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三:“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_第1页
讲座三:“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_第2页
讲座三:“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_第3页
讲座三:“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_第4页
讲座三:“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报告人:柯汉琳教育部统编高中语文教材专题讲座之一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的层次定位和教学策略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的层次定位和教学策略

一、“整本书阅读”的提出和意义

二、“整本书”的概念和类型

三、两类书籍的不同阅读规律四、高中“整本书阅读”的层次定位和阅读方法

五、实施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步骤“整本书阅读”的层次定位和教学策略

一、“整本书阅读”的提出和意义1.“整本书阅读”的提出《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17年版)》(下简称“课程标准”)在“课程结构”中首次提出了“整本书阅读”的概念,将其列为18个学习任务群之首,并贯穿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个阶段。

这是将“名著阅读课程化”的重要举措,是统编教材的一个突出“亮点”。

整本书阅读在我国当代语文教材中是一个新课型。但实际上古代书院和后来的私塾上课读四书五经就是整本书阅读。

作为一种主张,早在1942年,叶圣陶在《论

中学国文课程的修订》中已提出:

“国文教材似乎该用整本的书,而不该用

单篇短章,……退一步说,也该把整本的

书作主体,把单篇短章作辅佐。”

1949年建国初期,叶圣陶在为当时教科书编

审委员会草拟的《中学语文科课程标草稿》中,

又把上述观点修正和发展为:

“中学语文教材除单篇的文字而外,兼采书

本的一章一节,高中阶段兼采现代语的整本

的书。”在国外,1940年,美国学者艾德勒的《如何阅读一本书》(70年代与范多伦合作改写。商务印书馆2014年中译本)就专门谈了“如何阅读一整本书”(P59)及其教学的问题,认为“教导年轻人阅读”,是“最重要的教育问题”(序言)。书中就一本书的阅读的层次、阅读规则、阅读不同类型书籍的方法等问题提出了很多精辟的见解。

从实践看,如前所说,实际上古代书院和后来的私塾上课读四书五经就是整本书阅读。当代国外一些中小学都有整本书阅读教学。如美国佛罗里达大学附中一个学年分为四个“学季”,每个学季大约9周时间,他们一般一个学季语文教学至少要教学生读一本书。

2.“整本书阅读”的意义

课程标准: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整本书,拓展阅读视野,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提升阅读鉴赏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学习和思考,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可见,课标强调的是,“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叶圣陶:“单篇短章”的教材“将会使学生眼花撩乱,心志不专,仿佛走进热闹的都市,看见许多东西,可是一样也没有看清楚”,“并且,读惯了单篇短章,老是局促在小规模的范围之中,魄力就不大了;等遇到规模较大的东西,就说是两百页的一本小书吧,将会感到不容易对付”。而以“整本的书”为教材,“就学生方面说,在某一时期专读某一本书,心志可以专一,讨究可以彻底”。艾德勒:读一本书就是“让一本书向你既有的理解力做挑战”。

“一本好书能教你了解这个世界以及你自己。你不只更懂得如

何读得更好,还更懂得生命。你变得更有智慧。……你会成为一个

智者,对人类生命永恒的真理有更深刻的体认。”(P354——355)

科迪(美国语文教师):

“读整部小说对师生更具有挑战性,可以更好地培养阅读能力、

分辨能力和批判能力。”“班级就像一个社会,每个学生就是一个

社会成员。学生应该读完整的书,才能更好地成长。”本人观点:

“整本书”是一个相对完整的“意义世界”。它可能是某种理论、观念、见解的相对完整的表达,也可能是对社会人生和思想感情相对完整的形象呈现。学生通过“整本书阅读”,才能够更完整地感受、了解、认知世界和人生。所以,读完整的书,学生的视野才能开阔,胸怀才能博大,才能更好地成长。克服“碎片化”、“快餐式”、无深度阅读。

不同的书籍对人有不同的意义:

科学著作:培养对事物的系统的理性思维习惯和能力;培养对世界的思考力、思辨力;理智性精神,科学精神。

文学作品:培养对社会人生的综合的感受力和完整的认知力;培养对世界的感受力、审美力;敏感性精神;人文精神。二、“整本书”的概念和类型

1.“整本书”的概念

有些不完全相同的理解。我的意见是:

