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西南汇”2023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统编版高三总复习
2022年“西南汇”联考2023届高三第一学期开学考
语文总分:150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小题。
根据比较可信的资料,儒这一名词的最早记载似乎见于《论语雍也》。孔子在这里告诫他最得意的学生子夏说:要当就当“君子儒”,千万不要当“小人儒”。由此可见,儒名之起源应远在孔子之前,因为到了孔子的时代,儒这一阶层已发生了相当大的分化,至少形成了“君子儒”与“小人儒”两极阵营。故而,我们可以断定,儒的出现一定是在孔子之前的某一个时候。
在中国学术史上,最早探讨儒之起源的是汉代学者刘歆。据《汉书艺文志》引其《别录》说,儒家这一流派,大概源于“司徒之官”,他们协助国君顺应自然、阐明教化。在刘歆看来,他们这些人学习研究的文化典籍在六经的范围内,特别注重仁义和诚信的事务。他们奉行尧舜传下的治国之道,遵照文王、武王的法制。为增加自己学说的重要性,他们认为这些内容是“道”的最高理论。唐尧虞舜之兴隆,商代和周代之繁盛,仲尼的学说,已经用过且有效果。然而,迷惑的人已经失去儒家学说的精细微妙的道理,邪僻不正的人又随着时世的需要抬高或贬低它,他们背离儒家学说的根本宗旨,随意解说,只求哗众取宠。后来的学者循其道而行,因此,违反五经的本义,将经义搞得支离破碎,儒家学说就渐渐衰亡了。这是邪僻不正的儒者造成的弊病。单就就儒的起源来说,刘歆以上的说法当然并非毫无根据,《周礼大宰》说:“以九两系邦国之民(用九种和协的办法联系天下各国的民众):一曰牧,以地得民;二曰长,以贵得民;三曰师,以贤得民;四曰儒,以道得民……”由此可见,儒之起源甚久,似乎与王官的产生、发展与演变也不无关系。
然而,如果按照清代学者康有为的说法,刘歆佐王莽建新朝出于托古改制的需要而伪造《周礼》,因此《周礼》的说法既没有成为历史事实,也并不可靠。特别是《周礼》中那些井井有条的种种设计,也不能不引起人们对其历史真实性的怀疑。刘歆伪造《周礼》的说法不必尽信,刘歆整理《周礼》的目的在当时的政治背景下显然也不是一种为学术而学术的活动。如果说他依据前人的资料整理《周礼》时排比出一种理想的社会模式,并以儒者“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作为一种政治期待的话,那么我们对此多少应该有点相信。故而近代学者章太炎接着刘歆的研究往下说,以为包括儒家在内的诸子百家实际上都是出于古代的“王官”。他在《诸子学略说》中说:“古之学者多出于王官……是故非士无学,非学无士,二者是一而非二也。”如果从中国古代社会的实际情况来观察,学在官府毕竟是学者公认的事实,故而从这个意义上说,“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虽为推测之辞,但推测的方向似乎并无大错。
(节选自《儒的起源》)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最早记载儒这一名词的文献暂时无法确认,不过根据《论语》中孔子告诫子夏的话可以断定,儒的出现一定在孔子之前。
B.现存史料中,《汉书艺文志》首次比较具体地探讨儒的起源,因此,《汉书艺文志》可以视为最早探讨儒的起源的学术专著。
C.由《论语》中记载孔子的话有“君子儒”“小人儒”的说法可知,在孔子的时代,儒这一阶层已发生了相当大的分化。
D.刘歆对儒的起源做出了谨慎的推测:儒家这个流派,大概出自于古代的司徒官,其功能是帮助国君顺应自然、阐明教化。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紧扣文章标题,先后从儒起源的时间和起源的社会身份两个角度进行论证。
B.因为《周礼》是刘歆伪造的文献,作者并没有充分理由把《周礼》作为论据。
C.本文不仅长于引用文献来分析论证,而且对引用文献采取了客观科学的考证态度。
D.文章末段以包含章太炎在内的学者们的共识肯定了刘歆的观点的合理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康有为认为,刘歆出于托古改制的需要而伪造《周礼》,《周礼》关于儒源于“司徒之官”的说法既没有成为历史事实,也并不可靠。
B.《周礼》中井井有条的种种设计引发了人们对《周礼》历史真实性的怀疑,所以,关于刘歆伪造《周礼》的说法并非毫无依据。
C.刘歆整理《周礼》时,加入了儒者“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的政治期待,排比出一种理想的社会模式,却损害了《周礼》的历史真实性。
D.学在官府是学者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公认的事实,章太炎认同刘歆关于儒的起源的推论,作者也基本认同这一主张。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除夕之夜,舞蹈诗剧《只此青绿》登上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虎年春晚,舞者以绚烂之身,勾勒出如诗如幻的无垠山河,成为了整台晚会的爆点,引得网友刷屏直呼:“美哭了!太震撼了!”
