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单元21《庄子》二则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人,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老庄”。道家的主要精神是崇尚自然,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其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清静无为”。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庄子一生著书十余万言,书名《庄子》。作者简介《庄子》简介
《庄子》,道家经典之一。今存三十三篇,内篇7篇是庄子所作,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学术界认为是他人伪作。《庄子》的文章,想像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它不仅有很高的哲学成就,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人们评价这本书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鲁迅先生更评价说:“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逍遥游》是《庄子》中的第一篇,在全书中占有特殊地位。“逍遥”也写作“消摇”,意思是优游自得的样子;“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北冥有鱼给加点字注音北冥(míng)
鲲鹏(kūn)抟(tuán)
迁徙(xǐ)齐谐(xié)
正色邪(yé)
《北冥有鱼》出自(《庄子》),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人,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庄子》是战国时期思想家(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著。现存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庄子的主要主张是绝对自由的人生观,就是要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与老子并称(“老庄”)。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冥,通“溟”,指海。“北冥”,就是北方的大海。传说北海无边无际,水深而黑
鲲(kūn):上古传说中的大鱼。北海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这里指传说中的大鸟。
鲲的巨大,不知道有它有几千里。变化成鸟,它的名字叫做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怒:奋起,这里指鼓起翅膀。
垂,通“陲”,边际。
大鹏的背,不知道它有几千里。奋起而飞时,它的翅膀就像天边的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海运:海水运动,海运之时必有大风,因此大鹏可以乘风南行,译为海动风起。徙:迁移。天池:天然形成的大池。
这种鹏鸟在海动风起时就随着海上汹涌的波涛迁徙到南海。南海是一个天然形成的大池。
齐谐者,志怪者也。齐谐:书名志怪:记载怪异的事物。志,记载。
齐谐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事情的书。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击:拍打,这里指鹏鸟奋飞而起双翼拍打水面。抟(tuán):环绕而上。一说“抟”当作“搏”(bó),拍击的意思。扶摇:由地面急剧盘旋而上的暴风。去:离,这里指离开北海。以:凭借息:停歇。
这本书上记载说:“鹏鸟迁徙到南方的大海,翅膀拍击水面激起水花,高达几千里,然后拍击大翼,凭借旋风直上高空几万里。它是凭借着六月的大风而飞去的。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野马:指游动的雾气。雾气浮动状如奔马故名“野马”。尘埃:扬在空中的土叫“尘”,细碎的尘粒叫“埃”。生物:概指各种有生命的东西。息:这里指有生命的东西呼吸所产生的气息。相:相互。吹:吹拂。
野马似的空中雾气也好,飞扬的尘埃也好,凡空中带有生气之物,都是靠着风力的吹动而飘扬的。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苍苍:深蓝。其:或许。正色:真正的颜色。极:尽。邪:同“耶”,疑问语气词。下:向下。亦:也。是:这样已:罢了。天色深青,难道这就是它真正的颜色吗?它是高旷辽远而没有边际吗?鹏鸟在高空往下看,也就是这个样子罢了。通假字:
北冥有鱼“冥”通“溟”海其正色邪“邪”通“耶”语气词呢、吗词类活用:
志怪者也。怪:形作名,怪异的事情水击三千里水:名作形,在水面上南冥者,天池也。天:名作形,天然的依据目标,深层探究:
1.文章标题为北冥有鱼,后来怎么又写鸟了?
鸟是由鱼变化而来的。鲲的体积有几千里,变成鸟后,鸟的背部不知有几千里。说明庄子想象力丰富。2.大鹏的形象如何呢?作者又是怎样描写这一形象的呢?
鲲鹏形体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时气势壮美。从体大、背大、翼大以及活动范围大(长度:从北海到南海;高度:九万里)四个方面极写鲲鹏形象磅礴壮观。用夸张的手法描述鲲鹏,“不知其几千里也”言其形,“若垂天之云”言其翼,“北冥”“南冥”“九万里”言其活动天地,极言鲲鹏形体之大、变化之神奇、飞腾时气势之壮观,一开头就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3.赏析句子:“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此句运用丰富的想像,奇特的夸张,描写了鲲鹏振翼拍水,盘旋飞向九万里高空的形象,这一形象能激发人的豪情壮志,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击”“抟”等字传神、生动,让人产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4.在庄子的作品中,往往借用寓言故事说理。使文章生动活泼,寓意隽永,感染力强。文章借鲲鹏的寓言说明什么道理?
