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外礼仪文化
课程简介本课程为学校科学与人文素质教育选修课,学分数2,周学时2,主要讲授中外礼仪文化知识,并进行相关的礼仪技能训练。
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提高大学生的礼仪文化修养,培养举止谈吐得体,文明礼貌的大学生。要求同学们出勤良好,听课认真,积极发言,知行合一,学以致用。
主要参考书1、侯宪举、周俊安编:《实用中外礼仪》,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89年;2、王泽应等编著:《公关礼仪学》,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1年;3、韦维主编:《礼仪教程》,中国科学出版社,2003年;4、彭林著:《中国古代礼仪文明》,中华书局,2004年;5、董保军编:《中外礼仪大全》,民族出版社,2005年;6、刘佩华主编:《中外礼仪文化比较》,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年。7、金正昆:《涉外礼仪教程》(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第一章中外礼仪文化概述文明古国、礼仪之邦、隆礼重义、伦理型文化、礼仪文化财富丰富。礼——规范和制约着朝廷的军国大政——民间冠婚丧祭。
第一节中国礼仪文化发展概述一、中国古代礼仪的萌生与孕育《礼记》:原始社会远古先民的饮食习惯:黍米(粘黄米)、小猪——火上烤熟——地上挖坑盛水(酒罐)———蒯kuai草(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丛生水边,茎可以织席制绳)扎成槌子敲打地面作鼓乐,向鬼神致以敬意。原始宗教:图腾崇拜(动植物或其他自然物)亲密关系,作为本民族、部落的标志和崇拜的对象。中华民族共同尊奉的神——龙(鹿角、蛇头、龟眼、蛇颈、蜃腹、鱼鳞、鹰爪、虎掌、牛耳)
从原始氏族社会向宗法家族社会发展:由自然生物崇拜发展到先王崇拜和祖先崇拜殷商时代:从盘庚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小屯村)到纣亡国,共八世,十二王,273年先王崇拜祖先崇拜鬼神崇拜
殷商时代盛行的先王崇拜和祖先崇拜,是中华民族古代礼仪的重要内容,标志着古代礼仪的形成。二、周公制礼与春秋战国时期人文礼仪的形成
殷纣王亡国给周代君主启示:祭天问卜、求神敬祖也难保江山社稷时代相传,必须重视人伦关系的调适和人际礼仪的建设。人文思潮的出现:“天道远,人道迩”、“敬德保民”、“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一)周公制礼与周代礼仪制度
周公: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制礼作乐工作,为使人们各安其职,各尽其责,周礼依照亲疏、长幼、贵贱、尊卑的标准来确定每一等级不同的礼仪:《左传》:“君令臣共,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妇听,礼也。君命而不违,臣共而不贰,父慈而教,兄爱而友,弟敬而顺,夫和而义,妻柔而正,姑慈而从,妇听而婉,礼之善物也。”周礼:礼制和礼俗礼制——国家规定的典章制度及各种礼节仪式:天子即位、出境、朝聘、会盟、出师、狩猎、祭祀、宴会等;礼俗——未列入礼制,在民间习惯基础上形成的礼仪习俗:婚丧嫁娶、吃穿住行、接物应对、生辰吉日等。(二)孔子与儒家礼仪文化春秋末年,周礼日失其序,“天下无道”,孔子晚年致力于古代典籍的整理删修,包括《周礼》和《仪礼》。孔子的礼仪思想:
1、“不学礼,无以立”,视礼为做人之根本;2、“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礼为判断一切社会成员言行正确与否的道德标准;3、“礼之用,和为贵”,与人为善,建立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是礼的目的所在;4、“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要是没有仁的品德,就不会遵循礼制。仁为礼仪的内在心理基础和道德情感;5、为人以礼,礼貌待人,礼尚往来,并注重仪态、仪表和仪容。孟子的礼仪思想:1、“无恭敬之心,非人也。”视“恭敬之心”为人之根本,“恭者不侮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2、“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3、“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反求诸己,其身而天下归之。”荀子的礼仪思想:1、“国无礼则不正。”“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2、主张在人际交往中以礼仪待人,注意尊敬他人,无论是贤能者或是不肖者都应当予以应有的尊敬。“人贤而不敬,则是禽兽也;人不肖而不敬,则是狎(亲近、亲热)虎也。禽兽则乱,狎虎则危灾及身矣。敬人之道,贤者则贵而敬之,不肖者则畏而敬之;贤者则亲而敬之,不肖者则疏而敬之。”(三)儒家经典“三礼”与“五礼”之仪则
