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遇与挑战 把握新国情,全面深化改革_第1页
机遇与挑战 把握新国情,全面深化改革_第2页
机遇与挑战 把握新国情,全面深化改革_第3页
机遇与挑战 把握新国情,全面深化改革_第4页
机遇与挑战 把握新国情,全面深化改革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机遇与挑战

把握新国情,全面深化改革马克思主义学院

赵军祥一、当代中国的新国情二、当前中国发展的战

略机遇与挑战三、全面深化改革本讲的主要内容

一、当代中国的新国情美国皮尤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44%的美国人认为中国现在是“世界头号经济强国”,仅27%的人认为美国才是。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环球网举行的题为“中国是世界强国吗?”的调查,约八成网友认为中国还不是世界强国。“人口多、底子薄”是长期中国的国情

毛泽东:中国大约还有百分之九十左右的分散的、个体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这是落后的,这是和古代没多大区别的。我们还有百分之九十左右的经济生活停留在古代。(1949年)毛泽东:一穷二白(《论十大关系》)毛泽东:中国人口多、底子薄、经济落后(1962年)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的巨大进步1952年至2008年,扣除价格因素,我国GDP以年均8.1%的速度增长;1980——2015年GDP年均增长9.72%经济总量增加77倍,位次跃升至世界第二。城乡居民储蓄增加2.5万倍,人民生活由贫困迈向总体小康。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49年的不足100元提高到2016年的33616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44元提高到12363元。2008年底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达21.8万亿元,比1952年底增加2.5万倍。1978年全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仍有2.5亿左右,约占全部人口的四分之一;到2016年末,减少为4335万人,贫困发生率降至1.6%。联合国和世界银行认为,近30年来全人类扶贫事业成就中,三分之二应归功于中国。1950年国家财政收入只有62亿元,2016年达到159552亿元,比1950年增长了约2573倍。新中国成立60年来的巨大进步2010年,中国就超过了美国,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2012年在世界500种主要工业品中,中国有220种产品产量位居全球第一位。生铁产量为6.58亿吨,占全球总产量的59%;粗钢产量为7.17亿吨,占全球15.5亿吨粗钢产量的46.3%;煤炭产量为36.6亿吨,占全球总产量的一半;水泥产量为21.84亿吨,占世界总产量的60%以上;电解铝产量为1988.3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65%以上;精炼铜产量582.35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24%;化肥产量6840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35%;

化纤产量7939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70%;平板玻璃产量7.14亿重量箱,超过世界总产量的50%;工程机械销售总额达590亿美元,占世界总量的43%;汽车产量1927.18万辆,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25%;造船完工量6021万吨,占到世界总造船量的41%;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的巨大进步彩电、手机、计算机、冰箱、空调、洗衣机、微波炉、数码相机占产量的48.8%、70.6%、68%、65%、80%、44%、70%和65%;中国早就成为世界第一大服装生产国,第一大纺织品出口国,第一大鞋类出口国,第一大家具出口国,第一大食品生产国……;中国的粮食产量世界第一,在全球19种主要农产品中,中国雄居世界第一位的有12种;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为3.87万亿美元,超过了美国的3.82万亿美元,首次成为世界第一大进出口贸易国中国外汇储备3.31万亿美元,长期稳居世界第一位;中国是第一通讯大国,电话用户、移动电话用户居全球第一位,宽带及移动互联网用户居世界第一位,网民规模世界第一,电子商务参与人数世界第一;中国是第一科技人力资源大国,截至2009年,中国科研院所3775个,中国科技人力资源5100万人,位居世界第一;研发人员总量196.5万人年,居世界第二位;技能劳动者总量突破1亿人,其中高技能人才达到2630万人;时速达200公里以上的高速铁路里程已接近13000公里。运营里程、运行时速、在建规模、发展速度,均位居世界第一;第一港口运输大国,全球港口货物吞吐量前十位排名中,中国“军团”包揽了8个席位;新中国成立60年来的巨大进步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仅为10.6%,城乡之间处于严格的分割状态。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进入加速发展时期,2016年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到57.35%。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人口80%以上是文盲,学龄儿童入学率只有20%左右。2016年,我国全年研究生教育招生66.7万人,在学研究生198.1万人,毕业生56.4万人。普通本专科招生748.6万人,在校生2695.8万人,毕业生704.2万人。科技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2016年,我国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15500亿元,比上年增长9.4%,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2.08%,科技成果大量涌现。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地区缺医少药,人民健康水平低下。经过60年的建设,我国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体系初步建立,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1949年全国每千人拥有医院、卫生院床位数为0.15张,2016年末达到5.4张。居民平均预期寿命由1949年的35岁提高到2016年的76岁,在世界同等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中居于领先地位。面对这样一份成绩单,我们没有理由不骄傲。但疑问也由此产生:其一,中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不是该结束了?其二,中国还是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胡锦涛:三个没有变2011年,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当代中国国情基本国情

