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1页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2页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3页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4页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晚晴选官制度变革的背景、表现、意义2、戊戌变法、清末新政、废八股、废科举的时间分别3、孙中山文官考试思想的评价4、北洋政府时期选拔官员的方式、条件、机构、评价甄别的意义5、评价南京国民政府的公务员制度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的根本是7、新中国干部人事制度的重大改革是8、新中国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标志课前背诵獬豸獬豸——中国古代裁决法律的神兽。相传黄帝曾用这一能明辨是非曲直的神兽来决断疑狱。古代法庭上用它来辨别罪犯,它会攻击无理者使其离去。灋fǎ,许慎《说文解字》释为"灋fǎ,獬豸兽也,似牛,一角,古者决讼,令触不直者"。"灋fǎ":一是公平裁判、明断曲直,乃是我国古代先哲赋予"灋"字的基本涵义;二是"灋fǎ"代表了人民心底的向往:"灋fǎ"应该对任何人公平如水,如遇不平,就应该坚决除去。【课程标准】知道中国先秦时期成文法的产生过程,以及这一时期思想家对德治、法治关系的讨论;知道自西汉起历代王朝法律、礼教并用的统治手段

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概念解析法治:中国古代法治有着“法自君出”的特点,突出君主的无上权威,皇帝的言行就是法律,所以,法家的“法治”是“君权之上”、“国权至上”的法治。礼教:即礼仪教化,礼教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乐文化,因其重视名份,又称名教,即以名为教。礼教思想统治影响中华民族两千余年。对名教系统的破坏行为称为"僭越"。法律着眼于防范与惩处,教化着眼于教育与引导,二者相辅相成。目录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壹1.夏商西周时期夏朝商朝西周《禹刑》《汤刑》《九刑》左传早期国家可能已经有了法律西周统治者建立了以宗法为核心的礼制,同时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材料二:夏商周时期颁行的刑书上只有刑名、刑种的规定,而无确切的罪名,人民对罪与非罪的区别只能依据传统的观念及社会道德、风俗习惯去加以甄别。——武树臣:《中国成文法的起源》习惯法材料一: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行修言道,礼之质也。——《礼记·曲礼上》德治思想的渊源法治思想的渊源一.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材料一: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商有乱政,而作《汤刑》。周有乱政,而作《九刑》

目的:维护西周时期的统治评价:有一定的进步性,对统治者有制约作用,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统治。◎子产作刑书子产春秋时期,郑国的子产“铸刑书”,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法治叔向叔向反对刊布法律,理由是刑罚适用于乱世,公布刑书会使老百姓更注重争端,而不顾道德礼义。德治思考:双方争论的焦点是什么?

子产“铸刑书”引发了辩论,这是早期的德治与法治之争。【课堂探究】叔向为何反对子产“铸刑书”?“铸刑书”有何深远的历史影响?2.春秋战国时期:德法之争(1)第一次德法之争:子产“铸刑书”限制了贵族特权,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平民的利益;

影响:为法家的“以法治国”提供了经验,也为历代王朝法制建设的发展奠基;对维护封建经济基础、促进封建社会的形成起到推动作用。代表人物1人性2治国方案3儒家与法家之争

儒家法家代表人物1人性2治国方案3孔子

孟子商鞅、韩非人性善人性恶为政以德、节用爱人实行仁政、轻徭薄赋实行法治、赏罚分明以法为师、以吏为师VS(2)第二次德法之争:背景:政治: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王室衰微,礼崩乐坏,周王室礼制社会秩序崩坏;现实需要:诸侯国君们寻求治国新思想;经济:铁农具牛耕兴起,解放了生产力,土地私有趋势;思想:学术下移,思想活跃,百家争鸣。(3)评价

