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长治市潞城合室中学高一物理月考试卷含解析_第1页
山西省长治市潞城合室中学高一物理月考试卷含解析_第2页
山西省长治市潞城合室中学高一物理月考试卷含解析_第3页
山西省长治市潞城合室中学高一物理月考试卷含解析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西省长治市潞城合室中学高一物理月考试卷含解析一、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1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用细线拴着一个小球,在光滑水平面上作匀速圆周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小球线速度大小一定时,线越长越容易断B.小球线速度大小一定时,线越短越容易断C.小球角速度一定时,线越长越不容易断D.小球角速度一定时,线越短越容易断参考答案:B【考点】向心力.【分析】小球在光滑水平面上做匀速圆周运动,受到重力、水平面的支持力和细线的拉力,重力和支持力平衡,由细线的拉力提供小球的向心力.拉力越大,细线越容易断.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分析拉力的变化,确定哪种情况细线容易断.【解答】解:A、B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细线的拉力F=,小球线速度大小v一定时,线越短,圆周运动半径r越小,细线的拉力F越大,细线越容易断.故A错误,B正确.C、D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细线的拉力F=mω2r,小球解速度大小ω一定时,线越长,圆周运动半径r越大,细线的拉力F越大,细线越容易断.故CD错误.故选:B2.在同一点O抛出的三个物体,做平抛运动的轨迹如图所示,则三个物体做平抛运动的初速度vA、vB、vC的关系和三个物体做平抛运动的时间tA、tB、tC的关系分别是

A.vA>vB>vC,tA>tB>tCB.vA=vB=vC,tA=tB=tCC.vA<vB<vC,tA>tB>tCD.vA>vB>vC,tA<tB<tC参考答案:C3.关于物体的动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质量大的物体,动能一定大B.速度大的物体,动能一定大C.速度方向变化,动能一定变化D.物体的质量不变,速度变为原来的两倍,动能将变为原来的四倍参考答案:D4.在行驶汽车上的乘客,看到道路两旁的树木不断向后退,这是因为乘客选择的参考系是

(

)

A.所乘坐的汽车

B.地面上的建筑物

C.道路旁的树木

D.路边站着的人参考答案:A5.在抗洪抢险中,战士驾驶摩托艇救人,假设江岸是平直的,洪水沿江向下游流去,水流速度为u1,摩托艇在静水中的航速为u2,战士救人的地点A离岸边最近处O的距离为d,如战士想在最短时间内将人送上岸,则摩托艇登陆的地点离O点的距离为(

A.

B.0

C.

D.参考答案:C二、填空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16分6.甲同学的家和学校均坐落于一条笔直公路的路边,一天,他骑自行车去上学,先以4m/s的平均速度骑行,当走到一半路程时,被后边的乙同学追上,于是两人一起以6m/s的平均速度骑行直到学校,则甲同学全程的平均速度大小为_______m/s。?参考答案:4.87.以20m/s的初速度将一物体由足够高的某处水平抛出,当它的竖直速度跟水平速度相等时经历的时间为s;这时物体的速度方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g取10m/s2)参考答案:2

45o

8.在“研究平抛物体运动”的实验中,安装实验装置的过程中,斜槽末端的切线必须是水平的,这样做的目的是:

,验证斜槽末端是否水平的办法是:将小球随意放置在斜槽末端某处,若小球

,则说明斜槽末端已调节水平。参考答案:小球获得水平初速度;

能随意静止

9.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直木棒悬挂在O点,一只质量为m的猴子抓住木棒。剪断悬挂木棒的细绳,木棒开始下落,同时猴子开始沿木棒向上爬。设在猴子与木棒接触的时间内木棒沿竖直方向下落,并且猴子相对于地面的高度保持不变,忽略空气阻力。从剪断细绳起计时,若猴子沿木棒向上爬了时间t,则在这段时间内木棒的机械能的改变量为___________,在t时刻猴子做功的功率为___________。参考答案:;10.如图所示,是利用闪光照相研究平抛运动的示意图.小球A由斜槽滚下,从桌边缘水平抛出,当它恰好离开桌边缘时,小球B也同时下落,闪光频率为10Hz的闪光器拍摄的照片中B球有四个像,像间距离已在图中标出,两球恰在位置4相碰.则A球从离开桌面到和B球碰撞时经过的时间为____________s,A球离开桌面的速度为____________m/s.(g=10m/s2).参考答案:11.如图是小球自由落下的频闪照片图,两次闪光的时间间隔是0.04s。请根据数据计算小球到达7.1cm位置时速度________m/s;小球从3.2cm处到12.5cm处的平均速度大小_______m/s;利用逐差法计算重力加速度的值________m/s2。(照片中的数字是小球距释放点O的距离,单位:cm)(均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参考答案:1.16,1.16,9.5312.如图所示,两个钩码均重2N,弹簧测力计自重不计,则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

