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古代中国的商业政策(一轮)_第1页
四、古代中国的商业政策(一轮)_第2页
四、古代中国的商业政策(一轮)_第3页
四、古代中国的商业政策(一轮)_第4页
四、古代中国的商业政策(一轮)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重视农业抑制商业第四课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一、重农抑商1、始于商鞅变法“军无粮食则亡,无辎重则亡,无委积则亡。”(《孙子·军争篇》)

春秋战国战争频繁,粮食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保证。“秦之所与邻者,三晋也;……今以草茅之地,徕三晋之民,而使之事本。……此其损敌也,与战胜同实,而秦得之以为粟。”(《商君书·徕民》)重农政策吸引三晋农民,既可减损敌国实力,又可促进本国粮食生产。“末事(商业活动)不禁,……而游食者众,农之用力最苦,而赢利少,不如商贾、技巧之人。”(《商君书》)通过强制性的抑商将非农业生产人口,最大限度地转化为国家直接控制的农业人口,保证生产和兵源。2、目的(1)政治: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兵役供给,巩固统治(2)经济:加强工商业管控,获得丰厚经济利益

“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衣必文采,食必粱肉;亡农夫之苦,有仟佰之得。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千里游敖,冠盖相望,乘坚策肥,履丝曳缟。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汉】晁错《论贵粟疏》)

商人经济实力强,大商人可以财力与朝廷抗衡。商业可以比农业获取更大的利益,诱使农耕者弃农经商;商人侵夺农民财产和土地,迫使农民放弃本业,流亡他乡。B唐玄宗对富商王元宝说:“朕天下之贵,元宝天下之富。”(《太平广记》)商业的产生是生产力进步、社会分工下的必然;农业生产附加值太低,商业利润丰厚,经商相比农业更容易发家致富;从经济发展客观规律和人们主观追求更多物质财富的天然欲望来说,政府是难以“抑商”的。

抑制中小商人的“贱商令”,各朝代一脉相承,反复颁行。汉朝,禁止商人穿丝绸、乘车骑马,也不许其子孙为官。直到明初,政府还在规定农民可以穿绸纱,商贾之家只许穿绢、布;农户一人经商,全家不许穿绸纱;还规定禁止商贩、仆役、娼优、下贱穿用貂裘;商贾及技艺之人,家用不许用银制器皿等。(人教版《历史》必修二)3、影响(1)有助于农业发展(2)政府获得经济利益(3)抑制经济活力,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阻碍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在崇高无比的皇帝之前,士农工商富贵贫贱都一律平等,都一样没有保障。富贵的,皇帝可以使他贫贱,贫贱的,皇帝可以使他富贵;兆民的生命财产都在皇帝一人的掌握。”(雷海宗《中国通史选读》)二、“海禁”政策1、概念禁止国人、限制外人2、背景

明朝初年,曾与朱元璋争夺政权的张士诚、方国珍之余部,入海为盗,且“每诱岛倭入掠”《皇明祖训》记朱元璋认为,日本、安南(今越南)、暹罗(今泰国)等15国,“限山隔水,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朝廷“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禁海民私通海外诸国”。(2012海南高考材料,摘编自李金明《明代海外贸易史》)据材料分析明初实行海禁政策的背景原因(4分)政治:明初敌对力量借海对抗;倭寇侵扰,并与敌对者勾结。经济:统治者对海外诸国及贸易的轻视;自然经济的保守与封闭。“郑成功驻于福建南部的厦门,抢掠本省的富裕城市,将其袭击推进至浙江南部、广东东北部,但他同时与日本、琉球、越南、暹罗、菲律宾通商贸易,同出没于东亚海上的欧洲人进行接触,并且拥护南明、反对清朝,力求扩大自己的政治影响。”(谢和耐《中国社会史》)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西方殖民者向东方殖民扩张3、明清的朝贡体系“朝贡贸易的具体内容是,各国派使以官方名义向明廷贡献方物,明廷则给对方以赏赐,颁发其所需各种物品。朝贡使者所带进贡以外的多余物品,可以与民贸易,进行互市。这种互市仅限于入贡的船舶,非入贡者则被禁止。”(刘宗绪《历史学科专题讲座》)政治意义远大于经济目的4、清朝广东十三行“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设粤海、闽海、浙海、江海四关。设关以后,举凡对外贸易俱以官商任之,官商所设立之行名曰牙行,亦曰官行,有商总。”(《中国经济史讲稿》)“他处商人与夷商之贸易,由公行行商与之议定货价,不得自定价格或暗中买进。”“广东十三行实际上执行三大任务:政治——行商秉命封舱停市约束外人,又常为政府官吏之代表。外交——外人一切请求陈述,均需由彼等转达。经济——对外贸易之独占者,外人不得与中国其他商人直接贸易。”(《中国经济史讲稿》)5、影响(2)阻碍对外贸易,影响中外交流,导致中国社会极端保守封闭,落后于世界发展(1)一定程度上起到民族自卫作用三、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1、背景:明清经济的新变化(1)“农业革命”新品种的引进18世纪,中国出现了空前的人口增长。从1700年的1.3亿,增加到1760年的2.1亿,再到1793年的3.5亿。而欧洲人口1800年约为1.87亿(布罗代尔《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2)手工工场发展“自17世纪末起,上海西南部松江的棉织业便长期雇佣20万工人,还不算来料加工部分。”(《中国社会史》)手工业脱离农业独立发展的趋势更加明显(3)商业繁荣“有人估计,1571—1821年间,欧洲自南美与墨西哥进口的4亿银圆中,有一半供西方诸国购买中国产品之用。”(《中国社会史》)纯粹体现工商贸易功能的市镇在明中后期大量兴起,尤其是江南苏、松、杭、嘉、湖地区,居民已经从农业人口中分离出来。反映出在明朝中后期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请思考:以上材料反映我国明朝在经济领域出现什么变化?

