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古诗文手法运用举隅 【 基础夯实+ 精讲精研】 语文课件_第1页
初中古诗文手法运用举隅 【 基础夯实+ 精讲精研】 语文课件_第2页
初中古诗文手法运用举隅 【 基础夯实+ 精讲精研】 语文课件_第3页
初中古诗文手法运用举隅 【 基础夯实+ 精讲精研】 语文课件_第4页
初中古诗文手法运用举隅 【 基础夯实+ 精讲精研】 语文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初中古诗文手法运用举隅讲课人:崇左市江州区第三初级中学

周林“烘云托月”法PART1烘云托月“烘云托月”法亦称“衬托法”“烘托法”,原是中国画的技法名称,意思是画家画月亮时,不直接用线条勾出月亮的轮廓,而是用点染云彩的方法把月亮衬托出来。烘云托月把这种手法运用到文章的构思中来,就是在写作中,对所表现的主体形象或蕴含的情致不作直接的正面描写,而是从侧面用描绘某事、某景、某人的方法,去表现刻画另一个人或事。这种方法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很早就得到运用,并且应用得非常广泛。“烘云托月”法有三种常见的表现形式。1.用某些次要人物来烘托主要人物。如小说《孔乙己》,文中成功地运用了效果性侧面描写:“这一回,是自己发昏,竟偷到丁举人家里去了。他家的东西,偷的的么?……”“后来大折了腿”“怎样?……谁晓得?许是死了。”这句子从侧面以冷峻的笔法,残酷的写出科举出身丁举人草菅人命的举动,将丁举人的权势表现得淋漓尽致,烘托出科举制度下孔乙己痴迷科举考试的缘由。2.用景物、环境气氛来烘托人物的心理或事件的意义。用美好的、充满绚丽色彩的景物来衬托欢乐喜悦的心情;以萧瑟凄迷的景物来衬托悲哀忧愁的思想感情,造成情景交融,渲染某种情调和气氛。正所谓“情乐则景乐,情哀则景哀。”如同学们都非常熟悉的鲁迅《故乡》开端部分对故乡凄凉环境的描绘,不仅向我们展示了一个落后封闭的农村小镇,为小说情节的展开创造了一个典型环境,还将小说悲凉的气氛一下子烘托了出来。3.用事物来衬托事物。例如我们学过的周敦颐《爱莲说》,就是运用“菊”和“牡丹”来正衬和反衬,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也是用菊花来正面衬托莲花,用陶渊明来正面衬托他自己。作者写世人甚爱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骈句与散句骈句,指的是结构相似、内容相关、行文相邻、字数相等的两句话,跟对偶相似,只是不像对偶那样在音韵上有严格的要求。讲究整齐美。是一种讲求对仗的艺术,它要求文字的对偶,重视声韵的和谐。是结构相似、内容相关、行文相邻、字数相等的两句话。骈句与散句散句指句式灵活而富有变化的句子,长短不一,自由活泼,生动感人。散句能使语气舒缓,舒卷自如。从语言的交际功能看,散句是它的自然形态,也是基本形态,人们平时说话、写文章,主要用散句。讲究错落美。骈句与散句例子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骈句)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散句)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骈句)4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骈句)5可以调素琴,阅金经。6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散句)7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骈句)8孔子云:“何陋之有?”(散句)骈句举例

骈句示例:“禀嵩华之玉石,润河洛之波澜。居负洛而重世,邑临河而宴安。逮永嘉之艰虞,始中原之乏主。民枕倚于墙壁,路交横于豺虎。值五马之南奔,逢三星之东聚。彼凌江而建国,始播迁于吾祖。分南阳而赐田,裂东岳而胙土。诛茅宋玉之宅,穿径临江之府。水木交运,山川崩竭。”——庾信《哀江南赋》《岳阳楼记》中的骈句以/物喜,不以/己悲”;衔/远山,吞/长江。衔远山,吞长江。日星隐曜,山岳不潜形。“居/届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对偶源自韵文。指结构、字数相同,语意相近、相反或相连的两个句子或词组并排起来进行修辞的一种方法。句式整齐匀称,音声抑扬有致,能增加文章的艺术感染力和说服力。又称“对语”。古文对偶比诗歌要宽,一般不讲平仄。如范仲淹《岳阳楼记》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对偶对偶与对比,排比不同,对偶只限一组对句(即两句)。例如唐白居易的《荔枝图序》中“叶如桂,冬青;华如橘,春荣;实如丹,夏熟”是排比句,而“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是对偶句。对比法对比即对照。是将两个人物、事物或同一人物、事物的不同方面加以对照,以显示其差异的描叙方法。从对比的内容上看:有“相反对比”,是通过不同事物的对比显示其显豁的差异;有“相似对比”,是通过类似事物的对比以显示其细微的差别。对比从对比的形式上看,有“纵的对比”,是将同一事物的历史和现状进行对比,从发展上说明问题;有“横的对比”,是将此事物同另一事物对比,以揭示其各自特征。善于把握事物间的矛盾及其特征,相互对比或前后映照,经常能使所描述的形象更为鲜明,从而增强文章的吸引力。