第一类:有内在逻辑关系的“篇章”组合并有一个涵盖所有“篇章”的书名的书,如《论语》《易经》。《乡土中国》就属于此类。或根据某一原则编集的文学作品集,如《诗经》《古诗源》《萧统文选》《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等。一般是经典的,著名的和稳定的结集。

第二类:

成体系的专门论著,如刘勰的《文心雕龙》、如黑格尔的《美学》(三卷)、李泽厚的《美的历程》等。

第三类:一部小说、戏剧。一般是指一部独立成书的中、长篇小说和多幕剧。短篇小说一般叫“篇”,没有叫“一部书”或“一本书”(独幕剧也如此)。

注意:不是一切印成一本书的都是我们所说的“整本书”。从《诗经》中选出一部分来欣赏而印出来的书,又不具经典性的;或编本《XX短篇小说集》又不是经典的;或《XX文集》,都不属于这里说的“整本书”的范围。但《呐喊》《彷徨》这类小说集、钱钟书的《宋诗选注》可列入。2.“整本书”的类型

艾德勒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把书籍分为两大类:

虚构性作品——小说、戏剧、诗歌

论说性著作——以传达知识为主要目的的书籍。论说性著作又分为:

“实用性”的:一种是说明规则的,例如“驾驶指南”、教你如何交朋

友的书等。一种是阐述形成规则的原理,如“经济学原理”、

《如何阅读一本书》之类。这些书也可以说是理论性的,但“

主旨还是在说明某件事的状态”(P207)

“理论性”的:包括科学和哲学。科学的又可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

等。艾德勒认为,阅读一本书,“一定要知道在读的是哪一类的书,而且要越早知道越好。最好早在你开始阅读之前就先知道。”(P68)

为什么?因为不同性质的书籍有不同的阅读规律——三、两类书籍的不同阅读规律

课标在“学习任务群”里明确提出的整本书阅读是长篇小说和学术著作两类。教材对应选的是《红楼梦》和《乡土中国》。那么阅读前首先要注意这两类作品的不同性质和阅读规律、特点。

1.虚构性文学作品阅读规律

既然是文学,就要“文学地”阅读,回到作品的“文学性”的阅读(迈克尔・莱恩:《文学作品的多重解读》)。有几点要强调:

①文学作品是虚构的,要用“艺术真实”的眼光看,不要用一般的“真实”去要求它。

②文学是情感的审美的,阅读要用情感去体验,用审美胸怀去拥抱,不能用理性去要求它,理性要用于对作品的分析。

③文学是形象的,阅读主要用形象思维;要重视形象感受和分析,对小说特别是人物形象的感受和分析,对诗歌则是意象的感受和意境的把握。

④文学是形象的,因而表现思想感情必具模糊性和多义性,阅读者的多种解读(包括对主题的理解)是正常的。

⑤文学作品是一个“召唤结构”(“接受美学”家伊瑟尔提出),阅读者阅读过程也是一个创造过程——意义重构。2.论说性作品中的阅读规律

课标指出,对这类文章的学习要求是:“学习体验概括、归纳、推理、实证等科学思维方法,把握科学与文化论著观点明确、逻辑严密、语言准确精练等特点。”下面归纳几点:

①理论性著作主要是人对世界的理性思考,所以阅读也要运用理性思维去把握作品的内容,感受理性的智慧和思辨的力量。

②理论性著作是运用概念、范畴建构起来的文本,没有概念、范畴就没有理论,所以阅读时必须弄清书中主要概念、范畴的内涵及其所形成的概念链条与逻辑推理的脉络,才能读懂作品的内容。

③理论性著作研究方法主要是概括、归纳、推理、实证等,所以阅读时要善于找出书中观点与事实、证据、假定之间的联系。

④理论性著作的语言与文学作品语言是两套不同的语言系统,它强调准确、精练和内在逻辑,并具有抽象性特征,所以阅读时要善于厘清作品语言的准确意义和内在逻辑,进而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四、高中“整本书阅读”的层次定位和阅读方法

1.层次定位

阅读是有不同层次的,无论是单篇还是整本书的阅读,不同年龄阶段必然有不同的阅读层次和要求。

课程标准的“整本书阅读”是对高中阶段语文学习提出来的,而当年(1949年)叶圣陶在为教科书编审委员会草拟的《中学语文科课程标准草稿》中再次强调要让中学生读“整本的书”时,已明确说过,“高中阶段兼采现代语的整本的书”。叶圣陶也是把“整本书阅读”定格于高中语文学习阶段的。

