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网络实验室建设存在问题研究_第1页
我国高校网络实验室建设存在问题研究_第2页
我国高校网络实验室建设存在问题研究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国高校网络实验室建设存在问题研究

国外高校在互联网实验与试验平台建设方面的新趋势与我国互联网实验室的发展现状互联网的全球化应用与推广已经让人们感受到了网络带来的便捷,无论是信息的获取,商业、科研、卫生等各领域,互联网已变成了人类社会活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互联网在正式商业化应用之前,它的应用都诞生于实验室。国外高校很重视实验平台的建设,一直在互联网实验室方面走在世界的前列,并致力于下一代互联网应用与技术的研究,类似于GENI、FIRE、FIND,这样的实验平台,都是由高校联盟发起,通过虚拟化的手段,在现有实验室下进行融合与合作,共同承担对未来网络技术的研究,致力于在下一代互联网的技术应用中占据先机。如:美国的GENI:中文简称“网络研究的全球环境”,由美国28所高校互相协作,从事Internet新的核心功能(如新的命名技术、寻址技术和身份架构)、增强型功能(包括额外的安全架构和高可用性设计)、新的Internet服务和应用等领域的研究。(注:GENI在全美范围内实现了高校网络实验室的互联,实现了专门从事互联网全球环境的实验平台。)(注:每所高校都分配的研究的方向和领域,各高校实现了资源贡献与分工协作。)同样作为未来商用网络INTERNET2的科研试验网,1998年美国100多所大学联合成立UCAID(UniversityCorporationforAdvancedInternetDevelopment),从事的Internet2研究计划。UCAID建设了另一个独立的高速网络试验床Abilene,并于1999年1月开始提供服务。Internet2的使命是开发和部署高级网络应用和技术,加速下一代互联网技术的研究。Internet2的第一个目标是启动下一代的网络应用技术,目前,我国的清华大学的CNGI-CERNET2实现了与美国Internet2的互联。GANT2:欧盟架起一座跨欧亚的互联网的学术与教育科研平台的桥梁欧盟27个成员国通过200多所高校发起,建立了GANT2,并成立欧洲学术科研平台,为高校之间的科研协作提供平台,欧盟理事会创立欧洲创新技术学院,通过科研和创新为一体,力求推动欧洲的技术创新并把创新计划变为现实,并投入1000万欧元通过TEIN2为亚洲的高校提供接入,实现跨欧亚的科研信息网络的交流与资源共享,目前,TEIN2已升级到TEIN3,已实现了马来西亚、澳大利亚、新西兰的接入。我国高校在互联网技术实验平台的现状如何2009年初,在行业媒体和部分企业的协助下,对全国732所本科高校中建有网络技术实验室的用户进行了建设和使用情况的问卷调查,调查发现:通过国家十一五规划、985、211、CNGI等专项建设资金的利用,有65%的高校建立网络基础实验室,其中50%的高校建立了应用验证为基础的网络工程实验室,能够开展工程应用验证的实验。30%左右的高校建设突出以学科为主体的学科细分实验室,可以开展围绕网络技术方面的信息安全、网格技术、移动计算、网络管理与性能、分析与测试、IP语音与视频、分布式技术与P2P实验。只有7.9%的高校开展了以面向技术创新、应用研究的学科专业研究型重点实验室,原因主要有:教学与科研无法实现有机的整合、实验条件有限、缺乏技术支撑。调查还发现:在已建实验室中,年平均机时数在200-600小时的高校比重最高,占46.15%,年平均机时数超过600小时的只占到了27.26%,这些数据说明我国高校在网络实验室方面的使用率还不够高,除了正常的教学外,很多情况下实验室处于空闲状态。统计发现,有72.4%的高校曾在正常的教学课时外开放过网络实验室,但是提供在线远程开放的学校只占到25.41%,其中,对本校内非本专业师生资源的开放的占到35%,对校外社会开放的19.05%,对同类院校远程开放的不到1%,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多数高校对社会开放还是零星、分散的,高校优秀的教学资源无法向社会开放,同类院校之间资源共享较少。总体来讲,我国高校网络技术实验室建设的起步较晚,校际之间的资源共享与科研协作较少,除了开展正常的教学以外,在应用研究与实验平台的建设方面与国外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这种现状从某种程度上也将对我国在未来互联网技术与应用方面形成制约,从而也影响我国在下一代互联网技术创新、应用推广与人才培养的战略步伐。我国高校在网络实验室建设中存在的普遍问题面对我国高校与国外在网络技术实验与应用研究方面存在的差距,很多高校的科研负责人对这种状况表示担忧,并普遍存在如下几方面的问题:1、“资源不足”与“资源浪费”并存大部分高校在网络技术领域的实验室投入设备资源有限,很难独立开展前沿和应用领域的创新实验,“资源不足”。而实验室设备投入上比较完善的高校在实验室的利用上“分散封闭”、“自娱自乐”现象严重,“资源浪费”,因此,造成了“资源不足”与“资源浪费”的情况并存。2、“成果输出”与“科研课题”力不从心大部分高校研究型人才培养依然停留在理论探索阶段,在新技术的应用创新和产学研合作上面临基础环境缺乏的尴尬。