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2023年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解析分类汇编:古代诗歌阅读_第1页
江苏2023年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解析分类汇编:古代诗歌阅读_第2页
江苏2023年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解析分类汇编:古代诗歌阅读_第3页
江苏2023年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解析分类汇编:古代诗歌阅读_第4页
江苏2023年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解析分类汇编:古代诗歌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苏2023年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解析分类汇编:古代诗歌阅读

江苏2023年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分类汇编:古代诗歌阅读

专题4古代诗歌阅读(解析版)

一、(2022江苏高三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江南归附后不仕述怀

南宋艾可叔①

舟在中流进退难,发虽种种此心丹。

死为元亮终书晋,生是留侯本事韩。

贫贱不忧知有道,乱离最幸是无官。

岁寒谁似东篱菊,禁得投簪②日日看。

注①艾可叔,南宋度宗咸淳四年进士,官至御史中丞。②投簪:“簪”,固冠用的簪子;借代弃官。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船在水中的进退两难暗示自己仕途的进退两难,虽然老迈但赤诚之心没有改变。

B.颔联借用陶渊明和张良的典故表达自己对南宋的眷恋、忠诚之心,终究不愿入仕元朝。

C.颈联写人身处穷困、地位低下却无忧是因能坚守道义,遭遇流离时最幸运的是没做官。

D.诗人在江南被元占领以后便没有再做官,他借此诗表达离开官场后内心的失落与伤感。

2.陶潜的《归去来兮辞》中的“三径就荒,松菊犹存”与本诗中的“岁寒谁似东篱菊”,都写了“菊”,试分析两句在表达意义上的异同之处。

【答案】1.D2.同:两句中的“菊”在意义上都指向隐居。

异:①《归去来兮辞》通过描写小院中依旧保持原来风貌的菊花比喻自己高洁品格仍在,抒发了自己抵家归隐时的欣喜;②本诗则通过“东篱菊”表现了国家灭亡后归隐田园的无奈与伤感。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表达离开官场后内心的失落与伤感”错,借此诗表达自己对南宋的眷恋、忠诚之心,以及国家灭亡后归隐田园的无奈与伤感。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物象的能力。

本诗“岁寒谁似东篱菊,禁得投簪日日看”意思是,岁寒时节只有菊花盛放,让人日日欣赏留连。

“东篱菊”典自陶渊明“采菊东篱下”,代指隐居;结合作者生平思想和“投簪”“借代弃官”来理解,诗人在江南被元占领以后便没有再做官,借“东篱菊”表现了国家灭亡后归隐田园的无奈与伤感。

陶潜的《归去来兮辞》叙述了作者辞官归隐后的生活情趣和内心感受,表现了他对官场的认识以及对人生的思索,表达了他洁身自好、不随世俗的精神情操。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意思是,院子里的小路快要荒芜了,松菊还长在那里。“三径”代指隐士所居。

“松菊”象征着正直与高洁,是陶渊明正直、高洁形象的代表;松菊犹存,以喻坚芳之节仍在。诗人借“松菊犹存”表达自己坚贞的节操,抒发了归家时的喜悦之情。

二、(2022江苏连云港高三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中渡晚眺

韦庄

魏王堤①畔草如烟,有客伤时独扣舷。

妖气欲昏唐社稷,夕阳空照汉山川。

千重碧树笼春苑,万缕红霞衬碧天。

家寄杜陵②归不得,一回回首一潸然。

【注】①魏王堤:洛水流经洛阳城内的一段河堤,贞观中赐魏王李泰,名魏王堤。为当时一大胜景。②杜陵:地名,在长安城南,韦庄的家乡。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写曾经繁华一时的魏王堤,如今堤畔绿草如烟,胜景不再,表达昔盛今衰之叹。

