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荷塘月色
朱自清散文包括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写景散文、哲理散文。散文的主要特点:
1.形散而神不散。2.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3.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单元教学目标学习目标:1.感受情感美。2.领略画面美。3.赏析语言美。导入课文作者简介创作背景题解相关图片整体把握课堂练习拓展延伸目录听朗读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发现:被罩,窗帘上印着花,家具上刻上花,衣服上绣上花,看病人送花,病人去世献花等等,可以举出许多,人们为什么喜欢花?
喜欢牡丹,因为她渗透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国色天香,被誉为花中之王。喜欢玫瑰,因为她的美丽带着不容接近的坚刺,象征着纯洁美好的爱情。喜欢葵花,因为她始终在夏日里绽放出着最真的笑脸,永远追求阳光。喜欢百合,因为她独具一种矜持含蓄的气质,洁白典雅。喜欢丁香,因为她结着淡淡的愁怨,似乎了解我满腹的心事,是我的知己。喜欢兰花,因为她于空谷中幽幽绽放,是花中之君子,淡泊而致远。喜欢海棠,因为她珍重芳姿,亭亭玉立,婀娜多情,喜欢梅花,因为她凌寒怒放,梅花香自苦寒来。喜欢昙花,因为她不与百花争艳,于静默夜中独自开放,美得惊艳又特立独行。喜欢雏菊,因为她象征着花中隐逸者,平淡却自有韵味。喜欢薰衣草,因为她唯美的紫色,馥郁的香气,凝聚在一起,就是一片壮观的花海。猜一猜下面的诗句,写的都是什么花?唯有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
一段香。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向日倾。生深山中,馥馥吐幽香。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别样红。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村。流水突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牡丹梅梅葵花兰荷花杏花桃花采莲图荷花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位作家铮铮铁骨,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中说他“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他就是写出了《背影》、《绿》等著名作品的散文大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今天我们学习他的另一篇散文名作《荷塘月色》。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1898年生于江苏东海。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幼年受士大夫家庭的传统教育,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改名“自清”入哲学系学习。1920年毕业后在江、浙一带的中学任教,极受欢迎。1925年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1931—1932年在英国伦敦学语言学及英国文学,回国后仍在清华大学任教授并兼中文系主任。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
著有《朱自清全集》。代表作品:长诗《毁灭》、诗集《踪迹》、散文《背影》等。①19岁考入北大哲学系27岁任清华大学教授毛泽东同志曾高度称赞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④朱自清的散文秀丽朴素,独树一帜,“建立了一种纯正朴实的作风”,这源于他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对世情精细的观察和体验及朴素、忠厚、平淡、刚正的性格。四个闪光点朱自清与家人,自1903年定居扬州后,曾居住过多处。开始住天宁门街,后迁居弥陀巷、南皮市街、东关街、仁丰里等。现在保全下来的为安乐巷27号故居。图为故居门口。
1916年12月15日,朱自清在扬州琼花观街朱宅与武钟谦女士完婚。武钟谦曾随朱自清辗转杭州、台州、温州、白马湖、北京等地,夫妻感情甚好。1929年11月26日,武钟谦因肺病逝于扬州家中。朱自清有小说《笑的历史》、《别》、散文《给亡妇》和一些旧体诗词记述了他们美好而深厚的感情。1921年冬,在杭州第一师范任教时与友人合影。(左为朱自清)
1921年12月31日,欢送俞平伯赴美国考察时在杭州合影。右起:俞平伯、朱自清、叶圣陶、许若昂。1931年8月赴英国留学前与清华大学中国文学会全体师生合影,前排右一为俞平伯,右二为朱自清。送行的有胡秋原、林庚、等十余人。1932年与英国友人摄于伦敦,二排右二为朱自清。1932年8月4日,朱自清与陈竹隐在上海结婚。
1939年8月,朱自清与夫人陈竹隐、三子朱乔森、幼子朱思俞(前右)摄于昆明翠湖公园。清华大学中国文学会同人合影
(左起第七人为朱自清)1948年与清华大学中文系师生合影。前排左起第一人至第四人为朱自清、余冠英、李广田、许维遹。
1948年6月18日,朱自清在拒绝“美援”和“美援面粉”的声明上签名。6月19日平津各大报纸刊登朱自清等一百一十名教师签名的严正声明。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因病医治无效不幸逝世。创作背景本文写于1927年7月,正是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的时候。面对“这一年的变动”,朱自清觉得是“人的意想所赶不上的”。他认为:“在旧时代正在崩坏,新局面尚未到来的时候,衰颓与骚动使得大家惶惶然……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不能或不愿参加这种实际行动时,便只有暂时逃避一法……在这三条路里,我将选择哪一条呢?……我既不能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总得找一个依据,才可以姑作安心地过日子……我终于在国学里找着了一个题目。”(《那里去》)“这几天心里似乎有些异常……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一封信》)简而言之,此时的朱自清正处在反感于国民党的“反革命”,又对共产党的革命心存疑虑。陷入了不知道往“哪里走”的“惶惶然”中。相关图片1978年秋,清华大学纪念朱自清逝世三十周年时,将原清华园内的古亭命名为“自清亭”,以示纪念。清华园中的荷塘近春园(朱自清《荷塘月色》原址)月下荷塘题解荷塘:指朱自清先生当时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是本文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月色:月光。点明了时间,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月色是文章描绘的中心,它是作者心目中向往、追求的和谐宁静的境界。听朗读听朗读,扫清字词障碍,感受散文的画面美和意境美煤屑幽僻蓊郁踱着弥望袅娜霎时颤动脉脉酣眠参差