说明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的条件,它们的活动都是有所凭借。5.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的条件,那么人对事物的认识有没有局限呢?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翻译:天色深青,难道这就是它真正的颜色吗?它是高旷辽远而没有边际吗?说明人对事物的认识是有局限的。庄子给出确定的结论,鹏鸟和人们一样,并不能弄清天的本色,鹏鸟认识也是有局限的啊。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惠子(约前370年-前310年),名施,华夏族,战国中期宋国(今河南商丘)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哲学家,是名家学派的鼻祖和主要代表人物。惠施是合纵抗秦的最主要的组织人和支持者,他主张魏国、齐国和楚国联合起来对抗秦国,并建议齐、魏互尊为王。庄子(约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名周,生卒年失考,与孟子同时。战国时代宋国蒙邑(今安徽蒙城人,另说今山东东明县人),曾任漆园吏。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者。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也被称为蒙吏、蒙庄和蒙叟。据传,又尝隐居南华山,故唐玄宗天宝初,诏封庄周为南华真人,称其著书《庄子》为南华经。人物简介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在桥这的快乐怎么怎么连接主谓,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固然本来完全,确定庄子与惠施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白鯈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肯定的!”
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遵循,沿袭最初的话题你如此如此已经它,指代鱼之乐庄子说:“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你说‘你哪儿知道鱼快乐’的话,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在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1.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人的认识也是如此,他来到濠水之滨,“从容出游”感到快乐,于是见到“出游从容”的鱼也快乐。所以庄子说自己是到了濠水时才感到鱼的快乐,否则哪能见到鱼的快乐呢?整体感知2.指出下面两个疑问句的语气的强弱特点和表达效果。
(1)“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2)“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1)句是惠子针对庄子知“鱼之乐”而发起的疑问,语气较轻;(2)句是庄子针对惠子的问话的回答,用的是反问的语气,语气较强。这句话不从正面回答惠子的问题,而从反面相对,收到很好的表达效果。
这两则故事集中表现了庄子的思想和《庄子》散文的寓言的特色,想象丰富,气势壮阔,善用故事说理,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课堂小结
庄子非常关于把抽象枯燥的说理通过“寓言”表现出来,请查阅相关资料筛选出主要信息,把你印象深刻的一则用自己的话表现出来,并谈谈从中获得的启示。课后作业第六单元22《礼记》二则虽有佳肴嘉肴(yáo)
自强(qiǎng)兑命(yuè)
学学半(xiào)读准字音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注意停顿理解以下词语(1)虽.有佳肴..
虽:
佳:
肴:
(2)弗食.,不知其旨.也
食:
旨:
(3)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至道:
善:
(4)是.故.学然后知不足,都然后知困.
是故:
困:
(5)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反:
自强:
(6)故曰:教学相长.也
长:
(7)其.此之谓也....
其:
此之谓也:
(1)虽.有佳肴..
虽:
佳:
肴:
(2)弗食.,不知其旨.也
食:
旨:
(3)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至道:
善:
(4)是.故.学然后知不足,都然后知困.
是故:
困:
(5)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反:
自强:
(6)故曰:教学相长.也
长:
(7)其.此之谓也....
其:
此之谓也:
(1)虽.有佳肴..
虽:
佳:
肴:
(2)弗食.,不知其旨.也
食:
旨:
(3)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至道:
善:
(4)是.故.学然后知不足,都然后知困.
是故:
困:
(5)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反:
自强:
(6)故曰:教学相长.也
长:
(7)其.此之谓也....