文学作品中的“对比法”和论说文中的“比较法”有不同处。比较可以是多方面的,对比常着眼于两个不同方面;比较要求概括扼要,对比常需生动描述。对比的具体写法很多,常见有人物外形特征对比:须对两个人物或人物不同阶段外形变化作必要而生动的刻画。如鲁迅在《故乡》中,写“豆腐西施”杨二嫂原来是个“擦着白粉”“终日坐着”的美丽少妇;而这次回故乡时,已是“凸颧骨,薄嘴唇,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活象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通过外形对比描写,生动写出岁月在这个小市民身上留下可怕的痕迹。还有性格特点的对比:即将不同人物组织在一起显示不同思想性格特点,如《红楼梦》写抄检大观园时,袭人主动接交搜检,以讨好主子;而睛雯则“‘豁唧’一声,将箱子掀开,两手提着底子往下倒”,表示出不满,写出她反抗的性格。更有人物前后言行的对比:就是抓住人物所言所行和前后言行矛盾处,通过对比揭露其内在本质。如契诃夫小说《变色龙》中,通过巡官奥楚蔑洛夫对一条狗前后不同的态度,深刻揭示出他上谄下骄,见风使舵的性格本质。在外在环境描写,人物心情变化和议论抒情中,适当运用对比写法,也能取得鲜明强烈和文笔生动的效果。用典用典,也称用事,是一种常见于诗歌写作中的修辞手法。我们通常将典故分为事典与语典。事典是指被引用的古代典籍中的各类史实与故事;语典是引证前人或古书中的言辞。用典的判断依据理解了用典的含义《行路难》(其一)中的用典“在《行路难(其一)》中,诗人共用典七处,其中三处是化用的语典,引用了四个事典。”浙江海洋大学王晨第一处用典第一句“金樽清酒斗十千”就是语典,化用了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曹植《名都篇》中的“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名都篇》采用一种夸张的叙事手法描写了洛阳的贵族少年游戏、宴饮的生活,讥讽时人生活奢靡无度,只知斗鸡走马、骑射娱乐,不思报效国家。而李白化用其中描写丰盛奢华的宴饮场景诗句,也是在以古照今。时下长安还是一片歌舞升平的景象,但统治阶级已经腐败堕落,看着眼前精心准备的美酒佳肴,他想到统治集团里大部分的人都是这样耽于享乐,而自己却要被迫离开长安,政治理想无法实现第二处用典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面对此情此景,诗人没有什么饮清酒、品珍馐的心情,满心都是迷茫惶惑。

第二句诗也是一处语典,化用的是南朝宋诗人鲍照《拟行路难(六)》中的首句“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鲍照此句诗是直抒胸臆,表达他郁郁不得志的愤懑之情,只能拔剑击柱来发泄一下,后半部分则在自我慰藉中表达对生活的执着。李白化用这句诗既是在抒发自己因官场失意导致的内心苦闷抑郁,也在为之后情绪转为积极打下基础。第三处用典第三句诗“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也是一处语典,化用鲍照《舞鹤赋》中的“冰塞长河,雪满群山”。在《舞鹤赋》中,作者触物生情,即物写志,以鹤的身受羁绊寄寓了一个文人才士有志难骋的悲哀。李白化用这句诗表面上是景物描写,实际上是借“渡黄河”“登太行”意象来象征诗人追求政治理想的道路。想要渡过黄河,却遭寒冰堵塞大川;想要攀登太行山,却是大雪布满高山。“冰塞川”“雪满山”象征诗人在实现理想道路上所遇到的挫折和坎坷,这条道路注定不会一帆风顺,总是遍布艰难险阻。诗人借自然景象比现实境遇,以世路艰险比仕途艰难,与上文中的“心茫然”相衔接,表现了壮志难酬之难。第四处用典事典:“闲来垂钓碧溪上”出自《吕氏春秋》:“太公钓于兹泉,遇文王”,即姜子牙隐居时在磻溪垂钓,遇到周文王被他重用。第五处用典事典:“忽复乘舟梦日边”所用典故出自《宋书·符瑞志》:“伊擎将应汤命,梦乘船过日月之傍。”这个典故是指伊尹在被求贤的商汤任用前,曾梦到乘舟绕日月而过,后来就被商汤重用为宰相,辅佐了四位君王,乘舟梦日也就成了即将被重用的征兆。李白以吕尚隐居时遇文王受聘,12能够有机会发挥政治才能的积极入世的思想。3辅佐武王兴周灭商和伊尹梦到乘舟绕日而过的两个典故来表达他渴望被贤明的君主发掘重用,诗人转头就在残酷的现实中清醒,他叹道“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其中“多歧路”出自《列子·说符》“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衣杨子之竖追之。杨子曰:‘亡羊何追者之众?’邻人曰:‘多歧路’”。回到现实的诗人想起自己当下的境遇,被权贵排挤,不日就要离开长安,实现政治理想的日子看起来遥遥无期,人生之路何等艰难,歧路纷杂,前途未卜。事典:李白没有就此沉寂,而是笔锋一转,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进行自我勉励。此句所用典故出自《宋书·宗悫传》:“悫年少时,炳问其志,悫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这里也可以看出李白情绪之波澜、内心之矛盾,虽郁于困境,但对未来仍抱有美好的希望,充满强烈的自信,去追求自由的理想活。这一句诗奠定了全诗积极乐观的主旋律。第六处用典情景交融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这首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寄托着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生活的执着追求。