《只此青绿》的出圈密码除去它本身的制作精良外,还涵盖了“穿越”元素、XR全息扫描等前沿科技,还有故宫书画文物的“老网红”《千里江山图》,即便对文博并不了解的人,这下也对《千里江山图》了解一二。如此创新与融合所带来的碰撞,势必会圈粉一大批观众。
但是也应认识到,近年来传统文化元素的节目确实数量不少,真正能做到破圈层的节目还屈指可数。传统文化的节目不是靠流水线打造出来的,眼花缭乱的舞台美术和惊叹的高科技不过是华丽的外衣,能打动人心的内里还是在于制作者如何解读、如何传达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如何采用恰当的方式激发人们内心的文化认同。
一档优秀的传统文化节目,必然是基于对民族文化的理解,对民族文化的自信。文化不是一味地迎合,更是在视野、格局、深度上的引领。国潮风在春晚舞台的“再破圈”告诉了人们,优秀的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等待着我们焕发它们新的活力。
(《再次“破圈”,国潮节目何以成为流量密码》)
材料二
近日,《中国青年报》对2012名受访青年进行调查显示,88.6%的受访青年喜欢国潮风格,92.4%的受访青年期待越来越多的国潮元素出现。对于国潮文化,60.3%的受访青年认为守正与创新同等重要。
受访青年中,“80后”占17.3%,“85后”占16.5%,“90后”占32.4%,“95后”占11.7%,“00后”占22.1%。
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黄合水说,国潮是将大家能够识别出来的中国元素融入商品或服务之中,以获得广大消费者的认同。这里,没有“中国元素”不为“国”,没有一定规模消费者的认同和消费,不成“潮”。
黄合水认为,国潮文化产生的原因有多个方面。首先是经过改革开放几十年,我国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国民的民族自信心空前提高,对国产商品和服务的信任程度也有大幅提高。第二,我国企业经过几十年摸爬滚打,迈过了产品或服务参差不齐、优劣难分的阶段,达到了基本可以让消费者信任的水平。第三,国潮是在新一代消费者中流行的。而新一代消费者成长在中国经济迅速成长、产品质量快速提升的年代,他们对市场上产品的信任度较高。第四,近些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以及中国企业的无情打压,一方面迫使中国企业加强内部销售,另一方面激发了国民的爱国热情,两个方面力量的交织,催生出“国潮”。
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苏俊斌认为,国潮是中国人自己的时尚潮流,国潮的诞生是建立在与其他文明比较之后的自觉自信之上。
(《92.4%受访青年期待更多国潮元素》)
材料三
北京2022年冬奥会从大写意“冬梦”会徽,到雪游龙、雪如意、雪飞燕、冰丝带等场馆设计与命名,从开幕式二十四节气倒计时短片,立春、雪花、不点火之点燃火炬环节设计,到闭幕式折柳送别等场景表演,都高妙地化用了中国传统诗歌、节令文化、迎来送往的待人接物伦理、天下一家、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和合”友善之邦传统,体现了“以少胜多、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和合”的中国传统美学精神,冬奥会将国风、国潮推向世界。
从国潮现象来看,“国潮”体现了三个核心要素:第一,“国潮”,是“国”与“潮”的相融。“国”的指向很明确,在中国的“国潮”即为中国的、中国制造的。“国潮”致力于挖掘、传承传统文化,具有中国文化和传统的基因,体现中国制造。“国潮”的基因是中国文化,但并不仅仅只有传统文化,应该包括中国当代新文化的内容。第二,“国潮”与当下潮流是相融合的,具有时尚感和时代感,但关键是能够引领时尚、引领潮流、引领新的生活方式。“国潮”既有当下性,也有未来性。在这个意义上,“国潮”其实就是一个时代、民族的审美风尚。北京冬奥会中的服装设计体现了文化感、时尚感和科技感,护旗手的服装造型考究、色彩清新、富有中国特色。以中国山水国画元素为背景,运用渐变色彩,同时结合线描手法的艺术形式,用当代设计语言表达国之韵律,让远近虚实的韵律感,铺洒透彻的苍穹蓝,与冬奥会的冰川白相得益彰。第三,“国潮”的主要消费群体是青年人群体。这个消费群体看重的是产品背后附加的文化符号与美学的价值,对国潮产品和国风艺术的消费体现其回归、走近、欣赏国家传统文化的诉求。国潮产品满足的是青年人个性化审美和消费需求,具有青年人标识身份、张扬个性、群体认同的功能。
