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教案(全)_第1页
传播学教案(全)_第2页
传播学教案(全)_第3页
传播学教案(全)_第4页
传播学教案(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12.—-可编辑修改,可打印——别找了你想要的都有!精品教育资料——全册教案,,试卷,教学课件,教学设计等一站式服务——全力满足教学需求,真实规划教学环节最新全面教学资源,打造完美教学模式导言【课题名称】传播学教程导言【教学目标与要求】了解传播学学科地位的确定传播学导入中国及中国新闻教育模式变迁【教学重点和难点】传播学的导入与中国新闻教育模式改革【主要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教学课时】4课时【课的类型】讲授课一、人类日常传播现象“传播”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日常生活之中:人际传播——面对面地谈话、打电话、发短信、邮寄信件、电子邮件、QQ(UC、POPO、MSN等即时聊天工具)。组织传播——学校、院系、班级、企业、机关单位、家族、帮派等,分为组织内传播和组织外传播。大众传播——报纸、电视、广播、杂志等。人内传播、自我传播——自省(“吾日三省吾身”)信息传播的载体可以是语言、体态,也可以是图象、实物等。下面传播的载体是什么:舞剧(体态)、接绳记事(绳)、烽火戏诸侯、(烽火)、红灯示警(红灯)。二、传播学是什么?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简言之,传播学是研究人类如何运用符号进行社会信息交流的学科,是研究人类信息传播行为及其规律的综合性学科。传播学又称传学、传意学等。传播是英语communication一词的汉译,意指思想、观念

、意见的相互交流,传播就是与人共享信息、观念、意见的过程。三、传播学发展流程对于人类传播现象和行为作系统、科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H.D.拉斯韦尔提出的关于传播的模式与功能,对传播学的发展具有较大影响。W.施拉姆于1948年在伊利诺伊大学成立了美国第一个传播研究所,把新闻学同传播学结合起来。传播学者们把信息、控制、反馈、系统等概念引入传播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模式,从而使传播学形成初步体系。60年代前后,传播研究在西欧各国普遍开展起来。中国开展传播研究,则在80年代初。

四、传播学是一门边缘学科传播学是20世纪30年代以来跨学科研究的产物。传播学和其他社会科学学科有密切的联系,处在多种学科的边缘。由于传播是人的一种基本社会功能,所以凡是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科学,如政治学、经济学、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哲学、语言学、语义学、神经病学、等等,都与传播学相关。它运用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新闻学、人类学等许多学科的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来研究传播的本质和概念;传播学与这些学科密切联系、互相吸取研究成果的营养为己所用。此外,传播学还要借鉴自然科学中的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所以,人们称它为边缘科学,意思是处在多种学科的十字路口。各种社会学科的理论又往往成为传播学理论的一部分。但是,传播又有它自身的理论,是其他社会科学所不能代替的。五、传播学主要研究的问题1938年10月30日,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的《空中水银剧场》的3200万听众听到一场战争报道,一群火星怪物侵略了美国,听到这个节目后,一些惊慌失措的人驾车逃跑,许多人认为世界末日来临,恐惧的人们哭喊、躲藏、祈祷或者向乡下逃亡。在广播结束之前恐慌就已经开始了,美国各地惊慌失措的人民一边祈祷,一边疯狂地想出各种办法逃生,新泽西的一个街区,就有20多家人脸上蒙着湿手帕和毛巾冲出自己的家门。在匹兹堡,一个妇女手了里拿着一瓶毒药在浴室尖叫:“我宁可就这么死了算了。”在华盛顿,就在广播节目播报火星人破坏了全国的通讯设施并切断全国的电力的时候,该城市停电了,这证明节目的真实性,引起大众的极度恐慌。事实上,这只是一则根据小说《世界大战》改变的广播剧而已,之所以产生如此传播效果,主要在于采用了现场新闻播报的形式,同时一些事情机缘凑巧,比如停电、转台时候没听到节目性质的广播等针对这个传播现象,传播学研究者就试图研究如下问题:受恐慌影响的范围(即有多少听众和有多少人受到惊吓);为什么这个节目使人产生恐慌,而其他离奇的广播剧则没有(研究传播效果);为什么这个广播剧让一些人感到害怕,而另外一些人则没有。(研究收众)学习传播学这门课程,我们将力求主要掌握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其一、传播者。就是研究人:研究人与人,人与其它的团体、组织和社会的关系;研究人怎样受影响,怎样互相受影响;研究人怎样报告消息,怎样接受新闻与智据,怎样受教于人,怎样消遣与娱人。首先了解人于人怎样建立关系。其二、受传者(受众)。就是研究受众的特点、受众接受信息受到的多重因素的影响、受众对于传播者的反馈作用等。其三、传播效果。归根结底,传播学研究都是围绕传播效果进行的,无论研究传播者还是研究受众,都是为了传播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传播效果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是“合力”的结果。魔弹论、传播流(两极传播)、有限效果理论等。其四、信息、符号。其五、几种传播过程模式。单向传播模式、循环传播模式、双向互动传播模式、大众传播模式等。其六、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其七、传播学研究的主要学派。(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其八、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抽样调查法、内容分析法、控制实验法)六、传播学的导入与中国新闻教育模式改革中国新闻教育至今已有80多年的历史。1998年之前,中国新闻教育一直采取传统模式:“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的,以新闻职业技能训练为教学重点。”这种模式的明显弊端在于学术含量不足,导致“无学可教”,培养的学生“后劲不足”。随着传播学的引进和发展,新闻传播学学科的建立使中国新闻教育的学术含量增加。1998年,中国教育部将传播学列入新闻教育的领域。与此同时,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等一些新闻院系探索出一种“新闻学与传播学并重,人文社科与信息学科大跨度交叉”的模式,使新闻教育初步实现了三个转变:由单学科教育转为多学科综合教育;由以技能训练为主转为技能训练与学理教育并重;由廉价教育转为高投入教育,以培养既有深厚理论功底又有丰富传播技能的复合型新闻与传播人才。“新闻传播学”是文学门类中的一个一级学科,下设新闻学和传播学两个二级学科。这不仅标志着传播学在中国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而且预示着传播学正式导入新闻教育使新闻教育改革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一)、中国新闻教育模式的历史回顾1918年10月蔡元培、徐宝璜和邵飘萍发起成立的“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是为报业教育之发端”。中国的新闻教育如果从那时算起,至1998年教育部颁布新“专业目录”为止,刚好有80年的历史。80年当中,中国新闻教育的发展大致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界分为两个时期:1920年上海圣约翰大学成立报学科为中国高等学校正规新闻教育的开元,随后有厦门大学、燕京大学、复旦大学等学校建立新闻系科,有申报新闻函授学校、苏州新闻专科学校、华中新闻专科学校等新闻专业学校的建立。据已经掌握的史料,到1949年,中国先后创建了59个新闻教育机构。分析这59个新闻教育机构的办学情况,大致上分为两种类型:一种为学院型,一种为学徒型。前一种以复旦大学新闻系为代表,后一种申报新闻函授学校为代表。前者主要由大学中文系的教授创办、由教授和报人共同授课,后者由报人或媒体创办、主要由报人授课。