乍看媛女纤腰
沾裳敛裾niǎonuówěnɡpìduóshàxièchànmíhānchánɡjūcēncīmòzhàyuánxiān给下列加点的汉字注音:乘凉()妙处()点缀()梵婀玲()惦着()羞涩()踱步()薄雾()给下列红色的字注音:乘凉()妙处()点缀()梵婀玲()惦着()羞涩()踱步()薄雾()chéngchùzhuìfàndiànsèduóbáo说出你对这篇文章的最大感受。整体把握◆写景柔和优美◆抒情委婉真挚◆语言清新自然整体把握1、学生提挈每个自然段的内容第1段
独游荷塘的时候、地点和缘由。
(心境:“颇不宁静”)
第2段
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3段
行在小路时的感受。
第4段
荷塘美丽的景色。
第5段
流泻的月光,塘中的月色。
第6段
荷塘四周的景物。(在月下观察、感受到的)
第7-9段
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第10段
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
从写景状物的角度上看,第4—6段显然是文章的主体内容,应归为一部分。前三段,写夜赏的缘由。7、8两段,由现实写及想象中古时候的旧俗,突转一笔(回到家门)收束全篇。这样分析,全文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3段)写“观荷缘起”(情)第二部分(第4—6段)写“荷塘月色”(景)第三部分(第7—10段)写“月下遐思”(情)2、综合、归纳。思考1A.本文写了朱自清一次怎样的经历?B.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月下散步a.作者的行踪.b.作者思想感情.思考2:作者的行踪如何?家里----路上-----荷塘-----门前(家)思考3:
A.本文写了作者的一次月下散步的经历,作者为什么深更半夜的时候去月下散步呢?用原文中的话回答.----心里颇不宁静B.朱自清为什么心里不宁静呢?----要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时代背景:
本文写于1927年7月。蒋介石公然背叛了革命,白色恐怖笼罩了中国大地。具有民主主义思想的朱自清先生处于彷徨与苦闷之中。文中所说的“颇不安宁”,就是他既想“超然”又欲“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是他对时局的忧虑与个人处境的苦闷。他想找一个幽静的环境平息自己心中的不平静。
思考4:朱自清去月下散步的目的是什么?----寻找宁静思考5:那么,作者找到宁静了么?
超然物外总是短暂的,总要回到现实中。找出文章中表示作者心情变化的句子,理清作者心情变化过程。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便觉是个自由的人,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便觉是个自由的人,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4、5、6段集中写荷塘、月色相互辉映的美景,未直接表达心情,但通过作者对优美景色的描写,可以感受到作者暂时沉浸到了美景中而忘却了烦恼,寻得了片刻的宁静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便觉是个自由的人,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4、5、6段集中写荷塘、月色相互辉映的美景,未直接表达心情,但通过作者对优美景色的描写,可以感受到作者暂时沉浸到了美景中而忘却了烦恼,寻得了片刻的宁静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片刻宁静得而复失,过渡极为自然)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便觉是个自由的人,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4、5、6段集中写荷塘、月色相互辉映的美景,未直接表达心情,但通过作者对优美景色的描写,可以感受到作者暂时沉浸到了美景中而忘却了烦恼,寻得了片刻的宁静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片刻宁静得而复失,过渡极为自然)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心境回到现实)作者的行踪:月色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荷塘四周惦念江南心里颇不宁静独出家门小径漫步荷塘四周
从空间看,作者从家里出来,经小径到荷塘,最后又回到家里。从情感上看,作者由颇不宁静----渴求宁静----求得片刻宁静----走出宁静----心境回到现实。由此说,本文的文眼句在哪里?整体把握:文章“文眼”:“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所谓“文眼”,就是能反映文章主旨或主要情感的句子。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文眼句第一段:点明心境,交代独游荷塘的缘由。可以将本文的情感基调理解为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
明线:游踪(外结构)暗线:情感(内结构)出家门踱小路观荷塘赏四周不宁静求宁静得宁静失宁静淡淡的哀愁淡淡的喜悦时代的苦闷本节课目标:1.领略本文画面美。2.赏析本文语言美。第二课时
欣赏课文第2段思考:第2段写了什么景?有何特点?小路上的景色:小路(幽僻、寂寞)树(蓊翁郁郁)月光(淡淡的)--环境的寂寥,烘托抑郁心境--浓重的夜晚气氛--与作者的感情相合,心中淡淡的哀愁小径漫步,勾勒荷塘轮廓,烘托心境欣赏课文第3段
第3段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什么心境?