这首诗景与情的关系,若从写景的角度分析,是寓情于景,诗人对秋雨初晴山中的明月、清泉和浣女、渔舟的描写,蕴含着对山居生活的热爱;若从抒情的角度分析,是借景抒情,前三联表达诗人对山居生活的热爱,借助的是对秋雨初晴后山中晚景的描写来表达的;因为诗歌运用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手法,所以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当作者描写的都是景时,你能从景里读出作者的感情,就可以说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指环境的描写、气氛的渲染跟人物思想感情的抒发结合得很紧密。它包括融情于景和借景抒情;摘自【知网随问】张继的《枫桥夜泊》是典型的由烘托达到情景交融的例子:“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诗中描写的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使人仿佛身临其境,感同身受。这里的自然景物的幽寂清冷氛围在大脑中引起的力的形式结构与羁旅者的孤子清寥的内心感受的高级神经运动力的结构产生了同形对应。这里的自然景象和人的特定心情相似呼应而达到情景交融。摘自【知网随问】曹操的《观沧海》则是由象征达到情景交融的典型例于:“东临褐石,以观沧海。水何塘渡,山岛棘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诗中沧海深遂汹涌,体现了诗人沉雄豪放的胸怀;吞吐日月、包孕群星的大海性格,正是曹操本人性格的写照。这首诗中大海的壮美景象在大脑中引起的力的形式结构与作者曹操北征凯旋的豪迈气概及其意欲削平群雄、囊括四海的胸襟和气魄所含的力的形式结构“异质同构。卒章显志logo所谓卒章显志,指作者在进行了充分详尽的铺叙的基础上,于赋的末尾进行述志与讽喻,或流露爱憎褒贬、是非曲直等情感,或表达讥讽指摘、劝谏引导等意图,或展现自身的个体人格、理想怀抱等。摘自【知网随问】例如《岳阳楼记》迁客骚人或喜或悲,但是古仁人“或异二者之为”,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破后立,先铺垫再升华,从而引出作者的忧乐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卒章显志。“卒章显志绝非孤立地在结尾处点明主旨,而须精心构思、巧妙铺垫、议之有物、言之有据、浑然一体。”摘自【知网随问】卒章显志的运用不限文体。例如当代作家宗璞的抒情散文《紫藤萝瀑布》,以“紫藤萝花”为线索,依次描写了紫藤萝的花瀑、花穗、花朵,花开得美丽热闹,生机勃勃。作者由花写到了自己的内心,并引出了对生死的思考,为下文对生命的感悟作铺垫。结尾卒章显志:“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作者睹物释怀,由花儿自衰到盛,心情转悲为喜,感悟到人生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摘自【知网随问】摘自【知网随问】又如论证严密、雄辩有力的说理散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者先从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六位身经挫折磨砺而终有大成的人物谈起,证明磨难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接着从正反两方面论证:忧患使个人得到发展,安乐使国家走向灭亡;最后卒章显志:“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讽刺艺术

讽刺艺术一般指用诙谐的语言、滑稽可笑的人物形象、荒诞有趣的情节来讽刺现实社会的人和事,富有喜剧美,一般来说矛盾冲突的解决较平缓,没有较大的矛盾冲突。在中西方的文学作品中,讽刺艺术是常用的创作手法摘自【知网随问】讽刺艺术的常用手法中外著名作家如:吴敬梓、鲁迅、契诃夫、莫泊桑、马克吐温等,无不运用讽刺手法,为世界文坛创造了一个个鲜活的艺术形象,反映了深刻的主题,在技法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为我们提供了极为丰富的经验与范例。摘自【知网随问】01讽刺手法对比法,即把被讽刺的对象,在对待同一人或事的前后不同的言行上进行描述,以显示被讽刺对象的愚蠢可笑;托物法,这是一种把讽刺对象托比于某物,使讽刺对象具体化、形象化的手法摘自【知网随问】漫画法,漫画要使人一目了然,所以最普通的方法是夸张,夸张是漫画的特点。漫画式的讽刺手法其特点也是夸张,把人或事的假、丑、恶加以扩大或缩小,使之变相、变形,以突出这一侧面的特征,达到讽刺的目的;摘自【知网随问】反说法,人的感情发展到了极致,往往会以完全相反的方式表现出来,在语言上就是“说反话”。作为讽刺手段的反话,一般会反话正说,用肯定、赞美的语言描述明显的丑恶、虚假的现象,表达作者的鄙视与挖苦。摘自【知网随问】意象和象征的区别(201班刘晓慧疑惑)意象可以有两种。它可以产生于人的头脑中。实际上,把英美意象派的“image”译为“意象”并不这时它是‘主观的’。