答出思念亲人和报国之愧两个点,很少能结合社会背景答出最后一联提及的家国之忧,“人事萧条”停留在了个人身世之悲的层面,没有挖掘到唐朝社会的现实问题。(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一句1分,共10分)(1),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陶渊明《饮酒》)(2)马作的卢飞快,。了却君王天下事,。可怜白发生!(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3),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李清照《声声慢》)(4),。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5)明明如月,?忧从中来,不可断绝。(曹操《短歌行》)(6)间关莺语花底滑,。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白居易《琵琶行》)(1)采菊东篱下欲辨已忘言(2)弓如霹雳弦惊赢得生前身后名(3)满地黄花堆积独自怎生得黑(4)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5)何时可掇(6)幽咽泉流冰下难阅卷老师反馈易错字分布比较散,比较多错的地方在辨写成辩,已写成己,霹写成劈,雳写成(雨厉),赢字不是少了中间的“口“就是(月贝凡)中间写错成羊或女。还有生前身后”写反“生”与“身”,满字写成上下结构,得写成的,咆写成袍,吟写成(口令),殷的右边写成反文旁或饮,岩写成源,栗写成粟,巅写成颠,或者是中间的颠字只有两横。掇写成辍/缀,幽写成忧。另有少数漏字、词语颠倒或者没背对的情况。可以看出来,大部分同学的背诵还是抓得不错的,但很多同学写字过小,过潦草或者不清晰,给改卷带来很大困扰,同学们的练字情况还需加强。三、语言文字运用(17分)阅读下面这首现代诗,完成18-19题。(8分)风景辛迪①列车轧在中国的肋骨上一节接着一节社会问题比邻而居的是茅屋和田野间的坟生活距离终点这样近夏天的土地绿得丰饶自然兵士的新装黄得旧褪凄惨惯爱想一路来行过的地方说不出生疏却是一般的黯淡瘦的耕牛和更瘦的人都是病,不是风景!一九四八年夏,在沪杭道上【注释】①辛迪:王辛笛,原名馨迪,现代诗人。1948年正处于解放战争关键时期,辛迪在这一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赏析思考:《风景》这首诗系诗人于1948年夏日在沪杭道中所作,很显然,写的是旅途观。看到诗题“风景”,读者的第一联想应是明媚的湖水,雄奇的山川,壮观的瀑布,碧绿的草坪之类,而诗中写到的却是旧中国凄惨衰败的景象,诗题与诗的内容构成强烈的反差,反讽之意颇为显豁。开篇写“列车”,可能是诗人因乘坐列车而引发的灵感,在这里,“列车”与“社会问题”构成暗喻,列车的庞大与沉重,“一节接着一节”,更可见社会问题连续不断,无休无止,甚至盘根错节,无处不在。“一节接着一节社会问题”的列车,不是行驶在中国的大地上,而是“轧在中国的肋骨上”,“列车”何其沉重,“肋骨”何其脆弱,我们仿佛听到了“中国”“肋骨”的碎裂声,仿佛看到了“中国”的心脏支离破碎、鲜血淋漓。这样的开篇,起得极为突兀,震撼人心。“比邻而居的是茅屋和田野间的坟/生活距离终点这样近”。“茅屋”和“坟”当是诗人沿途所见,后一句是由所见引发的感慨和忧愤。“坟”现在却是与人“比邻而居”了,“生活”的“茅屋”距离“终点”的“坟”竟然是这样近,联系上文的“社会问题”可知,这两句诗的语言具有巨大的张力,给人非常宽广的联想空间。一望无际的原野上,茅屋与坟错杂其间,这是一个死气沉沉的世界。与这个阴惨的世界形成鲜明的对照,“夏天的土地绿得丰饶自然”。大自然的生机勃勃却更映衬出人类社会的病入膏肓,万绿丛中,极为刺眼的是“兵士的新装”。这“兵士的新装黄得旧褪凄惨”“兵士的新装”是写实,“黄得旧褪凄惨”则是实中有虚,既写出了兵士们烦躁焦灼、惶惑恐惧、倦怠灰暗的心理状态,当然,也就是暗示了这样的军队必然覆没的历史命运。“惯爱想一路来行过的地方/说不出生疏却是一般的黯淡”。一路行过的地方,是诗人日思夜想的家园,是诗人“说不出生疏”的家园,是应该用一切美好的字眼加以赞美的家园,现在,却是“一般的黯淡”,不见生机,不见希望,只见病弱不堪的“瘦的耕牛和更瘦的人”,哀鸿遍野,生灵涂炭。“瘦”是全诗的中心意象,开篇的“肋骨”便暗含着一个“瘦”字,“生活距离终点这样近”,应是病弱枯瘦的缘故,“兵士的新装”“旧褪凄惨”,当与骨瘦如柴相关,耕牛“瘦”,人“更瘦”,“瘦”字贯穿全诗,最后归结到一个“病”字,贯注在字里行间的,是苦难,是破败,是不堪重荷,是气息奄奄,是挣扎的泪水,是遍地的血泊……诗人善于把抽象的观念,炽烈的情绪熔铸成新颖的意象,虚与实的相互渗透,对比手法的娴熟运用,增强了诗的厚度和弹性。谁不会感受到诗人忧国忧民的感情呢?谁不会触摸到人对黑暗社会的愤怒呢?反讽的艺术魅力也许就在这里。【赏析】:从全诗内容来看,诗歌写的是当时中国社会存在的问题,并指出所看到的都“不是风景”,而是“病”,因此从手法上来看,题目与诗歌内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表达效果来看,具有明显的讽刺意味。