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通货膨胀_第1页
第五章通货膨胀_第2页
第五章通货膨胀_第3页
第五章通货膨胀_第4页
第五章通货膨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章通货膨胀第一节货币一、货币的定义货币(Money)俗称“钱”或“钞票”。日常用语中的钱不一定是指货币。人们对它的态度和评价往往大相径庭:“有钱能使鬼推磨”;“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钱却是万万不能的”;“钱是万恶之源”…。“张三很有钱”“李四挣很多钱”“王五用钱买东西”二、货币的职能1、交易媒介货币的出现,克服了物物交换时要求交换的双方对交换物的欲望双向一致性物物交换,除非一个饿着肚子的裁缝恰巧找到了一个持有食物而又想要买条裤子的农夫,双方便不能成交2、计价单位货币的出现,使人们可以很方便的用货币作为统一的尺度表示所有物品的价值。在物物交换中,没有货币作为通用的价值计量单位,每一种物品的价值,通过与其他物品的交换比例表现出来。

一斤棉花=两斤小米或三斤红薯,交换困难货币来统一表示所有商品的价值,交换方便

3、价值贮藏

扩展了购买力在空间上和时间上转移的跨度。货币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1、实物货币在历史上,许多不同的商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承担过交换媒介功能,其中包括家畜、烟草、铜、铁、金、银等等。史料显示,我国在殷商时期已经出现作为交换媒介的货币。最初使用家畜作为货币,后来改用南洋出产咸水贝。因而,在我国文字结构上,凡是与财货或价值有关的事物,大多从贝。“贡、财、账、贷、赌、购、赎、赐、赔、赚、赝”等等不一而足。三、货币的发展史2、金银货币