其:
此之谓也:
(1)虽有嘉肴.(2)弗食,不知其旨也(3)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4)是故学然后知不足,都然后知困。(5)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6)故曰:教学相长也(7)其此之谓也明确:(1)虽:即使;嘉:好,美;
肴:用鱼、肉做的菜。(2)食:吃;旨:甘美;(3)至道:最好的道理;善:好处。(4)是故:所以;
困:不通,理解不了。(5)反:反省;自强:自我勉励。(6)长:促进。(7)其:表示推测语气;此之谓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此……之谓也”是一种固定句式,通常翻译为“大概说的就是……吧。”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即使有美味的菜,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味道的甘美;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美好可贵。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学识不通达。参考译文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知困,然后能自强也。知道了自己不懂得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故曰:教学相长也。所以“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兑命》曰:“学学半。”《尚书·兑命》:“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其此之谓乎?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1、这篇短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明确:教学相长。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才会自我勉励,不断提高。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合作探究2、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明确:从“嘉肴”写起,是为了由“嘉肴”、“至道”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有“嘉肴”“至道”作类比,教与学的关系就浅显易懂了,这种说理的方法叫做“类比推理”。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请谈谈“教学相长”的道理给了你怎样的启示?拓展延伸参考:1、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2“教学相长”还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有时候,可以采用教的方式学习。比如尝试把自己的理解讲给同桌听,看看他的反应。如果他能明白,可能表明你确实理解透彻了;如果他仍有疑惑,可能表明你懂得理解中存在漏洞或缺陷,这时就可以“知困”而“自强”。文章应用“类比手法”引出要阐述的观点,讲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即教人和学习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告诉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主题概括1、多使用对偶句,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文章共五句,就有三句采用对偶句。2、有较强的逻辑性。先是以类比强调学习,要实践,接下来指出“学”和“教”的作用(知不足和知困),再由此进一步讨论其效果(自反和自强),最后得出结论。文气贯通,层层递进。语言特点通假字《兑命》曰兑,通“说”,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古今异义1、虽有至道古义:即使。今义:虽然。2、不能知其旨也古义:甘美。今义:意义。3、教然后知困古义:不通,理解不了。今义:困难。4、教学相长也古义:促进。今义:增长。字词归纳词类活用1、不知其旨也名词作形容词,甘美。2、不知其善也形容词作名词,好处。一词多义学学学半:教学学半:向别人学习其其此之谓乎:表推测不知其旨也:它的文言句式1、判断句弗食,不知其旨也。2、倒装句其此之谓乎?(宾语前置)积累小测1、解释下列词语虽有嘉肴:即使;美味的菜;嘉,好、美;肴,用鱼、肉做的菜不知其旨也:甘美。虽有至道:最好的道理。至,达到极点不知其善也:好处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所以教然后知困:不通,理解不了然后能自反也:反省自己然后能自强也:自我勉励教学相长: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兑命:通“说”,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学学半: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其此之谓乎:表示推测。2、翻译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得地方。知困,然后能自强也。知道了自己不懂得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故曰:教学相长也。所以“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兑命》曰:“学学半。”《尚书·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其此之谓乎?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大道之行也
天下为公wéi
选贤与能jǔ
讲信和睦mù
矜
guān
男有分fèn
货恶其弃于地也wù
编纂zuǎn
门闩shuān读文正音1、大道之行:施行。2、选贤与能: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与”通“举”。3、讲信修睦:修,培养。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4、故人不独亲其亲:亲,意动词,以……为亲。用如动词,这里可以译为奉养、赡养。亲,名词,指父母。补充解释5、不独子其子:子,意动词,以……为子。这里用如动词,可以译为抚育。子,名词,指子女。6、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所终,终其天年,养老送终。所用,为社会效力。所长,顺理成长。