因为孔子要用礼乐仁义来求得统一,对战争取反对态度(《孟子·尽心篇》所谓“春秋无义战”),不了解兼并战争客观上正是破坏诸侯割据的旧秩序,走向大一统的必经路程。“仍旧贯(守礼制),何必改作”(《论语·先进篇》),就是孔子保守思想在政治上的表现。——范文澜《中国通史》①儒家思想不适用于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时期;②法家思想既能带来富国强兵的现实利益,又满足了各国君主专制的愿望;③在法家思想的指引下,秦国不断富国强兵,最终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2.春秋战国时期:德法之争

实质:儒家与法家之争是德治与法治之争,实质是在春秋战国王室衰微,大国争霸,礼崩乐坏情况下,诸侯国君们寻求理想治国道路之争。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的不同项目德治法治哲学基础源自儒家思想,以“仁”为基础源自道家思想,以“道”为基础政治思想“礼”是维持社会秩序的工具“法”是维持社会秩序的工具人性论性本善性本恶统治方法重视统治者的教化和道德君主应当实现专制,提倡法、术、势历史观违背当时时代发展趋势符合当时时代发展潮流耕战思想将社会各阶层划分为士农工商主张重农抑商,重本抑末战争观反对不义之战,希望实现礼治主张武力统一,加强中央集权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贰秦朝以法家思想治国,推动了律的编纂1.秦汉时期◎把工作带进坟墓的秦简主人喜◎《云梦睡虎地秦简》局部汉朝沿袭秦律,制《九章律》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思考:汉律承袭秦律,汉律的基本精神与秦律是否一贯?二.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秦汉朝廷还颁布法律文告,称“令”。律和令都具有法律效力。材料二:

案例:“甲父乙与丙争言相斗。丙以佩刀刺乙,甲即以杖击丙,误伤乙。甲当何论?或曰:殴父也,当枭首。判决:董仲舒《决狱》曰:“臣愚以父子至亲也,闻其斗,莫不有怵怅之心,扶杖而救之,非所以欲诟父也。《春秋》之义,许止父病,进药于其父而卒。君子原心,赦而不诛。甲非律所谓殴父,不当坐。”——(宋)李昉编纂:《太平御览》第六卷思考:根据材料二,指出董仲舒判案的依据。这表明汉代法律实践有何特点?引用儒家经典作为审理案件的依据,称“引经决狱”(或春秋决狱)。法律儒家化的开始◎董仲舒1.秦汉时期积极:

1、解决了汉朝立法思想和法家体制之间的冲突2、某种程度上解决了秦朝留下来的法制过于严酷的问题。消极:

1、法律的权威被破坏2、容易陷入主观臆断3、儒家经义的理解不一致。2.魏晋时期材料:《晋律》首先确立“准五服以制罪”的定罪量刑原则,把“五服”制度与法律相结合,凡亲属之间犯罪,在刑法方面的适用原则是:亲属相犯(如杀、伤等),以卑犯尊者,处罚重于常人,关系越亲,处罚越重;若以尊犯卑,则处罚轻于常人,关系越亲,处罚越轻。在民事方面,如财产转让时违反法律,则关系越亲,处罚越轻。

——曾宪义《中国法制史》(1)特点:律令儒家化(以经注律),法律以亲属之间的尊卑亲疏为量刑原则之一。(3)原因:②魏明帝在朝廷设置律博士,命令用儒家思想来解释律令,进一步推动了律令的儒家化。①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儒家知识分子以经注律。思考:“准五服以制罪”的量刑原则是什么?目的是什么?魏晋法律实践有何特点?(2)目的:维护儒家提倡的三纲五常。思考点:汉代以后为什么法律与儒学的结合会越来越紧密?(1)秦朝以法家思想治国,导致二世而亡,后代吸取秦速亡教训,重新审视法家思想。(2)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此后皇帝下诏、大臣奏章无不据用儒家经典,以儒家经义为最高指导思想。(3)儒家知识分子参与法律解释,以经注律,主导律令修纂;(4)为维护统治需要,统治者采取外儒内法统治策略。立法原则立法原则:

亲亲尊尊、纲常礼教、宽刑宥罪(德主刑辅)

