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解读
《GB/T 5177.2-1985 工业烷基苯中可磺化物含量的测定》是一项国家标准,用于规定了工业烷基苯产品中可被磺化的物质含量检测方法。该标准适用于以直链或支链烷烃为原料通过催化烷基化反应制得的工业烷基苯产品的质量控制。
根据此标准,测定过程主要基于化学反应原理:将一定量的样品与过量的发烟硫酸(或浓硫酸)在特定条件下进行磺化反应,未反应完全的硫酸可以通过已知方法定量分析,进而计算出能够参与磺化反应的物质总量,即所谓的“可磺化物”含量。这一数值反映了样品中活性较高的成分比例,对于评估烷基苯产品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具体操作步骤包括准备试样、精确称量、加入适量发烟硫酸并保持适当温度下搅拌一定时间使反应充分进行;之后采用适当手段处理反应混合物,分离出剩余的酸,并使用标准溶液滴定法或其他认可的方法来确定其浓度变化,最终换算成每克样品中含有多少毫克当量的可磺化物质。
如需获取更多详尽信息,请直接参考下方经官方授权发布的权威标准文档。
....
查看全部
文档简介
UDC547.52:54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5177.2-85工业烷基苯中可磺化物含量的测定Determinationofsulphonatablemattercontentforindustrialalkylbenzene1985-05-10发布1986-01-01实施:标国家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工业烷基苯中可磺化物含量的测定GB5177.2-85中国标准出版社出版发行北京西城区复兴门外三里河北街16号邮政编码:100045电话:63787337、637874471986年2月第一版2005年12月电子版制作书号:155066·1-24158版权专有浸权必究举报电话:010)6853353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UDC547.52:543工业烷基苯中可磺化物含量的测定GB5177.2-85Determinationofsulphonatablemattercontentforindustrialalkylbenzene本标准适用于测定工业烷基苯的可磺化物原理本方法是采用将工业烷基苯用发烟硫酸磺化,经氢氧化钠中和,用正戊烷(或石油醚)抽提不磺化物。由差减法求得可磺化物的百分含量。2定义可磺化物为在试验条件下能同发烟硫酸反应的烷基化物。3仪器3.1电动搅拌器。3.2三口烧瓶,100ml。3.3水水银温度计,100℃,分度为1℃。3.4液漏斗,60ml。3.55具塞量筒,250ml。3.66虽筒,100ml。3.7虹吸管,内径3~4mm,管端内径1~2mm。4.1I发烟疏酸(配制成含SO。20%),分析纯。4.2!氢智化钠(颗粒状),分析纯。4.395%乙醇,分析纯。4.4正戊烷(或石油醚,解程30~60℃),分析纯。4.5丙酮,分析纯。试验程序5.1精确称取烷基苯样品10g(准确至1mg)于三口烧瓶(3.2)中(小心地加入样品,切勿使样品被在壁上)。在三口烧瓶的中口和一个侧口分别装上揽拌器(3.1)和温度计(3.3)。按烃·酸-1:1.2(质量)称取发烟硫酸(4.1)于滴液漏斗(3.4)中,将滴波漏斗插人三口烧瓶另一例口内。开动搅拌器,速度不宜太快,同时调节水浴温度到51℃。当反应瓶内液体温度升到51℃时,开始滴加发烟硫酸,加酸速变以保持反应温度55±1℃为宜。反应5min后加快搅拌。加酸时间为20min,然后保持温度55±1℃,继续搅拌20min。5.2磺化完成后,将反应物冷却到40℃以下,用14%的氢氧化钠溶被中和到pH7~8(用酚献作指示剂),中和温度控制在50~60℃。然后用80ml热蒸水把反应物定量地转移到具塞最筒(3.5)中,再用50ml乙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提供的标准文本仅供个人学习、研究之用,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 本站所提供的标准均为PDF格式电子版文本(可阅读打印),因数字商品的特殊性,一经售出,不提供退换货服务。
- 3. 标准文档要求电子版与印刷版保持一致,所以下载的文档中可能包含空白页,非文档质量问题。
最新文档
- 暑假安全我负责
- 公共利益共建协议
- 竹架板购销条款协议
- 物料购销合同
- 合同协议合伙范本
- 补充合同补充协议范本
- 工程现场安全管理承诺
- 大型发电机招标公告发布
- 试读者权益保护书
- 保证书服务工商局
- 臀位分娩课件-
- 大学生节能减排科技竞赛作品申报书
- 小学数学北师大三年级上册数学好玩《校园中的测量》活动设计树德小学张三莉
- 大型机械租赁供应商考评表
- 初二数学秋季讲义 第8讲.分式恒等变形 教师版
- 线束检验标准(修订版)
- 三年级数学上册课件-5. 倍的认识 -人教版(共15张PPT)
- 护栏质量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
- 宣传标识牌设计安装施工方案
- 部编版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全册课件》教学精品ppt
- 第三节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3)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