1、“三礼”界说《周礼》、《仪礼》和《礼记》是中国古代乃至世界文明史上三部礼仪学名著。《周礼》:搜集了周王室和战国时期的各种官职制度和名称,详细论述了各种官职的名称和职权范围,记载论述了九州区域划分、乡遂(古代地方行政单位。周代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之自治、授田之制、市肆门关之政、王朝之教育、城郭道路、宫室之制、衣服饮食医药之制以及音乐舞蹈等礼俗。《仪礼》:记载了统治阶级的冠、婚、丧、祭、朝、聘、射、飨诸礼仪,对统治阶级和知识阶层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待人接物等作了详细的规定,是了解和研究春秋战国时期的各种礼仪、制度的宝贵资料。《礼记》:是解说《仪礼》,阐释礼仪的资料,辑录了战国至西汉初儒家的各种礼乐理论及礼乐制度。强调礼仪对于稳定社会秩序、协调人际关系、成就道德人格的重要意义。是了解和研究中国古代礼仪制度、日常礼仪规范和儒家礼仪思想的重要论著。2、“五礼”概述中国古代五种最为主要的礼仪规范和礼节:(1)吉礼:祭祀天神(昊天上帝、日月星辰、风师、雨师);祭祀地祗(社稷、五帝、五岳、山林川泽、四方百物);祭祀人鬼(先王先祖)(2)凶礼:丧礼(对各种不同关系的人之死亡表达自己不同程度的悲伤)荒礼(对某一地区某一国家受到饥谨疫疠的不幸遭遇,国王与群臣都采取减膳、停止娱乐等措施来表达同情)吊礼(对同盟国和挚友,遇有死丧或水火灾害而进行吊唁慰问)桧礼(同盟国中某国被敌国侵犯,城乡残破,盟主国应会合诸国,筹集货给以接济)恤礼(某国遭受外侮或内乱派遣使节前往慰问并给予援助)(3)军礼:
大师之礼(军队征伐)大均之礼(王者和诸侯在均土地、征赋税时的军事检阅、安抚民众)大田之礼(天子定期狩猎时练习战车、检阅车马)大役之礼(筑造城邑、建造宫殿、开凿河渠、建造长堤时检阅民工队伍)大封之礼(勘定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疆界,树立界碑)(4)宾礼:邦国接待宾客之礼诸侯见天子:春见曰朝(商议一年的施政大事)夏见曰宗(商谈治理天下的谋略,决定去取)秋见曰觐(jin去声)(排列比次各个邦国治政的功绩)冬见曰遇(协商统一各自对治政的谋略)会(周天子有征讨大事时,一方诸侯临时朝见天子,协助天子商讨征伐大事,向四方发布政令)同(天下四方诸侯朝见王者,王者发布治政纲领)问(远近诸侯不定期地派遣卿下大夫级使臣向王者问安)视(远近诸侯每隔三年派遣卿一级使臣向王者问安)(5)嘉礼:和合人际关系,沟通联络感情,每逢嘉庆相欢之时就举行。
饮食之礼(1、族宴——平居无事设宴,以叙亲族情谊;
2、族饮——有大事需谋划而设宴共商,集思广益)婚冠之礼(1、婚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2、冠礼——男子二十岁成年行加冠礼,方可出仕做官,成家立业、生儿育女;女子满十五岁时行笄礼,把头发挽成一个髻,用簪固定)
宾射之礼(君王与故旧朋友比试射艺)燕飨之礼(君王以酒食欢宴四方宾客)娠燔之礼(君王把宗庙社稷祭祀之肉赐予同姓之国,表示同享福禄)贺庆之礼(有婚姻甥舅关系的异姓诸侯国有喜庆之事时,君王致送礼物给他们表示庆贺)三、秦汉以后礼仪的演变发展儒家的礼仪思想影响十分深远。(一)两汉时期:“以孝治天下”,建立了“举孝廉”的制度。董仲舒(前179---前104)“三纲五常”:君尊臣卑、父尊子卑、夫尊妻卑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仁、义、礼、智、信东汉历史学家班昭:(约公元49年---120年)名姬,字惠班。
《女诫》,和帝时担任皇后、妃嫔的教师。对女子提出“三从四德”: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妇德(清闲贞静,守节整齐,行己有耻,动静有法)妇言(择辞而说,不道恶语,时然后言,不厌于人)妇容(盥浣尘秽,服饰鲜洁,沐浴以时,身不垢辱)妇功(专心纺绩,不好言笑,洁齐酒食,以奉宾客)