B.落日的余晖洒满山川,但一个“空”字,营造了凄凉落寞的意境,寄托了诗人的感慨。

C.“千重”“万缕”,景象繁盛,“碧”“红”,色彩鲜艳,以乐景衬哀情,倍增其哀。

D.尾联写诗人船到中流,离家越来越远,眼见家乡在自己面前慢慢消失,不禁潸然泪下。

2.有人说,韦庄诗中不乏“大我之悲”,亦有“小我之叹”。请结合本诗简要分析。

【答案】1.D2.①“大我之悲”:忧国伤时,如“妖气欲昏唐社稷”点出社会动荡,国运堪忧;“夕阳”也象征着落寞的唐王朝。

②“小我之叹”:羁旅之愁,如“有客伤时独扣舷”表达独居异乡的寂寞;家园之思,如“家寄杜陵归不得”表达对故园的思念之情。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D.“眼见家乡在自己面前慢慢消失”错误,无中生有,诗中并未提及家乡就在诗人眼前。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大我之悲”:“魏王堤畔草如烟”写了曾经繁华一时的魏王堤,如今堤畔绿草如烟,胜景不再,表达昔盛今衰之叹;“妖气欲昏唐社稷”写妖气迷惑了唐王朝,社会动荡,国运堪忧;“夕阳空照汉山川”中的“夕阳”也象征着落寞的唐王朝。

“小我之叹”:“有客伤时独扣舷”写有客人伤心独自一人拍打船舷,独居异乡的寂寞,表达了羁旅之愁;“家寄杜陵归不得,一回回首一潸然”写了诗人有家回不去,不禁潸然泪下,表达对故园的思念之情。

三、(2022江苏无锡高三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踏莎行甲午重九牛山①作

刘克庄

日月跳丸,光阴脱兔。登临不用深怀古。向来吹帽②插花人,尽随残照西风去。

老矣征衫,飘然客路。炊烟三两人家住。欲携斗酒答秋光,山深无觅黄花处。

【注】①牛山:春秋时齐国景公登临牛山,观览都城临淄风景而堕泪,感叹自己如果能够长生不死该有多好。②吹帽:东晋孟嘉参加桓温的龙山雅集,一阵风吹来,嘉帽被吹落,但他并未发觉。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词标题点明写作时间,词人顺应习俗而登临,并因登临之地而产生怀古之幽情。

B.词人以“吹帽插花”的风流与“残照西风”的萧索相应,表达人到暮年的独特况味。

C.“炊烟三两人家住”用语平易自然,不事雕饰,意蕴与陶潜的“依依墟里烟”相近。

D.词作中典故运用不落斧凿,包有登临传统、田园意象和行旅之感,文化意味浓厚。

2.面对“日月跳丸,光阴脱兔”和“老矣征衫,飘然客路”的现实,作者陷入力图自我宽慰,却又无法消解的矛盾之中,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C2.上片写登临。重阳节词人登上牛山,触景生情,产生了对流光易逝人生短暂的感喟;他登高望远,“不用深怀古”表明词人要从这种怀古之情中超脱出来;“向来”二句写岁月的无情是普遍的规律,是任何人都无法改变的现实,作者自我安慰,进入一种旷达超脱的境界。

下片写写客中孤寂落寞的心绪。词人虽然超脱,但仍不免感叹自己的岁月迟暮和漂泊流离,客中的寂寞更增添了他心境的悲凉;“欲携”二句,写他试图振起豪兴,以斗酒唤起壮怀,但山路阻隔,难觅黄花,理想只能归于破灭,准确地表达了处于风雨飘摇的末世文人,凄凉悲哀的心态。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意蕴与陶潜的‘依依墟里烟’相近”错误。本词“炊烟三两人家住”以寥落人家的稀疏炊烟,勾勒出异乡的偏僻荒凉景象,点染出“飘然客路”的阒寂凄凉;“依依墟里烟”勾勒出田园生活平静安详的意境。两者意境不同。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小令上阕抒写词人登临牛山的感慨。首句用“日月跳丸,光阴脱兔”两个极为形象的比喻写出岁月匆匆的步履,触景生情,产生了对流光易逝人生短暂的感喟。“登临不用深怀古”,词人说“不用深怀古”,实际上已经在怀古,只不过词人要从这种怀古之情中超脱出来,以更加豁达的态度对待人生和历史。最后两句词人以“吹帽插花人”暗指那些文采风流、俊逸落拓之士,也都随着“残照西风”尽行归于大化,指明人生短促、岁月无情的客观规律任何人都不可抗拒,因而“深怀古”也只能是徒然伤神罢了。