虽然在不同国家早期曾经利用不同商品作货币,但是后来普遍转为金属铁、铜、金、银作为货币材料。3、纸币纸币是现代工商业社会中流通的货币。纸币更容易携带和贮存;在票面上印上不同的数字,就可以在体积轻微的媒介物中包含巨大或微小的价值量;利用防伪设计,使得个人不能随便创造货币,从而保证货币供给的稀缺性。国外教科书一般认为,纸币最早在16世纪产生于英国。然而,早在我国的唐宋时期就产生了纸币的雏形:飞钱和交子。四、货币的数量——货币的构成与量度一个经济中能够获得的货币的数量被称作货币供给。一种资产转换为另一种资产的便利程度叫做流动性。货币作为被普遍接受的交换媒介可以随时转换为任何其他的资产形态。因此可以把货币看作具有完全流动性的资产。这样一来,其他资产依据其流动性程度的高低就具有了不同程度的货币性。我们在量度一个经济社会中货币资产的数量时,就需要按流动性的高低划分出不同层次的货币。我国货币量度体系的确定。在上个世纪90年代我国确立市场经济的体制目标,随之而来的新一轮经济高涨带来通货膨胀的压力,使货币量监控成为调节宏观经济的重要课题。在这一背景下中央银行采用国际通用规则,即依据金融资产的流动性强弱,并结合我国的国情划分狭义的货币和广义的货币,我国的货币度量分M0、M1、M2、M3四个层次。中国的货币数量测算口径分类口径货币资产种类M0流通中的现金(currency)M1M0+企业的活期储蓄存款+政府部门、社会机构和部队的储蓄存款+农村储蓄存款+个人信用存款M2M1+城乡居民定期储蓄存款+企业定期存款+外汇储蓄+信托储蓄M3M2+金融债券+商业票据+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中央银行从1994年第四季度开始公布M0、M1、M2数据,M3是考虑到未来金融创新而增设的,目前尚未公布数据。第二节通货膨胀概述1.通货膨胀:信用货币制度下,流通中的货币数量,超过经济实际需要,而引起的货币贬值,和物价水平全面而持续的上涨。Currency通货:在实践中,通货指现金——纸币和铸币,即流通于社会上的货币。一、通货膨胀定义不是指一种或几种商品的物价上升;不是指物价水平一时的上升。指全面、持续的上涨。通货膨胀率:从一个时期到另一个时期价格水平变动的百分比。2.价格指数消费价格指数CPI:ComsumerPriceIndex家庭支出中,购买具有代表性的一组商品,现在要比过去多花多少钱。1993年购买一组商品的所花费的支出是857元,1997年购买同样的商品,支出是1174元,则1997年的消费物价指数是1174/857=137零售物价指数RPI:RetailSalesIndex:反映城乡商品零售价格变动趋势的一种经济指数。二、通货膨胀的分类温和通货膨胀,年物价水平10%以内。严重通货膨胀,10%-100%;奔腾式的通货膨胀。恶性通货膨胀,100%以上,超级通货膨胀。未预期型通货膨胀:价格上升速度超乎意料。预期型通货膨胀:物价有规律的变动。平衡型通货膨胀:每种商品的价格都同比例上升非平衡型通货膨胀:各种商品价格上升比例不完全相同。公开型:通过物价水平统计反映出来。隐蔽型:没有通过物价水平统计反映出来。抑制型:价格管制条件下,通过排队、搜寻、寻租等途径反映出来的通货膨胀。上升速度预料程度价格影响表现形式三、通货紧缩通货紧缩:物价水平的不断普遍下降。通货紧缩是与通货膨胀相对应的经济过程,往往是在通货膨胀得到抑制之后发生的。流通中货币大大少于商品流通需要,特别是货币流通速度下降,社会前景预期普遍不良,总需求<总供给,造成价格水平普遍下降,经济持续萎缩,资产缩水。物价连续下跌,货币供给量连续下降。实质:通货紧缩是“伴随物价下跌而出现的经济衰退”。第三节通货膨胀的成因1.货币供给的过度一、货币数量论的观点:每次通货膨胀都有货币供给的迅速增长。“过多的钞票追逐过少的商品”。对上式取自然对数:lnM+lnV=lnP+lnY关于时间t求微分:dM/M+dV/V=dp/P+dY/Y进一步变形:dp/P=dM/M-dY/Y+dV/V即:通胀率=货币增长率-产出增长率+流通速度变化率MV=PY(费雪交易方程式)即货币供给量*货币流通速度(总支出)=物价水平*实际收入(总收入)二、需求拉动(拉上)通货膨胀需求拉动通货膨胀:超额需求、即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上涨。水平的凯恩斯总供给曲线:总需求增加,不会导致价格上涨,此时资源充足。

y

PAD4

AD5AS需求拉动通货膨胀AD1

AD2中间的常规总供给曲线:总需求增加,价格上涨,是由于劳动、资本等不足,导致成本提高。即供给瓶颈。该区域的通货膨胀被称为瓶颈式通货膨胀。垂直的古典总供给曲线:充分就业。总需求继续增加,导致价格上涨,收入不变。AD3需求拉上通货膨胀的原因PYASADfAD0AD1YfP0P1总供给的增加并不能迅速满足总需求的增加AD0AD1,Y0Y1,P0P1。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无法再增加。原因私人投资增加政府购买增加货币供给量增加YASAD0AD1YfP0P1Y0Y1P膨胀性缺口:实际总需求>充分就业总需求,其间的差额导致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三、成本推动通货膨胀成本推动通货膨胀:又称供给通货膨胀。成本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上涨。