(二)魏晋隋唐时期:颜之推:(公元531——590年)文学家,以儒家传统思想为立身治家之道。《颜氏家训》:是中国古代一本论述家庭礼仪和人生礼仪的重要著作。“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王通:(584——617)哲学家,《中说》(即《文中子》)主张儒、道、佛三教合一,其基本立足点则为儒学。处理君臣、父子、夫妇关系,不仅要有仁义原则,还要有相应的礼仪规范。韩愈、李翱(772——841)唐代散文家、哲学家。曾从韩愈学古文,致力于儒家礼仪传统。《复性书》糅和儒、佛两家思想,认为人性天生是善的。唐代专门用于教育女子的:《女孝经》(陈邈的妻子郑氏编)《女论语》(宋若莘仿《论语》撰成)(三)宋元明清时期:宋代李觏(gou去声):(1009-1059)北宋思想家,反对道家不许谈“利”、“欲”的道德观念。《礼论》认为礼、乐、刑(法律)、政(行政)、仁、义、智、信,皆为礼。张载:(1020-1077)北宋哲学家,“学以变化气质”。《西铭》主张爱一切人一切物,突出儒家孝道,泛爱主义。明清时期礼仪教育读本:《幼学琼林》、《女儿经》、《改良女儿经》、《传家宝》、《菜根谭》、《围炉夜话》、《小窗幽记》教人信守礼仪,倡导处世让一步为高,待人宽一分是福。四、中国古代的“成人”之礼(一)冠礼进入成年的年龄,男子二十,冠而字。冠礼的意义在于“内心修德,外披礼文”。责成其履践孝、悌、忠、顺的德行,成为合格的儿子、合格的弟弟、合格的臣下、合格的晚辈。一、准备:筮日——从此有个好的开端家庙——告先祖戒宾——三天前,告知并邀请亲朋好友筮宾——宾客中德高望重者做正宾,提前一天前往正宾家中特别邀请。赞者——协助正宾加冠的助手,为冠者梳头,用帛巾包好头发。二、行礼一加缁布冠——黑布,永志先辈创业之艰辛。二加皮弁bian去声——白色鹿皮帽,与朝服配套穿戴,比缁布冠尊贵。三加爵弁——赤而微黑的帽,国君祭祀时戴,最为尊贵。三种冠放在三个竹器中,有司,西阶。正宾到西阶下洗手,加冠,祝辞:勉励加冠者树立进德修业之志。敬醴酒并祝辞,冠者拜谢,正宾答拜还礼。取字——三月取名,成年行冠礼时正宾为其取表字。表字与名的字义有联系。如:屈原——名平,字原。冠礼貌行毕,冠者拜见有关尊长。拜送母亲,拜见姑姑、兄姐,拜会国君、乡大夫,乡先生,接受尊长的教诲,“人之有冠,好比宫室之有墙屋,要勤加修整”。主人用醴酒酬谢正宾,“一献之礼”:献——主人向宾敬酒酢——宾用酒回敬主人酬——主人先自饮,然后斟酒再敬主人主人用五匹帛和两张鹿皮、盛有牲肉的礼俎赠送到正宾家中。西汉王朝十分中帝王的冠礼,普天同庆,到汉昭帝时还专门撰写了冠辞,与臣下的冠礼相区别。东汉时肃宗亲临臣子马钜冠礼。南北朝至隋唐,朝廷大臣不知冠礼为何物。唐——宋,曾在品官中实行过冠礼,按照品阶高下,加不同的冠。六品以上,三加一律用冕(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所戴礼帽);六品以下,三加一律用爵弁(古代礼冠一种,色如雀头,赤而微黑,比冕次一级)。北宋大臣、历史学家司马光《书仪》制定冠礼仪式,12——20岁男子可行冠礼。将《仪礼》的《士冠礼》简化,三加礼变为:巾——帽——蹼头(幅巾、折上巾)。南宋朱熹《朱子家礼》:15——20岁男子“能通《孝经》、《论语》粗知礼义之方,然后冠之”。明代洪武元年诏定冠礼,从皇帝、皇太子、皇子、品官到庶人都有冠礼的仪文,皇室成员保持着行冠礼的传统。(二)笄礼笄——古代男女盘头发或男子别帽子用的簪子。女子成年,行插笄之礼。《礼记.
内则》“十有五年而笄,二十而嫁。”宋代士庶女子的笄礼,司马光《书仪》和《朱子家礼》有专门的仪式《礼记.曲礼》:“女子许嫁,笄而字”。一般十五岁。笄礼有母亲担任主人仪节与冠礼相同。五、中国古代的婚礼《仪礼士昏》记载先秦士的婚礼仪式;《礼记昏义》论述了婚礼的人文内涵。(一)婚姻的人文内涵《礼记.昏义》:“昏礼者,将以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两性结合的开始是种族得以繁衍的基础,只有人类的两性结合是通过“礼”的各种形式得以完成的。为杜绝父子共用同一个性配偶的禽兽行为,引导人们正确把握男女之感情,使性情之万世不废,儒家制订了婚姻之礼。儒家认为,自然界的万物是天阳、地阴所化生。男女是社会的阴阳两极,是衍生亿万人类的渊源。婚姻之礼具有稳定家国的意义:《史记外戚世家》:自古帝王之为政得失,往往与其配偶的贤德与否有关。天子与后的婚姻具有垂范天下的意义。《礼记·昏义》“天子理阳道,后治阴德;天子听外治,后听内职;教顺成俗,外内和顺,国家理治,此之谓盛德。官职的设置:
天子(听外治理)后(听内治理)六官六宫三公九卿三夫人九嫔二十七大夫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元士八十一御妻明清故宫皇帝居住之所“乾清宫”,后居住之所“坤宁宫”。把天子和后作为人间阴阳的象征。(二)先秦士的婚礼仪式1、议婚:一般在早晨,到女方父庙举行以下五个仪节:(1)纳采——采择、选择。男家请媒人到女家提亲,得到允诺后派使者到女家致辞,送雁。雁属随阳之鸟,妻从夫之义。雁飞成行,止成列,明嫁娶之礼,长幼有序,不相逾越。(2)问名——询问女子母亲的姓氏,了解对方的血缘关系,以避免同性婚配。同姓不婚成为周代社会的婚姻法则。(3)纳吉——男家得知女子姓氏后,通过占卜得到吉兆,就派使者到女家通报二者属相相配。(4)纳徵——订婚,徵即成,致送五匹玄色(赤黑色)和系熏色(浅红色)的帛(丝织品)。(5)请期——男家通过占卜选定了婚期,为表示对女家的尊重,派使者到女家请求确定婚期,女家谦辞请夫家决定,男家使者就将已经卜定的吉日告知女家。2、亲迎:婚礼的核心,新郎于昏时(日没后二刻)亲自前往女家迎娶新娘(婚),新娘随新郎到夫家(姻)。昏时是阴阳交接之时,含有阳往阴来之意。女子出嫁前三个月必须在公宫或宗室接受女师有关的教育。为婚后生活相夫教子、奉养老人,成为一个合格的内主做好各种准备:贞顺、辞令、容色、丝麻。即后来东汉历史学家班昭对女子提出的:妇德(清闲贞静,守节整齐,行己有耻,动静有法)妇言(择辞而说,不道恶语,时然后言,不厌于人)妇容(盥浣尘秽,服饰鲜洁,沐浴以时,身不垢辱)妇功(专心纺绩,不好言笑,洁齐酒食,以奉宾客)教成之后,于宗庙用鱼、频藻等举行告祭。
父亲在新郎出发迎亲之前也要教导新郎勉励新娘恭敬从事,嗣续先妣(祖母和祖母以上的女性祖先)的美德,自己的言行也要有常法(常理)。新郎乘坐漆车,随行着分乘两辆副车,从役们手持烛炬,在马前开道照明。
女家在祢庙为祖先的神灵设祭,右面放着供神灵凭依的几,新娘在房中朝南而立,姆(女师)站在新娘的右边,陪嫁者站在新娘的后面。新郎到达门外时,新娘的父亲出门迎接,导引他进门。上堂后,新娘的父亲在阼阶(东阶)上面向西而立,母亲在房外面朝南而立。新郎在东房之前,面朝北向岳父行再拜叩首(以头叩地)之礼,然后走下西阶,出门。新娘出房,跟从新郎从西阶下堂,父亲此时再次嘱咐女儿要恭敬从事,孝顺公婆。并赠送衣服、发簪托戒之物,使她今后见物思今,永志不忘。母亲为女儿系好小带、佩巾告诫她要恪守妇道。庶母(父之妾)送她到门内,给她系上盛佩巾的丝囊,告戒她不要忘记父母的教导。新娘登上迎亲的车,姆(女师)为她披上披风。新郎驱车前进,车轮转动三圈后,由车夫代替新郎驾车。新郎乘自己的漆车先回家,再在家门外等候新娘。一直延续到唐代。3、成婚(1)共进第一餐馔食侍者交替为新郎、新娘浇水洗手,赞礼者为新人安排好新婚第一餐馔食:新郎、新娘“供牢而食”(牢:俎或俎中的食物)“合卺(jin上声)而饮”(卺:把瓠剖成两个瓢,夫妻各执一片而饮)新郎、新娘“供牢而食”、“合卺(jin上声)而饮”体现夫妻一体,彼此亲爱之意思。(2)拜见公婆古代称呼公婆为舅姑,婚礼次日的清晨,新娘早起沐浴,穿戴整齐后去拜见公婆。公公在阼阶上即席,婆婆在房门外西侧即席。新娘捧着盛着枣、栗的竹篮,提梁上覆盖着巾,从西阶上堂,到公公席前行拜见礼后,将竹篮放在席上,公公抚摩竹篮,表示手下礼物。新娘又到婆婆跟前行礼,然后将另一只盛着干肉的竹篮放在席上,婆婆举起竹篮,表示受下礼物。
赞礼者代表公公用醴酒向新娘致礼,表示接纳新娘为家庭正式成员。新娘还要向公婆“馈特豚”:进献一只煮熟的小猪。小猪被剖成两瓣,放在青铜铸造成的三足烹饪器具——鼎中,食前取出,分别放在公公、婆婆的(盛牲的礼器)俎上,表示新娘从此开始以媳妇的礼节孝敬公婆。
公婆设食款待新娘及女家的有司等人,并赠送礼物。礼毕,公婆从西阶下堂,新娘从阼阶下堂,表示新娘从此代替婆婆成为家庭的主妇。假如成婚时公婆已经去世,那就一定要在婚后的三个月之内,在宗庙举行“奠菜之祭”。到宋代改为三日而庙见(《朱子家礼》)。有关习俗:(1)“嫁女之家,三夜不息烛,思相离也。娶妇之家,三日不举乐,思嗣亲也。”(《礼记曾子问》)从汉代起,到唐代,婚礼就大肆铺张。(2)穿着方面:新郎穿爵弁服(戴赤而微黑的帽),下着镶有黑边的(丝旁)熏色裳(浅红色);新娘头戴发饰,没有盖头(宋代才出现,一般是请男家一位福寿双全的女亲,用秤杆或纺梭挑起新娘的盖头,后来变为新郎亲人掀起盖头),身穿镶黑边的纯玄色衣裳。两人乘坐的车也是黑色的。(3)“摄盛”——在举行婚礼时,可以有越位的行为。新郎即使是平民百姓,也可以穿爵弁服,即官服,故称之为新郎官。前面“冠礼”:一加缁布冠——黑布,永志先辈创业之艰辛二加皮弁(bian去声)——白色鹿皮帽,与朝服配套穿戴,比缁布冠尊贵。三加爵弁——赤而微黑的帽,国君祭祀时戴,最为尊贵。六、中国古代相见礼