走过60年现代化之路,经历30年经济强劲增长之后,中国国情正发生着深刻变化。在现代化进程中,中国所遇到的困难之大、矛盾之多、问题之复杂,使我们很难从国际上找到现成的发展模式和经验来解决自身的问题,我们只能从中国国情出发。当前的国情,又是怎样的呢?1、GDP总量虽然世界第二,但人均仍处在世界后列第一,GDP总量虽然世界第二,但人均仍处在世界后列2016年为8141美元,与世界平均的差距在不断缩小。但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16年公布的世界各国家和地区人均GDP的排名来看,中国在世界排名第71位,位次仍旧比较靠后。2、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仅在总体上达到小康世界银行2008年宣布,将国际贫困标准从每天生活费l美元提升至1.25美元。按国家最新贫困标准计算,全国贫困人口数量和覆盖面也由2010年的2688万人扩大至1.28亿人,占农村总人口的13.4%,占全国总人口(除港澳台地区外)的近1/10。中国贫困人口数量和覆盖面,超过了除俄罗斯以外的任何一个欧洲国家人口数量,这也意味着,中国仍然属于发展中国家。3、民生不断得到改善,但收入差距继续拉大伴随民生的不断改善,我国居民的收入差距却在不断拉大。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从2000年开始,我国基尼系数已超过0.4的警戒线,目前已超过0.48。我国目前20%的高收入者占有社会财富的53%,20%的低收入者占有的社会财富不到3%。2016年江苏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95394元,而同期甘肃省仅为14670元,相差6.5倍。单以北京为例,2016年北京GDP近2.5万亿元人民币。人均GDP超过17271美元,居民贫富差距最高在20倍左右,一般收入差距在8—12倍之间。4、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但地区差距不断拉大

2008年,东部地区以占全国9.5%的土地面积和占全国40%的人口,创造了占全国58.4%的地方生产总值,中西部内陆地区则以占全国90.5%的土地面积和占全国60%的人口,仅创造了占全国41.6%的地方生产总值。一份来自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报告对中国的地区不均衡做过这样的描述:“如果贵州是一个国家,那么它的人类发展指数仅超过非洲的纳米比亚,但是如果把上海比做一个国家,其人类发展指数则与发达国家葡萄牙相当”。5、三农”问题依然严峻,城乡差距依旧突出现阶段中国农村人口仍有6亿,占世界总人口的14%,约占世界农业人口的35%,说明中国仍是个农业大国。1991年—2006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增长率为7.9%,农民仅为4.9%。201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3616元,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仅为12363元,差距大近3倍多。