N,如果弹簧的劲度系数为500N/m,此时弹簧的伸长量为

m。

参考答案:2,0.0413.如图所示,长L=80cm的细绳上端固定,下端系一个质量m=100g的小球.将小球拉起至细绳与竖直方向成60°角的位置(细绳已拉直),然后无初速释放.不计各处阻力,则小球运动到最低点时的速度为

m/s.(取g=10m/s2)参考答案:小球运动过程中只有重力做功,根据机械能守恒得:mgL(1﹣cos60°)=mv2,则通过最低点时:小球的速度大小为:v==m/s=2m/s,故答案为:三、实验题:本题共2小题,每小题11分,共计22分14.在“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验中:(1)其中有两个实验步骤如下:

A.在水平位置的方木板上固定一张白纸,用图钉把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方木板上,另一端拴上两个绳套,通过细绳同时用两个弹簧测力计(平行方木板)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条,使它与细绳的结点到达某一点O,在白纸上用铅笔记下O点的位置和读出两测力计的示数和。

B.只用一弹簧测力计,通过细绳拉橡皮条,使它的伸长量与用两个测力计拉时相同,读出示数和记下的方向。请指出以上步骤中的错误或疏漏:A中是

;B中是

。(2)某同学认为实验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几项:

A.两根细绳必须等长

B.橡皮条应与两绳夹角的平分线在同一直线上

C.读数时视线要正对弹簧测力计的刻度

D.两拉力之间的夹角不要太小,也不太大。

其中正确的是

。参考答案:(1)未计下F1、F2的方向,应将结点拉到原来位置O点;(2)CD15.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实验中,如图所示为一次记录小车运动情况的纸带.图中A、B、C、D、E为相邻的计数点,相邻计数点的时间间隔为T=0.1s.(1)如果小车做匀加速运动,则纸带的(填“左”或“右”)端和小车相连(2)D点的瞬时速度大小为m/s,DE段平均速度大小为

m/s;(3)运动小车的加速度大小为m/s2.参考答案:(1)左;(2)3.9,4.53;(3)12.6.【考点】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

【专题】实验题.【分析】根据相邻的相等时间间隔位移之差是否相等来判断小车是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纸带实验中,若纸带匀变速直线运动,测得纸带上的点间距,利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可计算出打出某点时纸带运动的瞬时速度和加速度.【解答】解:(1)如果小车做匀加速运动,则相对时间间隔内,位移越来越大,所以纸带的左端与小车相连;(2)利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得:vD==3.9m/sDE段平均速度大小为:=4.53m/s(3)根据纸带的数据得出相邻的相等时间间隔位移之差相等,即:△x=0.126m,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公式△x=aT2可以求出加速度的大小,得:a==12.6m/s2故答案为:(1)左;(2)3.9,4.53;(3)12.6.四、计算题:本题共3小题,共计47分16.重力是1N的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试求:(1)在2s末重力的即时功率?(2)在2s内重力的平均功率?参考答案:20W

10w17.如图,将质量m=0.1kg的圆环套在固定的水平直杆上。环的直径略大于杆的截面直径。环与杆间动摩擦因数m=0.8。对环施加一位于竖直平面内斜向上,与杆夹角q=53°的拉力F,使圆环以a=4.4m/s2的加速度沿杆运动,求F的大小。(取sin53°=0.8,cos53°=0.6,g=10m/s2)。参考答案:令Fsin53°=mg,F=1.25N,

①(1)当F<1.25N时,杆对环的弹力向上,

②由牛顿定律Fcosq-mFN=ma,

③FN+Fsinq=mg,

④解得F=1N,

⑤(2)当F>1.25N时,杆对环的弹力向下,

⑥由牛顿定律Fcosq-mFN=m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