成本推动通货膨胀yPP3P2P1

ADAS三种推动情形最主要。不完全竞争劳动市场中,工会组织、工资刚性等原因,工资过高,工资增长率超过生产增长率,导致成本过高。(1)工资成本推动:个别部门工资增加导致整个社会工资水平上升。工资与物价互相推动,形成通货膨胀。(2)利润推动:垄断利润推动产品销售价格上升。不完全竞争的产品市场中,少数大企业可以操纵商品价格,定价很高,价格上涨超过成本上涨的速度。(3)进口成本推动:进口原材料价格上升而引起通胀。如世界性价格上涨。工资-价格螺旋:工资提高引起价格上涨,价格上涨又进一步导致工资提高的螺旋式上升过程。主要有供求结构、产业结构、生产率结构、开放结构的不平衡。四、结构性通货膨胀:经济结构不平衡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不同的产业部门,生产率提高的速度不同。现代社会经济结构一般不允许生产要素从低生产率的部门向高生产率部门的转移。在没有需求拉动和供给推动的情况下,对某些部门的产品需求过多,造成其价格上涨。通货膨胀螺旋yPP3P2P1ADAS五、供求混合推进型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螺旋)通货膨胀螺旋:大多数人预期到通货膨胀,这种预期会变成现实,使通货膨胀产生一种惯性,具有不断持续下去的趋势。如通货膨胀时期,个人要求工资提高,以保证实际工资不降低;银行贷款要求提高名义利率,以获得一定的实际收益率。只要通货膨胀一发生,成本推动和需求拉动就同时发挥作用。第四节货币数量论一、数量方程式货币数量(M)×货币的平均流通速度(V)≡价格(P)×交易数量(T)

用于交易的货币的情况交易的情况这是一个会计恒等式。二、货币供给和通货膨胀如果将经济中的交易区分为现有资产交易和当期产出交易,且着重考虑后者,那么数量方程就可以表示为以下形式:MV=PY它把价格水平和产出水平同货币存量联系在一起。当其中的V和Y被认为是固定时,这一数量方程就变成了古典货币数量论。对上式两边求时间t的微分可以得到:由于ΔV/V=0,ΔY/Y=0;则:ΔM/M=ΔP/P。可见,通货膨胀率完全是由货币供给的变化率决定的。所以,弗里德曼说:“通货膨胀无论在哪里都是一种货币现象。”三、古典两分法货币数量论反映了古典经济学家的一个共同观点:名义变量的变化对实际变量没有影响。在古典经济学家看来实际变量由经济中各市场的一般均衡来决定,名义变量则取决于货币的供给数量。货币供给数量增加,只会导致普遍的价格水平上升,不会改变商品的相对价格,从而也不会改变厂商和家庭的决策、产出和就业等实际变量。由于这种观点将名义变量与实际变量泾渭分明地分割开来,互不影响,因此被称为古典两分法。四、铸币税如果政府通过发行货币来为其预算开支进行融资,就会导致物价水平的上升,使得公众手中的货币实际购买力下降。这就如同向货币持有者征收了一笔通货膨胀税,通常也被称为铸币税。铸币税往往是政府收入的重要来源,尤其是在特殊时期。其实,货币是政府对民众的一种负债,而民众要得到货币必须提供商品或劳动。政府为了减少负债的实际数量,可以通过发行更多的货币来进行。第五节通货膨胀与利率一、实际利率(Realinterestrate)和名义利率(Nominalinterestrate)利息是资金的回报,是一定时期内获取一笔资金的使用权的机会成本。利率是单位资金的回报,或机会成本。由于通货膨胀的影响,实际利率与名义利率往往不一致。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实际利率(r)=名义利率(i)–通货膨胀率(π)i=r+π

——费雪方程(Fisherequation)费雪方程表明,名义利率的变动由两方面的因素引起:①实际利率的变动;②通货膨胀率的变动。通货膨胀率上升一个百分点,名义利率也会上升一个百分点,这一关系被称为费雪效应(Fishereffect)。

欧文•费雪(Irving•Fisher1867-1947):许多人认为费雪是最杰出的美国经济学家。在耶鲁大学的学生时代,他就崭露头角。从数学、科学、哲学、社会科学到课外活动,费雪不是为学生写讲义赚取生活费,就是得到奖学金并担任学生领袖。1891年,耶鲁的第一个经济学博士学位由数学系授予了他(24岁)。1918年曾任美国经济学会会长,1930年与他人共同创立经济计量学会。今天新古典经济学的资本与利率理论基本上都源于费雪。货币的交易方程式与指数理论也都要溯源到他。

