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的数学教案_第1页
六年级下册的数学教案_第2页
六年级下册的数学教案_第3页
六年级下册的数学教案_第4页
六年级下册的数学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42-六年级下册的数学教案【教材分析】

正比例是刻画某一现实背景中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从常量到变量,是同学熟悉过程的一次重大飞跃。通过学习,同学可以进一步加深对过去学过的数量关系的理解,初步学会从变量的角度来熟悉两种量之间的关系,感受函数的思想方法。同时这部分学问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学号这一内容,既可以熬炼同学用数学的眼光观看现实生活的意识,通过解决问题的力量,又可以为进一步学习函数学问奠定扎实的基础。

【学情分析】

同学已经熟悉了比、比例的意义,把握了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虽然同学在过去学习用字母表示数和运算律的过程中,对变量的思想有一些感知,但真正用函数的观念探究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是从本课开头的。在学习过程中,使同学结合生活实例通过观看、操作、争论等学习方式初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设计理念】

数学学习应从同学的认知进展水平和已有的学问阅历动身,让同学亲身经受、体验、探究。”在仔细分析教材,深化了解同学的实际认知水平的基础上,本节课的设计,我留意了以下几个方面:

1、从同学已有的学问阅历动身,将数学学习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2、让同学经受发觉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自主探究、合作沟通。

3、注意积累数学学习阅历,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4、注意同学过程的评价,让同学在评价中不断熟悉、调整自我,建立自信念。

【教学目标】

1、使同学结合详细实例熟悉正比例的量,初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能正确推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2、使同学在熟悉正比例的量的过程中,初步体会变量的特点,感受用数学模型表示特定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过程和方法,获得从生活现象中抽象出数学学问和规律的意识,进展数学思维力量。

3、使同学在参加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亲密联系,获得一些学习胜利的体验,激发对数学学习的爱好。

【教学重点】

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

把握成正比例的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学会依据正比例的意义推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学预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设疑,铺垫连接。

1、谈话:看到“正比例的意义”这个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2、结合现实情境回忆常见的数量关系。

【设计说明:数学课堂教学应激发同学爱好,调动同学乐观性,引发同学思索。正比例的意义建立在对常见的数量关系间变化规律探究的基础之上,适当的回顾既有利于激活同学已有的学问阅历,又为探究新知做好预备,有效沟通新旧学问间的内在联系。】

二、合作探究,发觉规律。

1、教学例1

出示例1的表格,让同学说一说表中列出的是哪两种量。并联系这辆汽车的行驶过程,体会表中行驶时间和路程之间有什么关系。

谈话:请同学们认真观看和比较表中数据,说一说这两种量分别是怎样变化的。

组织反馈,并通过沟通,使同学熟悉到这里的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汽车的行驶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

谈话:请大家进一步观看表中数据,这辆汽车行驶的时间喝路程的变化是否有肯定的规律?

预设:

(1)一种量扩大到到原来的几倍,另一种量也随着扩大到原来的几倍;一种量缩小到到原来的几分之几,另一种量也随着缩小到原来的几分之几。

(2)路程除以对应时间的商都是一样的,也就是相对应的路程和时间的比值都是80。

依据同学的沟通的实际状况,假如同学不能主动发觉规律的,准时引导同学写出机组相对应的路程和时间的比,并求出比值。

提问:这个比值表示什么?你能用一个式子来表示上面几个量之间的关系吗?

依据同学的回答,板书:

提问:括号里的“肯定”表示什么意思?你能结合这个式子说一说上面的例子中汽车行驶路程和时间的变化规律吗?

小结: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当路程和对应时间的比的比值总是肯定(也就是速度肯定)时,我们就说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关系,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是成正比例的量。

请同学完整地说一说表中的路程和时间成什么关系。

【设计说明:正比例的意义比较抽象,建立正比例的概念,首先要对变量有比较充分的感知。为此,在呈现表格后,先引导同学联系汽车行驶的过程体会到汽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是在不断变化的,再通过观看和比较进一步体会到时间和路程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这既有利于同学联系已有的生活阅历感知变量的特点,又渗透了变量和自变量的含义,有利于同学初步体会变量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引导同学观看表格,争论时间和路程的变化规律,并对同学中可能消失的状况作充分预设,既为同学自主发觉规律供应了足够的空间,凸显了同学的主体地位,又突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使每一个同学都能在观看、比较、分析、归纳等详细活动中经受学习过程,获得对正比例意义的充分感知。在揭示文字表达式后,让同学沟通这里的“肯定”表示什么意思,并结合文字表达式说一说两种量的变化规律,促使同学对已经积累的感性熟悉进行抽象和概括,为进一步揭示正比例的意义做好预备。】

2、教学“试一试”。

让同学自主读题,依据表中已经给出的数据把表格填写完整。

谈话:请同学们认真观看表格,先想一想购买铅笔的数量和总价是怎样变化的,再写出几组对应的总价和数量的比,并比较比值的大小,看这两种量是按什么样的规律变化的。

提问:这里总价好数量的比值表示什么?你能用式子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吗?