“国潮”作为一种文化消费潮流,本质上体现的是国民的文化心态、文化观念和审美取向由“西”向“中”,由“俗”向“雅”,由“少”到“多”转变,是伴随中国崛起、文化自信、文化复兴的必然趋势,是中华古典美学精神的回归和当下时代精神的折射。北京冬奥会再一次推动了“国潮”,可以说冬奥国潮谱写了21世纪中华文化复兴的新篇章。
(《冬奥“国潮”:中国文化复兴的新篇章》)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只此青绿》的出圈是因为涵盖了“穿越”元素、XR全息扫描等前沿科技和借助了《千里江山图》的高知名度。
B.《中国青年报》的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受访青年都对国潮充满了期待,其中半数以上都期待老字号国货品牌创意再生。
C.黄教授认为国潮是在对市场产品信任度较高的新一代消费者中流行的,其建立基础是与其他文明比较之后的自觉。
D.北京2022年冬奥会将国潮推向了全世界,是中华古典美学精神的回归和当下时代精神的折射,谱写了文化复兴新篇章。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文化节目需要制作者着力于解读、传达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和恰当地激发人们的文化认同,如此才有可能打动人心。
B.《中国青年报》的调查反映了“国潮”文化的流行给当下青年带来了民族自信心增强、感受到传统文化熏陶等积极影响。
C.近些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以及中国企业的打压,促进了中国企业的自主发展和国民的爱国热情的激发。
D.北京冬奥会在诸多细节处都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学精神,是“国潮”的一次集中展示,有利于世界人民了解中国文化。
(6)综合以上材料,请举例分析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进一步发展国潮文化
三、文学类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飞蛾之死
伍尔芙
这是一个令人神清气爽的早晨。窗户对面,犁耕已经开始。钟片过处,泥土被翻了起来,显得湿溜溜又乌油油。从田野以及更远处的丘陵,一股勃勃生机扑面而来,使双眼难以完全专注于书本。还有那些白嘴鸦,像是正在欢庆某一次年会,绕着树梢盘旋。
一种活力激励着白嘴鸦、掌犁农夫、辕马,影响所及甚至连贫瘠的秃丘也透出了生气。正是这种活力撩拨着飞蛾鼓翅,从正方形窗玻璃的一侧移动到另一侧。这天早晨,生命的乐趣表现得淋漓尽致又丰富多样。相比之下,作为一只飞蛾,而且是只有一天生命的飞蛾,真是命运不济。虽则机遇不堪,飞蛾却仍在尽情享受,看到这种热情不禁引人唏嘘。它劲儿十足地飞到窗格的一角,在那儿停了一秒钟之后,穿越窗面飞到另一角。除了飞到第三然后又是第四角,它还能做什么呢?这就是它能做的一切,虽然户外丘陵广袤,天空无际,远处的房屋炊烟缭绕,海上的轮船不时发出引人遐思的汽笛声。飞蛾能做到的事,它都做了。注视着它的时候,我觉得在它羸弱的小身体里,仿佛塞进了一缕纤细然而洗练的世间奇伟的活力。每当它飞越窗面,我总觉得有一丝生命之光亮起蛾虽小,甚至微不足道,却也是生灵。
然而,正因为它微不足道,正因为它以简单的形式体现了从打开的窗户滚滚涌进并在我和其他人大脑错综复杂的狭缝中冲击而过的一种活力,飞蛾不但引人唏嘘,还同样令人惊叹,使人感到似乎有谁取来一颗晶莹的生命之珠,以尽可能轻盈的手法饰以茸羽之后,使其翩跃起舞,左右飞旋,从而向我们显示生命的真谛。而在目睹飞蛾弓背凸现的模样的同时,看它装扮着又像背负了重荷,因此动作既谨慎又滞重,人们不禁会全然忘记生命是怎么一回事。人们倒是会又一次想到,生命若以另一种不同于飞蛾的形态诞生将可能变成什么,而这种想法自会使人以某种怜悯的心情去观察飞蛾的简单动作。