张五常对费雪的评价:此君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经济学者,而纯从可用的理论来衡量,费沙的贡献在历史上无出其右。耶鲁大学名满天下,主要是因为费沙。费沙是经济学中的莫扎特。无论是功用分析、指数分析、货币理论、利息理论,此君皆立竿见影。他平生论著无数,皆天才之作也。费沙是一个超凡的木匠,是文件存档的设计大师,曾莫名其妙奇妙地拿得纽约市的一个医学奖。……数世纪一见的经济学天才费沙,料事如神的费沙,竟然在三十年代的大衰退中破产,由耶鲁大学破例地给他居所。(是的,费沙曾经赚过很多很多钱。)可见学经济千万不存有幻想,认为这学问可以赚钱。二、事前实际利率和事后实际利率所谓事前实际利率是指借贷双方签约时所期望的实际利率。而事后实际利率则是指按照借贷和约上的名义利率所最终实现的实际利率。由于名义利率是人们在签约时所形成的,此时人们尚不知未来的实际通货膨胀率,因此名义利率只能基于预期通货膨胀率进行调整。于是费雪方程式将变成如下形式:

i=r+πe

名义利率将随预期通货膨胀率的变动而变动。三、名义利率与通货膨胀货币数量论认为人们持有货币的动机是为了方便交易,如果经济中货币的流通速度(V)不变,总产出(Y)不变,任何数量的货币供给增加都将导致价格水平的上升,引起通货膨胀。ΔM/M+ΔV/V=ΔP/P+ΔY/Y人们手中持有的货币越多进行交易时就越方便。但是持有货币是有成本的,持有货币的成本就是名义利率。名义利率越高持有货币的成本越高,人们愿意持有的货币量就越少。实际货币需求函数可表示为:

(M/P)d=L(i,Y)根据费雪方程

i=r+πe

可得:(M/P)d=L(r+πe,Y)该式揭示了货币供给影响价格水平的另一路径。货币供给增加导致价格水平上升,引起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导致名义利率提高,名义利率(持有货币的成本)提高导致对货币实际需求的下降,也就是价格水平的进一步上升,直至实际货币供给=实际货币的需求。不仅当前的货币供给变动影响价格,预期未来的价格变动同样会影响当前的价格。第六节通货膨胀的社会成本一、预期的通货膨胀1、经济的混乱;2、人力资源浪费;3、税收扭曲。平衡和可预期的通货膨胀不产生实质影响。即无经济效应。二、通货膨胀(未预期到)的经济效应1.再分配效应不利于依靠固定货币收入维持生活的人。如领取救济金、退休金、依靠转移支付和福利支出的人最显著。依靠工资生活的长期被雇佣者,工资变化缓慢。依靠变动收入的人获得收益。其货币收入与通货膨胀同步增长,甚至要早于通货膨胀三、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1.再分配效应牺牲债权人的利益,债务人获利。发行公债的国家,获利丰厚。对于储蓄者不利。各种形式的储蓄、存款的实际价值下降。有闲置现金的人损失最大。2.产出效应有3种情况(1)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产出增加。存在闲置资源、通货膨胀未被预期且较温和的情况下:促进了产出增加。物价上涨扩大了厂商的利润空间,促进投资扩大再生产,减少失业。(2)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引起失业,产出不增。产出可能不变,可能下降。不存在闲置资源。(3)超级通货膨胀,产出减少,经济趋于崩溃。人们对于信用货币失去信心,货币交易和储藏等作用丧失,交换难以实行,投机盛行。案例:超速通货膨胀——中国的经验