依据同学的回答,板书:

让同学结合上面的关系式,推断铅笔的总价和数量是否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

【设计说明让同学连续结合详细的实例进一步感知成正比例的量的特点,积累对成正比例的量的感性阅历,为理解正比例的意义供应更丰富的感性熟悉。】

3、抽象概括

请大家回顾一下,例1和“试一试”中分别是什么样的两种量?成正比例的两种量有什么共同特点?

启发:假如用字母x和y分别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正比例关系可以用什么样的式子来表示?

依据同学的回答,板书:,并揭示课题。

请大家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成正比例的量?

【设计说明:引导同学回顾例1和“试一试”的学习过程,说一说成正比例的量有什么共同特点,并在充分沟通的基础上,通过抽象和概括得到正比例关系的字母表达式,既可以促使同学主动把已经积累的的感性阅历上升的理性熟悉,获得对正比例意义的精确     把握,又有利于同学初步感悟数学抽象的过程和方法,体验符号化的思想,进展数学思索。】

三、分层练习,丰富体验

1、“练一练”第1题。

出示题目后让同学说一说表中列出了哪两种量,这两种量是怎样变化的。

争论:这两种相关联的量是按什么规律变化的的呢?请大家先写几组相对应的的生产零件的数量和所用时间的比,并比较比值的大小,再想一想这个比值表示什么,可以用什么样的式子表示题中几种量之间的关系。

同学按要求活动,并组织反馈。

提问:张师傅生产零件的数量和时间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2、“练一练”第2题。

出示题目后,请同学说一说表中列出的是哪两种量,它们是怎样变化的,在进行推断,并沟通推断时的思索过程。

3、练习十第1题。

先请同学说一说是怎样发觉订阅数量与总价的变化规律的,可以用什么样的式子表示它们的关系,为什么说订阅的总价和数量成正比例关系?

4、练习十第2题。

出示题目后,让同学按要求在方格纸上把正方形放大,并演示放大后的正方形,并说说是怎样画出放大后的正方形的,放大后的正方形的边长各是多少厘米。

出示题中的表格,让同学填表并比较填出的数据,说一说正方形的周长和边长是按什么规律变化的,它们是否成正比例;正方形的面积和边长是按什么规律变化的,它们是否成正比例。

结合同学的回答小结。

追问:推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关键看什么?

【设计说明:紧紧围绕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有层次、有针对地设计练习,既有利于同学进一步加深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把握推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的过程和方法,又有利于同学初步体会变量的特点,感悟函数的思想,进展用数学语言表达的力量。】

四、反思回顾,提升熟悉

谈话沟通: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怎样推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关系?你还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板书设计】

正比例的意义

两种相关联的量

六班级数学下册教案篇二

一、引

1、引入课题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学习“观看与探究”(板书课题)

2、出示学习目标

本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课件出示)

让同学尝试用图表示成反比例的量之间的关系,利用图进一步熟悉反比例。

渗透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和进展变化的观点,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二、学加导

师:明确了目标,请同学们借助自学指导来完成目标。

自学指导:自学课本27页,完成所提出的问题,并说说自己的想法。(先自学4分钟,然后小组沟通1分钟。)

(一)同学自学:(先学)

师:好,开头。先自学2分钟,然后小组沟通3分钟。

(二)汇报沟通:(后教)

小组汇报,全班总结。

三、巩固练习

(一)同学自学:(先学)

(1)长方形面积肯定,长与宽成反比例吗?为什么?|

(2)这节课我们用图表表示成反比例的量之间的关系。

用x、y表示面积为24cm2的长方形相邻的两条边长,它们的变化关系如下表。

1、观看表格,依据数据在方格纸上画出这8个长方形。

2、把图中的点用平滑的曲线依次连起来。

3、长和宽是怎样变化的?有什么规律?长扩大,宽缩小,相对应的长和宽的乘积是24。

(二)沟通订正:(后教)

1、更正

师:学完后,在小组内进行沟通。(有错的在小组中说错的缘由,不会的优生讲解。)

2、争论

集体订正。(学困生先说,优生订正,学困生再说)

四、全课小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已接近尾声,回顾本节课,你有什收获?