义务教育七——九年级语文有“名著导读”,也可以说是“整本书阅读”,但与高中阶段的“整本书阅读”是不同层次的阅读。

弄清楚高中“整本书阅读”的阅读层次,对于更好地学和教都非常重要。

艾德勒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提出了一本书阅读的“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基础阅读”(初级阅读,小学阶段,所问是“这个句子在说什么?”);第二个层次是“检视阅读”(系统化略读,所问是“这本书在谈什么?”);第三个层次是“分析阅读”(完整阅读、优质阅读,寻求理解的阅读,高中阶段);第四个层次是“主题阅读”(最高层次的阅读,围绕一个主题读若干本书,高等教育阶段)

艾德勒指出高中阶段应该培养“分析阅读”的读者,就是说,高中阶段的“整本书阅读”,应该属于第三个层次,就是以完整阅读、优质阅读,寻求理解的阅读为特点,以精读为主的阅读。“分析阅读”的“分析”是一种以理性思维为主的思维活动,“分析阅读”是一种以理性思维为主的阅读。理性思维的阅读对于一些书适合,对于另一些书是不完全适合的。但《红楼梦》和《乡土中国》一样都有分析活动,读《红楼梦》进入评论阶段就是分析活动,这个阶段也是整本书阅读的一个重要环节。

2.阅读方法

学生主要是课外阅读。不同性质类型的作品有不同的阅读要求,不同层次的整本书阅读也有不同的读书方法和教学策略。

读书方法:以精读为主,精读与略读、浏览“交替使用”或“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综合运用”。

精读:细嚼慢吞,读懂读通读出味道,一字不苟,一词不苟。一般是

经典性作品。

略读:简略、大要地读。一般是非经典性作品。

浏览:泛泛而读,只得大意,不求甚解,一目十行。

陶潜:“好读书,

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五柳先生传》)那么,高中整本书阅读怎样精读:

第一,精细阅读

通过精细阅读,读懂读通全书主要内容,把握全书整体结构。如艾德勒所说,首先要读出“这本书到底在谈些什么”?“作者说了什么,怎么说的”?其次,要“掌握一本书的架构”。

第二,坚持读与思结合

这里的“思”就是阅读思考,就是运用头脑积累的知识去认知、理解阅读对象及由之引发的相关问题。“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读与思结合就是在阅读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对于一本具体的书来说,通过阅读,你至少必须思考:“这本书说得有道理吗?是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这本书跟你有什么关系?”等。还可以展开联想,联系生活,思考现实生活、现实人生的相关问题等。读与思结合才是有深度的阅读。

第三,坚持读与写融合

“整本书阅读”一定要与写作紧紧结合,叶圣陶说:“读和写是学好语文的两个方面,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多读多写,并且把读写密切结合起来,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才会逐步得到提高。”

“整本书阅读”教学选择的阅读书籍一般是经典或名著,而经典或名著是被精选出来的一些著名作品,代表了某一个历史时期文化的最高成就,不仅承载着人类普遍的审美价值和道德价值,有很高的教育意义,而且在写作方面具有参照系的作用,甚至成为他人写作竞相仿效的对象。鲁迅说:“凡是已有定评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就说明着‘应该怎样写’。”

第四,勤做笔记

这是精读必不可少的工作。艾德勒说得好:“在书上作笔记,其实就是在表达你跟作者之间相异或相同的观点。”也就是读与思结合地阅读。可以说,做读书笔记,既是一种与作者“对话”的方式,也是为下一步参与班级或小组讨论、与同学“对话”工作准备。

做读书笔记除了注释、批注,可以记下自己的感受、思考、点评和探索心得等。

值得注意的是精读与略读的关系:不要以为精读才是高水平的,“略读”、“浏览”都是低水平的。其实,精读的经验积累多了,回头再“略读”、“浏览”某一本书时,你可能能获得精读的效果,再也不是此前“略读”、“浏览”的水平了,是螺旋式上升后所达到的更高水平的“略读”和“浏览”。

叶圣陶:

“学生从精读方面得到种种经验,应用这些经验,自己去读长篇巨著以及其他的单篇短什,不再需要教师的详细指导,这就是‘略读’。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

