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一地理上册教案优秀4篇_第1页
人教版初一地理上册教案优秀4篇_第2页
人教版初一地理上册教案优秀4篇_第3页
人教版初一地理上册教案优秀4篇_第4页
人教版初一地理上册教案优秀4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20-人教版初一地理上册教案优秀4篇一、教学目标:

1、知道主要的地形类型,能够说出主要地形类型的特点。

2、了解外力作用对地形影响,并能依据当地状况说出1—2种外力作用形成的地形特点。

二、教学重点:

地形类型、外力作用对地形影响。

难点:主要地形类型特点、外力作用对地形影响。

三、教具:

沙盘、水、小风扇。

四、教学方法:

争论法

五、教学过程

引入:我们的家园地球表面70%是海洋,30%是陆地而这陆地并不是平坦的,而是由各种形形色色的地形构成的。对于这些地形我们的地理学家给它们取了相应的名字。它们各叫什么、有什么特点呢?

读图4—48———4—51思索并分组争论:地形主要有那些类型?各有什么特点?

代表发言:(地形:丘陵、山地、平原、高原、盆地等)

依据P154表格要求完成表格

地形类型海拔相对高度

丘陵有高有底小

平原地面宽广地表起伏小小

山地较高有明显起伏大

高原极高顶面较大起伏小大

提问:我们的家乡有那些地形类型?这些类型对我们家乡经济有什么作用?

分组争论:

代表发言:

老师小结:我们的家乡的确有很多矿,开采这些矿对我们生活水平提高有好处,但是我们以前的家乡是山清水秀、鱼羊成群。你们的父辈不合理的开发以使我们的家乡上无一片净空、下无一片净土水中无鱼,自然界已经开头给我们惩处了。合理开发资源还我清山绿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过渡:通过前面我们大家的争论知道了地形主要有丘陵、山地、平原、盆地等,那么它们是怎样形成的呢?

同学回答:(山脉是由板块碰撞形成的等。)

老师再问:那么我们家乡的山上的沟谷是怎样形成的呢?

同学争论:

老师演示小试验:

①用水从沙盘中“山”的顶部冲下。

②用小风扇吹沙盘中的“山”。

老师讲解:降水冲刷、风蚀这都是地球表面外力的作用,在不同地区由于外力作用的千差万别形成了很多特别的地形。

对比图4—60至4—65看书P157内容。

同学争论:引起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因素及我们家乡地形变化的主要外力因素。

老师小结:地球的巨大内力是地形的塑造者,而外力则是地形的雕刻师,雕刻出千奇百态的特别地形。外力的作用对地形的影响是缓慢而长久的。

思索:地球表面的形态是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那么谁发挥较大的作用呢?(有时是内力、有时是外力。)

课堂总结:

布置作业:P158、2

板书设计:

地形和表示地形的地图

一、地形的类型

山地、高原、盆地、丘陵和平原。

二、地形的变化

1、地球内力的作用。流水冲刷

2、地球表面外力的作用风蚀

冰川移动等

地形和表示地形的地图第2课时

上方镇学校:徐建平

一、教学目标:

1、能依据等高线的特点读简洁的等高线地形图,能举例说明等高线地形图在生活和生产中的用途。

2、知道绘制等高线的地形图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判读简洁等高线地形图。

难点:绘制等高线的地形图的方法。

三、教具:老龄土做的山模型(湿土做好晾放一天)、小刀、明胶片做的山模型、等高线地形图等。

四、教学方法:试验争论法

五、教学过程

引入:通过前面我们争论我们得出地形有丘陵、平原、山地、高原、盆地等。那么我们可用什么方法把它们表示到地图上呢?

读图4—52,争论关于珠穆朗玛峰的学问。可用什么方法把山峰表示在地图上?是否看到过表示地形的地图。

同学争论:

代表发言:(等高线地形图。)

提问:等高线地形图是什么呢?

分组试验:(要求把老龄土做的山峰,用刻度尺量出高度,按1厘米高度差用小刀刻画出等高线,做好后把山峰放在白纸上。)

老师巡回指导

同学争论:(P155、1、2、3问题,重点是2、3两问题。)

同学代表发言:(把等高线绘制到白纸上同学方法有多种)

老师选其一种进行示范:

步骤:①用硬棒从“老龄土做的山模型”山顶直插入究竟。②用小刀按等高线依次横切“山”但不能切断其中硬棒。③把切好的“土串”正放在白纸上,用笔沿山脚轮廓在纸上描出最下面的等高线。④把第一条到其次条等高线之间的`“土块”从“土串”上卸下,再用笔沿其次条等高线在纸上描出轮廓等高线,依次在白纸上描出相应的等高线。

同学分组试验:(要求同学尽可能按自己的方法做。)