苏教版六班级数学下册教案篇三

教学内容:

比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同学在详细情境中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学会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洁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2、使同学在观看、比较、思索和沟通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

3、初步体会图形的相像,进一步进展空间观念。

重点难点:

1、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洁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2、同学在观看、比较、思索和沟通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像,进一步进展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呈现例1图片在黑板上。

提问:把放大前后的两幅画相比,你能发觉什么?

依据同学回答的状况,谈话导入:像刚才把一幅长方形画放大后,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原来相比,其中变化有什么规律?这就是我们今日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课题: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二、教学例1。

1、熟悉图形的放大

出示例1中两幅图片长和宽的数据。

提问:两幅图的长有什么关系?宽呢?

组织同学先争论,启发同学用不同的方法比较出两幅图的长和宽的关系:其次幅图的长是第一幅的2倍,宽也是第一幅的2倍;第一幅图和其次幅图长的比是2:1,宽的比也是2:1,等等。

指出:把图形的每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就是把图形按2:1的比放大。

提问:刚才我们在电脑上操作时,把原来的一幅长方形按怎样的比放大了?

2、熟悉图形的缩小。

谈话:我们可以把一个图形按肯定的比放大,也可以把一个图形按肯定的比缩小。提问:假如要把第一幅图按1:2的比缩小,缩小后的长与宽各应是原来的几分之几?

各是多少厘米?

先在小组里说一说,再组织全班沟通。

三、教学例21、出示例2,让同学读题

(1)提问:按3:1放大是什么意思?放大后的长、宽各是原来的几倍?各应画几格?

(2)同学画图,再展现、沟通。

(3)让同学尝试在方格纸上画出缩小后的长方形,再展现各自画的图形,并沟通思索的方法。

重点指导同学说说缩小后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应是原来的几分之几,各应画多少格。

2、争论:把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你有什么发觉?

让同学明确: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大小变了,但外形没变。(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长与宽的比与原来图形的长和宽的比是完全一样的。)

3、教学试一试

先画出按2:1的比放大后的三角形,再让同学说一说自己是怎么画的?

提问:量一量,斜边的长也是原来的2倍吗?你发觉什么?

小结:把三角形按2:1的比放大后,各条边的长都是原来的2倍。

四、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

让同学按要求在方格纸上画出缩小后的图形,再让同学说一说是怎样画的,缩小后有关边的长度是原来的几分之几,各应画几格?

2、做练习六第1、2题。

第1题要引导同学详细分析相关图形边的长度,并完成填空,再组织沟通。

五、全课小结。

什么是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要遵循什么原则?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有什么关系?

六、课堂作业补充习题28-29页

苏教版六班级数学下册教案篇四

教材分析:

本单元在统计表以及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的基础上编排。

扇形统计图不仅表示各个部分数量的多少,而且侧重于用同一个圆里的大大小小的扇形,表示各个部分数量与总数量之间的关系,表示各个部分数量分别占总数量的百分之几。

教学扇形统计图,要使同学熟悉它的特点。了解它的用处,能够看懂统计图所呈现的数据信息,能够利用统计图给出的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条形图、折线图、扇形图的不同,体会依据数据内容合理选择统计图的必要性。m

学校数学不要求制作扇形统计图。由于制作扇形统计图需要扇形的学问,要计算扇形的圆心角,而学校数学只简洁熟悉扇形,不教学画扇形,所以学校生不具备制作扇形统计图的学问与力量。

教学目标:

1、使同学熟悉扇形统计图,进一步明确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体会各种统计图的特点,初步学习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信息。

2、使同学能依据绘制出的扇形统计图分析数据所反映的一些简洁事实,能作出一些简洁的推理与推断,进一步熟悉统计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策略和方法。

3、使同学在学习统计学问的同时,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熟悉扇形统计图。

教学难点:体会各种统计图的特点,学会选择合适的`统计图。

课时支配:3课时

第一课时:熟悉扇形统计图

教学内容:教材第1页的例1和第2页的“练一练”,完成练习一第1~3题。教学目标:

1、熟悉扇形统计图,了解扇形统计图描述数据的特点,能简洁分析扇形统计图。2、进一步培育同学观看、比较、概括力量和有条理的语言表达力量,培育同学数据分析力量。

3、感受数学与生活地联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对数学的爱好。

教学重点:熟悉扇形统计图,感受扇形统计图的描述数据特点。

教学难点:有联系地分析扇形统计图中的数据。

教学预备:PPT课件扇形统计图圆规直尺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1、复习旧知。

提问:在简洁的统计里我们学习过哪些学问,其中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各有什么特点?