(一)士相见中国古代地位相当的知识分子相见,通过自谦的方式来表示对他人的敬意。《礼记曲礼》:“礼者,自卑而尊人。”不以“挚”,不敢见尊者士以德行相交往,不以钱财衡量友谊。主人应出大门迎接来宾,行在拜之礼。来宾再拜作答。主人作揖请来宾入内,自己先从门的右侧进入,来宾捧着雉从门左侧进入,来宾授雉,主人再拜后受挚。来宾也行再拜之礼。礼毕,来宾出门,主人让摈者向来宾转达希望叙谈之意,来宾返回,与主人相叙谈。来宾告辞时,主人送来宾到大门外,行再拜之礼。礼尚往来:回访一般在来宾拜访的次日。回访者手持作日客人带来的雉,通过摈者与主人对话。将雉奉还将命者——将雉奉还将命者——求见将命者。主人同意后,宾执雉入门,主人行再拜之礼收下雉。事先一定要通过“将命者”(传命者:沟通双方意愿的人)去转达求见之意。求见者得到主人的同意之后,要带着“挚”(见面的礼物)前往拜访。一般用雉(风干的野鸡)作为礼物。取雉不受诱惑、不惧威慑、宁死不屈的特点,来隐喻自己的节操。来宾到达主人大门外时,先通过“摈者”(傧者:引宾客者。协助主人行礼的人)与主人对话。彼此遣辞谦虚敬重,并有固定的辞令格式。宾客亲自登门拜访,主人认为是宾客屈尊的表现,自己不敢当,要“请反”,即请来宾返回,以便自己能前往拜见对方。来宾再次表明在此相见的意愿,主人“再请反”,来宾再三表明求见之诚恳之意,主人再表示接见来宾。来宾执挚而来,主人要“辞挚”,“再辞挚”。不经推辞而“受挚”是自大的表现。(二)士见大夫士见大夫,大夫不必到门外迎接,只需在士进们后行一拜之礼即可。士告辞时,大夫以再拜之礼送别,不必送到大门口。士向大夫献挚大夫三次“辞挚”,仍不能收礼物。如果来宾曾在大夫家做过家臣,那么,来宾进门后要先将礼物放在地上,再向主人行再拜之礼。主人以一拜之礼做答。大夫只谦辞依次就可以收下礼物。宾出门后,主人派摈者送还礼物。宾两次辞谢后,行再拜之礼收下礼物。(三)大夫相见1、下大夫之间:以鹅为挚,鹅身裹着绘有纹饰的布,用绳子系住双足,鹅头朝左。2、上大夫之间:用羔羊,羔羊身体也裹着绘有纹饰的布,四足用绳子两两系住,绳子从羊背上交叉后回到胸前打结。羊头朝左。(四)臣见于国君新的臣子、士大夫首次拜见国君,一定要献挚(幼鹿),要先将挚放在地上,行再拜叩首之礼,国君行一拜之礼作答。国君可以收下献挚,但不必回访和还挚。而旧臣在国君在朝或燕息时,求见国君则不必献挚。国君闲暇时接见臣子——燕见(宴见)时,要注意君臣之位:国君面朝南为正位;国君如不是面朝南,则取其正动面或正西面的方位行礼。国君在堂上,臣子应从靠近国君的台阶上堂。向国君进言时,一定要等国君安坐之后再开口。(五)庶人见于国君国君巡行或田猎到乡间,与庶人见面时,庶人以鹜(家鸭)为挚。本章复习思考题:为什么说中国是“礼仪之邦”?第二节西方礼仪文化的发展演变源远流长的西方文明在近代其影响超过了东方文明,孕育并催生了现代意义上的公关礼仪。
一、古希腊罗马时期的礼仪文化古希腊文化被西方人认为是自己的文化摇篮。(一)希腊宗教和荷马史诗中的礼仪风范
希腊宗教由其希腊神话与传说构成,继承了原始宗教的传统。早期希腊宗教构想出许多具有与人同样的属性和身体的神。如奥林帕斯山上的主神宇斯、太阳神阿波罗、智慧女神雅典娜、美神阿佛洛狄忒、狩猎女神阿耳忒弥斯、农神得墨忒耳、锻冶之神赫淮斯托斯、商业之神赫耳墨斯等等与人相似,可以与人平等商谈,像人一样需要吃喝、睡觉。祭神主要是让神高兴并赐福予人。礼仪简单而自由。每个人只要谦虚恭敬有礼貌,神就会赐福于他。奥林帕斯山上的诸神为所有希腊人共有,只是每个城市又保留着地方神和世代相传的宗教礼仪。荷马史诗既肯定为正义和荣誉而战斗,有向往与歌颂和平,孕育了希腊人文精神和礼仪风范。(二)希腊文明繁盛时期的礼仪思想波斯战争后雅典城邦通过索伦改革和克里斯提尼改革进入全盛时期,产生了许多伟大的思想家。伯利克里(约前495---前429)古代雅典民主派政治家。曾为悼念波罗奔尼撒战争中的雅典死难者而发表“丧葬演说”:“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手中,政治生活是自由而公开的,当我们的工作完毕的时候,我们可以享受各种娱乐,可以提高我们的精神。我们爱好美丽的东西,但是没有因此而至于奢侈;我们爱好智慧,但是没有因此而至于软弱。我们把财富当作可以适当利用的东西,而没有把它当作可以自己夸耀的东西。至于贫穷,谁也不必以承认自己的贫穷为耻;真正的耻辱是不择手段以避免贫穷。我们结交朋友的方法是给他人以好处,而不是从他人方面得到好处。这就使我们的友谊更为可靠。”德谟克里特(约前460----370),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
在社会伦理观上主张:幸福是人生的目的,真正的幸福不在感官享乐而在心神宁静,理性发达的人自能达到幸福的境界。幸福不是神之所赐,神并不存在。人们关于神的观念主要市由于自然界的变异现象(如迅雷、闪电、日食、月食等)所引起的。
政治上强调“在一种民主制度下过贫穷生活,也比在帝王统治下享受所谓幸福好些,就象自由比奴役好些一样。”
教育上,强点要遵循自然,注重练习,认为教育“可以改变一个人”。重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强调仁爱、中道、公正和友谊诸品德。“不爱任何人的人,据我看是也不能为任何人所爱的。”“对人的不幸就不应该嘲笑而应该悲叹。”“智慧有三果:一是思虑周到,二是语言得当,三是行为公正。”
苏格拉底(前469---前399)古希腊唯心主义哲学家。在伦理学方面,最早强调知识和行为有联系。主张有知识的人才具有美德,才能治理国家。强调“美德即知识”,知识的对象即“善”。柏拉图(前427---前347)古希腊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学生,亚里士多德的老师。