很多高校寄希望于在实验室的建设中实现科研课题与成果输出的突破,但是网络实验室的建设并非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除了开展实验教学外,并没有带来其它的收获,在科研课题申请和成果输出方面仍然力不从心。3、课题研究与学术领域“自力更生”现象严重我国高校同专业间的科研协作较少,属于各自独立研究发展,而大部分高校在某一学科方向上突出,在课题研究与学术领域“自力更生”现象严重,整体难以做大做强,导致国际竞争力不强,与国外同类型高校在学科研究层次上存在着较大差距。融合、共享、创新我国高校在下一代互联网实验与实验平台建设与发展的趋势网络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全球网民的增长和信息量的扩大促使网络的业务不断扩展,社会与经济对网络的巨大依赖性日益增强:金融、股市、在线支付、教育、政务……而作为社会高度依赖的经济社会的载体,越来越多的应用将在互联网上实现,互联网的战略地位日益突出,09年美国成立了网络作战司令部,英国、俄罗斯、日本、韩国、印度也纷纷成立网络战部队,开展大规模互联网安全事件的演习战,我国作为互联网的应用大国,高校更应该承担起在未来有可能出现网络安全事件的情况下,如何保障我国各行业信息系统安全、稳定的应用,如何应对互联网未知的各种挑战,如何构建一个开放的实验与试验平台开展相应的研究,这些都应该是我国高校需要考虑和关注的问题。现阶段,我国高校与国外在网络技术实验与应用研究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面对我国高校在网络技术实验室的建设中普遍关注的问题,我国高校在网络实验平台的建设方面将面临迫切的改进与发展之路:第一:提高实验室利用率、实施校际共享计划、参与社会服务体系实验室开放是提高实验室的使用效率,解决实验室时间与设备空置、浪费,弥补本地实验资源不足,增进各校之间的教学和研究的合作的基础,实验室开放是实验教学方法改革的手段,是培养具有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高素质人才的必经之路。实验室开放不仅是实验室设备与时间概念上的开放,更是指实验课程、实验项目、研究课题的共享和开放。第二:产学研合作与发展:优势互补、强强联合、学术交流、科研协作实现我国高校网络实验室资源共享、协作开展行业技术的创新与研究、共同承担国家级和各地区大型项目,资源的优势互补,加强校际合作、校企合作、政府合作,共同开展公共服务,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实现科研成果输出转化,是高校实验室平台建设的共同任务和实验室建设发展的核心所在。第三:提供开放的服务,成为能够开展国际科研合作、国际学术交流的平台融合、共享、创新,是当前网络实验室建设发展的趋势。未来高校的网络实验平台不仅能够开展实正常教学实验,还能够开展学术科研、应用试验,更是与国内高校、国际组织、国际高校进行科研合作、学术交流的平台。相信,新形势下我国高校网络实验室的建设,走产学研之路,加强校际合作,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成果输出、共同承担重大项目,科研协作、学术交流是新形势下高校实验室建设中新的趋势。如果说将计算机互联成就了今天的Inernet,将服务器的互联成就了今天的网格和云服务,那么我们将能够将所有的网络实验室互联,将会成就什么?让我们共同期待。附录:高校实验室对人才培养与科研创新的重要意义高校实验室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是衡量高校办学实力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1、高校实验室是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素质教育和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长期以来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教学模式,使培养出来的大多数学生缺乏创造性、缺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工作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更是无从谈起。通过实验室开展实验教学,实行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把“学生学”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主要活动,给学生多一些的自由发展空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2、高校实验室是进行实验教学,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实验教学与科学研究相结合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是构建培养创新人才体系的重点,也是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促进学生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