办学类型虽然有所区别,但教育模式却基本相同,均为“以培养应用性人才为目的,以新闻职业技能训练为教学重点”。第一,从培养目标上看,各新闻教育机构都把为新闻界培养应用性专门人才作为自己的办学宗旨。第二,从课程设置上看,操作层面的术理性课程在专业课程中占有绝对的优势。1923年,由徐宝璜先生创办的平民大学新闻系,4个学年共开设专业类课程15门,其中操作层面的术理性课程有:速记法、新闻采集法、新闻编述法、广告、照相制版述、新闻评论法、戏剧评论法、新闻经营法、出版法、采编实习、评论实习等11门,占专业课程总数73%,其中两门实习课开2个学年。而学理类课程仅有新闻学概论、新闻事业发达史、群众心理和新闻学选读(英文)等4门,占专业类课程总数的23%。1929年成立的复旦大学新闻系,学制4年,共开设专业34课程,其中操作层面的课程有新闻采访、评论写作、通讯练习、速记法、新闻储藏法、新闻编辑新闻照片制版等17门,占专业类课程的50%。第三,从教学环节上看,注重实践,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的新闻教育事业进入到一个新的时期。建国之初,一方面合并或撤消了原有的新闻院系,一方面新建了一批新闻院系。综观这个时期新闻教育事业的发展可以看到,两种办学类型发生了逆转性的变化,即与前一个时期相反,学院型的新闻教育机构逐渐增加,学徒型新闻教育机构逐渐减少。应该指出的是,虽然办学类型上有了很大变化,但是教育模式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基本上仍然是前一时期的传统模式。首先,在培养目标上,依然是为新闻界培养应用性的专门人才,只不过在政治上有了明确的并且越来越高的要求。以复旦新闻系和人大新闻系为例:50年代初,复旦大学新闻系培养目标规定为:“培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新闻出版事业干部,即培养各种报纸、杂志、各级通讯社、各级广播电台、各书店以及新闻出版行政机关之编辑、采访等人才。”1958年,又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治标准改为“巩固的无产阶级世界,较多的懂得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1960年,该系对培养目标的政治标准又具体化为:“树立无产阶级世界观,有坚定的工人阶级立场,有高度的党性,是党和人民的驯服工具;牢固地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理论,能自觉地宣传和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1990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对培养目标的政治标准规定的更全面:“系统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实事求是和群众路线的优良作风;具有运用马列主义基本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精神;努力为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为人民服务。”其次,在课程设置上,新闻业务类的课程仍然是各院系专业类课程的重头戏。最后,从教学环节上看,更加强调业务实践。(二)、对中国新闻教育传统模式的理性分析1、中国新闻教育传统模式的原因分析。第一,中国新闻教育的传统模式与教育宗旨的确定有直接关系。长期以来,中国的新闻教育被定位于新闻专门人才的养成教育,新闻职业技能教育,即为新闻界培养“拿笔的”(记者、编辑)和“打算盘的”(经营管理人员)。在中国大学的专业设置中,惟有新闻学专业是与职业挂钩的。新闻系的学生要在毕业后能找到工作,必须学会几手看家的本领,采访、写作、编辑、评论、摄影、制作等操作层面的课程当然就成了必修的课程,也成了受学生欢迎的课程。至于一些学理性的课程,被认为是“隔靴捎痒”,不能解决实际问题,而不被重视。第二,中国新闻教育的传统模式与新闻教育机构的创办人任教者有密切关系。1949年以前,中国新闻教育结构的创办者和任教者多数都是新闻实务界中人,他们在新闻实践过程中深感中国的新闻传播的水平有待提高,而新闻传播水平的提高,必须培养出一批高水平的新闻人才,因此,报人与学校连手,甚至媒体独立创办新闻教育机构成为一时的风气。《京报》社长邵飘萍同徐宝璜等人创办的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申报》老板史量才创办的申报新闻函授专科学校。第三,中国新闻教育的传统模式与新闻学研究有血缘关系。凡事先有术而后有学,再而后有教育。1918年10月“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的成立,既是中国新闻教育的发端,又是这个新闻学研究的开始。事实上,中国的新闻事业早在19世纪10年代就已经开始了。这个时间说明一个问题,就是中国新闻学研究的积淀不厚,中国新闻教育的学术根底不深。2、中国新闻教育传统模式的得失分析。第一,“短平快”,为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培养了大量实用性人才。中国新闻教育传统模式最大的优点就是人才培养的周期短,见效快,适应新闻事业快速发展的需要。1949年以前,尽管受到战乱和时局动荡的影响,新闻教育还是为中国新闻事业输送了大批专业人才,其中不乏骨干力量,有些还成为了蜚声中外新闻界的名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尤其是80年代以来,中国新闻教育不仅培养了成千上万的专科、本科毕业生,而且培养了一批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高层次新闻人材,大大地促进了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第二,中国新闻教育由于是一个模式,所以缺乏层次,中专、专科和大学,甚至研究生,差别不大;另外,由于“重术轻学”,培养的人才后劲不足,根底不深,大多数只是一些工匠式的“编辑”、“记者”。第三,中国新闻教育在学术底蕴不足,“无学可教”的情况下,为了增加学术底蕴,增强学生的“后劲”,只有“找学而教”。1949年以前,为了使培养的新闻人才“学识渊博”,就到文史哲、政经法各学科“找学”。那时,新闻院系的课程设置中,新闻学专业的课程并不多,而相关学科知识性的课程不少,大有喧宾夺主之势。如1923年,由徐宝璜先生创办的平民大学新闻系4个学年共开设的38门课程中,相关学科知识性课程有:经济学、政治学、文学概论、哲学概论、民法概论、中国文学研究、宪法、文字学、社会学、财政学、中国近代政治外交史、平时国际公法、统计学、时事研究、现行法令纲要、战时国际公法、中国近代财政史、现代金融论、近代小说、现代各国政治外交史、现代社会问题、近代戏剧等22门,占课程总数58%,其中文字学,中国文学研究、时事研究3门课程开2个学年;1929年成立的复旦大学新闻系,学制4年,共开设45门课程,其中一半以上为相关知识类课程,包括文史知识、地理知识、军事知识等等。1949年以后,新闻教“找学”的视野渐渐集中到人文学科,尤其是文学。这从各新闻系科课程设置中可以看出。60年代,复旦大学新闻系提出“两典一笔”(马列经典、文学经典和写作一支笔)的课程设置说法,明显增加政治理论课和文史类课程。1929年,复旦大学新闻系成立之初,系主任谢六逸在《复旦大学新闻系简章》中就明确地说:“社会教育,有赖报章,然未受文艺陶冶之新闻记者,记事则枯燥无味,词章则迎合下流心理,于社会教育了无关涉。本系之设,即在矫正斯弊,从事于文艺的新闻记者之养成,既示以正确之文艺观;复导以新闻编辑之轨则;庶几润泽报章,指导社会,言而有文,行而能远。”这是典型的新闻术理加文学学理培养新闻记者的观点。80年代后,新闻教育界有人据此提出了培养“作家型记者”命题。到了90年代以后,各新闻院系根据使学生“知识面宽一点,适应面广一点”的思想,在教学中增加了世界政治经济国际关系、中国经济与市场、城市经济学、统计学和大众传播学、公共关系学、新闻事业管理、广告学概论以及计算机应用等类的课程。新闻教育“找学而教”的视野又放宽了一些,有人又提出培养“杂家型记者”;新闻实务界有人明确表示,新闻界不需要新闻系毕业的学生,希望学校培养“专家型记者”(经济学家记者、农业专家记者、科学家记者等等)。这些观点虽然有过激之嫌,但都说明了一个问题:新闻教育“无学可教”,只能“找学而教”。(三)、传播学的导入与中国新闻教育模式改革其实,新闻教育“无学可教”、主要为职业性教育和专业技能训练的状况,在早期是中外皆然。但是,西方新闻教育的这种状况在传播学创建之后于20世纪60年代就结束了。传播学是20世纪30年代以来兴起的一门新兴学科,60年代开始风靡北美和西欧而成为一门显学。在那里,许多大学纷纷创办传播学或大众传播学系科,不少学校将原来创设的新闻学系科改为传播学或大众传播学系科,用传播学转向新闻学,确立新的培养目标、建立新的课程体系和新的教学环节。