原心定罪——根据行为人主观心理动机的善良与凶恶,

来断定行为人是否构成犯罪并给予处罚的司法原则。

志善而违于法者免,志恶而合于法者诛。——《盐铁论》五服制罪“五服”即亲属间血缘亲疏及尊卑,共分五等。

五服制罪原则是:服制愈近,即血缘关系越亲,以尊犯卑者,处刑愈轻;相反,处刑愈重。服制愈远,即血缘关系疏远者,以尊犯卑,处刑相对加重;以卑犯尊,相对减轻。“八议”制度,是八类权贵人物犯罪以后,“大罪必议,小罪必赦”,享受特殊优待,司法机关不得擅做处理的制度。

“八议”自曹魏《新律》始正式载于律文。“八议”制度的出现是礼法结合的产物,贵贱不同罚、轻重各有异,是“刑不上大夫”礼制原则的具体体现。3.唐朝《贞观律》《永徽律》《永徽律疏》即《唐律疏议》

中华法系是指以中国古代伦理法为基础,以《唐律疏议》为代表的中国法律和仿照这种法律而制定的东亚、东南亚等封建国家法律的总称。

中华法系是与大陆法系、英美法系、伊斯兰法系、印度法系并列的五大法系之一。(1)法律:编纂《唐律疏议》①过程:②影响:继承了汉魏以来法律制定和阐释的经验;是中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历代王朝大多以此为蓝本创制自己的法律。③特点:唐律是礼法结合的典范,如对儒家伦理中的“孝”特别重视。全面认识”以礼入法“(律令儒家化)(1)进步性①推动中华法系的形成与发展,进一步弘扬了儒家传统道德伦理;以礼入法,以人为本,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有利于建立相对稳定有序的社会秩序。③促进了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发展。(2)局限性案件审理、定罪量刑走向主观化;加剧了中国古代社会人治的色彩。维护了封建等级秩序;④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三纲五常、家族观念根深蒂固;⑤阻碍了中国近代法治和政治发展;⑥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法律的公平与公正。为什么说《唐律疏议》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在唐律律文及疏议中涉及的与不孝相关的条款有107条,占全部条款的21%左右。——卢楠:《(唐律疏议)之“不孝”一准乎礼》孝道与法律高度结合《唐律疏议》在内容的技术性排序上,是先总则后分则,先原则性制度后具体条文,先实体法后程序法;而在内容的精神性排序上,是先皇室后国家,先中央后地方,先政治后经济,先重罪后轻罪。这与当时的中国社会和国家体制温和,反映出法典与社会同构的立法原理。因此,从立法技术上说,这不仅达到而且代表了那个时代的最高水准。

——张中秋:《为什么说(唐律疏议)是一部优秀的法典》立法水平成熟自辽宋金元迄于明清,刑法律条基本上都以唐律为蓝本。古代朝鲜、日本、越南等国的立法,多半从模仿唐朝法制而来。——据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整理为后世蓝本3.唐朝(2)提倡礼治①标志性法典:732年,颁布《大唐开元礼》②内容:分吉、宾、军、嘉、凶五礼③特点:体系庞大、体例严谨、内容繁复的礼仪法典,秦汉以来封建礼仪制度的集大成之作。(3)社会层面(教化):唐朝政府推广魏晋南北朝以来重视家训的经验,强化基层教化。◎《大唐开元礼》◎《颜氏家训》唐朝的礼乐制度主要体现在开元礼中,……其中吉礼的内容主要是祭祀,宾礼的主要内容是接待周边国家的君主和使节,军礼的主要内容是军事活动中的仪式,嘉礼主要包括成人、婚嫁、朝议、养老等嘉庆仪式,凶礼主要内容则是有关丧、葬及凶年赈抚、劳问疾苦等。