“如果只注重于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功夫便只做得一半。其弊害是想象得到的,学生遇到需要阅读的书籍文章,也许会因没有教师在旁作精读那样的详细指导,而致无所措手。现在一般学校,忽略了略读的似乎不少,这是必须改正的。”五、实施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步骤

第一步:“切入”

即引领学生进入阅读状态。

有两种不同的方法:

第一种方法:教师先发表对作品的一般介绍、总体评价和阅读的指导性意见。如本教材《乡土中国》和《红楼梦》阅读教学就是如此。

对《乡土中国》,教材一开头就给出指导意见共3点,讲阅读本书的方法:一是要有“阅读预期”,二是要先粗后细,三是要抓住核心概念。并提出了4个“学习任务”:(1)抓住核心概念,理解作者观点;(2)分析整体框架,把握知识体系;(3)关注问题,学以致用;(4)拓展阅读,知人论世。

对《红楼梦》,教材“阅读指导”就告诉学生,要从6个方面来把握、阅读本作品:一是把握住前五回;二是抓住情节主线;三是关注人物形象塑造;四是品味日常生活细节刻画;五是了解社会关系与生活习俗;六是鉴赏语言。在“学习任务”中提出了6个任务:(1)把握人物关系;(2)体会人物性格的复杂性;(3)品味生活描写的内涵;(4)欣赏作品中人物创作的诗词;(5)设想人物命运或结局;(6)体会主题。

上述两课这种切入方式的好处是让学生未进入阅读就知道要读什么。第二种方法:教师不预先发表对作品的任何评论和指导性意见,而是先布置阅

读任务,但不在布置阅读任务时用自己的体验去引导学生。

艾德勒提出了“分析阅读”的“三阶段”,依次要分别回答的问题是:

一是,这本书大体上说是在谈些什么?

二是,这本书详细的内容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写出来的?

三是,这是真实的吗?有意义吗?美国佛罗里达大学附中语文老师珍进行《崩溃》的阅读教学的做法是:

先设计一份“为讨论而准备的注释表”,让学生在阅读作品中完成。她从读者反应理论出发,从三个方面设问,要求学生阅读中自问自答,深耕文本:

一是,作品中什么让我觉得出乎意外?

二是,作者认为读者已经知道了哪些内容?

三是,在阅读过程中哪些内容证实或颠覆了我原来的猜想?

注:《崩溃》是美国作家菲茨杰拉德创作于1936年的一部自传性随笔集。这是作者自己撰写的一系列自我剖析、自我反省的散文。第二种切入有引导性但没有框框,没有“给予”和“发送”书中“讯息”和自己的阅读经验,把阅读主动权交给学生,有助于促进“个性化阅读”。

整本书阅读应该是倡导“主动的阅读”、“个性化阅读”,这才可能是创造性阅读。

艾德勒是“主动阅读”的倡导者,他说:“任何一种阅读都是一种活动,那就必须要有一些主动的活力。”“阅读越主动,效果越好。”

“主动的阅读”才有“个性化阅读”。“个性化阅读”就是以自己的知识积累和独特的视角、独立的思考进行阅读。

“阅读”本来就是自我的头脑活动,面对一部文学作品,只有阅读者能够决定从什么角度去阅读。现代文学理论非常强调读者的主体性,指出:读者在阅读一篇或一部文学作品时,他不是在复制其意义,而是在创造、建构自己的意义,自己的意义世界(作品是一个“召唤结构”),所以,阅读文学作品是一个创造性重构过程。“主体性”包含了“主动性”;强调阅读的“主体性”也意味着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解读,意味着允许多重读法,鼓励真正的个性化创造,已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共识;个性催化创造。只有一种解读,只有一种读法的时代会逐渐结束。

(例如《红楼梦》的主题是什么:“补天”(第1回: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中未用的一块,“独自无才,不得入选”)?爱情(第1回:“大旨不过谈情”。)?阶级斗争?兴衰史(第2回;“竟一代不如一代了”)?自然法则(第2回黛玉进大观园是残冬;第23回读《西厢记》宝黛产生爱情,是春天;第34回宝玉挨打后探望,情深,是夏天;第82回黛玉做恶梦、病重,痰中见血,秋天;第96回从傻大姐那听到宝玉要娶宝钗事,第97、98回焚诗稿、归天,冬天)?女性崇拜“第二回借宝玉口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优秀的文学作品是说不尽的)。

个性化解读正是课标所强调的。课标在“整本书阅读研习”任务群的阐述中强调:

“不以教师的讲解代替或限制学生的阅读与思考”强调“注重个性化阅读”;“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要“探索个性化的学习方法”;“鼓励开展个性探究”;要“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据上所论,

《红楼梦》阅读教学可以借鉴第二种切入方法。

例如可以设计类似这样一些问题引入阅读:

一、读《红楼梦》我读到了什么?