在美学上,认为美是真也是善。在教育上,认为教育应该由国家来组织,目的主要是培养统治者。苏、柏二位哲学家有关
“古希腊四主德”:
智慧、勇敢、节制、公正的阐释及他们提出的“善的生活”,对当时希腊人的社交礼仪和立身处世产生了极大影响。智慧:不是一般的知识和能力,而是对善的理念的观照和洞察事物本质的能力,具体表现为管理国家大事,引导芸芸众生向善的知识、能力和技巧。勇敢:是在理性的指导下永远保持对祖国的忠诚,进而不畏恐惧和艰险、奋不顾身的精神或行动。节制:是对自己欲望或情感的控制,做自己欲望和情感的主人。公正:个人的公正指个人灵魂中的智慧、勇敢、节制三部分能够在理性的统辖下各做本分之事,使灵魂达到一种秩序井然的和谐状态;国家的公正指每个人在国家里各司其职,注意自己的事而不干涉别人,从而达到社会的和谐有序。“善的生活”:由快乐与心灵并与智慧结合起来的生活。在生活中既要有快乐,但又不能让快乐不受理性的控制。只有为理性所主宰的快乐才是真正有益身心健康的快乐。亚里士多德(前384---322)古希腊哲学家、科学家,柏拉图的学生。
认为人是政治的动物,能够过有理性的社会生活和合乎道德的生活,主张适度、合宜、无过和无不及的处世态度,指出“爱着朋友的人就是爱着自身的善。因为一个善良人在成为朋友时,也就成为对朋友的善。每一方都是受着自身的善,并且以同等的愿望和快乐回报对方。”二、希腊化和罗马时期的礼仪文化——
欧洲中世纪基督教宗教礼仪希腊化时期:公元前323年亚力山大大帝死亡——公元前30年最后一个希腊化国家埃及落入罗马人手中。(一)哲学、伦理学三大派别:伊壁鸠鲁(前341---前270)——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在伦理观上,主张人生的目的在于避免苦痛,使身心安宁,怡然自得,这才是人生最高的幸福。认为快乐即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烦扰,快乐离不开智慧,更与友谊相关,真正的友谊可以互相帮助,使人免受社会上各种危险的侵害,从而维系自身的安全和相互利益。斯多葛学派:公元前4世纪芝诺(约前336---约前264)创立于雅典,主张顺应自然而生活,提出四海之内皆兄弟的普爱主义思想,强调服从命运和对世界所有人尽责任。怀疑论者皮浪(约公元前365---约公元前275):主张对事物不下任何判断,这样就可避免一切纠纷,保持宁静的生活。只有承认人们所赖以生存的信仰都非真实,都不能带来幸福,才能获得精神上的安乐与宁静。否定知识和科学。希腊民族爱美,罗马民族尚武;希腊宗教促进人们的精神自由和审美品味,罗马宗教则维护了社会秩序和道德风尚。早期罗马人崇拜:天神___朱庇特;战神___玛尔斯,民族化身奎里努斯。
建国之初和征服世界早期,罗马的民风民俗和道德风气均好,其主要特征:爱国主义和对权威的尊崇,表现为勇敢、忠诚、热爱荣誉、自我克制、对神和祖先的崇敬,对国家和家庭的义务感等美德。帝国后期,金钱崇拜和对权力贪婪毁掉了诚实、正直和其他一切美德,法律失控,道德沦丧,统治阶级以观赏野兽撕咬、奴隶角斗等惨景为乐事,甚至比试自杀。
公元391----392年,统治阶级为寻找维护政治统治和精神统治的工具,将基督教宣布为国教。西方历史上的一个新阶段: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基督教成为西方中世纪文明的核心和主宰。1、基督教的主要经典《圣经》:(1)《旧约全书》包括___律法书(摩西五经)、历史叙事、诗歌文学和先知书;题材广泛,涉及宇宙万物和人类的起源、始祖兼并战争、民族大迁徙、王国兴衰、宗教信仰、政治法律问题;体裁多样,包括诗歌、小说、戏剧、散文;富有哲理,既写实,又有浪漫想象,成文西方文学艺术的武库和土壤,广泛传播后,推动了西方语言文学的形成和发展。(2)《新约全书》叙事著作、书信著作、启示书。2、基督教的宗教礼仪:(1)黄金定律——博爱,主张爱人如己。(与中国儒家大致相同)(2)爱、信、望三主德:爱德(上爱天主,下爱众人,包括爱仇人)信德(信仰基督进而皈依天主即上帝和接受上帝藉基督耶稣基督所作启示,相信启示的真理)望德(对天主的信赖、期望之德,期望永远的幸福;确信天主必会满足我们的期望)(3)圣神七恩:敬畏(对天主怀德畏恩,努力避免使天主恼怒不悦的事情)孝爱(对天主保持子女对父母的亲切态度,常思求他的欢心)刚毅(对天主怀有极大的依恃信心,不畏一切困难,能经受考验)聪敏(深刻悟彻信德的奥义,能以天主的眼光去观察事物,超脱世俗事物,全心归向天主)超见(有超越世俗常识的深邃之见,明白天主的爱心因而更具有智慧)明达(进一步认识信仰的真理,领会其真谛和它与自身生活的关系)上智(认识到天主是无限美善和万事万物的最后根源,宁可舍弃一切去追求它、得到它)(4)摩西十诫:除天主外,不可有别的神;爱天主,天主必发慈悲,直至千代;不可妄称耶和华名;当纪念安息日,守为圣日;当孝敬父母;不可杀人;不可奸淫;不可偷盗;不可作假证陷害人;不可贪恋人的房屋、妻子、仆俾、牛驴,并他一切所有。