20世纪40年代中国经历的通货膨胀,被经济学家看做是人类历史上15次最有代表意义的超速通货膨胀之一(Paarlberg,1993,第85—96页)。以1936年上半年物价指数为1,到1949年物价上涨幅度竟然超过了一万亿倍,表示物价增幅的天文数字已远远超出人们正常理解能力范围。中国近代史教科书读者大概都记得有关这次超速通货膨胀的著名描述:100元法币1936年能买1头犍牛,1941年能买1头猪,1947年能买1只煤球,1949年竟然只能买100万分之一粒大米了。3.恶性通货膨胀导致经济崩溃这段史实对“什么是超速通货膨胀”提供了中国经验。它既有与其他国家超速通货膨胀类似的发生机制,也有与中国当时历史环境相联系的具体原因。简略地说,导致这次超速通货膨胀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战争环境使当时国民党政府财政支出压力增大,面临严重入不敷出的财政不平衡危机,因而有动机通过滥发钞票来增加收入;另一方面,30年代中期进行的法币改革,为政府通过发行钞票应对财政危机提供了现实可能,最终把内外交困的国民党政府推上了超速通货膨胀的不归路。我们知道,国民党虽然在1927年通过北伐战争统一了中国,但是并未能够结束国内战争。国共之间土地革命战争和军阀之间战争,从20年代后期一直延续到30年代前期,并承接1937年开始的抗日战争以及战后的国共第三次国内战争,直至国民党政府在大陆统治的终结。战争使正常生产和经济秩序受到破坏,政府扩大税收基础受到限制;另一方面,打仗需要耗费大量钱财,军费和其他开支使国民党政府始终面临财政支出压力。不难理解,面临入不敷出困境的国民党政府,始终存在不择手段增加财政收入以支持军需和其他开支的冲动。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在国民党执政的最初十年,通货膨胀并未成为一个严重问题。例如,1927—1936年十年间,上海批发物价仅上涨了约10%左右(谭文熙,1994,第320页)。虽然也面临战争环境,但是物价水平没有大幅度上涨,这一现象与当时国内外多方面因素有关。关键一条是当时中国实行银本位货币制度,在贵金属为本位的货币制度下,政府缺乏任意扩大货币供应量的现实手段,因而在利用通货膨胀手段解决收入不足上受到客观条件限制。然而,这一制约条件随着国民党政府1935年实行货币制度改革而彻底改变。1935年币制改革的核心措施,是由官方指定三家银行(后来扩大到四家)发行钞票,取代银本位货币,钞票成为具有“无限偿还能力”的“法币”(贾秀岩、陆满平,1992,第58页)。应当肯定,从金融系统演进和经济发展需要的长期趋势看,我国1935年法币改革具有积极意义。然而,历史进步可能与历史灾难相联系。币制改革在为经济运行提供了更有效率交换媒介的可能性同时,也为政府在短期超越税收和借债能力扩大开支提供了现实可能性。法币流通不久,货币供应量就加速上升。1940年底的法币发行量已经相当于1937年上牛年的5.6倍,只是由于当时公众通货膨胀预期比较低,物价上涨低于货币供应量上升幅度。随着政府后来变本加厉地滥发法币获取收入,通货膨胀便如脱缰之马,货币供应量也不得不随之飞涨,通货膨胀自我锁定在加速上升螺旋之中,最终导致金融崩溃并加速了国民党统治终结。(1)有利论:温和通胀,利于经济发展不可缺少。货币幻觉:Monetaryillusion

人们不是对收入的实际价值作出反应,而是对用货币表示的名义价值作出反应。幻觉:短期内,当名义工资不变、但实际工资下降时,人们感觉不到工资下降。政府支出增加引起价格上涨,短期内,工资水平不会同步调整,实际工资下降,企业对劳动的需求增加,就业和产量增加。4.通货膨胀的有利论与有害论(2)有害论:通货膨胀政策是饮鸩止渴。4.通货膨胀的有利论与有害论四、治理通货膨胀的对策(1)货币政策。减少货币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