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课件 【备课精讲精研】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1页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课件 【备课精讲精研】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2页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课件 【备课精讲精研】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3页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课件 【备课精讲精研】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4页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课件 【备课精讲精研】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裁决法律的神兽——獬豸古罗马的司法女神“刑也。平之如水,从水;廌(念zhi四声,古同獬豸,传说中的异兽,能辨别是非曲直),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许慎:《说文解字》灋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课标要求】知道中国先秦时期成文法的产生过程,以及这一时期思想家对于德治、法治关系的讨论;知道自西汉起历代王朝法律、礼教并用的统治手段。礼法之争以礼入法礼法之和先秦秦汉至隋唐宋元明清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一、先秦的德治与法治——礼法之争探究一:先秦时期为何会出现德治与法治的争论?1.夏商周的德治与法治(1)法治传统:早期国家可能已有法律,等级制度森严,贵族拥有解释法律的特权。(2)德治传统:西周为维护等级秩序,建立以宗法为核心的礼制,“敬天保民”思想有一定的进步性。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商有乱政,而作《汤刑》。周有乱政,而作《九刑》。三辟之兴,皆叔(乱)世也。——《左传·昭公》(注:三辟:谓夏、商、周三代之刑法)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礼记·曲礼》王之同族有罪不即市。——《周礼·秋官》思考1:下列材料能够反映出什么信息?周公曰:“君子所(在位),其无逸。先知稼穑之艰难,则知小人(百姓)之依(苦衷)。——《尚书·无逸》思考2:西周统治者的统治思想有什么新变化?目的何在?2.春秋战国的德治与法治子产为形势所迫,“救世”之需,从为政以德转变为立法从严,严刑峻法。思考1:子产临终时的思想发生了何种变化?为什么?(子产临终对后继者的遗言)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故宽难。

——《左传·昭公二十年》(1)背景:东周时期,王室衰微,大国争霸,礼崩乐坏。朝代法律实践活动夏商周《禹刑》、《汤刑》、《九刑》春秋公元前536年郑国子产“铸刑书”;公元前513年晋国赵鞅“铸刑鼎”夏商周时期颁行的刑书上只有刑名、刑种的规定,而无确切的罪名,人民对罪与非罪的区别只能依据传统的观念及社会道德、风俗习惯去加以甄别。——武树臣:《中国成文法的起源》思考2:子产铸刑书有何重要历史意义?公元前536年,郑国子产铸刑书,制定中国最早的成文法。拉开了中华法系的序幕。(2)实践:叔向不愿丧失贵族阶级生杀予夺的特权,认为公布刑法违反“礼治”。子产“铸刑书”,晋国叔向曾写信反对:“昔先王议事以制,不为刑辟,惧民之有争心也……民知有辟,则不忌于上,并有争心,以征于书而徼幸以成之,弗可谓也。……民知争端矣,将弃礼而征于书,锥刀之末,将尽争之,乱狱滋丰,贿赂并行,终子之世,郑其败乎!”——《左传·昭公六年》思考3:叔向为何反对子产“铸刑书”?“铸刑书”有什么深远的历史影响?影响:①子产“铸刑书”限制贵族特权,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平民的利益。