过了一会儿,飞蛾像是飞得累了,便在阳光下的窗沿上落停。飞舞的奇观已经结束,我便把它忘了。待我抬起头来,注意力又被它吸引了去,只见它在试图再次飞起,可是因为身体已太僵直,要不就是姿态别扭,而只能扑闪着翅膀,落到窗玻璃的底部。当它挣扎着往顶部飞时,它已力不从心了。因为我正专注于其他事情,所以只是心不在焉地看着飞蛾徒劳地扑腾。同时,无意识地等着它再一次飞起,犹如等着一台暂时停转的机器重新开动而不去探究停转的原因。也许扑腾了七次,飞蛾终于从木质窗沿滑下,抖动着双翅仰天掉在窗台上。它这种绝望无助的体位唤回了我的注意,我顿时意识到飞蛾陷入了困境,它的细腿一阵乱蹬,却全无结果,它再也无法把身体挺直。我手持一支铅笔朝它伸去,想帮它翻一个身,然而就在这时我认识到,扑腾失败和姿态别扭都是死之将至的表征。于是,我放下了铅笔。
细腿又抖动了一次。我像是为了寻找飞蛾与之搏斗的仇敌,便朝户外望去。那儿发生了什么?大概已是中午时分。田畴劳作业已停止。原先的奔忙已被静止所取代。鸟儿飞往小溪觅食,辕马立停。但是,那股力量依然聚集在那儿,一股冷漠超然、非人格化、不针对任何具体对象的力量。不知出于什么原因,与枯灰色的小飞蛾作对的,正是这股力量。试图抗拒这股力量,全然无用,我所能做的,唯有看着飞蛾软弱的细腿做出非凡的挣扎,抵拒那渐渐接近的毁灭伟力。毁灭伟力,只要它愿意,本可埋没整个一座城池;除了城池,还可夺去千万人的生命。我知道,与死神作搏斗,世间万物都无取胜的可能。虽说如此,因为筋疲力尽而小憩之后,细腿又抖动起来。这最后的抗争确属英勇超凡,而挣扎又是如此之狂暴,飞蛾竟然最终翻身成功了。在无人过问也无人知晓的情况下,这微不足道的小飞蛾为了维持既无他人重视又无他人意欲保存的生命,竟对如此巨大的伟力做出这样强悍的拼搏,这更使人受到异样的感动。不知怎么的,我又一次见到了那晶莹的生命之珠。虽说意识到一切全是徒劳,我又重新提起铅笔。然而正在这时,确凿无误的死亡症状出现了。蛾体先是松弛下来,旋即变得僵硬。搏斗告终,这微不足道的小生命死了。
看着飞蛾的尸体,我心头充满了惊异感。几分钟之前,生命曾显得那样奇谲,如今死亡也是同样的奇谲。飞蛾端正了身体,安安静静躺在那儿,端庄而毫无怨尤。哦,是的,它好像在说,死神毕竟比我强大。
(有删减)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用带有悲壮的灰色调的描写为读者描述了飞蛾的悲剧命运,强调了其生命的短暂和面对死神的无助无力。
B.第四段中,“我”本想用铅笔去帮绝望无助的飞蛾翻身,但是最终还是因为期待着它能战胜自己而放下了铅笔。
C.文中两次出现“一枚晶莹的生命之珠”,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揭示了生命的美好、纯洁,而又极其脆弱、易损。
D.文中第三人称的“所见”和第一人称的“所思”交织出现,全面展示了飞蛾的生命历程和对“我”造成的影响。
(8)文章为了表现飞蛾形体的纤小、羸弱和精神的坚持,分别从不同方面使用了对比手法,请结合全文分析。
(9)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我”面对飞蛾的心理变化。
四、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程颐,字正叔。年十八,上书阙下,欲天子黜世俗之论,以王道为心。治平、元丰间,大臣屡荐,皆不起。哲宗初,司马光、吕公著共疏其行义曰:“伏见河南府处士程颐力学好古安贫守节言必忠信动遵礼法年逾五十不求仕进真儒者之高蹈圣世之逸民。望擢以不次,使士类有所矜式。”诏以为西京国子监教授,力辞。寻召为秘书省校书郎,既入见,擢崇政殿说书。即上疏言:“习与智长,化与心成。今夫人民善教其子弟者,亦必延名德之士,使与之处,以熏陶成性。况陛下春秋之富,虽睿圣得于天资,而辅养之道不可不至。愿选名儒入侍劝讲,以备访问,或有小失,随事献规,岁月积久,必能养成圣德。”颐每进讲,色甚庄,继以讽谏。闻帝在宫中盥而避蚁,问:“有是乎?”曰:“然,诚恐伤之尔。”