(5)圣事七礼:洗礼(使人分享天主的生命,成为天主的子女)圣体血或圣餐(滋养旅途中的生命)坚振礼(由主教按手并敷油于教徒头上,以坚定信仰,或坚固已分享的生命)告解(起死回生,使罪人重获失去的生命)授圣职礼(使人分享基督的司祭职务)婚配礼(使夫妇与天主缔约,负起造生及传递人类生命的责任)终傅(振奋病人的生命)基督教主张以德报怨,凡事宽容忍让的礼仪观,要求人以谦卑的态度律己,以宽厚的态度待人,化干戈为玉帛,变腐朽为神奇。奥古斯丁的教父哲学和托马斯·阿奎那的经院哲学在论证基督教教义和思想的合理性和权威性过程中,提出了禁欲主义、苦行主义和僧侣主义伦理价值观,强调人应当以禁欲苦行的方式来确认神恩,并使自己获得永生,与神同在。三、欧洲近代人文交际礼仪
文艺复兴作为一场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的运动首先起于意大利,后发展到法兰西、德意志、英格兰和西班牙等国家,出现了许多文化巨人:1、皮科在《论人的尊严》演说中讲道:人是宇宙和世界的中心,造物主并没有赋予人以任何固有的东西,为的是使人自己发展和使人超越于动植物之上。造物主对亚当说:“野兽终身带着它们自母体承受的东西,较高的鬼神是一开始或在开始后不久才成为他们永久的状态的。只有你能够靠着你自己的自由意志来生长和发展。你身上带有一个宇宙生命的萌芽。”文艺复兴使人在发展自然美的同时也注重自身的自然美,行为美。人文礼仪和社会交往礼仪受到重视,并从上流社会向民间传播。人们普遍重视住宅的布置、服装的讲究和仪表仪态,女人用一切化妆所能提供的方法来改变自身的姿容,整洁卫生及文明用语被视为有教养的表现。2、(英)弗兰西斯·培根(1561---1626)著有:《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新工具》等。《论礼节与仪容》:“一个人若有好的仪容,那是于他的名声大有裨益的。”“(仪容)那就好象一封永久的荐书一样”。“不讲求礼仪只能使别人减少对自己的尊敬之心。”3、(英)洛克(1632---1704)著有:《论政府》、《论人类的理解力》等。《教育漫话》:主张培养具有“文雅态度”和“善于处理事务”等品质的“绅士”.品德是精神上的一种宝藏,但,使品德发出光彩的是良好的礼仪(主要指待人接物、处世为人的礼貌、礼节和风度)。他认为礼仪本身就是一种实用的知识。第三节佛教、伊斯兰教礼仪概述
基督教与佛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佛教、伊斯兰教礼仪思想和特有的礼仪规范在古代世界孕育发展并对现当代礼仪产生了相当的影响。一、佛教礼仪思想与规范佛教约起源于公元前6、5世纪之间。创始人:古代印度迦毗另罗卫国王(今尼泊尔境内):悉达多·乔答摩(约前565---前485),后来被尊奉为释迦牟尼。佛:觉悟佛教可谓是认识宇宙和个人真谛,从而大彻大悟的宗教。以无常和缘起思想反对婆罗门的梵天创世说,以众生平等的思想反对婆罗门的种姓制度。佛教经典:《心经》、《法华经》、《华严经》、《金刚经》、《坛经》等。
佛教“四谛(真理)”说:
苦、集、灭、道:苦谛——包括人在内的一切终生都是苦(主要指精神的逼迫性),万物变化无常,众生不能主宰自己。八苦(生、老、病、死、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和五蕴盛苦)。注释:五蕴——人身体有五种东西集合而成:色蕴——组成身体的物质;受蕴——随感官生起的苦、乐、忧、喜等感情;想蕴——意象作用;行蕴——意志活动;识蕴——意识集谛——一切存在都是有条件集合而成的,“十二因缘说”和“孽报轮回说”旨在探求苦的原因、根源。灭谛——用“涅槃”来实现人生苦难的灭寂和解脱。道谛——人追求理想的方法途径,引向灭除痛苦、证得涅槃的正道。佛教道德行为的基本准则是:
“诸恶莫作”、“诸善奉行”。“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十重戒”:身(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言(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意念(不贪欲、不瞋恚、不邪见)“四十八轻戒”:不敬师友戒、食欲戒等。“四摄(引导)”:布施——财施:以金银财宝、饮食衣服等物惠施众生(外财施);以体力、脑力施舍他人(内财施)。法施:顺应人们的请求,将佛法道理将给人听。无畏施:帮助别人战胜面临的困难和危机。