2、引入新课。

出示扇形统计图。说明:这也是一种统计图,叫做扇形统计图。(板书:扇形统计图)哪位同学来说一说,这里的扇形统计图各表示的什么意思?说明:扇形统计图毕竟有什么特点呢?它是怎样绘制出来的呢?这就是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二、教学新课

1、议一议。

出示例1的扇形统计图。问:这个统计图上都有什么特点?

出示争论提纲:(1)圆代表();(2)扇形代表();(3)扇形的大小反映();(4)各个扇形所占的百分比之和为()。

依据同学回答小结:扇形统计图能清楚地反映出各部分数量与总数量之间的关系。

2、算一算。

出示信息:我国国土总面积是960万平方千米。

你能用计算器算出各类地形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吗?请算出,并填入表中。

地形山地丘陵平原盆地高原

面积/万平方千米

3、比一比。(练一练)

我国的国情,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和世界比一比,你有什么想法?

随机出示扇形统计图:

同学沟通。老师相机进行国情教育。

三、课堂练习

1、练习一第1题。

提问:每个统计图里的圆表示什么?各个扇形部分表示什么意思?引导同学对两个统计图中的项目进行详细的比较,再沟通。

2、练习一第2题。

引导同学观看扇形统计图,并估量各扇形区域与花生米果盘区域的大小关系,用百分数表示各部分。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日的学习,你对扇形统计图有了哪些熟悉?扇形统计图有什么特点?

五、课堂作业

练习一第3题。

板书:

扇形统计图:清晰地表示出部重量和总量之间的关系。

其次课时:统计图的选择

教学内容:教材第2~3页的例2和第4页的“练一练”,完成练习一第4题。教学目标:

1、在选择统计图的过程中,进一步把握三种统计图的特点。

2、能依据每种统计图的特点与统计的目的和数据的特点进行分析,合理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表示相关信息。

3、在学习过程中,培育同学观看比较,分析推理的力量。

教学重点:在选择统计图的过程中进一步把握三种统计图的特点。

教https://./学难点:正确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表示相关的信息。

教学方法:老师指导同学自主学习;同学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预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通过复习三种统计图,让同学回顾条形、折线、扇形统计的特征。

课件出示三种统计图,你一眼就能看出什么?这样的统计图有什么特点?

2、导入新课。

今日这节课我们连续来学习有关统计图的学问——合理选择统计图(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初步理解

出示例2

引导同学观看例2中3个统计图,体会在不同的情景中表达的特点和作用。

提问:小宇为什么用了3个不同的统计图来进行统计?引发同学思索。

统计图1要反应六一班阅读各种课外书与总量之间的关系,所以要用扇形统计图的统计;统计图2不仅要反应六一班下半年每个月阅读课外书的数量,还要体现每个月阅读课外书数量的增减变化状况,因此要用折线统计图来统计;统计图3只要统计六一班同学平均每星期课外阅读的时间,所以用了条形统计图。

进一步提问:今后我们在生活中该如何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进行统计呢?(结合刚才的分析,巩固理解依据要统计的特点和统计图的特点两者结合来选择。)

2、分析问题

同学争论例2下面的3个问题。

全班汇报沟通,并适时的总结。

3、巩固应用

出示第4页的练一练。

同学认真观看每个统计图,并说出分别要统计的内容和统计的特点。再一次的归纳总结出三种统计图的特征。

引导同学回答下面的4个问题。

明确:统计图的选择可以不唯一,选择的关键是要依据我们想了解的内容和统计图各自的特征,作出适当选择,以达到清楚、直观地描述数据的目的。

三、巩固新知

做练习一的第4题。

同学先观看1、2两小题中统计表的内容和特征,再依据数据完成下面的两幅统计图。(同学制作过程中老师要适时的观看和辅导)

依据刚才的统计,分析下面的问题。

四、全课小结

1、你知道怎样选择统计图吗?

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能谈谈你的体会吗?