7、皆有所养:供养。8、不必藏于己:私藏。补充解释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有贤德的、有才能的人选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究诚信,崇尚和睦。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及时婚配。(人们)憎恶财货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要去收贮他),却不是为了独自享用;(也)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总要不为私利劳动。这样一来,就不会有人搞阴谋,不会有人盗窃财物和兴兵作乱,(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大同”社会。全文翻译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古代政治上最高理想通“举”以……为亲以……为子通“鳏”老而无子的人职分有残疾只归宿憎恶兴起大门造反害人的事理想社会翻译下面句子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大道实现的时候,天下都是公有的,高尚能干的人被选拔出来,社会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2、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所以人们都不只以自己的亲人为亲,不只以自己的儿子为儿子。3、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矜、寡、孤、独、残疾者都能得到社会的供养。4、男有分,女有归。男的都有职务,女子都能有归宿。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5、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去私藏。6、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会发生。8、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所以(人们)只是从外面把门扇合上而不用门闩插门,这就是所说的理想社会。7、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全文可分三层:“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1.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第二层(第二至三句话)第一层(第一句话)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第三层(第四句话)全文的总结语。1、找出能概括大同社会的句子。天下为公,选贤举能,讲信修睦。2、在文中找出能和下面各项相对应的句子:(1)人人都能受到社会关爱(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1)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废疾者皆有所养。(2)男有分,女有归。(3)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3、本文阐述的大同社会有什么基本特征?答第二题问题中三点或者: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4、大同社会同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之处?你是如何看待文中所描绘的大同社会的?(开放性试题,能把自己两文的感受写出来即可,并做到自圆其说)第六单元23马说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邓州南阳(今河南南阳)人。因韩氏是昌黎(河北昌黎)望族,又称“韩昌黎”。死后谥“文”,世称“韩文公”。
在文学上,他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反对汉魏六朝的绮靡文风,主张继承先秦两汉古文传统,主张为文明白通畅,对后代的散文发展有很大影响。
“唐宋八大家”之首“文起八代之衰”作者简介
韩愈初登仕途时,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被守门人挡在门外。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节度使董晋和张建幕下,郁郁不得志,所以作《马说》,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
写作背景《马说》解题:“说”:是古代的一种托物寓意的议论体裁。
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相当于杂文。“马说”这个标题,是后来人加的。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却是人才问题。
《马说》是通篇借物喻人的杂文,属论说文体。本文是作者《杂说四首》中的第四首,“马说”这个标题,是后来人加的。《马说》《爱莲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zhǐlìpián读文正音sìsìshísùdànxiànshí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读文正音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sìyé读文正音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衹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zhǐpiánshísìsìshíxiànshí读文正音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翻译课文第一段翻译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因此,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能获得千里马的称号。翻译: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第二段翻译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或许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不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翻译:第三段翻译
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写千里马遭遇终身不幸的是哪一句?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本文论点是哪一句?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其真不知马也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才,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揭露“食马者”愚妄的是哪一句?揭露“食马者”“不知马”。揭露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本文的主旨是什么?千里马:伯乐:食马者:人才善于识别和使用人才的领导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统治者说明本文寓意作者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的?
首先提出全文论点,接着从正反两方面对论点作概括论述,第二段进一步从反面展开论述,说明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性。第三段对“食马者”进行辛辣的嘲讽,结尾再次强调造成不合理现象的原因,是“其真不知马也”,点明主旨,并与开头的论点照应。指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第一段提出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正面论证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反面论证故虽有名马…...不以千里称也。第二段进一步从反面论证:反面论证,得出结论:其真不知马也(主旨)第三段课文分析主题:全文寄托作者并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和控诉。总结本文的主题及写作方法