传播学何以能转向新闻学,并能改变新闻教育“无学可教”的状况呢?传播学之所以能转向新闻学,在于两者之间有可衔接之处。对此,复旦大学新闻系的李良荣教授等在《新闻学需要转向大众传播学》一文中作了详尽的分析:首先是“信息”。“信息”是传播学中的中心概念,社会信息是传播学研究的天然对象;“新闻”是新闻学中的中心概念,是新闻学研究的逻辑起点。“新闻”是“信息”的一种,“新闻与信息是一队同质的相互交叉的范畴,这种同胞式的研究内容成为新闻学和大众传播学整合的必要前提。”其次是“媒介”。新闻学是随着新闻传播媒介出现而兴起的,它一开始就以报纸媒介为研究对象,故理论新闻学有称为《报学》或《报馆学》的,历史新闻学有称为《报学史》的,新闻编辑学开始成为《报纸编辑学》;而“媒介研究”是传播学研究的重点之一,不过,它不仅研究新闻媒介,而且所有的大众传播媒介。这就是说,新闻学与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有重叠之处。再次是“受众”。大众传播学中“受众”在新闻学中叫“读者”、“听众”和“观众”,虽然两者在各自的学科研究中所占有的位置不同,但是他们传播主体的对象,在这一点上他们有天然的联系。传播学之所以能改变新闻教育“无学可教”的状况,在于两者在学科上的差异性,传播学可以弥补新闻学在学理上的缺陷。首先,学科属性不同。新闻学属于人文学科,是人文学中的应用学科,而传播学属于社会科学,是社会科学中的行为学科。人文学讲究人文性,其主要体现着人对人自身的终极关怀,重点探讨人的存在价值和人的精神表现,把诸如信仰、情感、道德和美等作为研究对象;其研究立场是主观性的,其研究结论无可证真或证伪。所以新闻学是学科,而不是科学。新闻学转向传播学,可以增加新闻理论的确定性,减少随意性。其次,研究的逻辑起点不同。如前所说,新闻学以新闻为逻辑起点,它关注的重点是新闻的采集、新闻作品的写作、新闻产品的加工和新闻媒介的内部运作,包括媒介的功能、特点、新闻工作的原则等等,这就决定了新闻学操作层面的术理内容;传播学以人类社会的传播现象为逻辑起点,它关注的重点是媒介与社会的互动,即社会对媒介的作用,媒介对社会的影响,尤其是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受众”和“效果”上。这就使得传播学具有多学科性。传播学是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社会科学,甚至自然科学交叉的产物,它从这些学科中借鉴理论和方法,作为自己的理论建构和方法形成。所以,传播学的兴起虽然比新闻学晚得多,但是它很快就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新闻学转向传播学,新闻学可以把传播学中有关理论,如“受众理论”、“效果理论”、“媒介理论”等“拿来”,为我所用,增强自己的学术底蕴和理论功底。再次,研究的方法不同。如前所说,新闻学属于人文学科,其研究方法主要是定性的方法、思辩的方法;传播学属于社会科学,其研究方法主要是定量的方法、实证的方法。前者有明显的主观色彩,政治色彩和意思形态色彩;而后者则突出客观性、确切性和可操作性。所谓客观性主要指资料的收集、数据的解释都一事实为依据和归宿,切忌研究人员带进个人偏见;所谓确切性主要指理论命题所涉及的概念都有严格的定义,并能通过概念指标予以测量;所谓可操作性主要是指有一定的程序和严格的操作方法,这种程序过程和操作方法只有经过严格专业训练的人才能进行作业,并且按这套程序和操作方法,在同样的过程控制条件下能得到同样的结果。传播学研究的科学方法使得传播学不仅有自己系统的理论体系,而且有自己比较成熟的学科体系。在西方国家,由于新闻学的研究转向了传播学的研究,传播学进入到新闻教育领域,新闻教育发生了显著变化。传播学作为一门西学被导入中国大陆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至今已有20多年的历史。我国对传播学的引进和研究,有什么特点呢?一言以蔽之,就是与新闻学者和新闻业者的关系密切,换言之,新闻学研究和新闻业发展的需要是传播学引进和研究的动力。如前所说,在西方,传播学的奠基人和创建人非新闻学者,更非新闻业者,而是政治学家、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传播学的四大奠基者拉斯韦尔(HaroldDwightLasswell)是美国著名现代政治学家,卢因是德国社会心理学家,霍夫兰(CariHovland)是美国实验心理学家,拉扎斯菲尔德是美国应用社会学家,(Paul.lazarsfid),施拉姆(WilburSchramm)之所以能集传播学研究的大成而成为传播学的创建人,就在于他从信息论中受到了很大启发。而在中国,将传播学从西方引进并加以研究的基本上都是新闻学者和新闻实务界中人。“新闻传播学”的提出与初步形成是中国传播学研究的一个标志性成果。在西方,新闻学在传播学、甚至大众传播学之下。而在中国,新闻学和传播学是并行关系,传播学是在新闻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或者说受到了新闻学很深的影响;在中国,“新闻传播学”是“新闻学”与“传播学”或“大众传播学”交叉而产生的一个新的学科,所以,它既非传统新闻学范畴,又非原本传播学范畴。中国教育部和国务院学位办新“专业目录”对“新闻传播学”的规定给中国新闻教育工作者以很大的鼓舞,促使他们对中国新闻教育的传统模式进行一次根本性的改革。实践证明,在这场新闻教育模式改革中,不仅人大、复旦等校的资深新闻院系取得了很大成绩,一些后办的新闻院系依靠本校的学科优势,也有很大的举措,取得了成绩显著。清华大学传播系、北京广播学院新闻学院、上海大学影视传播学院、华中理工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等院系在这方面迈的步子更大一些。其中华中理工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有一定的代表性,该学院在新闻教育模式改革中作了较大努力,探索出一种人文、社科与信息学科大跨度交叉的模式。第一,对新闻教育理念作重新认定。如前所说,传统的新闻教育的培养目标简单而又明确:主要是为了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采、写、编、播工作的需要,通过专业知识的讲授,职业技能的训练,培养新闻传播的专门人才。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传播科技的进步及第四媒体崛起,情况就变得复杂多了。一方面,传播媒体的科技含量增大,光靠一张嘴和一支笔是当不了记者和编辑;另一方面,因特网的综合性、多维性使得信息传播活动既丰富多彩,又扑朔迷离;同时,随着社会的进步,大传播观念的建立,大众传播业与电信产业的融合必将成为不争的事实。这一切对新闻教育事业是一个严峻的挑战,促使我国新闻教育理念的重新认定:以大传播的视野,将人文、社科与电信、计算机等信息学科进行大跨度交叉,营造一种独特的文理交融氛围;以新闻传播学的理论和方法,建构一种良好的学理教育与技能训练学习环境,培养复合型的新闻与传播的研究者与实务者。所谓复合型人才,与以往说的“杂家型记者”、“专家型记者”、“作家型记者”、“专业型记者”、“通才型记者”都是不同的,这里的“复合型”主要有三层含义:一是立体性,即既有深厚的人文功底、扎实的传播理论基础,又具有现代传播技能;二是高能性,即集采编与制作于一身,一人抵几人用;三是多面性,即新闻与传播的“十八般武艺”,样样都会(当然不是样样都精,样样都专,而是一专多能)。第二,对教育途径的重新探索。教育理念的转变,教育途径也随之转变:其一,从单学科教育转向多学科综合教育。如前所述,从1918年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成立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新闻教育在传统模式下,都是一种单学科教育,即偏重人文学科的教育。虽然80年代中期以后,不少学校的新闻学科在教学方面进行了一些改革,增设高等数学、传播学和一些计算机类课程,但仍然是人文学科的教学体系。而华中理工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在90年代提出大跨度交叉模式后,为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需要,实行新闻学与传播学并重、传播学理与传播科技结盟的战略,从单学科教育转向多学科综合教育。学生在学校不仅要接受文、史、哲等人文学科教育,接受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等行为科学教育,还要接受电信、计算机等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其二,从侧重技能训练转向学理教育与技能训练并重。如前所述,新闻学是属于应用性文科,采、写(摄)、编、评(播)是新闻学教育的主要专业课,是新闻学专业学生的看家本领。这种侧重技能训练培养出来的学生功底不深,毕业之后到新闻单位,一般都表现为“上手快,而后劲不足”。