下阕抒写词人客中孤寂落寞的心绪。“老矣征衫”句,从字面来看,词人是描写为岁月风霜所飘洒的“征衫”已残旧破损,实则是写常年流离漂泊的词人自己已至垂暮之年;“飘然客路”,点明词人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凄楚悲凉。。而“炊烟三两人家”则以寥落人家的稀疏炊烟,勾勒出异乡的偏僻荒凉景象,更点染出“飘然客路”的阒寂凄凉。最后二句“欲携斗酒答秋光,山深无觅黄花处”是全令的绝妙警句,词人虽有斗酒诗百篇的豪兴去报答明丽的秋光,然而山深壑幽,无处寻觅斗寒的黄花。黄花秋菊是词人期望和理想的象征,黄花的无可寻觅乃是理想失落的写照,没落的时代凋尽了词人心中的黄花,虽豪兴满怀亦只能喟然长叹了,末世文人凄凉悲哀的心态准确展露出来。

四、(2022江苏靖江市刘国钧中学高三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别匡山【注】

李白

晓峰如画参差碧,藤影风摇拂槛垂。

野径来多将犬伴,人间归晚带樵随。

看云客依啼猿树,洗钵僧临失鹤池。

莫怪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

【注】匡山:指四川彰明县(今江油市)境内的大匡山,李白早年曾在此读书学道。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中诗人远望色彩斑斓的匡山,近看随风摇曳的藤蔓,内心沉浸在美好的景色之中。

B.颔联中诗人描写了一幅极具浓郁生活气息的画面,读后给人平静而悠远的感觉。

C.颈联中诗人听猿啼阵阵,看僧人洗钵,以静衬动,表现出匡山中美好的景致。

D.本诗语言风格清新隽永、灵动自然,与《蜀道难》的大气磅礴、雄奇浪漫有所不同。

2.有人认为这首诗表现了李白隐逸与入世的矛盾,你是否同意?请简要分析。

【答案】1.C2.示例一:同意。

①匡山优美的风景和闲适的生活让诗人无比留恋,表现出诗人的隐逸情怀;②诗人想把自己的文才武艺奉献给清明的时代,体现出诗人入世的志向。因此这首诗表现了李白隐逸与入世的矛盾。

示例二:不同意。

①虽然匡山风景优美,生活闲适,但作者已无心留恋,决心离开匡山施展抱负,在隐逸和入世之间作出了选择。②写匡山美景和闲适生活是为了衬托作者远大的志向和入世的决心。因此这首诗没有表现出李白隐逸与入世的矛盾。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

C.“以静衬动”分析错误,此处是以猿啼的声音以及洗钵的动作来衬托此地的宁静,应为以动衬静,写出山中生活的宁静闲适。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如果同意:

首联“晓峰如画参差碧,藤影风摇拂槛垂”,天色初晓,作者走出门外远望匡山,只看到曙光中美景如画,山色斑斓,不禁心情舒畅。近处,藤蔓从树上垂下,随风摇曳,枝条轻轻拂过栏杆,令人心旷神怡。

颔联“野径来多将犬伴,人间归晚带樵随”,山上野径交错,人们常常带着家犬一起走过。每逢夕阳西下,晚归的农人就背着柴薪走下山来。这一富有浓郁生活气息的画面,给人平静而悠远的感觉。

颈联“看云客倚啼猿树,洗钵僧临失鹤池”,读书读累了,作者常倚树休息,没看云卷云舒,聆听猿啼阵阵。有时候还会看见大明寺里的僧人出来清洗钵盂,他们洗钵的那个池塘曾有白鹤飞来,如今却不知飞到那里去了。短短几句诗,描绘出匡山的美好景致,也表达出作者对这里所怀有的深沉感情。