五、布置作业

做基础训练

板书:

条形统计图:直观表现数据的多少。

折线统计图:直观表现数据的增减变化状况。

第三课时扇形统计图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材第7~8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巩固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征,学会简洁的数据分析。

2、通过练习,学会合理的选择统计图。

3、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4、教学预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想一想,填一填。

1、常用的统计图有()统计图,()统计图,()统计图。

2、假如只表示各种数量的多少,可以选用()统计图表示;假如想要表示出数量增减变化的状况,可以选用()统计图表示;假如要清晰地了解各部分数量同总数之间的关系,可以用()统计图表示。

同学完成后,老师评价归纳。

二、分层练习,强化提高。

1、下面数据分别用哪种统计图表示比较合适?

A.人离不开水,成年人每天体内47%的水靠喝水获得,39%来自食物含的水,14%来自体内氧化时释放出来的水。

B.某校五班级同学最喜爱的课外活动统计表如下。

看电视打球听音乐看小说其他

人数8068745623

C.小强从一班级到五班级每年体检的身高记录如下。

班级一班级二班级三班级四班级五班级六班级

身高/cm125129135140150153

A用()统计图B用()统计图C用()统计图

2、练习一第5题。

王阿姨在一块蔬菜地里种植了4种不同的蔬菜,各种蔬菜的种植面积分布如右图。其中黄瓜的种植面积是80平方米,你能把下表填写完整吗?

品种合计黄瓜韭菜萝卜番茄

种植面积/平方米

3、练习一第6题。

出示题目

先观看分析上面的两个统计图,理解统计的内容与统计图的选择,接着算一算,画一画,完成下面的两个统计图。(体会扇形图和条形图既有不同,也有内在联系)

提问:表示同一组数据的统计图各有什么特点?从中各能获得哪些信息?

4、练习一第7题。

先确定课题和设计调查方案;接着开展调查,收集信息、整理数据,制作统计图表;然后分析数据,评价自己班级同学的课外阅读习惯;最终拓宽讨论课题,重新设计调查方案,开展新的统计活动。(如时间不够可作课外完成)

5、动手做。

4人一组进行活动,每人轮番做6次,依据记录的数据,在方格纸上制作统计表或统计图。

三、全课小结

通过今日的学习,你又有了哪些收获?

六班级下册的数学教案篇五

教学内容:

课本第79——80页例3和“练一练”,练习十三第3-5题。

教学目标:

1、让同学理解并把握用分数乘法和加、减法解决一些稍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思索方法,能正确解决类似问题。

2、让同学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策略,培育同学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习惯,

增加同学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用分数乘法和减法解决一些稍简单的实际问题。

课前预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王芳看一本120页的故事书,已经看了全书的1/3,还有多少页没有看?

全校的三好同学共有96人,其中男生占3/8,女生有多少人?

同学解答后,让同学说说想的过程。

二、教学例3

出示题目,要求同学默读。

指名同学读题,问:题目中的已知条件是什么?我们要解决什么问题?指名回答。

从“今年的班级数比去年增加了1/6”这句话中你看出是哪两个量在比较?比较的结果怎样?

问:今年的班级数比去年多谁的1/6呢?那么应当把什么时候的班级数看作单位“1”?

老师指导同学画线段图。

老师再依据线段图引导同学分析题意。

“要求今年有多少班,可以先算什么?

请你试着把这道题做一下。

老师找出不同的解法进行板演,并让同学说说思路。

三、完成”练一练“

1、做第1题。

(1)引导同学画线段图理解题意

(2)看线段图分析

(3)同学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评讲。

2、做第2、3题。

(1)让同学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评讲。

(2)让同学说说自己的想法。

四、巩固提高

1、完成练习十三第3题。

同学直接把结果写在书上,集体核对。

2、练习十三第4题。

3、同学读题后,要求同学画出线段图进行分析,然后列式解答。

集体评讲。

五.本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六、布置作业

练习十三第5题。

苏教版六班级数学下册教案篇六

教学目的:

1、让同学学会运用转化的策略,用简便的方法解决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

2、让同学在学习过程中加深对转化策略的熟悉,增加策略意识,培育的敏捷性。

教学重点:

把握用转化的策略解决分数问题的方法,增加策略意识。

教学难点:

依据详细问题,确定转化后要实现的目标和转化的详细方法。

教学过程:

一、看谁的联想最多?

出示:男生人数是女生的2/3看到含有分率的句子,你能想到些什么?

同学可能说:

(1)把女生人数看作“1”——找单位“1”

(2)男生人数有这样的2份,女生人数有这样的3份。

(3)一共有这样的5份

(4)女生比男生多1份——份数

(5)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2/5,女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3/5

(6)女生是男生的3/2——分数

小结:看到含有分率的信息,我们可以找单位“1”的量,也可从分数、份数等方面来考虑。

二、新授

1、完整例题2:在这个信息前加上条件“六3班一共有50人”和问题“六3班女生有多少人?”