写法:《马说》托物寓意,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快马黑马野马天马你还知道哪些“马”?害群之马识途老马老骥(伏枥)“伯乐与千里马”之佳话周文王——姜子牙刘备——诸葛亮……1、读完本文后,你认为伯乐应具备怎样的才能?请联系你自己的读书实际,列举一位大家熟悉的伯乐,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他的事迹。*伯乐必须具备知人善用的才能,任人唯贤,要善于发现并重用人才。如:齐桓公发现并重用管仲,使齐国强盛起来。拓展延伸2、伯乐和千里马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谁更重要?请畅谈你的看法?可举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证明自己的观点?*
如:我认为千里马更重要。因为社会发展需要人才,而千里马正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试想如果没有爱迪生发明电灯,我们寻找光明的眼睛不知还要在黑暗中徘徊多久。再如:如果没有那些群策群力的科学家,我们不知能否破解DNA的奥秘。
拓展延伸第六单元24唐诗二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话说——陶渊明平生“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宋濂求学“蕴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再言,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欧阳修“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此之为吾辈之楷模也,又闻在唐肃宗年间,关中地区闹饥荒,民不聊生。一位老者暂居四川,他境不及陶和宋。然胸怀可与范、欧阳相媲。谓谁?诗圣——杜甫也。这年秋天,一场暴风雨突然袭击了杜甫的茅屋。想知故事如何,且听我下面分解。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布衣、少陵野老,因其做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称杜拾遗、杜工部,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有《杜工部集》,与李白并称“李杜”,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之时,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关中地区闹饥荒,民不聊生。这年秋天,杜甫弃官到秦州(现甘肃天水),又辗转经同谷(现甘肃成县)到了四川。在亲友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建起了一座草堂,过上了暂时安定的生活,他感到快乐和自足,于是歌唱春雨,寻花漫步,遣兴江边,以诗酒自娱。但是,这种表面上的安逸,掩饰不住他的贫穷,更不能冲淡他那一贯的忧国忧民情怀。上元二年(761)秋天,一场暴风雨袭击了他的茅屋,再一次把他从浪漫的隐居生活中敲醒,让他面对现实,让他忧思,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歌,本是古代歌曲的一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下者飘转沉塘坳。(秋深)(怒吼)(在这里是虚数,表示多)(江边的地方)(高高的树梢)(茅草飞得低的)(落)译文:八月,秋已深了,狂风怒吼,把我草屋上的几层茅草都卷走了。茅草飘飞,飞过江去,散落在江边上,其中飞得高的茅草,挂在高高的枝头,飞得低的茅草,飘飘悠悠,落在深塘的水边。归来倚仗自叹息。(竟然忍心这样)(做动词)(公开,与“对面”呼应)(呼喊也没有结果)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译文:南村边上的一群顽童,欺负我年老体弱,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公开地抱着散落在地的茅草,溜进竹林里去。我喊得唇焦口干也没有效果,只好回来靠着手杖独自叹息。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一会儿)(像墨一样黑。)(衾qīn:被子)(睡觉不老实)(被里子)(雨点细密,像下垂的麻线)(睡得很少,指失眠)(何由:即“由何”。由:凭。)(彻:到天明。作动词)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译文:一会儿,风停了,乌云像墨一样黑,秋天的天空乌云密布,天也渐近黄昏,黑了下来。盖了多年的被子,又硬又冷,像铁一样,娇惯的儿子因为睡相不好,把被里都蹬破了。因为屋漏,床上没有一块干燥的地方,而雨水还像麻线一样不断流。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怎能得到.安:疑问代词,怎么)(全部庇覆)(所有贫苦人)(安稳得像山一样)(见xiàn,同“现”)(小屋)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译文:哪里能得到千万间高大的房屋,普遍地遮蔽天下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都喜笑颜开,而高大的房屋在狂风暴雨中也不会倾倒,安稳得像山一样啊!什么时候,我的眼前能一下子出现这样高大的房屋,我自己即使茅屋被狂风吹破,被冻死了也心满意足!第一节赏析:1.诗人用哪个词语来描写秋风?怒号2.为什么不用“猛烈”或是“凶猛”等词语呢?“怒号”说明风之大,风之猛烈和无情。同时,它运用了拟人的手法。3.“卷”和“吹”相比较,在描写风之猛烈上哪个词更好?“卷”字好。即形象又有力度。4.后面的动词还有哪些?其用法有什么好处?
还有:“飞”——“洒”——“挂”——“飘转”——“沉”等动词。刻画了茅草飞扬的动感场面。5.请给本段加一个小标题。秋风卷茅第二节赏析:1.落在地上的茅草拾回来还是可以修理茅屋的。可是被一群顽童抱跑了,诗人着急了。他说:“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可是当时杜甫写作此诗的时候才49岁啊,为什么用了一个“老”字呢?是不是用得不正确呢?
诗人饱经战乱之苦,是未老先衰、心力憔悴啊。3.“归来倚仗自叹息”,他叹息什么?一叹自己命苦,茅屋被风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二叹周围的人苦,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的穷苦人;三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4.给本节加一个小标题。群童抱茅2.群童为何抱茅?本身也是苦孩子,用茅草盖屋或拿回家当柴烧,也许是调皮。也许还有更深层的原因-----譬如:社会现实,杜甫与其说是生孩子的气,倒不如说是生社会的气,动乱的社会造成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结对创先协议书
- 留学委托协议书
- 电车保价协议书
- 男士入赘协议书
- 签约养护协议书
- 签订退房协议书
- 菲俄派遣协议书
- 意难忘王母撕掉协议书
- 电脑合伙协议书
- 环境影响协议书
- 智能教育技术驱动的个性化学习路径优化研究
- 基层治理现代化视角下“枫桥经验”的实践路径与创新研究
- 通信光缆租用协议合同书
- 2024-2025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期末考试卷及答案(三套)
- 医疗救助资金动态调整机制-洞察阐释
- 篮球培训报名合同协议
- 自考00061国家税收历年真题及答案
- 公共组织绩效评估-形考任务一(占10%)-国开(ZJ)-参考资料
- 冠状动脉介入诊断治疗
- 高效催化剂的开发与应用-全面剖析
- 帝国的兴衰:修昔底德战争史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