最后两句描绘出一幅匡山虽美、无心留恋、决心奉献文才武艺的雄心壮志图。匡山虽美,我却要离开了。不是我不喜爱这里的美景,而是我已经决心走出大山,凭自己的文武才艺,开创一番伟大事业。

此诗的前三联描写了匡山的自然美景,雄奇、秀丽、清幽,可见其对家乡的深情与依恋。尾联则抒发了他欲为大唐盛世奉献出文才武艺的宏伟抱负。因此这首诗表现了李白隐逸与入世的矛盾。

如认为此诗中作者并无此矛盾,可以分析毕竟身处大唐盛世,男儿志在四方,立志报国,所以最终“无心恋清境”,离开家乡,“已将书剑许明时”,展现出作者入世的决心。

五、(2022江苏镇江高三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鹊桥仙夜闻杜鹃①

陆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注】①公元1172年(乾道八年)冬陆游离开南郑,第二年春天在成都任职,之后又在西川淹留了六年。这首词当是陆游客居四川时期的作品。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开篇从居住环境写起,“茅檐”“蓬窗”表明寓所的简陋,暗示客居的萧条。

B.“常”点出鹃啼的频繁,啼声分外清晰与刺耳衬托出莺燕间的无声、月夜的静寂。

C.词人“孤梦”被“惊残”,“催成清泪”,可见鹃啼成了心理重负,深感无可奈何。

D.本词借物寓情,以环境的冷落渲染凄凉气氛,以啼声引发人生的感慨,结构谨密。

2.词中说鹃啼“不堪听”,白居易《琵琶行》中则说“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鹏啼血猿哀鸣”,同是鹃啼引发的情感,两者之间有何不同?请结合相关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B2.本诗表达了诗人因为杜鹃鸣叫引起的思乡之情;白诗表达了诗人因为无辜被贬的愤懑之情。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鉴赏诗歌意象情感、结构的能力。

B.“啼声分外清晰与刺耳衬托出莺燕间的无声、月夜的静寂”错误,由“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可知,应该是“莺燕无声”反衬鹃啼显得分外清晰、刺耳。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

《琵琶行》中,“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鹏啼血猿哀鸣”写诗人在谪居之处早晚听不到其它的乐声,听到的尽是杜鹃猿猴那些悲凄的哀鸣。这些声音都使人思绪万千,愁眉不展。诗人通过谪居之地偏僻,环境简陋,表达了诗人因为被贬引起的忧愁愤懑、痛苦无奈。

本诗中,“故山犹自不堪听”写诗人年已半百,一畸零人,漂泊在孤旅的路上,想那只故园的杜鹃,带着故园的山水,让“我”不堪听闻矣。词人客居他乡,听到杜鹃的哀鸣,打动了岁月如流、志业未遂的心绪,更引发了思乡的愁绪。

六、(2022江苏苏州高三阶段练习)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送杨少府贬郴州①

王维

明到衡山与洞庭,若为秋月听猿声。

愁看北渚三湘远,恶说南风五两轻②。

青草瘴③时过夏口④,白头浪里出湓城④。

长沙不久留才子,贾谊何须吊屈平。

【注】①郴州:位于湖南与广东、江西交界处。②五两轻:“五两”是古时测定风力的器具,用鸡毛五两系桅杆顶上而成。“五两轻”指风大。③青草瘴:据《番禺杂编》,“岭外二三月为青草瘴”。④夏口、湓城:二均在郴州以北。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一首送别诗,诗中有哀婉伤感的情绪,但基调并不凄怆,尤其是尾联,表达了作者的乐观豁达。