2、说明:这是一道分数问题,解决分数问题的常规思路是怎样的?请你用常规思路来解决这个问题。

3、同学完成,老师巡察指导。

4、指名沟通解题思路。

5、提问:除了常规思路,这题还可以怎样解决?你是怎样想的?

6、同学完成,小组沟通。指名沟通。

同学可能想到:

(一)将关键句转化成份数来理解“女生有3份,男生有2份,一共是5份”

50÷(3+2)=10(人)10×3=30(人)

(二)将关键句转化成分数来理解“女生占全班人数的3/5”

50×3/5=30(人)

7、结合同学回答追问:为什么要将关键句转化成“一共有5份”、“女生是总人数的3、5”?而不转化成别的?体会不管转化成份数理解还是分数来理解,都要转化成和已知条件有关的信息。

8、小结:我们原来解题时,是把女生人数看做单位“1”,所以只能用方程(或除法)解答。今日我们学习了转化策略,就可以把单位“1”转化成题目中的已知量,这样就变成了一道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可以用乘法计算。(美术组人数是已知的,要求的是女生人数,找到女生人数和总人数之间的关系,就可以直接用乘法计算了)

三、巩固练习

1、练一练:学校美术组有35人,是合唱组人数的5/8。学校合唱组有多少人?

(1)你准备怎样转化?(合唱组的人数是美术组的几分之几?可以怎样列式解答?)

(2)反思:为什么把美术组人数是合唱组的5/8转化为合唱组的人数是美术组的8/5。

(3)小结:在解决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时,只要把题目中的问题转化成已知条件的几分之几,就可以直接用乘法计算,使解题的方法变得简洁。

板书:问题转化成已知条件的几分之几。

2、练习十四5:

(1)看图填空。

绿彩带

红彩带

绿彩带比红彩带短2/7,红彩带比绿彩带长()/()。

(2)一杯果汁,已经喝了2/5,

喝掉的是剩下的()/(),剩下的是喝掉的()/()。

3、练习十四6

(1)白兔和黑兔共有40只,黑兔的只数是白兔的3/5。黑兔有多少只?

黑兔只数占白兔、黑兔总只数的()/()。

(2)小明看一本故事书,已经看了全书的3/7,还有48页没有看。小明已经看了多少页?

已经看的页数是没有看的页数的()/()。

4、只列式,不计算。(说说你是怎样转化的)

(1)修一条长30千米的路,已经修的占剩下的2/3,已经修了多少千米?

(2)山羊有120只,比绵羊少1/6,绵羊有多少只?

(3)甲数是乙数的2/3,乙数是丙数的3/4,甲、乙、丙三数的和是180,甲、乙、丙三个数各是多少?

5、有3堆围棋子,每堆60枚。第一堆的黑子和其次堆的白子同样多,第三堆有1/3是白子。这三堆棋子一共有白子多少枚?

6、思索题:

有两枝蜡烛。当第一枝燃去4/5,其次枝燃去2/3时,他们剩下的部分一样长。这两枝蜡烛原来的长度比是():()。

全课小结:今日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学问?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用转化思路解答分数除法应用题

繁简

用方程解答:用乘法解答:

解:设女生有x人。

x+2/3x=35

5/3x=3535×3/5=21(人)

x=21

答:女生有21人

六班级下册的数学教案篇七

教学内容:

课本第78——79页例2和“练一练”,练习十三第1、2题。

教学目标:

1、让同学用分数乘法和减法解决一些稍简单的实际问题(不超过两步),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策略,增加数学应用的意识。

2、进展思维、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力量,进一步体会数学学问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难点:

用分数乘法和减法解决一些稍简单的实际问题。

课前预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谈话,并出示例题。

同学自由读题,了解题意。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2,问:从题中你知道了什么?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说出题目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谈话:为了使已知条件之间、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关系更清晰,可以先画线段图。

老师一边讲解一边示范画线段图的过程,同学和老师一起操作,完善线段图。

2、问:要求女运动员有多少人,可以先算什么?在图上指出来。

各自列式解答,指名板演,期于同学同时列式解答。

集体评讲。

探讨其他算法

设问:想一想还可以怎样算?