我国新闻学界的有识之士,对此已经呼吁有年,希望新闻院系加强对学生的理论修养,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但是由于“新闻无学”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所以侧重技能训练的教育模式没有根本转变。如果说,仅仅是为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培养专门人才,侧重技能训练的教育尚且可以对付的话,那么,第四媒体出现,网络传播成为主流传播之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就必须由学理教育与技能训练并重的教育才能完成。加强学理教育的目的是增厚学生的理论基础和学术底蕴,以增强其“后劲”和创新能力,否则,学生只是一些有一技之长的“工匠”。同时,第四媒体和网络传播对从业人员技能方面的要求也很高,新闻教育对学生的技能训练一点也不能放松。不过技能训练的内容完全变化了,网络采访、计算机写作、电脑编排、网络协统编辑、网上搜索与网络传输等是技能训练的基本内容。其三,从廉价教育转向高投入教育。传统新闻教育划归纯文科教育。一般来说,文科教育大都为廉价教育,不需要多少投入,甚至不需要投入,就可以办起来。教师有一个本子一支笔就可以备课,有一支粉笔,一个黑板就可以授课,学生带着两支耳朵就可以听课,顶多做点练习,搞点实习就可以毕业了。中国大陆有不少学校的新闻学专业可能就是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办起来的。廉价教育的观念对新闻学专业来讲,其实早就过时了,不要说广播电视专业,摄、录、编、播等教学环节需要“重装备,高消耗”,就是传统的报学专业,在印刷告别了“铅与火”、采用电子编排、激光照排之后,新闻教育就已经步入高投入教育范畴了。如果说,第四媒体出现之前认为新闻教育是廉价教育的观念是落后的话,那么,第四媒体出现之后,依然抱着“廉价教育”的观念不放的话,则是有害的。因为,面临互联网的挑战,三大传统媒体纷纷采取了与之结盟的措施:报纸出“网络版”,广播、电视纷纷抢滩上网,学生在学校如果不学习和掌握一定的相关知识和技能的话,毕业无疑等于失业。因此,办新闻教育,必须有高投入的观念,必须有一定的经费投入,必须有一定的实验手段。第三,对课程体系的重新建构。为适应新的培养目标,该学院对原有课程设置进行了大幅度的修订,重构课程体系。重构课程体系的指导思想是“术理学理并重,理论实践结合”,具体做法是:调整结构,增强综合性。该学院对课程体系进行结构性调整,使人文社科类基础课(含思想政治教育和外语等课程),传播科技应用课,新闻传播专业课三类科的结构比例大致为4:2:4;新闻传播专业课中学理课与术理课大致各占一半。拓宽口径,增强适应性。原来的专业课设置,基本上按一个专业一个方向安排,新闻学专业毕业的学生只适应进报社,广播电视专业毕业的学生只适应进广播台和电视台,并且只能从事采编工作。根据学科发展新思路和市场需求,该学院打破原来的专业界限,将几个专业统一划分为报刊采编、媒介管理、网络新闻、广告策划与制作、广播电视采编、主持人、图片传播等7个专业方向;加大选修比例,增强学生学习的能动性。为了加大选修课的比例,该学院将原有的必修、选修两个板块调整为必修、限选、任选三个板块,实施向真正意义的学分制教学过渡。必修的是公共基础课,限选的专业基础课,任选的是专业方向课。前面所列举的7个专业方向课均为该院学生的任选课,学生进入三年级后,根据前两年大学生活的学习与思考,结合自身条件和兴趣爱好以及人才市场的需求情况,自主选择专业方向课程学习。第四,对实验基地加强建设。首先是扩大实验基地的规模。为了教学的需要,该学院建成了报纸电脑编辑实验室、广播实验室、电视节目编辑实验室电视演播室、摄影实验室、多媒体网络实验和现代广告实验室等。其次是适应提高设备档次。由于经费有限,该学院教学实验室的设备以低档为主,适当配备中档设备,供教师演示之用,以增加学生的见识。【作业与思考题】试分析中国新闻教育模式变迁的内在动因【主要阅读书目】邵培仁著《传播学导论》,浙江大学出版社1997年1月版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课题名称】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教学目标与要求】了解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信息及社会信息系统传播的定义与特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观——精神交往论【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传播学研究对象、传播的定义教学难点:精神交往论【主要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教学课时】4课时【课的类型】讲授课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的研究对象一、传播的概念1、在日常用语中,传播的概念:传播指的是人类传递或交流信息、观点、感情或与此有关的交往活动。2、社会互动理论倡始人库利:传播的社会关系性,传播是人与人关系得以成立和发展的基础。(传播不仅是个人社会化的途径,而且是将整个社会连成一个整体的纽带)开创了界定传播学概念的一个传统——社会学的传统3、符号学的创始人皮尔士:符号在传播中起着载体作用。开创了界定传播学概念的另外一个传统——符号学传统总结:传播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4、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重要贡献就是提出了信息的概念。信息科学: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不只是意义或符号,而是意义和符号的统一体——信息。“共产党”、“克林顿”等都是意义与符号的统一体即信息,“犬六”是符号,但是没有意义,所以不是信息。二、传播与信息传播是信息系统得传递或信息系统的运行。自然界的刮风下雨、电闪雷鸣,生物界的扬花授粉、鸡叫蛙鸣,人类社会的语言交流、体态表情等,都属于信息传播的范畴。人类社会信息交流与自然界、生物界不同,它伴随着复杂的精神活动,不同于简单的自然界、生物界的反射。传播学主要研究人类社会的信息传播和信息系统得运行。三、传播的定义和特点传播就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此定义是将社会学视点和信息科学视点加以结合而成。)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即社会关系是传播的前提,如师生关系的确定是教师在讲台上进行传播的前提基础。又是一定社会关系得体现——即传播反映社会关系。如从两人的传播可以看出:谁是领导,谁是下属。传播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信息的授受与反馈。传播成立的前提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包括要有共通的符号体系和共通的生活经验、文化背景。对不懂中文的外国人朗读“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必定是“传而不通”。(符号系统不同)俄罗斯语言中有一句“能吃下一条狗”,意思是指“某人很厉害”,因为俄罗斯人不吃狗肉,谁能吃下一条狗,那当然非常人。如果俄罗斯人对不懂俄罗斯文化背景的中国人说这句话,传播也必定出现“传而不通”的现象,我们的理解可能是“某人很能吃”。传播是一种行为、过程、系统。传播是行为——具体的传播活动传播是过程——传播从信源到信宿的各个环节,各个因素的相互作用、制约。传播是系统——传播是一个系统,这个系统包括行为、过程及传播对系统整体产生的影响。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研究对象的三种表述:人类信息传播活动(此表述的研究对象过于广泛)施拉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此表述不具有排他性,与社会学等学科的研究对象没有本质的区别)传播过程(此表述的研究对象过窄)传播学的研究对象:社会信息系统一、社会传播的系统性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都具有系统性。二、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1、开放性系统2、各种子系统相互连接、交织3、双重偶然性4、自我创造、自我完善三、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于社会发展社会信息系统与政治系统、经济系统、文化系统等相互影响传播障碍,包括结构与功能障碍,如传播制度是否合理、传播渠道是否畅通、信息系统各部分功能是否正常。