施复是明朝小说《醒世恒言》里的人物。他们夫妇二人住在苏州盛泽镇上,靠养蚕织绸生活,本是小户人家。由于他们织的丝绸光彩润泽,在市场上卖得很好,赚了许多银子。几年后,他们增买了三四张织机,不到十年,积累了几千两金子,后来他们又买了两所大房子和三四十张织机,雇人织绸,成为机户施复夫妇由小手工者发展成为机户。“机户”与“机工”---雇佣与被雇佣2、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国家政策劳动力国际市场国内市场资金地主和商人将赚来的钱大量买房置地,严重影响了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农民极端贫困,无力购买商品,缺乏国内市场。国家重农抑商政策,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国际市场的扩大“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

技术文化专制,缺乏实用性人才趋势:夭折中断阻碍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据一些经济史学家的观点,西方资本主义的兴起,关键就在于政治与经济的分离,经济人从对政治权力的依附关系转变为对政治权力保持距离。而明清时期中国的工商业者无疑还是极大地依附于政治权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是资本主义萌芽长期处于萌芽状态没有开花结果的根本阻碍。”(刘宗绪《历史学科专题讲座》)近代前夜的危机中国西方政治经济对外政策封建制度顶峰农耕经济繁荣闭关锁国开始资产阶级革命完成近代工业国转变推行殖民政策思想文化鄙薄科技,文化专制重视科技,思想解放(2016·北京文综·15)黄崇德是16世纪一位典型徽商。最初他只是经营棉布、粮食等,后获得政府许可,转而从事利润更大的食盐贸易,积累了巨额财富,用于购田置地。这说明当时①农产品大量进入商品流通领域

②农本思想依然占主导地位③政府放弃对食盐贸易的控制

④商人社会地位显著提高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④A(2015·海南单科·8)雍正帝指责地方官员:“此当青黄不接之际,朕待报湖南雨水情形,既特使人来奏,何雨水粮价竟无一语及之,汝任地方之责,试思宁有大于此事乎?”雍正帝意在A.强调重农意识B.关心百姓疾苦C.申饬官员无能D.关注地方稳定D(2015·上海单科·11)以下哪项表述是对明代“朝贡贸易”的准确理解A.朝贡贸易展示了天朝威仪

B.朝贡国可自由来华贸易C.各朝贡国贡期一致

D.政府在朝贡贸易中获利甚多A(2015·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26)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这反映出A.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

B.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C.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

D.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C(2014·全国大纲卷·12)汉初,官方禁止商人“衣丝乘车”,但后来一些商人“假二千石(官员级别)舆服导从作倡乐,奢侈日甚”。这反映出A.朝廷的抑商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变

B.休养生息造成消费观念的改变C.官员与商人的社会地位渐趋一致

D.原有规制受到商业发展的挑战D(2014·福建文综·14)乾隆以后,“关东每岁有商船二三千只至于上海”,“载豆、麦、杂粟,一岁三运以为常”。据此,判断有误的是A.商品经济繁荣 B.长途贩运发达C.区域经济发展 D.抑商政策改变D(2013·广东文综·13)东汉初年桓谭上书说:“(重本抑末)此所以抑并兼、长廉耻也。今富商大贾,多放钱货……收税与封君比入。”据此推论合理的是A.东汉初年金融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B.东汉初年商人与封君勾结,中央集权削弱C.东汉初年商人经济实力强,桓谭建议厉行重农抑商D.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基本政策,桓谭描述的现象不存在C(2013·山东文综·10)《汉书·食货志》记载:“贾人有市籍,及家属,皆无得名田,以便农。敢犯令,没人田货。”该禁令的主要目的是A.限制商人经营范围

B.增加赋税收入C.加强商人户籍管理

D.保护小农经济D(2013·浙江文综·16)唐文宗太和六年(832年),宰相王涯上奏:“商人乘马,前代所禁。近日得以恣其乘骑,雕鞍银镫,装饰焕烂,从以童骑,骋以康庄,此最为僭越。伏请切令禁断。”以下对当时商人地位的判断,错误的是

A.经济地位优越

B.政治地位低下C.遭受全社会的鄙视

D.实际上没有自由民的平等地位C(2012·全国课标卷·24)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这表明当时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C(2012·全国大纲卷·13)唐太宗说:“工商杂色之流……止可厚给财物,必不可超授官秩,与朝贤君子比肩而立,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