同学思索后沟通。老师适当评讲。

三、巩固深化

1、完成“练一练”第1题。

让同学先说出自己的想法,然后再列式解答。

集体评讲。

2、完成“练一练”第2、3题。

同学弄清题意后解答。(要求同学画出线段图)

集体评讲。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日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五.布置作业

练习十三第1、2题。

教学反思:

六班级下册的数学教案篇八

教学内容:

课本第29——30页例2和“练一练”,练习五第6-9题。

教学目标:

1、使同学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知道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可以用乘法计算。

2、通过操作,观看,培育同学的推理力量,进展同学的思维。

教学重难点:

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以及计算方法。

课前预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你想不想连续往下学?在学新课之前我们先来复习一下上节课的内容。

复习:计算下面各题,并说出计算方法。

3/7×25/8×11/10×5

上面各题都是分数乘以整数,说一说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以及计算方法

二、探究新知

今日,我们来学习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1、教学例2

出示例2的图,然后出示条件:

小芳做了10朵绸花,其中1/2是红花,2/5是绿花。

引导同学理解:“其中12“是什么意思?

使同学明白是10朵中的。1/2,然后出示问题

红花有多少朵?

引导同学看图理解:求红花有多少朵,就是求10朵的1/2

让同学应用已有的学问阅历解决。

同学可能列式:10÷2=5(朵)

在此基础上指出:求10朵中的1/2是多少,还可以用乘法计算。

老师说明要求,同学列式解答。

在此基础上教学第(2)题,怎样解决

(2)绿花有多少朵?

可以先让同学在图中圈一圈,借助圈的过程理解求绿花有多少朵,就是把10朵平均分成5份,求这样的2份是多少,引导同学用以前的方法解决。

10÷5×2=4(朵)

在此基础上告知同学:求10朵的2/5是多少也可以用10×2/5来计算。

同学计算,订正时指出:

计算10×2/5可以先约分

2、引导同学进行比较

通过对上述两个问题的计算,你明白了什么?

小组争论:10朵的2/5,也就是把10朵花平均分成5份,求这样的2份是多少。

计算10×2/5时要先约分,实际上也就是先用10÷5,求出1份是多少,再乘2求出2份是多少。

引导小结: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可以用乘法计算。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的第1题。

先让同学依据题意涂色,然后列式解答。

2、做练一练的第2题。

通过填空使同学进一步明确: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可以用乘法计算。

3、练习五第6、7题。

四、课堂总结

本节课学习了那些内容?通过学习你有那些收获?还有那些疑问?

五、布置作业

练习五第8、9题。

教学反思:

苏教版六班级数学下册教案篇九

教材分析:

本单元在同学熟悉了圆,把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外形特征以及表面积与体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编排,是学校数学最终教学的形体学问。与长方体、正方体一样,圆柱和圆锥也是基本的几何形体,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中常常能够看到这些外形的物体。教学圆柱和圆锥,能够扩高校生熟悉几何形体的范围,丰富对形体的熟悉,有利于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教学圆柱和圆锥,也能够丰富同学熟悉几何形体的活动阅历,深化理解体积的意义和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利于完善认知结构,进展空间观念。教学圆柱和圆锥,还能够给同学供应探究表面积和体积计算公式的机会,有利于转化力量和推理力量的进一步提高。全单元编排五道例题,详细支配见下表:

例1圆柱、圆锥的外形特点

例2圆柱的侧面积

例3圆柱的表面积

例4圆柱的体积

例5圆锥的体积

教学目标:

1、使同学熟悉圆柱和圆锥,把握它们的特征,知道圆柱是由两个完全一样的圆和一个曲面围成的,圆锥是由一个圆和一个曲面围成的;熟悉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熟悉圆锥的底面和高。进一步培育同学的空间观念,使同学能举例说明。圆柱和圆锥,能推断一个立体图形或物体是不是圆柱或圆锥。

2、使同学知道圆柱侧面绽开的图形,理解求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会计算圆柱体的侧面积和表面积,能依据实际状况敏捷应用计算方法,并熟悉取近似数的进一法。

3、使同学理解求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能说明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会运用公式计算体积、容积,解决有关的简洁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教学难点:敏捷运用学问,解决实际问题。

课时支配:10课时

第一课时:熟悉圆柱和圆锥

教学内容:教材第9~10页的例1和第10页的“练一练”,完成练习二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同学在观看、操作、沟通等活动中感知和发觉圆柱、圆锥的特征,知道圆柱和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

2、使同学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熟悉立体图形的学习阅历,增加空间观念,进展数学思索。

3、使同学进一步体验立体图形与生活的关系,感受立体图形的学习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爱好和学好数学的信念。

教学重点:把握圆柱、圆锥的特征。

教学难点:把握圆柱、圆锥的特征及空间观念的形成。

教学预备:1、多媒体2、同学每人预备一个圆柱或一个圆锥形实物。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1、课件出示:圆柱、圆锥、正方体、长方体等立体图形的示意图

2、老师:这么多物品,你知道它们各是什么外形吗?

