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_第1页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_第2页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_第3页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_第4页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第一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1949~1976年)第二课伟大的历史性转折(1978~1992年)第三课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1992年至今)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9491956196619781992社会主义过渡(革命)时期曲折发展的十年文革及两年徘徊时期改革开放时期现代化建设新阶段探索中曲折前进第一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时间工农业生产总值52年57年60年66年71年73年75年【课程标准】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949—1956年)二、曲折发展的十年(1956—1966年)三、“十年动乱”中的国民经济(1966—1976年)四、50-70年代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949—1956年)

过渡时期是指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19491956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第一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949—1956年)(一)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年)

当时,我国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虽然掌握着国民经济中的主要命脉,是居于领导地位的经济成份,但在国家经济中还未占据优势地位,还广泛存在着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和部分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的实际情况.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私有制经济占优势地位(二)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年)内容:一化三改指导方针:社会主义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并举

第一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①内容(一化三改):

在一个相当长时间内,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主体”发展生产力)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两翼”变革生产关系)②特点:③实质: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并举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并举

半殖半封社会184019491956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过渡时期总路线过渡的含义:①所有制结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私有制经济占优势地位向单一公有制过渡②社会形态: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三)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1、基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2、主要成就:到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各项指标大都超额完成;飞机制造、汽车制造、重型机器制造等重要工业部门建立起来。3、历史意义:①中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②标志着国家工业化建设的开始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949—1956年)第一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四)三大改造(1953-1956年)1、过程:农民农业合作社手工业者手工业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全行业公私合营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949—1956年)2、成就:使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上建立起来。第一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到1956年底全国建立了75.6万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入社农户达1.1亿,占农户总数的96.3%。

小农经济已转变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材料一

黑龙江孙吴县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数据:1956年1月,对全县手工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镇内组织起手工业生产合作社6个:铁木社(34人)、被服社(11人)、工艺社(11人)、皮革社(6人)、调味社(7人)、食品社(9人);另有参加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农村工匠6人,计84人。占全县手工业工人总数的97.7%。小手工业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材料二1955年下半年,不少大中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工商业全行业公私合营的趋势。……全行业公私合营,是使资本主义所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具有决定意义的重大步骤。资本主义工商业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材料三1956年各种经济成分公有制经济资本主义工商业个体农业个体手工业公有制经济资本主义工商业个体经济1952年底各种经济成分图一图二(4)材料四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1956年,我国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5)综合上述材料,我国社会发生了什么巨大变化?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上建立起来,中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材料四主要矛盾

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先进的社会制度落后的社会生产力无产阶级资产阶级第一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949—1956年)二、曲折发展的十年(1956—1966年)

(一)《论十大关系的发表》:实际上提出了开辟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问题。(二)中共八大

1、时间、地点:1956年、北京

2、背景: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3、内容:4、意义:⑴集中体现了中共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取得的初步成果;⑵《论十大关系》的发表和中共八大的召开,成为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端。第一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949—1956年)二、曲折发展的十年(1956—1966年)

(三)“大跃进”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1、原因:⑴党缺乏经济建设的经验,对国情和经济规律认识不足;⑵革命战争年代习惯做法的影响⑶骄傲自满,夸大主观意志,急于求成,好大喜功;⑷毛泽东的个人专断、个人崇拜破坏了集体领导。总之,是“左”倾错误不断发展的恶果。2、实质问题:“大跃进”是片面追求社会主义建设的高速度,违背了经济建设的客观规律,但不涉及生产关系方面的调整。人民公社化是将原有的农业合作社由“小社”变为“大社”(人民公社),涉及生产关系的调整。3、危害: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三年困难。4、教训:要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发展经济必须遵循客观经济规律;改革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第一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949—1956年)二、曲折发展的十年(1956—1966年)

(一)《论十大关系的发表》(1956年)(二)中共八大(1956年)(三)“大跃进”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

(四)“八字”方针(1960年)成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调整什么?1965年,国民经济得到一定的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五)成就:中国先后建成武汉、包头两大钢铁基地;形成了冶金、采矿、电站、石化等工业设备制造以及飞机、汽车、工程机械制造等十几个基础行业;新修铁路8000公里,全国除西藏外,各省、自治区都通了火车;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石油已经全部自给,中国人靠“洋油”过日子的时代宣告结束。三、“十年动乱”中的国民经济(1966---1976年)(一)破坏及影响:1、直接损失5000亿元;2、与发达国家差距拉大了;3、世纪70年代,使中国失去了一次极其宝贵的发展机遇。“文化大革命”动乱十年,在经济上,只是国民收入就损失人民币5000亿元。这个数字相当于建国30年全部基本投资的80%,超过了建国30年全部固定资产的总和。