传播隔阂:由于信息系统的参与者(个人、群体或组织)都具有特定的利益、价值、意识形态、文化背景,所以在传播过程中会出现无意的误解或有意的曲解。同样都探讨信息技术,传播学与信息科学研究的侧重点不同,后者重在技术,传播学研究重点在新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如对温世仁黄羊川网络扶贫的传播问题研究。第三节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与传播学为什么要树立辩证唯物的传播观?传播学是从西方引进的,其中有精华,也有唯心主义的糟粕,所以需要从唯物史观出发重新建构传播学理论。任何一门社会科学都离不开哲学世界观的指导。我们研究传播学的目的之一是为了探索社会信息系统良性运行的规律,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服务。一、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我们不能孤立地考察传播,而应该把它放在人类生产和交往活动的总体(社会大系统)中加以考察。传播与其他社会因素是普遍联系、相互作用的。二、从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物质生产、物质交往与精神生产、精神交往的辩证统一的关系。物质生产、物质交往制约、决定着精神生产、精神交往。同时,精神生产、精神交往具有独立性和能动性,它反作用于物质生产、物质交往。三、研究传播学,为中国的社会发展服务传播学的本土化、中国化首先是由香港学人提出来的,70年代以来,香港不少学子远赴英美研读传播学,感到传播学结合中国实际情况比较少,其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表述,有进行中国化改造的必要。大陆学者在传播学中国化的研究中的成果主要集中在,从古籍中挖掘大量古代学人进行传播技巧研究的文献,研究成果包括:沙莲香《传播学》“中国的传统传播方式及其特点”,孙旭培《华夏传播论》,段京肃《基础传播学》“中国传播理论的研究与传播学体系的建立”笔者以为,最有代表性的研究应该是1993年由两岸三地香港中文大学余也鲁、台湾国立政治大学徐佳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孙旭培等几位知名学者开始酝酿,2001年出版的《华夏传播研究丛书》,共三册,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包括郑学檬的《传载史中——中国传统社会传播史料选辑》,黄鸣奋《说服君王——中国古代的讽谏传播》,李国正《汉字解释与信息传播》。该丛书研究了如下领域:中国传播文化中有关传得起源、特性、作用与概念符号、媒介与传播包括语言、文字、非语言传播环境与传播,包括自然环境、人工建设(例如运河、长城)及政治、社会环境变化对传播的影响政治传播,包括施政设施、变法维新及朝野之间传通的作用和影响思想与文化传播,例如百家争鸣,西学东渐,文化创作与翻译、教育与教化经济传播,例如农耕技术、商业信息、货币流通等影响民间传播,包括个人、群体和组织传播等渠道的研究说服传播,包括合纵连横等论辩术语说服技巧的研究中国人际传播的特色,从道德修养到人体语言10、传播体制的研究,包括信息的储存、传递和控制11、中外信息交流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包括佛经、基督教圣经的翻译、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及西方宗教与思想的传入12、古代新发明与信思想诞生的过程、阻力及限制(火药、活字印刷、历法、天文仪等古代造已发明,但没有得到发展的空间,直到明清西风东渐,中国才享受到“文明回流”的成果)【作业与思考题】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什么是传播、信息?传播学中国化可以进行哪些研究?【主要阅读书目】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二章传播学研究史和主要学派【课题名称】传播学研究史和主要学派【教学目标与要求】了解传播学的研究历史传播学研究的主要流派【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传播学的先驱和奠基者教学难点:传播学的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主要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教学课时】2课时【课的类型】讲授课第一节传播学的渊源于孕育传播学的中国渊源对传播特性和功用的论述“众口,福祸之门”《国语》,“众口烁金”、“口是伤人斧,舌舐割肉刀”等名句,表述古人对于传播负功能的担忧和恐惧。“一言可以兴邦”《论语》,传播效果中的魔弹论。对受众观念的论述“因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适宜的受众是传播达到效果的必要条件“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畅通的信息传播系统在社会中的重要性,反馈的重要性。对传播原则的论述“温良恭俭让”其一,要讲良言,戒恶言。因为“良言则响美,恶言则响恶”。其二,讲实话,戒浮言其三,讲精言,戒多言其四,讲有用之言,戒无用之言对传播者的特殊要求孔子认为“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传播者的人格涵养是最重要的二传播学的欧洲渊源1,古希腊对于传播的研究,同先秦一样,大多局限于言语传播研究古希腊人十分重视演讲。公元前2080年,一位年老的法老告诫王子:“当一个雄辩的演讲家,你才能成为一个坚强的人……舌头就是一把利剑……演讲比打仗更有威力”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中对言语传播作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对于传播的三要素作了探讨。2,法德,美国传播研究的直接源头19世纪中叶,欧洲社会科学的勃兴,影响了后来在美国的传播学的产生和发展,法国的塔尔德,德国的西默尔等人的研究为美国传播学研究中实证主义的直接来源。塔尔德:社会事务大多是模仿,传播是模仿的最基本的渠道。西默尔:社会上的个人都是由特定的信息渠道相互连接的。三,传播学的美国渊源杜威:教育在社会改造中的作用,大众传播是变革社会的重要工具。库利:传播是个人社会化的途径,而且传播将整个社会连成一个整体。帕克:“新闻是社会上个人间讨论之基本素材”,是后来的议程设置理论的源头。米德:提出“主我”与“客我”,对于“人内传播”的社会性的理解有重要意义。李普曼《舆论学》,提出“拟态环境”“刻板成见”的概念四,传播学的奠基者和学科开创者传播学的四大奠基人:1,拉斯韦尔《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中提出“五W”: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说、产生了什么效果,勾勒出了传播学研究的五个主要领域。社会传播的三功能:环境监控、社会协调、文化传承。2,卢因信息传播中的“把关人”3,霍夫兰与说服效果实验(电影实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对美国士兵的说服)实验结果:事实性信息传播比较有效,意见性信息收效不大。多个电影比单个电影更加有效。将心理实验方法引入传播学研究;揭示了传播效果形成的条件性和复杂性。4,拉扎斯菲尔德1940年美国大选,魏尔基挑战罗斯福,最后罗斯福获得胜利。“伊里调查”,《人民的选择》两极传播、舆论领袖(意见领袖)等理论及概念的提出施拉姆与传播学科的创立口吃是施拉姆队传播研究产生兴趣的一个重要因素1942年形成自己的传播观:传播中的“知识沟”问题,对早期“魔弹论”的形容,对六种传播模式的精辟概括施拉姆最大的贡献是为传播学勾勒出一个完整的学科框架。五,信息论和控制论最传播学的贡献1,香农的信息论与传播学提出了信息的概念,并提出了一个信息传播的基本模式,开辟了以图解方式建构传播模式的先河。2,威纳的控制论与传播学贡献在于:传播中的控制;反馈的概念六,传播学学者相关知识链接李普曼犹太人,父母都是德国后裔。著名的政治记者,威尔逊总统顾问,1918年帮助威尔逊总统起草“十四点和平纲领”,这是围绕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和平所提出的计划。刻版模式:向学生提问:犹太人、地主、资本家、非洲、纽约、西藏……这些词让你想到了什么?这些地方或人物,我们没有接触过,却对他们有这样的印象,这种印象来自哪里?来自书籍、电视、报纸、杂志、广播等,来自于别人的叙说,在我们头脑中形成了一个模式了,这就是“刻版模式”。