写月下漫步时的感受。作者感到在这素淡朦胧的环境中,自己成了一个自由人,这就表达了作者什么心境?
A.独处心境.B.独处之喜悦.D.对黑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E.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
F.进一步点明夜间出游的原因.G.“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流露出作者从压抑和不自由中暂得宽余,欣赏荷塘月色的淡淡喜悦。欣赏课文第4-6段思考:本文的主要写作对象是什么?4-6段文字的写作侧重点有何不同?对象是荷塘月色。第四段侧重荷塘,写月色下的荷塘。第五段侧重月色,写荷塘上的月色。第六段写荷塘四周。欣赏课文第4段思考:(1).本段具体写了什么?各突出了什么?(2).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好在哪里?月色下的荷塘荷叶:荷花:荷香:荷波:弥望,田田,层层亭亭的舞女的裙袅娜,羞涩明珠,星星,美人渺茫的歌声闪电,凝碧的波痕观察顺序:由远及近,自上而下,由静到动思考:哪些景?景有何特点?修辞?流水:脉脉
荷叶层层
田田
舞女的裙荷花
袅娜
羞涩
明珠
星星
美人荷香
渺茫的歌声荷波
闪电
凝碧流水
脉脉品一品:比喻.拟人.通感.
叠词:田田.亭亭.层层.缕缕.密密.脉脉.用叠词,突出荷叶多、密比喻,以动写静,写出了高而舒展的风姿拟人,饱满的花朵姿态柔美拟人,含苞欲放的娇美情态比喻,晶莹剔透地闪光,暗写月光柔和比喻,忽明忽暗地闪光,暗写月光柔和比喻,露珠点点、冰清玉洁的美质通感,将嗅觉形象诉诸听觉,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烘托出环境的优雅、宁静比喻,突出快速以静写动拟人,默而有深情本体喻体原句相似点荷叶
白花(荷花)清香舞女的裙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刚出浴的美人渺茫的歌声……………………裙与叶子自然舒展的形态很相似月光下,白色荷花与一粒粒的明珠相似白花在绿丛中隐约闪烁与碧天的星星相似.荷花的纯净洁白和刚出浴的美人相似.渺茫的歌声和微风中荷香的断断续续,若有若无思考:以下句子有何特点?“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渺茫的歌声似的。”
答案这句是两种感觉的相通,即使用了“通感”(移觉)的修辞方法。相通清香歌声(嗅觉)(听觉)(似有似无、时断时续、捉摸不定)
(1)她笑得很甜。视觉转为味觉
(2)人靓歌甜。那政客名声很臭
听觉转为味觉
(3)“……绿茸茸的草板,象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红杏枝头春意闹视觉转为听觉
(4)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和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视觉转为听觉例如这一段写到了月色吗?这一段作者的心情如何呢?1.没有写月,但处处有月.所写景物皆是在淡淡月色下的荷塘美景.2.淡淡的喜悦.画面美:月色下的荷塘,朦胧、静谧的美。写景技巧:由远及近、由上而下、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比喻、拟人、通感、叠词的巧妙使用。小结欣赏课文第5段思考:1.本段写了什么内容?2.用了什么修辞手法?3.找出用得生动传神的词语.荷塘上的月色思考:作者借哪些景物,写出荷塘上月色的特点?