老师巡回指导

同学展现:

老师小结且提问:等高线绘制在白纸上外形是怎样的?(闭合的曲线)

老师讲解:对于真正的等高线地形图实际上是将不同高度的等高线投影到同一个平面上来表示起伏的地形。

老师演示:等高线投影1(自制的有陡坡、缓坡、山峰的明胶片山体模型)

等高线投影2(有鞍部、山谷、峭壁的明胶片山体模型)

同学争论:(陡坡、缓坡、山峰、鞍部、山谷、峭壁、山脊的等高线分布特点)

代表发言:

老师小结:(陡坡等高线密、缓坡等高线疏、山顶等高线呈封闭状由内向外海拔增高、鞍部两条等高线凸出部位相对、山谷等高线向海拔较高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谷、山脊等高线向海拔较低处凸出、峭壁等高线重叠。)

同学读图4—56、4—57完成P156的表格

练习:对比等高线地形挂图由同学找出图中山峰、山谷、陡坡、缓坡、峭壁、鞍部等。

思索:盆地的等高线有什么特点?

初一地理教学设计范文大全篇二

1、地球的外形是什么?

2、怎样描述地球的大小?

3、什么是地球仪?

4、地球仪与地球的区分。

导入新课:通过地球仪我们可以了解地球的全貌,讨论地球表面地理事物的位置及分布状况。上并拿出教具──地球仪。

提问:大家看看你们做的地球仪与老师的地球仪除了大小外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相同之处:地轴、南极、北极。不同之处:大家有没有发觉老师的地球仪上面有许多点和线?这些线就是纬线和经线,今日,我们一起学习地球仪上的一个重要的图示──纬线和经线。

板书:一、纬线和经线

活动:请同学们概括什么是纬线。

同学概括,补充说明:与地轴垂直并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叫做纬线。

活动:1.分别请几位同学上台用预备好的细绳在地球仪上标示出几条纬线;

提问:大家有没有发觉这些纬线有什么特点?(提示:纬线的外形、长度的变化规律、指示方向等)

同学思索并回答。

板书:1.纬线

(1)定义:与地轴垂直,并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2)特点:①指示东西方向(与地轴垂直)

②每条纬线都是一个圆

③纬线的长度不相等(赤道是的纬线)

请同学们画出的纬线──赤道,并观看所画的纬线是否符合以上特点。

过渡:大家根据刚才的方法看看什么是经线,经线有什么特点,经线和纬线有什么不同?

活动:1.分别请同学上来用细绳标示出两条经线;

2、同学与老师共同归纳:连接南北两极并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叫做经线。

引导:与纬线相比,经线的特点是什么?

同学回答。

板书:2.经线

(1)定义: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2)特点:①指示南北方向(与赤道垂直)

②每条经线都是半个圆

③经线的长度全部相等

知道了纬线、经线的定义及他们的特点后,请问同学们地球仪上可以画出多少条经纬线(很多条),为了区分这些经纬线,我们给他们确定了不同的度数,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纬度和经度。

板书:二、纬度和经度

我们先来了解纬度。

引导:首先我们要找到一条0°纬线,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那么0°纬线在哪里,它常常被人们叫做什么名字?

同学观看课本第8页,图F、G并回答。

师生共同归纳:0°纬线就是我们早已熟悉的赤道。

活动:展现厄瓜多尔首都基多市郊赤道纪念碑的图片。

同学活动:让同学上台在地球仪上查找厄瓜多尔首都基多市,并在标示出基多市。

提问:纬度是从0°纬线开头的,其度数变化有什么规律?的纬度是多少度?它在什么地方?

同学观看地球仪或课本第8页,图F、G并回答。

小结:纬度是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增的。的纬度是90°,它们在北极和南极。

承转:细心的同学会发觉纬度沿赤道呈两边对称,那么怎样区分两条度数相同的纬线呢?

(同学思索并回答)

小结:我们把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用字母“N”表示,也就是英文北方“North”的开头字母;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做南纬,用字母“S”表示,也就是英文南方“South”的开头字母。

同学活动:让两位同学上台,一位同学任意指示一条纬线,请另一位在地球仪上找出纬线。

引导提问:假如我们要选择一条纬线把地球平均分为两个半球,选择哪条纬线作为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最为合适?为什么?

(同学思索并回答)

小结:同学们真聪慧,和科学家们的想法完全全都。我们以赤道为界,把地球平均分为南北两个半球。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

同学活动:手拿若干标有纬度的卡片,每组两位同学任意抽取一张。同学们依据卡片上注明的纬度,按规律站成一排(可自标明赤道的那张卡片,帮助同学一起完成这个活动),站好后,每位排队的同学说出自己所在的半球名称。

板书:1.纬度

(l)0°纬线──赤道

(2)纬度的变化规律;范围:0°~90°

(3)南北半球的划分。

引导:根据我们学习纬度的方法,首先我们找到0°经线,同学们找找看0°经线在哪里?