由于这种刻版模式,所以西方国家,甚至台湾,对我们国家造成很多偏见,贫穷、专制、动荡等词汇与我们联系在一起,妖魔化中国了,以至于有台湾人来大陆,见到中国警察就敬礼,很恭敬地叫“警察叔叔好”。李普曼(1922)认为在舆论过程中“刻版模式”是一个关键的因素。“刻版模式”是一种规范,它能简化现实以至于一个信源能够轻易地将之传递给其它个体——例如,宠坏了的大学生,有天赋的黑人运动员和成功的亚洲商人。拟态环境:李普曼以“外在世界和我们头脑中的图像”为题的一章作为《舆论学》一书的开头。他描述了1914年的北海中的一个岛屿,岛上居住着英国人、法国人和德国人。一艘邮船每两个月来一次,它是与广袤世界的惟一联系。1914年9月,岛上的居民“得知他们的英国人与他们的法国人为了神圣的同盟与他们的德国人开战已经6个星期了。在这不可思议的6个星期中,他们相处得还像是朋友似的,而实际上他们已经是敌人”。“头脑中的图像”——它在这6个星期中指导他们的行为——与“外在世界”不相符合。一旦岛上的居民阅读了由邮船送来的报纸,外在世界就影响了他们头脑中的图像。这里我们看到关于大众媒体所引起效果的一个引人注目的例子。李普曼(1922)说,我们头脑中的图像往往因为几个原因而与实际现实不相吻合:我们需要简单的规范(像“刻版模式”),以便为这闹哄哄、模糊不清的混乱世界提供解释。还有由媒体传递给我们的伪环境,它是通过新闻过程中高度把关所产生的结果。他指出,每一份报纸都是一系列把关决定的结果。李普曼和C.梅茨(1920)对纽约时报关于俄国1917年革命的报道进行了一次内容分析,并得出结果说,记者们写他们想看到的或希望看到的东西,而不是实际发生的事情。在李普曼写作的时代,普通读者每天只花15分钟阅读一份报纸。作为此类限制的一个结果,李普曼论证说,我们无法指望普通人就当天的重要事件形成明智的观点。2、拉斯韦尔拉斯韦尔本来是研究政治学的,但是他的思维极为活跃,他的兴趣囊括了社会学、精神分析、历史、社会心理学、传播。1902年生于伊利诺伊州,1926年在芝加哥大学获得政治学博士学位。1927年被任命为芝加哥大学的助理教授,在这里一直呆到1938年。哈佛大学的实用主义者詹姆士:“在这里(哈佛),我们有思想,但是没有学派。在耶鲁,有学派,但是没有思想。芝加哥即有学派,又有思想。”芝加哥学派是改良的、进步的和实证的,对于传播学研究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这里,主要是一种实证的、功利的、经验性的研究,因为芝加哥大学一直获得洛克菲勒的赞助,其很多研究课题自然与他们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他芝加哥学派构筑了后来的以媒体效果为重点的大众传播研究的模型。没有洛克菲勒基金会,美国早期传播学就不可能繁荣奇起来。这个领域就建立在一个石油所提供的基础之上。从1891年到1955年,洛克菲勒对于传播学领域一共资助了大约4148万美元。四大传播学的先驱都曾经获得洛克菲勒基金的资助。1892年,芝加哥大学建立起来。起先,洛克菲勒只是同意资助60万美元,他们聘请一名校长哈珀,当时他35岁,这是个天才,他18岁时候在耶鲁大学获得古典语言博士学位。哈珀提出如果洛克菲勒另外捐助100万美元用于神学和研究生教育,就同意来芝加哥,洛克菲勒同意了。在以后的20年间,这个强盗资本家和哈珀玩起了一场有趣的游戏,每年,哈珀校长都使大学的预算大大超支,然后就向洛克菲勒要求另外的约100万美元,以便挽救这个新的、洛克菲勒已投资如此之多的大学。以此种方式,哈珀逐渐从洛克菲勒那里骗取越来越多的百万美元。这个策略之所以会起作用,是因为哈珀的新大学非常成功。截至1900年,该校在学术质量方面被认为是美国的一流大学之一,是美国中西部的名牌大学,是美国5所最有名望的大学之一。洛克菲勒慷慨的回应了这一成功,但是,最后,他告诉哈珀校长,他将给出最后的1000万美元资助,然后这所大学就得靠它自己。以后洛克菲勒会继续与哈珀交谈,但不是有关这所大学的赤字问题了。哈珀同意了。不久,他亲赴纽约看望洛克菲勒,后者说他会很高兴地与他会面,但不是讨论赤字的事了。哈珀同意了,当他走进洛克菲勒的办公室时说,“我们来祈祷吧。”所以,他俩跪下作祈祷,哈珀校长告诉上帝有关赤字的一切。洛克菲勒再一次耐心地认捐了。拉斯韦尔1938年从芝加哥大学辞职,……在印第安纳州北部的一条结了冰的公路上,载有拉斯韦尔的所有个人物件、文章和资料的两辆行进中的卡车打滑,翻倒并燃烧起来,他的思想记录因此被消灭得干干净净,这结束了他的政治学生涯,并激励他将学术兴趣重新集中于正在崛起的传播学领域上。三、卢因(有的翻译为库尔特.勒温)(KurtLewin)勒温是柏林大学的一位实验心理学家,他逃离希特勒政权,成为美国的一位社会心理学家。卢因著名的胰脏实验:就某个对有关群体对于个体行为变化的影响问题感兴趣的人来说,采纳新的饮食习惯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应用研究问题,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角度来说,做这个研究题目是一件爱国主义的事情。勒温在伊阿华大学的最著名的食品研究是所谓的胰脏研究,其目的是要增加牛的心、胸腺(胰脏)、肝、肾的食用,这些东西都是腺肉。勒温与6个红十字自愿小组——这些小组以前就被组织起来,从事家庭护理的研究——一起进行了有关动物胰脏得实地研究。每个小组由13到17个家庭主妇组成。……其中3个小组听了将营养问题和战争努力联系起来的45分钟的讲演。讲演强调那些不受欢迎的肉类的维生素和矿物价值,展示它们的经济优势,并对如何制作它们作了解释。用来烹调胰脏肉类的菜谱手册得到分发。……另外3个小组接受了一种讨论式的授课,这种课堂所给予的信息与讲演条件下所给予的信息一样。讨论中心是烹饪那些未得到普及的肉类可能碰到的障碍……在会议结束的时候,实验者要求家庭主妇们用举手来表明她们是否在下个星期内愿意制作揖脏肉类。会议结束几个星期后,又进行了一项跟踪调查,它表明“在听过讲演的家庭主妇中,只有3%的人(已经)烹饪了以前从未做过的肉类中的一种,而在小组决定以后,则有32%的人(已经)烹饪了其中的一种”……如同勒温(1943)所归结的那样:“群体决定对于未来的行为具有某种‘凝固’的作用。”这个实验表明群体意见对于个体决策的影响作用,同时也发现,家庭主妇是它们家庭消费的新食品的把关人,这个概念同样适合与大众传播。四、拉扎斯菲尔德拉扎斯菲尔德1901年出生在维也纳,1976年死于癌症。他是一个多学科的学者,他曾在维也纳大学获得数学博士学位,他又是一个社会心理学家,也是一个心理学学家,他不认为自己主要是一个传播学者,但是它为传播学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开创了传播效果的研究传统。1940年美国大选,魏尔基挑战罗斯福,最后罗斯福获得胜利。“伊里调查”,《人民的选择》两极传播、舆论领袖(意见领袖)等理论及概念的提出。五、霍夫兰与说服效果实验(电影实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对美国士兵的说服)实验结果:事实性信息传播比较有效,意见性信息收效不大。多个电影比单个电影更加有效。将心理实验方法引入传播学研究;揭示了传播效果形成的条件性和复杂性。六、施拉姆施拉姆5岁的时候,由于“一次部熟练的扁桃腺切除手术”而得了严重的口吃,他的父母原想他成为政治家或律师,现在不得不放弃。20世纪三十年代初,他到伊阿华大学攻读博士,原因之一就是一位想治疗口吃,当时作为美国口吃方面的杰出专家特拉维斯教授在伊阿华从事口吃方面的研究和治疗。研究表明,美国人口中大约有百分之一的人受口吃的折磨,5岁时这些口吃者的通常年龄。口吃经常是由凡是指望尽善尽美的父母们所判断的,这些孩子实际上可能只是使大部分年轻孩子的正常谈话带有犹豫和重复的特性。口吃有着社会方面的原因。一个印地安人部落就没有发现任何口吃者。口吃问题因此成为其早期对于传播的兴趣的一个理由。在美国大学建立一个新的科学领域是极其罕见的。1900年左右,当5个传统的社会科学,即经济学、心理学、政治学和人类学建立以后,极少有新的学术领域能够发展起来。施拉姆却创建了传播学的新领域,他是传播学领域的创始人,奠基人。他创造了第一批被称为“传播学”的大学单位——一系列的传播学研究所,撰写了第一部传播学的教科书《传播学概论》,授予了第一个传播学的博士学位——伊阿华大学新闻学院院长,第一门大众传播的博士课程创始人。他是世界上第一个具有“传播学教授”头衔的人。1942年形成自己的传播观:传播中的“知识沟”问题,对早期“魔弹论”的形容,对六种传播模式的精辟概括施拉姆最大的贡献是为传播学勾勒出一个完整的学科框架。七、香农的信息论与传播学提出了信息的概念,并提出了一个信息传播的基本模式,开辟了以图解方式建构传播模式的先河。八,威纳的控制论与传播学贡献在于:传播中的控制;反馈的概念第二节传播学的主要学派一、经验学派主要研究传播与人。注重经验性、实证性、实用性、改良的,方法侧重于定量研究,认为资本主义制度、传播制度是合理的,有问题存在,只要更好的运用传播工具,就可以解决这些问题,这些研究得到很多基金的资助。成果主要集中在传播效果研究的14座里程碑上。二、批判学派主要研究传播与社会。注重思辨,强烈批判美国传播学的实用主义和实证主义态度,是改革的、革命的。