大中型城市的电脑拥有率已达到百户80台的水平,几乎和发达国家相媲美时,农村居民每百户拥有的电脑也还不到5台。从其他耐用消费品拥有量看,每百户城镇居民拥有洗衣机94.7台,农村居民为49.1台;每百户城镇居民拥有电冰箱93.6台,农村居民为30.2台;每百户城镇居民又有照相机39.1架,农村居民为4.4架;每百户城镇居民拥有空调100台,农村居民为9.8台;每百户城镇居民拥有移动电话137部,农村居民为50.2部。2008年,城市人均生活用电量约为400千瓦小时,农村只有100千瓦小时,人均用电量不到城市的三分之一。6、就业问题压力巨大按照联合国关于就业的统计指标,其分类中包括一项关于劳动年龄人口的划分,即16岁—59岁的人口。在这一档中,中国2016年的统计数据是9.07亿。这个数字比世界上最发达的美、日、德、法、英、意、加七国的人口总数还要多3亿,足见中国面临的就业压力有多大。中国的大学毕业生每年都在以六七十万的速度递增,已从2003年的212万达到2016年的770多万。今后中国每年都将有800多万大学生毕业,他们都需要工作。现在高中毕业标准年龄是18岁,大学毕业标准年龄为22岁,18岁和22岁的年轻人加在一起就有1200万人需要就业。中国年轻人一年的就业需求相当于欧洲一个国家的需求。7、人口老龄化成为潜在的巨大挑战按照联合国的标准,如果一个国家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总数比例超过10%,就算是老龄化社会。2016年底,中国60岁以上人口总数达到了2.3亿,这意味着全世界每4个老人、全亚洲每2个老人中,就有一个是中国人。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劳动力的抚养比试20︰1,据测算,到2025年,抚养比将可能达到2︰1,也就是说2个劳动力就要抚养一个老人。到21世纪中叶,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是美国老年人口的4.4倍,且几乎接近美国的总人口数。8、资源环境保护任务艰巨目前,中国正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阶段。未来15年,随着人口增加、城镇化水平提高、经济总量扩大,按现在的资源消耗和污染控制水平,污染负荷将增加4—5倍,资源环境压力巨大。随着我国居民消费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电子电器、房屋及汽车等家用消费品的增长速度还要加快,废旧家用电器、建筑废弃材料、报废汽车和轮胎等的回收和安全处置将成为未来10年乃至更长一段时间内一个重要的环境问题。当代中国国情上述情况说明,经过30多年的飞速发展,对于中国而言,改变的是地位、不变的是定位。我国依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所达到的小康依然是低水平、不全面、很不平衡的小康。我们很难从国际上找到现成的发展模式和经验来解决自身的特殊发展问题,我们只能充分了解、深刻认识,并牢牢立足于中国基本国情,看待和解决我们遇到的一切问题。当前中国发展

的战略机遇与挑战二(一)重要战略机遇期战略机遇期

战略机遇期通常是指由国际国内各种因素综合作用形成的,能够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良好条件和契机的,并对其国际地位、历史轨迹等产生长远和深刻影响的特定历史时期。1、战略机遇期及相关理论

1925年,前苏联经济学家尼古拉·康德拉季耶夫就发现了这种周期:世界经济存在为期50—60年的长波,并分为上升期和下降期两个阶段,每一阶段分别为20—30年。在转换阶段,会发生巨大的动荡。康氏长周期理论

1、有关战略机遇期的理论

当代,很多学者都注意到了全球政治经济体系的周期性波动,以及伴随着周期性的波动,全球政治经济体系中权力发生周期性的分散与集中。当代西方最著名的国际关系和国际政治经济学学者之一,美国学者罗伯特·吉尔平在《世界政治中的战争与变革》一书中进行了很好的论述。

1、有关战略机遇期的理论“在相互依存的世界经济的早期阶段,极化效应压倒扩散效应。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外围经济效率的提高,中心地区经济成本的增加,扩散就会取代极化。若干外围国家的经济得到发展,并且比中心国家更迅速地实现工业化。这种情况出现之后,新兴的外围经济和衰落的中心经济之间竞争加剧,从而威胁到自由经济体系的稳定。”——罗伯特·吉尔平1、有关战略机遇期的理论世界市场的极化时期,是世界市场权力集中的时期。在这个时期经济中心集中在一个或数个国家之中,国际间垂直分工明显,发达国家在分工中占据着主要的高工资职位。而在扩散化的时期,资本、技术扩散到体系内的更多国家与地区之中,这是一个权力流散或者转移的时期,这个时期国家间的竞争激烈,各国国内社会逐渐失衡。世界经济原先的主导国家逐渐失去竞争优势,各国展开激烈的经济竞赛,与此同时,各国的国内贫富分化加剧。