叙述:国际上规定: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的那条经线为0°经线,又叫做本初子午线。(展现有关格林尼治天文台的图片)

同学活动:让两位同学上台标出格林尼治天文台的也许位置(留意纬度就可以了),然后通过这个地方画出0°经线(本初子午线)。

讲授:0°经线确定了,那么,按规定0°经线以东称为东经,用字母“E”来表示,是英文东方“East”的开头字母;0°经线以西称为西经,用字母“W”来表示,是英文西方“West”的开头字母。我们看看它的范围是多少呢?假如先不考虑东西经,我可以沿地轴绕一圈,也就是说范围是0°~360°,但是由于我们分了东西经,所以经度的范围应当是0°~180°,经度的变化规律就是从0°经线向西和向东到180°经线经度渐渐增大。

同学活动:在地球仪上找出东经30°、西经30°、西经150°、东经150°这几条经线;

引导:看看在你们找出的东经30°和西经150°、西经30°和东经150°这两组经线都有什么特点?它们是不是分别构成了经线圈?任何一条经线都可以找出与之相对应的一条经线和其构成一个经线圈。每个经线圈都可以把地球分为两个均等的半球,同学们想想看哪条经线圈最适合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同学争论并回答)

引导同学归纳:以西经20°和东经160°这两条经线所组成的经线圈,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界线。由于这个经线圈大部分通过的是海洋,这样就避开了把非洲、欧洲等一些国家分在不同的半球上给带来的不便。

提问:1.北纬肯定在北半球,南纬肯定在南半球,是否正确?

2、东经肯定在东半球,西经肯定在西半球,是否正确?

(同学回答)

板书:2.经度

(1)0°经线──本初子午线;

(2)经线的范围(0°到180°),经度的变化规律;

(3)东西半球的划分:西经20°、东经160°所构成的经线圈。

巩固总结此课。

反馈练习:

1、关于经纬线的说法,正确的是()

A.每条经线都自成一个圆圈B.纬线长度都相等

C.地球仪上经线有360条D.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2、地球赤道周长约为()

A、4万千米B、8万千米D、4万米D、8万米

3、与120°E经线构成经线圈的是()

A.60°WB、60°EC、120°WD、120°E

4、本初子午线的经度是()

A.180°B、0°C、160°ED、20°W

5、赤道是()

A.划分经度的起点B.东西半球的分界线C.南北半球的分界线D、90°纬线

6、东半球的经度范围是()

A.0°和180°之间B、20°W以西到160°EC、0°E和160°W之间D、20°W以东到160°E

1、关于地球半球的叙述,正确的是()

A.20°N未必位于北半球B.150°E经线未必位于东半球

C.任何一个纬线圈都可以把地球平分为两个相等的半球

D.任何一个经线圈都可以把地球平分为两个相等的半球

2、关于经度、纬度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经度越大离本初子午线越远B.纬度越高,离赤道越近

C.的经度是360°D.180°经线以东经度越来越大的为东经

板书设计:

一、纬线和经线

1、纬线

(1)定义:与地轴垂直,并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2)特点:①指示东西方向(与地轴垂直)

②每条纬线都是一个圆

③纬线的长度不相等(赤道是的纬线)

2、经线

(1)定义: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2)特点:①指示南北方向(与赤道垂直)

②每条经线都是半个圆

③经线的长度全部相等

二、纬度和经度

1、纬度

(l)0°纬线──赤道

(2)纬度的变化规律;范围:0°~90°

(3)南北半球的划分。

2、经度

(1)0°经线──本初子午线;

(2)经线的范围(0°到180°),经度的变化规律;

(3)东西半球的划分:西经20°、东经160°所构成的经线圈。

初一地理教学设计篇三

地球的外形和大小

教学目标学问与技能让同学知道地球是个不规章的球体,地球与赤道的平均半径以及赤道周长

过程与方法通过设计探讨地球外形的滑动和相关事例,用简洁的方法证明地球的外形

情感态度

价值观激发同学探究地球神秘的奇怪   心和学习地理的爱好,体验到科学探究的方法,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受到科学史和辨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教学重点地球的大小

教学难点地球外形的熟悉

教学具器材地图

导学过程批注

(一)新课引入

课前:[欢迎画面]自制欢迎画面:世界地图和一个小姑娘探究头像及欢迎词:欢迎你进入地理学问殿堂!(制造一个讨论地理学科的学术氛围,利用文字和女孩头像使气氛严厉 而不失亲切。这对刚刚进入地理学习的同学来说很重要,他们有了被敬重的感觉,也激发他们喜爱地理科学,情愿学习地理学科的愿望。)

(二)新课讲授

上课:欢迎大家进入我们的地理学问殿堂!作为一个地球人,你合格吗?(老师亲切地说,协作黑板文字进行。)

[合格地球人的考察]:(依据课堂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设计1﹏5个有关问题,在考察同学的同事引入教学,下划线处是连接内容。)

1、你观看到的太阳、月亮、星星是什么外形的?