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及其传播体制本身存在不可解决的问题,是不合理的,主要流派有:政治经济学派、“文化研究”、意识形态霸权理论、哈贝马斯的批判理论。三、两种学派的不只是方法论之争,而是社会观的对立。经验学派在现存制度内部寻找解决社会问题的对策,批判学派是把资本主义制度本身作为变革对象。【作业与思考题】传播学的四大奠基人具有代表性的成果是什么?为什么把施拉姆称做传播学的开创者?何为“拟态环境”?【主要阅读书目】邵培仁著《传播学导论》,浙江大学出版社1997年1月版第三章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课题名称】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教学目标与要求】1、了解人类传播与动物传播的区别人类传播的发展史传媒进化与社会发展的联系信息社会的特点【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人类传播与动物传播的区别、人类传播发展史教学难点:如何理解“媒介即信息”【主要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教学课时】4课时【课的类型】讲授课第一节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课堂引入:《圣经》里有关于巴比伦人造通天塔的故事。古代巴比伦国王召集20万巴比伦人,花了40多年的时间建造通天塔,当塔快要通天的时候,上帝为了阻止这些不速之客,派了70名天使夺走了人们互相理解并共同使用的语言,然后把他们分割成小群,每群人讲一种只有自己才能懂得的语言,巴比伦人由于无法沟通,不得不终止通天塔的建造。人类通过传播来协作,完成单个人无法完成的工作,巴比伦人无法沟通了,所以无法进行很好的协作,故难以完成高难度的工作。动物也一样通过传播来传递信息,进行合作。一、动物的传播现象提问:请同学思考,在你的生活经历中,遇见、感受到哪些动物传递信息的情况?用何种方式传播?传播怎样的信息?1、深夜一旦犬吠,则可能群犬齐吠,因为狗的叫声传递了一种信息——危险。狗见到不同的人形态不一样,对熟悉的人——摇尾巴,磨蹭人的裤脚等,表现很高兴的形态,对陌生人——警惕的目光、叫唤等。2、夏夜蛙鸣,此起彼伏,相互映衬,不是为了吸引猎蛙者,而是为了向异性传递求偶的信息。3、母鸡生蛋后“咯咯”的叫。4、蚂蚁发现事物后,用触角向同伴传递信息,共同将食物搬运回家。动物进行信息传播的信号(传播方式):气味。通常狗不吃狗肉,就是狗能够通过狗肉的气味分辨出来这是同类的肉。发光。萤火虫夏夜发光,通过发光来求偶。超声波。蝙蝠在漆黑的夜晚快速砸岩洞飞行,就是靠超声波。动作。蜜蜂的“8字舞”,灰雁的动作信号。声音。鸟语,鸡叫、犬吠、蛙鸣等,都是通过声音传递信息。二、动物传播的局限性。以狗为例,狗有传播能力,但是千百年来,狗的传播能力没有提高,传播方式没有改变,传播的信息量没有什么变化。而人类的传播能力和传播方式在不断变化、发展,从口语、体态,到图画、文字,再到印刷、电子传播媒介,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一次接着一次的传播革命。狗A看到陌生人就会吠,听到声音的狗都会跟着吠,跟着吠的狗B肯定不会知道这个陌生人其实就是自己的主人。狗看见陌生人就会吠,但是他们不会在一起来开个会,研究研究应该如何对付这个陌生人。狗不会学习象蛙叫一样的求偶,不会学习灰雁的体态传播,也不会学习用光来传播信息。动物传播与人类传播相比,有着本质的区别:第一,动物的信息传播是一种本能。取决于先天的遗传,可能也有后天的模仿,但是绝对不是后天的系统学习。第二,动物的传播是一种被动的适应,不能进行能动的、创造性的改造。参见教材P24猴子的信息传播活动,可以利用条件反射来训练猴子,但是,这只能是条件反射,与人类的信息传播天壤之别。三、劳动创造了人类的语言劳动使得猿变成了人,也使得动物(猿的传播)变成人的传播,这是一个巨大变革。语言的产生,是完成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之巨大飞跃的根本标志。语言产生之前,人类处于原始传播时代——前语言传播时代,这个时代,人类传播与动物传播没有本质区别,主要靠动作、表情、吼叫或一些简单的音节来传递信息。语言如何产生的,语言的起源是什么?由于没有语言“化石”,所以只能推测,施拉姆推测为:1、“汪汪”理论。认为人类语言是模仿自然的声音。清末明初的大学问家章太炎就这样认为,他提出“摹天说”,认为语言的声音形式与语言表达的事物之间存在一种必然的联系,即语言的声音是物质的天然声音。如“雀”“鸭”“叮当”等,这能够解释极少数的一些词,但是绝大多数的词是无法解释的,特别是一些无实物的、抽象的事物,更是无法解释。2、“感叹”理论。认为讲话是由偶尔地表达感情所产生的。3、“唱歌”理论。认为语言是从传播感情或欢庆事件的原始歌声中演化而来。4、“吆—嗨—嗬”理论。认为语言是从用力时候发出的吆喝声演变的。以上推测可能都有道理,但是都无法考证。语言产生的根本动力——劳动。由于劳动,人类需要协作,需要语言进行复杂的沟通;由于劳动,人类的发声器官不断发达、进化,促成语言的出现;由于劳动,脑髓和感觉器官不断发达,抽象能力和推理能力不断发展。四、人类语言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动物传播只是被动的适应自然环境,没有能动性和创造性。从外部现象上看,人类语言的特点:1、人类语言是一种具有音节区分的声音符号体系。单音节、多音节词和词组。2、与本能相关的声音较少,发音和语句在结构上具有逻辑性。不象狗只会汪汪叫,猫只是瞄瞄叫,除非野人,正常的人一般很少发出本能叫声。3、具有自由模仿其他声音的能力。我们可以很容易地模仿狗、猫、鸡、鸭等叫声,口技者、一些相声演员还可以模仿羊、牛、鸟、风、雨等各种自然界声音。4、在没有外部刺激下也能发声。人类发声大多数情况下是没有外部刺激的,由口语传播的需要就发声。5、能够自主地赏娱音声的节奏劾韵律。如诗词歌赋、朗诵,老先生摇头晃脑地吟唱、讲学等。从本质上看,人类语言的特点:1、超越时间和空间的能力。可以表述想在、过去、将来的事物;可以表述眼前和遥远的事物。2、无限的灵活性。可以表达具体的、抽象的、或虚构的事物。3、发音的经济性。几十种元音辅音,配以声调,可以组合成几十万语音单词。英语26个字母、俄语33个字母,其他语言也大概就这么几十个元音辅音。4、巨大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新词、新概念、新含意、新的表达方式不断出现。手机、电脑、短信等词不断出现。总之,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人类语言传播区别于动物信息传播的最根本的特征。施拉姆说:“人既不完全像上帝,也不完全像野兽,他的传通行为证明他的确是人”。人之区别于动物,就在于他有思想,有意识,能够判断和运用各种信息、资料和知识,能够运用符号来进行丰富的传播。第二节人类传播的发展历史“宇宙很古老,人却很年轻”“人类很古老、传播很年轻”150亿年前,宇宙开始。——如果把这看作是一年365天的开始。2亿年前,恐龙出现。——一年的12月24日。100多万年前,人类诞生。——一年的最后一天,12月31日。10万年前,人类创造了语言。——相当于一天的21:36公元前3500年发明了文字。——相当于一天的23:52中国人在唐朝初(约620年)发明印刷术。——相当于一天的23:591844年,电讯传播,人类进行第四次传播革命——离午夜只差13秒1946年电脑出现——离午夜仅4秒。一、语言传播——第一次传播革命语言没有“化石”,所以何时开始有语言,无证可考。据猜测和推理,人类远祖大约在10万年前的某个时候开始“说话”。语言传播的出现,使得人类摆脱了原始状态。口语传播的局限性:只能近距离传播。(空间上的局限)纪录性差,过而不留,传播内容容易失真。(时间上的局限)即使在口语传播的为主的时代,人类也不断发明和采用一些早期的体外化媒介,如约定的实物、结绳、擂鼓、烟花。二、文字传播(书写传播)——第二次传播革命在第二次传播革命中,人类发明了文字,进入了书写传播时代。文字源于图画,“书画同源”。文字是从古老的图画或洞穴画经过长期演变而来。大约公元前4000年—3500年,在古埃及、克里特和中国大地上就最先出现了“图画文字”和“形象文字”,它们一画一“字”,一“字”一意,几个画合在一起则构成一个故事或事件。商周时期,中国人在新石器时代“陶文”基础上创造了“象形文字”,而刻写在龟甲兽骨之上的则叫“甲骨文”,这些字基本上仍是图画和表现性的,有的就是简单的图画(如日、月、山、川等字)进一步发展才形成后来的文字形态。书写传播时代初期的图画文字或形象文字后来分化为两种:符号——音节体系,如英语、法语等单字——表意体系,如汉语、日语等●一位童年发现人类童年时期的传播十九世纪末的一天,西班牙考古学家桑图卡带着自己的小女儿走进一个名叫阿尔塔米拉的山洞,自己忙于考古发掘工作,而让女儿在身边玩耍,一切与平日一样。但桑图卡却不知道,这一天将与其他日子完全不同,他的生活和事业将在这一天发生巨大的改变,一切都以为自己身边这个可爱的女儿。