颐曰:“推此心以及四海,帝王之要道也。”神宗丧未除,冬至,百官表贺,颐言:“节序变迁,时思方切,乞改贺为愁。”既除丧,有司请开乐置宴,颐又言:“除丧而用吉礼,尚当因事张乐,今特设宴,是喜之也。”皆从之。帝尝以疮疹不御迩英殿累日,颐诣宰相问安否,且曰:“上不御殿,太后不当独坐。且人主有疾,大臣可不知乎?”翌日,宰相以下始奏请问疾。颐于书无所不读,其学本于诚,以《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为标指,而达于《六经》。动止语默,一以圣人为师,其不至乎圣人不止也。张载称其兄弟从十四五时,便脱然欲学圣人,故卒得孔、孟不传之学,以为诸儒倡。其言之旨,若布帛菽粟然,知德者尤尊崇之。平生诲人不倦,故学者出其门最多,渊源所渐,皆为名士。(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八十六》,有删节)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伏见河南府处士/程颐力学好古/安贫守节/言必忠信/动遵礼法/年逾五十/不求仕进/真儒者之高蹈/圣世之逸民
B.伏见河南府处士/程颐力学好古/安贫守节/言必忠信/动遵礼法/年逾五十不求仕/进真儒者之高/蹈圣世之逸民
C.伏见河南府处士程颐/力学好古/安贫守节/言必忠信/动遵礼法/年逾五十不求仕/进真儒者之高/蹈圣世之逸民
D.伏见河南府处士程颐/力学好古/安贫守节/言必忠信/动遵礼法/年逾五十/不求仕进/真儒者之高蹈/圣世之逸民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哲宗,北宋皇帝赵煦的谥号,谥号是人去世后获得的含褒贬的称号。
B.国子监,封建时代最高的教育管理机构,有的朝代兼为最高的学府。
C.有司,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所以称主管某部门的官吏为有司。
D.《六经》,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六部经典。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程颐推崇王道,为官之前曾上书朝廷以王道为心,为官后又劝皇帝将仁心推及四海。
B.程颐受司马光、吕公著推荐,先后出任国子监教授、秘书郎校书郎、崇政殿说书等职
C.程颐重视成长环境对人的影响,曾上疏建议哲宗挑选名儒留在身边,以养成圣贤德性
D.程颐博览群书,严于律己,行动举止都以圣人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终成儒生的楷模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除丧而用吉礼,尚当因事张乐,今特设宴,是喜之也。
(2)平生诲人不倦,故学者出其门最多,渊源所渐,皆为名士。
五、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有美堂暴雨
宋苏轼
游人脚底一声雷,满座顽云拨不开,
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
十分激池金樽凸,千杖敲铿羯鼓催。
唤起谪仙泉洒面,倒倾鲛室泻琼瑰。
【注】①有美堂:在杭州吴山上。熙宁六年初秋,时在杭州通判的苏轼和几位诗友设宴小饮于此,忽遇暴雨,即兴写下此作。②泉洒面:唐玄宗曾谱新曲,召李白作词。白已醉,以水洒面,使之醒后,即时写了多篇。③鲛室:神话中海中鲛人所居之处,这里指海。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起句突兀,诗人不说雷声从空中来,却说从“脚底”出,说明了雷声离人之近,衬托出有美堂位置之高。
B.颈联运用比喻,写景与写意交相并用,气势充沛,从视觉上渲染了暴雨中的西湖湖水几乎满溢而出的神奇景象。
C.尾联用典,以洒泉水唤醒诗仙李白和倾倒鲛屋里满室的珠玉诱人遐想,暗喻奇妙景物可以诱发诗人的佳句美文。
D.这首即景诗以雄奇的笔调、新妙的语言,前赋后比,有声有色地摹写了诗人于有美堂所见骤然而至的急雨之景。
(15)请简要赏析诗歌颔联是如何表现“暴雨”的.