从主题表达来看,诗人回到祖国本想看到风景,但看到的却是中国的社会问题,而且社会问题还很多,“一节接着一节”,很普遍,“一路来行过的地方”都有相同的问题,最后诗人痛苦地大喊“都是病,不是风景”!表达出诗人内心的愤懑与痛苦,使诗歌更有感染力。18.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12%】A.本诗一、二句交代了看“风景的地点”(一九四八年夏,在沪杭道上),指出看到的都是“社会问题”(火车轧在肋骨,一节接着一节社会问题),与最后一句中“不是风景”相呼应(“都是病”与“社会问题”)。【56%】B.“比邻而居的茅屋和田野间的坟”,这是诗人想象中的景象,此处将茅屋和坟这两个意象同时组合在一个画面中,写出了诗人的思考:生与死的距离近得出奇,中国人竟是如此浑浑噩噩地了结一生。【20%】C.“夏天的土地绿得丰饶自然/兵士的新装黄得旧褪凄惨”,在对称的两句中运用色彩的不同,表现出自然与人的对比。【12%】D.“瘦的耕牛和更瘦的人”,“瘦”字的重复使用,着重比较出瘦的程度,与首句的“肋骨”遥相呼应,由此顺理成章地得出结论:“都是病,不是风景!”18.B56%【解析】“比邻而居的茅屋和田野间的坟”,这一景象是写实的,不是诗人想象中的。19.诗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成:瘦的牛和瘦的人都是病不是风景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更好,为什么?(5分)(1)“更瘦”程度更深,更难表现战乱中人民生活状态,突出老百姓的凄惨,社会的黑暗。(2)“牛”与“耕牛”意蕴不同,“耕牛”更深地寓托着劳动人民的辛苦耕作却凄惨难耐的处境,更能够突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借这一幅民生凋蔽的独特风景来讽刺当局政府的丑陋病态。(3)标点符号(感叹号)造成情感的冲击,突出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对穷兵黩武的反动政府的痛恨。(4)最后两句不换行,形成无疑的连贯,既在病与风景之间明确关系,又与前句瘦的耕牛与更瘦的人呼应。(一点1分,两点3分,三点5分)阅卷老师反馈:️不分点,笼统地说原文更好或只讨论了一个要点多一个"更"的效果,️踩点不准,答不出关键要点。️理解不准确,认为诗人是在批评国人麻木,浑浑噩噩过一生。20.下列各句中,没有病句的一项是()(3分)A.中国旅游研究院综合测算,截至10月4日,一些在线旅游平台门票预订量全面超过去年同期,同比增长大约100%左右,创历史新高。B.我国自行设计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具有覆盖范围广、受地面影响小、定位准确及时,在这次抗震救灾中大显身手。C.近5年来,贵州以每年建成开通一条或以上高铁(快铁)的速度,加速构建并形成以贵阳为中心的高速铁路骨架网。D.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潮下,凭着青春的激情和对互联网新技术的敏感,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互联网+”创业的大军中。C【93%】【解析】A.赘余(大约、左右只用一个);B.成分残缺,具有(的特点);D.介词短语淹没主语,去掉“使”。21.请给下面这则新闻报道拟写一个标题,不超过15个字。(3分)“我们现在基本上不下地干活,大部分靠机器完成。”李挺无不骄傲地说。作为山西省运城市万荣县南张乡太赵村的一名种粮大户,他种植了240余亩小麦、玉米和中草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版智能穿戴设备开模及批量生产合同范本3篇
- 2024年文化园区开发与运营管理服务合同3篇
- 2024年跨境电商货物收款代理服务合同3篇
- 2025版租赁房产风险评估与预警服务合同范本3篇
- 汽车制造厂油工施工合同
- 军事设施土方施工合同
- 文化创意产业房产买卖合同模板
- 进口商品存储协议
- 银行员工提升服务质量承诺书
- 建筑桥梁施工人工费合同
- Unit 2 How often do you exercise Section A 1a-2d 教学实录 2024-2025学年人教版八年级英语上册
- 2024年公路工程资料归档与承包合同3篇
- 2024-2025学年上学期杭州初中英语八年级期末试卷
- 法律逻辑学知到智慧树章节测试课后答案2024年秋西南政法大学
- 山东省临沂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检测历史试题 含答案
- 中考数学复习第二章方程(组)与不等式(组)第三节分式方程及其应用课件
- 水肥一体化智能种植管理技术实施方案
-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前教育法》专题培训
- 广告牌匾安装施工方案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试题及答案
- 成人流行性感冒抗病毒治疗专家共识(2022年)解读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