——李先念第一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展三、十年动乱中的国民经济(二)整顿:1、1971年,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到1973年,国民经济出现复苏局面。2、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明确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并以铁路整顿为突破口,使国民经济呈现迅速回升状态。第一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展成就:(1)1956年4月,《论十大关系》的发表,成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端(2)1956年9月,中共八大的召开,成为中国共产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取得的初步成果(3)1960年,八字方针的提出使国民经济得到一定的恢复和发展。(4)1971年,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到1973年,国民经济出现复苏局面。(5)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明确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使国民经济呈现迅速回升状态。失误:(1)1958年底,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出现三年经济困难。(2)1966年——1976年,“文化大革命”严重干扰了和破坏了国民经济建设,使中国丧失了一次宝贵的发展机遇。简述1956年——1976年期间,中国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成就与失误归纳:(一)要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二)要遵循客观规律,不能急于求成、片面追求高速度;(三)生产关系的调整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水平;(四)要抓住发展机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五)坚持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四、50-70年代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第一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949—1956年)二、曲折发展的十年(1956—1966年)三、“十年动乱”中的国民经济(1966—1976年)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曲折发展的十年(1956年——1966年)十年动乱中的国民经济背景“一五”计划的实施(1953年——1957年)——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开始三大改造的进行(1953年——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1956年4月,毛泽东作《论十大关系》的报告1956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1960年冬,八字方针的提出与实施主要成就破坏成就小结:50-70年代经验与教训【课程标准】1、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历史意义。2、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3、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特区和开发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第二课伟大的历史性转折第二课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一、工作重点的转移二、改革:从农村到城市三、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一、工作重点的转移——十一届三中全会(一)时间、地点:1978年12月北京(二)内容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思想

路线果断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政治

路线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组织路线伟大决策实行改革开放(三)意义伟大转折:“

1决3转2新”第二课伟大的历史性转折(1)改革首先从农村起步的必要性

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改革开放(一)对内改革从农村到城市1、农村改革

①农村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经营管理过于集中,分配上平均主义严重,不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农业生产发展缓慢。②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占人口总数80%,农业不发展,农村就不稳定。③农村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条件。第二课伟大的历史性转折(2)过程:①1978年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农民自发实行包产到户。②1980年四川:广汉县向阳公社率先取消人民公社。③1980年中央:承认包产到户不会脱离社会主义轨道。④1983年全国:全国农村普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所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两层意思,一是土地这一农业的基本生产资料仍然归集体所有,性质不变;二是把土地的经营权、管理权包给农民家庭,由集体与农民签订合同,约定多少年不变,承包期间,由农民给国家交税,给集体交提留,余下的归农民自己支配。

——田纪云《回顾中国农村改革历程》(3)主要形式:推行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发展乡镇企业、非农产业;废除人民公社体制。(4)意义:是中国农村经济体制的一项重大调整,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推动城市改革,推动着生产力进步。乡镇企业、非农产业空前发展。步骤时间核心内容结果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改造)人民公社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50--1952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私有解放了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1953------1956把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并实行集体经营

1958提高、扩大公有化程度和规模严重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1978-----今以公有制为前提,改变经营管理方式,分户经营、自负盈亏等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也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创造了条件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的发展2、城市:国有企业改革(1)原因:①城市经济体制的弊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政企职责不分,国家对企业统得过死,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作用,分配中平均主义,职工缺乏积极性,致使企业失去活力。(政企不分、企业缺乏活力)②农村改革的推动。(2)标志: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3)基本任务: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4)中心环节:

增强企业活力

(5)原则: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

(6)措施管理体制: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政企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分配体制: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制度

所有制: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形式

(7)方法:扩大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厂长(经理)负责制(8)意义:城市经济出现前所未有的活跃局面。调动了各个方面的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推动国民经济迅速发展。(二)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1、对外开放的含义: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基础上,遵循平等互利,互守信用原则,同世界各国发展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它是加速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2、根本目的: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第二课伟大的历史性转折㈢对外开放原因:目的:19791980198419851990批准广东.福建省委报告五届人大批准设立4个经济特区设立14个沿海开放城市设立4个经济开放区;海南为经济特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多层次、有重点、点线面结合步骤格局:特点:世界经济全球化的需要;社会主义建设的内在需要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二)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3、形成的过程①1979年,对广东、福建两省经济活动实行优惠措施。②1980年,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四个经济特区。(经济特区是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是中国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走向国际市场的一个特殊渠道。就是对外经济活动实现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给予更多的自主权,在财政上试行中央统一领导大包干的办法。)③1984年,开放

14个沿海港口城市(山东的烟台和青岛)④1985年,开放长三角、珠三角、闽东南、环渤海地区为

经济开放区

海南岛

为经济特区。⑤1990年,开放

浦东.浦东的开发开放,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4、格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对外开放格局。5、特点: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对外开放。6、意义:初步形成对外开放格局,有力的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1979年决定对粤闽两省实行特殊优惠政策第一步经济特区第二步沿海开放城市第三步沿海经济开放区第四步内地多层次有重点,点线面结合的全方位对外开放巨变结果任务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的三次历史性的巨变辛亥革命和民国成立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维护共和制度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结束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历史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迅速恢复国民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发展生产力实现四个现代化课堂小结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提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格局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形成第三课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一、历史性的跨越二、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策过程【课程标准】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一、历史性的跨越(1992年春邓小平南巡讲话;1992.10中共十四大)(一)背景从国际形势看从国内形势看国际风云变幻: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内政治经济低谷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一个关键时期。第三课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二)跨越的标志内容:①关于党的基本路线②关于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③关于判断实践的标准④关于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关系⑤关于社会主义本质⑥关于发展问题2、中共十四大1992.10意义:对处于关键时期的中国改革开放事业,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意义。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邓小平南巡讲话1992年春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