六、情景默写(6分)
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一个人做事需要坚持自我,不因外界的赞誉和非难而动摇心志。《庄子逍遥游》中表明这一观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商隐在《锦瑟》中,借鲛人泣珠和良玉生烟的典故,表现可望而不可即的理想境界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经氓》中表现女子不再相信爱情,直接劝告女性不要沉溺于爱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语言表达(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作为一种新型的美育方式,环境美育让人走进自然环境,生动直观地去接受自然环境的熏陶,①___________地去体验自然环境之美。与以往的审美教育方式相比,环境美育有着自身的优势与现实效用。推广环境美育,并将之视为现有美育体系②__________的组成部分,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作用。
首先,弥补传统审美教育的短板。一般而言,传统的审美教育是以学习或欣赏某种具体门类艺术的方式来展开的。有时这种艺术审美教育因过于强调静观而止于技能教育,有时又因过于强调实践而缺乏切身体验。这两种弊端都让艺术美育的有效性大打折扣。相比较而言,环境美育既有实践的品格又强调切身的体验,能较好地做到知识传授(理性)与审美体验(感性)的平衡与协调。环境美育的出现恰能在体验层面弥补具体门类艺术学习的短板以及静观式艺术审美的不足。当人融入自然环境,以全方位的感官切身地体验自然环境的③__________时,一个人与自然交融合一的意义世界得以敞开。个体生命也会在这种“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审美体验中领会人生在世的价值,促进人格的完善。
其次,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正由于环境美育的体验属性,当接受过环境美育的人对环境进行欣赏时,他们就会意识到必须走进环境当中。这时,环境N自a况个竹黏个使人重加自由自觉地是与人④__________的统一体。这种统一性使人获得与自然更加紧密的黏性,使人更加自由自觉地获得人与自然的亲密性,进而产生对自然的依恋、热爱和尊重感。于是,善待自然的声音便从人心底里主动发出并转化为一种积极行动。反之,破坏环境的行为将为人所不齿,因为这种行为在表面上看是破坏了一处自然对象,但在本质上却破坏了人对自然的情感,破坏了人与自然的亲密与友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系列教育活动实施方案
- Maltose-monohydrate-13C-生命科学试剂-MCE
- 教材管理系统 课程设计
- 教师课堂培训课程设计
- 教师职业角色课程设计
- 教师应该如何课程设计
- 教师创作性戏剧课程设计
- 趣味新算法期末课程设计
- 教学中常见的课程设计
- 故事大王班课程设计
- 消防安全评估投标方案
- 灰坝施工组织设计
- 《跟坏脾气说再见》心理健康课件
- 小学综合实践《我会擦桌子》课件
- 部编小学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感受生活中的法律(第一课时)课件
- 安徽省芜湖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
- 学校人事管理制度改革方案
- 韩国《寄生虫》电影鉴赏解读
- 排球训练总结(4篇)
- 石油和天然气输送行业物联网与智能化技术
- 高考英语高频词汇汇总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