爱语——对人说话要和颜悦色,善言慰喻,说诚实话、质直语、调解语及和善语。利行——时时处处要为别人着想,热心帮助别人,为别人干好事,办实事,使别人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同事——情感上与人民大众达成一片,同甘共苦,同生共死,工作上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生活上艰苦朴素、勤俭节约。“六度”:由生死此岸渡人到涅槃彼岸有六种途径和方法。布施度悭贪——从少到多,从劣到优,持之以恒,不望报酬。持戒度毁犯——忍辱度瞋恚——处横逆违章之境不起瞋,忍辱是万善之源。精进度懈怠——纯粹不杂,勇猛不懈(不怕艰险,勤修善法,诲人不倦)。禅定度散乱——不为哀、毁、誉、称、讥、苦、乐等所动,令心专注一境。智慧度愚痴——闻所成慧(从听闻他人所得);思所成慧(依前闻所得慧而进行深思熟虑,融会贯通,自己思考得来的智慧);修所成慧(依闻和思所得的智慧,修习禅定、由定而明、领悟人生和宇宙的真谛,这是证悟的智慧或至高的智慧)。总之,佛教的礼仪规范要求人们奉行五善十善,以净化自己;广修四摄六度以利于人群。在自利和利他两方面完善自己的礼仪道德修养。二、伊斯兰教礼仪思想与规范伊斯兰:阿拉伯文Islam音译,“顺服”唯一之神安拉之旨意。教徒称为“穆斯林”,意为“归信者”。公元7世纪初阿拉伯半岛麦加人穆罕穆德(570---623)创立。经典:《古兰经》视为安拉启示。主张两世幸福(今世与后世)说、善恶报应说、中庸之道说。要求穆斯林在今世行善修德。行善内容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全部关系。如孝敬父母、尊重亲友和邻里、乐于施舍、救助孤贫、注重礼仪等。“五功”:伊斯兰教五项基本功课的总称
念功——要求穆斯林天天口念“除安拉以外,别无他神;穆罕穆德,安拉使者。”信念虔诚。礼拜时和重要宗教活动时都要念诵;人临终前可亲口念,也可代念。(口念和心念)拜功——礼拜,教徒穆斯林每天五次礼拜(晨礼、晌礼、哺礼、昏礼、宵礼);每周五午后举行“聚礼”(主麻拜);每年开斋节和宰牲节举行“会礼”及各种内容和形式的“副功拜”。礼拜前使自己的身体、衣服和礼拜场所清洁。
斋功——教历9月封斋一个月(病人、旅行者、孕妇和哺乳妇女除外,以后应予补斋)。每个穆斯林在星星升起和太阳落下之前不能吃任何东西,不行房事,戒烟酒,杜绝一切邪念和私欲,待日落之后方可进食,但不能吃得过饱。斋戒满一个月后就是开斋节。十月一日穆斯林沐浴盛装,举行会礼,相互祝贺。
课功——即天课(济贫税),奉主之命而定的宗教税赋,自愿捐赠,带有济贫性质,称为善功。
朝功——朝觐麦加克尔白时一系列宗教礼仪活动总称。教历12月前往麦加集体朝觐克尔白一次,称为“大朝”或“正朝”。在指定地点受戒,巡礼克尔白,奔走于萨法与麦尔卧两山之间,投石,并于12月9日进驻阿尔法特山,集体参加大典。次日为宰牲节,朝觐结束。参加“大朝”的穆斯林被称为“哈只”荣誉称号,享有很高地位。基本礼仪规范:敬畏天主、命人行好、止人干歹、孝敬父母、夫妻和睦、兄弟情谊、诚实公正、团结互助等。宗教禁忌:“自死物、血液、猪肉”是其饮食三戒;禁止高声说话,大喊大叫等。第四节道教礼仪概述
作为土生土长的中国宗教,能体现汉民族古代宗教意识的宗教形式。道教的产生及其历史渊源初创于东汉顺帝(公元126-144)时代,约1800多年的历史。其内容的历史渊源:殷商时期的鬼神崇拜、春秋战国时期的神仙方术、汉末三国时期的黄老道。殷商时期的鬼神崇拜:原始的鬼神崇拜已经发展到以血缘为基础、与宗法关系相结合的祖先崇拜。产生了管理、主持各种宗教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云服务合同服务内容与系统维护
- 2024年度工程监理合同服务内容
- 2024年度C型钢损害赔偿合同
- 2024年度文化传媒推广合同
- 2024年度建筑工程施工用彩钢房租赁合同
- 记录机用纸市场发展现状调查及供需格局分析预测报告
- 2024年度版权转让合同标的为音乐专辑制作
- 2024年度保温板施工风险管理与控制合同
- 2024年度店面租赁合同:甲方出租店面乙方承租并支付租金的协议
- 2024年度办公楼维修基金管理合同:某物业管理公司与某办公楼业主委员会就维修基金管理的合同
- 汽车维修高级工技能培训教学大纲(修改)
- GB/T 12228-2006通用阀门碳素钢锻件技术条件
- GB/T 10781.2-2006清香型白酒
- 新奥集团业务领先模型(BLM)应用实践PP课件
- 备用电源自投装置调试方案
- 《产后访视》教学课件
- 携手耕耘未来课件
- 社区工作者经典备考题库(必背300题)
- 介入治疗质量管理考核标准
- 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模块四-创新成果保护与转化课件
- DB32/T 4401-2022《综合医院建筑设计标准》-(高清正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