正当他细致地搜索着洞里的地面,看是否有忧价值的东西的时候,女儿指着洞壁大叫了起来:“野牛!”桑卡图本能地举起火炬往洞壁照去——一幅大约五万年前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壁画呈现在闪烁的火光下。壁画中,先人们用特殊的涂料勾画了一百五十多头形态各异、妙趣横生的野牛、野猪等形象,其中最为世人知晓的是一头被称为“受伤的野牛”的形象,这只野牛在人们的重重包围捕杀下虽伤势严重,但仍怒瞪双眼,用双角做最后的抵抗,形象非常生动,场景气氛也勾画得非常清楚明白。在第二次传播革命中汉字:具体的图画——抽象的篆书、隶书、行书、楷书书写媒介:沉重的石头、泥土——较轻的龟甲、兽骨、木板、竹简——软绵、便携的羊皮、绢帛、纸张。书写工具:划字的树枝、棍尖——刻字的石刀、铁刀——写字的毛笔。文字作为人类第一套体外化符号系统,使人类传播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有了很大的突破。三、印刷传播——第三次传播革命印刷改变了媒介笨重、符号复杂、复制困难、传播垄断的问题,提高了传播规模和效益,降低了传播成本。据考证,在13世纪的法国,如果要抄写一部小书作为公主的生日献礼,其成本相当于现在的3000美元。印刷术起源于殷商时期的印章和公元200年的中国拓印术,大约隋末唐初(618—647)中国人发明了雕版印刷术,北宋庆历年间(1041—1048)毕升发明泥活字印刷术。后来又出现木活字印刷。德国铁匠古登堡在中国印刷术基础上发明了铅活字印刷术,1456年首次印成了42行本的《圣经》,书印好后,因为贫困被债主送上法庭,10年后死于贫困。四、电子传播(电讯传播)——第四次传播革命美国莫尔斯1844年发明了电报,1876年贝尔发明了电话,1877年爱迪生发明了留声机,法国人马瑞根据中国灯影原理于1882年发明了摄影机,以及随之而来的广播、电影、电视相继出现,人类真正地实现了梦想中的“顺风耳”“千里眼”在第四次传播革命中,以广播和电视为主体的电讯传播,不仅彻底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得信息传播瞬息万里,而且挣脱了印刷传播中必不可少的物质(书、报、刊)运输(通过人及交通工具将印刷品送到读者手中)的束缚,为信息传播开辟了一条便捷、高效、省钱、省力的空中通道。广播、电视如果上了卫星传播,就变成了全球传播,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电子媒介出现带来的革命:1、它形成了人类体外化的声音信息系统和体外化的影像信息系统。过去,无论是声音还是影像,其本身都不具备复制性和纪录性。2、推动电子计算机的诞生。五、互动传播——第五次传播革命互动传播是指以电脑为主体、以多媒体为辅助的能提供网络方式来处理包括捕捉、操作、编辑、存储、交换、放映、打印等多种功能的信息传播活动,由于它是把各种数据和文字、图示、动画、音乐、语言、图像、电影和视频信息组合在电脑上,并以此互动,所以我们以1946年埃克特等人研制成功的世界上第一台电脑主机“埃尼阿克”?( ENIAC)的诞生年,作为第五次传播革命的纪元。互动传播的特点在于:主动性、参与性、交谈性、操作性结语:1、人类传播革命的步伐一直呈加速度状态发展。人类传播的发展轨迹时间形态大约7000万年前—150万年前动物传播大约10万年前至今语言传播公元前3500年前至今书写传播公元620年至今印刷传播1844年至今电讯传播1946年至今互动传播2、传播符号、传播媒介和传播科技始终呈叠加性状态发展。叠加性状态又导致了整合状态。如电话是对语言传播和电讯传播功能的整合,广播是对电话和唱机功能的整合,电视是对广播于电影功能的整合,而电脑的发展也许要整合一切功能和媒介。信息和知识的增长和积累呈金字塔状态发展。据统计,图书馆的规模每14年增加一倍,每一世纪增加140倍。14世纪初,巴黎大学图书馆藏书1380册,当时是欧洲最大的图书馆,现在世界上已有12个图书馆藏书超过800万册。目前,全世界每年出版50万种图书,平均每分钟就出版一种新书。科学知识的增长愈来愈快,过去每隔10—15年人类知识就翻一番,如今3—4年就要翻一番。有人曾经对美国化学文摘作统计分析,发现文摘的数量达到第一个百万条花了30年,第二个百万条花了18年,第三个百万条花了4年,第四个百万条只用了2.5年……还有人统计得知,人类全部科技知识总量的80%以上都是本世纪产生的。第三节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信息社会,指的是“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量筒等重要甚至比之更加重要的资源”在信息社会,人类的核心资源是信息。一、传播媒介的进化与社会发展传播媒介进化过程式一个累加的过程,美国传播学家哈特把人类传媒的发展史分为三类:示现的媒介系统。面对面的传递信息,以身体本身为传播媒介,如口语、以及表情、动作、眼神等非语言媒介。再现的媒介系统。体外化媒介,传播者需要使用一定的物质工具或专门的机器,如绘画、文字、印刷、摄影等机器媒介俄系统。传播双方都要使用机器,也是体外化媒介。如电报、电话、电影、广播、电视、计算机等麦克卢汉:“媒介是人器官的延伸”,文字是口语功能的延伸,绘画是表情动作功能的延伸,电话和广播是口语、听觉器官的延伸,电视是听觉、视觉器官的延伸……麦克卢汉:“媒介即信息”,传播工具的出现可能比传播内容具有更大的意义,任何一种新媒介的出现都给社会的发展、进步带来巨大的影响,媒介和媒介科技是社会生产力的重要内容。二、信息爆炸与信息社会信息增长速度呈现加速度。在今后不到70年的时间内,人类积累的信息来能够将是今天信息量的200万倍。人类社会发展三个阶段,各个阶段中最重要的因素:前工业社会(农业社会)——体力劳动工业社会——能源后工业社会——信息人类社会发展经历的三次浪潮:第一次浪潮:原始的渔猎采集社会——农业社会第二次浪潮: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第三次浪潮:工业社会——信息社会信息社会的几个特点:社会经济主体:高科技的第三产业,信息和知识产业。劳动力主体: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交易结算:信用结算贸易:跨国贸易、全球贸易成为主流三、信息社会与“信息高速公路”初级信息化社会:50年代到80年代,传统媒介高度发展高级信息化社会:80年代末至今,大众传播媒介进一步发达,电脑进入家庭,互联网的发展信息高速公路1993年美国提出“全国信息高速公路”构想1995年又提出“全球高速公路”此后,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等国家都先后提出信息高速公路的构想。1993年,我国的开始实施“三金”工程。【作业与思考题】人类传播与动物传播的区别是什么?人类传播经历了哪几次重大革命?每次传播革命的革命性表现在哪里?【主要阅读书目】邵培仁著《传播学导论》,浙江大学出版社1997年1月版第四章符号与意义【课题名称】符号与意义【教学目标与要求】1、了解传播的符号与意义2、了解“象征性社会互动”【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符号、意义教学难点:象征性社会互动的含义【主要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教学课时】4课时【课的类型】讲授课第一节符号符号的基本功能符号的基本功能有三个方面:表述和理解的功能。即符号化和符号解读传达功能思考功能第二节人类传播中的意义交流人类传播在现象上表现为符号的交流,而实质上是交流精神内容,即意义。一、什么是意义意义就是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给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意义活动是属于人的精神活动的范畴,但它与人的社会存在和社会实践密切相关。二、符号意义的分类符号是意义的携带者,任何一种符号都有其特点的意义。对符号意义的几种分类:1、明示性意义与暗示性意义。明示性意义是符号的字面意义,属于意义的核心部分;暗示性意义属于符号的引申意义,属于意义的外围部分。如:“北极熊”的明示性意义是生活在北极的凶猛的食肉动物。其暗示性意义是俄罗斯。“鸽子”“橄榄枝”的暗示性意义都是和平。二者的区别:明示性意义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暗示性意义比较容易发生变化。明示性意义是某种文化环境中多数社会成员共同使用和有着共同理解的意义。暗示性意义中既有多数成员共同使用,也可能在少数范围内使用,因此,对他的理解未必一致,如“瞧你那熊样”中的“熊”与俄罗斯人对“熊”的理解就不一致。2、外延意义与内涵意义外延意义指示的是事物的集合,如“人”的外延意义:男人、女人、老人、小孩、中国人、外国人;内涵意义则指示事物的特征和本质属性的概念,如“人”的内涵意义是“能够制造和使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