——赵毅、赵轶峰《中国古代史》

叁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三.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1.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清朝法典沿袭《大明律》,同样非常重视例,制定了《大清律例》。宋朝基本沿用唐朝法律体系,制定法律多以唐律为蓝本。编纂于963年的《宋刑统》,其条目与《唐律疏议》基本相同,只是有些内容略有改变。天一阁所藏宋朝《天圣令》,是以唐《开元二十五年令》为蓝本。元朝对唐宋法律整体上弃而不用,但在司法实践中仍广泛援引唐律。明朝以唐律为蓝本制定《大明律》,在司法实践中又特别重视"例",曾数次重修《问刑条例》,而最后一次重修采取"律为正文,例为附注"的形式,开创了律例合编的体例。律为正文

例为附注律378:凡赌博财务者皆杖八十。例378.02:偶然会聚,开场赌窝、及存留之人,抽头无多者,各枷号三个月、杖一百。例378.07:凡民人造卖纸牌骰子,为首者发边充远军。材料一:中国传统的法律体系从秦汉时开始形成。汉律特别强调皇权至上,法自君出……其法制的指导思想为礼法并用,以礼入法,儒家经义成为法理的基础,坚持德主刑辅,先教后刑,奠定了此后法制体系“礼刑一体”的基本框架。——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材料二:在历史的推移和王朝的更迭中,法制虽代有损益,但“诸法合体”、“政刑不分”的旧法律结构形式到清末却始终未变。自古以来,中国的法典基本上是刑法典,但又包含有民法、诉讼法及行政法等法律内容,形成了“民刑不分,诸法合体”、民商不分,实体法与程序法无别的法律结构。所谓“往昔律书体裁虽专属刑事,而军事、民事、商事以及诉讼等项错综其间”,指的就是这种情形。——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新陈代谢》思考:结合材料分析,分析中国古代法律体系的特点?(1)国家主义:古代中国实行君主专制的统治,奴隶社会君主的“命”即法律,封建社会的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实行个人独裁统治,既是最高立法者,又是最高审判官。(2)诸法合一:中国封建时代颁行的法典,基本上都是刑法典,但它包含了有关民法、诉讼法以及行政法等各个方面的法律内容,形成了民刑不分,诸法合体的结构,且始终以刑法为主,并以统一的刑法手段调整各种法律关系。(3)德主刑辅:多种思想的发展对我国古代法律的影响非常深刻,而其中最重要的沉淀物便是“德主刑辅、以礼入刑”的理论和实践。(4)法外特权:封建帝王首先享受法外特权,其次是统治集团的成员,在不危害皇权的前提下,一定程度上享受法外特权。(5)以法治吏:封建专制制度下,中国古代社会所说的人治其实就是官治。为了发挥官治的作用,那就需要治官,控制官吏的权力,防止权力滥用。(1)宋朝:儒学开始向基层渗透,并发展出理学(程朱理学)①发展过程:理学从北宋周敦颐开始,到南宋朱熹集大成,

程朱理学在南宋后期逐步确立统治地位。②传播方式:A.社会层面:通过控制教育与科举,

授徒、书院讲学等方式B.乡里层面:乡约、族规、家训成为

士人教化乡里的范本C.家庭层面:朱熹的《家礼》和《小学》

成为家庭和幼童的行为规范2.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教化乡约——乡里中订立的共同遵守的规约宋朝

宋朝以后,_________投身__________,以______教化乡里明朝乡约改为宣讲________________的“六谕”。六谕主劝谕,但也有禁约成分,使乡约逐渐带有_________;清朝⑴乡约宣讲内容变成了________“圣谕十六条”和_______《圣谕广训》⑵原本由儒学士人发起的教化百姓的乡约,经_____利用和推广而具有约束力,并与_____合流儒学士人基层教化乡约明太祖朱元璋强制力康熙帝雍正帝法律政府思考:哪些力量推动儒学向基层渗透?政府和儒学士人的良性互动乡约作用: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有利于发展生产;有利于促进儒家文化和传统道德的传播。

学思之窗

一、德业相劝;二、过失相规;三、礼俗相交;四、悲难相恤。——《吕氏乡约》

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明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