2、小时候你是否想过“地球是什么外形”的问题?

3、现在你认为地球是什么外形的?你能举出相关事实进行说明吗?

4、你怎样用数据描述篮球的大小?地球的大小呢?这些问题可以指定同学回答,也可以大家争论回答,回答的过程就是谈话过程,是师生沟通过程,同学争论过程,也是从生活升华到科学的过程。让同学体会到地理学问来源于生活,地理学科讨论的是生活中的地理。

问题1:太阳是圆的,稍加引申,可以得出太阳是球形的结论;月亮看起来不同时间外形不一样,实际上也是球体,至于为什么不一样,有的同学或许能够说出来,说不出来也不要紧,告知同学以后我们会讨论;星星是点状的,其实也是球形的,只是由于离我们太远,就缩小成点了……

问题2:实话实说,鼓舞同学多思索,多观看。

问题3:球体,这点同学已经知道,为什么呢?不同同学猎取这一概念的来源不同,可以任由他们叙说,重在激发爱好,提高同学参加意识。

追问:假如只是依据你观看的现象,你认为地球是什么样的?平的……古人也和你们有同样的想法,围绕地球的外形问题,不同地区、不同阶段的学者曾经提出过不同的主见。下面我们了解一下人们对地球外形的探究过程。

引申总结:哪些证据可以说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1、海上帆船——大地不是平的,登高望远——大地不是平的。2、月食——地球也是圆的。

3、麦哲伦环球航行——证明地球是个球体。

同学朗读《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依据人们对地球外形的探究过程请同学们谈感受,各抒己见,引导同学明白下列道理:

●科学是经过人们的不断探究,不断积累而来的,今日认为正确的真理,明天或许就会……所以我们要信任科学但不迷信书本,要敢于质疑并勇于证明之。

●科学技术的进展,为我们供应了进一步接近自然的工具,使我们对地球的熟悉更设更正确。

●追求真理许多时候要以付诞生命为代价,让我们向为真理献身的勇士们致敬!

4、地球卫星照片——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章球体。

问题4、用手可以比画出篮球的大小,可要用数据说明,就要用到数学学问,依据同学已有的数学学问,应当能够回答出用半径就可以求出篮球体积的方法。地球大小的计算方法同理。

分组活动,完成书中第11页要求填写的内容。

老师给出精确     的地球周长和地球赤道的平均半径等数据,并通过以下形象的说法让同学体会到地球的“巨大”;假如我们乘坐每小时飞行800千米的飞机,沿着赤道绕地球飞行一周,得用50个小时。地球的表面积是5.1亿平方千米,这个面积相当于53个我国领土(960万平方千米)那么大。

二、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学问,有什么收获?先有同学来说,老师最终总结。

板书设计地球的外形和大小

(一)地球的外形

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章球体

(二)地球的大小

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体

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

极半径:6357千米

地球的平均半径:6371千米

作业设计复习

小结

学校地理公开课教案篇四

【课标要求】

运用地图等资料简述某大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教学目标】

学问与技能

1、能运用地图等资料简述某大洲地理位置。

2、能通过地图和其他资料,尝试从不同方面说明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大洲位置和范围的学习,引导同学探究发觉简述某一地区位置和范围的方法。

2、通过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的学习,培育同学的比较思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育同学的探究意识,提高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力量。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亚洲的位置、濒临的大洋、相邻的大洲及分界线、范围大小。

2、教学难点

初步把握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明某一地区地理位置特点的方法。来源:Z——k.Com][来源:学,科,网Z,X,X,K]

【教学策略】

依据课标要求和学问特点,科学制定目标,精确     指导同学学习方法,通过情景联想、资料搜集等感性学问的积累,逐步达到分析、比较、归纳的学习目的,形成区域地理的学习策略。

【教学预备】

1、老师预备

查询最新网络资料,多媒体课件。

2、同学预备

依据教材的导学问题自学课文,课前搜集有关亚洲位置特点、亚洲范围和居民生活的图文资料。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用亚洲的景观图片激趣导入,用找同学启发引导,体现从地理事实和身边教起的教学新理念

老师:课件播放亚洲的景观图片(如喜马拉雅山、长城、富士山、泰姬陵等)。你知道这些景观在哪个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