……其次意象可以是客观的摘自【知网随问】象征:文艺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指借助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以表现一定的事物和意义。其特点在于,利用象征物和被象征物在人们特定的生活经验与审美经验的基础上所形成的某种联系,使一定的思想感情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摘自【知网随问】例如,《在希望的田野上》第一段::“我们的家乡希望的田野上/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咳!我们世世代代在这田野上生活/为她富裕,为她兴旺。”在这一节中,指出“主导意象”是希望的领域。因此,使用“炊烟”、“住房”、“小河”、“冬天的小麦”、“高粱”、“荷塘”、“果香”等一系列意象,描述了动态、静态的组合。将动态“炊烟”、“小河”、“冬天的小麦”、“高粱”等与静态的“家”、“荷塘”组合成整体意象。“意”反映了田园地带的变化,反映了家乡农民大多数走的是富足的社会主义希望之路。这种群体意象在作者心中表现了感情,体现了人性的价值。摘自【知网随问】象征的意思是以具体的事物体现某种特殊意义,也指用以体现某种特殊意义的事物等。象征手法指借助于特定具体事物的外在特征,寄寓某种深邃的思想或表达某种富有特殊意义事理的艺术手法。摘自【知网随问】象征在《辞海》的释义是:①用具体事物表示某种抽象概念或思想感情;②指在文艺创作中的一种艺术手法,它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以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摘自【知网随问】象征根据余秋雨在《艺术创造学》中定义:“象征,是有限形式对于无限内容的直观显示,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摘自【知网随问】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这种以物征事的艺术表现手法叫象征。摘自:百度百科《海燕》象征《海燕》最突出的特色是象征手法的运用。01“海燕”象征着大智大勇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02“大海”象征革命高潮时人民群众排山倒海的力量。03“乌云”“狂风”象征反革命势力和黑暗的社会环境。04“海鸥”,它们象征了形形色色怯于革命、不革命和假革命者。05茅盾《白杨礼赞》的象征

1.不畏风雪、倔强挺立白杨树的形象,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守卫家乡的军民,尤其是“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无题

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象征:“东风无力百花残”写东风不在、百花凋零的景象,象征爱情的艰难。夸张(201班刘晓慧疑惑)夸张(英语:hyperbole),是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的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夸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夸张可分为"普通"类和"超前"类。夸张是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有目的地放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以增强表达效果的修辞手法,也叫夸饰或铺张。夸张可分为两类、三种形式,即"普通"类和"超前"类,普通类又可分为两类,即扩大夸张,缩小夸张。缩小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少、低、弱、浅、……”的夸张形式。例如: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扩大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大、多、高、强、深……”的夸张形式。例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的夸张形式。又如:宋范仲淹《御街行》:“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例如:农民们都说:“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包子的香味来了。”超前夸张例子(1):力拔山兮气盖世。《垓下歌》项羽(扩大夸张)例子(2):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杜甫(扩大夸张)例子(3):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难》李白(扩大夸张)例子(4):他种的瓜很甜,几十里外就闻到瓜香了。(扩大夸张)例子(5):敌人处处挨打,寸步难行。(扩大夸张)例子(6):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七律·长征》毛泽东(缩小夸张)例子(7):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