指名同学分别说。

谈话:回忆一下学过的图形各有什么特征?同学回答。

谈话:不论长方体还是正方体,它们都是由一些平面图形围成的立体图形,你知道图(4)是什么外形吗?同学回答,老师板书:圆柱

图(5)是什么外形?板书:圆锥

你能说一说日常生活中你见过那些圆柱和圆锥?(指名同学说,如铅笔、烟囱、套管、铅锤等)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进一步熟悉圆柱、圆锥。

二、合作探究,熟悉特征

(一)熟悉圆柱的特征

1、激发爱好、提出问题

谈话:对于圆柱和圆锥,你想知道有关它们的哪些问题?

同学回答,老师把有关圆柱、圆锥的问题写在黑板上。

谈话:同学们真聪慧,提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今日这节课我们先来讨论一下圆柱、圆锥的特点,其它问题我们以后再来讨论,好吗?

2、熟悉圆柱的底面和侧面

老师出示圆柱实物并将直尺靠在圆柱实物边上,告知同学上下粗细相同的圆柱叫直圆柱。

谈话:请同学们拿出自己预备的圆柱实物,认真看一看。

①先看一看,你认为它有几个面?

②再摸一摸每个面有什么特征?

③然后小组内相互说一说自己手中的实物和同学的实物有什么特点?

老师巡察解答怀疑。

汇报观看结果:

谈话:谁来说说自己的发觉?

(先指名同学拿着实物到前面介绍自己的发觉,再指名不拿实物说发觉。师生准时共同进行评价)

谈话:你是怎么知道上下2个面大小相同的?

指名说,鼓舞同学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老师适时加以引导,让同学明确:圆柱上、下两个面是圆形,大小相等,叫圆柱的底面,中间有一个曲面,叫圆柱的侧面。

课件随时演示,将茶筒的底面和侧面抽象出的圆柱立体图形

板书:底面2个完全相同的圆

侧面1个曲面

高两底之间的距离

3、熟悉圆柱的高

老师从同学拿来的圆柱中任凭找两个高矮、粗细不同的圆柱,让同学观看比较。提问:你有什么发觉?底面大小打算圆柱粗细,高打算圆柱的高矮

谈话:哪是圆柱的高,谁来指一指?

谈话:你知道你手中的圆柱形有多高吗?想知道它的高有多少条吗?

小组合作动手量一量圆柱的高,登记测量数据,多量几条,你能发觉什么?

老师巡察指导

汇报测量结果。指名一组到讲台前演示,

使同学明确:圆柱的高长度相等,有很多条。

提问:什么是圆柱的高?

同学回答,老师板书:板书:高上下两底面之间的距离(很多条)

老师出示课件演示圆柱的高

(二)熟悉圆锥

1、谈话:刚才我们熟悉了圆柱,现在请同学们拿出自己预备的圆锥形物体,观看圆锥体,摸一摸、量一量,和圆柱比一比,它与圆柱有什么不同?你能发觉什么?把你看到的、摸到的与小组内的同学沟通沟通。

同学小组内沟通。老师巡察指导。

指名汇报观看结果。

使同学明确圆锥有一个底面是圆形,有一个侧面是曲面。圆锥是尖的有一个顶点。

老师出示圆锥实物课件

思索:圆锥有几条高?

怎样测量圆锥的高?

同学争论,老师启发同学用平移的方法将藏在圆锥中的高平移出来测量,同学合作动手测量圆锥模形的高并指名上台演示。

板书:底面1个圆形

侧面1个曲面

高1条

2、沟通对圆锥的熟悉

3、小组争论比较圆柱与圆锥的有什么区分与联系?

4、生活中你还见过那些物体是圆锥形的?

5、同学阅读课本9、10页的内容。

三、巩固练习

四、课堂小结回顾新知

今日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使同学进一步把握圆柱和圆锥的特点,巩固圆柱与圆锥的区分与联系。

五、课堂作业

练习二第3题。

板书设计:

熟悉圆柱和圆锥

观看—比较—归纳

其次课时: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教学内容:教材第11页的例2、第12页的例3和第12页的“练一练”,完成练习二第4~6题。

教学目标:

1、让同学经受操作、观看、比较和推理,理解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含义,探究并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