叶、花、树——月色朦胧飘渺的特点。思考:作者用了哪些传神的动词,描绘出了可感的月光形象?泻、浮、洗、笼、画塘中月色月光如水黑影斑驳侧面烘托薄雾似纱花叶若梦杨柳如画光影似曲泻浮洗、笼画正面写月炼字品味美月光青雾叶花浮洗写出了雾的轻飘柔美,有状态美。写出了月色下叶花的洁白而鲜艳,有色彩美。写出了月色下叶花的飘浮虚幻。杨柳笼泻人为动作,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一般,富有情趣,表现了作者的喜爱之情。画写出了月辉照耀,一览无余的景象,化静为动,有动感美。“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比喻“酣眠”指满月,“小睡”指淡云遮月。——这种朦胧柔和的月色非常符合作者此时的心境,所以说“恰是到了好处”欣赏课文第6段思考:1.本段写了什么?跟哪一段相照应?2.重点写什么?3.写作思路如何?4.本段的情感转折点在哪里?1.本段写荷塘四周环境,跟第二段相照应。2.重点写树.以树写月,侧面写月色。3.写作思路:总写树多----树色----树姿----树梢上的远山----树缝里的灯光----树上的蝉鸣和水里的蛙声。4.情感转折点是:“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表明仍摆脱不了绵绵的愁绪。树色、树姿树梢、远山树缝、灯光蝉鸣、蛙声近远近静动荷塘四周的月色思考:作者选用了一些叠字叠词,说说这些词语的妙处。
(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重重、阴阴、隐隐约约等)远远近近、高高低低——写出了树的错落有致,既开阔又有立体感。
重重、阴阴、隐隐约约——传神地描述出特定环境中的景物特点,不仅写出了树木之多,而且加强了叶色的浓重气氛。
欣赏课文第7、8段思考:1.这两段写什么内容?对江南采莲的联想和对家乡的思念.2.流露出了作者什么样的心绪?想到江南采莲风俗乃是由眼前之景触景生情,意在摆脱不宁静的心情。以采莲的热闹反衬现实生活的孤寂,回到过去,表明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对美好生活的向往.3.最终没有解脱出来.“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可看作是作者又回到现实。摆脱不了现实,宁静也只是片刻的。4.文章首尾呼应,全文在孤寂的氛围中结束.《采莲赋》《西洲曲》俊男靓女脉脉传情小船艳歌热闹风流青年女子思念情人眷念不能情如水清月光下荷塘幽雅宁静热、动冷、静衬而托之强烈对比内心矛盾月光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素淡宁静朦胧和谐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忧愁一切景语皆情语(清王国维)曲折幽僻的路荷塘的四面领悟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品味文章的语言
1、比喻和拟人
2、通感的运用
3、动词和叠词的使用独出家门观荷赏月返回家门小径漫步月下荷塘荷塘月色荷塘四周惦念江南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月光如水薄雾似纱花叶若梦黑影斑驳杨柳如画光影似曲正面写月侧面烘托颇不宁静赏景排忧无法超脱远山路灯树蝉声和蛙声文
章
结
构总结
本文表达了作者不满现实,幻想超脱现实自得其乐而不可得的情绪。文中素淡朦胧的景色极好地体现了作者心中淡淡的喜悦夹杂着淡淡的哀愁。课堂练习A1、下列音、形、义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弥望(mí充满)倩影(qiàn美丽)风姿(zī姿态)B、温馨(xīng芳香)宛然(wān仿佛)惊诧(chà惊奇)C、蓊郁(wĕng茂盛)噩梦(è可怕的)恩泽(zè恩惠)D、袅娜(niăonuó柔美的样子)风致(zhì美的姿态)
倏地(shù极快的)解析:B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试用劳动合同参考样本
- 信息技术秘密授权使用与补偿贸易合同
- 库房租房合同协议书范本
- 移动应用商家合作契约
- 保姆雇佣合同协议
- 2024离婚协议书范本格式
- 车辆维修合同标准模板
- 建筑设计院合作协议书2024年
- 贷款抵押合同(23)
- 双方协议离婚协议书范文参考模板
- 有机水稻培训课件
- 装维培训课件
- 安全驾驶机动车的湿滑路面
- 探究“对勾”函数的图象与性质+教学设计 高一上学期数学人教A版(2019)必修第一册
- 如何帮助大学生处理性别认同和性取向问题
-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一二章测试题(含答案)
- 【地理】湖北省鄂东南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解析版)
- 浅谈一年级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获奖科研报告
- 【岩土工程施工技术实践实验报告2800字】
- 2023年福建省重点中学化学九上期中检测试题含解析
- 角钢焊接施工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