②刑书的内容具有鲜明的改革色彩,为法家的“以法治国”提供了经验,也为历代王朝法制建设的发展奠基,成为秦汉以后封建法制的滥觞。③对维护封建经济基础、促进封建社会的形成起到推动作用。【叔向反对铸刑书】学派儒家(德治)法家(法治)理论来源人性本善人性本恶主要观点思考4:战国时期儒家、法家争论的焦点是什么?哪一派更符合时势?焦点:治国手段,儒家主张通过道德礼义教化民众,法家主张以法治国、富国强兵。作用:法家既能带来富国强兵的现实利益,也符合君主专制的需要。商鞅:颁布法令,保护地主阶级利益韩非:法术势;君主赏罚分明,臣民守法奉令;“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孔子: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孟子: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仁者无敌。(3)实质:思想领域的儒家与法家的思想之争贰大一统下的法律儒家化——以礼入法探究二:秦汉以后大一统王朝如何进行社会治理?朝代法律实践活动夏商周《禹刑》、《汤刑》、《九刑》春秋公元前536年子产“铸刑书”;公元前513年晋国“铸刑鼎”。李悝著《法经》;商鞅“改法为律”。秦朝汉朝汉承秦律,律和令都具有法律效力,律为法典,令是法律文告。张家山汉简秦简梳理1:速读教材补全表格,分析秦汉时期的法律实践有何特点?1.秦汉时期的法律与教化云梦睡虎地秦简《秦律》十八种。江陵张家山汉墓《二年律令》;《九章律》。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法家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史记》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汉书》思考1:汉代的国家治理手段有什么特点?这种手段为何能够实现?儒家和法家在强调社会等级差异性方面具有共同特征。(1)儒法合流外儒内法(儒表法里)董仲舒《决狱》曰:甲夫乙将船,会海风盛,船没溺流死亡,不得葬。四月,甲母丙即嫁甲,欲皆何论?或曰:甲夫死未葬。法无许嫁,以私为人妻当弃市。议曰:臣愚以主《春秋》之义,言夫人归于齐,言夫死无男有更嫁之道也。妇人无专制擅恣之行,听从为顺,嫁之者归也。甲又尊者所嫁,无淫行之心,非私为人妻也。明于决事,皆无罪名,不当坐。思考2:两则案例中董仲舒判案的依据有何异同?《春秋》决狱的基本原则是什么?这说明汉代法律实践有什么特色?基本原则:“原心定罪”,根据案情事实来探究当事人动机,体现经义对法律的主动渗透,法律与经义的双向融合。(2)春秋决狱董仲舒《决狱》曰:甲父乙与丙争言相斗。丙以佩刀刺乙,甲即以杖击丙,误伤乙。甲当何论?或曰:殴父也,当枭首。论曰:臣愚以父子至亲也,闻其斗,莫不有怵怅之心。扶杖而救之,非所伊欲诟父也。《春秋》之义,许止父病,进药于其父而卒。君子原心,赦而不诛。甲非律所殴父,不当坐。案例一案例二都依据《春秋》之义,前者为“《春秋》经义”,后者为“《春秋》判例”。朝代法律实践活动秦朝云梦睡虎地秦简《秦律》十八种。汉朝江陵张家山汉墓《二年律令》;沿袭秦律,制《九章律》。魏晋南北朝(当时注律者)“十有余家,家数十万言,凡断罪所当用者合二万六千二百七十二条。”——《晋书·刑法志》主要方式:作用:量刑原则:目的:梳理2:速读教材P47,补全表格,分析魏晋时期的法律实践有何特点?2.魏晋时期的法律与教化魏明帝制《魏律》,设置律博士准用儒学思想解释律令。以经注律亲属之间的尊卑亲疏推动律令儒家化维护儒家的三纲五常(1)实践:“八议"是中国封建刑律规定的对八种人犯罪必须交由皇帝裁决或依法减轻处罚的特权制度。“八议”最早源于西周的八辟,在曹魏的《魏律》中首次入律。议亲,即皇亲国戚;议故,即皇帝的故旧;议贤,即德行修养高的人;议能,即才能卓越的人;议功,即功勋卓著的人;议贵,即三品以上的官员和有一品爵位的人;议勤,即勤谨辛劳的人;议宾,即前朝国君的后裔被尊为国宾的人儒家与法家的法律思想逐渐融合,为后世所继承,最终产生中国古代正统法律思想。古代礼律关系密切,而司马氏以东汉末年儒学大族创制晋室,统制中国,其所指定之刑律尤为儒家化。既为南朝历代所因袭,北魏改律,复采用之。辗转嬗蜕,经由齐隋,以至于唐。实为华夏刑律不祧(tiao一声)之正统。——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论稿》思考:魏晋南北朝的律令儒家化对后世的法制发展有什么深远影响?(2)影响:朝代法律实践活动魏晋南北朝魏明帝制《魏律》,设置律博士准用儒学思想解释律令。唐朝梳理3:速读教材P47,补全表格。地位:继承汉魏以来法律制定和阐释的经验,是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成为历代王朝的立法蓝本。3.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诸臣以律文昉自《唐律》,辞简意赅,容致舛讹,于每篇正文后,增用总注,疏解律义。”