B.首联写与杨少府共看洞庭山水,秋色萧索,冷月猿啼,渲染了与杨少府依依惜别的伤感之情。

C.颔联运用心理描写,通过忧愁三湘水远,厌恶南风大,将杨少府不愿前行的情感写得细致人微、生动感人。

D.颈联设想在明年春天瘴气起、江水涨之时,杨少府可经夏口、滥城而北归,为尾联做铺垫。

2.赵殿成评点此诗的最后两句:“送人迁谪,用贾谊事者多矣,然俱代为悲忿之词。右丞此篇结句,得忠厚和平之旨。”请结合点评,简要分析尾联传达出的作者的情感。

【答案】1.B2.①作者以贾谊拟杨少府,表达作者对友人才华的肯定、夸赞。②以长沙不久留,表达作者对友人不久就可返回的祝愿。③劝慰友人不须学贾谊吊怀屈原,表达作者对友人被贬谪的宽慰。④本诗的忠厚平和就体现在反用贾谊典故,表现出一种乐观豁达之气。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写与杨少府共看洞庭山水,秋色萧索,冷月猿啼”错,首联是作者想象之景,写友人走后来到洞庭湖所见之景,不是实写眼前所见。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回答时要注意诗题中的“贬”字,作者为被贬的朋友送行,安慰、鼓励朋友乃人之常情。作答时也可先进行联想,然后从具体的诗句中找出依据。

尾联意思是:你此去好比贾谊贬长沙,不会久留,你也不必过于自伤,而去效仿贾谊哀悼屈原的举动。

尾联借用典故抒情,上句运用贾谊做长沙王太傅的典故,将友人与贾谊类比,忠贞爱国、品行高洁却受冤被贬,肯定了友人的才华,表达了诗人对友人遭遇的愤愤不平。

下句写贾谊作《吊屈原赋》之事,“何须”二字为昂扬语,劝慰友人不须学贾谊吊怀屈原,以此安慰朋友,认为朋友不会始终处在被贬的境遇中。

同时肯定友人的才德,表示友人将不会久居郴州,不必效仿贾谊去凭吊屈原,表达作者对友人不久就可返回的祝愿。

尾联借用典故,将杨少府比作贾谊,又反用贾谊典故,用贾谊的典故宽慰朋友,作为受到赏识的才子,远谪郴州的日子并不会太久。表现出一种乐观豁达之气,这正是本诗的忠厚平和所在。

七、(2022江苏常州高三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滞客

郑獬

五月不雨至六月,河流一尺清泥浑。

舟人击鼓挽舟去,牛头刺地挽不行。

我舟系岸已七日,疑与绿树同生根。

忽惊黑云涌西北,风号万窍秋涛奔。

截断雨脚不到地,半夜霹雳空杀人。

须臾云破见星斗,老农叹息如衔冤。

高田已槁下田瘐,我为滞客何足言。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牛头刺地”形象地描写出牛用尽力气拉船的样子,令人联想到干旱的严重程度。

B.“疑与绿树同生根”,不仅写出天旱无法行舟,且流露出对旱情将持续很长的担忧。

C.“忽惊黑云涌西北”的“惊”表现作者久滞后见乌云骤聚大雨倾盆时的欣喜之情。

D.这首诗感事抒怀,在时间推移和空间转换中,暗含人物心理和情绪的起伏变化。

2.“高田已槁下田瘐,我为滞客何足言”一联可以视为全诗的点睛之笔,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1.C2.通观全诗,大部分诗句是从滞客的视角描写久旱无雨的景象和滞留旅中的感受,结句写与田禾枯槁相比,自己因干旱滞留不值一提,流露对农家遭遇天灾的同情,体现出忧民之忧的情怀,卒章显志,提升了作品的格局。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欣喜之情”错误。应是因滞留旅中的焦虑之情。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炼句的能力。