五个康氏长周期19世纪下半叶,其技术动力是蒸汽机以及纺织工业,霸权国家是英国。20世纪上半叶,其技术动力是钢铁与铁路,霸权国家仍然是英国。20世纪下半叶,其技术动力是电和化学,霸权国家转为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其技术动力是石油和汽车,出现了一个全球经济的高速增长期,霸权国家仍是美国。第五次长周期发生在1990年之后,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出现,信息技术等正在逐渐改变世界。康氏长周期应具备的条件一般认为,康氏长周期与产业革命的技术创新密切相关。在每一个康氏周期的繁荣期与萧条期的转换阶段,都会出现重大的科技创新。在一轮科技创新出现之后,科技创新的中心国家获得该科技创新所带来的大部分利润。随着科技创新的扩散,利润随之扩散,并且引起国家之间的激烈竞争。一个国家的战略机遇既要有和平又要有发展。所谓战略机遇期就不能是短期的,而是要能够支持一个大国在一个较长时段内,从现有的国际体系中不断汲取发展的资源,同时国家要有一个安定和平的战略环境。因而,新兴大国的战略机遇期一般既与发展有关,又与和平有关。这两个方面都与世界经济的长波有着密切的联系。2、我国面临的战略机遇2002年5月31日,中共中央在党的十六大开幕之前指出:“纵观全局,二十一世纪头一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是中央高层首次正式提出“战略机遇期”的概念。党的十六大报告再次对这一论断进行了阐述,指出“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对中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2010年,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再次确认这个论断,“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中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为什么说中国处于战略机遇期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我国仍然具备难得的机遇与有利条件,仍然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具体可从国际、国内两个方面来看:(1)从国际来看,总体上有利于中国的发展第一,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不可逆转,制约霸权主义因素在增加,我国能够继续赢得和平发展的战略机遇;第二,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不可逆转,国家间“利益共同体”凸显,我国能够继续赢得互利合作的战略机遇;第三,世界文明多样性趋势不可逆转,各国思想文化交汇并存,我国能够继续赢得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机遇;第四,新的科技革命趋势不可逆转,大国之间科技竞争加剧,我国能够继续赢得加快科技创新的战略机遇;第五,国际体系变革趋势不可逆转,新兴国家活跃于世界舞台,我国能够继续赢得参与国际关系重组的战略机遇。

(2)从国内来看,近40年的快速发展为利用

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奠定了雄厚物质基础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更加成熟;第二,经济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更加强固;第三,市场需求潜力巨大;第四,中国经济发展总体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掉下去?(二)面临的挑战——中等收入陷阱1、中等收入陷阱世界银行将世界各经济体按年人均国民总收入(GNI)分为低、中、高3组,根据2011年最新标准:低收入为年人均国民总收入1025美元及以下中等收入为1025~12475美元高收入为12476美元及以上其中,在中等收入标准中,又划分为“偏下中等收入”和“偏上中等收入”,前者的标准为1026~4035美元,后者为4036~12475美元。

2006年世界银行首次提出“中等收入陷阱”这个概念,2010年又进一步阐述为:“几十年来,拉美和中东的很多经济体深陷‘中等收入陷阱’而不能自拔;面对不断上升的工资成本,这些国家作为商品生产者始终挣扎在大规模和低成本的生产性竞争之中,不能提升价值链和开拓以知识创新产品与服务为主的高成长市场”。