二、作者希望我读到什么?

三、我喜欢的人物形象有谁?我为什么喜欢?

四、我读到的最精彩的章节有哪些?为何精彩?

五、作品让我感动吗?……《乡土中国》阅读教学也可以设计这样一些问题引入阅读:

⊙读《乡土中国》使我懂得了中国乡土社会的什么特色?

⊙作者说出了哪些有趣的道理?它改变了我原来哪些看法?

⊙作者有哪些观点很精辟?作者是怎样让我信服的?

⊙中国乡土社会能适应社会的现代化发展吗?在今天的“城镇化”

过程中将会怎么样?

⊙我喜欢本书的语言表达吗?同时教师要对学生提出两点要求:

(1)做读书笔记。边读边“注释”,类似于我们的批注评点法,就是把对原文关键处的感受、理解、评价和质疑写在书上或便利贴纸上,粘在原文旁边。内容可以很丰富,有的是对情节的梳理,有的是对细节的分析,还有的是对人物对话的品味。这些感想和点评,备用于讨论或写作。

(2)制订读书时间表(老师先制订一个时间表供参考,最好全班同步,至少小组同步)。

课标规定,“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任务群在必修阶段共18学时,没有包括课外时间。《红楼梦》80多万字,《乡土中国》7万字,又是不同类型的作品,阅读教学时间应该有较大差别。课堂活动时间比例可以10比8左右。第二步:阶段性汇报交流读书进展活动

按照读书时间表

,在教师指导和参与下,小组自主组织阶段性汇报交流读书进展活动(2——3次),例如:

X周后汇报“《红楼梦》前5回我读到了什么”;X周后汇报“《红楼梦》究竟写了什么”、“我喜欢的人物形象”;X周后汇报“《红楼梦》有什么意义”……第三步:组织学生举办讨论会在学生所写的感想、评点和阶段性交流的基础上,结合教师的引导性意见进行提炼出若干问题进行研讨。学生一般比较喜欢讨论。前面提到的美国语文老师说,他们特别喜欢讨论,几乎到了无讨论不成课的地步。讨论的内容广泛,可以是小说的主题,可以是小说的人物形象,可以是小说的关键情节,也可以是表现手法。针对文本细读中发现的问题,问题驱动,任务驱动,展开头脑风暴,在互动碰撞中,让文本生发出丰富的创意。

组织学生讨论的问题,经过选择、提炼,可以是(再从中选择一两个问题):

⊙《红楼梦》所表现的思想、主题是什么?作品的描写和作者要表

现的相同吗?

⊙怎样评价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三个人物形象?怎样认识他们

的关系?

⊙作品中哪些章节写的特别精彩?

⊙作品的语言或生活细节描写有什么审美特征?

⊙读《红楼梦》和读《乡土中国》有什么不同?阅读

应有什么不同的方法?

这些问题体现了课标对阅读长篇小说的目标要求:读什么:欣赏、品味故事、人物、场景、语言——整体把握其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探究什么:人物的精神世界;小说主旨;小说的艺术价值;语言特点。等。

讨论会要注意的问题:可以小组代表,也可以个人身份发言。研讨会后布置写作任务,可以让学生在上述问题中选一个进行写作,倡导探索性写作,充分利用写作,让学生展示自己的阅读思考,表达自己的阅读理解,促进自我的成长。或如教材规定写对作品生活细节描写的评论。完成后成果展示。

第四步:教师总结

主要针对学生的阅读过程、阅读方法、研讨发言和写作成果进行评论性总结:

(1)评价学生的阅读效果;

(2)表述自己读同一本书的心得,发表自己对该书相关问题的评论及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让学生获得对该书的比较深刻的理解;

(3)阐述对文学作品、对小说整本书阅读方法与《乡土中国》一类学术著作阅读方式的不同规律和方法。

最终达到激发学生对整本书阅读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附:按上述方法设计的整个“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教学活动表——

《红楼梦》阅读与探究课堂活动《乡土中国》阅读与探究课堂活动活动单位周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