“高田已槁下田瘐,我为滞客何足言”意思是:久旱不雨,田禾枯槁,相比之下,诗人虽成滞客,但也不足道了。

延时既久,从五月到六月没有滴雨,致成大旱。忽地云集西北,这是大雨将临的征兆,大家都在惊喜中翘首长天,伫候雨降。然而,“风号万窍”,呼啸声紧,从四面八方狂吼起来了,卷得“黑云”似“秋涛”奔涌,出现了“截断雨脚不到地”的局面。盼雨雨不至,让人十分焦急。而“半夜霹雳空杀人”,只闻雷响,不见雨点,都给风吹散了,使人陷入了失望之中。唯其是在希望后的失望,才越发显得绝望的悲痛。顷刻间,云消星布,老农面对着这个景象,“衔冤”似的“叹息”不已,可谓哀怨之甚。诗人随着“欲雨”到“断雨”心潮起落,是因为他对农家遭遇天灾的同情,故诗人感叹“我为滞客何足言”,体现出忧民之忧的情怀,卒章显志,提升了作品的格局。

八、(2022江苏苏州高三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以十扇送徐天隐

宋黄庭坚

人贫鹅雁聒邻墙,公贫琢诗声绕梁。

坐客有毡吾不爱,暑榻无扇公自凉。

党锢诸生尊孺子①,建安七人先伟长②。

遣奴送箑非为好,恐有佳客或升堂。

【注释】:①徐稚,字孺子,东汉隐士。②徐干,字伟长,建安七子之一,三国时期魏人。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天隐家里贫穷,但他专心于锤炼诗作,吟诵诗歌的声音绕梁不绝,哪怕家里的鹅雁聒噪,也不受影响。

B.诗人看徐天隐家里夏天没有扇子,考虑到去他家里的客人可能较多,所以送十把扇子给他,还谦虚说自己的扇子不好。

C.徐天隐酷爱诗歌,钻研文艺孜孜不倦,从暑天无扇也感觉清凉可见其丰盈的精神世界,耐得住清贫。

D.东汉读书人仰慕孺子,魏国徐干以诗赋政论著称,诗人用这两个人赞扬徐天隐勤奋好学、淡泊明志,受到人们推崇。

2.黄庭坚评价杜甫的诗“平淡而山高水深”,主张以故为新、平淡有味、涵泳深沉,他的诗学主张在这首诗里如何体现的?请结合这首诗具体分析。

【答案】1.A2.徐天隐不慕富贵,甘于清贫,沉迷学问,即使暑天没有扇子也能感受到诗文和精神世界的清凉。人物的品格隐于诗歌平淡的语言之中,引人回味。诗作看似简单自然,其实颇有艺术上的讲究,颔联、颈联对仗工整,音韵谐和明亮,有衬托、情境化描述,形象有味。颈联用徐稚、徐干的典故,刻画徐天隐,充分展示黄庭坚典故使用上“以故为新”的典型特点。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A.“哪怕家里的鹅雁聒噪,也不受影响”错误,“人贫鹅雁聒邻墙”,一般人生活贫穷,呼喊之声纷乱嘈杂,会打扰的邻居。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

徐天隐家里贫穷,但他专心于锤炼诗作,吟诵诗歌的声音绕梁不绝。“坐客有毡吾不爱,暑榻无扇公自凉”,他不慕富贵,甘于清贫,沉迷学问,即使暑天没有扇子也能感受到诗文和精神世界的清凉。诗人以平淡语言述平淡小事,而人物的高洁品格隐于其中,引人思索,回味无穷。

诗作内容简单自然,其行文构思实颇有艺术上的讲究。“坐客有毡吾不爱,暑榻无扇公自凉”,有无对比,写徐天隐暑天无扇也感觉清凉可见其丰盈的精神世界,耐得住清贫。“党锢诸生尊孺子,建安七人先伟长”,此联人名及典故的选用别具匠心,既对仗,又有深意,以古人衬托今人,别有韵味。

颈联用典。东汉读书人仰慕孺子,魏国徐干以诗赋政论著称,诗人用这两个人赞扬徐天隐勤奋好学、淡泊明志,受到人们推崇。充分展示黄庭坚典故使用上“以故为新”的典型特点。

九、(2022江苏南京田家炳高级中学高三阶段练习)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小题。

送湖南部曲①

辛弃疾

青衫匹马万人呼,幕府当年急急符②。

愧我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