1、中等收入陷阱“中等收入陷阱”是指一些发展中国家走出“低水平均衡陷阱”之后,虽然经济发展水平超过了人均GDP1000美元,进入中等收入行列,但却很少有国家能够顺利进入高收入行列,长期徘徊在中等收入区间,他们或是陷入增长与回落的循环之中,或是较长期处于增长十分缓慢甚至停滞的状态。在中等收入阶段,有些国家和地区长期滞留在下中等收入阶段,有些国家和地区则较快走出下中等收入阶段,但却在上中等收入阶段徘徊不前。

1、中等收入陷阱自19世纪中叶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全球230多个经济体中只有60多个成为高收入国家和地区,绝大部分至今还停留在中等收入阶段,少数仍未走出低收入行列。2009年中国人均GDP为3744美元。2010年中国人均GDP不足4500美元,排世界第94位。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公布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人均GDP排名世界第89位,人均GDP为5414美元。这意味着,2010年中国已突破世界银行最新调整的上中等收入标准4035美元,正式跻身于中上等收入行列。

1、中等收入陷阱2、中国经济发展的3次历史性跨越及比较

(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1978年人均GDP仅为155美元的起点上,只用了23年就于2001年突破1000美元大关(1042美元),正式进入下中等收入组,实现了第一次跨越。

在这个阶段,中国之所以能够保持高速增长、成功跨越“贫困陷阱”,除其他因素外,无论是农村包产到户,还是城镇国企改革,一个重要原因是明晰产权性质,引入市场等价交换的激励因素,使几十年高度计划体制压抑下的生产力得到释放。

2、中国经济发展的3次历史性跨越及比较

(2)随后仅用了9年时间突破4000美元大关,从下中等收入一跃跻入上中等收入行列,完成了第二次历史性跨越。这是“要素驱动”阶段,也是进入下中等收入的重要历史阶段。

在下中等收入阶段,发展中国家往往利用比较优势,以要素投入来拉动增长,尤其对石油、天然气、矿产、农产品等自然资源丰富的经济体,资源立国的要素驱动特点十分明显,甚至到了“资源诅咒”的依赖程度。毫不例外,此阶段中国经济增长也明显带有劳动驱动、资源驱动、资本驱动甚至土地驱动的“有形要素驱动”的历史特征。

2、中国经济发展的3次历史性跨越及比较

这是一次“惊险的跨越”,它向世人再现了“东亚速度”。在被誉为成功走出“中等收入陷阱”典范的“东亚奇迹”中,日本、中国香港地区用了7年,新加坡用了8年,韩国用了11年。这个“惊险的跨越”意味着,如果将下中等收入和上中等收入视为“中等收入陷阱”的两个不同阶段的话,中国已成功跨出“中等收入陷阱”的初级阶段。相比之下,在这个跨越中,马来西亚用了18年,泰国用了20年;拉美国家平均用了22年。

2、中国经济发展的3次历史性跨越及比较

(3)在进入上中等收入阶段之后,中国面临的是如何实现第三次跨越,顺利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学者们认为要进入“效率驱动”阶段,有两层含义,一是从主要依靠出口和投资驱动为主向依靠消费、投资与出口协调拉动转型,属于一国发展战略;二是从粗放增长向集约增长转型,即提高生产力和竞争力的水平,是进入高收入(第四阶段)的必由之路。2、中国经济发展的3次历史性跨越及比较目前,中国成功走出下中等收入阶段这个“矛盾突显”时期,刚刚进入“陷阱密布”的上中等收入阶段。未来十几年,尤其“十二五”、“十三五”期间,是中国避免掉进“中等收入陷阱”、顺利进入高收入发展阶段的关键时期。毋庸置疑,与下中等收入阶段相比,中国在上中等收入阶段面临的考验将是全新的,面对的挑战将是严峻的。与其他掉进”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相比,中国在中等收入阶段遇到的问题更复杂,任何一个失误都可能存在导致掉进“陷阱”的风险。中国发展机遇与风险并存毫无疑问,中等收入发展阶段是中国仍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各种社会矛盾明显增多的陷阱密布期。在这个发展阶段,中国既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