——《清史稿·刑法志》太宗《贞观律》;高宗《永徽律》,后对律文逐条解释,撰成便于官吏使用的《唐律疏议》。《唐律疏议》具有怎样的历史地位?(1)法治李杰为河南尹,有寡妇告其子不孝。其子不能自理,但云:“得罪于母,死所甘分”。杰察其状,非不孝子,谓寡妇曰:“汝寡居,惟有一子,今告之,罪至死,得无悔乎?”寡妇曰:“子无赖,不顺母,宁复惜乎!”杰曰:“审如此,可买棺木来取儿尸。”——桂万荣、吴讷:《棠阴比事原编》因使人觇其后。寡妇既出,谓一道士曰:“事了矣。”俄而棺至,杰尚冀有悔,再三喻之,寡妇执意如初。道士立于门外,密令擒之,一问承伏:“某与寡妇私,尝苦儿所制,故欲除之。”杰放其子,杖杀道士使同棺盛之。讨论:你认为该案要如何审理?这里面隐含了有关《唐律》怎样的信息?特点:唐律是礼法结合的典范(重孝)(2)教化唐代提倡礼治,732年颁行《大唐开元礼》。在社会层面推广魏晋南北朝以来重视家训的经验,强化基层教化。以祭祀之事为吉礼,丧葬之事为凶礼,军旅之事为军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冠婚之事为嘉礼特点:体系庞大、体力严谨、内容繁复的礼仪法典;评价:秦汉以来封建礼仪制度的集大成。思考:《大唐开元礼》有何特点和历史地位?《颜氏家训》作者书名唐太宗《帝范》杜正伦《百行章》李恕《戒子拾遗》叁理学时代的法律实践——礼法之和探究三:宋元明清时期的社会治理有何新变化?朝代法律实践活动唐朝太宗《贞观律》;高宗《永徽律》,后对律文逐条解释,撰成便于官吏使用的《唐律疏议》。宋朝元朝明朝清朝梳理3:速读教材P48,补全表格,归纳宋以后的法律实践有何特点?963年《宋刑统》;《天圣令》以《开元二十五年令》为蓝本对唐宋法律整体弃用,但在司法实践中广泛援引唐律。以唐律为蓝本制定《大明律》,重视“例”,重修《问刑条例》,开创律例合编的体例。沿袭《大明律》,重视例,制定《大清律例》。(1)法治特点:多以《唐律》为蓝本,开创了律例合编新体例。朱熹把封建道德伦理观念和封建国家、法律打扮成“天理”在人间的体现,把违反上述事物的行为贬为“人欲”的产物,从而扯起“存天理灭人欲”的旗帜。——武树臣:《中国法律思想史》朱元璋继承“礼法结合”、“德主刑辅”的思想传统,要求“明礼以导民,定律以绳顽”,就是以封建礼教来束缚人民,用封建刑罚来镇压人民。

——张晋藩:《中国法制通史》思考1:宋明两制定法律的共同目的和指导思想?如何具体实践?目的:强化封建道德礼教对人民的控制、加强中央集权指导:理学。具体实践:儒学士人投身基层教化,以乡约教化乡里。以礼为主要内容的教化之所以能作为国家法律秩序观念向民间传输的渠道,根本原因在于礼与国家法精神和内容的一致性。……通过教化的方式宣扬儒家礼义,乡民们在日常生活中按照礼的要求来行为也就不知不觉地遵行了法的规范。

——汪雄涛:《法律文化视野下的教化——大小传统之间的沟通桥梁》(2)教化乡约约束:理学渗透:思考2:速读教材P48,找出宋代实行基层教化的主要手段?乡约是指邻里乡人互相劝勉共同遵守规约。北宋学者吕大钧、吕大临等兄弟于北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制定《吕氏乡约》是儒学士人教化乡里的范本。控制教育与科举,授徒、书院讲学,理学深入族规家训。南宋朱熹《家礼》、《小学》思考2:【学思之窗】宋以后乡约所讲内容有何变化?总体的发展趋势?特点:原本目的是教化百姓向善互助,后变为宣扬统治者思想,经政府利用和推广而具有约束力和强制力,并与法律合流,逐渐从教化手段沦为统治者的工具。凡同约者:一、德业相劝;二、过失相规;三、礼俗相交;四、患难相恤。—《吕氏乡约》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明太祖“六谕”敦孝弟以重人伦,笃宗族以昭雍睦,和乡党以息争讼,重农桑以足衣食,尚节俭以惜财用,隆学校以端士习,黜异端以崇正学,讲法律以儆愚顽,明礼让以厚风俗,务本业以定民志,训子弟以禁非为,息诬告以全良善,诫匿逃以免株连,完钱粮以省催科,联保甲以弭盗贼,解仇忿以重身命。—康熙帝“圣谕十六条”D1.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